免除法律责任的情况有
㈠ 不用承担法律责任的行为有哪些
1、法律无明文规定的行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2、根据中国《行政处罚法》规定,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未满14周岁的自然人,在生理、智力上尚未发育成熟,还不具备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的能力,也不具备自觉地控制自己行为和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所以,不满14周岁的人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责令其监护人加以管教。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时有违法行为的,不予行政处罚。但应责令其监护人严加看管和治疗。对于间歇性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时实施违法行为的,应当给予行政处罚。违法行为轻微并及时纠正,没有造成危害后果的,不予行政处罚。
3、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实践中,免责的条件和情况
(1)时效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惩罚性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的已过追诉时效(如:死刑20年)和民法中的已过诉讼时效(一般时效两年,人身伤害时效一年),都属于时效免责的情况。
(2)不诉免责。即法律规定只要当事人不告,国家就不会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就属于不诉免责的情况。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须追究的。但是,民法是不告不理的。
(3)自首和立功免责。即刑法规定犯罪者在犯罪后有自首和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补救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造成一定损害后,在有关国家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或应当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责任。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应当免除或减轻处罚。
(5)协议或议定免责。即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协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这种免责仅适用于民事活动。
4、我国刑事诉讼法确立的具有法定情形的不予追究刑事责任原则。实行这一原则,可以防止和及时纠正对不应追究刑事责任人的错误追究,可以节约司法资源,避免无效劳动。 免于刑事处罚 主要包括以下情形:
1.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不认为是犯罪的。指根据《刑法》规定,不构成犯罪的。这是罪与非罪的界限,对于不构成犯罪的,当然不能追究刑事责任。
2.犯罪已过追诉时效期限的。我国《刑法》规定对于刑事犯罪的追诉期限,法定最高刑为不满 5 年有期徒刑的,经过 5 年;法定最高刑为 5 年以上不满 10 年有期徒刑 的,经过 10 年;法定最高刑为 10 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经过 15 年;法定最高刑为无期徒刑、死刑的,经过 20 年;等等。追诉时效具有法定约束力,超过追诉时 效的,不再追究刑事责任。
3.经特赦令免除刑罚的。依据宪法,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有权决定特赦。一经特赦,对罪犯不得再予追究。
4.依照刑法告诉才处理的犯罪,没有告诉或者撤回告诉的。我国《刑法》规定了四类案件告诉才处理:第 246 条规定的侮辱、诽谤案(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 的除外);第 257 条第 1 款规定的暴力干涉婚姻自由案;第 260 条第 1 款规定的虐待案和第 270 条规定的侵占案。这几种犯罪的追究以被害人等的告诉为必要条件,如果没有法定人员告诉,或者告诉以后又撤诉的,不得追究刑事责任。
5.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我国刑法实行罪责自负、反对株连的原则,加之刑事诉讼中没有缺席审判,如果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死亡的,追究刑事责任已经没有意义,因此不予追究。
6.其他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如果按照刑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但其他生效法律规定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的,依据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不予追究。
㈡ 免除民事责任的法定事由有哪些
1 .不可抗力来。是指不能预源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如洪水、旱涝、战争等。《民法通则》第 107 条规定: "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
2 .受害人的过错(故意或过失)。由于受害人的故意或过失引起合同不能履行或侵权损害的,由受害人自己承担损害后果,致害人不承担民事责任。如一条家养的狗咬了人,按照民法通则的规定,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由狗的饲养人承担责任,但如果是受害人自己的过错引起被狗咬,则饲养人可以不承担责任。
3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根据民法通则的规定,因正当防卫或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紧急避险人如果是受益人,危险又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应承担适当的责任。否则,由引起险情的人承担责任,或由其他受益人分担责任。
㈢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的免除民事责任的情况主要有哪几种情况
免除民事责任的情形 现实生活中,不履行合同或法律规定的其他义务以及致使他人财产、人身权利受到损害的人,如果有不可归责的事由,法律规定可以不承担民事责任时,这种情况下,行为人的民事责任可以依法被免除。根据我国法律规定,免除民事责任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不可抗力
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权利损害的,可以免除民事责任。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
洪水造成运输中断,供货方不负民事责任
湖北某棉纺厂与新疆某棉花加工厂签订了一棉花购销合同,合同规定须在7月底由新疆供货方供应湖北购入方100吨原棉。由于整个 7月一直下雨,新疆发生洪水灾害,致使铁路、公路运输中断10余日,新疆某棉花加工厂迟至8月17日才将100吨原棉供应给湖北需方,造成湖北某棉纺厂停产14天,经济损失10余万元。湖北某棉纺厂在索赔未成后向法院起诉,要求新疆某棉花加工厂赔偿损失。法院驳回起诉,判决新疆某棉花加工厂不承担民事责任。
所谓不可抗力,是指不能预见、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客观情况。它既包括自然现象,如火山爆发、地震、台风、冰雹和洪水灾害等;也包括社会现象,如战争等。构成不可抗力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是客观的、外在的,不是由人的意志决定的;第二,它是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或实施其他行为时不能预见的;第三,它是人力不可抗拒的,即人们不能避免并不能克服的。上面这个案子法院的判决是十分正确的,如果让人们对自己主观上无法预见又不能避免、不能克服的事件造成的损害承担责任,这不仅达不到民事责任的目的,而且对于承担责任的人也不公正。
《民法通则》第10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不能履行合同或者造成他人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二)因受害人的故意或重大过失,使合同不能履行或造成自己权利损害的,可以免除民事责任。
无论是不履行合同,还是侵权损害,只要是由于受害人自己的故意或重大过失所引起,就可免除或减轻有关义务人的民事责任。
小孩追打大公鸡被啄瞎眼,监护人应负一定责任
黄玲领着3岁的儿子到邻居方芬家聊天。黄的小孩见方芬家大公鸡好玩,使逗、追大公鸡并用小石子打大公鸡。方芬家的大公鸡扑上去,将小孩左眼眼眉处和下巴处各啄了一个小口子。第二天小孩左眼角红肿、充血,送往市一医院诊断为“左眼球外伤、角膜血染”,小孩左眼失明。黄玲为小孩治疗共花5319元,要求方芬赔偿被拒绝,便向人民法院起诉。法院审理后认为方芬的大公鸡啄伤小孩,方芬应负主要责任,判决方芬承担损失60%;黄玲的小孩追打大公鸡,黄玲作为监护人,没有看管好小孩,也有一定责任,判决其40%的损失自理。
(三)因正当防卫、紧急避险造成他人损害而无不当和未超过必要限度的,可以免除民事责任。
1.所谓正当防卫造成的损害:是指行为人在公共利益或自己与他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时,为保护合法权益对违法行为人采取的正当的防卫措施,而使之遭受财产或人身的不利后果。
2.紧急避险行为: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险,不得已而紧急采取的躲避行为。
紧急避险行为与正当防卫行为的不同:第一,正当防卫行为都是由不法侵害引发的,而避险行为的险情既可能是自然原因引起的,也可能是由不法侵害引起的;第二,正当防卫的结果是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而紧急避险,是指行为人在遭到紧急危难的情况下,不得已而采取牺牲较小的利益而救护较大的合法权益的行为,其结果一般是对第三人造成损害。因此,紧急避险与正当防卫的后果不同。
紧急避险无过错
十八梯是四川某地一个有名的风景区,游人众多,热闹非凡。1994年春节郑强兴致勃勃地爬上了十八梯的顶端。正当他如痴如醉地一饱眼福、欣赏大好风光时,身边一个年约二十三四的年轻人被人一推,险些落下崖去,情急之中他一把抓住了郑强的外衣才未跌下去,而郑强的一件价值300元的衣服却被撕成两半。郑强回头一看,五米外有一个年轻人正在哈哈大笑,经追问才知撕破衣服的青年叫彭清源,笑者叫李国强。二人在互相追逐打闹中,李趁彭不备,将其猛推,彭差点落入悬崖。事后,郑强要求彭清源赔偿衣服,彭以不是故意撕破其衣服为由拒绝赔偿。郑强遂向法院起诉。
法院认为这是一件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案件,彭清源紧急避险无过错,不应承担责任,而应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李国强赔偿郑强的损失。
《民法通则》第129条规定,“因紧急避险造成损害的,由引起险情发生的人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危险是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紧急避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或者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因紧急避险采取措施不当或者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紧急避险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板书设计
一、民事责任的种类
(一)民事责任
(二)民事责任可分为违约责任和侵权责任
二、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和方式
(一)承担民事责任的原则
(二)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
三、免除民事责任的情形
(一)不可抗力
(二)受害人自身过错
(三)正当防卫
(四)紧急避险
㈣ 产品质量法律责任的免除情形有哪些
按照产品质量法的规定,生产者对因产品缺陷造成的损害,应当承担无过错责任。但是生产者对产品缺陷造成损害的责任并不是绝对的。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责任:
1.生产者能够证明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即生产者未将其生产的产品投入销售的,不承担产品责任。这里所讲“未将产品投入流通”,是指生产者生产的产品虽然经过了加工制作,但是根本没有投入销售。根据产品质量法关于“产品是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的规定,未投入流通的产品,不应适用产品质量法的规定。
2.生产者能够证明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不承担赔偿责任。如果生产者能够证明,其生产的产品在投入流通前并不存在缺陷,而缺陷是在产品脱离生产者控制后,在产品的流通环节或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则不能要求生产者承担责任。
3.生产者能够证明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存在的,不承担赔偿责任。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据新的科学技术,可能会发现过去生产并投入流通的产品会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危险。如果这种不合理的危险在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是不能发现的,生产者也不承担责任。这是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产生的风险,该风险是发展中产生的,生产者难以预见到,对其免除责任是合理的。这里要指出的是,评断产品是否能为投入流通时的科技水平所发现,足以当时整个社会所具有的科学技术水平来认定的,而不是依据产品生产者自身科学技术水平来认定的。
㈤ 法律责任免除的情形有哪些自首和立功算吗
自首:可以从轻、减轻处罚。犯轻罪可以免除处罚。
立功: 可以从轻、减轻处罚。
重大立功:可以减轻、免除处罚。
自首+重大立功:应该减轻、免除处罚。
至于法定免责,很少,你去看一下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的相关条文,应该有适当的免责条款。
有酌定免责的情况:涉及国防、外交和国家利益问题,由最高法院核准可以做出减轻和免除处罚的决定。
还有就是特赦,我国有7次,全部是针对战犯的。
㈥ 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责事由表现
法律责任的减轻和免责以法律责任的存在为前提,即行为人事实上违反了法律,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由于某些法律的规定,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本身并不存在法律责任,当然不属于免责事由。
另,法律责任的免责条件主要包括:
1.时效免责,即法律责任经过了一定的期限后而免除;
2.不诉及协议免责,即若受害人或有关当事人不向法院起诉要求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行为人的法律责任就实际上被免除,或者受害人与加害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协商同意的免责;
3.自首和立功免责,即对于违法之后有自首和立功表现的,可以免除部分或全部的法律责任;
4.补救免责。即行为人在造成一定损害后,在有关国家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或应当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责任;
5.因履行不能而免责,即人道主义免责,亦即在财产责任中,在责任人确实没有能力履行或没有能力全部履行的情况下,有关的国家机关免除或部分免除其责任;
6.自助免责,即对自助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减轻或免除。所谓自助行为是指权利人为保护自己的权利,在情势紧迫而又不能及时请求国家机关予以救助的情况下,对他人的财产或自由施加扣押、拘束或其他相应措施,而为法律或公共道德所认可的行为。正当防卫、紧急避险与自助行为是有区别的,后者以责任的存在为前提,而前两者却并不存在责任。
㈦ 法律责任免除的情形有没有因履行不能而免除
可归责于债务人来的事由自导致履行不能时
债务人应负因履行不能而产生的法律责任。在一部不能时,债权人有权请求履行不能部分的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对其他部分,债权人有权要求继续履行;但若因部分不能使得可能部分的履行对债权人已无意义时,债权人有权拒绝接受该部分的履行,从而要求全部不履行的违约金、损害赔偿金。在全部不能、永久不能时,债权人有权要求解除合同,并要求债务人进行损害赔偿。
在不可归责于债务人的事由导致履行不能时,其法律后果为:
债务人免除履行原债务的义务,且不承担债务违反的法律责任。这时债务人可永久性地免除债务,即使以后债务能够履行,也没有义务再履行债务。在一部不能时,债务人在不能的范围内免除履行义务;在一时不能时,债务人在履行障碍消灭前不负履行迟延的责任。
㈧ 中的哪些行为可以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
您好,您可以详细描述您的问题,您所问的是否为如下问题:
根据我国法律的有关规定,下列选项中的哪回些行为可以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 ABD )
A.家住偏僻山区的张三把深夜人室抢劫的王五捆绑起来,看押了6个小时后,才将其押送到50里外的乡派出所
B.张三偷了别人一件价值500元的皮衣,10年后被人查出
C.医生征得患者的同意后,切除其生病的盲肠
D.妻子经常遭受丈夫的虐待,但她仍认为夫妻感情很好,因此从来不向有关机关投诉
正确答案:ABD
解析:根答据我国相关法律,可以减轻或免除法律责任的情形有;时效免责、不诉免责、自首立功免责、自力救助免责等。在本题目中,A属于自力救助免责,B属于时效免责,D属于不诉免责。C属于合法行为,不构成法律责任。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㈨ 法律责任免除或减轻的条件和方式有哪些
法律责任的减轻与免除,即通常所说的免责。免责以存在法律责任为前提,是指虽然违法者事实上违反了法律,并且具备承担法律责任的条件,但是由于某些法律的规定,违法者可以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
在我国的法律规定和实践中,免责的条件和情况
(1)时效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其违法行为发生一定期限后不再承担强制性、惩罚性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的已过追诉时效,都属于时效免责的情况。
(2)不诉免责。即法律规定只要当事人不告,国家就不会追究违法者的法律责任。如刑法中规定的“告诉才处理”的犯罪,就属于不诉免责的情况。刑法中除小部分不告不理之外都是必须追究的。但是,民法是不告不理的。
(3)自首和立功免责。即刑法规定犯罪者在犯罪后有自首和立功表现的,可以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犯罪后自首又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4)补救免责。即法律规定违法者在造成一定损害后,在有关国家机关追究其法律责任前及时采取补救措施,可以或应当部分或全部地免除其法律责任。如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犯罪中止,应当免除或减轻处罚。
(5)协议或议定免责。即双方当事人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经协商同意部分或全部地免除法律责任。这种免责仅适用于民事活动,感谢阅读。
㈩ 免除民事责任的情形有哪些
免除民事责任的情形:
免除民事责任,是指由于存在法律规定的事由,行为人对其不履行合同或法律规定的义务,造成他人损害不承担民事责任的情况。
1、不可抗力
2、受害人自身的过错
3、正当防卫
4、紧急避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