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老人不负法律责任
❶ 扶不起的老人是法律还是道德问题
我个人认为先是道德范畴,然后是法律范畴,正义有时是需要法律来保证的,当法律被权力所左右时,就无法保证正义的实现,所以人们就只能无视自己的道德。在现阶段,我认为中华民族最缺的就是契约精神及普世价值观。
❷ ‘老人跌倒扶不扶’的法律问题
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就是“谁主张,谁举证”,如果被撞者起诉撞人者应当拿出对方撞人的证据,否则法院不会支持,就会败诉的。
有的法院要所谓的撞人者去提出证据证明自己的清白是错误的,如果这样判了,在二审也会改判的。相信一般的法院不会做出违法的判决来的。
❸ 国家有没有立有关扶老人的保护法律
我国家现行尚未没有有关扶老人的保护法律,但有部分地区根据实际情况及相关规定对扶老人行为进行立法保护。
附:《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
第一条 为了保护救助人的合法权益,弘扬社会正气,促进社会和谐,根据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基本原则,结合深圳经济特区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救助人,是指没有法定义务或者约定义务,对在紧急情况下遭遇人身损害或者人身损害危险的人,自愿提供救助的自然人。
第三条 被救助人主张其人身损害是由救助人造成的,应当提供证据予以证明。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依法由被救助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四条 被救助人主张救助人在救助过程中未尽合理限度注意义务加重其人身损害的,应当提供证据予以证明。没有证据证明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主张的,依法由被救助人承担不利后果。
第五条 救助人因被救助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而发生费用的,有权依法向被救助人追偿。
第六条 被救助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救助人,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规定行为的,依法予以行政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被救助人捏造事实,诬告陷害救助人的,救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要求被救助人承担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
被救助人诬告陷害救助人的,处理机关应当在法律文书生效之日起十五个工作日内将处理结果通知公共征信机构,录入个人信用记录系统。
第七条 知道救助情况的单位或者个人,对救助人的救助行为提供合法有效证据予以证明的,有关部门依照规定对证人予以奖励。
第八条 救助人因救助行为与被救助人产生民事权益纠纷请求法律援助的,法律援助机构应当及时提供援助。
第九条 对救助人的奖励和其他保护,适用见义勇为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
第十条 本规定自2013年8月1日起施行。
❹ 八十多岁老人是不是不用负法律责任
八十多岁老人如果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负法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4)扶老人不负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承担刑事责任的方式
根据不同的情况,刑事责任的解决即处理或者处置可以分别采取以下几种解决方式:
(1)定罪判刑方式。即对犯罪人在作出有罪判决的同时予以刑事制裁即适用刑罚。这是解决刑事责任最常见、最基本的方式。只有人民法院在其有罪判决中才有权适用这种方式来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2)定罪免刑方式。即确定有罪但免除刑罚处罚。免除处罚,决不意味着行为人的刑事责任不存在,而是在确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的前提下,以免除刑罚处罚的方式解决行为人的刑事责任问题。
(3)消灭处理方式。这是指本来行为人的行为已构成犯罪,应负刑事责任和应受刑罚处罚,但是由于存在法律规定的实际阻却追究行为人刑事责任的事实,因而使刑事责任归于消灭,行为人不再负刑事责任。
如经特赦予以释放的犯罪人,已超过追诉时效期限的犯罪人以及已死亡的犯罪人,其刑事责任都基于一定的事实而消灭,国家司法机关不能再予以刑事追究。
(4)转移处理方式。刑事责任的转移处理方式只能对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适用。根据我国刑法第11条的规定,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参考资料来源 :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❺ 扶老人是法律提倡的吗
法律还提倡不能犯法呢,但还是有人挺而走险,法律只是一个规矩。我感觉扶老人也要分地方,比如像正规的马路都有监控 这样的地方如果看到摔倒的老人还是小孩都可以去扶,如果没人没监控的地方最好别去做这样的好事,毕竟老人年龄大了 记性不好 真的被他讹上 还真没地方去说理,我的个人观点是:不做坏人不犯法 也不当好人 平平安安过一辈子就OK。
❻ 老人摔倒该不该扶,法律有规定吗
近年来,“小悦悦”事件、“彭宇案”等引发了众人对见义勇为的质疑。现实生活中,热心助人者事后反遭索赔、追责的现象时有发生,“扶不扶?”“救不救?”成为很多人心中的道德难题。
而民法典中明确了侵权人和受益人的各自责任,同时也明确了见义勇为者依法不承担民事责任,有助于杜绝“英雄流血又流泪”的现象,也有益于社会形成见义勇为的良好风尚。
法律依据: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 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
《民法典》第一百八十四条 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❼ 如果扶老人过马路,老人不小心摔倒受伤,扶老人的人要不要承担法律责任
这个问题真的是很难回答。只能说说自己的想法。如果我是老人,别人扶我过马路,我不小心摔倒摔伤,我绝不会要求扶我过马路的人承担任何责任。付出的善良不应该得到恶报。但如果我是路人,扶老人过马路,老人一旦不小心摔伤了,首先我觉得自己可能有一定的责任。既然扶老人过马路,就应该照料好老人。尽量不发生危险。但事事难料,如果老人真的不小心摔倒了,老人或者其家属要求我承担赔偿责任,我也会处于非常尴尬的境地。如果我很富有,那倒也罢了,权当做善事,帮助穷人了。但这样子也可能让心存恶念之人,更加有理由来敲一大笔。做善事反而变成了作恶事,也就是助长了恶心恶人。如果我不富有,因为施善助人为乐,一不小心出了事,就要承担严重的赔偿责任,对于一个不富有的普通人而言,这绝对是一个严重的压力和挑战。所以,在当前的社会,大众认知下,这是一个极难回答的问题。
当然了,遇到老人需要帮助,我都会施以援手。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社会问题,不是一个人的力量能够解决的。我曾说过,一个人的小善行,如果能够影响到其他人,让其他人也有善心善行,这个小善行就可以是伟大的。反过来说,一个小恶行,也同样会影响到社会的其他人。比如当年发生在南京的彭宇案。所以,整个社会都应该形成惩恶扬善的风气。才能够更多避免行善得恶报这种不良后果。
❽ 有没有对老人扶不扶问题的相关法律法规
老人跌倒扶不扶近年来一直是横亘在国人心头的一道难题。扶助弱者原是人性的本能,是什么使今天的中国人不敢实践这一本能?其背后关涉的种种社会问题值得我们深思。
这道难题是中国社会几十年发展与转型所积累问题的体现。单纯的道德评判也许无助于问题的解决,法律、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需要同步进行。
扶或不扶,是一个道德问题,而扶了之后产生的权利和责任问题,特别是其中牵涉到的赔偿问题,则是法律问题。“扶不扶”成为一个社会现象,也呼唤着现行法律原则向前走,比如我们现有的法律原则有主观过错原则,公平原则,可以用这些原则去寻找到一个比较适当的、让双方和社会大众基本能够接受的处理方式。
无人扶弱不能完全归咎于国人的道德困境,也不能完全归咎于现实中法律的缺失,这与我国整体的法制建设密切相关。具体案例在进入到法律程序之后,不光涉及到法律条文本身,也涉及到整个法律过程。
❾ 不扶老人是否违法,老人讹人是否违法
1、一般不扶老人不违法,因为双方之间没有法律义务也没有约定的义务。扶与不扶只是一个道德问题。
2、小悦悦事件,确实侵犯了各位当事人的隐私权,因为第一条已经说了,行人不救助小悦悦是道德问题,不是违法犯罪,但媒体和网友一再的公布当时行人的视频信息,而且被人肉搜索,严重侵犯了未救助行人的肖像权和隐私权,干扰了他们的正常生活,这就是违法问题。当事人可以追求媒体和网友的侵权责任,但是,这是在中国!!
3、如果讹人,那是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的,如民事赔偿或赔礼道歉等,重的可能还会被行政拘留。
4、这是抄的上边网友的回答,所以如果给分,请给陈金华703网友。只是第二条你说的太不明白,这位网友没有看懂。
❿ 从法律的角度来讲,我们应不应该扶老人如果老人“碰瓷”,自己要承担责任吗
扶老人是应该的,尊老爱幼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传承下去,再来当我们遇到老人摔倒后并不能准确去判断对方是否就是碰瓷啊?所以扶是应该的,但是也可以做好自保措施,例如找个身边的人当证人,再来就是打开手机录音,录下当时的情况啊,当扶老人之前肯定会去询问老人摔哪里了,要不要叫救护车等等之类的,录下来也可以自证清白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