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具有法律效力
㈠ 跪求具有类似于法律效力的民俗习惯,拜托多给几个例子,很急,回答的好会追加30分
比如说,伊斯兰教徒不吃猪肉,这是民俗,而法律也顺应这种民俗,规定应尊重民俗习惯。
㈡ 什么是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伴随人类的产生而产生。它一经产生就规约了特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并呈现出群体性、传承性、地域性、寄托性和形象性特征。鉴于民俗文化具有社会认知功能、启蒙教化功能、道德规范功能和心理调适功能、提高我国文化软实力、大力推进文化创新、必须重视民俗文化的传承。实施传承的策略与举措为:甄别评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传承适应人民群众多元文化需求;舆论引导、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辨识力、使之自觉地做到知与行统一;资源开发、构建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群、壮大我国文化产业;树立典型、推广其先进经验、促进优秀民俗文化传承扎实、快捷、卓有成效地开展起来。
所谓民俗,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所谓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文化,是指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的总和。这里的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我们可以视为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而作为生活文化的民俗文化,它以民俗事象为载体,又折射出特定国家或民族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历史积淀与发展脉络,使之呈现下述征:
一、群体性。民俗一词本身就有“群体”的内涵:民,人民、民间的;俗,大众的。民俗文化的首要特
征,就是它的群体性。这是因为:民俗文化在其形成过程中,首先必须得到群体的认同,唯有群体的认
同,才能约定俗成,进而完善并传承下来。
二、传承性。民俗文化的价值所在,即它所彰显的功能决定了它的传承性特征。传承,使民俗成为财富,成为文化,得以世世代代延续下来,并且在延续的过程中,不断被后来者融入富有时代特色的文化
元素,使之愈发被人们所接受。
三、地域性。人类在走向文明的进程中创造了文化,这种创造既代表了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又适应
了人类所处的外部环境,包括气候温差、干湿状况、地形地貌、物产植被等等,即与人类所处的自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因此,文化也是人类征服自然的结果。
四、寄托性。在我国浩如烟海的民俗事象中,有相当一部分反映了民众的信念支撑、理想追求、情感慰藉乃至心理依赖,我们将其概括为寄托性。这是民俗文化的又一显著特征,它大多通过谐音、寓意、像征、造型的形式表现出来。
五、形象性。形象性本是文学艺术的典型特征,我们之所以将其归纳为民俗文化的特征,不仅是因为
民间口头文学、民间艺术是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即使民间工艺技术、民间语言、民间娱乐的形象性亦十分显著。
㈢ “乡规民俗”是不是法律为什么
法律的制定和通过有法定程序。
㈣ 民俗文化应该得到保护吗为什么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拥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频繁,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信息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如何保护和利用好民俗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增进民族团结和维护国家统一、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凝聚力、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民俗文化;保护
一、民俗文化的涵义及民俗文化保护现状
民俗文化是以口头、风俗或行为等形式创造和传播的文化现象。与生活紧密相连,体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道德伦理、认知方式和思维模式。民俗文化是一个地域、民族或群体经过长时间的积累、传播、吸取和改造后,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生活方式或表达方式,能够体现某种文化的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所有内容,如饮食、节日、服饰、建筑、艺术、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念和世界观等。
中国有着悠久的文明史,几千年积淀下来的不仅仅有炫目辉煌的雅文化(文人文化),而且有先辈为我们传承下来的珍贵的民俗文化。正是这些来自民间的文化,为雅文化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造就了独特的民族性格和民族心理。然而,由于过去对民俗文化的无知和偏见,如此灿烂的传统民俗文化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保护。而且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多元化和外来文化交流的日益便捷和频繁,使中国优秀的传统民俗文化在现代信息社会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它的传承更是受到空前的威胁。比如,当故事讲述家去世时,丰富多彩的民间故事便也随之被埋葬;当一位著名的歌手去世时,人亡歌息,留下一片空白;当孩子们唱起流行歌曲时,那些妙趣横生的童谣便不知去向;当万丈高楼拔地而起时,那些古朴的民居便化为瓦砾;当民俗被当作旅游资源用于开发时,那些纯朴优美的民间歌舞便不知何时才能洗尽铅华。
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民众的思想和生活总是随着时代前进,我们不能要求人们为保存传统的民俗文化而永远生活在艰苦的条件之下。但是,当我们在追求更舒适的物质生活的时候,是否眼看着传统民俗文化消失得无影无踪?是否要在物质生活趋同的情况下,主动丢掉这张标志民族个性的文化身份证?应该认识到,保护优秀的民俗文化就是保存历史。民俗学研究应该在现代化与传统之间搭起一座可以沟通的桥梁。至于如何保护民俗文化,取决于一个民族或国家对传统民俗文化认识的自觉程度。民俗文化是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是承自上辈的文化,这种文化养成了民族的国民性,形成了民族的凝聚力。但是民俗文化又有一定的脆弱性,它虽是民众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当社会向前发展时,它极容易消失。所以应该倍加重视,自觉地加以扶持和保护。对于民俗文化的保护,我们应该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做出一种选择。
㈤ 民俗与传统的关系
各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饮食、衣着、住宅、生产工具属于物质文化的内容;语言、文字、文学、科学、艺术、哲学、宗教、风俗、节日和传统等属于精神文化的内容。民族文化反映该民族历史发展的水平。语言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民族文化的表现形式。如历史、文学(包括口头文学)、历法、医药、科学技术等,都是用一定的语言表现出来的。宗教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时期对精神文化的其他方面起着不同的作用。在早期的阶级社会中,宗教对文化的影响很大,波及人们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宗教在民族文化中的影响逐渐减弱。民族文化作为意识形态是一定社会政治、经济的反映,在阶级社会里,每一种民族文化中都有剥削阶级的与被剥削阶级的两种文化,反映着两个对立阶级的利益、思想和世界观。在社会主义社里,民族文化是具有社会主义内容和民族形式的新文化。
民俗,即民间风俗,指一个国家或民族中广大民众所创造、享用和传承的生活文化。它起源于人类社会群体生活的需要,在特定的民族、时代和地域中不断形成、扩大和演变,为民众的日常生活服务。
民俗是人民传承文化中最贴切身心和生活的一种文化——劳动时有生产劳动的民俗,日常生活中有日常生活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社会组织有组社会组织民俗,人生成长的各个阶段也需要民俗进行规范——结婚人们需要有结婚典礼或仪式来求得社会认同,在人的精神意识领域也有民俗——许多生活中的禁忌就是如此:大年三十至初二,家中不许扫地,如果进行打扫就会破坏来年的财运……
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也并非无所不包。民俗,正如它的名字,它深植于集体,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布——压岁钱的风俗年年如此,而且各地盛行就是例证。当然,民俗也不是铁板一块,它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不然为什么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呢?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虽然民俗常常因为时过境迁而不断改变,却自有分明的类型或模式,您知道吗?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四合院就是两种不同类型民居建筑。
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理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却不为其所累,甘愿接受这种模式性规范的保护!
民俗涉及的内容很多,直至今日它所研究的领域仍在不断的拓展,就今日民俗学界公认的范畴而言,民俗包含以下几大部分:
1 生产劳动民俗2 日常生活民俗3 社会组织民俗4 岁时节日民俗5 人生仪礼6 游艺民俗7 民间观念8 民间文学
㈥ 民俗的功能
民俗的功能就是能够激发公民们的热情,也能够激发公民们主动的进行积极参与。
㈦ 民俗的解释
民俗学(Folklore)是一门针对信仰、风俗、口传文学、传统文化及思考模式进行研究,来阐明这些民俗现象在时空中流变意义的学科。民俗学与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各种生活现象息息相关。尽管人们不一定能意识到自己的生活对整个社会具有多大的意义,他们在日常交流中所展现的一切,对文化的传播和保存起了什么样的意义和作用。但是,有关人类活动的一切细节,都可以作为民俗学者的研究对象。而且其中还包含和传达着重要的文化信息。
㈧ 民俗的社会功能有哪些
民俗的社会来功能
文章节源选:《民俗学概论》主编:钟敬文 上海文艺出版社
一.教化功能
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曾这样描述风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㈨ 简要说明民俗具有强化人们的行为规范这一行为
一.教化功能
社会生活先于个人而存在。个人不能选择他所希望的社会形式;人是在十分确定的前提条件下创造历史的。美国学者本尼迪克特(R。F。Benedict)曾这样描述风俗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个人生活历史首先是适应由他的社区代代相传下来的生活模式和标准。从他出生之时起,他生于其中的风俗就在塑造着他的经验与行为。到他能说话时,他就成了自己文化的小小创造物,而当他长大成人并能参加与这种文化的活动时,其文化的习惯就是他的习惯,其文化的信仰就是他的信仰,其文化的不可能性亦就是他的不可能性。
人是文化的产物,民俗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个人社会化的过程中占有决定性的地位。人一出生,就进入了民俗的规范:诞生礼为他拉开人生第一道帷幕;他从周围人群中习得自己的语言;在游戏中他模仿着成人生活;从称谓与交际礼节中逐渐了解人际关系;他按特定的婚姻习俗成家立业;直到死去,特定的丧葬民俗送他离开这个世界。人生活在民俗中,就像鱼生活在水中一样,须臾不可离开。
二.规范功能
民俗的规范功能,指民俗对社会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方式所具有的约束作用。
人类社会生活需要的满足,往往与多种方式可供选择。例如吃饭,可用刀叉、也可用筷子或手抓。民俗的作用,在于根据特定条件,将某种方式予以肯定和强化,使之成为一种群体或标准模式,从而使社会生活有规则地进行。
社会规范有多种形式,它们大略可以分为四个层面:第一层是法律,第二层是纪律,第三层是道德,第四层是民俗。其中,民俗是产生最早,约束面最广的一种深层行为规范。
民俗是起源最早的一种社会规范。法律缘于民俗。民俗是一种约束面最广的行为规范。在社会生活中,成文法所规定的行为准则只不过是必须强制执行的一小部分,而民俗却象一只看不见的手,无形之中支配着人们的所有行为。从吃穿住行到婚丧嫁娶,从社会交际到精神信仰,人们都在不自觉地遵从着民俗的指令。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很难意识到民俗的规范力量,因此也就不会对其加以反抗。民俗对人的控制,是一种“软控”。但却是一种最有力的深层控制。
三。维系功能
民俗的维系功能,指民俗统一群体的行为与思想,使社会生活保持稳定,使群体内所有成员保持向心力与凝聚力。民俗能维系社会稳定,任何一个都在不断变化,每一种文化都必须根据外部环境与内部情况的变化而不断地加以调整。在社会生活的世代交替中,民俗作为一种传承文化不断被后代复制,由此保持着社会的连续性。即使是在大规模的急剧社会变革中,与整个民俗体系相比,发生的变化总是局部的、渐变的,这就有效地防止了文化的断裂,维系社会生活的相对稳定。所以,民俗是人们认同自己所属集团的标识。
四。调节功能
通过民俗活动中的娱乐、宣泄、补偿等方式,使人类社会生活和心理本能得到调剂的功能。
民俗的娱乐功能显而易见。人类创造了文化,目的是为了享用它。人不可能日复一日、永无止境地劳作,必须在适当的时间进行适当的娱乐活动,休息体力,调剂精神。享受劳动成果,进行求偶、社交等活动。世界上没有哪个民族没有节日、游戏、文艺、体育的民俗,它们是人类生活的调节剂。
民俗也有宣泄的功能。人类社会生活中,个体的生物本能在群体中必然受到一定程度的压抑。无论是肉体行为压抑,还是心理压抑,对人类来说都是一种破坏性的力量,如果不在某种程度上得到宣泄,一旦积郁起来集中爆发,其后果不堪设想。有的民俗就是应这种需要而产生的,如古希腊罗马的酒神节,人们在节日里饮酒狂欢,日常生活中的种种禁忌这时全被打破。
民俗还有补偿功能。人们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满足的种种需求,往往在民俗中得到某种补偿。恩格斯在谈到德国的民间故事书时曾说:“民间故事使一个农民作完艰苦的日间劳动,在晚上拖着疲乏的身子回来的时候,得到快乐、振奋和慰籍,使他忘却自己的劳累,把他的贫瘠的田地变为馥郁的花园。”
㈩ 民俗主要有哪些特征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中国民俗具有独特的民族气质。中国民俗文化特征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民俗文化活动的集体性
任何一种民俗无疑是一种文化,称之为民俗文化。民俗是伴随着人类群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因此,民俗培育了社会的一致性,增强了民族的认同,强化了民族精神,塑造了民族品格。没有人类群体就没有民俗文化,所以说民俗文化是集体智慧的结晶。民俗的集体性可理解为:首先,任何一种民俗,都产生于特定的群体,如某个特定地域或某个民族。其次,一种民俗一旦形成,就会成为集体的行为习惯,流传于一代又一代的集体中。再次,在流传中由集体不断补充、加工、完善。也就是说,民俗文化不是个人行为,一个人创造或倡导的一种民俗形式,没有公众的认可或积极推行,它决不会长久地延续下去,即使勉强地生存下来,也不会有其广泛性。生活在某个民俗文化圈内的每个人都是民俗文化的创造者、传承者,也是民俗文化的被教化与熏陶者。
二、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性
民俗是习得知识,需要在一代一代中传递,具有时间传衍的连续性,民俗是时间的连续体。是一个地方区域内长期人文积淀的一种客观反映,它是一个地方文化的象征,是古老文化的传承,所以传承民俗文化,就是延续古老的文明和人文精神,也是一种文化信仰。民俗文化的传承性就是教化和规范民众,使民众立足于当代,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民俗文化传承着我国优秀的民间文化,延续传统文化精神,增强广大群众的民族认同感的生动和富于人性的社会化。这是一种自觉的传承,且具有原生态的特性,因此更具亲和力。
三、民俗文化活动的地方性
民俗文化活动的传承是以人世代相传,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如春节活动等具有全国性特点。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环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同一种民俗事象在各地会出现不同形态,不同时代,不同的地区都会有自己的特点。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所谓“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还有一种说法是“百里而异习,千里而殊俗”,这是较概略的区分。总之,民俗文化的发生、发展、演变是在一定地域空间下进行的,它受地理环境、人们谋生方式与历史传统的影响和制约,因此民俗文化显现出浓烈的地方特色。
四、民俗文化活动的变异性
民俗文化因其传承的特殊性,在日常生活中人相袭,代相传,具有相对稳定的特性。但民俗作为一种基础文化,它在传承与传播过程中并非一成不变。相反,它随着时空的变化不断地发生变异,形成了与稳定性相联系的变异性特征。变异性是中国民俗的显明特征之一。民俗在传承中变异,在变异中传承。民俗的变异性从总的方面看,与历史性、地方性相关联,同类民俗在不同时代、不同地区都会有各自的特点。民俗的变异性,一般说来有3种情况:一种是民俗表现形式的变化;一种是民俗性质的变异;再一种是旧俗的消亡。民俗的变异性特征为移风易俗提供了学理的依据,人们可以依据民俗变异的规律,“化民易俗”,删繁就简,推陈出新,为建设民族的新文化服务。
五、民俗文化活动的丰富性
中国自立国之始,就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形成今天56个民族共处的状态。同一种民俗,在中华各民族的不断融合中,各民族习俗被接纳到中华文化体系之中,但都保留着各自的民族特性,从而丰富了中国的民俗文化活动。在各地区会出现不同的形态。中华文化以包容着四方的气象著称于世,其中民俗涵化之功甚伟。自古到今民族文化的融合,首先是民俗文化层面的接纳,民俗文化起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影响极度深远。汉族民俗中复合了不少少数民族习俗,可以说从来就没有纯粹意义的汉民俗,只有民俗复合时间的早晚而已。同样,现存的各少数民族也程度不一地受到汉民俗影响。因此,中国民俗文化活动形式极为丰富。
六、民俗文化活动的实用性
开展民俗文化活动的只有一个,即服务于人们的生活需要,实用性是中国民俗最本质的特点,民俗文化服务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人民依赖民俗开展生产,繁衍后代,寻求精神愉快。民众创造了民俗,民俗服务了民众。民俗信仰的直接功利性是它区别于一般宗教信仰的根本特征之一。当然,中国民俗的实用性,不仅仅表现在信仰心里方面,更重要的是许多民俗文化活动在民众实际生活中发挥着效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