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骂人要负法律责任吗
『壹』 微信上骂人犯法么
在微信群辱骂他人,情节严重的,属于违法行为,甚至涉嫌侮辱罪。辱骂他人,通常表现为在公开场合或者在网络上以恶毒性语言攻击他人造成严重影响的。
根据法律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侮辱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
应承担赔礼道歉、消除影响、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另外,对公然侮辱他人,尚不够刑事处罚的,处15日以下拘留、二百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等治安处罚。
【法律依据】《民法典》第一百七十九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停止侵害;
(二)排除妨碍;
(三)消除危险;
(四)返还财产;
(五)恢复原状;
(六)修理、重作、更换;
(七)继续履行;
(八)赔偿损失;
(九)支付违约金;
(十)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一)赔礼道歉。
法律规定惩罚性赔偿的,依照其规定。本条规定的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贰』 在微信上骂人 属于违法犯罪吗
1、要看你怎么骂的(单对单骂的还是在群里或者朋友圈骂的),以及骂的内容是什么
2、如果是单对单骂人,对方完全可以拉黑你,只要骂人者不换号换着法子骚扰对方扰乱对方正常生活的,不属于违法犯罪的行为。但如果骂人者换着号去骚扰对方,扰乱对方生活安宁的,因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可能受到15日以下拘留,2000元以下罚款。
3、如果是在群里或者朋友圈骂人,且该群与被骂人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区域群、生活群等方面有重合),那要看骂的内容。
如果是确有其事的批评,没有造谣,没有侮辱性言辞的,那不属于违法犯罪。
如果是捏造事实,造谣诽谤的,情节不严重的话,属于侵权行为,侵犯他人名誉权;如果浏览者达到5000人,或者转发者达到500人的,那可能构成诽谤罪。
如果是事实,但骂的内容具有侮辱性质,如果是普通的侮辱言辞,没有造成严重后果,那是侵权行为,同时涉嫌违反《治安管理处罚法》,可能被拘留、罚款;如果造成严重后果(比如受害人自杀、精神失常等),那可能构成侮辱罪。
『叁』 法律常识:在微信上骂人,属于违法犯罪吗
首先,区分好违法和犯罪的定义。违反法律是违法,违反刑法是犯罪。那骂专人是法律禁止的,肯定是违法,属是否构成犯罪,看有没有辱骂等刑法禁止的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二)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如果情节严重的,可能构成刑法的侮辱诽谤罪,根据《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 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微信,只是一个途径。微信,是一个生活方式 超过十亿人使用的手机应用 支持发送语音短信、视频、图片和文字 可以群聊,而正因为如此,微信骂人很容易会变成大型群体攻击,或者是传谣。所以微信骂人很容易从违法行为变成犯罪行为。
『肆』 在微信上辱骂他人应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在微信上辱骂他人应当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我认为打人犯法,如果骂人的话是侵犯人权,这样的话从法律的角度上都可以处理你,可以拘留你。
我认真的回答,请您给予采纳,谢谢。
『伍』 微信里骂人可以立案吗
『陆』 对方在微信群里骂人让他负法律责任,准备哪些
网络上的侮辱与现实中的侮辱要承担相同的法律责任。即如果侮辱情节较轻,被害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恢复名誉,并赔偿损失。如果侮辱情节严重,涉嫌构成侮辱罪的,可申请追究侵害人的刑事责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6)微信骂人要负法律责任吗扩展阅读:
在公共场所辱骂他人,可能要承担法律责任。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通过微信群随意辱骂他人,能否不要承担法律责任吗?日前,广西大新县人民法院对一起名誉权纠纷进行判决,答案是肯定的,即判决被告在其朋友圈登载致歉声明,对原告赔礼道歉,并赔偿原告精神损害抚慰金800元。
微信作为一种信息交流平台,具有公开性和传播性。便捷快速,散播广泛。被告在微信群中发布诽谤、侮辱、贬低原告的信息,并配发原告的个人照片,造成相关信息的公开传播,引发他人对原告声誉的猜测,致使原告的名誉权受到损害,侵害了严格的名誉权,依法应承担侵权责任。
『柒』 在微信上骂人 属于违法犯罪吗
在微信上骂人,看你骂的程度,骂人本身就是不道德,如果你骂人,给人造成了一些后患,肯定你就得受法律责任
『捌』 微信私聊骂人有什么法律责任
微信私聊骂人,需要负法律责任。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法律聊天记录(电子数据的内容)经公证机关公证的,人民法院应当确认其真实性,可作为【法律依据】。【法律依据】:《关于贯彻执行(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140、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