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政府单位证明事项具备法律效力吗

政府单位证明事项具备法律效力吗

发布时间: 2021-12-26 01:48:13

Ⅰ 市政府的文件具有法律效力

市政府的文件不属于法律,不具有法律效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回系是以宪法为统帅、法律为主干,答包括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规范性文件在内的,由七个法律部门、三个层次的法律规范组成的协调统一的整体。
法院审理案件依据是法律、法规。规章只是参考。文件就更谈不上了。在没有相关法律的情况下,应运用法理。

Ⅱ 地方政府部门(比如教育厅、教育局等)出台的文件有法律效力吗这些文件属于何种性质

有法律效力。这些文件被称谓部门规范性文件(某些地方性法规已有这样的法定称谓),效力低于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位于我国法律体系的最底层。

一旦它们与法律、法规、规章抵触,将被宣告无效。但宣告无效必须由法定主体经法定程序来进行。一般可能是这些部门的本级政府或者其上级部门。法院也有可能因为这些文件违法而拒绝适用,使得这些文件在司法领域形同虚设。

地方政府部门依据这些文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行为相对人不服的话,可以提起行政复议,若文件违法,还可向复议机关一并要求审查这些文件的合法性。法院在审理行政诉讼案件是,也有权对这些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以决定是否适用。

总之,包括部门规范性文件在内的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是当今被实际适用最多的社会学意义上的“法律”,但它们的合法性在整个实体法体系中是最低的,易受质疑。事实上,大量的政府部门违法行使职权的情况依据的正是这类文件。

看了你的问题补充,
首先,这份文件毫无疑问有法律效力。
其次,这份文件属于部门规范性文件。(见《广东省行政机关规范性文件管理规定》,注意,这是一部地方政府规章,是《立法法》意义上的法律,效力比你提到的部门规范性文件高)。
再次,你要确定这部文件的没有效力的话,最好查找它的上位法,一旦它跟上位法抵触的话,那你的官司就赢了一半。之所以是一半,因为你还要依靠有权机关宣告它无效或者法院审查决定不适用这份文件。
最后,就这个案件而言,是一个合同纠纷案件而已。问题是你的学生当事人要解除合同,你最好先研究合同法里这部分的规定,合同法是法律,比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效力高多了。
最后的最后,你有问题再问我也可以。

Ⅲ 政府公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请详细点说明

在政府职权内的公示,应当具有法律效力;超越权限的公示,不具备法律效力。

Ⅳ 政府部门什么情况下可以盖章,什么情况下由负责人签字呢有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呢谢谢!!!!!!

第十四条 综合办公室需建立印章使用台账,台账采用第三方平台-企业微信平台履行,按照用章审批权限添加审批人,并抄送至综合办公室用章管理人。

第十五条 使用印章时,打开“企业微信”APP--“工作台”--“审批”--“用章”。用印人需详细填写用印时间、用印部门、用印数量、用印人等及用印事由等。经审批程序批准后,印章保管员方可盖章。

第十六条 公司的各类印章原则上只限在公司内部使用,因公外出或特殊情况需外带的,用毕需立即归还。

第十七条 印章管理人员在盖章前应对所需盖章的文件进行市阅,如在文书的内容、手续、格式等方面发现问题或疑问,应请示领导。在一些重要的用印情况下,更要加强审阅工作。经核对无误后方可盖章。对违反或不符合公司规定的用印,印章管理人员应拒绝盖章。

第十八条 涉及法律事宜使用印章的,须依有关规定经公司法务部审核后方可盖章。

第十九条 公司印章的用印范围及审批:

1、需要盖公司公章、合同章及法人章的,审批人需提交三人:其直属部门领导、综合办主任及总经理。

当用章人为部门负责人时,审批人为综合办主任和总经理。

2、遇重要合同或重大事件的,总经理认为需要法务部提出意见的,先由法务部签署意见,并提交董事长处审批,批准后方可盖章。

3、各部门专用章应根据各自权利和义务使用,不得用于对外签署具有法律效力的合同、协议书等法律文本。部门专用章对内使用的,必须经部门负责人签字方能盖章:对外使用时,须经部门负责人审核后,经公司总经理批准方可使用。

4、凡公司发出的一切正式公文,凭签发人在稿件上签字,并校对公文材料无误后,才能用印,对未经批准的文件,不得擅自用印。

Ⅳ 行政机关出具的证明有没有法律效力

行政确认是指行来政自机关和法定授权的组织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对有关法律事实进行甄别,通过确定、证明等方式决定管理相对人某种法律地位的行政行为。行政确认书或者行政单位开除的确认证明是行政确认的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Ⅵ 单位开具的证明有哪些法律效力

看单位开复具的证明有那些法制律效力,须看证明所证明事实,对象,范围及针对性来确认,不是一概而终或一概而全的问题。
单位开具的证明一般承载着事项的证明力,事实的说明力,事因的鉴证力,事责的担当力等效力。在司法务实中单位的证明一般都作为采信证据。

Ⅶ 政府机关集体决议有没有法律效力

按照我的理解,你说的政府机关集体决议指的是政府决策吧。
分两个方面来说吧:
一、政府作为行政机关,没有立法权(法律),政府作出的决策一般是政策性的。但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拥有行政立法权。此外,经权力机关特别授权,某些经济特区的市人民政府也拥有行政立法权。(深圳、厦门、汕头、珠海市等) ,如果这些政府作出的决策是有关行政法规的,在不抵触法律(各级有立法权的人大机关指定的法律)的前提下,是有效的;

二、如果政府作出的决策是属行政行为的,也不能违反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这是依法行政的基本要求和底线,否则,行政行为无效。

PS:无效行政行为的判断标准就是如何区分一般违法和重大而明显违法,一般违法的行政行为属于可撤销行政行为,那么比一般违法更为严重的、达到重大而明显程度的违法行为,则属于无效行政行为。相对于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判断:
1、行为主体有重大明显违法情形。
第一,合法的具体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应当具备行政主体资格,这里所说的资格是形式上的资格,并非行政权能资格。如果行政行为的行为主体不具备行政主体资格,则属于无效行政行为。需要注意的是,非行政主体进行的“假象行政行为”不是无权行政行为,因为这类行为根本不属于行政行为。
第二,行为主体超越权限或无权限作出的行政行为无效。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五十四条中将“超越职权的”作为撤销判决的情形之一,未将无权情形进行单列,在司法实践中,往往将无权处分的情形作为超越职权处理,所以广义上的超越职权包括无权限的情形,主要有两种情形:一、行为主体行使了属于其他行政主体的专有职权。国家对行政权利的划分处于管理的需要,分别由不同的行政机关行使不同的行政权力。行为主体实施了超出自己权限范围的行政行为,即实施了应由其他行政主体享有权限的行为,则该行政行为无效。比如,公安机关吊销企业的营业执照,就是实施了应属于工商管理部门享有权限的行为。二、行为主体实施了其他国家机关的专有职权。主要是强制执行权。对于行政机关是否享有执行权,均由法律、法规明确规定,否则不能享有强制执行权。
2、行政行为内容存在重大、明显违法。
行政行为的意思表示不明确;意思表示受到胁迫;行为内容的作出基于明显的错误事实;行为内容明显违反公序良俗;相对人与公务员恶意串通实施的行为;行政行为的内容不可能的,都属于这类重大、明显违法。
3、行政行为程序上存在重大明显违法或极不正当,违反最低限度的程序规定。
由于正当程序原则体现了“最低程度的公正”,是对行政行为最低限度的基本要求,因此如果行政主体作出行政行为时违背这一原则,完全可以将其作为重大而且明显的违法而视为无效行政行为。对此,《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三条第二款规定,没有法定依据或者不遵守法定程序的,行政处罚无效。
4、行政行为形式上存在重大明显缺陷。
严重违反法定形式的,也属于重大而明显的违法。行政行为主体违反法律法规关于行政行为必须以书面形式作出的规定,所作出的行政行为应当认定为形式上存在重大缺陷而无效。比如,工商行政许可体现在工商营业执照的发放,仅有决定,则属于形式上的重大、明显违法。此外,书面形式欠缺的,例如未加盖公章的情形也属于上述情形。

Ⅷ 行政法规和政府文件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行政法规,属于法律范畴,具有法律效应。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八十九条第一款明确规定:作为最高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可以“根据宪法和法律,规定行政措施,制定行政法规,发布决定和命令。”

因此,制定行政法规是宪法赋予国务院的一项重要职权,也是国务院推进改革开放,组织经济建设,实现国家管理职能的重要手段。行

政法规是国务院为领导和管理国家各项行政工作,根据宪法和法律,并且按照《行政法规制定程序暂行条例》的规定而制定的政治、经济、教育、科技、文化、外事等各类法规的总称。行政法规是具有法律效力的。

2、政府文件属于规范性文件,一般仅仅是行政文书,对一定范围的人或事有约束力,而不像法律有普遍约束力。

“规范性文件”是法律中经常出现但又并不局限于法律领域的一个概念,它主要是指具有规范性(即规定权利和义务)的、适用于不特定对象的各种文件。在非法律领域,“规范性文件”主要被用来指对某一群体具有纪律约束力的文件。

例如,2013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备案规定》就将共产党的某些纪律性文件称为“规范性文件”。正因为“规范性文件”也用于法律之外的领域,因此有的国家机关或者学者有时会使用“法律规范性文件”或者“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概念来特指那些法律上的规范性文件。

但一般的政府文件会做出相应的规定,但具体到个案时还是会根据文件再套用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据。则此时就具备了法律效力。

(8)政府单位证明事项具备法律效力吗扩展阅读:

政府文件(各级司法机关的“规范性文件”)合法性:

“规范性文件”是在法律体系中数量可观、对公民权利和义务具有重大影响但其性质和地位却又不甚明确的一类法律文件。

在法律缺乏明确规定的情况下,对于这类法律文件的界定和对效力等级的确定都只能在坚持法律体系统一性的前提下依据现有的法律规定予以推论。

正是基于这个指导原则,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部门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的法律与规范性文件不加区分的做法是错误的,目前法理学教科书将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等同于法律、将国务院规范性文件的效力等级等同于行政法规的观点也是不能成立的。

而要解决司法机关规范性文件的乱象,最可行的方法莫过于从宪法解释入手,将这些文件直接纳入现有法律体系的范畴。

当然,要将上述推论和方案真正付诸法律实践还有待于法律予以明确规定。

热点内容
精讲民法典 发布:2025-07-12 21:49:15 浏览:541
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法律意见书 发布:2025-07-12 21:47:44 浏览:731
海淀法院窗口 发布:2025-07-12 21:37:15 浏览:722
民法总则颁布时间 发布:2025-07-12 21:19:31 浏览:894
行政法规起草由哪难点部门负责 发布:2025-07-12 21:17:01 浏览:636
民法典每个公民 发布:2025-07-12 21:16:22 浏览:805
试述经济法产生和发展的历程 发布:2025-07-12 21:15:58 浏览:711
招标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7-12 21:11:12 浏览:181
劳动合同法第二十五条怎么理解 发布:2025-07-12 21:09:46 浏览:918
法院忽视 发布:2025-07-12 21:07:27 浏览:6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