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违规评标的法律责任
Ⅰ 评标专家违法犯罪向何处举报
名标专家,违法犯罪向何处举报?我觉得你可以向公安局报,也可以向司法部门可以
Ⅱ 同一个采购代理机构在当天有两个开标活动,但评标专家相同,这样的情况算违规吗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财库{2016}198号,第十二条:采购人或采购代理机构应当从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财政部门设立的评审专家库中随机抽取评审专家。第十三条:技术复杂、专业性强的采购项目,通过随机方式难以确定合适评审专家的,经主管预算单位同意,采购人可以自行选定相应专业领域的评审专家。
根据第十二条规定,评审专家是需要从库里面“随机”抽取的,那么你所说的两个项目一起评标,第一个项目评完后第二个项目评审时评委还是“随机抽取”的吗?
符合第十三条要求的可以两个项目共用评委,因为“自行选定”可以绕过这个“随机抽取”的要求。
Ⅲ 评标专家必须遵守并履行哪些义务
1、按照《招标投来标法》第37条和《评源标委员会和评标方法暂行规定》第12条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主动提出回避。
2、遵守评标工作纪律,不得私下接触投标人,不得收受他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不得透露对投标文件的评审和比较、中标候选人的推荐情况以及与评标有关的其他情况。
3、客观公正地进行评标。
4、协助、配合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的监督、检查。
5、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义务。
【法律依据】《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办法》第十四条
(3)专家违规评标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评标是指评标委员会和招标人依据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审查、评审和比较的行为。评标是招标投标活动中十分重要的阶段,评标是否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决定着整个招标投标活动是否公平和公正;评标的质量决定着能否从众多投标竞争者中选出最能满足招标项目各项要求的中标者。
评标专家和评标专家库管理暂行办法——国家发改委
Ⅳ 评标专家评标报告无说明串标行为,招标人可直接认定串标吗
评标专家评标报告无说明串标行为,招标人是否可以直接认定串标,这个问题评标专家评标报告无说明也好、招标人直接认定串标也好,都要用证据说话,如果有真实的违规证据,那就无可争议,就可以直接投诉,至于评标专家评标报告无说明串标行为,它不能说明本项投标过程没有问题,只能说明评标专家工作马虎或责任心不强,不能因评标专家评标报告无说明串标行为,就完全认定评标没有问题。
Ⅳ 招标中专家评分不公正怎么办
可以申请复议或者申诉。
用户向负责招标的机构申诉。填写时书面申请,用户购买的标书里面应该都写得有,也可以直接问招标机构,可能机构不一样,流程也有不一样。
按照现有管理机制,所有政府采购评审专家都是通过财政部门的选聘程序受聘,以独立身份参加政府采购评审工作,体现的是专业性、权威性和严肃性。评审专家权力是法定的,在政府采购整个活动中,其地位特殊,责任重大,作用重要。
(5)专家违规评标的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专家在评标、定标工作中必须按照招标文件和评标办法评标,不得随意更改文件和办法。
专家在评标工作中要坚持公正、公平原则,不得袒护投标单位的任何一方,不得以权谋私。
专家在评标过程中,不得与投标单位有任何联系,不得对外透露评标情况。
专家在评标工作中,必须独立进行评标,除技术问题外,不得相互讨论,串通评标。
Ⅵ 评标委员会成员应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评标委员会是指在招标投标和政府采购活动中,依法由招标人(采购人)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建,负责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的临时性权威机构。关于评标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来自同一单位吗?评标委员会在评标期间是否有义务核实投标信息真伪?以及评标委员会成员哪些行为是违规操作以及需要承担的法律责任?
一、评标委员会的成员可以来自同一单位吗?
答:根据现行的政府采购相关法律法规,2名专家来自同一单位并没有违背相关规定。从实际操作而言,只要判断评审专家在“评审过程中不受任何干扰,独立、负责地提出评审意见”,就不会影响评审专家的评审资格和评审结果。
二、评标委员会在评标期间是否有义务核实投标信息真伪?
评标委员会在评标期间没有义务核实投标信息真伪,但是有权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或者说明。
《招标投标法》第40条第1款规定:“评标委员会应当按照招标文件确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对投标文件进行评审和比较”。因此评标委员会只应当对照招标文件的要求和投标文件的响应进行客观评审。评标委员会没有司法鉴定职责和能力,所以没有义务核实投标信息真伪。但是如果招标文件约定评标委员会对投标人的投标文件保留查证的权利,则评标委员会基于对投标信息的合理怀疑可以进一步查证,这属于权利,而不是义务。
此外,根据《招标投标法》第39条之规定,评标委员会有权要求投标人对投标文件中含义不明确的内容作必要的澄清或者说明,但是澄清或者说明不得超出投标文件的范围或者改变投标文件的实质性内容。
评标结束后,如果其他投标人依法对中标候选人的投标信息的真实性提出异议,招标人可以组织原评标委员会进行进一步核查;如果投标人进一步提出投诉,行政监督部门在受理投诉后可以另行进行调查。
三、评标委员会成员哪些行为是违规操作?
依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一条规定,评标委员会成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有关行政监督部门责令改正;情节严重的,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评标;情节特别严重的,取消其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
(一)应当回避而不回避;
(二)擅离职守;
(三)不按照招标文件规定的评标标准和方法评标;
(四)私下接触投标人;
(五)向招标人征询确定中标人的意向或者接受任何单位或者个人明示或者暗示提出的倾向或者排斥特定投标人的要求;
(六)对依法应当否决的投标不提出否决意见;
(七)暗示或者诱导投标人作出澄清、说明或者接受投标人主动提出的澄清、说明;
(八)其他不客观、不公正履行职务的行为。
以上违规操作评标委员会成员承担的法律责任包括:
第一、责令改正,评标委员会成员出现上述违法行为时,应及时予以纠正、以保证评标客观性和公正性。
第二、暂停、取消评标资格。对于出现上述违法行为的评标委员会成员,将根据情节轻重,由有关行政监督部门禁止其在一定期限内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评标,直至取消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
同时,依据《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第七十二条:评标委员会成员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没收收受的财物,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取消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不得再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评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Ⅶ 评标专家明显倾向性打分违反什么法律
评标专家建设工程政府采购两类别文件规定 1、第29号规定: 第七条入选评标专家库专家必须具备条件: ()事相关专业领域工作满八并具高级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 (二)熟悉关招标投标律规; (三)能够认真、公、诚实、廉洁履行职责; (四)身体健康能够承担评标工作; (五)规规章规定其条件 第九条 专家入选评标专家库采取申请单位推荐两种式采取单位推荐式应事先征推荐同意 申请书或单位推荐书应存档备查申请书或单位推荐书应附符合 本办第七条规定条件证明材料 2、《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规定: 第六条 评审专家应具备条件: ()具良职业道德廉洁自律遵纪守行贿、受贿、欺诈等良信用记录; (二)具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且事相关领域工作满8或者具高级专业技术职称或同等专业水平; (三)熟悉政府采购相关政策规; (四)承诺独立身份参加评审工作依履行评审专家工作职责并承担相应律责任公民; (五)满70周岁身体健康能够承担评审工作; (六)申请评审专家前三内本办第二十九条规定良行记录 评审专家数量较少专业前款第(二)项、第(五)项所列条件适放宽 第七条 符合本办第六条规定条件自愿申请评审专家员(简称申请)应提供申请材料: ()简历、本签署申请书承诺书; (二)历位证书、专业技术职称证书或者具同等专业水平证明材料; (三)证明本身份效证件; (四)本认需要申请避信息; (五)省级民政府财政部门规定其材
Ⅷ 评标专家受贿会受到什么处罚
根据《招标投标抄法实施条例》规定:“ 第七十二条评标委员会成员收受投标人的财物或者其他好处的,没收收受的财物,处3000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取消担任评标委员会成员的资格,不得再参加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的评标;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
注意,评标专家受贿主要是指接受投标人的贿赂。
参考资料:中国招标公共服务平台“招标采购大讲堂”和“政策法规”
Ⅸ 违法责任是否是评标专家评标时的依据和准则
摘要 《招标投标法》第三十七条规定:“评标由招标人依法组建的评标委员会负责。依法必须进行招标的项目,其评标委员会由招标人的代表和有关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组成,成员人数为五人以上单数,其中技术、经济等方面的专家不得少于成员总数的三分之二。
Ⅹ 评标专家应受到终止评标资格并予以公告处罚的违规行为包括什么
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的下列行为被列为不良行为:
1、未按规定时间参与评审,影响政府采购工作的已接受邀请的评审项目专家;
2、在工作过程中,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或歧视;
3、违反职业道德和有关规定的;
4、违反政府采购规定的;
5、未按规定回答或拒绝回答采购当事人询问的;
6、评审意见违反政府采购政策规定的。
根据《政府采购评审专家管理办法》:
第二十八条评审专家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将作为不良行为予以通报批评或记录。
(一)被选定为某项目并且已接受邀请的评审项目专家,未按规定时间参与评审,影响政府采购工作的;
(二)在评标工作中,有明显倾向或歧视现象的;
(三)违反职业道德和国家有关廉洁自律规定,但对评审结果没有实质性影响的;
(四)违反政府采购规定,向外界透露有关评标情况及其他信息的;
(五)不能按规定回答或拒绝回答采购当事人询问的;
(六)在不知情情况下,评审意见违反政府采购政策规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