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行政复议败诉法律责任

行政复议败诉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2-01-05 07:00:58

Ⅰ 行政复议败了可以称为“行政复议败诉”吗

各级检察院有权对同级法院提出检查意见。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二百零八条规定,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应当提出抗诉。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本法第二百条规定情形之一的,或者发现调解书损害国家利益、社会公共利益的,可以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检察建议,并报上级人民检察院备案;也可以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1)行政复议败诉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基本原则:

行政复议基本原则,是指通过行政复议法所确立和反映的,贯穿于行政复议全过程,具体规范和指导行政复议的法律原则。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简称《行政复议法》规定,行政复议遵守如下原则:

1、独立复议原则。独立复议原则是通过《行政复议法》第三条所确立的原则,指复议机关依法行使职权,不受其他机关、社会团体和个人的非法干涉。

2、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的原则。合法原则是通过《行政复议法》第四条所确立的原则。

合法是指要求复议机关必须严格按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职责权限,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对申请复议的具体行政行为,按法定程序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的不同情况,依法作出不同的复议决定。坚持有错必纠,保障法律、法规的正确实施。

Ⅱ 行政复议被申请人的法律责任

您好1
申请行政复议后,可能有四种结果:
复议机关通过对复议案件的审理,最后要作出决定。根据《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复议决定有以下四种:
(1)维持决定。
(2)履行决定。履行决定是指复议机关责令被申请人履行某种法定职责的决定。
(3)撤销、变更或确认违法决定。撤销、变更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决定是指复议机关作出的撤销或者变更具体行政行为,或者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决定。具体行政行为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复议机关可以决定撤销、变更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①主要事实不清,证据不足。②适用依据错误的。③违反法定程序的。④超越或滥用职权的。⑤具体行政行为明显不当的。
(4)赔偿决定。被申请人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如果侵犯了申请人的合法权益造成损害,申请人请求赔偿,复议机关应当依照《国家赔偿法》的有关规定,在作出撤销、变更或确认具体行政行为违法的决定的同时,作出被申请人依法赔偿。

Ⅲ 行政复议程序违法如何判决,要负什么责任

如果不是复议机关撤销并责令重新作出的,重新按法定程序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即可,不需重新立案,办案时间如林业没有特殊规定,其他法律法规没有特殊规定。如果是复议机关撤销并责令重新作出,复议机关会责令在一定期限内重新作出,但不能以同一的事实和理由作出与原具体行政行为相同或者基本相同的具体行政行为。

Ⅳ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举证人到底有哪些法律作用

一、 引言
举证责任的分配是证据制度中十分重要的问题,关系到对当事人合法权益的保护。自古以来,证明问题在行政、司法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对明晰与确定法律关系而言,至关重要,因为证据决定了法律适用的方式,事实一旦被证实,同时也就锁定了行政复议决定的内容。在这个过程中,由谁提交证据并证明自己的主张达到法定的证明标准,并承担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的不利裁判,就成了关键的问题。证明标准是指在行政争议中提交的证据所应当达到的说服力程度。因此,无论是行政诉讼还是行政复议,都需要规定一些对举证责任进行分配的标准或规则,用于指导行政争议当事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23条规定: ,被申请人应当自收到申请书副本或者申请笔录复印件之日起十日内,提出书面答复,并提交当初作出的证据、依据和其他有关材料。
由此,众多的学者认为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中承担全部的举证责任。如果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不能举证、不按时举证或者举证不充分,将承担被撤消的不利后果。这也一直被大多数人认为是中国行政复议证据制度乃至行政复议制度最具特色的部分。但是,这种分配方式与国外关于行政复议举证责任分配规则的规定相比较而言,无疑过于简单、笼统,在行政复议工作实践中难以操作。笔者认为行政复议的举证责任不应该由被申请人全部承担,申请人同样需要承担相应的举证责任。
二、 举证责任的概念及性质
举证责任与诉讼相伴相生,当时所表达的含义是 申请人有举证之义务 , 为主张之人有证明义务,为否定之人无之 。总的来讲,举证责任分配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则:其一是当事人应负举证责任,其二是举证责任存在于主张之人,不存在于否认之人。因此,举证责任也就是指提供证据的责任,即主张某一权利的人应当提供充分的证据,否则其主张无法成立,或不能成就。
举证责任的概念是舶来品,它是19世纪末期经日本传入我国的。在我国,举证责任的概念最早使用于学的研究之中。1999年《行政复议法》颁布实施,也明确规定了举证责任制度,但未对其作出详细的说明。因此,学术界就举证责任展开了广泛的讨论。
其中,关于举证责任的概念有这样一些观点:
1、举证责任是指承担该责任的当事人必须对自己的主张举出主要的事实根据,以证明其确实存在,否则将承担败诉的后果。
2、举证责任是法律假定的一种后果,即承担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提出自己的主张,证明自己的主张,否则将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
3、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为证明其申请主张,所承担的提出证据的责任以及所承担的说服责任。
4、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提出证据并加以证明的责任。以上这些观点尽管表述方法不同,但是都表达了举证责任的基本内涵即提出证据以证明有利于自己的主张,这一点是应该肯定的。因此,笔者认为,行政复议中的举证责任也就是指规定行政复议中的当事人必须就自己的主张提出证据加以证明,以确定其存在,否则要承担败诉后果的法律制度。
行政复议脱胎于行政诉讼,行政诉讼法学的研究往往影响着行政复议法学研究的一些领域,举证责任便是如此。目前,大陆法系国家学者在行政诉讼中通常认为,举证责任由两部分责任构成:其一,是指在诉讼进行的各个阶段,当事人为避免败诉风险而承担的向法院提出证据的行为责任,又称为形式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其二,是指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者消灭的构成要件事实处于真伪不明状态时,当事人因法院不适用该事实存在为构成要件的法律而产生的不利于自己的法律后果的承担,又称为实质意义上的举证责任。因此,在大陆法系国家,举证责任的概念可以被归纳为:在诉讼上无论如何也无法确定判断一定法律效果的权利发生或者消灭所必要的事实是否存在时,对当事人有法律上不利于自己的假定被确定的风险,也就是事实未被证明,那就产生了所主张的有利的法律效果不被承认的后果。
笔者参考国内外学者对行政诉讼法学上的举证责任研究,对于举证责任有着这样的认识:
1、举证责任不是权利。权利从法律意义上来看是法所允许的权利人满足自己的利益而采取的由其他人的法律义务所保证的法律手段。它具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属性 可放弃性,也就是说权利的放弃不会给自身带来不利的后果。但是举证责任却不具备这一属性,它不可以放弃,一旦放弃,当事人就将承担不利的后果。所以说,不能将举证责任看作是一种权利。
2、举证责任也不是义务。法律义务指的是法所规定的义务人应按权利人的要求从事一定的行为或者不从事一定的行为,以满足权利人权利的法律手段。就义务本身来说,它的不履行直接导致的是权利人权利的受损,但并不直接产生国家强制力的强制履行。只有当义务人不履行义务达到了法律规定的必须强制履行的情况下,才会强制履行。而举证责任指的是当事人必须就自己的主张提出证据加以证明,以确定其存在,否则就要承担败诉的后果。所以说,举证责任是法律预先设定的一种法律后果,而不是义务。
三、 行政复议中申请人承担举证责任的可行性
过对举证责任的概念和性质所进行的较为全面的分析,如果只是从举证责任的概念和性质的层面上来看,认为行政复议中申请人不承担举证责任的传统观点显然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在复议中是没有哪个当事人愿意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那么申请人作为当事人就可以提出证据来证明自己的主张,以避免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也就是说,在行政复议中,申请人是应该承担举证责任的。这不仅仅是完成行政复议任务的客观需要,而且也是与申请人人本身的主观和客观条件相符合的,并且,申请人承担举证责任对于提高复议效率也是有积极意义的。

Ⅳ 不服行政复议行政判决书具有法律效应吗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行政复议,行政复议机关已经依法受理的,或者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复议机关申请行政复议、对行政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的,在法定行政复议期限内不得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不服行政复议行政判决书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已经依法受理的,不得申请行政复议。

Ⅵ 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法律依据包括哪些法律

行政复议主要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

行政诉讼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法》

行政复议是与行政行为具有法律上利害关系的人认为行政机关所作出的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依法向具有法定权限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由复议机关依法对被申请行政行为合法性和合理性进行审查并作出决定的活动和制度。行政复议是行政机关实施的被动行政行为,它兼具行政监督、行政救济和行政司法行为的特征和属性。它对于监督和维护行政主体依法行使行政职权,保护相对人的合法权益等均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第一章的相关规定,行政诉讼,是指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行使国家行政权的机关和组织及其工作人员所实施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利,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人民法院在当事人及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法对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并做出裁判,从而解决行政争议的制度。它对保障一个国家依法行政,建立法治政府,确保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合法权利免受行政权力的侵害,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Ⅶ 不服行政复议结果是以谁作为被告起诉

1、可以起诉,复议后是否改变原先的处罚?如果维持就起诉县级公安,如果变更了,就起诉市级公安局。
《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
经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2、有行政附带民事诉讼,被告依据上面的行政诉讼决定。
行政附带民事诉讼是指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的同时附带审理与行政案件相关联的民事案件,并作出裁判的诉讼活动。行政诉讼附带的民事诉讼是由行政诉讼派生的,且是在行政诉讼中附带审理和裁判,所以称为行政附带民事诉讼。

Ⅷ 行政复议败诉后果

行政复议败诉后复议机关将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

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第二十五条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行政复议的案件,复议机关决定维持原具体行政行为的,作出原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是被告;复议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复议机关是被告。

(8)行政复议败诉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注意事项:

申请人应当自知道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60日内提出行政复议申请,法律规定的申请期限超过60日的除外。因不可抗力或者其他正当理由耽误法定申请期限的,申请期限自障碍消除之日起继续计算。

属于申请行政复议范围。凡是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除人事处理决定和民事调解行为外,都可以申请行政复议。

Ⅸ 为什么未经行政复议,法院裁定败诉

根据《行政诉讼法》第37条第2款的规定,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法律、法规的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未申请复议直接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这就是所谓的“复议前置”原则。

当事人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必须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才可以向人民法院起诉,否则,人民法院不予受理。需要注意的是,复议前置必须由法律、法规来加以规定,其他规范性文件均不得设定这种限制。

(9)行政复议败诉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行政复议有以下四个特点:

1、提出行政复议的人,必须是认为行政机关行使职权的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当事人提出行政复议,必须是在行政机关已经做出行政决定之后,如果行政机关尚没做出决定,则不存在复议问题。复议的任务是解决行政争议,而不是解决民事或其他争议。

3、当事人对行政机关的行政决定不服,只能按法律规定,向有行政复议权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

4、行政复议,主要是书面审查,行政复议决定书一经送达,即具有法律效力。只要法律未规定复议决定为终局裁决的,当事人对复议决定不服的,仍可以按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向人民法院提请诉讼。

Ⅹ 什么是行政复议法律责任

行政复议法律责任是指行政复议机关、复议工作人员以及被申请人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因实施违法或不当行为所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行政复议法律责任包括以下两种责任形式:
1.行政责任。在行政复议过程中,行政复议机关拒绝受理符合法定条件的复议申请;复议案件承办人有失职或营私舞弊行为;被申请人拒绝履行生效的复议决定等,这些行为由于违反了行政法律规范,构成了行政违法行为,违法行为人依法应当承担行政法律责任。根据《行政复议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违反行政复议法的行政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包括:
1)行政处分。行政处分是国家行政机关对违法失职的公务员实施的一种惩戒措施。《行政复议法》所指的行政处分,是特指享有行政复议职能的国家行政机关或有关部门按照行政隶属关系,给予违反行政复议法律规范的行为人,行政制裁。根据《国家公务员暂行条例的规定,行政处分包括警告、记过、记大过、降级、撤职、开除。
2)行政处罚。行政处罚是指行政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和权限对违反行政法规但尚未构成犯罪的行政管理相对方给予的行政制裁。《行政复议法》中没有明确规定行政处罚这各行政责任承担方式,但依据该法第38条的相关规定和实践中的具体做法,行政处罚也应当是行政复议中承担行政责任的一种方式。根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行政处罚的种类包括警告、罚款、没收和行政拘留等等。
2.刑事责任。在行政复议过程中,如果复议人员失职、舞弊、滥用职权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就应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刑事责任的承担方式包括:
1)刑罚。刑罚是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的基本的、主要的方式。目前我国刑罚的种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有罚金、剥夺政治权利和没收财产。
2)非刑罚处罚方法。非刑罚处罚方法是犯罪人承担刑事责任辅助的、次要的方式。根据《刑法》第37条规定,对犯罪情节轻微不需要判处刑罚的,可以免予刑事处罚,但可以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予以训诫或者责令具结悔过、赔礼道歉、赔偿损失,或者由主管部门予以行政处罚或者行政处分。

热点内容
外国行政诉讼法原则 发布:2025-07-08 04:26:55 浏览:18
司法行政管理科员 发布:2025-07-08 04:26:53 浏览:730
复印件的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7-08 04:26:01 浏览:557
河源市无偿法律援助 发布:2025-07-08 04:12:47 浏览:842
公明上村法律援助 发布:2025-07-08 04:06:13 浏览:241
财经法规课后答案解析 发布:2025-07-08 04:06:09 浏览:75
卢肯法学 发布:2025-07-08 04:00:51 浏览:326
民法典的精髓 发布:2025-07-08 04:00:14 浏览:453
松潘县律师 发布:2025-07-08 03:59:30 浏览:70
法律解释是解决法律责任竞合 发布:2025-07-08 03:58:52 浏览: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