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儿童法律保护责任
1. 少年儿童应该怎样用法律保护自己
根据2012年10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2012年10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65号公布,自2013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修正案),作为未成年人的少年儿童应该用该法律保护自己,具体到少年儿童日常生活、学校、户外、社会实践过程中,少年儿童要学会保护自己:
一、怎样进行自我保护呢?
1.不要轻信陌生人。不要接受陌生人的礼物,不能跟陌生人走,更不要带陌生人回家,以免受骗上当。
2.要学会分辨真伪。不要顺便在马路边购买十分便宜的物品,特别要提防假冒伪劣商品,以免食用后影响我们的健康与安全。
3.避免误入困境并学会摆脱困境。一个人独立外出时,应向家里人或老师说明去向和归来时间;遇到困难或发生意外时,应保持镇静,并积极想办法向一切能给你提供帮助的人或机构寻求帮助。
二、如何预防坏人勒索呢?
1.放学后应立即和同学结伴回家。
2.离开家时,不要带过多的钱和贵重物品。
3.天黑时,不要独自出来玩。
4.在有路灯照明和人多的地方行走。
5.遇到坏人勒索时,应大声喊叫,并立即向家人或老师报告。如果情况紧急,有生命危险时,应采取一切方法保全自己的生命。
少年儿童上当受骗有以下几方面的情况:
第一,轻信别人的许诺,比如给什么样什么样的好处。
第二,现在少年儿童朋友好奇心理比较强,小孩喜欢更新鲜的东西。
第三,少年儿童朋友因为年龄的问题,涉足社会不是很深,很多事情不能辨别是非,所以就容易上当受骗。
第四,跟陌生人打交道,因为对陌生人的情况不了解,轻易跟陌生人交往就容易出现问题。
第五,一般的小孩都比较胆小,禁不住恐吓。我们接触的被抢劫的孩子当中就有这样的,其中三个孩子到麦当劳用餐,当时麦当劳人员很多,这时候过来几个青年悄悄地对他们讲,让他们把钱和手机拿出来。这几个青年又跟他们讲,如果不拿出来,出去会怎么怎么样。这几个小孩把钱和手机就拿出来了,后来去报了案。当时他们是可以求助的,因为有那么多人。从更多的案子来看,犯罪分子使用的手段不是很高明的,就是利用少年儿童的心理比较单纯无知,他们花言巧语,再加上有些孩子辨别是非能力和防范意识比较差,使得这些犯罪分子得逞。少年儿童朋友在实际生活当中还要注意网上交友,防止上当受骗。比如有一个学生交了一个网上朋友,在交流当中认为非常好,同时约好见面。网上的朋友又带了另外一个朋友,三个人一起去吃饭。这个网上朋友跟这个同学借手机,打了没两句话,说手机信号不好,这样就到外面去了,等到学生发现时,这两个人已经把他骗了。跟不熟悉的人在一起,这是非常不正确的。防止被骗,不要贪图便宜,有些人利用少年儿童的心理,设置一些圈套,有的歹徒甚至专门瞄准的就是学生行骗。还有不要和陌生人到偏僻的地方去,如果到偏僻的地方去就容易受到伤害。
三、日常生活应该注意
1.当你独自在家的时候,坚决不给陌生人开门,警惕“狼外婆”的花招;机智应对陌生人,与陌生人斗争要巧妙;有事拨打报警电话“110”。
2.避免食物中毒。不吃腐败变质的食品、小心蔬菜中的毒素、不吃霉变食品、养成良好卫生习惯
3.确保出行安全。 ⑴ 在人行道上行走。⑵ 过马路走人行横道。⑶ 不能翻越栏杆、隔离墩。⑷ 不能横穿猛跑过马路。⑸ 横过马路时看两头。⑹ 不在路上玩笑打闹突变行走路线。⑺ 雨雪天行走多加小心,警惕无盖下水道。⑻ 不骑快车不猛拐,双手扶把不玩闹。
4.谨防看不见的杀手。⑴ 小心死亡杀手——煤气。⑵ 警惕健康杀手——电子辐射。⑶消除智能杀手——噪音。⑷ 避开沉默杀手——光污染。
5.野外郊游应注意。 ⑴ 备足必用品。⑵ 选择安全的交通工具。⑶ 食用卫生食品。⑷在安全地点歇息。⑸ 玩时不做危险事。⑹ 集体出游守纪律。⑺ 出游不带危险品。
四、在接触社会如何防范
1.如何防范被拐骗、绑架。⑴ 尽量避免与陌生人打交道。⑵ 不要轻信熟人(包括亲戚) ⑶ 不炫耀不露富不谈论家庭情况。⑷ 注意把自己融入到集体当中。⑸ 有异样情况及时向家长老师汇报。
2.受到坏孩子欺负怎么办。⑴ 勇敢面对现实不怯懦不胆颤。⑵ 惹不起躲得起。⑶ 及时告诉自己家长或老师。⑷ 设法告诉对方家长或老师。⑸ 同学之间要互相帮助互相保护。⑹ 奋勇反击给他们点厉害看看。
3.遭遇歹徒千万要智斗,及时报警,尽量避免直接与歹徒搏斗。
五、户外日常活动安全
1.游泳安全。⑴ 切莫在天然水域嬉戏。⑵ 游泳要上游泳池。⑶ 游泳前务必准备充分。
2.发生火灾怎么办。⑴ 小火及早扑灭。⑵ 立即拨打“119报警。⑶ 尽快逃离火场。⑷树立安全防火意识。
3.雷雨天应注意什么。⑴ 关闭一切家用电器。⑵ 尽量不做户外活动。⑶ 远离高耸的物体。⑷ 不要贸然涉水过河。⑸下冰雹时要注意护头。
4.如何做到安全用电。⑴ 不随便移动家中各类电器。⑵ 严格按说明书或家长指导使用电器。⑶ 不能擅自擦洗家用电器。⑷ 突然停电时要关闭一切电器。⑸ 养成“人走电断”的好习惯。⑹ 远离一切户外电线和电力设备。⑺ 触电急救首先断电。
5.怎样从地震中逃生。⑴ 熟悉了解所处的环境。⑵ 做好必要的心理及思想准备。⑶ 备齐一些必要的抗震物资。⑷ 发生地震时切忌跳楼。⑸ 尽快撤到空旷安全处。⑹ 就地紧急躲避。⑺ 注意发生余震。
六、在学校的安全:
1.课间活动切勿因开玩笑.恶作剧而引起打架.翻脸,损坏公物,造成伤害事故。
2.行走时,不以跑代走,防止跌倒或碰撞。如有急事可快步走,注意来往行人车辆。
3.携带劳动工具或用具,应注意误伤他人。
4.不拿石块.硬棍丢人,不小心摔.砸.碰伤流血时应迅速报告,及时到卫生室或附近医院处理。
5.离校没有家长接着的要结伴回家,途中不随意逗留,以免受诱骗。不要轻信陌生人的甜言蜜语,不贪小便宜。不因贪吃.贪玩上当受骗。
6.当路遇他人索要钱财,要留心坏人的特征,尽量拖延时间,巧设计谋,瞅空溜走报告老师或家长,也可向路人呼救。看到同学被威胁利诱,随行同学应主动迅速报告。
7.遇到电线断头切不可随意拉拔,不熟悉的电器不乱摸,以免危险。
8.若遇闪电打雷,刮台风,要尽量避开大树和危险建筑物。平时不到建筑工地手脚架下或危墙.广告牌下玩耍。
9.没有家长带领,不能擅自游泳。
10.自行参加社会活动,要注意安全,防止被人挤伤踩伤。
11.不在公共场所.校园内放鞭炮,也不围观他人放鞭炮。
七、发生突发事件如何应变:
1.有人抢夺你的钱物怎么办?
一旦遇到这种情况,应当以尽量减少损失.减少皮内痛苦为主进行对付。遭抢之时,要努力挣脱,尽快逃离,一边跑一边呼喊:“有坏人抢劫呀!”如果挣脱时有物品带不走,如帽子掉地下了,书包被拉住了,就不要顾这些,以自身挣脱为主。挣扎,喊叫,跑就代表着你斗争的勇气。
2.怎样预防被偷盗?
首先,要注意对家庭财产的保密。家中的贵重物品.现金.债券及股票等,不能轻易露底,包括对某些亲友.邻居。不要将家中钥匙随便交给他人使用,防止居心不良的人从中偷配钥匙,寻机行窃;如果钥匙丢失,要马上换锁;不能与萍水相逢.不明底细的人交往,更不能带到家中来做客,防止“引狼入室”……外出时,尽量不要带大量现金;当人多拥挤时,千万不要只顾抢购物品.车票而忽视提包安全,要用手.身体护住财物,并时刻警惕身边举止不正常。
3.有人拉拢你去偷盗怎么办?
偷盗是违法犯罪行为,坚决不能参与。当有人拉拢你参与偷盗时,你应该用以下办法来处理。⑴ 严辞拒绝。“偷盗是违法的,伤天害理。你别想让我跟着你们去干。”⑵ 好言相劝。⑶ 借故推辞。“真不巧,我家(学校)有急事,我必须马上去办。”故意躲开拉拢你去干坏事的人。⑷ 及时报告。偷别人或公家财物,迟早会受到法律制裁的。为了真正挽救对方,要将其作案的时间.地点.手段.参与人员等情况,及时报告有关人员。
4.独自在家时有人叫门怎么办?
自己在家遇到有人敲门时,可采取以下措施:
⑴ 平时一人在家,要锁好院门.房门.防盗门.防护栏等。出去玩耍要关好门窗,千万别忘记锁门,防止盗贼潜入。
⑵ 钥匙要保管好,要注意把钥匙放在衣服里,不要放在外面,以防坏人跟踪入室
⑶ 当有人敲门时,一定要问清来意,对不熟悉或不认识的人,坚决不要开门。特别是遇到有陌生人以修理工.推销员的身份要求开门时,说明家里不需要,请其走开,或可寻找其他借口,请其不要打扰您。
⑷ 当坏人欲强行闯入,可到窗口.阳台等处高声喊叫邻居或去打报警电话吓跑坏人。
5.被人殴打以后怎么办?
⑴ 设法与老师或家长取得联系。以便尽快得到救助。
⑵ 及时治疗。妥善保管包看病治疗的医院单据和诊断书,以备后用。
⑶ 及时报案,要报清出事的时间.地点.打人凶手的特征。
6.有人拉你参与打架怎么办?
⑴ 自己坚决不去。⑵设法劝阻。⑶ 及时报告
2. 少年儿童法律法规有哪些
我国现行涉及未成年人保护的法律主要有;
一、专门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版。包括《未成年人保护法权》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前者是1992年1月1日起施行的我国建国以来第一部保护未成年人的专门性法律;后者是1999年11月1日起施行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专门性法律。
二、涉及未成年人保护内容的有关法律。这些法律虽然不是专门的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但其中有些内容涉及到了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比如《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在其规定的原则性条款中,有两条直接涉及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和培养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该法第46条第2款规定。“国家培养青年、少年、儿童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第49条第1款规定;“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
3. 有哪些法律法规是少年儿童的保护伞
1、宪法。宪法是我国的根本大法,其他法律关于未成年人各项权利的规定,都必须以宪法为根据。比如宪法第四十九条关于"婚姻、家庭、母亲和儿童受国家的保护","父母有抚养教育未成年子女的义务"的规定,是未成年人在家庭中享有的各项合法权利的根据;宪法第四十六条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的规定,是未成年人享有的受教育权利的根据。
2、未成年人保护法。1991年9月4日通过的未成年人保护法,是一部对未成年人的各项合法权利进行专门保护的法律。它具体规定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指导思想、保护内容、保护工作的原则,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予以家庭保护、学校保护、社会保护和司法保护的方法与内容,以及各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行为的法律责任,是一部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的基本法。
3、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6月28日通过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具体规定了如何通过各种教育措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未成年人如何对犯罪自我防范,对已经犯罪的未成年人重新犯罪的预防等内容。
此外,婚姻法、收养法、刑法、义务教育法等许多法律,都有若干规定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具体条款。在开展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工作中,必须依照上述宪法和各种法律的规定进行,以便切实保护未成年人的各项合法权益。
4. 少年儿童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主要有()()()()()等
给你资料,自己答答看: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保护未成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未成年人是指未满十八周岁的公民。
第三条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对未成年人进行理想教育、道德教育、文化教育、纪律和法制教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的侵蚀。
第四条 保护未成年人的工作,应当遵循下列原则:
(一)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二)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
(三)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发展的特点;
(四)教育与保护相结合。
第五条 国家保障未成年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保护未成年人,是国家机关、武装力量、政党、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城乡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未成年人的监护人和其他成年公民的共同责任。
对侵犯未成年人合法权益的行为,任何组织和个人都有权予以劝阻、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提出检举或者控告。
国家、社会、学校和家庭应当教育和帮助未年成人运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第六条 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应当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好未年成人保护工作。
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政府根据需要,采取组织措施,协调有关部门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
共产主义青年团、妇女联合会、工会、青年联合会、学生联合会、少年先锋队及其他有关的社会团体,协助各级人民政府做好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
第七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对保护未成年人有显著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奖励。
第二章 家庭保护
第八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依法履行对未年成人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不得虐待、遗弃未成年人;不得歧视女性未成年人或者有残疾的未成年人;禁止溺婴、弃婴。
第九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尊重未成年人接受教育的权利,必须使适龄未成年人按照规定接受义务教育,不得使在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辍学。
第十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应当以健康的思想、品行和适当的方法教育未年成人,引导未成年人进行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预防和制止未成年人吸烟、酗酒、流浪以及聚赌、吸毒、卖淫。
第十一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得允许或者迫使未成年人结婚,不得为未成年人订立婚约。
第十二条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不履行监护职责或者侵害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的,应当依法承担责任。
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有前款所列行为,经教育不改的,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有关人员或者有关单位的申请,撤销其监护人的资格;依照民法通则第十六的规定,另行确定监护人。
第三章 学校保护
第十三条 学校应当全面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对未成年学生进行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以及社会生活指导和青春期教育。
学校应当关心、爱护学生;对品行有缺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应当耐心教育、帮助、不得歧视。
第十四条 学校应当尊重未成年学生的受教育权,不得随意开除未成年学生。
第十五条 学校、幼儿园的教职员应当尊重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不得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变相体罚或者其他侮辱人格尊严的行为。
第十六条 学校不得使未成年学生在危及人身安全、健康的校舍和其他教育教学设施中活动。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扰乱教学秩序,不得侵占、破坏学校的场地、房屋和设备。
第十七条 学校和幼儿园安排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参加集会、文化娱乐、社会实践等集体活动,应当有利于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防止发生人身安全事故。
第十八条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送工读学校接受义务教育的未成年人,工读学校应当对其进行思想教育、文化教育、劳动技术教育和职业教育。
工读学校的教职员应当关心、爱护、尊重学生,不得歧视、厌弃。
第十九条 幼儿园应当做好保育、教育工作,促进幼儿在体质、智力,品德等方面和谐发展。
第四章 社会保护
第二十条 国家鼓励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组织及公民,开展多种形式的有利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社会活动。
第二十一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创造条件,建立和改善适合未成年人文化生活需要的活动场所和设施。
第二十二条 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馆)、动物园、公园等场所,应当对中小学生优惠开放。
第二十三条 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有关主管部门和经营者应当采取措施,不得允许未成年人进入。
第二十四条 国家鼓励新闻、出版、广播、电影、电视、文艺等单位和作家、科学家、艺术家及其他公民,创作或者提供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作品。出版专门以未成年人为对象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国家给予扶持。
第二十五条 严禁任何组织和个人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暴力、凶杀、恐怖等毒害未成年人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
第二十六条 儿童食品、玩具、用具和游乐设施,不得有害于儿童的安全和健康。
第二十七条 任何人不得在中小学、幼儿园、托儿所的教室、寝室、活动室和其他未成年人集中活动的室内吸烟。
第二十八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国家另有规定的除外。
任何组织和个人依照国家有关规定招收已满十六周岁未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的,应当在工种、劳动时间、劳动强度和保护措施等方面执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安排其从事过重、有毒、有害的劳动或者危险作业。
第二十九条 对流浪乞讨或者离家出走的未成年人,民政部门或者其他有关部门应当负责交送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暂时无法查明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的,由民政部门设立的儿童福利机构收容抚养。
第三十条 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披露未成年的个人隐私。
第三十一条 对未成年人的信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隐匿、毁弃;除因追查犯罪的需要由公安机关或者人民检察院依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进行检查,或者对无行为能力的未成年人的信件由其父母或者其他监护人代为开拆外,任何组织或者个人不得开拆。
第三十二条 卫生部门和学校应当为未成年人提供必要的卫生保健条件,做好预防疾病工作。
第三十三条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积极发展托幼事业,努力办好托儿所、幼儿园,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和其他社会力量兴办哺乳室、托儿所、幼儿园,提倡和支持举办家庭托儿所。
第三十四条 卫生部门应当对儿童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积极防治儿童常见病、多发病,加强对传染病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和对托儿所、幼儿园卫生保健的业务指导。
第三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多种形式,培养和训练幼儿园、托儿所的保教人员,加强对他们的政治思想和业务教育。
第三十六条 国家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智力成果和荣誉权不受侵犯。
对有特殊天赋或者有突出成就的未成年人,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应当为他们的健康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第三十七条 未成年人已经受完规定年限的义务教育不再升学的,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团体、企业事业组织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对他们进行职业技术培训,为他们创造劳动就业条件。
第五章 司法保护
第三十八条 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的原则。
第三十九条 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其家长或者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必要时,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四十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办理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应当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并可以根据需要设立专门机构或者指定专人办理。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和少年犯管教所,应当尊重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的人格尊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第四十一条 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对审前羁押的未成年人,应当与羁押的成年人分别看管。
对经人民法院判决服刑的未成年人,应当与服刑的成年人分别关押、管理。
第四十二条 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对未成年人犯罪案件,在判决前,新闻报道、影视节目、公开出版物不得披露该未成年人的姓名、住所、照片及可能推断出该未年成人的资料。
第四十三条 家庭和学校及其他有关单位,应当配合违法犯罪未成年人所在的少年犯管教所等单位,共同做好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的教育挽救工作。
第四十四条 人民检察院免予起诉、人民法院免除刑事处罚或者宣告缓刑以及被解除收容教养或者服刑期满释放的未成年人,复学、升学、就业不受歧视。
第四十五条 人民法院审理继承案件,应当依法保护未成年人的继承权。
人民法院审理离婚案件,离婚双方因抚养未成年子女发生争执,不能达成协议时,应当根据保障子女权益的原则和双方具体情况判决。
第六章 法律责任
第四十六条 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被侵害人或者监护人有权要求主管部门处理,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第四十七条 侵害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对其造成财产损失或者其他损失、损害的,应当依法赔偿或者承担其他民事责任。
第四十八条 学校、幼儿园、托儿所的教职员对未成年学生和儿童实施体罚或者变相体罚,情节严重的,由其所在单位或者上级机关给予行政处分。
第四十九条 企业事业组织、个体工商户非法招用未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由劳动部门责令改正,处以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吊销执照。
第五十条 营业性舞厅等不适宜未成年人活动的场所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由有关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可以处以罚款。
第五十一条 向未成年人出售、出租或者以其他方式传播淫秽的图书、报刊、音像制品等出版物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五十二条 侵犯未成年人的人身权利或者其他合法权利,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虐待未成年的家庭成员,情节恶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司法工作人员违反监管法规,对被监管的未成年人实行体罚虐待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九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对未成年人负有抚养义务而拒绝抚养,情节恶劣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三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溺婴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三十二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明知校舍有倒塌的危险而不采取措施,致使校舍倒塌,造成伤亡的,依照刑法第一百八十七条的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第五十三条 教唆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依法从重处罚。
引诱、教唆或者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或者卖淫的,依法从重处罚。
第五十四条 当事人对依照本法作出的行政处罚决定不服的,可以先向上一级行政机关或者有关法律、法规规定的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的,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应当先向行政机关申请复议,对复议决定不服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办理。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决定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又不履行的,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可以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或者依法强制执行。
第七章 附则
第五十五条 国务院有关部门可以根据本法制定有关条例,报国务院批准施行。
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可以根据本法制定实施办法。
第五十六条 本法自1992年1月1日起施行。
5. 少年儿童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主要有()、()、()、()、()等
1接受义务教育权、2接受父母抚养权、3保守个人隐私权、4享受劳动保护权、5维护人格尊严权、6人身安全、财产继承权。
6. 少年儿童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有
少年儿童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主要有:1接受义务教育权、2接受父母抚养权、3保守个人隐私权、4享受劳动保护权、5维护人格尊严权、6人身安全、财产继承权。
7. 保护少年儿童的法律法规
1、《未成年人保护法》
为了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保障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未成年人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根据宪法制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
是为了保障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培养未成年人良好品行,有效地预防未成年人犯罪,制定的法律。
3、《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是为了保障适龄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保证义务教育的实施,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据宪法和教育法而制定的法律。
4、《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
为积极预防、妥善处理在校学生伤害事故,保护学生、学校的合法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和其他相关法律、行政法规及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5、《校车安全管理条例》
是为了加强校车安全管理,保障乘坐校车学生的人身安全制定。按照确保安全、切合实际的总体思路,规定了保障校车安全的基本制度。
(1)要求地方政府依法保障学生就近入学或在寄宿制学校或托管入学,减少学生交通风险。对确实难以保障就近入学且公共交通不能满足需要的农村地区,要采取措施保障学生获得校车服务。
(2)明确了政府及有关部门的校车安全管理职责。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校车安全管理工作负总责。国务院有关部门对校车安全管理履行统一指导、督促等职责。
(3)规定了学校和校车服务提供者保障校车安全的义务和责任。建立健全校车安全管理制度,配备安全管理人员,指派照管人员随车照管学生。
8. 少年儿童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主要有哪些
少年儿童受法律保护的合法权益主要有:1接受义务教育权、2接受父母抚养权、3保护个人隐私权、维护人格尊严权、4享受劳动保护权、5人身安全、财产继承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