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本国子目注释法律效力的注释

本国子目注释法律效力的注释

发布时间: 2021-01-04 21:10:14

⑴ 如果海关不能对我的产品有明确的归类,我可以向海关提交归类申请吗如果批了,是否以后在境内任一口岸报关

要实际进出口的日前,向【直属海关】申请预归类。15个工作日取得的《预归类决定书》,无法定依据的7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行政裁定。海关总署的归类决定才适用全关境【在直属海关所辖关区验放时 使用】。若《预归类决定书》有错误或依据变化,直属海关制发《通知单》停止使用《预归类决定书》。 或被海关总署发现撤销。

根据2007年5月1日起实施的现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令第158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管理规定》
第十五条在海关注册登记的进出口货物经营单位(以下简称申请人),可以在货物实际进出口的45日前,向直属海关申请就其拟进出口的货物预先进行商品归类(以下简称预归类)。
第十七条直属海关经审核认为申请预归类的商品归类事项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本国子目注释》以及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商品归类的行政裁定、商品归类决定有明确规定的,应当在接受申请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制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商品预归类决定书》(以下简称《预归类决定书》,格式文本见附件2),并且告知申请人。
第十八条申请人在制发《预归类决定书》的直属海关所辖关区进出口《预归类决定书》所述商品时,应当主动向海关提交《预归类决定书》。
申请人实际进出口《预归类决定书》所述商品,并且按照《预归类决定书》申报的,海关按照《预归类决定书》所确定的归类意见审核放行。
第十九条《预归类决定书》内容存在错误的,作出《预归类决定书》的直属海关应当立即制发《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商品预归类决定书撤销通知单》(以下简称《通知单》,格式文本见附件3),通知申请人停止使用该《预归类决定书》。
作出《预归类决定书》所依据的有关规定发生变化导致有关的《预归类决定书》不再适用的,作出《预归类决定书》的直属海关应当制发《通知单》,或者发布公告,通知申请人停止使用有关的《预归类决定书》。
第二十条直属海关经审核认为申请预归类的商品归类事项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本国子目注释》以及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商品归类的行政裁定、商品归类决定没有明确规定的,应当在接受申请之日起7个工作日内告知申请人按照规定申请行政裁定。
第二十一条海关总署可以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进出口货物作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商品归类决定。
进出口相同货物,应当适用相同的商品归类决定。
第二十二条商品归类决定由海关总署对外公布。
第二十四条海关总署发现商品归类决定存在错误的,应当及时予以撤销。
撤销商品归类决定的,应当由海关总署对外公布。被撤销的商品归类决定自撤销之日起失效。

⑵ 解决商品归类的具有法律效力的依据有:归类总则、类注、章注、子目注释。它们的优先顺序是

子目注释-章注-类注-归类总则

⑶ 在考试!商品归类!谁会做啊!急急急!

一、 什么是商品归类?

商品归类是指在《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公约》商品分类目录体系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为基础,按照《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本国子目注释》以及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商品归类的行政裁定、商品归类决定的要求,确定进出口货物商品编码的活动。

二、 什么是《协调制度》?

《协调制度》全称《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协调制度》(HS),是一本协调国际上多种主要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商品分类目录而制定的多用途的6位数字的国际贸易商品目录。分为21类、97章(第77章是空章)、5000多个6位数级商品编码。

三、 进行商品归类的依据有哪些?

根据《归类管理规定》第2条的内容,商品归类的法律依据包括: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以下简称《税则》);

(二)《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以下简称《税则注释》);

(三)《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本国子目注释》(以下简称《本国子目注释》);

(四)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商品归类的行政裁定、商品归类决定。

同时,鉴于商品归类的涉及面不仅仅限于关税领域、进出口通关所使用的商品编码为10位编码而不仅仅为8位、部分商品在《税则》及《注释》等依据中可能还缺乏明确的认定标准等实际情况,以下依据也可作为商品归类的补充依据:

(一)海关总署及其他部委联合颁布的与货物进出口管理有关的公告;

(二)《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商品目录》;

(三)进出口通关参数数据库中的《综合分类表》;

(四)与进出口商品相关的国家标准。

但这些补充依据如与《归类管理规定》所明确的法律依据产生矛盾,应以法律依据为准。

四、 《海关法》对商品归类有何规定?

第四十二条: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归类按照国家有关商品归类的规定确定。海关可以要求进出口货物的收发货人提供确定商品归类所需的有关资料;必要时,海关可以组织化验、检验、并将海关认定的化验、检验结果作为商品归类的依据。

五、 纳税义务人在海关进行商品归类编码确认时有哪些义务?

企业在归类申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如实、准确申报:

《归类管理规定》第6条规定:“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按照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以及海关要求如实、准确申报其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名称、规格型号等,并且对其申报的进出口货物进行商品归类,确定相应的商品编码。”由此可见,如实、准确申报是归类申报的最基本要求,确定商品编码也是申报人的最基本义务之一,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如被发现有申报不实的情况,则应依法承担因此而引发的补税、行政处罚等各类相应的法律责任

(二)提供归类所需样品资料并在必要时接受海关的化验、检验:

《归类管理规定》第10条规定:“海关在审核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申报的商品归类事项时,可以依照《海关法》和《关税条例》的规定行使下列权力,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予以配合:
(1)、查阅、复制有关单证、资料;
(2)、要求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供必要的样品及相关商品资料;
(3)、组织对进出口货物实施化验、检验,并且根据海关认定的化验、检验结果进行商品归类。
此外,《归类管理规定》第8条还规定:“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向海关提供的资料涉及商业秘密,要求海关予以保密的,应当事前向海关提出书面申请,并且具体列明需要保密的内容,海关应当依法为其保密。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不得以商业秘密为理由拒绝向海关提供有关资料。”因此,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的资料提供义务还包括不得以商业秘密为由拒绝向海关提供资料,如果确实涉及商业秘密的,可通过事前书面申请的方式要求海关予以保密。

(三)补充申报:

《归类管理规定》第11条规定,“海关可以要求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提供确定商品归类所需的资料,必要时可以要求收发货人或者其代理人补充申报。”由于报关单本身可填写的申报内容有限,对一些较为复杂、需要较多资料说明才能满足归类需要的商品,则需要通过补充申报的方式来确保归类申报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六、 进出口企业通关前后进行商品归类的一般流程:

一般而言,海关商品归类管理分为通关前管理、通关中和通关后管理:

(一)通关前,可就商品归类问题向海关或社会化预归类服务机构提出咨询。咨询可通过下述途径进行:

(1)商品社会化预归类:请登陆天津报关协会网站。

(2)窗口咨询:天津海关滨海新区综合业务现场。

(3)向海关审单部门或所在地海关通关部门提出咨询。

咨询结果不具有法律效力,仅供参考。

(二)通关中,由审单中心和现场海关对企业申报的商品归类编码进行审核;进出口企业有义务根据海关要求进行规范申报,并提供确定商品归类所需的有关资料,必要时,接受海关组织的化验、检验,以作为商品归类的依据;进出口企业如在通关环节与海关发生归类争议,应先与货物进出口地海关磋商解决,在磋商无法解决的情况下,货物进出口地海关可将争议上报相关归类职能部门,以确定归类;

(三)通关放行后,海关有权就已经放行的货物对进出口企业实施归类核查、稽查,并根据实际情况实施退、补税、处罚等相关处理。

七、 商品归类申报要点:

为了规范进出口企业申报行为,提高申报数据质量,促进贸易便利化,海关总署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商品规范申报目录》(以下简称《规范申报目录》),自2006年5月1日起施行。

《规范申报目录》按我国海关进出口商品分类目录的品目顺序编写,并根据需要在品目级或子目级列出了申报要素。例如:

化工类商品归类申报规范要点包括成份、用途、加工工艺、材料安全数据表(Material Safety Data Sheet
简称MSDS)等。若是单一成份,则应有分子式、分子结构、分子量及各种物化指标。若是混合物,需了解此产品的组成成份及各自含量。

纺织品类商品归类申报规范要点包括成份、结构、加工工艺、用途等。无论是纺织制品还是纺织原料或半制品,均应根据商品实际形态提供相应的具体成份,包括纤维的成份(若为混纺产品,应提供混纺成份及混纺比例)。

纸张类商品归类申报规范要点包括成份和规格、加工工艺、用途等。纸张类商品应提供下列成份指标:机械或化学-机械方法制得的纤维含量;平方米克重;幅宽(成卷);每边长(成张)。对于某些特殊商品,如牛皮纸,应提供亚硫酸盐木纤维含量及耐破指数。

贱金属类商品归类申报规范要点包括化学成份、加工工序、尺寸参数、商品状态等。化学成份是用来区别金属与非金属、是何种金属的主要依据,是复合材料的,还需明确各层组分的厚度、所占产品整体比重及各部分的作用。

机电仪类商品中整机的归类申报规范要点包括产品结构、功能、用途、工作原理、规格指标等。“整机”的进口状态包括完整品、CKD\SKD散件、具有完整品特征的不完整品及半制成品。

机电仪类商品中零件类商品归类申报规范要点包括基本构造、技术指标、具体的工作原理、主要功能和用途等。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1、零件类商品应明确其正式品名,而部门笼统称为“***机器零件”。2、对类注、章注明确应按材质归类的零件类商品,应了解其材料属性。3、对于零件类商品,首先需要判断是通用零件还是专用零件,并了解产品用途;若是专用零件,则应进一步了解其所用机器的相关情况。

汽车零配件商品归类申报规范要点包括零配件名称、用途、工作原理及材料属性等,并应明确该零件用于车辆何种部位。

⑷ 为什么树脂制品跟圣诞制品要分开报关

下面就来解释一下树脂制品跟圣诞制品为什么要分开报关:,
1,两种本身为不同内的产品,根据产品材容质以及用途归,两种产品应该分开申报;
2,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管理规定必须分开报关
3, 进出口货物的商品归类应当遵循客观、准确、统一的原则。
4,两者之间的海关编码也不同设计的税率都是不同的,所以要分开归类。

⑸ 在外贸中,商品如何归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管理规定
商品归类是指在《回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公答约》商品分类目录体系下,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为基础,按照《进出口税则商品及品目注释》、《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本国子目注释》以及海关总署发布的关于商品归类的行政裁定、商品归类决定的要求,确定进出口货物商品编码的活动。

⑹ 什么是国际 "商品归类协调制度

协调制度》的由来和发展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简称H.S)(以下简称《协调制度》)是指原海关合作理事会(1995年更名为世界海关组织)在《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
(CCCN)和联合国的《国际贸易标准分类》(SITC)的基础上,参照国际上主要国家的税则、统计、运输等分类目录而制定的一个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
类目录。经国务院批准,我国海关自1992年1月1日起开始采用《协调制度》,使进出口商品归类工作成为我国海关最早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执法项目之一。

一、《协调制度》的基本结构

从总体结构上讲,《协调制度》目录与《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基本一致,其将国际贸易涉及的各种商品按照生产部类、自然属性和不同功能用途等
分为21类、97章。《协调制度》主要是由税(品)目和子目构成[税(品)目号中第1至第4位称为税(品)目,第5位开始称为子目],为了避免各税(品)
目和子目所列商品发生交叉归类,在许多类、章下加有类注、章注和子目注释,设在类、章之首,是解释税(品)目、子目的文字说明,同时有归类总规则,作为指
导整个《协调制度》商品归类的总原则。

《协调制度》是一部系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表,所列商品名称的分类和编排是有一定规律的。从类来看,它基本上按社会生产的分工(或称生产部类)分类的,将属于同一生产部类的产品归在同一类里。从章来看,基本上按商品的自然属性或用途(功能)来划分的。

二、《协调制度》的主要优点

《协调制度》是各国专家长期共同努力的结晶,它综合了国际上多种商品分类目录的长处,成为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一种“标准语言”,从而方便了国际贸易,避免了各工作环节的重新分类和重新编号。其主要优点是:

(一)完整

《协调制度》目录将迄今世界上国际贸易的主要商品全部分类列出,同时,为了适应各国征税、统计等商品分类的要求和将来技术发展的需要,还在各类、章
列有起到“兜底”作用的“其他”税(品)目或子目,使国际贸易中的任何商品,包括目前还无法预计到的新产品都能在目录的体系中归入合适的位置,以确保无论
任何一种商品都不会被排斥在该目录范围之外。例如,第一章活动物,最后的税(品)目号“01.06其他活动物”,该品目包括了除本章章注所规定的“不包
括”项以及本章其他税(品)目号已有具体列名的以外的其它所有活动物。又如,第六类化学产品的最后的税(品)目号“38.24”,就包括了该类中其他税
(品)目号未列名的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的产品,这样,凡在其他地方找不到合适税(品)目号的化工产品就可放在该项“兜底”税(品)目号中。加之归类总规
则四“最相类似”原则的综合运用,这就保证了目录对所有货品无所不包的特点。

(二)系统

《协调制度》的分类原则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原理和规则,将商品按人们所了解的自然属性、生产部类和不同用途来分类排列,同时,还照顾了商业习惯和实际操作的可能。因此便于理解、便于归类、便于查找、便于记忆。

(三)通用

该目录在国际上影响很大,目前已为200多个国家(地区)所采用,并且还有许多国家正积极准备,以期尽快采用。由于采用同一分类目录的国家的进出口
商品相互之间具有可比性,同时,该目录既适合于作海关税则目录,又适合于作对外贸易统计目录,还可适用于作国际运输、保险、生产、贸易等部门的商品分类目
录。因此,《协调制度》目录的通用性超过了以往任何一个商品分类目录,加之作为《协调制度》主体的《协调制度国际公约》规定了缔约国的权利和义务,这就保
证了该目录的有效统一实施。

(四)准确

《协调制度》目录所列税(品)目的概念明确,内涵和外延明了,不重复。为保证做到这一点,除了目录的税(品)目条文有非常清楚的表述外,还有作为归
类总纲的归类总规则以及类注、章注、子目注释加以具体说明,各条税(品)目的范围都非常清楚。如税(品)目号12.09的条文为“种植用的种子、果实及孢
子”,凡种植用的种子一般均可归入此号,但12章的章注3又特地注明了谷物等项商品即使作种子用,也不归入税(品)目号12.09,这样就把税(品)目号
12.09所包括的范围规定得十分清楚了。

此外,《协调制度》目录作为《协调制度国际公约》的一个附件,在国际上有专门的机构和人员对其进行维护和管理,各国还可通过对《协调制度》目录提出
修正意见,以争取本国的经济利益,统一疑难商品的归类。以上这些都不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所能办到的,也是国际上采用的其他商品分类目录所无法比拟的。

三、《协调制度》的发展

被尊称为《协调制度》之父的原海关合作理事会目录归类司司长朝仓先生指出:“目前没有哪一个国际贸易协定能够做到与《协调制度》无关,产业和贸易的
高速发展促使WCO必须及时地对《协调制度》进行更新,以免落后于时代的步伐。”这段话形象地反映了《协调制度》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和发展需要。事实上,
《协调制度》在生效近30年来,也的确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

(一)《协调制度》的影响面越来越广

1987年,《协调制度》最初的缔约国仅有32个,而截止目前,实际采用《协调制度》的国家和地区已达到200多个,全球贸易总量98%以上的货物
都是以《协调制度》进行分类。WTO及其成员国都采用《协调制度》作为贸易谈判的共同贸易语言;WTO的许多产品协议,如ITA产品、民用航空产品、药品
等均已采用《协调制度》编码;大多数发达国家的WTO关税减让表也已根据《协调制度》来制定。此外,《协调制度》也为WCO和WTO共同发展的新国际原产
地规则提供了共同的基础。

(二)《协调制度》本身得到不断修订和完善

《协调制度公约》建立了协调制度委员会,定期对《协调制度》进行全面的重审和修订。目前《协调制度》已经历了六个版本,分别是1988年、1992
年、1996年、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版本。这种健全的自我完善机制,使得《协调制度》能够不断适应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贸易格局的改变,维护
自身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三)《协调制度》不断向新的领域进行拓展

如前所述,《协调制度》最初的主要用途是征收关税和国际贸易统计,但由于其结构的合理性和内容的开放性,使得其最终成为一个多用途的商品分类目录,
为其不断适应新领域的需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近年来,社会公共利益和环境保护问题越来越成为《协调制度》所关注的重要内容,WCO和协调制度委员会也因此
逐步加强了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及禁止化学武器组织(OPEW)的合作,并通过发放建议书和增列子目的形式对受控制麻醉品、化学武器前体、及有
害环境物质的贸易情况进行监控。在这些新的领域,《协调制度》所被寄予的厚望正如鹿特丹公约第13条所述:“各缔约方的会议应敦促世界海关组织为附约所列
的化学品确定适当而具体的《协调制度》编码。某一种化学品的编码一旦确定,每一缔约方应规定在其出口运输文件上列出该化学品的编码。
《协调制度》在我国的实施情况

我国海关自1983年开始研究《协调制度》,并参与了对《协
调制度》的制订工作。1987年,我国海关将《协调制度》译成了中文,并开始着手对原中国海关的税则目录和海关统计商品目录根据《协调制度》进行转换。
1992年1月1日,我国海关正式采用《协调制度》,使进出口商品归类工作成为我国海关最早实现与国际接轨的执法项目之一;同年6月23日,我国海关又根
据外交部授权,代表中国政府正式签字成为《协调制度公约》的缔约方。

一、中国海关对《协调制度》的运用及其发展

多年来,我国海关积极使用《协调制度》实施进出口管理,参与《协调制度》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并运用《协调制度》规则在国际场合争取我国的经济利益,
施加我国的影响。使得以《协调制度》为基础的商品归类工作成为我国海关执法与国际接轨最早、也是最为成功的项目之一。

(一)在完全采用《协调制度》各个版本的基础上构建起我国的商品分类体系

我国加入《协调制度公约》后,对《协调制度》采取了直接适用的方式,分别按时实施了1992、1996、2002和2007版《协调制度》。

我国海关实施《协调制度》的载体主要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税则》(以下简称《税则》),其中的商品号列被称为税号,为征税需要,在每项税号后列
出了该商品的税率。《税则》是以《协调制度》为基础转换而来,其内容在第一章至第九十七章完全一致,而且,我国会根据《协调制度》的修订和我国税收、海关
统计工作的需要对《税则》进行修订,以适应《协调制度》的发展。

此外,WCO为使各缔约国能够统一理解、执行《协调制度》,编制了《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注释》,我国也将其完全翻译过来并据此制定了《海关进出
口税则—统计目录商品及品目注释》;在此基础上,我国还针对本国增列的子目逐步编制《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进出口税则—统计目录本国子目注释》,二者共同构
成了对《税则》的有效补充。

(二)根据本国进出口管理的实际情况对《协调制度》予以充分扩展

《协调制度公约》第三条“缔约国的义务”第三款规定“本条规定不影响缔约各国在本国的税则目录或统计目录中,增列比《协调制度》目录更为详细的货品
分类细目,但这些细目必须在本公约附件所规定的六位数级目录项下增列和编号。”因此,我国海关采用的《协调制度》分类目录,前6位数是HS国际标准编码,
第7、8两位是根据我国关税、统计和贸易管理的需要加列的本国子目,同时,还根据代征税、暂定税率和贸易管制的需要对部分税号增设了第9、10位附加代
码。随着进出口贸易的不断发展和商品种类的日益繁多,我国商品编码的数量也从1992年采用《协调制度》之初的6250个增加到了2011年的超过
10000个。

(三)建立了系统的《协调制度》管理和执行机构

主要由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和海关三部分组成,其具体职责为:

1、国务院:制定《税则》,规定关税的税目、税则号列和税率。

2、关税税则委员会:负责《税则》的税目、税则号列和税率的调整和解释,报国务院批准后执行;决定实行暂定税率的货物、税率和期限;决定关税配额税
率;决定征收反倾销税、反补贴税、保障措施关税、报复性关税以及决定实施其他关税措施;决定特殊情况下税率的适用,以及履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职责。(《中
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关税条例》)

3、海关:负责对《目录》制定、修订工作,以及对《税则》的具体执行工作。为提高商品归类管理水平,海关总署还在北京海关成立了全国海关进出口商品
归类办公室,并在广州、天津、上海、大连海关成立了全国海关进出口商品归类分中心(简称“一办四中心”),负责全国海关的商品归类职能管理。同时,海关总
署还借鉴世界海关组织的作法,成立归类技术委员会和科学分委会,开展归类研究,解决归类疑难问题,在归类工作体系中引入专家决策机制,积极发挥专家在归类
决策中的作用。

(四)《协调制度》在我国发挥作用的领域越来越得到拓展

《协调制度》最初在国内主要被用于海关税收和贸易统计,然而,随着对进出口贸易管理水平要求的不断提高,其发挥作用的领域也越来越宽广。近年来,外
经贸部与海关总署合作,将许可证商品纳入HS目录管理,实现了联网传输海关统计数据和联网核销管理;海关总署与国际机电管理部门和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合作
制定了机电产品商品目录,并根据商会对有关机电产品加强管理的要求加列了本国子目;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以HS编码为基础加强对出口退税商品的核销管理;与
外汇管理部门合作加强了对出口结汇、进口付汇管理等。目前,我国有19个部、委、办、局对不同种类的进出口商品提出了监管要求,这些要求大都需要海关在进
出口环节进行实际监控,而这些都必须以统一的商品分类标准为基础。此外,作为《京都公约》的缔约国,我国以《协调制度》为基础制定了协调非优惠原产地规
则,并把税号改变标准作为判定“实质性改变”的基本标准,2005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关于非优惠原产地规则中实质性改变标准的规定》标志了协调原产
地规则在我国的正式适用,从而进一步开拓了《协调制度》在我国新的应用领域。

(五)努力运用《协调制度》维护本国利益

由于《协调制度》已成为“国际贸易的标准语言”,因此,国家的贸易政策就会不可避免地在《协调制度》上得以体现,这也就是所谓的“《协调制度》的本
国政策性倾向”,各国在WCO归类技术议题上的争议,往往都隐藏着各自的经济利益背景。我国海关自实施《协调制度》以来,参加了WCO归类技术委员会的历
次会议,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从最初的完全被动接受WCO的归类决议,到现在逐步掌握游戏规则,在充分尊重《协调制度》原则的基础上积极争取有利与本
国经济利益的商品归类结论,中国海关正以一个大国海关的姿态在《协调制度》的国际舞台上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二、中国海关实施《协调制度》以来取得的成效

中国海关实施《协调制度》近二十年来,商品归类工作已形成了比较系统的作业模式,同国际通行惯例已基本趋于一致。回顾《协调制度》在我国的发展历程,所取得的成效主要可归结为以下几点:

(一)大大便利了进出口贸易的发展。采用《协调制度》后,中国海关的商品分类目录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形成了一致,我国政府采用的对外贸易统计数据也
是以《协调制度》为基础的海关统计为准,因此极大地提高了我国国际经济活动的便利性、国际贸易统计的可比性及国际贸易谈判的可操作性。

(二)促进了进出口管理的规范统一,确保了我国税收政策和贸易管制政策的有效实施。《协调制度》已成为国家制定税收政策和贸易政策的基本工具,我国
政府对进出口货物采取的关税和贸易措施大部分都是基于《协调制度》目录制定并向外公布的,如:进出口关税、进口代征税、出口退税、进出口许可证、环保证、
商检证等等均已以《协调制度》商品编码形式体现,使政府管理拥有了统一规范的语言,保证了关贸政策的确定性和可预知性,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进出口管理的规范
化和制度化,减少了执法随意性。

(三)大大提高了海关行政执法的规范性、一致性和工作效率。以《协调制度》为基础的商品归类成为海关征税、监管、统计等各项工作的统一基础,较好地
克服和避免了对政策执行的随意性;同时,也有效地消除了因海关征税、统计、监管工作应用不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所需相互转换而对工作效率造成的影响
(1992年前,海关征税、统计、监管分别使用不同的进出口商品目录),并为海关的信息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协调制度第四审议循环(2012年版协调制度)主要修订原因介绍

为适应国际贸易及商品的发展,世界海关组织(WCO)每
4-6年对《协调制度》进行一次全面修订(即一个审议循环)。2009年6月召开的WCO理事会第113/114次会议上通过了第四审议循环的相关修订意
见,标志着协调制度第四审议循环的结束。根据第四审议循环的结果,《协调制度公约》各成员国将于2012年正式实施2012年版《协调制度》。

2012年版《协调制度》在2007年版基础上进行了大范围的修订,共有225组修订。修订后,《协调制度》六位子目总数将从5052个增加到
5205个。这次修订涵盖的范围较广,涉及53个章的产品。2012年版《协调制度》修订的原因和考虑主要为以下几种方面:

(一)因应世界粮农组织的要求,为加强《协调制度》在国家及地区层面粮食安全及早期预警的应用,以使其更符合FAO粮食安全计划的统计需求,提升HS面向国家及地区的粮食安全分析的适用性,对1-16章的部分章注、子目注释、品目和子目进行相应的修改。

主要包括:

1、为在国际贸易中占重要地位,贸易量大的农产品增列子目。例如:在第三章多个子目项下为挪威海鳌虾、冷水小虾及对虾增列
子目;在第三章多个子目项下为主要淡水鱼品种(罗非鱼(tilapias)、鲶鱼(catfish)、鲤科鱼(carp)、鳗鱼(eels)、尼罗河鲈鱼
(Nile perch) 、黑鱼(snakeheads)),增列相应子目等。

2、为在国民生产中占重要地位的产品,对发展中国家及不发达国家有重要经济意义的家禽类商品增列子目。例如,为鸭、鹅、珍珠鸡等增列;

3、为种植用种子增列子目。种子是农产品中最重要的产品之一,受知识产权保护法保护,其产值每年达到数十亿美元,所以需将种植用的种子与食用的种子区分开来。在第十、十二章中增列了种子的子目。

4、为油、脂及涉及食品安全的产品增列子目。例如,在品目15.01项下为猪油分列子目;在品目15.02项下为牛羊油脂分列子目。

5、为部分地区涉及粮食安全的产品增列子目。例如为蛤、鸟蛤及舟贝增列子目,在品目07.09项下为巴姆巴拉豆、木豆的产品增列子目等。希望此举能提供准确的贸易统计数据,改进对地区粮食情况、营养情况的分析,更好地评估生产及供应情况,通过统计农业及渔业获得产品,估算地区的生产是否能达到适当的营养需求。

6、根据贸易实际分列新的产品种类及具有潜在重要性的经济产品。例如,为除甲壳动物及软体动物的水生无脊椎动物新增品目03.08,同时受这些产品品目结构调整的影响,又对第十六章相关注释作了相应调整和修改;为第九章部分调味香料产品分列“已磨”及“未磨”子目。

(二)因应新技术发展及新产品贸易的需要,对部分章注、子目注释、品目和子目进行相应的修改和增列。如:修订“免疫制品”的定义,对涉及品目30.02的相关章注进行修订;为生物柴油新增品目38.26,并在第27章、第38章新增或修改相关的章注释;

(三)因应贸易便利化的需要,为贸易量大且存在归类争议的产品新增子目。如根据我国提的议案,为“登机桥”新增了子目
8479.71和8479.79;为“百合花”新增子目0603.15。针对目前卫生用品根据其材料归类存在归入多个品目的可能,且容易出现归类争议的情
况,为卫生巾及止血塞、婴儿尿布、尿布衬里及类似的卫生用品增列品目96.19,并新增章注释。根据美国所提议案,为蔓越橘果及蔓越橘汁在子目
2008.90及2009.80项下增列子目;根据哥伦比亚提议,在品目17.01项下为非离心甘蔗糖分列子目并新增或修订第17章子目注释。

(四)因应国际社会对环保问题的关注,对部分涉及环保问题的产品的目录结构进行了调整。

主要包括:1、《蒙特利尔议定书》等公约,为便于监控消耗臭氧层物质新增子目2903.71至2903.75;2、根据《鹿特丹公约》中新增的化学
物质名单,再次对《协调制度》进行修订,为危险化学品及杀虫剂增列子目,如为4,6-二硝基邻甲酚〔二硝酚(ISO)〕及其盐新增子目2908.92;在
税目29.31下,分别为四甲基铅及四乙基铅,和三丁基锡化合物拆分新子目2931.10及2931.20。

(五)因应监控易制毒化学品贸易的需要,对重要的易制毒化学品增列子目。例如,为“去甲麻黄碱及其盐”单列子目2939.44。

(六)因应贸易界和《协调制度》应用方提出简化《协调制度》的要求,对国际贸易总量较低的商品品目(年贸易总额低于1亿美元)和子目(年贸易总额低于5000万美元)予以合并或删除。

(七)因应《协调制度》规范统一的需要,为了减少混淆、正确理解应用《协调制度》,通过类注及章注或子目的重新修订对某些
品目的产品范围进一步明确。如子目4706.93的条文“半化学浆”修改为“用机械与化学联合制浆法制得的浆”;为英法文不一致的原因修订第21章“水
果”的表述(对中文无影响)。新增第42章注释,以明确“皮革”的定义,并修订子目4202.11、4202.21、4202.31、4202.91条
文。
《协调制度》改版对进出口企业的影响及相关建议

此次《协调制度》修订涉及商品范围较广,相应的我国《进出口
税则》的调整也会较多,商品税号会发生删除、增列、合并等,部分税号的商品范围也会发生改变,影响是肯定会存在的。例如,仅农产品中的鱼类调整,涉及8个
品目的调整,而我国2010年这几个品目的进出口贸易量达1126,491万美元(进口245803万美元,出口880688万美元);涉及十几个税号的
婴儿尿布、尿布衬里等卫生用品的调整,2010年我国进出口贸易量达86,739万美元(进口16,220万美元,出口70,519万美元)。

由于较多商品的税号发生了变化,除涉及到企业实际的进出口利益外,海关及企业同时也需要一段适应期,可能会影响到通关的速度。为了尽快适应这次《协
调制度》修订,建议企业以及报关行业等提前关注和了解2012年版《协调制度》的修改情况,参加海关举办的相关培训,尤其对于自身进出口商品的归类变化情
况要事先了解,做到心中有数,以缩短适应期。

当然,为减少《协调制度》调整带来的影响,目前我国确定的转换原则是税号的改变与2012年版《协调制度》保持同步,但对于2012年即将实施的关
税税率、进出口监管证件以及与相关国家签订的协定税率与特惠税率,仍会根据我国的承诺认真地履行,不因这次修订而作大的调整,保持进出口贸易政策的稳定
性。

由于此次《协调制度》的修订是全球范围的改动,出口企业在了解《协调制度》修改的内容的基础上,应着重了解相关出口目的国家在转换过程中,商品税号
及税号所包含的商品范围是否发生变化,同时也应关注到税号所承载的相关税率、监管条件等是否有发生变化;尤其对于有协定税率的商品,更应了解相关国家在税
则转换过程中是否履行了原来的承诺,出口企业的自身利益是否得到保留等,如有变化应提前做好准备并及时向我国相关管理部门反映。对于一些国家或地区,由于
其自身条件的限制,届时可能不会在2012年年初就及时实施新版《协调制度》,而仍在使用2007年版《协调制度》或更早的2002年版《协调制度》,对
于出口到这些国家或地区的商品,企业应特别注意,会存在商品分类上的差异。
海关为推动2012年版《协调制度》实施的相关举措

我国作为《协调制度公约》缔约国,及时准确地翻译并执行WCO对《协调制度》的修订内容是我国履行《协调制度公约》的需要,也是保证我国经济适应世界经济发展的需要。

根据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的授权,为了保证2012年版《协调制度》实施前的翻译、转换等各项准备工作顺利开展,从2009年8月起海关总署关税征
管司组织政策法规司、综合统计司以及全国海关的归类专家组成课题组,全面开展2012年版《协调制度》翻译及我国《进出口税则》转换工作。经过二年多的时
间,课题组工作完成了2012年版《协调制度》目录的翻译及我国《进出口税则》的转换工作,目前正紧锣密鼓的开展海关内部、相关部委及行业协会的培训宣传
工作。确保2012年1月1日我国正式实施2012年版《协调制度》。

为了保证2012版《协调制度》在我国的良好应用和以此为基础的我国2012年《进出口税则》顺利有效实,海关总署已出版发行了2012年版《协调
制度》目录修订培训系列教材并组织转换归类专家录制了培训讲座,培训内容重点介绍2007年版与2012年版《协调制度》转换内容,其中包括转换的结果、
商品转移的情况、转换的相关背景及新增商品相关知识介绍等。各企业可联系当地报关协会,咨询培训教材和培训讲座的征订。

为了便于企业了解改版的情况,海关总署在互联网站上开辟相关介绍、咨询专栏。企业可在该平台上,咨询了解相关商品的变化,也可咨询所在海关的归类职能部门或北京归类办、上海、天津、大连、广州归类分中心了解相关情况。
以上信息来源:海关官网
http://www.customs.gov.cn/tabid/45892/Default.aspx

⑺ 什么是商品编码协调制度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HS)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简称“协调制度”,又称“HS”(The Harmonized Commodity Description and Coding System 的简称)。是指在原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和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目录的基础上,协调国际上多种商品分类目录而制定的一部多用途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目录。在现实工作中,为了适用于海关监管、海关征税及海关统计,需要按照进出口商品的性质、用途、功能或加工程度等将商品准确地归入《协调制度》中与之对应的类别和编号。
商品编码是科学、系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适用于国际贸易有关的多方面的需要,如海关、统计、贸易、运输、生产等,是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一种“标准语言“。
HS的总体结构有三部分:一是归类总规则,共六条,规定了分类原则和方法,以保证对HS使用和解释的一致性,使某一具体商品能够始终归入一个惟一编码:二是类(Section)、章(Chapter)、目(Heading)、和子目(Sub-Heading)注释,严格界定了相应的商品范围,阐述专用术语的定义或区分某些商品的技术标准及界限;三是按顺序编排的目与子目编码及条文,采用六位编码,将所有商品分为21类、97章,章下再分为目和子目。编码前两位数代表“章”,前四位数代表“目”,五、六数代表“子目”。
HS中的“类”基本上按社会生产部类分类,将属于同一生产部类的产品归在同一类中,我们所销售的商品主要集中在第十六类、第十八类,有一些备品备件等也会涉及到其他类别。
HS中的“章”的分类有两种情况,一是按商品原材料的属性分类,相同原材料的产品一般归入同一章,在章内按产品加工程度从原料到成品顺序排列。二是按商品的用途或性能分类。HS各章都有一个“其它”子目,使任何国际贸易商品都能在这个分类体系找到适当位置。
我国子目。我国现行税则采用八位编码,前六位等效采用HS编码,第七、八位为我国根据中国进出口商品的实际情况,在HS基础上延伸的两位编码,也称增列税目。
税则归类,就是按照税则规定,将每项具体进出口商品按其特性在税则中找出其最适合的某一个税号,以便确定其适和的税率,计算关税税负。税则归类一般按以下步骤进行:
a、了解需要归类的具体进出口商的构成、材料属性、成分组成、特性、用途和功能。
b、查找有关商品在税则中拟归的类、章及税号。对于原材料性质的货品,应首先考虑按其属性归类;对于制成品,应首先考虑按其用途归类。
c、将考虑采用的有关类、章及税号进行比较,筛选出最为合适的税号。在比较、筛选时,首先看类、章注释有无具体描述归类对象或其类似品,已具体描述的,按类、章的规定办理;其次是查阅《HS注释》,确切地了解有关类、章及税号范围。
d、通过以上方法也难以确定的税则归类商品,可运用归类总规则的有关条款来确定其税号。
[编辑]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产生
在国际贸易中,各主权国家对进出本国的商品征收税金,需要对商品进行分类,政府为了解进出口贸易情况,也需要借助于商品目录进行统计,因此,许多国家不同程度地开发了对进出口商品的分类和编码工作。最早的商品目录极为简单,仅是将商品名称按笔划多少或字母顺序列成表。由于各国的商品目录在商品名称、目录结构和分类方法等方面存在种种差别,给贸易商造成很大不便。同时,由于由此产生的统计资料的可比性很差,也为对贸易活动和必须有系统、科学的分类,必须有国际通用性,才能适应国际贸易的发展。为此,从本世纪初期,国际上就开始探索如何制定一个国际统一的商品分类目录,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制定了两套国际通用的分类编码标准。
1948年,联合国统计委员会制定了《国际贸易标准分类》(简称SITC)。欧洲经济委员会(欧洲海关同盟)于1950年12月15日在布鲁塞尔签订了《海关税则商品分类目录公约》,1972年修订后改名为《海关合作理事会商品分类目录》(简称CCCN)。SITC和CCCN的产生,对简化国际贸易程序,提高工作效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两套编码同时存在,仍不能避免商品在国际贸易往来中因分类方法不同而需重新对应分类、命名和编码。这些都阻碍了信息的传递,妨碍了贸易效率,增加了贸易成本,不同体系的贸易统计资料难以进行比较分析;同时也给利用计算机等现代化手段来处理外贸单证及信息带来很大困难。因此,从1973年5月开始,海关合作理事会成立了协调制度临时委员会,以CCCN和SITC为基础,以满足海关进出口管理、关税征收和对外贸易统计以及生产、运输、贸易等方面的需要为目的,着手编制一套国际通用的协调统一商品分类目录。约60多个国家和20多个国际组织参与了新目录的编制工作。
经过13年努力,终于在1983年6月海关合作理事会第61届会议上通过了《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国际公约》及其附件《协调制度》,以HS编码“协调”涵盖了CCCN和SITC两大分类编码体系,于1988年1月1日正式实施。这样,世界各国在国际贸易领域中所采用的商品分类和编码体系有史以来第一次得到了统一。
[编辑]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结构
HS是一部科学、系统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HS的总体结构包括三大部分:归类规则;类、章及子目注释;按顺序编排的目与子目编码及条文。这三部分是HS的法律性条文,具有严格的法律效力和严密的逻辑性。
1.为了保证国际上对HS使用和解释的一致性,使得某一特定商品能够始终如一地归入一个唯一编码,HS首先列明6条归类总规则,规定了使用HS对商品进行分类时必须遵守的分类原则和方法。
2.HS的许多类和章在开头均列有注释(类注、章注或子目注释),严格界定了归入该类或该章中的商品范围,阐述HS中专用术语的定义或区分某些商品的技术标准及界限。
3.HS采用六位数编码,把全部国际贸易商品分为21类,97章(其中第77章为保留章)。章下再分为目和子目。商品编码的前两位数代表 “章”,前四位数代表“目”。五、六位数代表“子目”。1996年版HS有5113个六位数子目。HS中,“类”基本上是按经济部门划分的,如食品、饮料和烟酒在第四类,化学工业及其相关工业产品在第六,纺织原料及制品在第十一类,机电设备在第十六类。运输设备在第十七类,武器、弹药在第十九类等。
HS“章”分类基本采取两种办法。
一是按商品原材料的属性分类,相同原料的产品一般归入同一章。章内按产品的加工程度从原料到成品顺序排列。如52章棉花,按原棉——已梳棉——棉纱——棉布顺序排列。
二是按商品的用途或性能分类。制造业的许多产品很难按其原料分类,尤其是可用多种材料制作的产品或由混合材料制成的产品(如第64章鞋、第65 章帽、第95章玩具等)及机电仪产品等,HS按其功能或用途分为不同的章,而不考虑其使用何种原料,章内再按原料或加工程序排列出目或子目。HS的各章均列有一个起“兜底”作用,名为“其他”的子目,使任何进出口商品都能在这个分类体系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
[编辑]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特点
由于HS是一个以国际公约进行约束管理和统一执行的国际商品分类目录,其宗旨是便利国际贸易,便利统计资料,特别是国际贸易统计资料的收集、对比与分析,减少国际贸易往来中因分类制度不同,重新命名、分类及编码而引起的费用,便利数据的传输和贸易单证的统一。因此,同国际上以往主要的商品分类目录相比,HS有以下突出特点:
1.《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是一部多功能、多用途的商品分类目录
HS是国际上多个商品分类目录协调的产物,是各国专家长期努力的结晶。正如HS公约所阐明,HS的编制充分考虑了与贸易有关各方面的需要,是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一种“标准语言”。
2.《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是世界上最广泛采用的商品分类目录
世界上已有150多个国家使用HS,全球贸易总量90%以上的货物都是以HS分类的。
3.作为一个国际上政府间公约的附件,国际上有专门的机构、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HS委员会决定,每四年对HS作一次全面审议和修订。目前世界通用的1996年版本,HS委员会已着手开展对2000年版HS的修订工作。
[编辑]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主要优点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是国际上多个商品分类目录协调的产物,是各国专家长期努力的结晶。它的最大特点就是通过协调,适合于与国际贸易有关的各个方面需要,成为国际贸易商品分类的一种“标准语言”。它是一部完整、系统、通用、准确的国际贸易商品分类体系。所谓“完整”是由于它将目前世界上国际贸易主要品种都分类列出,同时,为了适应各国征税、统计等商品目录全向型的要求和将来技术发展的需要,它还在各类、章列有起“兜底”作用的 “其他”项目,使任何进出口商品,即使是目前无法预计的新产品,都能在这个体系中找到自己适当的位置。
“系统”则是因为它的分类原则既遵循了一定的科学原理和规则,将商品按人们所了解的生产部类、自然属性和用途来分类排列;又照顾了商业习惯和实际操作的可行性,把一些进出口量较大而又难以分类的商品,如灯具、活动房屋等专门项目,因而容易理解、易于归类和方便查找,即使是门外汉也不难将其掌握。讲到“通用”,一方面指它在国际上有相当大的影响,已为上百个国家使用,这些国家的海关税则及外贸统计商品目录的项目可以相互对应转换,具有可比性;另一方面,它既适于作海关税则目录,又适于作对外贸易统计目录,还可供国际运输、生产部门作为商品目录使用,其通用性超过以往任何一个商品分类目录。至于“准确”,则是指它的各个项目范围清楚明了,绝不交叉重复。由于它的项目除了靠目录条文本身说明外,还有归类总规则、章注、类注和一系列的辅助刊物加以说明限定,使得其项目范围准确无误。
除了《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本身的优点外,它作为一个国际上政府间公约的附件,国际上有专门的机构、人员进行维护和管理,技术上的问题还可利用世界上各国专家的力量帮助解决,各国也可通过制定或修订《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争取本国的经济利益,施加本国的影响,这些都不是一个国家的力量所能办到的,也是国际上采用的其他商品分类目录所难以比拟的。
当然,由于《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制定时发达国家参与程度较发展中国家深入,反映的商品以欧美等国家的为多。又由于其是国际上互相协调的产物,有些商品的分类显得不那么科学、合理。但我们可以因势利导,通过增加本国子目等办法来使《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中国化,为我国经济利益服务。
[编辑]

HS编码和海关商品编码的区别
严格地说,两者有联系,但不是完全等同。(1)制定的主体不同。HS由世界海关组织制定;海关编码则由各国海关制定。(2)位数不同。HS只有6位;海关编码则各异,我国是10位。(3)使用范围不同。HS只是指导、协调性的,所以叫HARMONIZATION SYSTEM;而海关编码是海关管理实际进出口操作用的。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各国海关又是以HS为基础,并依照WCO的相关原则确定各自的海关编码。所以,在一定范围内,尤其在绝大多数操作中,都是把两者等同称呼。
HS编码是海关合作理事会(现改为世界海关组织)编制的,1993年1月1日我国海关正式采用HS编制中国的海关商品编码。我国海关采用的HS分类目录,前六位数是HS国际标准编码,第七、第八两位是根据我国关税、统计和贸易管理的需要加列的本国子目。在8位数分类编码的基础上,我国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部分税号又进一步分出了第九、第十位数编码。
[编辑]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在我国的应用
1992年6月23日,我国海关根据外交部授权,代表中国政府正式签字成为HS公约的缔约方。多年来,我国海关积极参与服务分类标准的制定和修订工作,在国际场合争取我国的经济利益,施加我国的影响。
我国海关自1983年开始研究HS,并参与了对HS的制订工作。1987年将HS译成了中文,并着手对原海关税则目录和海关统计商品目录向HS的转换工作。转换过程中广泛征求了贸易管理部门和产业部门的意见。
1992年1月1日我国海关正式采用HS,并于1996年1月1日按时实施了1996年版HS编码。我国海关采用的HS分类目录,前6位数是 HS国际标准编码,第7、8两位是根据我国关税、统计和贸易管理的需要加列的本国子目。为满足中央及国务院各主管部门对海关监管工作的要求,提高海关监管的计算机管理水平,在8位数分类编码的基础上,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对部分税号又进一步分出了第9、10位数编码的HS编码制度。
在研究设置本国子目时,充分考虑了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关税政策和有关贸易管理措施的需要,具体说来,我国加列的子目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为贯彻国家产业政策和关税政策,为保护和促进民族工业顺利发展,需制订不同的税率的商品加列子目,如临时税率商品;
2.对国家控制或限制进出口的商品加列子目,包括许可证、配额管理商品和特定产品;
3.为适应国家宏观调控、维护外贸出口秩序、加强进出口管理的需要,对有关主管部门重点监测的商品加列子目,包括进出口商会为维护出口秩序或组织反倾销应诉要求单独列目的商品(如电视机分规格,电风扇、自行车分品种等);
4.出口应税商品;
5.在我国进口或出口所占比重较大、需分项进行统计的商品,包括我传统大宗出口商品(罐头、中药材及中成药、编结材料制品等);
6.国际贸易中发展较快,且我国有出口潜力的一些新技术产品。
近年来,外经贸部与海关总署合作,将许可证商品纳入HS目录管理,实现了联网传输海关统计数据,正在试行配额许可证联网核销管理;海关总署与国际机电管理部门和机电产品进出口商会合作制定了机电产品商品目录,并根据商会对有关机电产品加强管理的要求加列了本国子目;与国家税务总局合作以HS编码为基础加强对出口退税商品的核销管理;与外汇管理部门合作加强了对出口结汇、进口付汇管理等。HS编码正在我国外经贸工作中发挥特别积极的作用。HS编码对进出口管理的重要性还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推动我国进出口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减少执法随意性。如对许可证商品采用以HS为基础的目录管理。使许可证商品的范围清楚明了,有严格的界定,并为海关与外经贸部门联网核销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实现海关管理与各进出口主管部门的协调一致、严密各管理环节之衔接,避免因部门间商品分类目录不同、对有关商品范围的解释有别或相互脱节而造成管理漏洞。
三、有助于提高我国进出口管理的透明度,加强我贸易谈判地位。
四、有助于进出口企业进行市场调研,研究进出口战略。企业和管理机关了解有关商品在其他国家的关税及非关税贸易管理措施(适用的税率及配额等),分析其市场需求、行情,比较优势分析等,都离不开HS编码和统计数据。
目前,我国有十九个部委办局对不同种类的进出口商品提出了监管要求,这些要求大都需要海关在进出口环节进行实际监控,在制定了国家标准后,各部门将按照国家标准提出征税、监管、统计的需求,海关将能更准确及时地满足国家管理机关的监管要求,并尽快对各种监管要求实行计算机管理,以切实加强对进出口商品的管理,在维护贸易秩序的同时,加快通关速度,促进贸易效率的提高,促进与国际接轨的步伐。
[编辑]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归类总规则介绍
归类总规则是为保证每一个商品,甚至是层出不穷的新商品都能始终归入同一个品目或子目,避免商品归类的争议而制定的商品归类应遵循的原则。归类总规则位于《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部首,共有六条构成,它们是指导并保证商品归类统一的法律依据。这里值得注意的是:归类总规则的使用顺序为规则一优先于规则二,规则二优先于规则三,必须顺序使用。下面,逐一介绍这六条归类总规则:
规则一
类、章及分章的标题,仅为查找方便而设。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应按品目条文和有关类注或章注确定,如品目、类注或章注无其他规定,按以下规则确定。
规则解释:第一段“类、章及分章的标题,仅为查找方便而设”。
要将数以万计的商品归入编码表中的几千个子目之内并非易事,为便于查找编码,《协调制度》将一类或一章商品加以概括并冠以标题。由于现实中的商品种类繁多,通常情况下一类或一章标题很难准确地对本类、章商品加以概括,所以类、章及分章的标题仅为查找方便而设,不具有法律效力。换句话说,类章中的商品并不是全部都符合标题中的描述。例如:第十五类的标题为“贱金属及其制品”,但许多贱金属制品并不归入该类,如铜钮扣归入第96章“杂项制品”;贱金属制的机械设备归入第84章“核反应堆、锅炉、机器、机械器具及其零件”;如第22章的标题为“饮料、酒及醋”,但是通常被我们认为是饮料的瓶装蒸馏饮用水却不归入该章,而应归入第28章“无机化学品”,类似的例子还很多。
第二段“具有法律效力的归类,应按品目条文和有关类注或章注确定”。
这里有两层含义。第一,具有法律效力的商品归类,是按品目名称和有关类注或章注确定商品编码;第二,许多商品可直接按目录规定进行归类。
这里介绍一下类注、章注(简称“注释”)的作用。注释的作用在于限定品目、类、章商品的准确范围,常用的方法有:
1、以定义形式来界定类、章或品目的商品范围及对某些商品的定义作出解释。如第72章章注一(五)将不锈钢定义为:按重量计含碳量在1.2%及以下,含铬量在10.5%及以上的合金钢,不论是否含有其他元素。而中国大网络全书“机械工程”手册中规定:不锈钢含铬量不小于12%。显然两者规定不相同,但作为《协调制度》归类的法律依据是前者。
2、列举典型例子的方法。例如第12章章注一列举了归入品目1207的主要包括油料作物的果实;再如25章章注四列举了归入品目2530的主要商品。
3、用详列具体商品名称来定义品目的商品范围。如第30章章注四定义了编码3006的商品范围由十一方面的商品组成(详见编码第30章章注四)。
4、用排它条款列举若干不能归入某一类、章或编码的商品。如第1章注释:本章包括所有活动物,但下列各项除外……这样的例子在类注、章注中还有很多。
某些注释综合运用上述几种注释方法。例如,有的注释既作了定义,又列举了一系列商品包括在内,或列出除外的商品。这样能使含义更加明确。例如,第40章章注四,关于“合成橡胶”的定义。
第三段“如品目、类注或章注无其他规定”,旨在明确品目条文及与其相关的类、章注释是最重要的。换言之,它们是在确定归类时应首先考虑的规定。例如,第31章的注释规定该章某些编码仅包括某些货品,因此,这些编码就不能够根据规则二(二)扩大为包括该章注释规定不包括的商品。这里需注意的是,不能因为品目条文不明确,不论类注、章注有无规定,就按规则二归类,而必须是在品目条文、类注、章注都无其它规定的条件下才能按规则二归类。
规则二
(一)品目所列货品,应包括该项货品的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只要在进口或出口时该项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具有完整品或制成品的基本特征;还应包括该项货品的完整品或制成品(或按本款可作为完整品或制成品归类的货品)在进口或出口时的未组装件或拆散件。
(二)品目中所列材料或物质,应视为包括该种材料或物质与其他材料或物质混合或组合的物品。品目所列某种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应视为包括全部或部分由该种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由一种以上材料或物质构成的货品,应按规则三归类。
规则解释:规则二分两大部分,第一部分实际上是扩大编码的商品范围,这里有二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品目所列商品包括其不完整品或未制成品,只要其具有完整品或制成品的基本特征,就应包括在内。例如缺一个轮子的汽车,因其缺少的部件并不能影响产品本身的特征,故应按完整品归类。第二层意思是还应视为包括该项货品的完整品或制成品在进口或出口时的未组装件或拆散件。例如完整的一辆汽车和缺少的某些零部件的汽车,在归类时都按整汽车归。之所以这样规定,是因为编码品目有限,不可能将各种情况的商品一一列出。
下面解释一下不完整品、未制成品的概念:
1、不完整品:是指某个商品还不完整,缺少某些零部件,但却具有完整品的基本特征。例如缺少一个轮胎或倒车镜等零部件的汽车,仍应按完整的汽车归类,并不因为缺少了一个轮胎而不叫做汽车;缺少键盘的便携式电脑仍应按完整的便携式电脑归类等。如没有这项规则,则需将每缺一个零部件的商品单列一个子目,一是难以列全,二是很烦琐且浪费目录资源。
2、未制成品:指已具备了成品的形状特征,但还不能直接使用,需经进一步加工才能使用的商品。例如已具有钥匙形状的铜制钥匙坯片。
3、因运输、包装、加工贸易等原因,进口时未组装件或拆散的货品。例如机电产品的成套散件,此类成套散件只需简单组装即可成为完整成品。
规则二第一部分的意思归纳起来有两点:第一扩大编码上列名商品的范围,即不仅包括该商品的完整品或制成品,而且还包括它的非完整品、非制成品及整机的拆散件;第二,该规则的使用,是有条件的,即未完整品或未制成品一定要具有完整品(整机)的基本特征,拆散件必须是完整品的成套散件。此外,需要注意的是,规则二的第一部分不适用于第一至第六类的商品(第三十八章及以前的各章)。
规则二第二部分,有两层意思。第一品目中所列某种材料包括了该种材料的混合物或组合物,也是对品目商品范围的扩大;第二其适用条件是加进去的东西或组合起来的东西不能失去原商品的特征。即混合或组合后的商品不存在看起来可归入两个及以上品目的问题。例如加糖的牛奶,还应按牛奶归类,添加了糖的牛奶并未改变牛奶的特性。所以决不会产生是按糖归类还是按牛奶归类的疑问。而添加了花椒粉的盐则改变了盐的特性,使之属性从盐改变为调味品。
规则三
当货品按规则二(二)或由于其他原因看起来可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目时,应按以下规则归类:
(一)列名比较具体的品目,优先于列名一般的品目。但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目都仅述及混合或组合货品所含的某部分材料或物质,或零售的成套货品中的某些货品,即使其中某个品目对该货品描述得更为全面、详细,这些货品在有关品目的列名应视为同样具体。
(二)混合物、不同材料构成或不同部件组成的组合物以及零售的成套货品,如果不能按规则三(一)归类时,在本款可适用的条件下,应按构成货品基本特征的材料或部件归类。
(三)货品不能按规则三(一)或(二)归类时,应按号列顺序归入其可归入的最末一个品目。
规则解释:第一部分,“不论是按规则二(二)或其他任何原因归类,货品看起来可归入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目时,应按以下规则归类”,这是规则三运用的前提。规则三有三条,可概括为:1、具体列名;2、基本特征;3、从后归类。
这三条规定应按照其在本规则的先后次序加以运用。据此,只有在不能按照规则三(一)归类时,才能运用规则三(二);不能按照规则三(一)和三(二)归类时,才能运用规则三(三)。规则三(一)讲的是当一个商品涉及到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目时,哪个品目相对于商品表述更为具体,就归入哪个品目。但是,如果两个或两个以上品目都仅述及混合或组合货品所含的某部分材料或物质,或零售的成套货品中的某些货品,即使其中每个税目对该货品描述得更为全面、详细,这些货品在有关品目的列名应视为同样具体。要想制定几条规定来确定哪个列名更具体是困难的,但作为一般原则可作如下理解:
1、商品的具体名称与商品的类别名称相比,商品的具体名称较为具体。比如,紧身胸衣是一种女内衣,有两个编码可归的,一个是6208女内衣、一个是6212妇女紧身胸衣,前一个是类名称,后一个是具体商品名称,故应归入62123000。如两个税号属同一类商品,可根据它的功能(用途)进行深度比较,哪个功能(用途)更为接近,就应视为更具体。
2、如果一个品目所列名称更为明确地包括某一货品,则该品目要比所列名称不完全包括该货品的其他品目更为具体。

⑻ 中国海关归类书 电子版

基本找不到电子版的

商品归类决定是指什么,与预归类决定、归类行政裁定有什么区别?
商品归类决定是《规定》增加的新内容。由于以往海关的商品归类依据除公开的《税则》、《税则注释》、《本国子目注释》外,其他大多为以《归类问答书》等内部文件,公开性较弱,法律效力存在瑕疵。《规定》明确将对外公开的商品归类决定作为商品归类的法律依据之一,并对商品归类决定的效力、程序等作了相应规定。
根据《规定》,海关总署可以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进出口货物作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商品归类决定。
商品归类决定程序的启动。商品归类决定是由海关主动作出并公布的,来源于海关总署及其授权机构在处理海关内部疑难问题或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需要公开统一规范的商品归类问题,或是海关总署转发的中国海关协调制度商品归类技术委员会作出的商品归类意见和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委员会作出的商品归类决定,以及其他海关总署认为需要作出商品归类决定的情形。
商品归类决定的作出。根据《规定》,商品归类决定由海关总署或其授权部门制作,并由海关总署统一对外公布。
商品归类决定的效力。商品归类决定由海关总署对外公布生效。进出口相同货物,应当适用相同的商品归类决定,归类决定具有普遍约束力,属于法律的补充。
作出商品归类决定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他相关规定发生变化的,商品归类决定同时失效,并由海关总署对外公布。归类决定存在错误的,由海关总署予以撤销,并由海关总署对外公布。被撤销的商品归类决定自撤销之日起失效。

⑼ 什么是商品归类(名词解释)

商品归类决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货物商品归类管理规定》(以下简称《归类管理规定》)增加的新内容。由于以往海关的商品归类依据除公开的《税则》、《税则注释》、《本国子目注释》外,其他大多为以《归类问答书》等内部文件,公开性较弱,法律效力存在瑕疵。《归类管理规定》明确将对外公开的商品归类决定作为商品归类的法律依据之一,并对商品归类决定的效力、程序等作了相应规定。
根据《归类管理规定》,海关总署可以依据有关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对进出口货物作出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商品归类决定。
(1)商品归类决定程序的启动。商品归类决定是由海关主动作出并公布的,来源于海关总署及其授权机构在处理海关内部疑难问题或监控过程中发现的需要公开统一规范的商品归类问题,或是海关总署转发的中国海关协调制度商品归类技术委员会作出的商品归类意见和世界海关组织协调制度委员会作出的商品归类决定,以及其他海关总署认为需要作出商品归类决定的情形。
(2)商品归类决定的作出。根据《归类管理规定》,商品归类决定由海关总署或其授权部门制作,并由海关总署统一对外公布。
(3)商品归类决定的效力。商品归类决定由海关总署对外公布生效。进出口相同货物,应当适用相同的商品归类决定,归类决定具有普遍约束力,属于法律的补充。
(4)作出商品归类决定所依据的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其他相关规定发生变化的,商品归类决定同时失效,并由海关总署对外公布。归类决定存在错误的,由海关总署予以撤销,并由海关总署对外公布。被撤销的商品归类决定自撤销之日起失效。

⑽ 什么是本国子目注释,有什么用

国际通行的HS编码由2位码、4位码及6位码组成,本国子目注释对我国增列的子目范围予以回明确,是商品归答类的法律依据之一。查询本国子目注释可以更加精确的界定商品的hs编码。你可以登陆全润通网站查询,界面非常清晰。

热点内容
怎么让欠条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9 00:30:44 浏览:729
法律硕士和法学硕士报考公务员 发布:2025-05-09 00:13:26 浏览:514
土法治疗脚气 发布:2025-05-09 00:11:46 浏览:527
新刑事诉讼法颁布的意义 发布:2025-05-09 00:11:43 浏览:816
承包人与挂靠人连带责任法律依据 发布:2025-05-09 00:00:48 浏览:835
实施法律法规的重要主体 发布:2025-05-08 23:57:50 浏览:319
内部管理制度文件有法律效力么 发布:2025-05-08 23:50:41 浏览:561
吉林省高级人民法院副院长 发布:2025-05-08 23:47:06 浏览:423
成人教育经济法基础试题及答案 发布:2025-05-08 23:47:05 浏览:120
合同法第五十二条的第五条 发布:2025-05-08 23:46:17 浏览:6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