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效的法律效力
『壹』 合同一旦失效,则从什么起就没有法律效力
合同失效,在法律上的双方合同中约定的权利、义务也同时失效;
如果合同失回效是有某方违约而触发合答同失效条款导致的,
那么违约方必须承担由此带来的法律责任,
且这个责任不会随合同失效,也是不可撤销的。
这两个概念要分清,不能混淆。
『贰』 什么情况下合同无效,无效合同的法律效力怎样
根据合同法相关之规定,下列情况合同无效:
1.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专
2.恶意串通属订立的合同损害国家、集体、第三人利益
3.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合同
4.订立的合同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5.违反各种强制性规定订立的合同
另外,效力待定合同在经过有权追认人拒绝追认后也归于无效。
合同一旦被确认无效的话,就自始无效,所收预付款项应返还对方,同样,已经接收的合同标的物应返还,双方按照缔约过失责任承担相应的费用损失!
『叁』 无效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1、合同是否有效与设定合同的行为有关联。
2、无效合同合同没有法律效力。但是会产内生法律后果。例如,合同容无效后会涉及到已经履行的义务、财产等的返还问题。
3、合同无效不一定导致所有条款都无效,要看合同中具体的协商内容。例如,有保证条款的,合同中就约定合同无效并不导致保证条款无效,保证条款具有独立性。等
4、要具体行为具体分析。
希望对您有帮助。
对法律废止可作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法律废止,是指有权机关或人员,依法定程序将现行有效的法律予以明确废弃,使之失去法律效力的活动。广义的法律废止,除了包括狭义的法律废止外,还包括当然废止。所谓法律的当然废止,指法律规定有施行期限或其他施行条件,期限届满或施行条件消失,法律当然废止,不必经由全部立法程序,只须由立法机关(广义的)审查公布即可。
法律废止与法律失效是两个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概念。法律废止是使法律失去效力的方法,法律失效则是法律废止的直接目的和结果。也就是说,法律业经废止,其法律效力就随之丧失,其作为具有规范性和国家强制力的法律的意义和价值亦消失,没有法律效力的“法律”遂成为一纸空文。
法律失效是现行法律丧失其法律效力的简称。所谓法律效力,因法律文件的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立法文件、执法文件、司法文件以及公民以民事法律行为所形成的文件,只要程序和内容合法,通常都是有法律效力的,但法律效力的意义和内含却不尽相同。立法上的法律效力,主要是指法律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存续、变更和消灭的能力。这种能力有其明确的适用范围(时间、空间效力范围和对人的效力范围),但远不止于此,它不仅能够设定权利和义务,而且还能够规定权力和责任,规定特权和豁免权;它不仅对自然人有拘束力,而且对法人和国家也有拘束力。因此,法律失效,从其本质上讲,是法律阶级性、强制性和规范性从整体上的丧失,从法律适用的效力范围上讲,是其在时间、空间和对人的效力的解除;从法律关系角度讲,是其规设的法律关系的消灭。总之,法律失效是指法律作为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社会行为规范的拘束力的丧失,即法律本身的不存在。
『伍』 权利失效原则的法律效力
对此,学术界有两种学说。一是认为使权利本体归于消灭;一是产生相对人的抗辩权。赞同后一主张。理由是:
1、如前所述,权利失效原则无法律依据,权利人未行使权利更未违反法律之强制性规定,只具有轻微的权利滥用性质,因而若规定权利本体消灭,有过严格之嫌。
2、适用权利失效原则的目的是在当事人间形成一种利益平衡状态,牵制权利人行使权利,给相对方一种“自卫”工具,而非确定权利之归属状态。
3、仅产生抗辩权为权利人接受义务人的自愿履行提供了空间。这样就排除了义务人履行后依不当得利请求权利人返还的可能性。这与诉讼时效的旨趣亦相同。
4、诉讼时效是法律的强制性规定,其效力却仅为产生抗辩权。
权利失效原则若产生权利本体消灭的效力,必然会破坏法律制度内在的协调与平衡,为立法技术、司法技术所不容。
进而认为,这种抗辩权是永久的、完全的。“永久”是为了维护这一原则的出发点—保护正当合理的对安定性的期待。同时也为了达成司法的一致性、权威性。“安全”是指对权利整体的抗辩权,就请求权而言,并不存在部分与比例划分。 这里的第三人是指权利失效原则适用的当事人及继承人以外的、对适用该原则有利害关系的人.对第三人的保护需要注意两个问题,
其一,保护条件。我们认为,只有在第三人系善意无过失的情况下才能予以保护。
其二,保护方式。权利人直接向相对人主张权利时,实际上是通过权利失效原则对相对人的保护间接保护了第三人的利益。问题在于,在某些情况下若权利人直接向第三人主张权利时,应如何解决。第三人可直接援用权利失效原则进行抗辩。
其理由是:1、权利失效原则与诉讼时效不同,不是非经当事人主张不得适用,而是法院依职权主动适用。因此直接当事人或第三人主张适用该原则的法律效力相同。
2、民法中的抗辩权不象票据法中的抗辩权那样具有切断抗辩的效力,而具有可继承性,因此,承受相对人权利的第三人可以相对人对抗权利人的事由对抗权利人。
3、有利于诉讼成本的节约。 日本著名律师成富信夫认为,适用权利失效原则实际上是对权利人默示事实的一种推定,是把事实与意欲达到的结果相联结的一种司法技术。权利失效原则中推定当事人有放弃权利的意思实际上与事实相反。对这种观点有进一步探讨的必要。的确,权利失效原则的适用是对当事人默示意思的一种推定,一般而言,默示推定是对当事人意思表示的解释,是认定当事人有某种意思的司法技术。而权利失效原则中认定当事人默示地放弃权利是通过权利人的外观表现,参酌法律价值取向对当事人行为所作出的评价。可以说,一般的默示推定重在探求当事人的真意,而权利失效中的默示推定则主要系为了获得判决的正当性。但是,也不能因此得出权利失效原则中的推定与当事人的真意相反的结论。因为权利人不行使权利可能有放弃权利和不放弃权利的两种真意。在涉讼时.权利人的态度非常明朗—不放弃权利。因而不能排除权利人起初的确不想再行使权利尔后又想行使权利的情况,而法官判断“确信”是否存在的时间并非是诉讼时,而是诉讼前的整个行为过程。所以从权利人的真意发展过程看,这种观点有一定的片面性。
『陆』 关于无效具体行政行为法律效力的问题,跪求专家解答!!!
行政行为无效是因为明显、重大违法所致,行为从实至终不产生法律效力。无效行政行回为不具答有公定力。原因可以从公定力的定义和无效行政行为的条件上得出:行政行为的公定力是指行政行为一经作出,除非有重大、明显的违法情形,即假定其合法有效……而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为具有重大的违法情形、具有明显的违法情形、实施将导致犯罪、没有可能实施、行政主体受胁迫作出的行政行为或行政主体不明确或明显超越相应行政主体职权
『柒』 不发生任何法律效力的行为是不是无效民事行为
一、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实施的;二、限专制民事行为能力人依法不能独立实施的;三、一方以欺诈、属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所为的;四、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的;五、违反法律或者社会公共利益的;六、经济合同违反国家指令性计划的;七、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的。无效的民事行为,从行为开始起就没有法律约束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