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签名的询问笔录有法律效力吗
A. 警察不让我看询问笔录就让我签字怎么办
警察不让看询问笔录就让签字是违法的,当事人可以拒绝签字。
《刑版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条规定:权讯问笔录应当交犯罪嫌疑人核对,对于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他宣读。如果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犯罪嫌疑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改正。犯罪嫌疑人承认笔录没有错误后,应当签名或者盖章。侦查人员也应当在笔录上签名。犯罪嫌疑人请求自行书写供述的,应当准许。必要的时候,侦查人员也可以要犯罪嫌疑人亲笔书写供词。
B. 民警本人没有参加办案,是否可以在询问笔录签名
…谁说不可以的… 完全可以的…如果一个比较复杂的案件只能两个民警做笔录的话 那就太没效率了吧
C. 在派出所询问记录上只签字没按手印,能生效吗
在派出所询问记录上只签字没按手印,能生效。
按法律规定,公安机关在专做询问笔录后,应该要属求被询问人核对笔录内容并在每页笔录上签名。
但在司法实践中,公安机关都会要求被询问人在签名的同时按手印。但按手印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确认该笔录系被询问人本人亲自确认。如果被询问人只在询问笔录上签名而没有按手印的,对询问笔录本身的法律效力不会产生影响。
D. 询问笔录只有当事人签名,没有民警的亲笔签名,有效吗
注明原因,或者证明就可以的
E. 询问笔录只有当事人签名,没有民警的亲笔签名
这个是符合笔录的制作规范的,只要在当事人无法写字或者不会写字的情况下,民警才有权代签。
F. 派出所询问笔录,本人没有签字.有没有法律依效
不一定,如没有试听资料作为其他证据佐证,那么不能作为证据使用。反之则可以作为证据。如是讯问笔录,拒接签字一般可做证据使用。
G. 当事人拒绝做询问笔录应该怎么办没有询问笔录,可以作出行政处罚决定吗
当事人拒绝做询问笔录,只要证据充分,不影响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没有询问笔录不影响下达行政处罚事先告知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处罚法》第37条的规定,在行政执法人员进行调查或者检查时,“当事人或者有关人员应当如实回答询问,并协助调查或者检查,不得阻挠。询问或者检查应当制作笔录。”现场检查、询问笔录作为证据的种类之一,其有效性以收集证据的程序和方法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转移。
事人拒绝在询问笔录上签字时,执法人员应当对拒绝签字的情况详加记载,并说明当事人是因为笔录记载不实而拒绝签字还是因为不配合执法而拒绝签字。如果有当事人以外的其他人在场,可以让其作为见证人见证当事人拒绝签字的情况,这样可以增强询问笔录的证明力。
(7)没有签名的询问笔录有法律效力吗扩展阅读
第三十条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违反行政管理秩序的行为,依法应当给予行政处罚的,行政机关必须查明事实;违法事实不清的,不得给予行政处罚。
第三十一条行政机关在作出行政处罚决定之前,应当告知当事人作出行政处罚决定的事实、理由及依据,并告知当事人依法享有的权利。
第三十二条当事人有权进行陈述和申辩。行政机关必须充分听取当事人的意见,对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和证据,应当进行复核;当事人提出的事实、理由或者证据成立的,行政机关应当采纳。
行政机关不得因当事人申辩而加重处罚。
H. 当事人询问笔录时,没有签字只按手印,笔录生效吗,可以用此笔录办案吗
手印是唯一的!笔录肯定生效!完全可以用此笔录办案!
I. 对证人询问笔录民警可以代签名吗
一、不可以。原则上,询问笔录,必须由证人本人签名;
二、内证人不识字或容无法签名的,法律规定,证人没有阅读能力的应当向其宣读,如记载有遗漏或者差错,证人可以提出补充或者改正,证人承认笔录没有错误后应当签名或者按指印。因此,如果证人不会签名的,可以按手印。
在审判实践中,经常遇到证人的书面证言证人没有签字盖章的情况。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不识字的证人调查人员给其宣读核对后,由于证人不识字,既没有证人的签字,也没有证人的盖章。二是证人向司法机关提供证言后,怕到法庭上得罪人,不愿意签名盖章。三是由于调查人员疏忽,写完笔录证人进行核对后,没让证人签名盖章。对此类证言,不符合法定的取证程序,不能保证其真实性,不能作为证据使用。
J. 未经当事人签名的询问笔录和现场检查笔录能否作为有效证据使用
不可以。
按照《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行政处罚程序暂行规定》第十九条、第二十条、第二十二条的规定:被询问人拒绝签名或者盖章的,应当在笔录上注明;
对有违法嫌疑的物品进行检查时,应当有当事人在场,并制作现场笔录,当事人拒绝到场的,应当在现场笔录中注明。
(10)没有签名的询问笔录有法律效力吗扩展阅读:
笔录具有的法律价值:
裁定、判决所依据的事实必须经过当庭举证、质证;当事人庭审中的自认、辩解都将直接影响其实体权利,而这些重要活动必须被庭审笔录记载方有价值。虽然许多的法院已在庭审中配备了速录员,或进行同步录音录像 。
但现行诉讼法只规定了法庭审理的全部活动由书记员记入笔录,其权威性毋庸质疑。庭审笔录所采用的资源较为合理,符合公正与效率的双重要求。
诉讼的价值不等同于裁判结果,也体现在庭审笔录所描述的过程之中。庭审笔录为裁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却不依附于裁判。再言,判决可能被改判或撤销,庭审笔录却不能主观的重复作出或随意更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2014年11月1日修正)第三十三条规定:“证据包括:
(一)书证。
(二)物证。
(三)视听资料。
(四)电子数据。
(五)证人证言。
(六)当事人的陈述。
(七)鉴定意见。
(八)勘验笔录、现场笔录。以上证据经法庭审查属实,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根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