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责任与法律责任的区别
『壹』 如何理解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关系
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是财务会计与法律体系中两个重要概念。理解二者的关系,需从定义、涉及领域、包容性以及两者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入手。
会计主体指的是进行会计核算和会计行为的单位或组织,可以是公司、社会团体等,不论是否为独立法人,都可以成为会计主体。而法律主体则具备独立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公民或经济实体,如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可见,会计主体与法律主体在概念上有所差异。
会计主体主要涉及会计核算领域,即如何记录、报告财务信息。而法律主体则涉及司法领域,如民事责任、权利义务等。因此,两者的涉及领域并不相同。
在包容性方面,会计主体并不等同于法律主体。比如,不具备独立法人资格但具备独立核算能力的分公司,并不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相反,企业内部的销售部门、某生产车间等,可以作为会计主体进行核算。而对于具备独立法人资格的经济实体,通常都是法律主体,需要按照法律进行会计核算。自然人则不是会计主体。
综上,实行会计核算的单位不一定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故并非法律主体。而依照法律应实行会计核算的法律主体,必定是会计主体。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理解它们的关系,有助于在会计与法律领域进行更为准确的操作与判断。
『贰』 会计主体和法律主体的区别
区别:
1、概念不同
会计主体是会计核算的监督的组织,一般来说,一个独立核算的单位都是一个会计主体,比如,一个公司、一个商店、一个车间、一个家庭,都可以成为一个会计主体。
法律主体,是指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或承担义务的人,法律上所称的“人“主要包括自然人和法人。通俗地讲,就是有资格在法院打官司的单位,或者,有资格成为原告或被告的单位。
比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都是法律主体。你可以起诉一个有限责任公司,但是你不能起诉一个车间,因为这个车间不是一个法律主体,他只一个会计主体。
2、包含主体不同
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比如企业内部的某个单独核算的部门。一般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但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会计主体大于法律主体。
因为只要是一个法律主体,无论其规模多大,也无论其采取什么样的企业组织形式,它都必须要有自己的会计工作,进而成为一个独立的会计主体。
3、条件不同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为其服务的特定单位或组织。但并不是所有的组织和单位都能成为法律主体,只有那些在法律上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组织和单位才能成为法律主体。
首先要有独立的财产,也就是组织的财产和其成员的财产要区分开来,组织的财产要独立于其成员的财产,不能随便变动,因此属于会计主体的个人独资企业不是法律主体。
其次组织要能独立承担责任,也就是能够以自己的财产而不是成员的财产来承担责任,因此属于会计主体的企业的分支机构不是法律主体。具备了这两个条件,才能成为法律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