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证书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效力
❶ 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就该争议向司法行
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可以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以下是关于此问题的详细解答:
一、争议解决途径
- 当当事人或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存在争议时,他们不能直接向公证机构或司法行政部门提出对公证书内容的修改或撤销要求。
- 正确的做法是,他们应当就该争议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通过司法程序来解决争议。
二、民事诉讼的提起
- 提起诉讼的一方需要准备充分的证据,以证明公证书的内容存在错误或争议。
- 诉讼过程中,法院将依法对争议进行审理,并根据事实和法律规定作出判决。
三、公证书的效力
- 在民事诉讼过程中,公证书作为证据的一种,其效力将由法院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认定。
- 如果法院认为公证书存在错误或不符合法律规定,可以依法对其效力进行否定。
四、注意事项
- 当事人在提起民事诉讼前,应当充分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诉讼程序,以避免因不了解法律而导致的不利后果。
- 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应当积极配合法院的调查和审理工作,如实陈述事实、提供证据。
- 如果当事人对法院的判决不服,还可以依法提起上诉,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综上所述,当事人、公证事项的利害关系人对公证书的内容有争议的,应当通过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的方式来解决争议。在诉讼过程中,当事人需要准备充分的证据,并积极配合法院的调查和审理工作。同时,他们也需要了解相关法律法规和诉讼程序,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得到维护。
❷ 公证书的法律效力有哪些
公证文书的法律效力
1、证据效力
证据效力是公证书最基本的效力,是指公证书是一种可靠的证据,具有证明公证对象真实、合法的证明力,可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我国《公证法》第三十六条规定:经公证的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该项公证的除外。《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由此可知:公证机关是国家的司法证明机关,公证过程中,公证机关要对公证对象进行认真全面的调查、核实,只有公证机关确认需公证的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真实、合法的才给予公证,因此,公证证明是国家司法机关对其真实性、合法性已经审查、确认的证明,故具有无可争议的法律证明力,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直接使用,作为及时调整经济、民事法律关系提供可靠的法律凭据。这是其他书证所不具备的。
证据效力是公证书的最基本的效力,任何公证书都具有证据效力。公证的证据效力是广泛的,不仅体现在诉讼活动中,更主要的是表现在日常的民事、经济交往和行政管理活动中,公证书是证明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的可靠的法律文书。在国际上,公证书也得到广泛的承认,在域外也具有法律证明力,是进行国际间民事、经济交往不可缺少的法律文书。这是公证证据效力在空间上的延伸。
2、强制执行效力
强制执行效力是指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时,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有关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再经过诉讼程序。《公证法》第三十七条:对经公证的以给付为内容并载明债务人愿意接受强制执行承诺的债权文书,债务人不履行或者履行不适当的,债权人可以依法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民事诉讼法》第二百三十八条:对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对方当事人可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执行,受申请的人民法院应当执行。
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不仅有利于迅速解决债务人不履行义务的问题,及时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维护法律的严肃性,促进经济的正常流转;而且可以避免因诉讼、仲裁带来的时间上的浪费和人力、物力的损耗。这是规范和及时调整社会经济行为的有力措施。
公证的强制执行效力是法律赋予公证机关的特殊职能,是法律强制性在公证活动中的体现,对充分发挥公证职能,规范和及时调整民事、经济活动,维护正常的经济秩序和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与公证的证据效力不同,公证机关赋予公证文书具有强制执行效力是一种特殊的公证,仅限于《公证法和程序规则》规定的范围,一般公证文书不具有强制执行效力。
3、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
公证的法律行为成立要件效力是指依照法律、法规、规章的规定或国际惯例或当事人的约定,特定的法律行为只有经过公证证明才能成立,并产生法律效力;不履行公证程序,则该项法律行为就不能成立,不具有法律效力。
公证就是某些法律行为成立的特定形式。如国务院发布的《城市房屋拆迁管理条例》第十三条规定:“拆除依法代管的房屋,代管人是房屋拆迁主管部门的,补偿、安置协议必须经公证机关公证,并办理证据保全。”
❸ 公证处公证的文件能起到法律依据吗
公证是一种国家公证证明,是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版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权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
故公证件具有无可争议的法律证明力,可以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直接使用,为及时调整经济、民事法律关系提供可靠的法律凭据。这是其他书证所不具备的。
❹ 公证书有哪些法律效力
1、证据效力。
证据效力,是指公证书是一种可靠的证据,具有证明公证对象真实、合法的证明力,可直接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
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六十九条经过法定程序公证证明的法律事实和文书,人民法院应当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但有相反证据足以推翻公证证明的除外。
2、强制执行效力。
强制执行效力,是指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在债务人不履行义务时,债权人可以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而不必再经过诉讼程序。
3、国际认可度
在国际上,公证书得到了广泛的承认,在国外也具有法律证明力,是进行国际间民事、经济交往不可缺少的法律文书。这是公证证据效力在空间上的延伸。
(4)公证书在民事诉讼中的法律效力扩展阅读
办理公证书需要的材料
根据司法部《公证程序规则》第十八条 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申请办理公证,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1、自然人的身份证明,法人的资格证明及其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其他组织的资格证明及其负责人的身份证明;
2、委托他人代为申请的,代理人须提交当事人的授权委托书,法定代理人或者其他代理人须提交有代理权的证明;
3、申请公证的文书;
4、申请公证的事项的证明材料,涉及财产关系的须提交有关财产权利证明;
5、与申请公证的事项有关的其他材料。
遗嘱公证需给的材料:
1、继承人的《居民身份证、《居民户口簿》。
2、委托他人申请的,应提交有效授权委托书和受托人身份证明或委托公证书;
3、被继承遗产的财产证明;
4、被继承人的死亡证明;
5、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需提交死亡证明;
6、被继承人的婚姻、父母、子女情况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