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责任能力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责任能力与法律责任的关系

发布时间: 2021-01-13 05:59:37

⑴ 什么是刑事责任能力

我国《刑法》第十八条第三款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这一规定体现我国现行《刑法》确立的是刑事责任能力三分制的制度。〔1〕追究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人的刑事责任,在理论研究和实务操作上问题较多,通过本文,笔者将对这些问题进行研究,盼能厘清一二。 一、各国关于刑事责任能力立法例综述 目前,我国刑法学界对刑事责任能力概念的理解,是基本一致的。按照通说,所谓刑事责任能力,就是行为人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意义和后果,并对自己行为加以控制和承担责任的能力。简言之,即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2〕 精神病人刑事责任能力的确定标准,各国刑法规定不尽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类: (一)生物学标准 所谓生物学标准,指判定行为人有无刑事责任能力,只以其是否患有刑法所规定的精神障碍作为唯一标准。属于此种判定标准的立法例,以大陆法系的1810年《法国刑法典》(修订至1975年)最具代表性。《法国刑法典》第六十四条规定:“精神错乱中所为之犯罪行为,不构成重罪或轻罪”。采用这一规定的还有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等国。除上述情形外,在采用生物学标准的刑事立法例中,还有一种情况值得注意,即仅从刑法规定的字面意义或形式上看,完全采用生物学标准,而在刑事司法实践中却实际采用折衷标准。如《日本刑法典》第36条规定“心神丧失人之行为,不罚。心神耗弱人之行为,减轻其刑”,但日本的刑事审判机关对其理解却采折衷主义的观点。旧中国1935年《刑法》第19条规定:“心神丧失人之行为,不罚。心神耗弱人之行为,得减轻其刑”,同样在立法上采取单纯生物学标准,而其司法解释却认为,“刑法上之心神丧失与精神耗弱,应依行为时精神障碍程度之强弱而定,如行为时之精神对外界事物全然缺乏知觉、理会、判断作用而无自由决定意识之能力者,为心神丧失;如此项能力并非完全丧失,仅较普通人之平均程度显然减退者,则为精神耗弱。”〔3〕这种在立法上采用生物学标准,在司法实践中采用折衷标准的状况,一定程度上表明了单纯生物学标准的局限性和不便实际操作的缺陷。 (二)心理学标准 心理学标准,即行为人不被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能力,仅以其达到刑法所规定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状态导致的结果作为唯一的标准。此类判断标准又可细分为三种:1、心理状态标准,即把行为人是否达到法定的心理状态,作为判断刑事责任能力的标准。属于这种判断标准的刑事立法极少,如大陆法系的荷兰,《荷兰刑法典》第37条规定:“无论任何人之行为,若基于其智力之无完备发展或疾病之扰乱,均不处罚。”2、心理结果标准,指不仅以行为人具备特定的心理状态,而且要求行为人特定的心理状态必须导致法定的心理结果,从而判断行为人的刑事责任能力。采这种判断标准的刑事立法较前者而言为数较多,大陆法系和英美法系都有。较为典型的是《西班牙刑法典》第8条第1项的规定,“心神丧失或精神暂时不正常致无法判断其刻意所从事之罪行者”,为“免除刑事责任”的情况之一。《印度刑法典》第84条也有类似规定。3、折衷标准混合立法方式,是指确定刑事责任能力的判断标准,既包含心理学标准的成分,又包含着兼采生物学与心理学折衷标准的成分。这种立法方式的特点在于,既保留着心理学标准的痕迹,又表现出向完全的折衷标准过度的发展趋势。这点在泰国刑事立法例中已经得到证实。〔4〕 (三)折衷标准 折衷标准又称混合标准,即兼采生物学标准和心理学标准的立法方式。依这一标准认定行为人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或无刑事责任能力,行为人必须患有刑法所规定的精神障碍,而且其所患精神疾病必须引起法定的心理状态或心理结果。折衷标准为当代大多数国家的刑事立法所采用。如《加拿大刑法典》第16条规定:“(1)行为或不行为于心神丧失时发生者,不受有罪之判决;(2)本条所称心神丧失指先天白痴或患心理疾病达于不能知悉其行为或不行为之性质,或不能了解其系错误之精神状态;(3)具有特别幻想症之人,于其他方面表现正常者,除其幻想症使其相信事物状态之存在足致其行为或不行为为合理或可予宥数外,不得以心神丧失为理由而为无罪之判决。” 二、刑事责任能力辨析 刑事责任的实质就是国家对犯罪所作出的谴责,是对行为人所作出的政治、道德等方面的综合性否定评价。刑事责任的法律后果通常通过刑罚来体现。 我国1997年《刑法》第18条规定,行为人必须在具有完备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前提下,才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承担完全的刑事责任。刑法上的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与通常意义上要求人们对自己行为负责任所必须具备的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是有本质区别的。如果行为人的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不是表现于刑法所规定的危害社会行为当中,就不具有刑法意义;也不属于刑法规定的行为人负刑事责任的前提。刑法意义上的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应理解为,行为人具备认识自己行为在刑法上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依据这样的认识而自觉有效的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这是刑事责任能力区别于其他部门法确定的行为能力的本质所在。特别是基于各部门法律所调整的行为人权利义务性质及行为复杂程度的差别,法律判定行为人有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的标准,即认识、判断和决定自己行为能力的性质及程度的划分标准,必然作出不同的规定来加以要求。这样就造成了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出现有民事行为能力或行政行为能力的人并不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情形。例如一个精神病人往往不是在所有行为下都是精神错乱的。〔5〕 刑法意义上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的具体化还表现为:精神病人必须在病理性机制(如妄想、幻觉、思维障碍等精神症状)的直接影响下实施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才能被视为辨认能力或控制能力丧失或尚未完全丧失,而被判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或限制刑事责任行为能力。精神病人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以及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主观状态,必须体现于刑法分则所规定的某种犯罪行为或者危害行为之中;他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行为与其所患精神病的症状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因果联系。这就是我国现行《刑法》第18条中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后果”和“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实质含义所在。 前述内容充分说明刑事责任能力是与道德责任能力、其他法律行为能力严格区别的,在刑事责任能力的概念上,也有必要加上刑法的印记。从而表述为,刑事责任能力,就是行为人理解自己行为在刑法上的性质、意义和后果,并对自己行为加以控制和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三、刑事责任能力的制约因素 通过本文前面的探讨,已经明确刑事责任能力的基本内容,这里有必要再探讨一下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精神病人承担部分刑事责任的具体根据,亦即制约精神病人限制刑事责任能力的基本因素。 (一)精神病人的意志自由程度 “意志自由只是借助于对事物的认识来作出决定的那种能力”,它是确定行为人法律责任和道德责任的主观根据。刑事责任能力是意志自由在刑事法律关系中的具体化,刑法意义上的意志自由与刑事责任能力应该是内涵相同的范畴。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把握精神病人的意志自由特征: 首先,承认客观必然性是意志自由的前提。精神病人的共同特点是,他们都可能受精神疾病的影响而出现反常行为,从而给本人、他人或社会造成危害。这些精神病人实施的危害行为,是他们不能抗拒或者不能完全抗拒的自然现象、客观规律。 其次,刑法意义上的意志自由的基础是对刑事法律的认识,就是能正确认识自己行为在刑法上的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的能力,即辨认能力。刑法上的辨认能力是控制能力的前提,前者对后者起着决定、制约作用。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不仅存在性质上的区别,而且存在程度上的差异,在各种具体行为方面的辨认能力和控制能力,也会表现出性质上的区别和程度上的差异。〔6〕 再次,刑法上的意志自由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制约的发展变化过程,如疾病、身心发育、智力发展程度、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知识积累等因素的制约。

⑵ 法律关系主体和法律责任主体有什么联系区别

1以民事上分析
首先:限制行为能力人能够从事与其年龄相当的行为,如打酱油,其内中法律关系的容主体是酱油店和限制行为人。限制行为能力人有的是限制行为能力,但是超过其能力范围的行为就属于没有行为能力也就构不成法律关系的主体。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是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应当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也就是说是不会成为法律主体的。
除外的是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纯获利的行为 如在商店抽奖后中奖的,商店不能以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来拒绝给付奖品。
这里的法律关系主体包括 法人 自然人 其他组织
其中自然人的权利能力生来就有不用考虑,行为能力记住那些例外就行。
2 法律主体未必是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一定是法律主体

法律主体是指适用法律的人格主体,这种主体可以是法人,非法人,自然人,或者其他组织,他们的行为都由法律来约束和调控,作出的行为只有超过法律才会成为责任主体

责任主体是指承担法律后果和责任的主体,是属于法律主体的范围 。

不知道自己说清楚了没 。呵呵

⑶ 民事行为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的区别

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简称“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 民事行为能力
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三种情况: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法人的行为能力由法人的机关或代表行使。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
第十一条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须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也要相应地适当减轻。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对刑事责任年龄作出规定如下: 刑事责任能力相关图书
一、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二、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三、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四、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⑷ 刑事责任能力法律上如何认定

根据年龄、行为能力来划分刑事责任能力
刑法
第十七条【刑事责任专年龄】已满十六周属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 劫、贩卖 毒 品、放火、爆 炸、投 毒 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十七条之一已满七十五周岁的人故意犯罪的,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过失犯罪的,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第十八条【特殊人员的刑事责任能力】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
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醉酒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⑸ 法律学(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及其相互关系

随便一本民法教科书都会有的。
权利能力就是享有民事回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基本上被答视为人格的同一语。是民事主体,就有民事权利能力。
行为能力是以自己的名义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有权利能力不一定有行为能力。譬如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
责任能力就是承担责任的能力,在我国是否有这个概念,学理上存疑。传统理论认为责任能力就是判断行为是否可能产生损害后果等的能力,是进行过错判断的前提。有的理论认为责任能力和行为能力是一致的,有的认为责任能力应该个别判断。

⑹ 什么叫民事责任什么叫法人怎样才具有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

民事责任就是需要赔偿经济损失和恢复名义的责任,而刑事责任是违反刑法,需要刑事追责的责任,是要被定罪量刑的。

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法人与自然人不同,是种无生命的社会组织体,法人的实质,是一定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

企业法人是具有国家规定的独立财产,有健全的组织机构、组织章程和固定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经济组织。法人必然是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主体。

(6)责任能力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扩展阅读

民事责任,对民事法律责任的简称,是指民事主体在民事活动中,因实施了民事违法行为,根据民法所承担的对其不利的民事法律后果或者基于法律特别规定而应承担的民事法律责任。

民事责任属于法律责任的一种,是保障民事权利和民事义务实现的重要措施,是民事主体因违反民事义务所应承担的民事法律后果,它主要是一种民事救济手段,旨在使受害人,被侵犯的权益得以恢复。

刑事责任是指犯罪人因实施犯罪行为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按刑事法律的规定追究其法律责任,包括主刑和附加刑两种刑事责任。 主刑分为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和死刑。附加刑分为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对犯罪的外国人,也可以独立或附加适用驱逐出境。

⑺ 付法律责任和负法律责任的区别

“负”,“担负”的“负”。不是“付出”的“付”。
负责任的意思是:做每一项工作回都能认真去做,而且无论工作结果好坏,自己都能承担,这就是负责任。
【责任来源】:责任产生于社会关系之中的相互承诺。对他人的承诺、分配的任务、上级的任命、职业的要求、法律规定、传统习俗、公民身份、道德原则等。责任来自于社会道德、习俗及法律等方面的要求。一些责任可能只有一个来源,也可能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来源。
(7)责任能力与法律责任的关系扩展阅读社会在发展,责任内涵也在不断发展,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赋予责任日益丰富的时代内容。负答责任的大国,负责任的政府,负责任的的公民——中国以更加鲜明地形象呈现在世界面前。责任能力简单地说就是指一个人对其违法行为承担责任的能力。不同的法律部门对责任能力的定义也是不同的。
民事责任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刑事责任能力是指行为人能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性质、意义、作用和后果,并能依据这种认识而自觉地选择和控制自己的行为,从而对自己所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承担刑事责任的能力。

⑻ 简述 民事行为能力与刑事责任能力

[编辑本段]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
民事行为能力的含义简称“行为能力”。能够以自己的行为依法行使权利和承担义务,从而使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或消灭的资格。自然人的行为能力分三种情况: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无行为能力。法人的行为能力由法人的机关或代表行使。
民事行为能力是指民事主体能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简言之,民事行为能力为民事主体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提供了现实性。
民事行为能力是民事主体独立地以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或他人取得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能力。
我国《民法通则》规定,18周岁以上,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编辑本段]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条件
我国公民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应当满足下列两个条件:
(1)年满18周岁.18周岁是我国公民成年的界限.对于年满16周岁而不满18周岁,但是
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公民,法律将之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最高人民法院《意见》第2条还对"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认定作出了具体的规定:"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能够以自己的劳动取得收入,并能维持当地群众一般生活水平的,可以认定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2)精神状况健康正常.公民能够正确理解法律规范和社会生活共同规则,理智地实施民事行为.患有精神病而不能理智地从事行为的人,即使年满18周岁,也不属于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编辑本段]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划分
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规定:
第十一条 十八周岁以上的公民是成年人, 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可以独立进行民事活动,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
第十二条 十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年龄、智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 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不满十周岁的未成年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第十三条 不能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无民事行为能力人 , 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民事活动。
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精神病人是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可以进行与他的精神健康状况相适应的民事活动;其他民事活动由他的法定代理人代理,或者征得他的法定代理人的同意。
第十四条 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编辑本段]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宣告
指法院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依法宣告精神病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制度。对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宣告须具备下列条件:
1、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
2、被申请的当事人须为精神病人。
3、须由人民法院经特别程序作出宣告。
[编辑本段]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的终止
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终止指其不可能再具有民事行为能力。当自然人死亡时,其民事行为能力终止。
民事行为能力:指民事主体能够以自己的行为参加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承担民事义务的地位和资格。
意思能力,是指自然人认识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如果一个人能够认识和判断自己民事行为的后果,则其有意思能力。
根据自然人认识问题和判断问题的能力,将自然人分为三个阶段:已满十八周岁的人,称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不满十周岁的人,称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已满十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称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这是划分一个人行为能力的客观标准,即年龄标准。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能够完全认识和判断自己民事行为的后果,因此应对自己行为的后果承担法律责任。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只对与其认识能力、行为能力相适应的民事行为承担责任,其他民事行为对其不产生法律上的后果。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只能进行与其行为能力相适应的民事活动。
劳动成年制,即法律规定已满十六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以自己的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主要生活来源是指收入是否达到当地的平均生活水平。
以年龄作为判断行为能力的标准,是一个客观性标准;而人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是一个主观问题。一个人即使超过十八周岁,若患有精神病,则其依然不是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按照人的精神状态、精神疾病来判断其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时,因为这涉及到一个公民的权利能力问题,所以必须经过严格的法律程序,一,被申请宣告人必须是精神病人;二,必须经利害关系人申请;三,以法定程序宣告;四,必须由法院以判决的形式宣告。宣告或解除宣告一个人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都是要式行为。一个人被宣告为无民事行为能力人或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后,若其经过治疗后病愈,恢复行为能力,但是未经过撤销宣告,则此时其所为行为属于效力待定行为。
刑事责任能力 [法律词语]
刑事责任能力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是指行为人构成犯罪和承担刑事责任所必需的,行为人具备的刑法意义上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不具备刑事责任能力者即使实施了客观上危害社会的行为‌,‌也不能成为犯罪主体‌,‌不能被追究刑事责任;刑事责任能力减弱者‌,‌其刑事责任相应地适当减轻‌法。
我国《刑法》对刑事责任年龄的规定采用了四分法

⑼ 法律学(权利能力\行为能力\责任能力及其相互关系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是自然人据以独立参加民事法律关系、以自己的行为取得民事权利或承 担民事义务的法律资格。
民事权利能力主要考察主体是否具有享有权利、承担义务的能力。
民事责任能力,指民事主体据以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法律地位或法律资格,又称“侵权行 为能力”。
自近代以降,随着理性主义思潮和启蒙主义运动的勃兴,出于对人的尊重,各国法律均普遍赋予自然人及符合特定条件的社会组织以平等的法律地位,使其均为民事主体。但是,平等的法律地位仅仅是一种法律宣言,其并不能完全体现为主体的人格一律平等。虽然同为民事主体,但每一具体主体的人格实际上并不完全平等。因为,人格实质是主体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的综合体现。主体的权利能力、行为能力和责任能力既有差别,必然导致人格之差别。首先,主体之间的权利能力不同。不仅本国人与外国人的权利能力不同,法人与自然人的权利能力不同,即使法人之间、自然人之间,其权利能力亦有所不同。其次,主体之间的行为能力不同。根据主体的意思能力,通常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和无民事行为能力人之分。再次,主体之间的责任能力也不同。有些主体有完全独立的财产,其应有完全责任能力;有些主体无完全独立的财产,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其责任能力即不完全。正是由于这三种能力的不同,决定了性质相同或不同的各民事主体虽有平等的法律地位,但却无平等的法律人格。

可见,民事权利能力、民事行为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是从不同角度对人格的考量,其分别具有不同的价值。

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与其责任能力的关系:
通说认为,自然人的行为能力中当然包含责任能力,(注:刘心稳.中国民法学研究述评.95.)即有行为能力者,有责任能力;无 行为能力者,无责任能力,其所实施的违法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赔偿责任由其监护人承担。但 仔细分析,此通说甚有不妥。

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究竟为一种资格抑或两种有联系但又相互独立存在的资格?

首先,责任能力为主体承担民事责任的资格。而有行为能力的人既然能够判断其行为后果 ,则依法应当对其违法行为的后果承担民事责任,其承担责任的根本原因显然在其“过错” 。至于无行为能力人对其损害结果不承担民事责任而由其监护人承担,固然是因为无行为能 力人对行为后果无判断能力即无构成“过错”的条件,但更重要的原因,乃在于无行为能力 人(尤其是未成年人)通常无经济赔偿能力。此责任责令无行为能力人之监护人承担,是为保 护 受害人利益之必须,(注:

③监护人承担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之基础,究竟为监护人未尽注意之义务,抑或纯为保护受害人利益计(及监护人之责任为过错责任抑或无过错责任),学说上存有争议。但我国民法规定监护人能够证明其尽到监护责任的,得减轻或免除其责任,显然是以监护人未尽监护职责之过失作为其承担责任的基础的。)因而构成特殊侵权责任之一种。从表面看,行为能力之有无与责任能 力之有无存在同步。但是,已有学者指出:责任能力与行为能力虽然相互联系,但毕竟是两 种不同的资格,不能混淆。首先,两者目的不同:法律设行为能力之目的,在于使主体得以 自己的意思追求自身利益;设责任能力之目的,在于对主体的违法行为追究民事责任,保护 他人和社会利益;其次,两者效力不同:行为能力为决定行为是否有效的根据,责任能力为 决定主体是否自己承担民事责任的根据。(注: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60.)由此可见,行为能力为自然人为有效法律行为的 资格,责任能力为其对违法行为承担责任的资格,二者具有完全不同的性质,如果因为二者 在多数情况下发生同步,便认为行为能力“包含”责任能力,反言之,则也可认定责任能力 “包含”行为能力,岂不违背立法之本意?况且在事实上,依很多立法例,无行为能力人在 特定情形也有责任能力。而更重要的是,依我国民法之规定,自然人行为能力被分为三种, 即完全行为能力、限制行为能力和无行为能力。就限制行为能力人而言,其并非全无行为能 力,而是在法定范围内有完全之行为能力,在法定范围之外行为能力有缺陷,须由其监护人 的意思加以弥补。如果认为行为能力包含责任能力,则限制行为能力人既然有部分行为能力 ,其便应当具有部分责任能力。但此与监护人责任之理论和立法显有矛盾,于实务中也根本 无法操作。

其次,所谓责任能力,主要指承担财产责任的资格。而财产责任的负担,当以财产上的支 出为要。亦即谁承担财产责任,谁就应当为财产上的支出。反言之,谁支出财产,谁就是责 任承担者。而我国《民法通则》第133条规定:“有财产的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 为能力人造成他人损害的,从本人财产中支付赔偿费用。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但 单位担任监护人的除外。”亦即在被监护人致人损害时,被监护人有财产的,首先以被监护 人的财产赔偿,不足部分,由监护人适当赔偿。这就是说,无行为能力人或限制行为能力人 并非根本不承担民事责任,如其有财产,则照样承担民事责任不误。此种规定比较公平合理 ,尤其在被监护人为精神病人的情形,有利于促使其亲属积极承担监护职责,减轻社会负担 。对此,学说上似无异议。但如果认定无行为能力即无责任能力,则不免与前述规定发生冲 突。

由上可见,行为能力与责任能力为两种性质不同的资格,应分而视之。多数情形,二者相 互并合,但在特别情形,二者相互独立。

⑽ 什么叫“ 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就是以企业法人自己所拥有的财产承担它在民事活动中的债务,以及法定代表人或企业的其他人员在法定代表人委托下所进行的民事活动中给他人造成损害的赔偿责任。“独立”的含义,即任何法人的债务只能由它自己承担,国家、投资者和法人组织内部的成员不对法人的债务负责,因而,企业法人必须拥有必要的财产作为保证。有些非法人企业虽经登记注册取得了营业执照,拥有了合法经营权,但它本身并不具有民事主体资格,其民事责任应由它的主管法人承担。
有限公是由股东出资设立的,而具有法人身份的公司在民事责任方面是与股东严格划分清楚的,即便是股东出钱开了这家公司,但两者的责任也要分开算,A公司与B公司有经营往来,A公司欠了B公司钱未还,欠的钱是A公司来还,而不是A公司的股东去还,如果闹到了法院,B公司也是去起诉A公司,而不是起诉A公司的股东(在A公司股东无公司欠债情形下)。这就是,公司作为法人,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含义。
相反的,合伙企业,个人独资企业,这些不具备法人资格的企业,因为企业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那么只能由合伙人或是出资人来承担责任,这就是非法人组织,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含义。
拓展资料:
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包含很广泛的内容:
1.财产的独立性
我国《民法通则》第37条规定:只要是依法成立、有必要的财产和经费、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团体组织或个人就可以成为法人。第50条规定:“有独立经费的机关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具备法人条件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依法不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从成立之日起,具有法人资格;依法需要办理法人登记的,经核准登记,取得法人资格。《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国务院令第252号)第6条第5款规定事业单位必须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即以本单位那部分独立的经费承担民事责任。另外,个体工商户虽然不具有法人资格,但根据《民法通则》第29条的规定,以其个人或家庭财产承担民事责任,也是财产独立性的具体表现。
在我国现阶段无论是企业法人、事业法人,还是合伙、自然人只要有独立的财产所有权、处置权、使用权、收益权,不受制于其他企业、事业等组织或个人,并且能够出具财产或资金方面的证据或证明,那么就可以认定其具有独立的民事责任能力。
2.责任的法定性
一是承担民事责任的财产范围。财产方面的证据包括动产和不动产,动产包括银行存款的资信证明、有价证券、股权证明等,不动产包括经合法登记的房屋、汽车等。民事责任按类可以分为合同责任、侵权责任与其他责任;财产责任与非财产责任;无限责任与有限责任;单独责任与共同责任;按份责任、连带责任与不真正连带责任;过错责任和无过错责任等。其中,无限责任是指责任人以自己的全部财产承担的责任,如合伙人对合伙债务承担的责任,投资人对个人独资企业债务的责任等。有限责任是指债务人以一定范围内或一定数额的财产承担的民事责任,如有限责任公司股东的有限责任物的担保以特定物价值为限的有限责任等等。有限公司以自己全部注册资产承担连带责任,而自然人则以全部个人财产对外承担无限连带责任。
二是担责的例外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第3条规定:“国家机关和以公益为目的的事业单位、社会团体违反法律规定提供担保的,担保合同无效。因此给债权人造成损失的,应当根据担保法第5条第2款的规定处理。”该司法解释第7条规定:“主合同有效而担保合同无效,债权人无过错的,担保人与债务人对主合同债权人的经济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债权人、担保人有过错的,担保人承担民事责任的部分,不应超过债务人不能清偿部分的二分之一。”这说明事业单位由此引发的连带责任是有限的。连带责任是一种多数主体责任,即与债权人相对应的债务人在数量上为两个以上;连带责任是违反法律义务所承担的民事责任。这种法律义务首先是合同法上的义务,即给付义务,表现为作为。合同法上的义务可以是合同当事人的约定,也可以是对合同当事人权利义务的法定。其次是侵权法上的义务,即不得侵害他人人身、财产权益的义务,表现为不作为;连带责任人中任何一人对违反法律义务的后果都必须负全部责任。
《公司法》第十四条规定,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母公司承担。根据《合伙企业法》第五十五条规定的特殊的普通合伙企业,会计师事务所的分所属于总所设立的分支机构。《合伙企业法》第五十七条规定,合伙人在执业活动中非因故意或者重大过失造成的合伙企业债务以及合伙企业的其他债务,由全体合伙人承担无限连带责任。因此,合伙企业分支机构不具备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应与其所属合伙企业认定为同一供应商。

热点内容
拜城县人民法院 发布:2025-10-08 21:18:18 浏览:784
法院改革司机 发布:2025-10-08 18:14:51 浏览:847
第二章经济法答案 发布:2025-10-08 17:59:22 浏览:293
在职法律硕士加工资信箱 发布:2025-10-08 17:56:17 浏览:271
我国资源保护的单行法律法规有 发布:2025-10-08 17:37:38 浏览:784
上海司法腐败 发布:2025-10-08 17:25:41 浏览:113
司法局部门 发布:2025-10-08 17:21:32 浏览:767
司法局法促科 发布:2025-10-08 16:50:30 浏览:892
不属于行政法规名称的是 发布:2025-10-08 16:09:19 浏览:65
刑事诉讼法关于侦查人员询问部分 发布:2025-10-08 16:08:36 浏览:4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