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人法律责任
㈠ 民航四个责任体系
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四个体系”,严格落实安全主题责任,建立安全管理长效机制。版
1、继续完善以权第一责任人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责任体系。强化岗位、职工的安全责任,立足于加大投入、治理隐患、防范事故,认真落实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领导干部现场带班责任,严查违章指挥、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行为,严禁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组织生产,切实做到不安全不生产。
2、继续完善以总工程师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技术管理体系,强化项目施工规划、技术方法、工作流程、资源组织,指导安全生产,强化技术指导、技术研发对安全生产的支撑作用。
3、完善以主管生产的领导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实施体系,强化主管生产领导按法律法规、按企业规章制度、按技术规程规范、施工方案组织生产的生产组织实施责任。
4、完善以主管安全领导(安全总监)为主要责任人的安全生产责任监督体系,强化主管安全领导(安全总监)研究安全生产工作方法、制订工作计划、组织安全检查监督责任。
㈡ 民航非法干扰行为的内涵和外延是什么
下面:
非法干扰行为:非法干扰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是指违反有关航空安全法规,危害或足以危害民用机场、航空运行安全或秩序,以及有关人员生命和财产安全的行为。
[编辑本段]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了防止对民用航空活动的非法干扰,维护民用航空秩序,保障民用航空安全,制定本条例。 第二条 本条例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的一切民用航空活动以及与民用航空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外从事民用航空活动的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民用航空器适用本条例;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条 民用航空安全保卫工作实行统一管理、分工负责的原则。 民用航空公安机关(以下简称民航公安机关)负责对民用航空安全保卫工作实施统一管理、检查和监督。 第四条 有关地方人民政府与民用航空单位应当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民用航空安全。 第五条 旅客、货物托运人和收货人以及其他进入机场的人员,应当遵守民用航空安全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第六条 民用机场经营人和民用航空器经营人应当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定本单位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方案,并报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备案; (二)严格实行有关民用航空安全保卫的措施; (三)定期进行民用航空安全保卫训练,及时消除危及民用航空安全的隐患。 与中华人民共和国通航的外国民用航空企业,应当向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报送民用航空安全保卫方案。 第七条 公民有权向民航公安机关举报预谋劫持、破坏民用航空器或者其他危害民用航空安全的行为。 第八条 对维护民用航空安全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或者个人,由有关人民政府或者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给予奖励。[编辑本段]第二章 民用机场的安全保卫 第九条 民用机场(包括军民合用机场中的民用部分,下同)的新建、改建或者扩建,应当符合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关于民用机场安全保卫设施建设的规定。 第十条 民用机场开放使用,应当具备下列安全保卫条件: (一)设有机场控制区并配备专职警卫人员; (二)设有符合标准的防护围栏和巡逻通道; (三)设有安全保卫机构并配备相应的人员和装备; (四)设有安全检查机构并配备与机场运输量相适应的人员和检查设备; (五)设有专职消防组织并按照机场消防等级配备人员和设备; (六)订有应急处置方案并配备必要的应急援救设备。 第十一条 机场控制区应当根据安全保卫的需要,划定为候机隔离区、行李分检装卸区、航空器活动区和维修区、货物存放区等,并分别设置安全防护设施和明显标志。 第十二条 机场控制区应当有严密的安全保卫措施,实行封闭式分区管理。具体管理办法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三条 人员与车辆进入机场控制区,必须佩带机场控制区通行证并接受警卫人员的检查。 机场控制区通行证,由民航公安机关按照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制发和管理。 第十四条 在航空器活动区和维修区内的人员、车辆必须按照规定路线行进,车辆、设备必须在指定位置停放,一切人员、车辆必须避让航空器。 第十五条 停放在机场的民用航空器必须有专人警卫;各有关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必须严格执行航空器警卫交接制度。 第十六条 机场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攀(钻)越、损毁机场防护围栏及其他安全防护设施; (二)在机场控制区内狩猎、放牧、晾晒谷物、教练驾驶车辆; (三)无机场控制区通行证进入机场控制区; (四)随意穿越航空器跑道、滑行道; (五)强行登、占航空器; (六)谎报险情,制造混乱; (七)扰乱机场秩序的其他行为。[编辑本段]第三章 民用航空营运的安全保卫 第十七条 承运人及其代理人出售客票,必须符合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的有关规定;对不符合规定的,不得售予客票。 第十八条 承运人办理承运手续时,必须核对乘机人和行李。 第十九条 旅客登机时,承运人必须核对旅客人数。 对已经办理登机手续而未登机的旅客的行李,不得装入或者留在航空器内。 旅客在航空器飞行中途中止旅行时,必须将其行李卸下。 第二十条 承运人对承运的行李、货物,在地面存储和运输期间,必须有专人监管。 第二十一条 配制、装载供应品的单位对装入航空器的供应品,必须保证其安全性。 第二十二条 航空器在飞行中的安全保卫工作由机长统一负责。 航空安全员在机长领导下,承担安全保卫的具体工作。 机长、航空安全员和机组其他成员,应当严格履行职责,保护民用航空器及其所载人员和财产的安全。 第二十三条 机长在执行职务时,可以行使下列权力: (一)在航空器起飞前,发现有关方面对航空器未来取本条例规定的安全措施的,拒绝起飞; (二)在航空器飞行中,对扰乱航空器内秩序,干扰机组人员正常工作而不听劝阻的人,采取必要的管束措施; (三)在航空器飞行中,对劫持、破坏航空器或者其他危及安全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措施; (四)在航空器飞行中遇到特殊情况时,对航空器的处置作最后决定。 第二十四条 禁止下列扰乱民用航空营运秩序和行为: (一)倒卖购票证件、客票和航空运输企业的有效订座凭证; (二)冒用他人身份证件购票、登机; (三)利用客票交运或者捎带非旅客本人的行李物品; (四)将未经安全检查或者采取其他安全措施的物品装入航空器。 第二十五条 航空器内禁止下列行为: (一)在禁烟区吸烟; (二)抢占座位、行李舱(架); (三)打架、酗酒、寻衅滋事; (四)盗窃、故意损坏或者擅自移动救生物品和设备; (五)危及飞行安全和扰乱航空器内秩序的其他行为。[编辑本段]第四章 安全检查 第二十六条 乘坐民用航空器的旅客和其他人员及其携带的行李物品,必须接受安全检查;但是,国务院规定免检的除外。 拒绝接受安全检查的,不准登机,损失自行承担。 第二十七条 安全检查人员应当查验旅客客票、身份证件和登机牌,使用仪器或者手工对旅客及其行李物品进行安全检查,必要时可以从严检查。 已经安全检查的旅客应当在候机隔离区等待登机。 第二十八条 进入候机隔离区的工作人员(包括机组人员)及其携带的物品,应当接受安全检查。 接送旅客的人员和其他人员不得进入候机隔离区。 第二十九条 外交邮袋免予安全检查。外交信使及其随身携带的其他物品应当接受安全检查;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另有规定的除外。 第三十条 空运的货物必须经过安全检查或者对其采取的其他安全措施。 货物托运人不得伪报品名托运或者在货物中央带危物品。 第三十一条 航空邮件必须经过安全检查。发现可疑邮件时,安全格套部门应当会同邮政部门开包套验处理。 第三十二条 除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介,乘坐民用航空器的,禁止随身携带或者交运下列物品: (一)抢支、弹药、军械、警械; (二)管制刀具; (三)易(燃、易爆、有毒、腐蚀性、放射性物品; (四)国家规定的其他禁运物品。 第三十三条 除本条例第三十二条规定的物品外,其他可以用于危害航空安全的物品,旅客不得随身携带,但是可以作为行李交运或者按照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有关规定由机组人员带到目的地后交还。 对含有易燃物质的生活用品实行限量携带。限量携带的物品及其数量,由国务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门规定。[编辑本段]第五章 罚则 第三十四条 违反本条例第十四务的规定或者有本条例第十六条、第二十四条第一项和第二项、第二十五条所列行为的,由民航公安机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有关规定予以处罚。 第三十五条 违反本条例的有关规定,由民航公安机关按照下列规定予以处罚: (一)有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四项所列行为的,可以以警告或者3000元以下的罚款; (二)有本条例第二十四条第三项所列行为的,可以处以警告、没收非法所得或者5000元以下罚款; (三)违反本条例第三十条第二款、第三十二务的规定,尚未构成犯罪的,可以处以5000元以下罚款、没收或者扣留非法携带的物品、 第三十六条 违反本条例的规定,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民用航空主管部门可以对有关单位处以警告、停业整顿或者5万元以下的罚款;民航公安机关可以对直接责任人员处以警告或者500元以下的罚款: (一)违反本条例第十五条的规定,造成航空器失控的; (二)违反本条例第十七条的规定,出售客票的; (三)违反本条例第十八务的规定,承运人办理承运手续时,不核对乘机人和行李的; (四)违反本条例第十九条的规定的; (五)违反本条例第二十条、第二十一条、第三十条第一条、第三十一务的规定,对收运、装入航空器的物品不采取安全措施的。 第三十七条 违反本条例的有关规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八条 违反本条例规定的,除依照本章的规予以处罚介,给单位或者个人造成财产损失的,应当依法承担赔偿责任。[编辑本段]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九条 本条例下列用语的含义: “机场控制区”,是指根据安全需要在机场内划定的进出受到限制的区域。 “候机隔离区”,是指根据安全需要在候机楼(室)内划定的供已经安全检查的出港旅客等待登机的区域及登机通道、摆渡车。 “航空器活动区”,是指机场内用于航空器起飞、着陆以及与此有关的地面活动区域,包括跑道、滑行道、联络道、客机坪。 第四十条 本条例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专家45号]
㈢ 民航客机起飞人上飞机跑道怎么判刑
如果是无意走上去,可定义为安全事故,可能不会判刑,可能还会追究机场安全管理版责任;
如果是故意上飞权机跑道,可按危害公共安全罪入刑,判3到10年。据情节轻重量刑,如果恶意且造成重大人员伤亡,最高可以判无期活S刑。
㈣ 中国人民共和国民航法中航空人员应当履行哪几种责任
1、航空人员的管理制度主要包括:
航空人员的资格管理制回度、 航空人员的工作时限管理制度、航空答人员的体检制度。
2、航空人员即从事航空活动的空勤人员和地面人员。其中,空勤人员包括驾驶员、领航员、飞行机械人员、飞行通信员、乘务员;地面人员包括民用航空器维修人员、空中交通管制员、飞行签派员、航空电台通信员。
㈤ 航空运输中承运人需要负担什么责任
北京嘉鲁达货运代理公司为您解答
航空运输是以航空器作为运输工具,实现旅客、行李、货物、邮件在区域间的位置转移的活动。按照《华沙公约》对航空运输所下的定义,航空运输是指以航空器作为运输工具,运送人员、行李或者货物而收取报酬的或以航空器履行的免费的运输方式的统称。它是基于承运人与旅客或货主之间所签订的航空运输合同而产生的法律行为,在这一合同的基础上,承运人与空运服务的相对人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相应的权利义务关系,承运人责任就是承运人基于航空运输合同而对空运服务相对人所担负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
一、承运人责任的提出
与铁路、公路等其他运输方式相比较,航空运输是风险较大的一种运输方式。这是由于在飞行过程中,航空器往往会受到天气、机械或电子设备的故障、驾驶员操作的失误及航空器本身所存在的产品设计、制造上的缺陷等不可预知的原因的影响,导致无法避免的飞行事故的发生,造成机毁人亡的严重后果,从而使得航空运输服务的相对人的人身和财产受到极大的损害。对于向承运人支付了相应的对价,并且在整个运输过程中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旅客和货主来说,让他们承担这种损失是不符合法律所追求的公平、正义的价值要求的。因此,作为受害人,旅客和货主的利益应该得到法律的保护,他们的损失也应该得到相应的补偿。而承运人民事责任制度的设立,根本的目的就在于维持航空运输合同主体间的利益关系的平衡,它通过赔偿损失这一财产责任形式,使被破坏了的承运人与旅客、货主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恢复,使其重新回复到平衡的状态。
二、承运人责任的法律规定
有关承运人的损害赔偿责任,是由1929年10月12日在波兰的华沙签署的《华沙公约》(全称为《统一国际航空运输某些规则的公约》)确立下来的。目前,已加入该公约的有130个国家和地区,我国也于1958年7月20日加入。《华沙公约》最重要的贡献在于,它统一了国际航空运输的规则和条件,为解决国际航空运输过程中产生的侵权损害赔偿问题,提供了国际统一的标准和条件,该公约是国际私法领域制定国际统一规则的最成功的范例,对承运人损害赔偿责任的规定是该公约最主要的实体性法律成果,公约明确规定了承运人应对因其行为所造成的旅客、货主的人身、财产损害承担赔偿责任。公约第十七条规定:“一、对于因旅客死亡或者身体伤害而产生的损失,只要造成死亡或者伤害的事故是在航空器上或者在上、下航空器的任何操作过程中发生的,承运人就应当承担责任。”“二、对于因托运行李毁灭、遗失或者损坏而产生的损失,只要造成毁灭、遗失或者损坏的事件是在航空器上或者在托运行李处于承运人掌管之下的任何期间内发生的,承运人就应当承担责任。”公约第十八条规定:“对于因货物毁灭、遗失或者损坏而产生的损失,只要造成损失的事件是在航空运输期间发生的,承运人就应当承担责任。”由于《华沙公约》在国际民用航空运输方面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各国在其国内的民用航空法律规定中都沿用了公约的规定,作出了符合本国实际情况的承运人赔偿责任。例如,我国民用航空法在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因发生在民用航空器上或者在 旅客上、下民用航空器过程中的事件,造成旅客人身伤 亡的,承运人应当承担责任。”第一百二十五条对行李和货物也做了类似的规定:“因发生在民用航空器上或者在旅客上、下民用航空器过程中的事件,造成旅客随身携 带物品毁灭、遗失或者损坏的,承运人应当承担责任。”“因发生在航空运输期间的事件,造成货物毁灭、遗失或者损坏的,承运人应当承担责任。”
由于航空运输活动的具体特点,《华沙公约》在对承运人的责任问题上采取了限制责任的原则,即给承运人的赔偿责任限定了一个最高的数额,承运人只在这个范围内对旅客和货主承担赔偿责任。例如,《华沙公约》规定:“在旅客运输中,承运人对每名旅客的责任以12.5万法郎(约8300美元)为限。根据案件受理法院地的法律,可以用分期付款方式赔偿损失的,赔偿的本金总额不得超过此限额。但是,旅客可以通过其同承运人的特别协议,约定一个较高的责任限额。”“在托运行李和货物运输中,承运人对行李或者货物的责任以每公斤250法郎为限,除非旅客或托运人在交运包件时,特别声明在目的地点交付时的利益,并在必要时支付附加费。在后种情况下,承运人应当偿付到声明的金额,除非承运人证明声明的金额高于在目的地点交付时旅客或托运人的实际利益。”“关于旅客自己照管的物件,承运人对每名旅客的责任,以5000法郎为限。”继《华沙公约》之后的一系列航空运输公约,都承袭了对承运人的限制责任原则,它们与《华沙公约》的区别只在于顺应了社会经济条件的发展变化,将赔偿额做了适度的调整。
㈥ 飞机上第一责任人是谁
机长。因为机长享有最大的权力所以也背负最大的责任。。一、最高指挥权:
航空器所载人员中,最高指挥权只能归属一人,机上的一切活动都在他的统一领导下进行,这个人就是责任机长。基于保护民用航空器极其所载人员和财产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有关法律法规和行业规章都明确了机长的最高指挥权和领导权威,以便其履行对机上人员的管理,以及民用航空器的操作和应急处置等具体职责。《民用航空法》明确规定了这一指挥权的对象,即机上所载所有人员,包括机组人员和其他随机工作人员、机上所载旅客。无论在正常运行过程中,还是遇险活紧急情况下,机长在其权值范围内所下命令,上述人员都应严格执行。
二、最终决定权:
根据我国《民用航空法》的有关规定,机长的最终决定权主要体现在
1.起飞决定权
《民用航空法》第45条明确规定:“飞行前机长应对民用航空器实施必要的检查,未经检查不得起飞。机长发现民用航空器、机场、气象条件等不符合规定,不能保证飞行安全的,有权拒绝起飞。”
2.航空器处置权
《民用航空法》第46条明确规定:“飞行中,遇到特殊情况时,为保证民用航空器及其所在人员的安全,机长有权对民用航空器做出处置。”这里所指对民用航空器做出的处置,是指在事先没有计划安排得情况下,对飞行中的民用航空器进行诸如中断起飞、实施复飞、改变航向、迫降等特殊情况的处理。
3.机组人员决定权
《民用航空法》第47条明确规定:“机长发现机组人员不适宜执行飞行任务的,为保障飞行安全,有权作出调整。”这里所指不适宜执行飞行任务,主要指由于理论知识、飞行技术、飞行作风以及生理健康和心理状况等不适宜执行此次航班飞行任务的情况。
三、治安管理权
㈦ 我国<民用航空法>对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的赔偿责任限额是怎样规定的
我国对国际航空运输承运人的赔偿责任限额,规定按下列规定执行:①对每版名旅客的权赔偿责任限额为16600计算单位;但是,旅客可以同承运人书面约定高于本项规定的赔偿责任限额。②对托运行李或者货物的赔偿责任限额,每公斤为17计算单位。旅客或者托运人在交运托运行李或者货物时,特别声明在目的地点交付时的利益,并在必要时支付附加费的,除承运人证明旅客或者托运人声明的金额高于托运行李或者货物在目的地点交付时的实际利益外,承运人应当在声明金额范围内承担责任。托运行李或者货物的一部分或者托运行李、货物中的任何物件毁灭、遗失、损坏或者延误的,用以确定承运人赔偿责任限额的重量,仅为该一包件或者数包件的总重量;但是,因托运行李或者货物的一部分或者托运行李、货物中的任何物件的毁灭、遗失、损坏或者延误,影响同一份行李票或者同一份航空货运单所列其他包件的价值的,确定承运人的赔偿责任限额时,此种包件的总重量也应当考虑在内。③对每名旅客随身携带的物品的赔偿责任限额为332计算单位。
㈧ 2018年新劳动法宗合计时法 本人在民航部门上班,上一天休息2天,早上上班8:30下班是第二天早上
特殊岗位可以实行综合工时制,但需要到劳动部门备案,只要通过备案的版岗位,都是合法权的。
因此你这种情况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请查阅单位制度,或者咨询当地劳动部门。
按一般情况分析,不考虑法定节假日加班情况,你可以算作每3天一个周期,每个周期工作12.5小时(由于待班时间不能离开工作地点视为上班),全年共工作365÷3×12.5=1520小时,按标准工时制365÷7×40=2086小时,因此你实际工作时间小于标准工时,应当属于合法工时制。
㈨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的立法目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法的立法目的是为了维护国家的领空主权和民用航空权利,保障民用航空活动安全和有秩序地进行,保护民用航空活动当事人各方的合法权益,促进民用航空事业的发展,制定本法。
由于空域属于国家资源,空域分类涉及国家安全和公众利益,按照《立法法》第八条的规定只能通过制定法律进行调整。
我国航空领域现行有效的唯一一部法律《民航法》由于调整范围限于民用航空,不能对空域管理进行全面规定,只有制定《航空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空域分类管理以及与此相关的体制性问题。
(9)民航人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通用航空的发展、航空安全和空防安全是国家整体利益的不同方面,三者虽然在某些局部问题上有矛盾,但在国家利益全局上高度一致。
为正确处理发展通用航空、保障航空和空防安全的关系、加强管理和合理利用的关系,只有建立完备的法规制度体系,制定国家层面的《航空法》,才能解决当前《民航法》《基本规则》和《通用航空飞行管制条例》无法解决的空管安全和空防体制问题。
集中空防资源保证重点目标空中安全,同时确立查处危害航空安全和空防安全行为的执法主体、执法程序、执法手段和惩罚措施,在确保国家空管空防安全的前提下实现通用航空的健康发展。
突破现行法规的限制,制定《航空法》,从法律层面把促进通用航空发展作为国家意志加以明确,是实现通用航空发展,充分发挥通用航空在促进经济发展、服务国民经济各行业、国家应急救援、国防建设、维护社会安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的根本途径。
㈩ 国家民航有什么规定那些人不能座
对于乘机,没有明确的限制性规定,即使是犯人在相应的押解机关的控制下也可以乘机。但民航会出于旅客自身安全考虑,对一些特殊人群进行有条件的限制或不提倡乘机。另外,被司法机关列入限制出入境人员、失信人员或“限高人员”是禁止乘机的。
不宜乘坐飞机的以下人群主要有以下几类:
一是心脑血管疾病和呼吸系统疾病患者。心血管较为脆弱,本身心血管压力平衡不稳定,极易给心脑血管系统造成更大压力而出现急性病症。患有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尤其是肺气肿、肺心病患者,在飞行途中可能会因为低压环境而造成肺部气体膨胀而加重病情。
二是严重贫血的人,此类人群血氧能力较差,而飞机上又时常轻度缺氧,很可能出现身体供氧不足症状。
三是耳鼻疾病患者。耳鼻有急性渗出性炎症以及近期做过中耳手术的病人,不宜空中旅行。
四是刚动过手术的人。此类人群最好在一定时间内不要乘坐飞机,以免飞行途中压力变化,使得闭合的伤口再次撕裂或手术部位血管出血。
五是精神病患者。此类人群神经很敏感,在飞机客舱封闭、低压的环境中,生理心理都容易更紧张,最好有相关医护人员陪同。
此外,对于孕妇来说,空中气压的变化,可能导致胎儿提早分娩,尤其是妊娠35周后的孕妇,更不宜乘坐飞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