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法律人的责任观

法律人的责任观

发布时间: 2021-01-27 11:04:16

①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1)法律人的责任观扩展阅读: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磊专栏:道德与法律

② 如果有人故意往你身上吐口水,在法律上是如何界定、保护受害人的,需要采取什么样的行动维护自己的利益

吐口水属于人身侮辱,可以报警处理。

人民警察会根据《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相关的法律规定进行处理和维权。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他人的人格尊严和名誉权。人格尊严权和名誉权是公民的基本人身权利。宪法第38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禁止用任何方法对公民进行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

(2)法律人的责任观扩展阅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五日以下拘留或者五百元以下罚款;情节较重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1、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的。

2、多次发送淫秽、侮辱、恐吓或者其他信息,干扰他人正常生活的。一切人权都源于人的尊严,都是为了实现和保护人的尊严。

包括我国在内的许多国家的宪法都明确规定:

“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维护每一个人的尊严,哪怕他(她)有罪有错。这是基本的法治理念,也是文明社会的底线。它应该作为法治社会的一项常识和本能,熔铸于每一名社会成员尤其是执法人员的内心深处,坚定不可动摇,须臾不可淡忘。

③ 未成年人犯入室盗窃罪应该承担法律责任的观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十七条 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
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
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
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
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第二百六十四条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多次盗
窃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
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
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
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
罚金或者没收财产;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处无期徒刑或者
死刑,并处没收财产:(一)盗窃金融机构,数额特别巨大的;(二)盗窃珍贵文物,情节严重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盗窃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条 盗窃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如下:(一)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百元至二千元以上的,为“数额较大”。(二)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五千元至二万元以上的,为“数额巨大”。三)个人盗窃公私财物价值人民币三万元至十万元以上的,为“数额特别巨大”。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前款规定的数额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数额较大”、“数额巨大”、“数额特别巨大”、的标准。

④ 法律有没有规定打架的旁观者有责任,重伤,可能死人的那种

要看旁观者有无这方面的义务,比如我有监护义务的未成年人、配偶等等;如果是互不相识的人,则没有法律规定旁观者有责任,但从道德层面来说,应该要报警处理,

⑤ 微博发表个人国际政治观点需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说的是事实就没有污辱她的人格权,

⑥ 未成年人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你同意这一观点吗,请说明理由

此说法完全是错误的。

未成年人,在不同法律上也分开几个类别。

比如刑法规定,已专满16周的人犯罪属,追究刑事责任,如果对被害人造成伤害的,同时也要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又如民法通则规定,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公民,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侵害他人或国家利益的,需承担民事法律责任。
-------------------
《刑法》
第十七条【刑事责任年龄】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六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⑦ 什么是法律事实

法律事实,就是法律规定的、能够引起法律关系产生、变更和消灭的现象。

民事法律事实,按照其是否直接包含人的意志,可以分为事件和行为:

1.事件 事件是指不直接包含当事人意志的法律事实。这些事实的出现与否,是当事人本身无法预见或控制的。能够产生民事法律关系的事件一般有:1)自然人的死亡。2)发生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的事实。3)时间的经过的法律事实。

2.行为 行为是指受人的意志支配的有意识的活动,也即与当事人意志直接相关的法律事实。行为可以分为合法的行为与违法的行为。凡是符合国家法律规定或为国家法律所认可的行为是合法行为,这种行为在民法上主要表现为民事法律行为。凡是违反国家规定的行为是违法行为。这些行为的出现均可以在一定主体之间发生、变更或者消灭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

此外,有关民事方面的行政行为和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以及仲裁机关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决等,也是一种法律事实,也可以引起一定的民事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或消灭。

(7)法律人的责任观扩展阅读:

1、具有客观性:法律事实不同于客观事实,任何引起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产生、变更、消灭的事实首先应当满足客观性的要求,当事人或法官不能无中生有,编造、伪造事实以增加权利或减少义务。所以,客观性是法律事实的首要特征,法律事实必须与客观事实相竞合,否则就是伪事实。

2、具有规范性:必须是法律中涵盖的事实。“虽然法律事实是法官等在适用法律的时候认定的,但这种认定同时也是用法律规范衡量生活事实的一种结果。所以法律事实这一概念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法律规范所设计的事实模型。”规范性实际上体现了法律的评价功能,一种事实发生后,是否应当产生法律后果,产生何种法律后果,承担何种责任,人们的认识并不一致,这就要求立法者在设定法律的时候进行取舍、权衡,消除认识上的分歧,作出权威性的评价,将各种应当承担法律后果的行为用法律规范固定下来。

⑧ 行为人主观上想陷害他人受到刑事追究 但是由于刑法学的不好 诬告的事情并不够成犯罪 要不要追究其法律责任

不追究刑事责任。诬告陷害罪是行为犯,根据刑法学通说,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刑事责任的,回才能认定为情节严答重构成犯罪;如果不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的,属于情节显著轻微,不认为是犯罪。因此,你举的例子(告发嫖娼)是不足以引起司法机关追究的,因此不构成犯罪。(注:是否构成犯罪不能只看行为人主观方面,还要看客观方面,而客观方面不光是行为,还要满足其他条件如情节严重的,此时就要求到达这种后果才能追究刑事责任)

⑨ 杀人时旁观的人没有制止杀人,这个人该负什么法律责任

两种情况复
第一,被杀的人和旁观者有制法定义务关系或者因行为而产生的义务关系,比如你说带邻居家小孩出去玩,然后你看见他被人杀害而没有加以制止,那就存在民事责任
第二,旁观者和被杀之人没有任何关系,纯属萍水相逢,那就没什么责任!
我是学法律的,楼主 有什么问题可以继续问!

⑩ 法律行为分类的意义有哪些

(一)法律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法律行为,是以意思表示为要素,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的合法行为。本书所说的法律行为是指民事法律行为。
法律行为与其他行为相比,具有以下特征:
1.以意思表示为要素。意思表示是指行为人将意欲达到某种预期法律后果的内在意思表现于外部的行为。
2.以设立、变更或终止权利义务为目的。
3.是一种合法行为。
民事行为是民事法律行为的上位概念,除民事法律行为外,还包括效力待定的民事行为、无效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
民事行为不强调行为的合法性,因此,并非一切民事行为都是民事法律行为。
(二)意思表示
法律行为以意思表示为核心,认识法律行为必须以意思表示为切入点,意思表示的表示方式一般采用明示方式。但在特定情况下,当事人的默示状态也构成意思表示。
意思表示可以分为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和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无相对人的意思表示于意思表示完成时即可产生法律效力。
有相对人的意思表示还可以分为对话的意思表示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对话的意思表示到达对方,处于客观上可以了解的时候发生效力。而非对话的意思表示,采用到达主义。
承诺不需要通知的,根据交易习惯或者要约的要求作出承诺的行为时生效。
如果意思表示由表意人通过传达人传达的,则由于传达人没有转达或者推迟转达意思表示的风险,由表意人承担。另外,向不具有完全行为能力人发出的意思表示,通常必须到达其法定代理人时才能生效,但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能够独立作出的法律行为除外。
(三)法律行为的分类
1.单方法律行为和多方法律行为
区分单方法律行为与多方法律行为的意义在于:法律对二者成立的要求有所不同。单方行为只要求当事人一方作出意思表示即可成立,而多方法律行为,则必须行为人意思表示一致才能成立。
2.有偿法律行为和无偿法律行为
区分有偿法律行为与无偿法律行为的意义在于:
(1)确定行为性质。(2)认定行为效力。(3)确定行为人的责任。(4)主张撤销权。(5)对当事人的行为能力要求不同。
3.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
区分要式法律行为和不要式法律行为的意义在于:不要式行为可以由当事人自由选择民事行为的形式;要式行为要求当事人必须采取法定形式,否则法律行为不能成立。
4.主法律行为和从法律行为。
从法律行为的效力依附于主法律行为;主法律行为不成立,从法律行为则不能成立;主法律行为无效,则从法律行为亦当然不能生效。但是,主法律行为履行完毕,并不必然导致从法律行为效力的丧失。

热点内容
道德经exe 发布:2025-10-05 10:03:50 浏览:12
歌颂道德的诗 发布:2025-10-05 09:49:15 浏览:846
劳动法上陪产假天数 发布:2025-10-05 09:38:15 浏览:81
委托代理道德风险 发布:2025-10-05 09:23:16 浏览:792
收据视频有法律效力 发布:2025-10-05 09:17:01 浏览:301
会计中级经济法重点 发布:2025-10-05 09:09:09 浏览:479
经济法对个人生活影响 发布:2025-10-05 09:00:44 浏览:266
2017微商法律法规最新 发布:2025-10-05 08:41:17 浏览:129
隐瞒部分事实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10-05 08:40:35 浏览:72
司法所公共法律服务站方案 发布:2025-10-05 08:27:20 浏览: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