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知识 » 证件造假法律责任

证件造假法律责任

发布时间: 2021-01-29 03:08:53

⑴ 伪造,变造不动产权属证书要承担哪些法律责任

伪造、变造不动产权属证书,或买卖、使用伪造、变造的不动产权属证书,回会造成不动产权利归答属与实际情况不符,给相关利害关系人带来重大损失。对此类违法行为,除由不动产登记机构或者公安机关收缴伪造、变造的不动产权属证书、不动产登记证明外,相关责任人还应当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民事责任。作为此类行为,给他人造成损害的,依法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行政责任。作出此类行为,有违法所得的,没收其违法所得;对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尚未构成犯罪的,移动公安机关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根据《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规定,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一千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五百元以下罚款。
刑事责任:根据《刑法》的有关规定,当事人伪造不动产权利证书,可能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3年以上10年以下有期徒刑。

⑵ 冒用他人身份证要承担怎样的法律责任

使用他人身份证,且以他人名义进行活动,属于冒用他人身份证行为,将会受到法律制裁。视情节轻重,会承担不同的法律后果。

一、行政责任:罚款200元至1000元,或者处10日以下拘留,没收违法所得。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法》第十六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给予警告,并处二百元以下罚款,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使用虚假证明材料骗领居民身份证的;

(二)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的;

(三)非法扣押他人居民身份证的。

第十七条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公安机关处二百元以上一千元以下罚款,或者处十日以下拘留,有违法所得的,没收违法所得:

(一)冒用他人居民身份证或者使用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的;

(二)购买、出售、使用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的。

伪造、变造的居民身份证和骗领的居民身份证,由公安机关予以收缴。

二、民事责任:冒用者需赔偿损失,被冒用者无需承担责任。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五十四条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

(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

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

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

第五十八条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后,因该合同取得的财产,应当予以返还;不能返还或者没有必要返还的,应当折价补偿。有过错的一方应当赔偿对方因此所受到的损失,双方都有过错的,应当各自承担相应的责任。

三、刑事责任:冒用者触犯刑法,以犯罪论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九十六条【信用卡诈骗罪、盗窃罪】有下列情形之一,进行信用卡诈骗活动,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使用伪造的信用卡,或者使用以虚假的身份证明骗领的信用卡的;

(二)使用作废的信用卡的;

(三)冒用他人信用卡的;

(四)恶意透支的。

前款所称恶意透支,是指持卡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超过规定限额或者规定期限透支,并且经发卡银行催收后仍不归还的行为。

盗窃信用卡并使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四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2)证件造假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要注意的是,如果居民身份证丢失被他人冒用,冒用者及审查部门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丢失证件者不用承担任何责任。而且公民在使用居民身份证证明身份时,用证单位负有反复核对人、证一致性的责任,确认无误后方可为持证人办理相关业务。

用证单位不履行人、证一致性核对责任导致公民合法权益受到侵害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像案例中的韩某拿着武汉胡小姐的身份证就能申请贷款,银行显然没有尽到审核义务,也应担责。

提醒:

1、身份证原件及复印件应妥善保存。

2、可申请登记指纹信息防盗用。

现在,出入很多场所都需要出示身份证,随身携带身份证也已经成为不少人的出行习惯。

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防止身份证被冒用?受访的两位律师表示,个人身份证及其复印件的保管和使用一定要谨慎,切记身份证原件尽量不要外借或寄存他处,丢弃身份证复印件时应先将其撕毁。

使用身份证复印件时,最好在复印件不妨碍内容阅读处亲笔详细注明用途,万一日后有意外发生,也好查对笔迹、认定责任。

一般来说,身份证复印件只有和原件一起使用时才有效,同时,身份证复印件也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比如他人冒用你的身份证复印件办理了手机卡恶意欠费,主要过错在于业务员没有认真审核。

具体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在身份证复印件上进行签注,加以预防:用蓝色圆珠笔或签字笔写上‘某某事务专用’字样,内容尽量详细,但不要遮住身份证号码和姓名;在签注时部分文字与身份证要有交叉;通常写三行,每一行后面要画上横线,以免被他人偷加文字。

8月10日,公安部、中央综治办、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人社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中国人民银行8部门近日联合发布《关于规范居民身份证使用管理的公告》,公告明确公民应当依法使用居民身份证,不得出租、出借、转让居民身份证。

公民应当增强居民身份证安全保护意识,妥善保管居民身份证,防止丢失、被盗。同时,公告也对防止信息被冒用加以明确:登记指纹信息的居民身份证可以有效防止被他人冒用,有利于保护公民个人信息安全,公民可积极主动到公安机关申请换领登记指纹信息的居民身份证。

如果是身份证丢失去补办身份证,可以登记指纹信息,这样可以更保险。同时,要提高自己的安全保护意识,尽量不外借身份证。

⑶ 提供假户口证件应负什么法律责任

刑法第二百八十条【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公文、证件、印章罪】伪专造、变造、买卖或者盗属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治安管理处罚法第五十二条 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
(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

⑷ 合同上已注明告知证件是无效的是否有法律责任

如果合同注明证件无效那么合同也无法成立,只有建立在真实证件的基础上签订的合同才有法律效力

⑸ 伪造证件的法律责任

要承担刑事责任。伪造、变造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专团体的公文、属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条 伪造、变造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居民身份证条例》第十六条 伪造、变造居民身份证的或者窃取居民身份证情节严重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一百六十七条的规定处罚。

⑹ 伪造户口本承担什么样的法律责任

伪造户口本会处5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条例》第二十九条违反户口或者居民身份证管理,有下列第一项至第三项行为之一的,处5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有第四项或者第五项行为的,处100元以下罚款或者警告:

1、不按规定申报户口或者申领居民身份证,经公安机关通知拒不改正的;

2、假报户口或者冒用他人户口证件、居民身份证的;

3、故意涂改户口证件的;

4、旅店管理人员对住宿的旅客不按照规定登记的;

5、出租房屋或者床铺供人住宿,不按照规定申报登记住宿人户口的。

(6)证件造假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户口本使用的注意事项

一、居民户口簿具有证明公民身份状况以及家庭成员间相互关系的法律效力,是户口登记机关进行户籍调查、核对的主要依据。户口登记机关工作人员进行户籍调查、核对时,户主或本户成员应主动交验居民户口簿。

二、户主对居民户口簿应妥善保管,严禁私自涂改、转让、出借。如有遗失,须立即报告户口登记机关。

三、居民户口簿登记权属于户口登记机关,其他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在簿上作任何记载。

四、本户如有人员增减或者登记事项发生变动,应持居民户口簿到户口登记机关申报登记。

五、全户迁出户口管辖区的,应向户口登记机关缴销居民户口簿。

⑺ 公司刻假公章,用假证件承担什么法律责任,法人代表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您好!刑法复第二百八十条制规定:“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如果伪造的是国家机关印章、证件,可能构成伪造国家机关印章、证件罪。

⑻ 伪造假证件贷款,归还了哈会承担法律责任吗

伪造证件贷款属于非法所得和诈骗行为,即使归还了还会承担责任,只要银行或者贷回款公司不追究就答可以免除法律责任。伪造证件贷款属于非法所得和诈骗行为,即使归还了还会承担责任,只要银行或者贷款公司不追究就可以免除法律责任。

⑼ 提供虚假材料骗银行贷款,要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涉嫌构成贷款诈骗罪,根据诈骗数额定罪处罚。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第一百九十三条【贷款诈骗罪】有下列情形之一,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诈骗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贷款,数额较大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

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五万元以上五十万元以下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一)编造引进资金、项目等虚假理由的;

(二)使用虚假的经济合同的;

(三)使用虚假的证明文件的;

(四)使用虚假的产权证明作担保或者超出抵押物价值重复担保的;

(五)以其他方法诈骗贷款的。

(9)证件造假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9月20日至22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了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形成的《全国法院审理金融犯罪案件工作座谈会纪要》的精神,在司法实践中,对于行为人通过诈骗的方法非法获取资金,造成数额较大资金不能归还,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为具有非法占有的目的:

(1)明知没有归还能力而大量骗取资金的;

(2)非法获取资金后逃跑的;

(3)肆意挥霍骗取资金的;

(4)使用骗取的资金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5)抽逃、转移资金、隐匿财产,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6)隐匿、销毁账目,或者搞假破产、假倒闭,以逃避返还资金的;

(7)其他非法占有资金、拒不返还的行为。但是,在处理具体案件的时候,对于有证据证明行为人不具有非法占有目的的,不能单纯以财产不能归还就按金融诈骗罪处罚。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四条规定,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1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5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个人进行贷款诈骗数额在20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特别巨大”。

参考资料来源:文县公安局网-《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

⑽ 使用假证件会受到什么处罚

使用假证件属于违法,严重时可构成犯罪,处罚参见以下规定:

《中华人民治安管理处罚法》第52条规定,有下列行为之一的,处10日以上15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1000元以下罚款;情节较轻的,处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可以并处500元以下罚款:

(一)伪造、变造或者买卖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印章的;

(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国家机关、人民团体、企业、事业单位或者其他组织的公文、证件、证明文件的;

(三)伪造、变造、倒卖车票、船票、航空客票、文艺演出票、体育比赛入场券或者其他有价票证、凭证的;

(四)伪造、变造船舶户牌,买卖或者使用伪造、变造的船舶户牌,或者涂改船舶发动机号码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八十条:

(一)伪造公司、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的印章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

(二)伪造、变造、买卖居民身份证、护照、社会保障卡、驾驶证等依法可以用于证明身份的证件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10)证件造假法律责任扩展阅读


伪造国家机关证件罪的犯罪构成,包括四个方面:

一、该罪的主体是一般主体,即凡是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均可构成该罪;

二、该罪侵犯的客体是国家机关的正常管理活动和信誉;国家机关制作的公文,使用的印章和证件,是其在社会的一定领域、一定的方面实行管理的重要凭证和手段。任何伪造、变造国家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都会影响其正常管理活动,损害其名誉;

三、该罪在主观方面只能出于直接故意,间接故意或过失不构成该罪;

四是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行为人具有伪造、变造、买卖或者盗窃、抢夺、毁灭国家机关的公文、证件、印章的行为。

以上四个构成要件,缺一不可,否则就不构成该罪。

参考资料: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网络-《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罚法》

热点内容
北京杨法官 发布:2025-10-04 15:53:39 浏览:401
推进依法治市的重要性 发布:2025-10-04 15:51:12 浏览:812
厉害的法官 发布:2025-10-04 15:49:46 浏览:798
上海新区人民法院附件酒店 发布:2025-10-04 15:49:44 浏览:626
道德经李聃 发布:2025-10-04 15:43:29 浏览:429
信息安全立法现状 发布:2025-10-04 15:41:54 浏览:197
店里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10-04 15:40:56 浏览:656
劳动合同法的实际运用 发布:2025-10-04 15:38:41 浏览:257
信仰乃道德之本 发布:2025-10-04 15:37:10 浏览:681
劳动法变相辞退 发布:2025-10-04 15:30:45 浏览:8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