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法院紧日子

法院紧日子

发布时间: 2021-02-02 17:18:29

A. 诉讼要选择什么日子好

你好,所谓诉讼,就是你想去法院起诉或者立案的话。最好是周二。原因如下,1.周一一般的单位都开会。2.周二立案,如果缺少资料抓紧时间补齐,能早立案!
祝福你

B. 被告被起诉可能第三天法院就开庭审理

原告起来诉离婚后,一般不会在第三天就自开庭审理。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五条人民法院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五日内将起诉状副本发送被告,被告应当在收到之日起十五日内提出答辩状。答辩状应当记明被告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方式;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方式。人民法院应当在收到答辩状之日起五日内将答辩状副本发送原告。
被告不提出答辩状的,不影响人民法院审理。
第一百二十八条合议庭组成人员确定后,应当在三日内告知当事人。

C. 树立司法权威是打造什么

   (一)司法机关应当以提高司法权威作为己任

    在公正、效率主题前面加上权威。公正与效率虽然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决与完善,但权威已成为当前司法最为急迫的问题,21世纪司法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权威问题。权威问题不能解决,公正判决不过白纸一张,效率更是无从实现(主要体现在执行与再审)。应当将“权威、公正、效率”列为21世纪的主题,这6个字是司法工作的最大的大局,司法公正是衡量案件质量的唯一标准。

    1、严格规范二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如上所述,二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必须受到一审适用法律错误的前提限制。目前,因二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与一审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冲突导致的改判案件,占全部改判案件的一半以上。这类一审判决也对,二审改了也没有错的案件,从诉讼法的规定来看,是错误的,严重地损害了司法权威。

    2、严格限制提起再审条件,缩小提起再审案件的范围。一是对一审生效的案件,因为当事人放弃上诉权利,除了发现新证据以及原判确有严重错误的,一般不予再审。二是对抗诉案件,没有明显错误,应当予以维持原判。三是上级法院发现下级法院判决确有严重错误的,可以提审,一般不要批示下级法院提起再审。在法律没有修改的情况下,法院内部严格限制提起再审条件,缩小提起再审案件的范围,无疑可以减少上访人数与次数,也有利于维护司法权威。

    3、严格法院的中立性,不能再提不适当的口号。在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上一律平等,废除特权合议庭,如维护军人军属合法权益合议庭。对调解问题不能提到不适当的高度,公正司法依法裁判是法院的主要职能。进入法院的案件,绝大部分是经过当事人多次协商或由有关部门调解不成以后,矛盾比较尖锐的案件,能调解就调解,调解不了就依法裁判,不能下达调解指标。不宜进行有损司法权威的工作,比如将国徽系在马背上进山开庭,比如在田间地头开庭,比如参加“满意”评议、行风评议。

    4、绝对禁止法院本身进行有损司法权威的宣传,呼吁杜绝由专家对法官办案进行指手画脚的媒体评论。

    5、正确对待人大代表评议法院报告。当前,每年一度的人大代表评议报告,搞得各级法院十分紧张,就怕赞成票不多,送材料征求意见,欠下代表很多人情,为公正处理这些代表今后充当当事人的案件带来困难。最高法院这几年赞成票大约在70%左右,表面上看不太高,但含金量最高。各级法院的报告都是各级代表审查的主要对象,也是火力集中的靶点。人大代表多由各级党政领导、企业主组成,上一级代表的候选人名单由下一级党委确定,代表的产生以及组成成份决定了代表不会对人大报告提出尖锐意见,会对政府报告大唱赞歌,计划与财政报告因为过于简略、专业性等特点,代表很难提出不同意见。而检察院因为独有的威慑力量以及社会矛盾面较少两大因素,代表的意见自然也比较少。最终被选为靶点的当然是各级法院的报告。法院因为每年案件数量多,触动千千万万人的具体利益,社会矛盾十分集中,意见较多较尖锐是正常的。一些代表或代表亲属因为或多或少有案件在法院,属于一方当事人或一方当事人的利害关系人,讨论法院报告就更具火药味。而个别代表素质不高,对法院有意见,实质上仅是个人的特权在法院没有得到满足而已。

    6、切实为基层法院解困。当前的财政体制按照财政局长们的话是,中央过着好日子,省级过着宽日子,地市过着紧日子,县区过着苦日子,乡镇已经没日子。基层法院的经费紧张不仅影响了案件审理效率,而且严重地损害了司法权威。特别是一些基层法院法官不能按时领到工资,队伍不稳定,法院对外负债累累,成为当事人的债务人,信誉扫地,毫无权威可言。目前,除了小部份发达地区的基层法院以外,这种状况随着取消“杂粮”,而“皇粮”保障只停留在口头与文件上的新形势,必将迅速在全国蔓延开来。据笔者保守估算,全国当前已有70%左右的乡镇无法清偿外欠资金,致使乡镇一级政府信誉扫地,干群矛盾突出。如果法院系统没有相应的措施,乡镇政府的今天就是基层法院的明天。

    7、对社会关注的重大敏感案件采用陪审员制度。对英美法系陪审员制度异议的主要原因就是费用太高、效率低下。根据我国目前经济实际情况,全面采用陪审员制度显然并不现实,但对一些重大敏感案件可以选择采用。陪审员制度的避雷针功效,无疑将会大大减少社会对法院在重大敏感案件上的质疑。

    (二)在现行政治体制之下,逐步树立司法权威

    1、在宪法之下,完善党内组织形式。目前,我国正处于由人治社会向法治社会的过渡时期。针对这种状况,提高司法权威的最能迅速见效的途径就是提高司法机关的党内地位。宪法规定,国家的基本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在人大之下设立政府、法院、检察院。据此在地方各级党委书记兼任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前提之下,政府、法院、检察院的正职由副书记兼任。这种体制既符合当前宪法规定,又能在比较大的程度上排除干扰,在司法机关不能独立的情况下,不失为保障审判、检察业务独立的一条暂时措施。这条措施虽然还比不上行政司法合一,在本质上还处于从属地位,但比起当前,已算是进了一大步。

    2、尽早出台强制执行法律。目前执行工作不仅是法院的难点、群众关心的热点、也是损害司法权威的关键点。强制执行法除了像草稿规定的将司法拘留由15天变更为3个月,以及加大对财产的执行力度外。还应当对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作为被执行人做出规定。目前,相当一部份企业主,削尖脑袋进入县级以上人大,固然有好的一面,但给法院执行带来相当大的难度。人民代表本应率先遵守国家法律维护国家司法权威,但有些代表利用特权,拒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法院也无可奈何。对这些代表,如果在法律上还给予特殊保护,法律就没有正义可言。笔者建议,对因不履行法院生效判决的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应当予以罢免,或者可以直接对代表采取人身强制措施,而无需同级人大常委会的批准。

    司法活动被视为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当司法没有权威或者权威正在逐渐削弱渐趋没落时,意味着最后这道防线必将消失或者形同虚设。就算是一场球赛,很难想象裁判要是没有权威,要是吹响的哨声、打出的手势被运动员置之不理,要是裁判在执行裁判权时,会受到运动员的围攻、殴打,一场球赛还将如何进行?法院作为社会矛盾纠纷的最后裁判者,面对既有农民、教授各色人等,也有政府、法人各种组织的运动员,如果没有权威,法制社会还将如何运转下去?

D. 打官司又什么技巧,不擅言辞,开庭的日子近了,紧张

放松心态,认真复阐述自制己的能证明自己主张的证据即可,如果实在感觉不行的话,可以聘请代理律师
《行政诉讼法》第28条规定:“没有诉讼能力的公民,由其法定代理人代为诉讼。法定代理人互相推诿代理责任的,由人民法院指定其中一人代为诉讼。”被指定的法定代理人不得拒绝。但是,值得注意的是,人民法院的这种指定代理不是诉讼代理制度中的“指定代理”,被指定的人仍然是法定代理人,而不是指定代理人。

热点内容
道德和利益统一 发布:2025-08-21 16:11:32 浏览:338
新公司法制度创新立法争点与难点pdf 发布:2025-08-21 15:44:17 浏览:783
工伤保险条例14条具体解释 发布:2025-08-21 15:31:57 浏览:210
政府法律顾问队伍建设情况 发布:2025-08-21 15:31:52 浏览:408
房地产官司律师 发布:2025-08-21 15:25:09 浏览:691
q群群员有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8-21 15:12:16 浏览:278
民法手工画 发布:2025-08-21 15:12:11 浏览:520
论劳动合同法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21 14:41:33 浏览:332
84年的山林证有法律效力吗 发布:2025-08-21 14:35:24 浏览:968
婚姻法培训小结 发布:2025-08-21 14:21:04 浏览:5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