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解决执行难
A. 法院执行难怎么办
执行难是目前中国社会现实存在的一个大问题。
法院现在的意思就是无法执行,待有条件执行时,由你们申请恢复执行,时间可以是无限制的。所以,现在解决问题只能靠你们自己,因为法院不会去主动找人,也不会去查财产。这事只有靠你们自己。
查询方法有:找他的单位,到房地局查询他的房地产,有法院的朋友的话,可以帮忙查他的存款。还可以找律师风险代理,执行了多少就分他一部分{按理是不能这样的,没办法},前期一般不用你出钱的。问题二、若找不到乙,是否可以找乙的父母(执行厅)若不能找乙一般而言,是不能找乙的父母的.你只能找他们协商,他们自愿替乙还就最好了。
B. 法院到异地执行难执行怎么办
异地执行,是指人民法院根据生效裁判文书或具有强制执行力的其他法律文书,对被执行人或其财产不在本院辖区内的案件的执行。除最高人民法院外,其余三级法院都有可能涉及到异地执行。当前,执行难尤其是异地执行难一直是困扰人民法院工作的一个难题。如何破解执行难,及时兑现当事人的应得利益,防止法律打白条的情况产生,是人民法院工作的重点。为此,各级人民法院采取了很多有力措施,也收到了较为良好的效果,但并没有完全解决问题。我院异地执行案件数量虽不多,但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异地执行难是困扰绝大多数执行工作人员的问题。现笔者就所在法院近三年异地执行案件难的现状、原因进行剖析,以期找出异地执行案件的规律性,寻求解决对策。
为切实解决异地“执行难”的问题,2015年4月17日上午,全国部分高级人民法院异地执行相互协作协助工作机制备忘录签字会议在湖南长沙举行。北京、内蒙古、辽宁、黑龙江、江苏等16家高院联合签署了《关于建立异地执行相互协作协助工作机制备忘录》。最高人民法院相关负责人出席签约仪式。该备忘录就异地执行案件的范围和程序要求、协作协助执行事项的内容和要求、推动建立网络协作协助执行、预防和应对异地执行暴力抗法及异地执行协作协助联络机关及争议解决办法等作出了明确规定。备忘录经与会的16家高院院长或院长授权签字或盖章后生效,各辖区中基层人民法院共同遵照执行
解决执行难不是一朝一夕的问题,也不是立竿见影的工作,需要全社会的配合与协调。特别是异地执行工作,更是需要下大力气才能解决
一是完善执行立法。由于我国没有专门的执行法律,而现在适用的规定远远不适合当前的形势和工作需要。
二是建立健全个人、法人财产登记制度,便于司法机关查询。
三是改革执行案件管辖制度。《民事诉讼法》规定生效裁判的执行由第一审人民法院执行,同时也明确了委托执行的规定。
四是加大对拒不执行人的惩罚力度。
C. 最高人民法院如何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一是建立和完善国家执行联动机制,对执行难实行综合治理,解决涉政府机关、国有企业等特殊类型案件的地方保护。
二是大力加强执行工作规范化建设。推动强制执行法的制定,完善执行立法是解决执行难的治本之策。通过制定强制执行法,完善执行工作各项制度,赋予申请人更多的权权利,赋予人民法院更多的执行手段,建立更加科学完善的执行权运行机制,保证执行工作的公正性、有效性。
三是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协调,严厉打击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行为、暴力抗拒执行的行为以及非法处置查封、扣押、冻结财产等违法犯罪行为。对于人民法院判决追究刑事责任的性质恶劣、影响大、后果严重的暴力抗法、拒不执行人民法院判决裁定的行为,依法严肃处理后要向社会披露,以彰显执行权威,敦促被执行人自觉履行义务,进一步优化执行环境。
四是严格管理和考核、实行量化考核管理,以案件执结率、标的实际到位率、中止率、平均执行期限、信访率等指标,对每名执行人员的执行工作实绩进行量化考核,奖勤罚懒。认真贯彻执行《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纪律处分办法(试行)》,严肃追究违法执行、消极执行人员的责任。
五是加强执行队伍建设。加强执行人员学习培训,严抓执行队伍廉政建设和作风建设,通过学习培训,使每一名执行人员准确把握司法尺度,提高业务能力。结合执行体制和工作机制改革,建立健全执行局及内设机构,充实执行人员。
六是加强执行监督。强化社会监督,建立和完善执行监督机制,认真落实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案件督办工作的规定》,督促下级法院及时采取执行措施,或者在指定期限内办结;下级法院拒不落实、消极落实上级法院意见的,将被依法追究责任。
七是加大执行救助力度。目前,各地的执行救助措施已经初步建立,应完善执行救助制度,加大执行救助力度。
八是认真解决消极执行的问题。认真贯彻落实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明确规定了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执行制度。对于执行法院消极执行的行为,申请执行人可以向上一级法院申请提级执行、指定执行,或者请求上一级法院督促执行法院限期执结。这项制度对防止和克服消极执行意义重大,最高人民法院将督促各级法院严格贯彻落实。
D. 执行难打官司执行难怎么办
执行难是个老大难的问题,在执行中,找不到被执行人是个老难题,而找到执行人却找不到可以执行财产的,执行落地更是难上加难。对此,人民法院可以采取多项措施,申请执行人也应当积极配合提供财产线索,对于拒不执行生效判决裁定的被执行人,可以采取罚款、拘留的强制措施。也可以将被执行人列入失信执行人名单,限制高消费,并予以公开曝光。
一、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人民法院可以采取以下强制执行措施:
1、查询、冻结、划拨被申请执行人的存款、债券、股票、基金等财产情况。
2、扣留、提取被申请执行人的收入
3、查封、扣押、拍卖、变卖被申请执行人的财产
4、搜查被申请执行人隐匿的财产
5、强制被申请执行人交付法律文书指定交付的财物或者单据
6、强制被申请执行人迁出房屋或者退出土地
7、强制执行法律文书指定的行为
8、强制加倍支付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和支付迟延履行金
9、强制办理有关财产权证照转移手续
10、对拒不履行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的,可以根据情节轻重予以罚款、拘留;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二、对于唯一的房产,在符合法定情形时,仍然是可以查封拍卖的。
最高法《关于人民法院办理执行异议和复议案件若干问题的规定》第20条明确规定:
金钱债权执行中,符合下列情形之一,被执行人以执行标的系本人及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为由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一)对被执行人有扶养义务的人名下有其他能够维持生活必需的居住房屋的;
(二)执行依据生效后,被执行人为逃避债务转让其名下其他房屋的;
(三)申请执行人按照当地廉租住房保障面积标准为被执行人及所扶养家属提供居住房屋,或者同意参照当地房屋租赁市场平均租金标准从该房屋的变价款中扣除五至八年租金的。
执行依据确定被执行人交付居住的房屋,自执行通知送达之日起,已经给予三个月的宽限期,被执行人以该房屋系本人及所扶养家属维持生活的必需品为由提出异议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三、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限制被执行人高消费及有关消费的若干规定》
第三条 被执行人为自然人的,被采取限制消费措施后,不得有以下高消费及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一)乘坐交通工具时,选择飞机、列车软卧、轮船二等以上舱位;
(二)在星级以上宾馆、酒店、夜总会、高尔夫球场等场所进行高消费;
(三)购买不动产或者新建、扩建、高档装修房屋;
(四)租赁高档写字楼、宾馆、公寓等场所办公;
(五)购买非经营必需车辆;
(六)旅游、度假;
(七)子女就读高收费私立学校;
(八)支付高额保费购买保险理财产品;
(九)乘坐G字头动车组列车全部座位、其他动车组列车一等以上座位等其他非生活和工作必需的消费行为。
E. 基本破解执行难 法院存在哪些问题
加大对失信被来执行人名单和信用惩戒的自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监督和舆论引导作用。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依法将失信被执行人信息、受惩戒情况等公之于众,形成舆论压力,扩大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制度的影响力和警示力。
破解执行难是人民法院肩负的一项政治使命,责任重大,任务艰巨。“2017年底前基本解决执行难”目标任务,时间紧、任务重、案件多、人员少。面对这一困局和难题,作为基层法院院长我们决心要以滚石上山的决战之心,勇于负责,敢于担当,振奋精神,顽强拼搏,坚决打赢“破解执行难”这一场攻坚战。
F. 执行局从法院剥离出来,能解决执行难吗
执行难并不仅仅是一个法律问题,而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除了法院本身的原因之外,有些回地区的政府干预、以答及整个社会的诚信缺失、对失信被执行人惩罚力度太小等原因,都影响着执行的效果。因此,仅仅是执行局从法院剥离,并不能解决执行难的问题。
G. 最高人民法院解决执行难问题"四个基本"目标是什么
您好,为基本解决执行难问题,最高人民法院提出了“四个基本”的专目标:被执行人规避执行、属抗拒执行和外界干预执行现象得到基本遏制;人民法院消极执行、选择性执行、乱执行的情形基本消除;无财产可供执行案件终结本次执行程序标准和实质标准把握不严、恢复执行等相关配套机制应用不畅的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有财产可供执行案件在法定期限内基本执行完毕,人民群众对执行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人民法院执行权威有效树立,司法公信力进一步增强。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