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事诉讼法院受理
Ⅰ 怎样办理民事案件的起诉和受理
(一)起诉必须符合下列条件:
(1)原告是与本案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
(2)有明确的被告;
(3)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理由;
(二)起诉的特别规定:
(1)劳动争议案件,须提交劳动局仲裁机关的仲裁决定书。
(2)一定时期内不得起诉的案件。
判决不准离婚和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当事人撤诉和或按撤诉处理的离婚案件,没有新事实、新理由,六个月内又起诉的案件,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1)民事诉讼法院受理扩展阅读:
受理的概念。
受理是指人民法院对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起诉进行审查后,对符合法律规定的起诉条件的条件决定立案审理,从而引起诉讼程序开始的诉讼行为。
起诉和受理是两种不同性质却又密切联系的诉讼行为,前者是原告的诉讼行为,是受理的前提;后者是人民法院的诉讼行为,是起诉的结果。
任何一个诉讼程序的开始,都是这两个诉讼行为的结合。
没有原告的起诉行为,也就没有人民法院的受理行为。
但是,受理并不是起诉的惟一结果,是否决定受理,是人民法院行使国家审判权对起诉行为进行审查而单方面得出的结论。
对起诉的审查。
人民法院在接到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起诉状后,应当组成合议庭,对起诉的内容和形式进行审查,并根据审查结果做出受理或者不予受理的裁定。
通过对起诉的审查,人民法院可以查明当事人的起诉是否符合法定条件,及时发现和制止滥用诉权的情况,从而保证当事人正确行使诉权,保证人民法院正确行使审判权。
因此,审查起诉是受理的重要一环。
Ⅱ 法院民事案件受理范围
《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我国法院主管的民事案件主要有以下几类:1.民事案件。具体包括:(1)物权关系、债权关系、知识产权关系、人身关系引起的诉讼。(2)由婚姻法、继承法、收养法调整的婚姻家庭关系、继承关系、收养关系引起的诉讼。(3)由经济法调整的经济关系中属于民事性质的诉讼。2.商事案件。是指商法调整的商事关系引起的诉讼。如票据案件、股东权益纠纷案件等。3.劳动争议案件。在订立、履行、解除劳动合同的过程中,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可能会发生这样或那样的劳动争议,双方还会发生其他方面的劳动争议。4.法律规定法院适用民事诉讼法审理的非讼案件。其主要有三种情形:一是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包括民诉法规定的宣告失踪宣告死亡案件、认定公民无民事行为能力或限制行为能力案件,认定财产无主案件;二是适用督促程序审理的案件;三是适用公示催告程序审理的案件。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三条人民法院受理公民之间、法人之间、其他组织之间以及他们相互之间因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提起的民事诉讼,适用本法的规定。
Ⅲ 哪家法院受理民事诉讼
通过诉讼的方式解决民事纠纷,首先涉及到的一个问题,即是该纠纷案件应由哪一级的哪一个人民法院进行审理。当事人只能向对其纠纷案件有管辖权的法院提起诉讼。各个法院也只对依法属自己管辖范围的民事案件方能受理并审判。管辖即是关于上下级法院之间和同级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与权限的规定。
不同级别的人民法院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与权限是不同的。关于级别管辖,民诉法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管辖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和认为应由其审理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高级人民法院管辖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各市、地区的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是重大涉外案件、在本辖区有重大影响的案件以及最高法院确定由中级法院管辖的案件(如专利纠纷案件等);其他的第一审民事案件均由各区、县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实践中,绝大多数的第一审民事案件是由基层人民法院和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
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也互有分工。在纵向地确定了级别管辖的基础上,按照各同级法院的不同辖区及案件当事人或诉讼标的与法院辖区的关系,从横向划分的同级人民法院之间受理第一审民事案件的分工与权限,称为地域管辖。它分为一般地域管辖、特殊地域管辖和专属管辖三种。
一般地域管辖又称普通地域管辖,以当事人的住所地与法院辖区的关系来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通常实行“原告就被告”的原则,即:对公民提起的民事诉讼,由被告住所地(即户籍所在地)的法院管辖,被告住所地与经常居住地不一致时,由经常居住地的法院管辖;对法人或其他组织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即主要营业地或主要办事机构所在地)的法院管辖。如果同一诉讼的几个被告住所地、经常居住地在两个以上法院辖区的,各该法院都有管辖权。“原告就被告”的原则也有例外,对不在中国领域内居住的人和对下落不明或宣告失踪的人提起的有关身份关系(如婚姻、亲子、收养关系等)的诉讼,以及对被劳动教养或被监禁的人提起的诉讼,即应由原告住所地或经常居住地的法院管辖。
特殊地域管辖,以诉讼标的所在地或引起法律关系发生、变更、消灭的法律事实所在地或被告住所地为依据确定案件的管辖法院。例如:因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合同履行地法院管辖;因保险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被告住所地或保险标的物所在地法院管辖;因运输合同纠纷提起的诉讼,由运输始发地、目的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因票据纠纷提起的诉讼,由票据支付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实施地、侵权结果发生地或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因铁路、公路、水上或航空事故请求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由事故发生地或车辆、船舶最先到达地、航空器最先降落地或者被告住所地法院管辖,等。特殊地域管辖的规定在适用上优先于一般地域管辖。专属管辖则是指基于某些案件诉讼标的的特定性质,只能由民诉法明文规定的法院管辖,其他法院无权管辖。民诉法规定,对于不动产(土地、房屋等)的诉讼纠纷、港口作业中发生的诉讼纠纷、继承遗产的诉讼纠纷,分别由不动产所在地、港口所在地、被继承人死亡时住所地或主要遗产所在地的法院专属管辖。
Ⅳ 民事诉讼一般要多长时间法院才受理
对于审限民诉法明确规定,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审限为3个月,3个月内必须结案,不回能延长审限。人民答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一审法院应当在给予的审限内作出判决。此时,当事人不服一审判决而上诉,案件进入二审程序,按二审的审限进行审理,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人民法院审理对裁定的上诉案件,应当在第二审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作出终审裁定。人民法院适用特别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十日内或者公告期满后三十日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但审理选民资格的案件除外。人民法院受理选民资格案件后,必须在选举日前审结。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六个月内审结。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的,由本院院长批准,可以延长六个月;还需要延长的,报请上级人民法院批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六十一条人民法院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应当在立案之日起三个月内审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