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门法院上诉
㈠ 法院上诉
1、您这钱属于车祸造成的损失,应按实际损失来赔偿,可以与对方协商,协商不成时专可以到属法院去起诉。
2、“我的朋友都让我就直接去上诉,不用跟他墨迹”:是不是跟他“磨叽”,越磨叽他越认为您没理、越认为可以给更少点儿,直接到法院比较好,但不是“上诉”,只是“起诉”。
3、“1天得200快钱,1个月6000元, 这样可以吗?”:如果您能证明您最近1年或半年内1天得200元、修车共耽误了1个月,就可以。如果无法证明,会按最近三年的平均收入来计算,或者按相同行业上一年度的平均工资来计算。
㈡ 可以上诉的裁定有哪些
可以上诉的裁定为:
1、不予受理。
2、对管辖权有异议的。
3、驳回起诉。
根据最新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五十四条规定,裁定适用于下列范围:
1、不予受理。
2、对管辖权有异议的。
3、驳回起诉。
4、保全和先予执行。
5、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
6、中止或者终结诉讼。
7、补正判决书中的笔误。
8、中止或者终结执行。
9、撤销或者不予执行仲裁裁决。
10、不予执行公证机关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债权文书。
11、其他需要裁定解决的事项。
对前款第一项至第三项裁定,可以上诉。
裁定书应当写明裁定结果和作出该裁定的理由。裁定书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口头裁定的,记入笔录。
刑事诉讼法第180条规定:“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附带民事诉讼的当事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可以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中的附带民事诉讼部分,提出上诉。对被告人的上诉权,不得以任何借口加以剥夺。”
(2)专门法院上诉扩展阅读
案例:
本报讯10月22日下午,关于专利等案件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提请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审议,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作《关于专利等案件诉讼程序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的说明》(以下简称“说明”)。
依照现行法,专利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民事和行政第一审案件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不服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判的上诉案件,由其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审理。因此,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设立后,集中审理专利等上诉案件,不服中级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判的上诉案件,不再由其所在地的高级人民法院审理,需要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明确上诉程序等问题。
根据草案,当事人不服关于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垄断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民事案件第一审判决、裁定的,应当在法定期间内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关于专利、植物新品种、集成电路布图设计、技术秘密、计算机软件、垄断等专业技术性较强的行政案件第一审判决、裁定的,应当在法定期间内向最高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上述案件第一审判决、裁定、调解书依法申请再审、抗诉等适用审判监督程序的案件,由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最高人民法院也可以依法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近日,中央批准最高人民法院设立知识产权法庭,统一审理全国范围内专业技术性较强的专利等上诉案件,促进有关知识产权案件审理专门化、管辖集中化、程序集约化和人员专业化。
㈢ 最高人民法院什么专门人民法院
最高人民抄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条最高人民法院是最高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监督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和专门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上级人民法院监督下级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
第十五条专门人民法院包括军事法院和海事法院、知识产权法院、金融法院等。专门人民法院的设置、组织、职权和法官任免,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规定。
(3)专门法院上诉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组织法》第十二条人民法院分为:
(一)最高人民法院;
(二)地方各级人民法院;
(三)专门人民法院。
第十九条最高人民法院可以设巡回法庭,审理最高人民法院依法确定的案件。巡回法庭是最高人民法院的组成部分。巡回法庭的判决和裁定即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和裁定。
㈣ 一审不服,上诉机构是
一审不服,上诉至上一级法院
如果一审是基层法院则上诉至中级法院
㈤ 专门法院的判决上诉由哪级法院审理
专门法院的级别是中级法院,也就是一审是中级法院的案件,上诉当然是高级法院了。
㈥ 上诉法院怎上诉
写上诉状。不会写,找律师代书或委托律师,再就是问问律师判决是否合法,上诉需要缴纳回诉讼答费的。
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六十四条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的,有权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不服地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的,有权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十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第一百六十五条
上诉应当递交上诉状。上诉状的内容,应当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法人的名称及其法定代表人的姓名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及其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原审人民法院名称、案件的编号和案由;上诉的请求和理由。
第一百六十六条 上诉状应当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并按照对方当事人或者代表人的人数提出副本。
当事人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上诉的,第二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五日内将上诉状移交原审人民法院。
㈦ 法院上诉程序
如果是一般的欠条,没有特别约定,一般要到被告住所地法院起诉,如果她现在在广东某市居住且也是其户籍地,那就到户籍地法院起诉。
㈧ 法院上诉必须经过哪些程序
起诉方式民事诉讼法规定的起诉方式有书面起诉和口头起诉两种。民事诉讼法第一百零九条规定:“起诉应当向人民法院递交起诉状。并按照被告人数提出副本。”只有书写起诉状确有困难的,才可以口头起诉,由人民法院将原告口头陈述记入笔录,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起诉状是原告向人民法院提出诉讼请求的书面依据。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一十条规定,起诉状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当事人的自然情况。包括当事人的姓名,性别,年龄,民族。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名称。住所和法定代表人或者主要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这部分内容反映双方当事人的身份情况,使原、被告特定化。
2)诉讼请求和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这部分是起诉状的主要内容。原告要在起诉状中写明具体的诉讼请求和提出这种请求所根据的事实与理由,包括法律关系存在的事实、发生纠纷的事实、提出诉讼请求的理由等。
3)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姓名和住所。案件事实是否存在,需要证据证明。民事诉讼法规定了原告的举证责任。因此,原告在书写起诉状时,对提出的诉讼请求和提出这种请求的理由,都应该提供证据证明。提供书证、物证的,应在递交起诉状时一并递交人民法院。提供证人证言的,应当写明证人的住址,便于人民法院调查核对。人民法院记录原告的口诉,必须逐一问清上述内容,记入笔录。
㈨ 到法院上诉的具体过程
到法院上诉具体流程:
1、上诉人上诉必须递交上诉状。上诉状应写明以下内容:当事人的姓名,当事人是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写明其全称、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和职务;原审(即一审)法院的名称、案件的编号和案由;
上诉的请求和理由,上诉的请求是上诉人提起上诉所要达到的目的,上诉的理由是上诉人向上诉法院对一审法院在认定事实和适用法律方面的异议的全面陈述。上诉人递交上诉状时,还应按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出上诉状副本。
2、将上诉状递交给法院一审案件的承办人,按照对方当事人的人数提交上诉状副本。
3、上诉要激纳上诉费。你必须在递交上诉状的次日起7 日内,缴费通知书,到指定银行交纳诉讼费用。如果交费确实有困难的,可以申请缓、减、 免交。逾期未交纳诉讼费用。没有申请缓、减、免交,或者虽然申请但未获法院批准,仍不交纳诉讼费的,法院会按照撤回上诉处理。
(9)专门法院上诉扩展阅读:
提起上诉应当注意以下事项 :
首先,要明确对哪些裁判可以提起上诉。根据《民事诉讼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法院适用普通程序和简易程序作出的一审判决,二审法院发回重审的判决,按照一审程序对再审案件作出的裁决,都是可以上诉的判决。
同时,不予受理的裁定,对管辖权有异议的裁定及驳回起诉的裁定,是可以上诉的裁定。除此之外,按特别程序审理后作出的裁判、二审法院的终审裁判以及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裁判,都是不能上诉的裁判。
其次,要明确什么人可以成为上诉人和被上诉人。上诉人是享有上诉权的人,被上诉人是上诉人的对方当事人的, 对于上述可以提起上诉的裁判不服的,双方当事人都有权上诉,也可以成为被上诉人。
提起上诉,必须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提起。在法律规定的上诉期间内,一审人民法院的裁判不发生法律效力,只有上诉期届满后,原告和被告双方都未提起上诉,一审裁判才发生法律效力。
当事人不服一审法院附裁判提起上诉的,应当向原一审法院提交上诉状,但也可以直接向一审法院的上级人民法院即向二审人民法院提起上诉。但不论向哪个法院提出上诉,最终都要由二审法院依二审程序审理。
㈩ 如果想上诉的话,应该去哪个法院呢
想上诉的话是去人民法院的。
法律明确规定,刑事案件中,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被告人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上诉程序可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也可以直接向第二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六条,被告人、自诉人和他们的法定代理人,不服地方各级人民法院第一审的判决、裁定,有权用书状或者口头向上一级人民法院上诉。被告人的辩护人和近亲属,经被告人同意,可以提出上诉。
第二百一十九条,不服判决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十日,不服裁定的上诉和抗诉的期限为五日,从接到判决书、裁定书的第二日起算。
第二百二十条,被告人、自诉人、附带民事诉讼的原告人和被告人通过原审人民法院提出上诉的,原审人民法院应当在三日以内将上诉状连同案卷、证据移送上一级人民法院,同时将上诉状副本送交同级人民检察院和对方当事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