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人家风
『壹』 家风家训是什么
每个家族都有不同的家风家训。家风,就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家训专是指对子属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的教诲。
『贰』 家风都有哪些
1、互相帮助、团结与共。
2、吃苦耐劳、不好逸恶劳。
3、有规矩的,是为国家、集体内着想的不是自私自容利。
4、诚实守信,崇尚道德。
5、勤劳节俭、自强自立。
6、人友好相处、家庭民主公正。
7、尊老爱幼,与人为善。
8、家风清廉。家风清白廉洁,不可任由腐败滋生。
(2)法院人家风扩展阅读:
家风作用:
良好的家风在人们的成长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是人们终身的财富。青少年在良好家风的熏陶下,会经过耳濡目染接受影响,按照良好家风的内容来塑造自己的行为,形成良好的人生习惯,成就美好的人生。
家风例句:
百善孝为先
尊老爱幼,勤俭持家。
诚实做人,诚信待人。
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
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
安分做人,勤劳为本,宽以待人。
『叁』 你家的家风是什么
1、热爱祖国
爱国是公民必须拥有的道德情操,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主要的部分。爱国是各族人民重要的精神支柱。
2、恪尽职守
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严守自己的工作岗位。这是优秀的家风之一。
3、勤俭持家
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严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巴金《谈秋》:“钱不够花,也不想勤俭持家,却仍然置身在亲戚中间充硬汉。”
4、宽厚待人
宽厚待人是为人的厚重,诚实做人是信任的根基!容人之过,体人之心,顾人之短,是做人的谦卑。和颜悦色,更能化干戈为玉帛。所以,越富有的人,越稳重越宽厚,也越大气。
5、尊老爱幼
尊老爱幼是我国优良的道德传统的精华。尊老爱幼是人类敬重自己的表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儿童时代,每个人也都有老的一天。一代代人由小孩到老人,不管是处于盛唐还是当今社会,有一点却是共同的,那就是弘扬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
(3)法院人家风扩展阅读
家风的传承性
“世代相传”和“生活作风”是家风的两个重要标签,家风的传承性很大程度体现在生活作风上。生活作风可以分为价值认同与生活方式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并不能完全割裂开。价值认同是生活方式的思想指引,生活方式是价值认同的表现形式。价值认同是家风得以传承的基础,家族的世世代代都认同祖先的价值观,才会践行那样的生活方式。
比如,清正廉洁是一种价值观,而勤俭持家便是这种价值观在生活方式上的体现。当然,许多家风、家训并不会将价值观与生活方式区分得非常清楚,因为简单明确的表达更利于流传。这种简单明确还体现在对典籍的高度概括上,往往几个字就浓缩了一个思想或一种道理;同时又必须是接地气的表达,因为家族中文化程度不同,若写得艰深拗口,则不易流传。
『肆』 名人的家风小故事有哪些
内容如下:
贝克汉姆:从“赌局”中领悟父亲的良苦用心,有谁统计过,贝克汉姆在球场上到底吸引过多少人的目光?每当这位世界顶级球星的身影出现在球场,无数的尖叫声立刻响遍全场,相机快门也闪个不停。小贝从3岁就开始踢球,尽管那时还是“玩”球于“练”球,但父亲一直苦心培训他,顽皮的他渐渐奠定了对足球事业的热爱。上小学时,小贝跟父亲之间甚至还约定了一个常规“赌局”:如果小贝能站在禁区边不助跑射门,每次把球踢中门柱,就能从父亲那儿赚到50个便士。总是赢到零花钱的小贝很开心,直到长大成人后他才明白了父亲的良苦用心。
莫扎特:一个天资聪慧的神童莫扎特被公认为音乐史上的神童,他很早就显露出了在音乐方面的非凡天赋和卓绝才能。从莫扎特的童年中,你能看到一个孩子对待音乐的积极心态,对艺术事业的执着追求。虽然不能人人皆为天才,但对广大孩子来说,“神童莫扎特”绝对是具有传奇色彩、又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卡莉·菲奥里纳:从母亲那里受益匪浅惠普前任女掌门卡莉。菲奥里纳曾是男性主导的硅谷中最亮丽的一道风景。精明强干、坚忍不拔的卡莉曾两度荣登《财富》“最有权威的女企业家”榜首,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卡莉从小就受母亲影响,从母亲那里学到了坚强、博学和热爱生活,并受益一生。卡莉出生于美国得州一个带有欧洲血统的家庭。父亲是联邦法院的法官,母亲则是一位艺术家。在童年的卡莉心中,母亲一直是她最崇敬的人。母亲热爱生活,教卡莉做人的道理,使卡莉的潜能得到最大的发挥。卡莉童年时代随父母游历了不少国家,不仅开拓了眼界,更培养了思考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这对她成为一个有勇气、有魄力、自信并热爱生活的人也不无影响。
『伍』 名人的家风50字左右
名人的家风:
一、鲁迅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二、钱基博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三、丰子恺
在生活中,丰子恺称外出做事为“无聊”,和孩子们在一起则内心充满欢喜,抱孩子,喂孩子吃饭,唱小曲逗孩子,画画引孩子笑,和孩子们特别亲近。有一次,长子瞻瞻要丰子恺抱他到车站去买香蕉,“满满地擒了两手回来”。
到家时,却熟睡在父亲肩头,手里的香蕉早已不知去向。丰子恺在《给我的孩子们》一文中感叹:“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全是不自然的、病的、伪的!”
四、周恩来
周恩来的侄女周秉德女士说,伯父要求我们要和全国老百姓一样过简朴日子。我们都是在伯父的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走过来的。在我们周家兄妹中,我们就是普通老百姓,没有人当大官,没有人经商挣大钱,没有小车子、大宅子。
担任国务院总理时,哪怕再忙,也要腾出时间照顾孩子,不请保姆,自己亲身洗衣;在穿着上,孩子们的衣服和鞋袜大都是“接力”着穿,大的穿旧了,再让小的穿。在吃饭时,掉在桌上的米粒都要捡起来吃掉,一丁点也不浪费,吃到最后还要掰一块馒头把碗碟上的菜汁擦干净。
五、朱德
朱德委员长对自己的女儿同样是严格要求。他的女儿朱敏,一九五三年从莫斯科师范大学毕业,回国后,被分配到北京师范大学工作。开始她和父亲住在一起,朱德委员长金工次提出要她住到职工宿舍去。
并给她讲这个方面的道理:“你们住在我这里,对你们没有什么好处,会使你们脱离群众,滋长优越感。你们不能靠父母过日子,要自力更生,学会独立生活,要和群众在一起,要能够吃苦。”
『陆』 法院会把孩子判给家风不正,人品不好,自私自利条件好一些的人吗
不会的,这些很重要,可以判多给抚养费
『柒』 家风对人的影响
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是一个家庭的“家风”:它一般是指一种由父母或祖辈提倡并能身体力行和言传身教,用以约束和规范家庭成员的风尚和作风;家风是一个家庭长期培育形成的一种文化和道德氛围,有一种强大的感染力量,是家庭伦理和家庭美德的集中体现;家风是家庭成员道德水平的集中体现。家风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它既能在思想道德上约束其成员,又能促使家庭成员在一种文明、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中不断发展和发扬。另外,很多“家风”用“家训”的形式体现出来如“颜氏家训”、“曾氏家训”等等,这种例子有很多,在我国历史上它形成了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对其家庭甚至家族的影响都是很大的。如“清朝中兴名臣”曾国藩,对于家风家教,世人非常景仰他,两百多年来,自曾国藩以下八代人中无一“败家子”,有名望者多达240余人,构成了一个声名远播的华夏望族。如曾国藩教给子女读书方法主要有三条。
第一,读书之法,看、读、写、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尔去年看《史记》《汉书》《韩文》《近思录》,今年看《周易折中》之类是也。读者,如《四书》《诗》《书》《易经》《左传》诸经、《昭明文选》、李杜韩苏之诗,韩欧曾王之文,非高声朗诵则不得其雄伟之概,非密咏恬吟则不能探其深远之韵。第二,“一书不尽,不读新书”。曾国藩主张一本没读完,就不要忙着去读其他的书。第三,就是要培养个人的读书兴趣与方向。曾国藩说:“人之气质,由于天生,很难改变,唯读书则可以变其气质”。要想自己好,家庭好,读书是第一等重要的事情。读书能增长知识提升技能,更重要的是能提升人的精神境界,涵养心灵,这两个方面同时发展,人才是一个健全的人。另外,在曾国藩看来,要教育孩子立足社会,并让这个家庭能够一代一代地延续下去,关键就是两个字:勤与俭。他要求孩子们一生铭记十六个字——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曾国藩要求家人所做的事情,他自己不仅能做到,而且做得更好。人格力量比一些刚性的规定更有用,曾国藩这种高大的形象,这种厚重的人格魅力深深的印刻在他子孙后代的心里,对后代的影响更大。
『捌』 名人家风知多少
南宋诗人陆游,一生写下26条家训传给后人,告诫后代:“仕宦不可常,不仕则农,无可憾也。但切不可迫于衣食,为市井小人事耳。戒之戒之。”意思是说,当官不如务农,一辈子不做官也不要紧。自己耕种,衣食无忧,这样的生活是非常好的,人生没有什么遗憾。切记,千万不要为了生存而去做坏事。除了这条家训外,他还殷切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注重道德层面的修养,成为一个善良、正直的人。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国藩,勤奋、俭朴、求学、务实的家训家风一直为曾家后人所传承。曾国藩曾留下十六字箴言家风:“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 ”意思是,节俭能使家庭兴旺,勤快会使身体强健。既勤劳又节俭,人生才能高枕无忧。他不肯将金钱留给后人,曾写信对女儿曾纪芬说,为官应当清廉,当为民请命,不是为了发财。子孙全靠自己,何须我来帮衬。所以,我绝对不留一文钱给后人。
清代第一才子纪晓岚家教很严,对子女有“四戒”、“四宜”的要求。四戒是:一戒晚起,二戒懒惰,三戒奢华,四戒骄傲。四宜是:一宜勤读,二宜敬师,三宜爱众,四宜慎食。 “四戒”与“四宜”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相互补充,相映生辉。既告诉了后人什么不该做,又告诉了后人应该怎么做。这样的家训,既简洁明了,又深刻透彻。
民族英雄林则徐曾写过一副对联传给后代:“子孙若如我,留财做什么?贤而多财,则损其志;子孙不如我,留钱做什么?愚而多财,益增其过。”意思是说,如果子孙像我一样正直、果敢,那我留钱做什么?贤良的人拥有了大量钱财,就会玩物丧志,失去了远大志向。如果子孙不如我,那我留钱做什么?愚蠢的人手中有了钱,不仅不思进取,还会去做坏事。
“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52岁时才有了一个儿子。虽晚年得子,但家教甚严,从不溺爱。 73岁时,病危的他把儿子叫到床前,说想吃儿子亲手做的馒头。父命难违,时年21岁的儿子只得勉强答应。可他从未做过馒头,请教了邻家大娘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终于做好了馒头,喜滋滋地送到父亲床前,谁知父亲早已断气。案头上有张信笺,上面写着父亲的遗言:“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地,靠祖宗,不算是好汉。”
无独有偶,民国时期的思想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也曾这样说过:“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 ”他的这句话,激励着当时一大批年轻有为的青年志士,努力奋斗,坚持不懈,走向成功,不辱门风。这句掷地有声的话,时至今日,也依然深刻地影响着当今人们的思维走向,成为许多人为人处世之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