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法官
⑴ 香港已经四归祖国了怎么还有英国人在香港当法官呢
香港基本法第九十条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终审法院和高等法院的首席法官,应由在外国无居留权的香港特别行政区永久性居民中的中国公民担任”,同时第九十一条又规定:“香港特别行政区法官以外的其他司法人员原有的任免制度继续保持”。
因此,他可以担任法官,其实这个属于历史遗留问题。
~~~~~~~~~~~~~~~~~~~~~~~~~~~~~~~~~
这些是制度的缺失!!
⑵ 为什么那么多外国人担任法官
这有什么可奇怪的,中国之外都是外国,外国人担任所在国法官很奇怪吗?不管是从人口还是法庭数量来看,外国人担任法官,肯定是大多数啊。
⑶ 英国现任大法官
2006.06 英国首相撤销大法官建制
首相进行这一改革的主要原因是为了使英国的司法专体制适应现属代化要求。撤销之前,大法官这一职位具有三种职责:他既是司法界的领袖,又是内阁部长,还是上议院议长。首相就是想改变这种情况,使行政工作与司法彻底分开。
按照大法官制度的规定,英格兰和威尔士的各级法官都由大法官来任命,但是大法官同时又是政府的成员,这是不合适的。在现代民主社会,法官的任命应该独立于政府之外,此次改革最大的变化就是使法官的任命摆脱了政府的控制。
首相所作的改革是许多英国人渴望已久的。许多法律界的人士和普通百姓,都对一个人既是大法官、又是内阁成员、还是上议院议长感到奇怪,所以这一改革会得到许多英国人的欢迎。
最后一任大法官
欧文勋爵,现年62岁,工党成员。1997年5月任上院议长兼大法官。2001年6月连任大法官。1999年9月访问过中国。
⑷ 现在香港的法院法官还是外国人
香港法院允许有外籍法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香港仍旧实施普通法制度,在判决时可以引用其他地区国家的法律,也可以聘请其他地区的法官。
现任香港终审法院的常任法官包致金法官就是巴基斯坦裔法官,但是首席大法官的出生地在香港。
(4)英国人法官扩展阅读:
法官的委任
根据香港法例第484章《香港终审法院条例》第12条《法官的专业资格》,任何以下人士均有资格获委任为首席法官:
1、任何以下人士均有资格获委任为常任法官:高等法院首席法官、上诉法庭法官或原香港终审法院讼法庭法官;在香港以大律师或律师身份执业最少10年的大律师。
2、任何以下人士均有资格获委任为非常任香港法官,不论他是否通常居住于香港:已退休的高等法院首席法官;已退休的终审法院首席法官;已退休的终审法院常任法官;现职或已退休的上诉法庭法官;在香港以大律师或律师身份执业最少10年的大律师。
3、任何符合以下条件的人士均有资格获委任为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法官:属其他普通法适用地区的民事或刑事司法管辖权不设限的法院的现职或已退休法官者;通常居住于香港以外地方;从未在香港担任过高等法院法官、区域法院法官或常任裁判官。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香港终审法院
⑸ 为什么说英国不与印度争法官席位
“这是耻辱性打击!”日的英国媒体难掩失落:当地时间20日,在英国主动宣布退出后,国际法院最后一个法官席位由印度人获得。这是国际法院1945年成立以来首次没有英国法官。
英国法官落选在该国国内引起舆论忧虑。英国说,向联大中的反对意见屈服是对英国国际威望的羞辱性打击,且显示英国已经承认其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在下降。报道还认为,政府做此决定或许是考虑了印度是英国脱欧后的重要贸易伙伴的因素。印度媒体此前一直在呼吁,若英国利用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身份来守护其下降的地位,印度就退出英联邦。
英国称,国际法院的工作技术性很强,通常不会上媒体头版。坦白地说,在英国失去席位前,很多英国人都不知道该法院的15名法官中有英国人。但英国在这个国际最高司法机构的缺席影响是巨大的——不仅是关乎在法院中发挥的作用,还关乎英国在国际上的身份地位。英国《独立报》也感叹说,英国是联合国创始国之一,1946年起就有法官在国际法院服务。这个失败是英国脱欧后,日益远离国际舞台的迹象之一。
与英媒形成鲜明反差的是,印度舆论一片欢天喜地,纷纷欢呼“取得重要外交胜利”。印度ZEE新闻网21日称,班达里获得联大的支持,最终让英国屈服。《印度时报》引用英国桂冠诗人丁尼生的话形容说:“旧事物消逝,新事物勃兴。”印度总理莫迪在推特上表示庆贺,称班达里获得连任是“让我们自豪的时刻”。
⑹ 香港法官有外国人是否彭定康港督时留下的
没有,1843年,来《英王制诰》颁布,宣布自设置香港殖民地。英王是香港的最高统治者,总督则是英王的全权代表,兼任驻香港三军总司令。总督权力极大,主持香港的行政机关行政局和立法机关立法局,并委任两局的议员。
直至1991年立法局才第一次以直选选出部份议员。在1985年前,港督除委任立法局所有议员外,局上所讨论的一切议案或法案最终需要得到总督同意并签署才可通过。换言之,总督在所有议案上也有“最终否决权”。
(6)英国人法官扩展阅读:
英国开始对香港的殖民统治,时间是在第一次鸦片战争时,当时清政府战败于1842年8月29日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将香港岛及鸭脷洲割让给英国。
1860年10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清政府再次战败,被迫签订《北京条约》,将九龙半岛(时称九龙司地方一区)界限街以南及昂船洲交给英国管治。
1898年,清政府与英国签订《展拓香港界址专条》,将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的230块大小岛屿总计975.1平方公里的土地租借给英国,并将租借地称为“新界”,租期为99年。从1898年7月1日开始,至1997年6月30日期满。从而占领香港全境。
⑺ 外国的法官和律师为什么要戴卷发头套
英国的法官和律师为什么要戴假发呢,许多研究历史的人提出了种种不同的解释,但都很难说服所有的人。
有人说,在中世纪时,过度的劳累和疾病使得司法人员们过早地掉光了头发,为了在公众面前掩饰自己的“聪明绝顶”,假发遂流行,约定俗成成为英国法庭的一景。
有人说,法官戴假发是表示自己的德高望重,而律师戴假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掩饰和保护作用,因为他们担心自己的辩护结果不能得到被告人及其家人的认可。但这与其说是合理的解释,不如说是与律师有过节的人编出来诋毁他们的笑话。因为根据最近的一份调查表明:有57%的律师对戴假发表示不满,恨不得把它摘掉,原因是这些由马鬃编成的假发套造价非常昂贵却很不卫生,一般一顶假发就要用一辈子,有一个律师世家有一顶发龄达94年的老古董,传了四代人,堪称传家之宝。
根据历史学家和民俗学家的研究,英国人戴假发的流行时尚传统大约始于十二世纪,当时并不只是法官和律师的专利,上层社会的人都将戴假发视为一种时尚,是出席正式场合或沙龙聚会时的正规打扮。
行家指出,司法界所用的假发与普通假发是有区别的。在英格兰,司法假发的每一边有三个卷曲而王室人员却只有两个,这是否代表着一种很微妙的隐喻意义不得而知。但苏格兰人却老爱和英格兰人闹别扭,因为在苏格兰,情况刚好颠倒过来,王室人员用三个卷曲的假发而司法人员只有两个卷曲。 字串3
假发的制作成本昂贵在于人工而不是材料,因为马鬃的取得并不难,而假发的制作可是个精细活,而且没办法通过机器或生产流水线进行批量生产。
生产一个假发需要一位熟练的工匠花大约44个工时的劳动,包括编织和打卷。成品一般有四个颜色:白色、金黄色、浅灰色和灰色,在一些英国的老殖民地,如西非和加勒比海地区,白色非常流行,而在英国本土,金黄色和灰色最为流行。
一般一个法官的假发要超过1500英磅(折合人民币约18,000元,哇噻,不便宜哦),而最普通的假发,也不低于300英磅。
一般人宁愿忍受生虱子,也不会像女士们更换帽子一样经常换假发,其原因并不在于舍不得买多顶假发。而是基于一种说法:假发戴得越久,越老越脏,颜色越深,说明你吃法律饭入行的时间越长,而在司法界,资历和年龄可是个宝,如同医院老医生最吃香一样。从某个意义上,头龄越老的假发也就成为律师们招揽生意的百年老字号了,而法官的老古董假发则是富有审判经验的招牌
⑻ 香港法官为什么大多数是外国人
但任用英国远道而来的法官,在当时的香港仍是不得不选择的方法。
其实,培养一个合格的“海洋法系”法律人才是很困难的。
他们需要学习大量散碎的案例,理解前辈对法律和正义的定义,然后做出自己的判断。这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但司法却代表着至高无上的公权力。要让这两者调和,就必须让法官们的思维跨越时空地联系起来,理论脉络的传承必不可少,当中可能还有些玄学成分。
所以法律专业群体才得以想要较高的社会地位,法官在其中更是地位崇高,毕竟培养一个太困难
当时香港还只是一个大清帝国南方的偏远小岛。本地居民的文化水平有限,没法直接移植英国的那一套。从本土调人才过来,还是有必要的。
好在此后港英政府终于意识到了兼职法官的恶性影响,开始试图在香港建设一个司法独立的社会。首席大法官晓吾,就离开了立法会,专职做大法官。其他英国法律人才的登陆,也改善了香港普通法人才不足的局面。
不可否认的是,香港能够得到全世界商人的信任,成为世界著名的自由港和金融中心,透明独立的司法是相当出彩的加分项。
而且到了70年代,在经济、教育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的香港,还曾启动过公务员本土化。法律界的本土化也一度轰轰烈烈。尤其是在首席大法官贝理士爵士(Sir Geoffrey Briggs)任期内,这位英国老法官很重视华人法官的培养,在全港75名法官/裁判官中启用了16位华人。
但这还远远不够。
艰难的本土化
由贝理士爵士主导的法官本地化运动在他退休之后就被冷落了。这是由多方面原因造成的:
首先,当时的香港不缺法律精英,但做大律师的收入远高于做法官(可以理解),那些资深的大律师很可能不愿意成为法官。
其次,即使这些律师成为了法官,华人法官的社会公信度也不如白人法官。这是由香港社会的偏见造成的,民众会对他们更苛刻,华人法官的升职也更困难。
第三,港英政府内有人认为,香港作为国际化的大都市,生活着不少来自其他英帝国前殖民地的人士,大量启用华人法官对他们不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