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司法院
⑴ 孙中山当年宪政三步走是怎样的
中山先生宪政三步走分三个时期进行:1、军政时期,第二、训政时期,第三、宪政时回期。军答政时期为破坏时期,施行军法,以革命军来打破满清专制、扫除官僚腐败、改革风俗之恶习等;训政时期为过渡阶段,此阶段施行约法,建立地方自治,促进民权发达。以县为自治单位,约法规定人民之权利义务与革命政府之统治权,以三年为限,三年期满,由人民选举其县官。革命政府对各县依照约法规定行训政之权。第三阶段即宪政时期,待全国平定后六年,各县已达成完全自治的状态下,可以县为单位,各选举代表一人,组织国民大会,制定五权宪法,以五院制为中央政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宪法制定以后,由各县人民投票选举总统以组织行政院,选举代议士以组织立法院,其余三院之院长由总统得立法院之同意而委任之,但不对总统、立法院负责,而五院皆对国民大会负责。宪法制定,总统、议员选出后,革命政府归政于民选之总统,训政结束。宪政时期一县作为自治团体,实行直接民权,人民对本县之政治,当有普通选举权、创制权、复决权、罢官权。对国家政治则除选举权之外,其余之同等权付托于国民大会之代表行使。
⑵ 孙中山对“三权分立”学说如何发展的
五权分立,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先生(1866~1925)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他认为中国从专前实行行政权、考属试权和监察权的流弊很大,而西方各国所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采取西洋各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宪法的长处,并融入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而创立了以五权分立概念为核心理念的宪法。
⑶ 国民政府的五院指那五院
五权分立,是复中华民国创立制者孙中山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他认为中国从前实行行政权、考试权和监察权的流弊很大,而西欧各国所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采取西洋各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宪法的长处,并融入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而创立了以五权分立概念为核心理念的宪法。
由此可以归纳出:孙中山创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等五权独立的五权宪法,其目的是要补救三权分立的缺点,希望藉此创立五权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这套孙中山所提出的这套五权分立理论,后来将其纳入中华民国宪法当中,实际应用到中华民国政府的组织架构当中,在总统之下设立五院,分别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及考试院。
⑷ 蒋介石国民政府有哪五院
国民政府五院,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和考试院组成,分别行使五项职权,是国民政府机关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中央政权体系的实体。
⑸ 请回答中华民国五院的职责。尤其是司法院、考试院、监察院的职责。
五权宪法有其特色﹐但基本上是从三权分立(见分权学说)的制宪原则演化而来。孙中山承认自己的构想并非“杜撰”﹐“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两权”﹐“不过三权是把考试权附在行政部分﹐弹劾权附在立法部分”。他把“外国的规制”与“本国原有的规制”加以“融合”﹐借用了古代中国社会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机构及其职能﹐以期比之三权“较为完善”。
在他看来﹐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用私人” 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擢用﹔而“独立”的监察制度和机构也是可资借鉴的﹐对廉政和效率大有裨益。根据五权分立的准则﹐国家的体制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组成.
然而﹐孙中山不仅未消除“三权鼎立”原则的弊病﹐却把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放在国家首脑的统一领导之下﹐实际上又否定了他自己设想的分权制衡原则。后来﹐蒋介石正是利用这个漏洞实行个人独裁。
立法院近似西方国会,行使立法权与预算权。
另外将西方国会的调查权分出,由新设的监察院行使,并赋予监察院中国古代的弹劾权,以及现代国会的审计权。监察委员类似古代的御史,由各省与各直辖市议会间接选举产生。
另外把政府公务员考试与人事考核权由行政权分出,另设考试院,主管全国公职考试命题典试等业务。
司法院则仍行使司法权,内设大法官会议,专司解释宪法。
PS楼上回答的是什么玩意?死人多就光荣?死了300多万算什么,那强拉壮丁1200万,前后总计弄死了本国老百姓600万以上又该怎么说?两百多位将军殉国没错,可其中只有17位是蒋嫡系,其他二百多是各路杂牌,蒋匪借日寇消灭政敌的这种卑鄙行为又该怎么说?海军舰艇那叫损失吗?那些舰只都是打斗不敢打,直接自沉在扬子江里的。
⑹ 监察院的地位职权
“监察权”为“治权”之一,是孙中山根据中国古代御史监察制度而创建的。“监察院”,按“宪法”规定,为“国家最高监察机关”,为“中央民意机构”之一。“修宪”后,其性质改为“准司法机构”。
依“宪法”规定,“监察院”的职权包括:“同意权、调查权、纠正权、纠举权、弹劾权,审计权和法律提案权”,而主要的是“同意权、纠举权、弹劾权和审计权”。
“同意权”,即由“总统”提名的“司法院”、“院长”、“副院长”、“大法官”,“考试院”“院长”、“副院长”、“考试委员”,必须经“监察院”同意后才能任命。“修宪”后,此同意权移转给“国大”。
“纠举权”,是指“监察院”有权对“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的失职或违法行为提出纠举案。
“弹劾权”,指“监察院”有权对“中央”及地方公务人员,“司法院”和“考试院”人员,乃至“总统”、“副总统”的失职或违法行为提出弹劾。“修宪”后,已将对“总统”、“副总统”的“弹劾权”赋予了“立法院”,并将“弹劾权”的行使范围适用于“监察院”人员。
“审计权”,是指对政府各级机关财务收支的稽核权。
“监察院”还有巡察和监试权。所谓巡察权,即由监察委员若干人组成小组,分区巡回监察。所谓监试权,即“考试院”在举行考试时(除监核外)应咨请“监察院”派员监试。
“司法权”为五个“治权”之一。按“宪法”的规定:“司法院为国家最高司法机关,掌握民事、刑事、行政诉讼之审判,及公务员惩戒”,此外,它还有解释“宪法”和“法律”的权力。
“民事诉讼审判权”。即关于民事上法律关系的纠纷,目的在于确定私权关系界限。民事诉讼的审判权,属于“司法院”所属各级普通法院。“刑事诉讼审判权”。刑事诉讼适用的范围是凡人民行为触犯“刑法”及其他一些特别刑事“法规”的行为。刑事诉讼分为公诉和自诉。审判权属于“司法院”所属的各级普通法院。
台湾的审级管理制度分三级三审制。所谓三级,台湾方面定之为地方法院、高等法院和“最高法院”;所谓三审依其规定,不服地方法院判决者,得上诉于高等法院,不服高等法院判决者得上诉于“最高法院”,是为终审。由此可见,民事和刑事“审判权”,实际上是由其各级法院行使。
“行政诉讼审判权”,指人民因受“台湾政府”的违法处分,致损害其利益,经依“诉愿法”提出再诉愿,而不服其决定,或提起再诉愿逾3个月不为决定时,而向“行政法院”提起的诉讼。
“公务员惩戒权”。指公务员有违法、废驰职务或其他失职行为,由“监察院”或各院“部会”首长或地方行政长官,提出惩戒案于“司法院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由“公务员惩戒委员会”对其审查并作出决议,决议案由“司法院”呈请“总统”转令有关机关执行,或由“司法院”迳函被付惩戒人所在机关执行。
对其所谓“宪法”的解释,以及“法律命令”的统一解释,实际上是由“司法院大法官会议”作出。对申请解释案,由“大法官会议”接受审查,并做出解释决议,由“司法院”公布。
⑺ 孙中山认为谁有宪法的最终解释权
孙中山与五权宪法
五权宪法是中华民国国父孙中山对于宪法的创见,是孙中山的重要思想。孙中山在十九世纪就有这种酝酿,1906年12月2日始正式见于文字。 五权宪法乃指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监察权、考试权,各自独立运作并互相监督制衡。 民国十年三月二十日(1921年),孙中山发表演讲阐述五权宪法,说“五权宪法是兄弟所创造,古今中外各国从来没有的”。他认为传统西方宪法在政府机关采取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三权分立的制度仍有流弊,因此认为应该再加入考试权与监察权。他说这是“破天荒的政体”。1947年制定的中华民国宪法大致采取了这种政治体制。 五权制学说基础是孙中山的“权能区分”学说,即是“人民有权,政府有能”。政权归于人民,但中国国情不便全面行使直接民权,由国民大会代表人民行使政权。国民大会可以选举并罢免总统,对监察与考试两院院长行使同意权,另有修宪权。 政府只能行使“治权”,总统作为元首,由国民大会选出。 总统提名行政院长,行政院为最高行政机关,对立法院负责。行政院长之提名需要立法院投票,由总席次超过二分之一的多数可决为同意,总统才能正式任命。总统发布政令必须经由行政院长副署。立法院近似西方国会,行使立法权与预算权。另外将西方国会的调查权分出,由新设的监察院行使,并赋予监察院中国古代的弹劾权,以及现代国会的审计权。监察委员类似古代的御史,由各省与各直辖市议会间接选举产生。另外把政府公务员考试与人事考核权由行政权分出,另设考试院,主管全国公职考试命题典试等业务。司法院则仍行使司法权,内设大法官会议,专司解释宪法。司法院下另有最高法院,为三级三审的终审机关;以及公务员惩戒委员会,监察院通过弹劾之公务员的惩处,由此委员会主管。司法院也负责管理各级法院。 目前的中华民国宪法历经多次修改,总统由公民直选产生,国民大会被废除,行政院长近似总统之幕僚长,早已与原始的五权设计相去甚远。主要政党民主进步党基本反对五权宪法制度,认为是在中国大陆所制订,不适合台湾政情之现状,多数倾向全面修改或制订新宪,具体落实美式的三权分立总统制。
⑻ 孙中山先生设计的中国政治架构中''考试院''是管什么的它作为五权分立里的考试权.是怎么做到与其他
五权分立,是中华民国创立者孙中山提出的一种政治主张。他认为中国从前内实行行政权、容考试权和监察权的流弊很大,而西欧各国所实行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的三权分立,也不大完全,因此,提出采取西洋各国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宪法的长处,并融入中国古代考试权和监察权独立的优点,而创立了以五权分立概念为核心理念的宪法。 由此可以看出:孙中山创立行政、立法、司法、监察及考试等五权独立的五权宪法,其目的是要补救三权分立的缺点,希望借此创立五权分工合作的新政府制度。 这套孙中山所提出的这套五权分立理论,后来将其纳入中华民国宪法当中,实际应用到中华民国政府的组织架构当中,在总统之下设立五院,分别是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及考试院。 国民代表大会(国会)——任免权,通否权(通过权,否决权),监督权,创制权 立法院——立法权,审核权,宪法起草权 司法院——审判权,检察权,宪法解释权 行政院——行政权 考试院——考核权,裁撤权 监察院——监察权,弹劾权
⑼ 台湾所谓的政府机构构成
台湾政府机构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话讲,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学者来讲,这中间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制衡关系,怎么说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须向立法院负责,行政院的官员必须接受立法委员的咨询,行政院的院长有义务到立法院去做施政报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预算案都要由立法院来制定。所以1947年宪法明白规定:行政院必须向立法院负责。1947年宪法规定了司法院、考试院人选的通过:考试院由考试委员来组成,领导班子就是考试委员,有一个考试院长和副院长。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长官,有宪法解释权的大法官,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学方面的专家,都是经过考试进去的。大法官尽管是法律方面的专家,但由于他有权解释宪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虑相当重要。像这些职位过去是由总统提名,监察院同意之后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来五院之间是彼此相互制衡的。总统是在五院之上,可总统除了宪法给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权力以外,对五院的日常事务按照1947年宪法是没有权力直接去干预的。但是根据1947年宪法,目前台湾的总统怎么会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过去1947年宪法规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长,经过立法院同意之后任命。换句话说:行政院的院长的人选是总统找来的,无论如何,两个之间有这样一个关系在,过去宪法的设计中总统实际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个国民大会,1947年宪法中总统是由国民大会的国大代表选出来的,不是直接选举产生,所以总统是受到国民大会的制约的。这是1947年宪法,当时在中国大陆比较能够体现中山先生五权宪法的原理。当然台湾的宪法也没有这么简单,其中一部分一部分非常复杂,这只是把大台湾政府机构五院(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监察院、考试院)这五院用中山先生的话讲,是各自分立,站在政治学者来讲,这中间的关系基本上还是制衡关系,怎么说呢?行政院的施政必须向立法院负责,行政院的官员必须接受立法委员的咨询,行政院的院长有义务到立法院去做施政报告,所有的政策、法律、预算案都要由立法院来制定。所以1947年宪法明白规定:行政院必须向立法院负责。1947年宪法规定了司法院、考试院人选的通过:考试院由考试委员来组成,领导班子就是考试委员,有一个考试院长和副院长。司法院除了本地法院之外,最重要的就是长官,有宪法解释权的大法官,这些大法官和各地法院的法官是法学方面的专家,都是经过考试进去的。大法官尽管是法律方面的专家,但由于他有权解释宪法,所以政治方面的考虑相当重要。像这些职位过去是由总统提名,监察院同意之后任命的。各位就可以看得出来五院之间是彼此相互制衡的。总统是在五院之上,可总统除了宪法给他的一些形式上的权力以外,对五院的日常事务按照1947年宪法是没有权力直接去干预的。但是根据1947年宪法,目前台湾的总统怎么会去管五院的事情呢?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过去1947年宪法规定他可以提名行政院院长,经过立法院同意之后任命。换句话说:行政院的院长的人选是总统找来的,无论如何,两个之间有这样一个关系在,过去宪法的设计中总统实际上不是去直接管事情的。另外有一个国民大会,1947年宪法中总统是由国民大会的国大代表选出来的,不是直接选举产生,所以总统是受到国民大会的制约的。
⑽ 孙中山为何搞“五权分立”
五权分立的思想是为了防止个人独裁,确保政府行使治权时的分权和制衡。 在三权分立之中,考试权是附在行政上的,弹劾权是附在立法上的,孙中山在此基础上借用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二权的科举取士制度,将这二者独立出来,赋予其与其他三权平等的地位。
因为孙中山认为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人唯亲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选拔,而独立的监察制度也有利于一个廉洁高效的政府建设。按照孙中山的说法,就是“以五权分立救三权鼎立之弊。”
(10)中山司法院扩展阅读
五权分立特色:五权宪法有其特色,但基本上是从三权分立(见分权学说)的制宪原则演化而来。孙中山承认自己的构想并非“杜撰”,“就是将三权再分弹劾及考试两权”,“不过三权是把考试权附在行政部分,弹劾权附在立法部分”。
他把“外国的规制”与“本国原有的规制”加以“融合”,借用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中的考试﹑监察机构及其职能,以期比之三权“较为完善”。
在他看来,考试制度“最为公允”,可避免“盲从滥选”和“任用私人” 的弊端,有利于人才的发现和擢用;而“独立”的监察制度和机构也是可资借鉴的,对廉政和效率大有裨益。根据五权分立的准则,国家的体制由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试院和监察院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