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调解与法院审判

调解与法院审判

发布时间: 2021-03-13 08:12:38

法院调解的结果和法院判决的结果相差大吗

你好,调解要坚持自愿与合法原则,司法调解还有一个司法控制原则;
法院调解的结果和法院判决的结果相差大小取决于双方当事人的意愿与经济能力,调解就是妥协或让步的过程,是典型的中庸之道在生活中应用。

⑵ 法庭上,调解和宣判有什么不同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调解

解决纠纷的方式不同。民事调解书反映的是人民法院依法进行调解,促成双方当事人自愿、专合法属地达成协议的内容;民事判决书反映的则是人民法院依法以判决的形式解决纠纷的内容。

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不同。民事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而第一审民事判决书只有在上诉期过后,当事人不上诉的情况下才发生法律效力。

不愿意调解的原因有,调解内容不满足要求不想要调解。

拓展资料:

调解是指双方或多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在人民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有关组织主持下,自愿进行协商,通过教育疏导,促成各方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办法。

调解,是指双方当事人以外的第三者,以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以及社会公德为依据,对纠纷双方进行疏导、劝说,促使他们相互谅解,进行协商,自愿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我国调解方式主要是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行业调解以及专业机构调解。

网络_调解

⑶ 调解与判决存在什么区别

民事调解书与民事判决书的有以下区别:
首先,解决纠纷的方式不同。民事调解书反映的是人民法院依法进行调解,促成双方当事人自愿、合法地达成协议的内容;民事判决书反映的则是人民法院依法以判决的形式解决纠纷的内容。
其次,体现的意志不同。民事调解书在合法的前提下,主要体现了双方当事人的意志,是人民法院依法对双方当事人自愿达成的协议的确认;民事判决书则体现了人民法院的意志即国家的意志。
再次,发生法律效力的时间不同。民事调解书经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而第一审民事判决书只有在上诉期过后,当事人不上诉的情况下才发生法律效力。

⑷ 执行中的和解与审判中的调解有何区别

一、特征不同。执行和解是当事人双方自愿进行,没有执行人员参与,其和解协议,法院只记录在卷,该协议不具有法律效力即强制执行性;而诉讼调解是双方当事人在人民法院审判组织的主持下进行的,双方自愿达成的协议经法院确认后,制作民事调解书,经当事人双方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是法院强制执行的法律依据 。
二、后果不同。执行和解达成后,是执行程序的暂时中止,一方当事人不履行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申请法院恢复原判决或者调解书的强制执行;而调解书送达后,是诉讼程序的终结。
三、目的不同。前者是为了促使当事人履行生效法律文书;后者是为了终结诉讼。

⑸ 法院判决和调解有什么不同

1、特点不同

人民法院的判决有两个特点:具有稳定性。任何机关、团体或个人,都无权变更或撤销,如有错误,只能由人民法院按法律规定的审判监督程序纠正。具有强制性。判决生效后,执行部门有按照判决执行的义务,当事人必须坚决服从,不能抗拒。

法院调解是在人民法院的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的。人民法院进行该活动,依据的是其审判职权,所进行的活动属于审判活动,具有审判上的意义,具有司法的性质。

2、原则不同

公开审判是宪法原则,作为审判活动的最终载体,司法判决当然应当体现公开审判的原则。司法判决是对诉讼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关系结论即裁判结果的证明,是对结论产生的合法性、正确性的证明,也是对审判程序正确性、公正性的证明。

法院调解,指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对双方当事人就争议的实体权利,义务自愿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活动。调解案件时,当事人应当出庭;如果当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经过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到场协商。

3、依据文书不同

在法院调解中,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的,应予批准。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

判决书从送达或当事人接到的第二天起,在法定的期限内,当事人不上诉,人民检察院不抗诉,过了上诉和抗诉期限即发生法律效力。二审的判决,宣判后立即生效。

⑹ 在法院庭前调解和开庭后调解有没有什么区别

区别如下:

1、性质不同

前者含有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的性质,后者则是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的处分。

2、参加的主体不同

前者有人民法院和双方当事人共同参加,后者只有双方当事人自己参加。

3、效力不同

根据法庭调解达成协议制作的调解书生效后,诉讼归于终结,有给付内容的调解书具有执行力;当事人在诉讼中和解的,则应由原告申请撤诉,经法院裁定准许后结束诉讼,和解协议不具有执行力。

(6)调解与法院审判扩展阅读:

民事调解的适用范围

一、关于调解的适用范围

诉讼调解,是指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民事案件程序中,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对争议各方进行疏导规劝,促使其就民事争议通过自愿协商,达成协议的活动,又是人民法院审结案件的方式之一。

诉讼调解作为《民事诉讼法》一项基本原则,在民事诉讼中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根据《民事诉讼法》第9条、第155条,《民诉意见》第201条的规定,调解适用第一审普通程序、简易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审判监督程序。

《若干规定》第2条用列举和概括的方式,规定了除6类案件不适用调解外,其他案件均可以调解。这6类案件是:特别程序、督促程序、公示催告程序、破产还债程序案件,婚姻关系、身份关系确认案件,以及其他依案件性质不能进行调解的民事案件。

⑺ 法院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关系是什么

共同点就是法庭调解是诉讼和解的一种,两者都可以引起诉讼的结案,使案件得以解决。
不同点在于法庭调解是在人民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达成和解协议,一般情况下人民法院应当出具调解书,但是在简易程序中,及时清结的可以只记入调解笔录。这种调解具有强制力,当时人不能上诉,特殊情况可引起再审。也不能再行起诉。
而诉讼和解除了包括以上的法庭调解外应该还包括庭下和解,这种情况下当事人自行和解,原告撤诉就可以结案。单说庭下和解吧,这种没有强制力,如果当事人反悔,还需要再行诉讼。
所以,一般情况下,除非把握性很强,还是通过法院调解比较好。

⑻ 法院调解与诉讼调解的关系

法院调解 又称诉讼中调解。包括调解活动、调解的原则、调解的程序、调解书和调解协议的效力等。是指在法院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就民事权益争议自愿、平等的进行协商,达成协议,解决纠纷的诉讼活动和结案方式。是当事人用于协商解决纠纷、结束诉讼、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审结民事案件、经济纠纷案件的制度。诉讼中的调解是人民法院和当事人进行的诉讼行为,其调解协议经法院确认,即具有法律上的效力。《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应遵循查明事实,分清是非、自愿与合法的原则,调解不成,应及时判决。法院调解,可以由当事人的申请开始,也可以由人民法院依职权主动开始。调解案件时,当事人应当出庭;如果当事人不出庭,可以由经过特别授权的委托代理人到场协商。调解可以由审判员一人主持,也可以由合议庭主持,并尽可能就地进行。除法律规定的特殊原因外,一般应当公开调解。在法院调解中,被邀请的单位和个人,应当协助人民法院进行调解。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自愿、协商达成调解协议,协议内容符合法律规定的,应予批准。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应当制作调解书。调解书应当写明诉讼请求、案件的事实和调解结果,由审判人员、书记员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送达双方当事人签收后,即具有法律效力。下列案件调解达成协议,人民法院可以不制作调解书:①调解和好的离婚案件。②调解维持收养关系的案件。③能够即时履行义务的案件。④其他不需要制作调解书的案件。

诉讼调解就是通过法院审判人员对当事人进行法制宣传和说服教育工作,讲明利害关系,促使双方平等协商,互谅互让,自愿达成协议,从而使纠纷得以解决。

热点内容
武汉新条例 发布:2025-08-01 01:37:48 浏览:917
上海市司法鉴定人 发布:2025-08-01 01:32:02 浏览:35
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 发布:2025-08-01 01:31:05 浏览:255
反驳道德绑架 发布:2025-08-01 01:29:45 浏览:375
企业内部科室公章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01 01:29:39 浏览:395
劳动法针对公司的工作指派 发布:2025-08-01 01:27:26 浏览:474
安徽大学民商法难考么 发布:2025-08-01 01:19:24 浏览:771
行政法查封扣押要有见证人吗 发布:2025-08-01 01:09:59 浏览:96
在深圳当法官 发布:2025-08-01 01:02:26 浏览:619
全国法院工作会议 发布:2025-08-01 00:54:43 浏览:9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