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网上诋毁法官

网上诋毁法官

发布时间: 2021-03-13 11:06:31

㈠ 请问如果有人在网上诋毁他人的话,可以根据什么法律警告他呢

因为这大致是对名誉权的侵害,以下法律希望对您有帮助:
中华人民共和国最高人民法院公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已于1998年7月14日由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02次会议通过,现予公布,自1998年9月15日起施行。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释
(1998年7月14日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第1002次会议通过法释[1998]26号)
1993年我院印发《关于审理名誉权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以来,各地人民法院在审理名誉权案件中,又提出一些如何适用法律的问题,现解释如下:
一、问:名誉权案件如何确定侵权结果发生地?
答:人民法院受理这类案件时,受侵权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住所地,可以认定为侵权结果发生地。
二、问: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来信或者文章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以及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其他一定范围内的一般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所载内容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有关机关和组织编印的仅供领导部门内部参阅的刊物、资料等刊登的来信或者文章,当事人以其内容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机关、社会团体、学术机构、企事业单位分发本单位、本系统或者其他一定范围内的内部刊物和内部资料,所载内容引起名誉权纠纷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三、问: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引起的名誉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新闻媒介和出版机构转载作品,当事人以转载者侵害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四、问: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部门依职权对其管理的人员作出的结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对其管理的人员作出的结论或者处理决定,当事人以其侵害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五、问:因检举、控告引起的名誉权纠纷,人民法院是否受理?
答:公民依法向有关部门检举、控告他人的违法违纪行为,他人以检举、控告侵害其名誉权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如果借检举、控告之名侮辱、诽谤他人,造成他人名誉损害,当事人以其名誉权受到侵害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应当受理。
六、问:新闻单位报道国家机关的公开的文书和职权行为引起的名誉以纠纷,是否认定为构成侵权?
答: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依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作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而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七、问: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权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一)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二)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八、问:因医疗卫生单位公开患者患有淋病、梅毒、麻风病、艾滋病等病情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医疗卫生单位的工作人员擅自公开患者患有淋病、麻风病、梅毒、艾滋病等病情,致使患者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患者名誉权。
医疗卫生单位向患者或其家属通报病情,不应当认定为侵害患者名誉权。
九、问:对产品质量、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引起的名誉权纠纷,如何认定是否构成侵权?
答:消费者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但借机诽谤、诋毁,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新闻单位对生产者、经营者、销售者的产品质量或者服务质量进行批评、评论,内容基本属实,没有侮辱内容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其名誉权;主要内容失实,损害其名誉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十、问:因名誉权受到侵害使生产、经营、销售遭受损失予以赔偿的范围和数额如何确定?
答:因名誉权受到侵害使生产、经营、销售遭受损失予以赔偿的范围和数额,可以按照确因侵权而造成客户退货、解除合同等损失程度来适当确定。
十一、问:名誉权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交织在一起的,人民法院应如何审理?
答:名誉权纠纷与其他民事纠纷交织在一起的,人民法院应当按当事人自己选择的请求予以审理。发生适用数种请求的,人民法院应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有关规定和案件的实际情况,可以合并审理的合并审理;不能合并审理的,可以告知当事人另行起诉。

根据《民法通则》第 134条的规定,结合侵害名誉权的具体特征,侵害名誉权的民事责任有:停止侵害、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等。在刑事责任上,当以侮辱、诽谤方式侵犯他人名誉权,情节严重,并符合刑法关于侮辱罪、诽谤罪的规定时,行为人的行为就构成了侮辱罪、诽谤罪,需根据《刑法》第246条的规定承担刑事责任,即可被判处3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 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当然,构成刑法的侮辱与诽谤的条件与民法上的侮辱与诽谤的条件并不相同。最显著的区别是,刑法上所说的侮辱是要求在大庭广众之下对被害人进行公然的侮辱,而民法上的侮辱只要侵权人对被害人的侮辱行为为他人所知道即可;刑法上的诽谤要求所散布的虚假信息是行为人自己捏造的,而民法上的诽谤并不要求所散布的虚假信息是行为人所捏造,只要行为人有散布此种虚假的事实即可。

我国《民法通则》第101条规定:“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这一规定是我们判 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害的法律依据。根据这一规定,构成对他人名誉权的侵权须具备下列四个条件:(1)行为人实施了违法行为;(2)有 侵害名誉权的损害事实;(3)他人名誉受到损害是行为人的违法行为所造成的;(4)行为人有过错。后三个条件与其他人身权侵权行为没有太大的区别,名誉侵 权的关键是第一个条件,即违法行为。
希望采纳,谢谢。

㈡ 在网上发布诋毁言论是否犯法

根据《关于审理利用信息网络侵害人身权益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及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利用信息网络实施诽谤等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建议你查阅,根据你的情况判断。如有不妥建议删除,对有关人员赔礼道歉,获得谅解,适当赔偿。
有问题、意见、通过合法途径反应,不可图一时的痛快,伤人害己。得不偿失。

㈢ 男子公开质疑法官枉法,法院称其侮辱诽谤,哪一方在理

按报道来看,在这起事件中,男子首先质疑法院在先,随后法院才对其进行惩罚,应该是法院理在先。

写在最后

最后,对于这起事件,大家如何看待,欢迎留言探讨。

㈣ 原告诽谤法官有罪吗

诽谤罪,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的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
罪的犯罪主体是一般主体,达到刑事责任年龄的,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可以构成本罪。

侵犯的客体,和对他人的人格尊严,名誉权。犯罪侵犯的对象是自然人。

构成诽谤罪,诽谤罪,必须在严重的情况下,诽谤和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必须仅限于尚不够刑事处罚的。民事性质的名誉侵权,诽谤不但违法程度轻的犯罪行为,以及诽谤和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规定的顺序。
因此,原告和法官的身份,是不是问题的关键,主要是到诽谤严重情节的,如果达到了构成诽谤罪。在接受诽谤受害者主张,如果受害人是不支持的行为不会被追究责任。

㈤ 在网上被人造谣诽谤应该怎么办

自行协商解决,或者由第三方调解(例如人民调解委员会),或者向法院依法起诉。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四十六条第二款规定,诽谤罪,是指故意捏造并散布虚构的事实,足以贬损他人人格,破坏他人名誉,情节严重的行为。第二百四十六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

㈥ 网上传播诋毁他人隐私够500条 追究刑事责任 具体适用法律法规是什么 应该如何处理

2013年9月9日,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布《关于办理信息网络实施专诽谤等刑事案件的司法解属释》。司法解释规定,利用信息网络诽谤他人,同一诽谤信息实际被点击、浏览次数达到5000次以上,或者被转发次数达到500次以上的,应当认定为刑法第246条第1款规定的“情节严重”,可构成诽谤罪;如果行为人明知是捏造的损害他人名誉的事实,实施了在信息网络上散布的行为,主观上故意,客观上造成实际损害,情节恶劣的,以诽谤罪定罪处罚。如果行为人不明知是他人捏造的虚假事实而在网络上发布转发的,即使对被害人名誉造成一定的损害,也不构成诽谤罪。

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利。犯本罪,告诉的才处理,即被害人自诉告发的,法院才受理,否则不受理。但是严重危害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的除外。

㈦ 对于在网络上可以诋毁污蔑人格的行为有没有什么法律条款可以制裁他,要详细到什么法的哪一款哪一条,谢谢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在互连网络诽谤、造谣、污蔑、构陷他人的处罚决定1,通过电子信件诽谤、造谣、污蔑、构陷他人。2,通过论坛BBS、贴吧、博客、等电子文档诽谤、造谣、污蔑、构陷他人。3,编发短信恶意诽谤他人。4,网络虚拟空间的媒介对他人歪曲报道、诽谤、造谣、污蔑、构陷。5,任何人的任何行为包括通过“虚拟空间”已经影响到公众对他人的社会评价,导致他人的名誉受损。被造谣、诽谤、污蔑、构陷的人,可要求造谣、诽谤、污蔑、构陷之人在公开发行的报刊上公开向被造谣、诽谤、污蔑、构陷的人赔礼道歉,并赔偿精神损失费。 6,侮辱、诽谤犯罪行为所侵害的不仅是被害人个人的人格和名誉,而是严重危害了社会秩序和国家利益,即使被害人不提出控告,人民检察院也应主动进行追诉。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认定在"虚拟空间"用网名肆意侮辱网友的的侵权行为成立。法院可以做出责令在网上公开赔礼道歉,并赔款的判决。 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四、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利用互联网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 三、为了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和社会管理秩序,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二)利用互联网损坏他人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 (三)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五、利用互联网实施本决定第一条、第二条、第三条、第四条所列行为以外的其他行为,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六、利用互联网实施违法行为,违反社会治安管理,尚不构成犯罪的,由公安机关依照《治安管理处罚条例》予以处罚;违反其他法律、行政法规,尚不构成犯罪的,由有关行政管理部门依法给予行政处罚;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或者纪律处分。 利用互联网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构成民事侵权的,依法承担民事责任。

㈧ 在网上诋毁别人,算犯法吗

算的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试行)》第140条规定:“以书面、口头等形式宣扬他人的隐私,或者捏造事实公然丑化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形式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依照这些法律规定,我国公民和法人的名誉权依法受保护,任何个人和组织非法侵害他人的人格尊严,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权的行为都是被禁止的。
网络侵犯名誉权的表现形式:
网络侵犯名誉权的主要形式,是在网站的主页、聊天室、网络公告牌上无中生有、凭空捏造、散布、传播虚假的某种事实,或对某种事实随意评论,败坏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的名誉的行为。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空间随意发表言论,如果涉及他人隐私,无异于在公共场所揭人疮疤。在网上大放厥词,不但违背网络规范,而且侵犯他人的名誉权。非正常行使批评、评论的权利,也会对他人的名誉造成侵害。

㈨ 男子公开质疑法官枉法,法院称其侮辱诽谤,他为何这么说

男子为何质疑法院?

简单来说,这名男子因为不服法院重启再审的原因,他认为关于案件的事件已经非常清晰了,在相关证据都确凿的情况下重启再审是不合理,据此怀疑法院方在这起事件中存在有失公平的行为。

遂通过网络发帖的方式在网络上公然质疑法院方,而法院方认为在此次事件中法院是秉持公证处理的,这名男子的行为无疑是诽谤。

写在最后

最后,对于这起事件,大家如何看待,欢迎留言探讨。

热点内容
2017经济法考试答案 发布:2025-08-01 01:44:32 浏览:614
武汉新条例 发布:2025-08-01 01:37:48 浏览:917
上海市司法鉴定人 发布:2025-08-01 01:32:02 浏览:35
把法治建设成效作为 发布:2025-08-01 01:31:05 浏览:255
反驳道德绑架 发布:2025-08-01 01:29:45 浏览:375
企业内部科室公章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8-01 01:29:39 浏览:395
劳动法针对公司的工作指派 发布:2025-08-01 01:27:26 浏览:474
安徽大学民商法难考么 发布:2025-08-01 01:19:24 浏览:771
行政法查封扣押要有见证人吗 发布:2025-08-01 01:09:59 浏览:96
在深圳当法官 发布:2025-08-01 01:02:26 浏览: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