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西峡法官

西峡法官

发布时间: 2021-11-25 13:30:11

Ⅰ 请祥列--南阳的古今名人都有谁

南阳自古出人才,曾有说法,历史上的著名五圣都出自南阳:
商圣范蠡 医圣张仲景 科圣张衡 智圣诸葛亮 谋圣姜子牙
现介绍一部分:
1、刘秀
字文叔,汉南阳郡蔡阳(一说在今宛城区瓦店南)人。汉高祖刘邦九世孙。东汉王朝创立者,自公元25年至57年执政,在位32年。
2、刘玄
字圣公,汉南阳郡蔡阳(一说在今宛城区瓦店以南)人。西汉末更始皇帝,刘秀之族兄。王莽末年,四方绿林起兵反莽。刘玄参加绿林军,公元23年被推为天子,在育水之滨(今南阳城南)登坛称帝,年号更始。其后,绿林军节节得胜,昆阳一战,歼灭王莽主力军。刘秀兄弟指挥绿林义军,以少胜多,大败莽军主力,威名大震。

3、张衡
字平子,南阳郡西鄂县(今河南南阳)人,是东汉著名的天文学家。他最主要的成就是著《灵宪》,制浑天仪,造地动仪,在历法方面也有研究。此外,他还是一位机械技术大师,才情高远的大文学家和画家,对后世文化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他是我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罕见的全面发展的天才。

4、张仲景
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郡涅阳县(今河南省南阳县)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据史书记载,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5、张释之
字季,汉南阳郡堵阳(今方城县)人。汉代名宦。初以家资五百万选为骑郎,为汉文帝之侍从官,十年得不到升迁,因不知名欲辞归。中郎将援盎知其贤,遂向文帝推荐,得到文帝召见。他向文帝陈述秦灭、汉兴之原因,得文帝赞赏,始迁谒者仆射。他力主务实,反对善辩,凡事善讲原则。文帝重用他,拜为中大夫,再迁中郎将。后升任为廷尉,位列九卿。
6、邓禹
字仲华,汉南阳郡新野(今新野县人。东汉开国勋臣。首任宰相。他少时在长安就学,聪敏好学,十三岁能背诵《诗》,与刘秀为学友。王郎起兵反汉,刘秀自蓟至信都,命邓禹征集将士,得数千人,攻占乐阳,首立战功。邓禹长于推荐贤能,所举之人皆才干出众,才尽其职。刘秀非常赏识邓禹识才、举才和用才的贤德,每任命和调整将领时,多听取他的意见。刘秀即位,任命邓禹为大司徒,封侯,食邑万户,并诏扬他“极有忠孝之心,与光武帝谋划营帐之中,决胜千里。斩将破军,平定山西,功效尤为显著。”邓禹率兵渡汾阴河,入夏阳,击败更始十万兵将。建武二年,他被更封为梁侯。
建武四年,他奉命率复汉将军邓晔、辅汉将军王匡南攻,收降刘嘉,击败延岑。建武十三年,天下平定,邓禹被定封为高密侯。后被免除将军职,以特进行朝拜之礼。他淡泊名利,待人敦厚,孝敬父母,天下已定,常思远离名誉和权势。邓禹还教子有方,不置产业。后来,他的子孙皆称名天下。中元元年,邓禹复任大司徒。显宗即位,感其功高,拜为太傅。永平元年,病逝,谥元侯。永平中,显宗追念邓为开国勋臣,诏画像于南宫云台,为二十八宿之首。
7、许攸
字子远,南阳人,三国时期谋士。许攸少年时与袁绍、曹操都是好友。汉献帝初平年间他随袁绍在冀州。官渡之战时,他向袁绍提出了不
要和曹操相攻的建议,但袁绍自以为强大而不纳,此时许攸深感已不可与袁绍为谋,便投奔了曹操。后来曹操以弱胜强,战胜了袁绍,许攸发挥有一定的作用。由于许攸自恃有功,常戏谑曹操,对此曹操嫌恨之。一次,许攸随曹操至邺城门时对左右说:“不是我的功劳,你们都不能出入此门”。有人将此话转告曹操,许攸遂被杀害。
8、文聘
字仲业,南阳宛人,三国时期曹魏政治家、名将。文聘原为荆州牧刘表的大将,曹操南征荆州时,他为刘表之子刘琮以全州之地投降而痛哭流涕,故深受曹操的赞赏,称他“真忠臣也”,以厚礼待之,并任命他为与东吴接壤的江夏郡太守。他在江夏的数十年间,“有威恩,名震敌国”,使“贼不敢侵”。后赐爵关内侯。文帝时进爵长安乡侯。因累立功迁后将军,封新野侯。 文聘死后赐号为壮侯。
9、黄忠
字汉升,南阳人,三国时期刘备部将。黄忠早年先在荆州牧刘表部下任中郎将,与刘表侄儿刘磐共守长沙的攸县(今湖南攸县东北)。赤壁之战后,刘备收江南,黄忠投归刘备。
建安十八年(212年),黄忠由葭萌(今四川广元县西南)受命回军进攻益州牧刘璋。他常常冲锋陷阵,身先士卒,其勇毅名列全军之首,为刘备攻占成都立下了汗马功劳。益州平定后,他被任命为讨虏将军。建安二十三年(218年)随刘备北上进军汉中时,陷阵勇毅,老当益壮,奋力迎战魏将夏侯渊等。夏侯渊的部众很精锐,黄忠每次都是冲锋在前,鼓励并率领着士兵们,全军金鼓震天,欢呼呐喊声撼动山谷,终于在翌年夺得了战略要地定军山(在今陕西勉县)。由于战功卓著声名大振而晋升为征西将军。刘备立为汉中王后。黄忠又被任命为后将军,与前将军关羽齐名,赐爵关内侯。第二年黄忠去世,追谥刚侯。
10、魏延
字文长,义阳人,三国时期蜀汉著名将领。
魏延原系刘备的亲信将领“曲部”,后随刘备入蜀,因屡立战功,被提拔为牙门将军。提升魏延为镇远将军。兼任汉中太守,掌管汉中地区的军务。刘备这一任命,使“一军尽惊”,魏延成为蜀汉的第一员大将。
12、甘宁
字兴霸,南阳人,三国时期吴国政治家、名将。甘宁早年先依附刘表,因不被重用,转而投身黄祖,而黄祖又以普通人看待,在这种情况下,他投奔了东吴。

13、范晔
字尉宗,南朝宋顺阳人,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
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宋文帝元嘉元年(424年)因事触怒刘义康,左迁为宣城郡(郡治在今安徽宣城)太守。后来他又几次升迁,官于左卫将军、太子詹事。元嘉二十二年(445年),因有人告发他密谋拥立刘义康,于是以谋反的罪名被处以死刑。
14、岑参
河南新野人,生于湖北江陵,唐代著名诗人。出身于官僚家庭,其曾祖父、伯祖父、伯父都官至宰相,父亲也两任州刺史。天宝八年,任安西四镇节度使高仙芝幕府书记,赴安西,三年后回长安。天宝十三年,又作安西北庭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再度出塞。安史之乱后,至德二年回朝后,由杜甫等人推荐任右补阙,以后转起居舍人等官职。大历元年任嘉州刺史,以后罢官,欲归故乡时,客死成都旅舍,史称“岑嘉州”。
15、韩愈
字退之,南阳邓州人。因河北昌黎系韩氏郡望,世称“韩昌黎”。唐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16、张三丰
名全一,一名君宝,道号元元子,因衣着肮脏,不修边幅,人送绰号“张邋遢”,河南南召县人,元末明初著名道人。史称他龟形鹤背,大耳圆目,须髯如戟。寒来暑往,仅一纳衣、蓑长着身。元末曾在湖北武当山幽栖,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多次遣使求之未遇。明英宗时封其为“通微显化真人”。
17、张嘉谋
字忠甫、中父、通称中孚,自号梅溪钓徒(简称梅溪)。南阳市卧龙区白庄人。清朝举人,教育家、史志专家、诗人。曾任光绪内阁中书,河南省博物馆馆长,河南古迹研究会主任,中华民国第一届国会众议院议员等职。
18、董作宾
原名作仁,号平庐,字彦堂,宛城区长春街人。出身于小店主家庭。6岁入私塾。1910年,入元宗高小,后因兄弟去世,中途辍学。1915年春,考取县办师范学校。毕业后,留校任教。1917年春,跟随张嘉谋去开封,在张家管书房兼办家务。后入开封育才馆读书,初步接触甲骨文。
19、别廷芳
字香斋,西峡县阳城乡张堂村人。宛西自治首领,自治业绩斐然,历任内乡县民团第二团团长、宛属十三县联防司令、河南省第六区抗战自卫团司令等职。别廷芳由一个屠共产党人的刽子手,最终成为由接受共产党的联合抗日的主张,同共产党联合抗日,直至拥护共产党的开明人士。

20、彭锡田
幼读私塾。1917年肄业于北京汇文大学后,投身仕途,经人举荐给西北革命军首领冯玉祥,深得冯玉祥将军的重用,历任西北革命军旅部书记官兼军部法官、西北革命军军法科科长兼哈尔宾禁烟督办,察哈尔督统署秘书长,西北边防督办公署秘书长。
21、李季
原名振鹏,笔名李季、李寄、里计,唐河县祁仪乡人。1938年,赴陕北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2、冯沅君
女,原名恭兰、淑(叔)兰,笔名淦女士,沅君、漱峦、大琦、易安、吴仪等。唐河县祁仪镇人。自幼学习四书五经、古典文学及诗词,1910年入县立端本女子小学堂,辛亥革命时辍学,居家自修。
23、冯友兰
字芝生,唐河县人祁仪镇人。13岁丧父,发奋读书。先后在开封中州公学、北京大学学习。1919年,他考取河南公费留学生赴美,1923年毕业于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获哲学博士学位。

24、彭雪枫
(1907~1944),郛名隆兴,原名修道,曾化名彭素、彭雨峰、涂秀根、望敏等。镇平县七里庄人。1925年加入共青团,次年转为中共党员,担任中共汇文中学支部书记。
25、张星江
(1907~1936),又名振兴。唐河县毕店乡人。1927年,任中共唐河县委委员。1931年任中共鄂豫边特委委员,负责红九军后勤供应工作,不避艰险进出苏区,为红军筹办军需物资。

26、郭庠生
(1911~1947),号瑞卿,化名致青,镇平县侯集镇人。性耿直,爱声乐,尤喜诗画。1931年考入开封艺术师范,专攻国画。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秘密传播马列主义,进行抗日救国活动。
27、王亚凡
(1914~1962),原名正雅,曾名嘉林、郑亚等,内乡县城郊乡人。1929年到北平读书,后入北京大学当旁听生,曾参加“一二、九”运动。抗日战争爆发后,他在北平人“宛属平津同学会”宣传部长。

28、杜凤瑞
(1933-1958),方城县杨楼乡人。自幼贫苦,随全家乞讨,饱受欺凌,养成疾恶如仇、顽强不屈的性格。1947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先后担任通讯员和司号员。

29. 冯景兰——地质学家
冯景兰(1898~1976),字淮西,唐河县人,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幼入私塾读经史。1913年考入开封省立二中,1916年入北京大学预科。1918年赴美国入科罗拉多州立金城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学习矿山地质及采矿学,获矿山工程师职称。1921年进纽约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院攻读矿床学、岩石学及地貌学等,获硕士学位。

30. 杨廷宝——建筑学家
杨廷宝(1910~1982),字仁辉。宛城区人,中国建筑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1924年夏,毕业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荣获建筑学家称号。
31. 王占国——半导体材料专家
王占国,1938年生,镇平县人,中国半导体材料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32. 张炳熹——地质学家
张炳熹,1919年生,社旗县人,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33. 杜祥琬——应用核物理学家
杜祥琬,1938年生,南阳市人,中国应用物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34. 杨土莪——水声学家
杨士莪,1931年生,南阳市人,中国水声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35. 余永富——选矿专家
余永富,1932年生,南召县人,中国选矿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36. 张勇传——水力发电工程专家
张勇传,1935年生,南阳市人,中国水力发电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37. 袁晴棠——石油化工专家
袁晴棠,女,1938年生,南召县人,中国石油化工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

38. 张国伟——地质学家
张国伟,1939年生,南阳市人,中国地质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39. 陈凤桐——农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详见南阳农业科技中的农业科技思想)
40. 丁声树——语言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详见思想文化)
41. 王永民——《五笔宇型汉字编码方案》
王永民,1943年生,南召县人。他发明的“五笔字型计算机汉字输入技术”是中国惟一获得美国、英国专利的电脑汉字输入技术。
42. 司尚锁——中国最大的沼气发酵池设计专家
司尚锁,1936年生,邓州市人,河南省天冠企业集团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
43. 周中普——小麦育种专家
周中普,1932年生,小麦育种专家。
44. 朱鸿云——猕猴桃专家
朱鸿云,1938年生,猕猴桃专家。
45. 孙耀志 高级经济师,现任河南省宛西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兼任河南省中药现代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46. 周文炳 1921年出生,方城县人。1947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医学系。1956~1959年在广州中山医学院获硕士学位,历任中山医科大学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47.申伯(西周厉王至宣王时期人),西周著名政治家、军事家,申国(今河南省南阳市)开国君主。
48 百里奚(约公元前700年~公元前621年),姓百里,字子明,春秋时期楚国宛邑(今河南南阳)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秦统一天下的奠基丞相。

累~~~~~

Ⅱ 作为学生我们要学习商鞅变法的哪些精神

1.体现了商鞅为了改革不怕牺牲勇于挑战的精神。学生从中可以学到为了学习要肯吃苦,迎难而上。
2.变法虽然成功,但商鞅却被处以极刑,这说明,任何改革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学生可以学到在学习过程中不是一帆风顺的,要有思想准备。

Ⅲ 一场车祸夺取鲜活生命,两审判决赢得一纸胜诉。

可以向警察说明事实真相,理由在自己手里

Ⅳ 为何说商鞅变法也未与旧制度、旧文化、旧习俗彻底划清界限

秦国在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山东齐、楚、燕、赵、魏、韩这六个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山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商鞅变法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实力的增长,要求获得相应的政治权利。因此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
①形成两大对立的阶级。春秋以来,由于铁器和牛耕的推广使用,大量荒地被开垦出来,一些奴隶主将新开垦的田地变成私产出租,这样出现了地主和农民两个阶级。
②封建经济发展的需要。战国时期,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旧贵族世卿世禄的特权,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各国相继掀起了变法运动。
③各国争霸的需要。当时诸侯国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为了在争霸中处于有利地位和不被别国吞并,各国竞相进行了富国强兵的改革。
④为了增强秦国实力,秦孝公引进人才,变法图强。于是商鞅被重用。
[编辑本段]变法主要内容

1、经济措施
商鞅对经济的改革是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重点。这是战国时期各国中唯一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改变土地所有制的事例。主要内容如下:
1)废井田、开阡陌
商鞅在经济上推行的重大举措是“废井田、开阡陌”。《史记》记载:商鞅“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战国策》说商鞅“决裂阡陌,教民耕战” ,废止“田里不粥(“粥”同“鬻”,音yù)”的原则。所谓“阡陌”,指“井田”中间灌溉的水渠以及与之相应的纵横道路,纵者称“阡”,横者称“陌”。“封疆”就是奴隶主贵族受封井田的界限。“开阡陌封疆”就是把标志土地国有的阡陌封疆去掉,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从法律上废除了井田制度。法令规定,允许人们开荒,土地可以自由买卖,赋税则按照各人所占土地的多少来平均负担。此后秦政府虽仍拥有一些国有土地,如无主荒田、山林川泽及新占他国土地等,但后来又陆续转向私有。这样就破坏了奴隶制的生产关系,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
2)重农抑商、奖励耕战
商鞅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因弃本求末,或游手好闲而贫穷者,全家罚为官奴。商鞅还招募无地农民到秦国开荒。为鼓励小农经济,还规定凡一户有两个儿子,到成人年龄必须分家,独立谋生,否则要出双倍赋税。禁止父子兄弟(成年者)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这些政策有利于增殖人口、征发徭役和户口税,发展封建经济。
商鞅实行重农抑商政策的原因:1.农业是人们最基本的生活资料。2.国家通过稳定的土地税保证财政收入。3.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将农民束缚在土地之上。4.工商业会加剧劳动力从土地上流失从而造成种种社会问题。5.商品经济不发达,不如经营土地有保障。
3)统一度量衡
商鞅变法前,秦国各地度量衡不统一。为了保证国家的赋税收入,商鞅制造了标准的度量衡器,如今传世之“商鞅量”,上有铭文记有秦孝公监造,“爰积十六尊(寸)五分尊(寸)之一为升”。从“商鞅量”中得知,商鞅规定的1标准尺约合今0.23公尺,1标准升约合今0.2公升。由量器及其铭文可知,当时统一度量衡一事是十分严肃认真的。商鞅还统一了斗、桶、权、衡、丈、尺等度量衡。要求秦国人必须严格执行,不得违犯。
度量衡的统一的意义
第一、全国上下有了标准的度量准则,为人们从事经济、文化的交流活动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第二、对赋税制和俸禄制的统一产生了积极作用;
第三、有利于消除地方割据势力的影响;
第四、为后来秦始皇统一度量衡奠定的基础。

2、政治措施
商鞅对政治的改革是以彻底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建立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为重点。他在这方面的贡献远远超过李悝和吴起。主要内容如下:
1)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
商鞅下令“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以奖励军功而禁止私斗。规定爵位依军功授予,宗室非有的军功不得列入公族簿籍。即“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荣华”。 就是说有功劳的贵族子弟,可享受荣华富贵;无功劳的,虽家富,也不得铺张。
制定军功爵制的作法,意味着商鞅彻底废除了旧世卿世禄制,今后将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官吏从有军功爵的人中选用。经过若干年的发展,军功爵制发展为后来著名的二十级爵:一级曰公士,二级曰上造,第十九级曰关内侯,二十级曰彻侯。据《汉书》记载:“商君为法于秦,战斩一首赐爵一级,欲为官者五十石”。 也就说明了奖励的做法:将卒在战争中斩敌人首级一个,授爵一级,可为五十石之官:斩敌首二个,授爵二级,可为百石之官。各级爵位均规定有占田宅、奴婢的数量标准和衣服等次。
而所谓私斗,并不是指一般人打架,而是指“邑斗”。“邑”是指一般的城镇,被奴隶主所占有。奴隶主之间为了争夺土地、财产,经常发生争斗。新法规定不准私斗,目的在于削弱奴隶主的势力,加强封建中央集权。严惩私斗的作法是:为私斗者,各以情节轻重,处以刑罚。
由于推崇战功,秦国军队的战斗力大大增强。秦国在对外战争中,国力进一步增强,从而扭转了长期以来被动落后的局面。公元前355年,秦孝公与魏惠王在杜平相会,结束了秦国长期不与中原诸侯会盟的被动局面,提高了秦国的地位。秦国还用武力逐步占有了土地肥沃、农业发展水平较高的巴蜀地区和盛产牛马的西北地区,社会生产得到迅速发展,从而奠定了秦统一的物质基础。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2)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
《史记》记载,秦国规定“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即依军功大小定贵族身份之高低。该规定沉重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因而,招致了他们的怨恨。《史记》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是改革受阻的真正原因。
3)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
秦国的都、乡、邑、聚原来都是自然形成的大小居民点。商鞅为了加强封建专制的统治,管理广大居民,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轻罪用重刑。将魏国李悝的《法经》颁布实行,还增加了连坐法。主要内容是:居民以五家为“伍”、十家为“什”,将什、伍作为基层行政单位。按照编制,登记并编入户籍,责令互相监督。一家有罪,九家必须连举告发,若不告发,则十家同罪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发“奸人”的与斩敌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这与后代的保甲制度相同。商鞅同时规定,旅店不能收留没有官府凭证者住宿,否则店主也要连坐。
4)推行县制
商鞅在政治方面的重大改革是“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 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也有史书认为是41县或36个县)。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商鞅通过县的设置,把领主对领邑内的政治特权收归中央。该措施有力地配合了“废井田、开阡陌”政策,用政治手段保证了土地私有。巩固了中央集权的封建统治,削弱了豪门贵族在地方的权力。
后来,秦在新占地区设郡,郡的范围较大,又有边防军管性质,因之郡的长官称郡守。后来郡内形势稳定,转向以民政管理为主,于是郡下设若干县,形成秦的郡县制。
5)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商鞅的该措施是为了排除复古思想的干扰。然而,商鞅开创的“燔诗书”的高压政策,不仅极端压制了人民的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典籍也是一种摧残。
社会风俗:
商鞅强制推行一夫一妻小家庭政策:禁止父子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等。
[编辑本段]变法的目的及作用
目的:富国强兵
作用:出现了“家给人足”的繁荣景象,全国百姓以私下斗殴为耻,以为国家立下战功为荣,国家战斗力不断增强,富国强兵的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国家。废除了旧的制度,促进了农业生产,提高了军队战斗力,是秦国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诸侯国,为以后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编辑本段]变法的过程
商鞅变法是分两次进行的。第一次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
立木为信
原文:
商鞅变法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己,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令行于民。
译文:
商鞅变法的法令已经准备就绪,但没有公布。他担心百姓不相信自己,就在国都集市的南门外竖起一根三尺高的木头,告示:有谁能把这根木条搬到集市北门,就给他十金。百姓们感到奇怪,没有人敢来搬动。商鞅又出示布告说:“有能搬动的给他五十金。”有个人壮着胆子把木头搬到了集市北门,商鞅立刻命令给他五十金,以表明他说到做到。接着商鞅下令变法,新法很快在全国推行。
毛泽东早年在评论“徙木立信”这段故事时指出:“商鞅之法,良法也。......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
移动一根木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诚信。
[编辑本段]相关资料
【商鞅与旧贵族势力的斗争】
商鞅变法,侵犯了贵族们的利益,因之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太子傅公子虔和太子师公孙贾还教唆太子驷公开出来反对。商鞅在孝公的支持下,加强思想统治,新法得到推行。可是,前338年,孝公死,太子驷继位,是为秦惠王。公子虔等乘机发动反攻,诬陷商鞅以“谋反”的罪名,将他逮捕并车裂。商鞅虽死,秦惠王和他的子孙都继续实行商鞅的新法,所以秦的国势继续发展,为后来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会改革。通过这次变法,旧制度废除了,新制度建立了,秦国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秦国的战斗力大大提高。
贫民拥护,因为变法提高了他们的社会地位
【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
一.顺应了历史潮流的发展趋势。
二.制定了一系列具体有效的办法。
三.敢于同旧势力斗争。
四.取信于民,得到百姓信任
五.国君的支持。
六.长期遏制秦国的晋国分为韩,赵,魏三国.
七.中原贤士游说秦国
公元前356年,正当商鞅辅佐秦孝公酝酿变法时,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故汤武不循礼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反古者不可非,而循礼者不足多。”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课本上“商鞅舌战图”插图,是当时这次大辩论的写照。
“秦人不怜”
历史上任何一次变法维新,都不仅是一种治国方略的重新选择,而且是一种利益关系的重新调整,这也便是改革会遭到阻力的真正原因。由于商鞅废除井田、奖励耕战等改革措施触犯了贵族阶层对土地和官职所一项具有的垄断特权,因而便遭到了以太子为首的既得利益集团的强烈反对。但是商鞅并没有被这些有权有势的人所吓倒,他认为法律的制定,并不只是用来制裁老百姓的,自古“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因而主张首先惩办那两位唆使太子违抗新法的老师。结果,公孙贾的脸上被刻上了墨字,公子虔则因屡教不改而被割掉了鼻子。商鞅此举,确实起到了“杀鸡给猴看”的作用。人们看到,就连太子的老师都逃脱不了法律的制裁,于是再也不敢抱有任何侥幸的心理了。经过商鞅的这番努力,新法“行之十年,秦民大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
但是,任何社会实践都是要付出代价的,变法维新更是如此。秦孝公的死,使商鞅失去了权力基础,即位的太子在保守派的支持下卷土重来,对商鞅施行了疯狂的报复。他们不仅以诬告陷害的方式迫使商鞅谋反,而且以最残酷的暴行,将他五马分尸了。商鞅虽然惨遭不幸,但他所开创的变法大业却因顺应了历史潮流而成不可逆转之势,并最终对秦朝的统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然,从今天的角度来看商鞅“内行刀锯,外用甲兵”,迷信暴力而轻视教化等思想,也有其明显的历史局限。他用简单粗暴的政治手段来处理意识形态方面的问题,焚烧《诗》、《书》,实行愚民政策和文化专制主义,甚至推行连坐法而刑及无辜等等,都曾产生多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也正是由于这一影响,致使他死于贵族的报复而“秦人不怜”。
启示: ①改革可以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强国家的实力,提升国家的地位。改革是发展的动力,是强国之路。
②改革不是一帆风顺的,有时甚至要付出血的代价。
③顺应历史潮流的改革终究会取得胜利。
④今天我们要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深化改革、勇于创新。
【商鞅变法】
1原因、背景:
(1)发展封建经济,确立地主阶级统治(主因);各国为实现富强的愿望。
(2)战国时期.
2开始时间:公元前356年
3在位国君:秦孝公
4变法内容:
(1)编制户口,加强刑罚 (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2)鼓励发展农业,奖励生产(有利于秦国经济的发展)
(3)奖励军功,取消世卿世禄制(有利于军队战斗力的提高,同时,触犯了旧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4)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确立地主阶级统治最为关键的一项)
(5)推行县制
(6) 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统一车轨
(7) 整顿秦国社会风俗,强制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制度,并规定父子及成年兄弟不得同居一室,到成年还不分局的,加倍征收户口税
(8)实行二十等爵制度
5影响:
(1)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加强了新兴地主阶级的中央集权制度。
(2)为后来秦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3)但是商鞅实行的严刑峻法和文化高压政策,对后来的秦朝也有消极影响。
资料:"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商鞅
6性质:
是一场比较彻底的地主阶级性质的改革。
【商鞅其人】
商鞅(约前390年—前338年),卫国(今河南安阳市一带)人,战国时期政治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卫国国君的后裔,公孙氏,故称为卫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在位执政十九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
商鞅年轻时好刑名之学,在魏相公叔痤门下任中庶子(或作“御庶子”)。公叔痤临终前将其推荐给魏惠王,惠王不能用。但甘龙、杜挚等大臣对变法并不赞成,他们制造舆论,以为“智者不变法而治”,“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孝公不为所动,仍以商鞅为左庶长,下令变法。
变法令下达后,商鞅以三丈之木置于国都南门,募民有能徙木于北门者赏十金,但无人响应。他又将赏金增至五十金,有一人应募,即获得五十金,以此来取信于民。当时太子犯法,商鞅刑其师傅公子虔、公孙贾。《战国策》对此事的评论是:“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商鞅执法敢于不避贵势,在秦国震动颇大,这是上下都能奉公守法的重要原因。
新法令推行几年后,秦国百姓家给人足,臣民勇于公战而怯于私斗,故国势蒸蒸日上,孝公以商鞅为大良造。两年后,秦从雍(今陕西凤翔)迁都咸阳,并第二次下变法令。
孝公二十年(前342),秦国富强。周天子和诸侯派人向秦祝贺。次年,秦乘魏在马陵之战中的失利而伐魏,魏公子昂率军拒之,商鞅用诈谋虏取昂而破其军,魏割河西(今陕西东部)向秦求和。商鞅以此战功受封于、商(今陕西商县、河南西峡一带)十五邑,号称商君。
商鞅相秦期间,商鞅因执法较严引起秦贵族的怨恨。孝公卒后,太子秦惠王立。公子虔之徒为报夙怨,告商鞅有谋反企图,派官吏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魏人因公子昂曾中其计而丧师,故拒不接纳。商鞅不得已而归秦,乃与其徒属发邑兵攻郑(今陕西华县),兵败被杀。带回都城遭惠王车裂,并灭其族。
商鞅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变革的要求,从其“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论点出发,强调教育改革,认为治理国家的根本是重农战,要富国强兵就必须进行法制宣传,培养法治人才。商鞅抨击了提倡以诗、书、礼、乐为教育内容的儒家,主张“燔诗书而明法令”,要用鼓励耕战为内容的法治教育代替“先王之教”;认为法治是德治的基础,法令必须“明白易知”;应以法官为师,给民众解释法令,使“万民皆知所辟就”,把教育作为宣传法制和培养法治人才的工具。 商鞅著有《商君书》传世。
[编辑本段]原文
孝公既用卫鞅,鞅欲变法,恐天下议己。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欺。卒下令。--摘自《史记·卷六十八·商君列传》
[编辑本段]译文
孝公已经任命了卫鞅,卫鞅想要实施变法图强政策,唯恐天下人对自己产生非议。法令已经完备,但没有公布,(商鞅)恐怕百姓不信任,于是在国都市场南门立下一根三丈长的木杆,招募百姓有能够搬到北门的就赏给十镒黄金。百姓对此感到惊讶,没有人敢去搬木杆。就又宣布命令说:“有能够搬过去的就赏给五十镒黄金。”有一个人搬木杆到北门,立即赏给他五十镒黄金,以表明没有欺诈。终于颁布(变法的)法令。
[编辑本段]注释:
1.孝公:秦孝公。
2.卫鞅:人名,即商鞅。
3.具:完备。
4.已乃:旋即,不久 。
5.辄(zhé):就。
6.卒:终于。
7.下令:颁布法令 。
导读:本文讲的是商鞅为了推行新的法令而设法取信于民的一则事例.
[编辑本段]商鞅徙木立信论
吾读史至商鞅徙木立信一事,而叹吾国国民之愚也,而叹执政者之煞费苦心也,而叹数千年来民智之不开、国几蹈于沦亡之惨也。谓予不信,请罄其说。
法令者,代谋幸福之具也。法令而善,其幸福吾民也必多,吾民方恐其不布此法令,或布而恐其不生效力,必竭全力以保障之,维持之,务使达到完善之目的而止。政府国民互相倚系,安有不信之理?法令而不善,则不惟无幸福之可言,且有危害之足惧,吾民又必竭全力以阻止此法令。虽欲吾信,又安有信之之理?乃若商鞅之与秦民适成此比例之反对,抑又何哉?
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记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
虽然,非常之原,黎民惧焉。民是此民矣,法是彼法矣,吾又何怪焉?吾特恐此徙木立信一事,若令彼东西各文明国民闻之,当必捧腹而笑,舌而讥矣。呜乎!吾欲无言。---------毛泽

Ⅳ 商鞅变法的起因经过意义

秦在春秋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落后于关东各大国。其井田制瓦解、土地私有制产生和赋税改革,都比关东各国晚了很久。如鲁国 “初税亩”是在公元前594年,秦国的“初租禾”是在公元前408年,落后186年。可是这时,秦国已使用铁制农具,社会经济发展较快,这不仅加速了井田制的瓦解和土地私有制的产生过程,而且还引起社会秩序的变动。公元前384年,秦献公即位,下令废除人殉的恶习。次年又迁都栋立,决心彻底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秦孝公任他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崩溃、封建制确立的大变革时期,在这一时期,铁制农具的使用和牛耕的逐步推广,导致奴隶主的土地国有制,逐步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新兴地主阶级的经济和政治势力越来越大。新兴地主阶级纷纷要求在政治上进行改革,发展封建经济,建立地主阶级统治。各国纷纷掀起变法运动,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等。商鞅变法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发生。这种社会变革、变法运动体现了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变化的规律。

可以去http://ke..com/view/1138.htm看一看 ^_^

Ⅵ 历史 商鞅在变法时采取怎样的措施

商鞅变法有两次。
第一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一)颁布实行魏国李悝的《法经》,增加连坐法法律,轻罪用重刑;
(二)废除旧世卿世禄制,奖励军功,禁止私斗,颁布按军功赏赐的二十等爵制度;
(三)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特别奖励垦荒;规定,生产粮食和布帛多的,可免除本人劳役和赋税,以农业为“本业”,以商业为“末业”,并且限制商人经营的范围,重征商税。
(四)焚烧儒家经典,禁止游宦之民。
(五)强制推行个体小家庭制度。扩大了国家赋税和兵徭役来源,为秦国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的壮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次变法的主要内容有:
(一)废除贵族的井田制,“开阡陌封疆”,废除奴隶制土地国有制,实行土地私有制,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二)普遍推行县制,设置县一级官僚机构;“集小都乡邑聚为县”,以县为地方行政单位,废除分封制,“凡三十一县” ,县设县令以主县政,设县丞以辅佐县令,设县尉以掌管军事。县下辖若干都、乡、邑、聚。
(三)迁都咸阳,修建宫殿;
(四)统一度量衡制,颁布度量衡的标准器;
(五)编订户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规定居民要登记各人户籍,开始按户按人口征收军赋;
(六)革除残留的戎狄风俗,禁止父子、兄弟同室居住,推行小家庭政策。规定凡一户之中有两个以上儿子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的,加倍征收户口税。这是对第一次变法中“异子之科”法令的补充,也是对社会风俗的规范。

Ⅶ 西峡老司法局在哪,是不是考教师资格证在那里报名

法院、检察院如果没有通过司法考试只能通过行政职务来进行晋升,而这二个单位行政职务都是比较少,也就是说没有通过司法考试的人在这二个单位晋升比较困难。在法院你是法官是审理人员,而在检察院你是公诉人,都不能帮人打官司的,至于司法局如果是担任法律援助律师可以帮人打官司,但同样要通过司法考试并且只能是接法律援助的案件。
不知道你是考哪一级的司法局,以沈阳市为例,市司法局分司法局和监狱管理局,司法局这块负责全市的法制宣传;社区矫正;劳改劳教释放人员管理工作;基层指导工作;法律援助工作;公证、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的管理工作等;这类人员同政府的公务员没有大的区别。监狱管理局这个主要是管理监狱的狱警,有警务津贴,待遇同警察差不多。
总是来说司法局轻闲,责任不大,没通过司法考试不影响晋升。法检累,责任大,没通过司法考试会影响晋升。

热点内容
诉讼法253条不合理 发布:2025-07-21 16:52:51 浏览:67
律师收费怎么收 发布:2025-07-21 16:47:16 浏览:586
完善接地气的法规和制度 发布:2025-07-21 16:46:15 浏览:900
人民法民法典直播 发布:2025-07-21 16:36:20 浏览:584
网络黑客攻击负法律责任吗 发布:2025-07-21 16:31:18 浏览:700
刑法故事会 发布:2025-07-21 16:29:35 浏览:721
竞争中的道德 发布:2025-07-21 16:19:43 浏览:518
路司法 发布:2025-07-21 16:08:27 浏览:573
纪念馆条例 发布:2025-07-21 16:08:22 浏览:216
废止旧法规 发布:2025-07-21 15:56:06 浏览: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