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杨显强法官

杨显强法官

发布时间: 2021-11-25 13:46:32

1. 有谁知道网上凌迟图片中受刑者者,做了什么事

做的事情有点猛,比如太平天国的石达开被凌迟

2. 《阳光下的法庭》鹿鸣的扮演者是谁

由中央电视台、最高人民法院影视中心、青岛东唐影视科技有限公司出品的36集电视剧《阳光下的法庭》日前正在央视综合频道黄金时间火热播出。剧中,青年演员田牧宸一圆儿时律师梦想,饰演了一位背负着巨大心理压力和有着扑朔迷离身世的青年律师鹿鸣。个性强烈,敢做敢言的他,与法官一起合力对抗各类型违法犯罪行为,展开一场又一场充满青春色彩的殊死较量。此次,田牧宸表现正能量律政,化身“80后”维法先锋,奋力求真,演技获赞,可谓正能量爆棚。

打造行业剧精品 田牧宸精准诠释角色下苦功

提到律师,很多人想象中的都是严谨沉稳的学霸精英形象,其实田牧宸也不例外。回忆起自己刚刚接触到这个角色的时候,田牧宸坦言,自己平时也经常看律政题材的电视剧,刚开始看到剧本时也觉得‘鹿鸣’这个角色一定是那种帅气精英、西装革履,说话严谨的形象,研读了剧本后发现这样概括并不全面。“鹿鸣是个特别生动、有血有肉的角色。我和编剧团队还有一些专业的律师朋友讨论后,就希望可以透过我的演绎,展现很多大家并不太了解的律师的另一面,所以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律师’这样的标签,他并不是一直冷冰冰,剧本呈现前期的状态是有深刻的原因,随着故事的发展会让大家理解‘鹿鸣’。”

除了性格上的反差,剧中关于律师专业领域的内容也是一大挑战。田牧宸说:“我们在拍法庭戏的时候,桌子上都会放着一些法律的书籍,虽然那个是当作道具用的,但我们说到台词里法律第几条内容的时候曾经翻过那些书,真的是每一项法律条文都一字不差,所以我们要诠释人物的时候就显得更加小心翼翼,一个字都不敢错。”田牧宸透露,有某几场很重要的戏,我提前准备出来,把台词抄写成大字报,贴在宿舍墙上,用手机自己读着台词录音,然后边放录音边看大字报,嘴里再跟着说台词,就这样把人体的视觉、听觉和口语表达的信息的输入和输出系统都同时调动起来,把台词的内容形成加强信号,一遍遍的存储在自己的脑海里,那时真感觉比准备高考提前背书费劲多了。”

致敬律政先锋 田牧宸新角色收获观众一致肯定

从《宫锁心玉》中走出的演员田牧宸,在近几年里不断尝试创新,《无限生机》和《急诊室的故事》里,他塑造的医生妙手回春、济世救人,《建军大业》、《战狼战狼》、《杨靖宇》等作品里,他一次次为观众讲述英雄的故事。此次在《阳光下的法庭》中饰演一名年轻律师,有理想有态度,专业技能强,与颜丙燕饰演的法官白雪梅精彩对手戏颇多,律师对案件逻辑缜密的思辩能力,新时代法官与时俱进的审判原则都成为本剧一大看点。

为了诠释好这个角色,田牧宸不仅请教了相关法官、律师,还参加了真实庭审,并到律师事务所去实习,“做足功课才敢上阵”。观众看到的“鹿鸣”,知性绅士,雷厉风行,对田牧宸赞赏有加:“这次田牧宸的全新尝试算成功了,经历这么多的角色,他更会演戏了。”田牧宸表示:“说实话,律师给人的感觉都是铁齿铜牙,其实他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大量深入细致的调查、取证、整理资料等工作,通过这部戏,更加体会到这个行业的辛苦和不容易。”

3. 滴滴遇害案涉事学生自首,他的精神状况会影响判决结果吗

作为一个法律专业的学生,作为一个未来将以法律为职业的法律人,很有必要回答一下这个问题,在用法律衡量一个人的行为时不可主观臆断,而是重视证据,以“事实为依据、以法律为准绳”,做出公平合理的裁判。

在滴滴遇害案中,被害司机被砍七刀,刀刀致命。19岁大学生的行为无疑是受到刑罚谴责的犯罪行为,触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即“故意杀人的,处死刑、无期徒刑或者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情节较轻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至于19岁大学生是否具有定罪量刑的主观(责任)阻却事由需要另行判断。我们常见的主观(责任)阻却事由主要包括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首先,关于责任年龄,我国《刑法》第十七规定:“已满十六周岁的人犯罪,应当承担刑事责任。”案中加害人19岁,已经成年,作为一个成年人对应当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然后,责任能力也可以作为主观(责任)的阻却事由,本案在网上引起热议的地方也在此。责任能力的认定,应采用医学标准和法学标准结合的方式。本案中,犯罪嫌疑人杨某因悲观厌世早有轻生念头,当晚情绪奔溃而杀害司机陈某。对此说法需要综合进行判断。

19岁大学生精神状态是否是精神病,这需要专业的医药学检测。精神病种类很多,有些精神病可以导致行为人无责任能力,有些精神病导致行为人责任能力减弱。这不能仅凭主观臆断,必须具有专业的检测报告进行证实。主观(责任)阻却事由的判断最根本在于行为人是否丧失辨认和控制能力,就目前新闻所报告的内容来说,因轻生念头而情绪奔溃而实施杀人行为,在一般理性人看来这并不能完全成为丧失控制自己犯罪行为的理由,换句话说在轻生而情绪奔溃的情景下辨认和控制能力或许有所减弱,但不可能完全消失,至于是否真的减弱和减弱的程度有待专业精神检测成果。

根据我国《刑法》第十八条规定:“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责令他的家属或者监护人严加看管和医疗;在必要的时候,由政府强制医疗。间歇性的精神病人在精神正常的时候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者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以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综上,本案中,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状态是否影响判决结果有待于精神检测的结果,法院不会凭着主观臆测而进行判决。

千山万水总是情,点个赞赞行不行!谢谢

4. 读了《饭钱》这篇短文,阿凡提和法官分别是怎样的人

《饭钱》这篇短文里,阿凡提是聪明机智,乐于助人的人;法官是势利贪婪的人。

《饭钱》原文:

有一天,一个穷人来找阿凡提,恳求说:“可敬的阿凡提,我想求您一件事情,不知道您肯不肯帮忙?”

“帮助人是光荣的事情,也是快乐的事情,你说吧。”阿凡提爽快的答应了。

“唉!”穷人长长的叹了一口气说:“昨天我只在巴依开的一家饭馆门口站了一小会儿,他就说我吃了它饭菜的香味,要我付饭钱。我当然不给,他就到卡子那告我,卡子决定今天判决,您能为我说几句公道话吗?”

“行!行!”阿凡提说完就陪着穷人去见卡子了。

巴依早就到了,正巴依在和卡子高兴的交谈着。卡子一看见穷人,不由他说话就喊起来:“你吃了巴依饭菜的香味,怎么敢不付钱!”“慢一点,卡子。”阿凡提坐上前去行了个礼说:“我是他的弟弟,他没有钱,让我付给巴依。”说完,阿凡提走上前去,把钱袋举到巴依的耳朵旁边摇了几下,说:“你听到钱袋里钱币响亮的声音了吗?”

“啊?听到了!听到了!”巴依回答道。阿凡提说:“好,既然他吃了你饭菜的香味,那我付给你钱币的声音,我们的帐两清了!”

说完,阿凡提牵着穷人的手大摇大摆地走了。

拓展内容:

阿凡提,又译阿方提,(维语“先生”的意思,阿拉伯文:جحا (朱哈) 或 نصر دين (纳塞尔·丁) ),是一位活跃在西起摩洛哥、东到中国新疆伊斯兰诸民族中的人物,他普渡穷苦人民、阻止权贵剥削穷苦人民、阻止蒙古继续西进。

在中亚西亚和新疆的传说中,他被称作阿凡提;西亚地带为纳西尔丁或纳塞尔丁。在不同地区的传说中往往以智者或者导师的头衔来称呼他,如霍加、毛拉、阿凡提等。

人物形象

阿凡提的形象:头戴一顶民族花帽,背朝前脸朝后地骑着一头小毛驴,也早已深入人心。阿凡提的笑声也富有特色:温和而极具某种穿透力。

阿凡提是最出色的民间创作之一,阿凡提已经被列入“世界民间艺术形象”之列。

参考资料:阿凡提 网络

5. “谁提出离婚,谁净身出户”,这样的协议是否有效

“谁提出离婚,谁净身出户”,这种协议的出发点是好的,是为了维护婚姻关系的稳定,但这种协议因为涉嫌限制婚姻自由,会被法院认定无效!谁也无法保证结婚的两个人不会出现矛盾,不会出现感情纠纷,如果用一纸协议对此进行约束,就显得十分的不现实。婚姻关系的维持关键还是靠感情,而不是什么协议!

结束语:

类似这种的“保护婚姻协议”对促进家庭稳定是否有用,还是由年轻人去实践吧!作者提醒朋友们的是,婚姻是靠感情来维系的,不能只靠协议来捆绑!

6. 为什么选择做法官

“为什么做法官”?
澳大利亚首席大法官杰勒德. 布伦南说过“带着从司法经历中取得的经验和从自省吾身而获得的智慧(正如我们所知,司法智慧深深依赖于从事司法工作后的积累和反思),我们可以判断当法官是不是我们的正确选择或最佳选择”。我试图用这样的思路,寻着我的法律职业生涯去找寻答案。
八十年代,最让人羡慕的工作是银行、税务局之类,而我没有象我的大多数同学那样如愿以偿地进入当时效益颇好的银行,而是调进了法院,开始了从书记员到法官的历程。刚到基层法院的我,按惯例被分到了庭室做书记员。我被分配到刑事审判庭做书记员工作,当时的办公环境怎么也不能让人将它与庄重、严肃的审判场相联系。法院离家有骑车半小时的距离。每天的劳累与其说是工作上的,不如说是身体上的。法院条件的艰苦和身体的劳顿让我一度把这个人人羡慕的法院工作当作了谋生的手段而无可奈何地支撑着。麻木的我,每天照惯例做着庭审记录、送副本、发传票之类的事儿。书记员的工作很快就已得心应手了,新鲜感也没有了。但是,不知不觉中开始在我经办的那些案件中找到了小小的成就感。那时的书记员没有现在的专业化程度,除了给庭长和审判员做书记员外,我也有结案指标。当然,并非违法办案,只要开庭,只能由庭长或审判员主持。调解书、判决书我们也没有“署名权”。所以我们在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倒更象是现在的程序法官。我仿佛找到了新的兴奋点,沉浸其中,一本正经,一丝不苟。每成功调解一个案件,每写完一份判决,每发现一个法律问题,心中都有一份满足。满足于当事人视我为“法官”的尊重,满足于我能象“法官”一样为我的当事人辨明是非,主持正义。每当朋友们调侃,象我这样柔弱的“小法官”坐在庭上,是否能震慑当事人。我总是理直气壮地回应,只要坐在了审判台上,就自然有了法官的威严。在我的眼里,是“法官”这个称谓,是法庭这个特定的场景,赋予了我“法官”的威严。而因为我的年轻,我的威严又被打了折扣。而我又是那么自信,自信凭一颗公允善良的心和专业的法律训练,以及捍卫公正的豪情足可以做一名称职的法官。
法官不是我的“初恋”,但“日久生情”的法庭对于我的吸引力丝毫不亚于电视剧《大法官》里那个视法庭如生命的“杨铁如”。在我被任命助理审判员时,做法官的责任心就更加强烈,因为我懂得, 做事要勇于担责,做法官,更需要我们具备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不仅要为自己负责,也要为他人尽责。古语曰“法律必须来源于信仰,否则形同虚设”。法官除了法律,没有别的上司,法官除了信奉法律,没有更高的权威。只有信仰法律,司法才具有终结纠纷,平息纷争的实际意义。没有法律信仰,法律是苍白的、法治是无望的。法官不信仰法律,不信仰正义,良法也会成为死法。人们常说“干一行,爱一行”,“天才就其本质而论只不过是对事业、对工作过程的热爱而已。” 当遭受情绪激烈的当事人误解、责备、谩骂甚至纠缠时,我们只能坚守忍耐,这就是我们的责任,这责任来自于我们对法律的追求和信仰,来自于我们对审判事业的忠诚和挚爱。在我第一次单独办案开庭时,当看到恶语相向的当事人握手言和,当听到当事人感激的一声“谢谢!”,则足以让我感到法官职业的神圣,由衷的感到付出的值得。孟子提出“民贵君轻”,魏征把百姓比作“载舟覆舟”的水,柳宗元提出“吏为民役,非以役民”的民本思想,在我做法官的职业生涯中,我深深体会到,当我们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在行使司法权,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类案件,面对一触即发的各种矛盾,面对精神和体力的多重压力,我们没有选择、没有退路,依法履行司法权是我们职责所在。因为案多人少,加班加点已成为法官工作的常态,法官的工作的确非常辛苦。英国著名的精神病理学家哈德菲尔德在其《权力心理学》一书中写道:“大部分疲劳的原因源于精神因素,真正因生理消耗而产生的疲劳是很少的。”如果一个人充满了厌烦、不满、焦虑、忧愤,那什么也没有做就已经疲惫不堪了。所以我觉得,与其去想那些让人不开心的事,为还没有完成的工作而烦恼,还不如多去想想自己的工作所具有的价值,想想该如何做好今天的工作,并立刻行动起来。这样,也就解除了倦意,充满了工作的热忱。
真正的好法官,绝不仅仅只会简单僵硬地就案办案,而是既能忠实于法律,更能在每一个案件中贯彻“以人为本、一心为民”,善于平复矛盾,化解纠纷,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难题,做到案结事了。
从调入法院,开始从事法律专业那天起,一直以来,我们都被灌输着这样一种法律思想,法律事实和客观事实,对于法律执业者来讲是两码事,有时二者是重合的,有时二者是分离的。长期以来,这种思想可以说已经在我的头脑里根深蒂固了。尤其是随着自己办理的案件越来越多,不是感觉案件办起来越来越容易,反而感觉案件越来越难办的时候,我经常在思考一个问题:法律事实在一个法官心中固然是第一位的,但当法官明明知道法律事实与客观事实相悖时,难道仍然要无奈地依照法律事实出一份自己都觉得不公正、不能平复各方面矛盾和利益的判决吗?法官此时还能做些什么?还能怎样做?在十几年的审判生涯中,我找到了答案。真正的好法官,绝不仅仅只会简单僵硬地就案办案,而是既能忠实于法律,更能在每一个案件中贯彻“以人为本、一心为民”,善于平复矛盾,化解纠纷,为老百姓解决实际难题,做到案结事了。一句话,好法官在此时是一定能够做些什么的。
这一点在民商事案件的处理上体现得更为明显,因为民商事审判直接面对的就是民众,有很多就是普普通通的老百姓。我审理了多年的民商事案件,我曾经遇到过上述的问题,如何处理好难题,如何兼顾当事人各方的利益有效平复矛盾,可以说,对于法官来说,按事实出份判决书,既简单,又忠实履行了法律,完全支持了原告的诉求,没有任何瑕疵。但是,作为一名人民法官,当我们做出的裁判结果不能符合‘以人为本’的要求,这样的裁判就不能说是科学的、完美的。是啊,简单的判决虽然没有错,但是毕竟不能有效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而且还可能引发其他更多诉讼,绝不是科学的、完美的裁判。一个真正的好法官不会甘于这样机械司法、简单地一判了之。于是,我们在很多案件中不辞辛苦地探寻、走访、论证、沟通,最后分别再和双方当事人说合,这样的调解看似超出了民商事审判的某些常规――一个判决超出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范围,但仔细想想,我们千方百计、想尽办法,所作出的努力,所付出的辛苦,为的就是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我们所做出的裁判结果未尝不是彻底解决老百姓实际难题、彻底平复矛盾、化解纠纷的最佳选择,这样的裁判结果才更科学、更完美。很多时候,我们遇到棘手的案件时,也想在法律之外,为当事人尤其是弱势群体的一方做些什么,但苦于没有足够的精力,苦于找不到解决问题的钥匙。但当我看到我并没有墨守陈规只是下一个判决结案,而是真正解决老百姓实际难题,让当事人露出微笑时,深深感到,再苦再难,这个工作也要尽自己所能地去做。我坚信,只要随着自身司法能力、司法水平的不断提高,再心怀一颗为民之心,就能真正实现案结事了。
真正的好法官,还要善于发挥聪明才智,学会用智慧化解纠纷。 在我审理的案件中,尤其是当事人人数众多,又各有不同的利益要维护时,如何下手开展调解工作,总让我感到很头疼。曾经审理过的陆兰桥诉乌苏市人民医院医疗事故赔偿纠纷案件时,我就深有体会。受害人的利益要保护,调解时不能判决受赔偿的数额上再让他们让一步,那样做老百姓不会满意,也会丧失法律在他们心中的权威;被告方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本来是医院,为了救治病人,除了事故就都让医院承担责任吗?似乎于理不通;而医院在事故中确实有过错和责任,法律上就应承担赔偿责任,他也是法律保护的对象之一。此外,还有死者的妻子、女儿、父母,都有着各自不同的利益。面对众多的当事人,面对众多需要法律保护的利益群,如何开展调解工作,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着实考验了我们承办法官的智慧。一个人的智慧总是有限,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却是无限的。最后,通过我们庭、乃至我们院里相关人员的集体智慧,经过几个月的沟通,我们终于圆满的解决了该案件。我认识到,真正的好法官,绝不是仅仅只会苦干,更不会蛮干,而是善于发挥自己的或集体的聪明才智,只要用心,就总能找到各方利益的平衡点,总能用智慧巧妙地处理纷杂的矛盾、彻底地化解纠纷。我们不但要做一名“以人为本、一心为民”、发挥聪明才智,学会用智慧化解纠纷的法官,更要做一名有良知的法官。一个法官在他的工作生涯中,要审理成千上万件案件,但对于一个当事人来说,一生中可能只打一次官司,我们承办每一个案件都必须苛求完美。对于一名法官来说,只有怀着让当事人满意、为人民负责的强烈感情处理案件,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矛盾、化解纠纷。离开了人民,法官就会发生错位,法官必须充满人文主义关怀,法律是死的,法官是活的,要带着对人民群众的感情去办案,要把司法的公正、司法的温暖传递给人民群众。要救济民权,减轻民负,解除民忧,保障民利,实现民愿。人格是法官的生命,司法判决是法官“人格”的完美答卷,判决必须经过道德的过滤,经过良知的洗礼。惟有法官完美的人格,才是法律正义的保障。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纷繁复杂,而法官正是处在矛盾纠纷的“风口浪尖”上,要做到“独善其身”必须廉洁自律、正身守道。只有廉洁自律,洁身自好,才能明察秋毫,明辩是非,无私无畏。
只有对法官这份职业心怀无比热爱和崇敬,不计个人得失,才能在工作中有所作为,才能使我们成为真正的人民法官。优秀的法官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对自身从事的法官这份职业,都心怀无比的热爱和崇敬。如我院的全国办案能手吴兴华,他比我小两岁,同样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年龄段。但由于他曾经在法庭七年,他就什么都顾不上了,家里老人和孩子全交给了爱人,爱人身体也不好,自己更是通宵达旦地住在法庭,牺牲了很多个人利益。还有金才法官,没日没夜的战斗在执行岗位上,从来顾不上家里,努力的工作使他及他所在的执行局多年都是地区法院学习的榜样,优秀执行局称号的背后有着他多少的艰辛和辛劳!我想,不是对法官这份职业心怀无比热爱和崇敬,决不会做到这一点。
为什么做法官?为什么真正的法官的一举一动都慑人心魂?因为真正的法官心中常存着对人性美好的深深眷恋,求真、尚善、唯美乃法官之本能; 因为真正的法官忠实于自己的司法哲学,保持对法律的崇高信仰,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真正的法官在力与命的命题中,以王者风范,渐度消化忧伤情绪的消蚀,本能地养成勇敢坚强、自律、坚韧、谦虚、勤勉、忠诚、奉献等挺拔的人格;真正的法官挺拔的脊骨犹如一根钢鞭,永远不会低下高贵的头。真正的法官为主持正义,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哪怕天塌地陷!真正的法官亦常面容倦怠。庭归人去,亦见真正的法官黯然神伤的目光。因为法律本善的初衷往往在人性弱点之中消弥和缺失,世间太多的苦难郁结于胸,欲罢不能,心中常存悲苦,深知一个行为的产生则有其得以产生的土壤,却不能由衷捂住双眼; 真正的法官需要舍弃一些常人应有的东西,洗尽铅华,远离世俗,面容清癯、形单影支,在宁静中体验人生的无耐和忧伤,在孤独中执着法官的神圣使命,在装满法律书籍的殿堂中自得其乐。
生命无价,自由至上,法为纲系,裁之若水。重刑以抑恶,定责以理直。这是法官每天步向法庭时内心默念的圣经。法本无言,真法无我。真正的法官大直若折、大智若愚、大象无形、大辩若讷、大音希声。 有一个美国法官说过:“当我回头看世界上的各种职业时,只有法官的职业让我心动和感激。她有智者的渊博,有上帝的仁爱,有父亲的慈祥。我选择了法官职业是我一生中做得最好的事。” 我义无反顾地接受了这个职业,就接受了它的高尚、接受它的神圣,接受它的尊贵,接受它的权势,接受它的仁慈,接受它的宽广,接受它的富有。同时也要接受了它的无情,接受它的琐碎,接受它的黯然,接受它的寂寞,接受它的无奈,接受它的慎独,接受它的清廉。
杰伊·瑞芬博瑞在《没有任何借口》一书中讲道:“没有责任感的军官不是合格的军官,没有责任感的员工不是优秀的员工。”同样,没有责任感的法官就不是好法官。只有富有责任感的法官,才能发扬服务大局、情系百姓、扎根基层、勤奋工作的敬业精神,才能不找任何借口,做好每一件哪怕是非常细小的工作,才能成为能“把信送给加西亚”的新时期的人民法官。
法官职业乃是世界上最好的职业,因为它是最伟大最圣洁的职业。
这就是我为什要做法官。

7.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马背上的法庭观后感 法庭,一个令人肃然起敬的名词,俨然是神圣的。这部《马背上的法庭》 ,也是从一个 侧面讲述了这个司法权力运作的空间维度。 影片讲述了一个“司法下乡”的故事,五十多岁的法官老冯、因为法官职业化而行将退休 的摩梭族书记员杨阿姨还有大学毕业刚参加工作的彝族大学生阿洛三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 法庭——马背法庭,在这个移动的法庭上,他们在情与法碰撞中定纷止争。 在一般的法律人或中高层阶级的眼中, 纠纷应该通过传唤当事人到法庭的方式解决, 但 对于基层甚至是底层司法来说,却有可能是另一番景象, 《马背上的法庭》中, “法庭”是处 于一种主动上门服务性质的,这也油然成为了中国法制的一大特色。因为地区差异的关系, 另外再加上种种自然的、 人文的和历史的不定项及无可避免因素, 我国的国家权力对某些农 村乡土社会的控制相对来说还是较为松动和薄弱的,没有一定的经济基础、思想基础,以及 各方面不等的基础层面,因此, “司法下乡”一词也成为了国家权力在其权力的边缘地带试 图以法律的方式建立自己的权威的有效屏障和保证, 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使得国家意求的秩序 得以了贯彻落实。 在浩瀚的中国历史长河中,国家权力对广袤的农村都是显得望成莫及,渺小而卑微,曾 经的“农村包围城市”“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如今,却也只是没多大性质度的存留,而 在影片中,也只有国徽和法官服昭示着国家权力的存在,仿佛成为了一种信仰,有些许宗教 意味了吧,但或许这只是我个人的看法而已。 “猪拱罐罐山案件”或许是对这部影片的一个 小概括,在这个案件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话语系统,一种是以老冯为代表的乡土性 话语系统,一种是以阿洛为代表的精英化话语系统。精英化话语系统是现代化的,在现阶段 中国话语系统中处于强势地位, 它总是表现为一种对传统的革命态度, 对西方文明的推崇备 至,以法治为其主要精髓。而乡土性话语系统是中国传统的表述,一种依靠传统生活的生存 态势,它注重伦理亲情、传统习惯,法律成为解决纠纷的补充性手段,是退而求其次的策略 性手段。 现代化是几代中国人的梦想, 但是, 中国不应该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迷失方向。 迷失自我。 一个社群之所以称其为民族, 就在于它拥有自己独特的生存模式, 法治究其实质就是规则之 治,是一种能够有效运作的生活模式,在建构规则的过程中,不能总是照搬西方模式,更应 该的是“量体裁衣”。

热点内容
浙江椒江法院 发布:2025-07-21 23:46:34 浏览:141
道德经典话 发布:2025-07-21 23:40:15 浏览:212
当前中国法治建设 发布:2025-07-21 23:23:12 浏览:897
百名法学家百名报告会视频 发布:2025-07-21 23:12:10 浏览:137
二级建造师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发布:2025-07-21 23:08:09 浏览:575
隐形眼镜法规 发布:2025-07-21 23:03:25 浏览:94
财经法律法规大全 发布:2025-07-21 22:46:27 浏览:981
行政法制监督与行政问责 发布:2025-07-21 22:39:54 浏览:992
期货法律法规时间总结 发布:2025-07-21 22:38:27 浏览:575
华东政法大学国际经济法合作班 发布:2025-07-21 22:29:16 浏览: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