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张华法官二中院

张华法官二中院

发布时间: 2021-12-08 11:49:01

『壹』 自书遗嘱写的财产明细实际没有这些遗产怎么办

许多老人为了避免日后子女纷争,写下遗嘱,认为自己手写的遗嘱,肯定没问题。然而,本报记者从海淀法院了解到,在该院审理的自书遗嘱纠纷案件中,有20%左右的自书遗嘱都被判决认定无效。而在这些无效的自书遗嘱中,多数问题出在了遗嘱内容上,大部分是由于处分了自己无权处分的财产等;此外,也有一些自书遗嘱因书写不规范而导致无效。

财产状态变化

处分已不存在的财产无效

遗嘱只能处分自己的财产,可是有些老人所立的遗嘱比较早,没想到立遗嘱后,财产的状态会发生变化。结果实际上,老人是遗嘱处分了一部分已不存在的财产。而这样的遗嘱究竟是否有效?

李老先生有三子一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除了自己建了三间房子外,还给每个儿子建了房子,其中大儿子住的房子和自己的并排。九十年代初,李老先生写下遗嘱,让三个儿子来继承东西两个院子的房屋。李老先生去世后,其三个儿子因房屋问题发生矛盾,其二儿子和小儿子持遗嘱上法庭,要求继承房屋,但大儿子却称两处宅基地上的房屋均由自己在九十年代末翻建,不能算做遗产。

法院认为,李老先生所写的遗嘱是自己亲笔书写,符合自书遗嘱的形式要件,但是遗嘱中东西两院的房屋却并非他的财产。经审查,东院宅基地使用人为李老先生,西院宅基地使用人的名字则是他的大儿子。虽然老人在八十年代花钱在两处宅基地上建了房子,但到开始继承的时候,两处宅基地上的房子都已被大儿子翻建,不再单纯是李老先生的遗产。李老先生不能用以前的遗嘱处分,因此该遗嘱无效,应在析产后再继承。

法官释法

我国《继承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指定遗嘱执行人。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海淀法院的孟凯锋法官认为,公民可以用遗嘱的方式处分财产,这里的财产法律明确规定为“个人财产”,必须是个人拥有所有权的、现实存在的财产。也就是说,遗嘱不能处分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财产,如果处分了属于无权处分,处分无效。遗嘱也不能处分立遗嘱时存在的、但到继承时已不存在的财产,如果被处分的财产不存在了,遗嘱也是无效的。

此案中,李老先生书写遗嘱时,房子都在,但到开始继承时,不仅宅基地的使用权人有变化,而且全部由大儿子进行了翻建,因此已经完全不是遗嘱中的财产了,该遗嘱无效,故无法按照遗嘱继承。

处分了共有财产

遗嘱部分无效

不过,如果处分的是共有财产,那么该遗嘱是有效还是全部无效呢?

张老先生和郭老太夫妇是同厂职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单位房改时,二人以张老先生的名义,在海淀区购买了一套三居室住房。

不久郭老太去世,其子张华一家就搬到这套三居室中,与张老先生共同生活,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张老先生的两个女儿则偶尔来看老人。二女儿认为其兄张华有侵吞老人房产的企图。

张老先生见状,为避免以后发生纠纷,便立下遗嘱:将其名下的这套三居室房屋留给儿子张华所有,其他人不得干涉。遗嘱下方有张老先生的签名和日期。

在张老先生去世后,其二女儿为分遗产,将张华及其大姐诉至法院。法院经审查认为,该房屋虽然登记在张老先生的名下,但这是他与郭老太婚后所得,应属二人的共同财产,他仅有一半的产权,另一半属于郭老太。张老先生的遗嘱是自己书写的,有签名和年月日,形式合法,但他仅能处分这一半的房产。由于郭老太去世时没有遗嘱,应按照法定继承分配,法院判决张老先生的儿子张华占有该房屋四分之三的份额,其两个女儿各占八分之一的份额。

法官释法

《继承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

孟凯锋法官认为,此案中,张老先生和郭老太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单位房改获得一套房屋,该房屋虽登记在张老先生名下,但该房屋应为二人的共同财产,因此在分割遗产时,应先将郭老太的一半分割出来,张老先生仅能处分其拥有的一半份额及继承的郭老太的份额。张老先生对这部分用遗嘱处分合法有效,张华依法继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8条规定,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属于国家、集体或者他人所有的财产,遗嘱的这部分应认定为无效。不过孟法官认为,如果一份遗嘱中既处分了自己的财产,又处分了他人的财产,该遗嘱并非全部无效,处分自己财产部分的怠场糙渡孬盗茬醛长互遗嘱有效,处分他人财产部分的无效。就此案来说,张老先生遗嘱中处分郭老太另一半产权的部分是无效的。郭老太的另一半遗产应按照法定继承处理,由其三个子女和张老先生四人按照比例平分。因此,张老先生的两个女儿各分得该房产八分之一的份额。

书写不规范太随意 遗嘱无效

孟凯锋法官说,遗嘱作为处理遗产的书面资料,必须明确具体,让人能够按照遗嘱的内容分配遗产,而不会出现歧义。如果一份遗嘱内容模糊,指定的遗产继承人不明确,则为无效遗嘱。

近日海淀法院判决的严先生遗嘱纠纷案中,该遗嘱就因此无效。严先生与结发妻子领养了一个儿子严平。在妻子早逝后,严先生购买了单位的一套房改房,又与周女士结婚。后来周女士年事已高,无法照顾严先生,严先生与养子媳妇关系又不好,他就自己去了养老院。

严先生去世后,其养子严平持“遗嘱”诉至法院。该遗嘱中称:“我名下房产系我一人所有,在我死后由周女士使用,但没有所有权,其处分应由严。”遗嘱最上方有严先生的签字,但没有日期。

严平要求该房产归自己所有,但周女士认为严先生的晚年生活是由她照料的,养子严平从未管过,二人也早已断绝父子关系,严先生不可能给严平写遗嘱。而且该遗嘱书写不明确,签名在上方不符合常理,也没有日期。

法院经审理认为,该遗嘱虽由严先生书写,但遗嘱内容不明确,未写明房产归谁所有,书写很随意,签名在上方不符合常理,也没有写明日期。最终法院认定该遗嘱无效,由严平和周女士二人平分该房产。

法官说法

孟凯锋法官认为,遗嘱应当明确具体,符合一定的格式。根据《继承法》第十六条规定,自书遗嘱应当自己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而此案中,虽名为“遗嘱”,但其内容不明确,在指定继承人时,仅写了一个姓氏“严”,没有指名遗产归属的具体人。该遗嘱虽有签名,但在上方,也没有年月日。因此,该“遗嘱”并不符合继承法规定的自书遗嘱的实质和形式要件,属于无效遗嘱。法院遂按照法定继承分割了该房产。

多份遗嘱相互冲突 先写的无效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老人在生前写下多份遗嘱,把遗产分配给不同的继承人,但没想到因此出现了内容相互冲突的多份遗嘱。都是立遗嘱人写的遗嘱,究竟如何确定其效力,以哪个为准呢?

赵老太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但儿子成家后,对赵老太没有了往日的亲密。小儿子赵明把母亲接到自己家后,将母亲的房屋出租,但在赵老太卧床生病后,却将她送给二儿子照顾。过了一段,二儿子也不愿意照顾了,赵老太又被推给了大儿子。大儿子一直将她养老送终。

待赵老太去世后,三个儿子都拿着母亲的遗嘱,要继承房产。法院经审查,发现三个儿子的遗嘱均由赵老太所写,可内容各不相同,分别写着房产由自己继承。最终,法院认定最后一份遗嘱即大儿子所持有的遗嘱为有效,房屋归大儿子所有。

法官说法

《继承法》第二十条规定,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孟凯锋法官认为,如果有数份遗嘱的,前面写的遗嘱都是无效的,以最后一份为准。此案中,三个儿子所持三份遗嘱对同一套房屋的处分内容完全不同,法院只能认定以最后时间立的遗嘱为准。而大儿子所持遗嘱形成时间最晚,因此法院判决该房产归大儿子所有。

『贰』 捅向法官的刀议论文

上午10时左右,湖北省十堰市中级法院6楼605室,在拿到判决书后,胡庆刚用一柄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捅向了案件的女审判员刘坦。

『叁』 山东法官代艳春到底是个什么情况啊

天涯杂谈』 看了山东小伙仝建华的遭遇你还敢见义勇为吗?哥蛋疼了......

都说见义勇为,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梁山好汉自然是几百年来的美谈!但是到了改革开放的时代,从1982年跳进粪坑为救老农而牺牲的大学生张华,到两年前的长江大学救人英雄集体,能够感动很多人、引起广泛关注的,似乎只是那些献出了宝贵生命的?更多的见义勇为者,渐渐的被遗忘,甚至有的因为救人受伤致残而陷入困境,有的连法律本应予以保障的赔偿都拿不到,难道只有牺牲了的才叫是见义勇为英雄?

最近看到《山东东明法官代艳春绝对是中国第一目无国法的法官》的帖子(http://www.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free/1/2235079.shtml),控诉荒唐判决让见义勇为的仝建华流血又流泪、落得家破人亡的凄惨遭遇,让人难以置信!刑事判决书居然可以选择,判四年就不给仝建华赔偿,判三年缓五年就补偿三万医药费,而此时被被告李国夺(铎)用猎枪打断小腿骨的仝建华,因为受伤导致骨髓炎,多方治疗已花费10多万元!法官代艳春甚至叫嚣出“法律我说了算!就这样判!你想上哪告上哪告去!”“谁叫你见义勇为了!打死你活该!他打了你我就能判他缓刑!你打了他我就能判你死刑!”

且不说法律在她手上变成了任其压缩或拉伸的弹簧,也不必去谴责其所作所为目无国法,既然说出这样的话来,稍有良知的人都能看出她的丑恶嘴脸,以及背后不可告人的动机!我不说,是因为她们高高在上的地位是法律赋予的,就算我在这里码出十万字来可能也难以撼动她一根寒毛,还得担心被跨省!所以,我只能提醒各位——

见义勇为是个技术活儿,特别是面对歹徒的时候,要么你能保证全身而退,要么你就英勇牺牲,一了百了!如果你仅仅是受伤了致残了,那么很遗憾,你有可能花光了积蓄倾家荡产都得不到赔偿!你还可能看不到歹徒被严惩的结果,因为他完全有可能把该赔你的钱,拿去孝敬法官,取得的效果比给你要好的多!因为,这是个奇迹和标杆横行的年代,你,懂的?

这样说纯粹是善意的提醒,至于你们信不信,我反正是信了!因为仝建华就是榜样,虽然在1997年他得到政府见义勇为基金会500元奖励,但是相对于那时候10多万的医疗费用来说,可谓杯水车薪!而被告也就是开枪打伤仝建华的李国夺(铎)应该给的赔偿,仝建华至今仍分文未见,倒是还有不少铅弹如今留在腿里,可以时不时的提醒仝建华见义勇为的悲哀。或许真是代艳春法官手眼通天并且君无戏言?仅仅是当年说了句“选择被告人判四年,将得不到任何经济赔偿”的话,民事赔偿就被一笔勾消?

然而,笔者注意到,ID为“负重前行的人”的天涯网友,在与此案有关的几个帖子后面,留下了同样内容的帖子,以知情人的口吻为法官粉饰,指出所谓“客观情况”,说民事部分经调解,最后是判三年缓五年!这人说的情况,纯粹黑白颠倒,严重低估网民的智商和判断力!只能说是个奇迹了!退一万步讲,就算你说的是真的,那为什么人家至今没有得到一分钱赔偿?为什么你法院不强制执行,给英雄一个交代?要知道十多年前的十多万,足以让一个家庭陷入倾家荡产、家破人亡的地步!

如果,那些枉法的法官们、上级有关部门,还有半点人性的话,就应该尽快落实人家的赔偿款,至于是强制执行,还是把吞进肚里的肉吐出来,似乎你们都是可以操作的,怎么名名正言顺怎么冠冕堂皇你就怎么整吧!毕竟,法律是你说了算的!只是不要继续伤害英雄的心,伤害广大善良正义老百姓的感情!

伤不起:山东法官代艳春竟然下两份判决书让原告任选其一!
拿着法律当儿戏的山东省菏泽市东明县刑庭法官代艳春,法官PK法律。
我是法官我的地盘我做主,法律我说了算。
法官代艳春下了同一型号而两个不同的判决书,同时承诺,如果起诉人仝建华接受三万块钱医药赔偿就给起诉人一份判三年缓五年的判决书,要么就给起诉人一份判被告人有期徒刑四年的判决书。两份判决书随便你挑,你说你想要哪一份,要医药费赔偿就给判三年缓五年判决书,不要就给有期徒刑四年判决书。
法官代艳春说,重伤我就能判缓刑,我的地盘我做主,不服,愿意去哪告就去哪告去。两份判决书已经下了,你挑就行了。但是,你要考虑你的家庭,因为给你看病已经负债累累,光要账的就把你父母逼的走投无路了,所以你最好接受赔偿。还有,就算是判被告人有期徒刑四年也是马上保外就医,到时候你告也找不到地方。
被害人仝建华问法官代艳春,重伤可以判缓刑吗?
代法官说,如果你持枪打住被告人就可以判你死刑,被告人打住你,我就可以判他缓刑,两份判决书都下了,你挑吧。你要不服就拿着两份判决书就滚。法律我说了算,愿意去哪告就去哪吧。
被害人又问,我是为了制止持枪歹徒而受伤,我伤后被东明县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委员会评为见义勇为好公民。
代法官却说,谁让你见义勇为了,打死你都活该。如果不选择判三缓五的判决书,因为看病负债有人起诉你,我就可以把你全家都抓起来。
被害人含着眼泪拿着同一型号不同判决的两份判决书离开了法院。仝建华的父亲看到这份判决书一头撞到墙上,导致其半身不遂。
见义勇为的结果就是家破人亡吗?天理何在?英雄流血又流泪,法院的法官代艳春,还我人生一条路。
法律,究竟说了算???

『肆』 要有那些证据才能认定猥亵罪

行为认定

猥亵儿童罪在客观方面表现为以性刺激或满足性欲为目的,用性交以外方法对儿童实施的淫秽行为,一般表现为抠摸、舌舔、吸吮、亲吻、搂抱、手淫、鸡奸等行为手段。

上述手段中除手淫、鸡奸外,对于前四种行为判断行为人主观动机尤为重要,如蔡某猥亵案中,其在搂抱女学生时。

主观上表现为耍酒疯,很难认定其主观上就是为寻求性刺激或者满足性欲,况且其也只是对被害人隔着衣服进行搂抱,情节较为轻微,故此作出撤销案件的决定,改由其他处罚。

行为人如出于玩笑或者其他善良动机而实施抚摸、搂抱、亲吻等较为普遍的行为,其本身不具违法性而无法律介入之必要。

根据中国《治安管理处罚法》第四十四条的规定,有些猥亵儿童行为通过治安处罚即可达到惩戒效果。

这就表明并非一切猥亵儿童的行为都要受到刑事处罚,这是制定刑事处罚标准的前提;其次从中国刑法对猥亵儿童行为的处罚规定(虽然还不够完善)来看无疑是强调从重打击的。

猥亵儿童的行为往往不仅给被害儿童造成了身心伤害,同时也对被害儿童的近亲属带来较大痛苦,因此在对猥亵儿童行为进行处理时,也要将此现实状况一并考虑。

由此根据中国法律的规定并结合司法实践,建议凡具有以下猥亵儿童的情形之一的,应当以猥亵儿童罪追究其刑事责任:

(一)一年内猥亵儿童两次以上或一次猥亵儿童两名以上的;

(二)采取暴力、胁迫或以之相威胁等方法强制猥亵儿童的;

(三)猥亵儿童致使被害人轻微伤以上损伤的;

(四)猥亵儿童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

如严重损害儿童心理健康,造成被害儿童近亲属精神错乱或自杀的等等。

通过网络通讯工具,实施非直接身体接触的猥亵行为与实际接触儿童身体的猥亵行为具有相同的社会危害性,可认定构成猥亵儿童罪(既遂)。

(4)张华法官二中院扩展阅读:

认定

猥亵罪的处罚

以暴力、胁迫或者其他方法强制猥亵他人或者侮辱妇女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

有以下情形之一的,处五年以上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

(一):猥亵他人情节恶劣的。

(二):聚众或者在公众场合猥亵他人的。

【猥亵儿童】的,依照前两款的规定从重处罚。

猥亵罪 与一般猥亵

首先,要将强制猥亵他人行为与非强制性猥亵他人行为区分开来,猥亵罪只针对以强制方法猥亵他人的行为,对于非强制性的猥亵他人行为不能视作犯罪

其次,并非任何强制猥亵他人的行为都构成强制猥亵他人罪。猥亵罪对强制猥亵他人罪的构成虽然未规定“情节严重”之要件,但不能将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强制猥亵他人行为亦视作为犯罪

最后,猥亵行为不构成犯罪时,可以依据治安处罚法第四十四条处罚:猥亵他人的,或者在公共场所故意裸露身体,情节恶劣的,处五日以上十日以下拘留。

猥亵智力残疾人、精神病人、不满十四周岁的人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十日以上十五日以下拘留。

『伍』 如果遗嘱有被胁迫之嫌法庭认定有效判决吗

许多老人为了避免日后子女纷争,写下遗嘱,认为自己手写的遗嘱,肯定没问题。然而,本报记者从海淀法院了解到,在该院审理的自书遗嘱纠纷案件中,有20%左右的自书遗嘱都被判决认定无效。而在这些无效的自书遗嘱中,多数问题出在了遗嘱内容上,大部分是由于处分了自己无权处分的财产等;此外,也有一些自书遗嘱因书写不规范而导致无效。

财产状态变化

处分已不存在的财产无效

遗嘱只能处分自己的财产,可是有些老人所立的遗嘱比较早,没想到立遗嘱后,财产的状态会发生变化。结果实际上,老人是遗嘱处分了一部分已不存在的财产。而这样的遗嘱究竟是否有效?

李老先生有三子一女,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他除了自己建了三间房子外,还给每个儿子建了房子,其中大儿子住的房子和自己的并排。九十年代初,李老先生写下遗嘱,让三个儿子来继承东西两个院子的房屋。李老先生去世后,其三个儿子因房屋问题发生矛盾,其二儿子和小儿子持遗嘱上法庭,要求继承房屋,但大儿子却称两处宅基地上的房屋均由自己在九十年代末翻建,不能算做遗产。

法院认为,李老先生所写的遗嘱是自己亲笔书写,符合自书遗嘱的形式要件,但是遗嘱中东西两院的房屋却并非他的财产。经审查,东院宅基地使用人为李老先生,西院宅基地使用人的名字则是他的大儿子。虽然老人在八十年代花钱在两处宅基地上建了房子,但到开始继承的时候,两处宅基地上的房子都已被大儿子翻建,不再单纯是李老先生的遗产。李老先生不能用以前的遗嘱处分,因此该遗嘱无效,应在析产后再继承。

法官释法

我国《继承法》第十六条规定,公民可以依照本法规定立遗嘱处分个人财产,并可指定遗嘱执行人。公民可以立遗嘱将个人财产指定由法定继承人的一人或者数人继承。

海淀法院的孟凯锋法官认为,公民可以用遗嘱的方式处分财产,这里的财产法律明确规定为“个人财产”,必须是个人拥有所有权的、现实存在的财产。也就是说,遗嘱不能处分国家、集体或者他人的财产,如果处分了属于无权处分,处分无效。遗嘱也不能处分立遗嘱时存在的、但到继承时已不存在的财产,如果被处分的财产不存在了,遗嘱也是无效的。

此案中,李老先生书写遗嘱时,房子都在,但到开始继承时,不仅宅基地的使用权人有变化,而且全部由大儿子进行了翻建,因此已经完全不是遗嘱中的财产了,该遗嘱无效,故无法按照遗嘱继承。

处分了共有财产

遗嘱部分无效

不过,如果处分的是共有财产,那么该遗嘱是有效还是全部无效呢?

张老先生和郭老太夫妇是同厂职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单位房改时,二人以张老先生的名义,在海淀区购买了一套三居室住房。

不久郭老太去世,其子张华一家就搬到这套三居室中,与张老先生共同生活,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张老先生的两个女儿则偶尔来看老人。二女儿认为其兄张华有侵吞老人房产的企图。

张老先生见状,为避免以后发生纠纷,便立下遗嘱:将其名下的这套三居室房屋留给儿子张华所有,其他人不得干涉。遗嘱下方有张老先生的签名和日期。

在张老先生去世后,其二女儿为分遗产,将张华及其大姐诉至法院。法院经审查认为,该房屋虽然登记在张老先生的名下,但这是他与郭老太婚后所得,应属二人的共同财产,他仅有一半的产权,另一半属于郭老太。张老先生的遗嘱是自己书写的,有签名和年月日,形式合法,但他仅能处分这一半的房产。由于郭老太去世时没有遗嘱,应按照法定继承分配,法院判决张老先生的儿子张华占有该房屋四分之三的份额,其两个女儿各占八分之一的份额。

法官释法

《继承法》第二十六条规定,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共同所有的财产,除有约定的以外,如果分割遗产,应当先将共同所有的财产的一半分出为配偶所有,其余的为被继承人的遗产。

孟凯锋法官认为,此案中,张老先生和郭老太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由单位房改获得一套房屋,该房屋虽登记在张老先生名下,但该房屋应为二人的共同财产,因此在分割遗产时,应先将郭老太的一半分割出来,张老先生仅能处分其拥有的一半份额及继承的郭老太的份额。张老先生对这部分用遗嘱处分合法有效,张华依法继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继承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38条规定,遗嘱人以遗嘱处分了属于国家、集体或者他人所有的财产,遗嘱的这部分应认定为无效。不过孟法官认为,如果一份遗嘱中既处分了自己的财产,又处分了他人的财产,该遗嘱并非全部无效,处分自己财产部分的遗嘱有效,处分他人财产部分的无效。就此案来说,张老先生遗嘱中处分郭老太另一半产权的部分是无效的。郭老太的另一半遗产应按照法定继承处理,由其三个子女和张老先生四人按照比例平分。因此,张老先生的两个女儿各分得该房产八分之一的份额。

书写不规范太随意 遗嘱无效

孟凯锋法官说,遗嘱作为处理遗产的书面资料,必须明确具体,让人能够按照遗嘱的内容分配遗产,而不会出现歧义。如果一份遗嘱内容模糊,指定的遗产继承人不明确,则为无效遗嘱。

近日海淀法院判决的严先生遗嘱纠纷案中,该遗嘱就因此无效。严先生与结发妻子领养了一个儿子严平。在妻子早逝后,严先生购买了单位的一套房改房,又与周女士结婚。后来周女士年事已高,无法照顾严先生,严先生与养子媳妇关系又不好,他就自己去了养老院。

严先生去世后,其养子严平持“遗嘱”诉至法院。该遗嘱中称:“我名下房产系我一人所有,在我死后由周女士使用,但没有所有权,其处分应由严。”遗嘱最上方有严先生的签字,但没有日期。

严平要求该房产归自己所有,但周女士认为严先生的晚年生活是由她照料的,养子严平从未管过,二人也早已断绝父子关系,严先生不可能给严平写遗嘱。而且该遗嘱书写不明确,签名在上方不符合常理,也没有日期。

法院经审理认为,该遗嘱虽由严先生书写,但遗嘱内容不明确,未写明房产归谁所有,书写很随意,签名在上方不符合常理,也没有写明日期。最终法院认定该遗嘱无效,由严平和周女士二人平分该房产。

法官说法

孟凯锋法官认为,遗嘱应当明确具体,符合一定的格式。根据《继承法》第十六条规定,自书遗嘱应当自己书写、签名,注明年月日。而此案中,虽名为“遗嘱”,但其内容不明确,在指定继承人时,仅写了一个姓氏“严”,没有指名遗产归属的具体人。该遗嘱虽有签名,但在上方,也没有年月日。因此,该“遗嘱”并不符合继承法规定的自书遗嘱的实质和形式要件,属于无效遗嘱。法院遂按照法定继承分割了该房产。

多份遗嘱相互冲突 先写的无效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老人在生前写下多份遗嘱,把遗产分配给不同的继承人,但没想到因此出现了内容相互冲突的多份遗嘱。都是立遗嘱人写的遗嘱,究竟如何确定其效力,以哪个为准呢?

赵老太独自一人含辛茹苦将三个儿子抚养成人。但儿子成家后,对赵老太没有了往日的亲密。小儿子赵明把母亲接到自己家后,将母亲的房屋出租,但在赵老太卧床生病后,却将她送给二儿子照顾。过了一段,二儿子也不愿意照顾了,赵老太又被推给了大儿子。大儿子一直将她养老送终。

待赵老太去世后,三个儿子都拿着母亲的遗嘱,要继承房产。法院经审查,发现三个儿子的遗嘱均由赵老太所写,可内容各不相同,分别写着房产由自己继承。最终,法院认定最后一份遗嘱即大儿子所持有的遗嘱为有效,房屋归大儿子所有。

法官说法

《继承法》第二十条规定,立有数份遗嘱,内容相抵触的,以最后的遗嘱为准。孟凯锋法官认为,如果有数份遗嘱的,前面写的遗嘱都是无效的,以最后一份为准。此案中,三个儿子所持三份遗嘱对同一套房屋的处分内容完全不同,法院只能认定以最后时间立的遗嘱为准。而大儿子所持遗嘱形成时间最晚,因此法院判决该房产归大儿子所有。

『陆』 孕妇怂恿闺蜜弑母藏尸,嫌疑人身怀六甲,该如何判定

20年前,一起泯灭人性的“弱智女残杀母亲案”曾轰动上海滩。受害人患有精神疾病的女儿张怡懿与闺蜜杨珺共同谋划。杀死生母后,将其尸体用水泥掩埋在自家阳台上……

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张华,回顾了这起他30多年来在审判岗位上遇到过、裁判过、总结过的最经典案例。

——孕妇杨珺怂恿弱智闺蜜弑母,是否可以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弱智杨怡懿是否应该承担刑事责任?

按照我们的理解,两人罪大恶极,且作案动机清楚,基本上很难逃脱死刑的制裁,特别是在2000年前后严打期间,两人为何仅被判处无期徒刑呢?

对于张怡懿,初检的时候进行了精神方面鉴定,鉴定结果是:张怡懿虽然边缘智能(智能有缺陷),但作案时辨认能力完全,属完全刑事责任。按照该鉴定结果,张怡懿本应该判处死刑。

不过在庭审时,认为初检鉴定结论存在偏差,再次进行复检结果为:轻度精神发育迟滞。作案时虽然动机清楚,但其动机表现荒唐、单纯、幼稚,因此判定其仅承担部分刑事责任。判处无期徒刑。

——至于杨珺,她是在分娩以后,警方才将其逮捕归案,孩子已经被杨父遗弃在火车站公厕内,为何也仅判定无期呢?

根据《刑法》第四十九条规定:“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主要目的是出于人道主义和保护胎儿。

主要包含两个内容:

第一、审判的时候怀孕的妇女”是指人民法院审判的时候被告人是怀孕的妇女,也包括审判前在羁押受审时已是怀孕的妇女。

第二、不适用死刑”是指不能判死刑,而不是指等涉案妇女分娩以后再予判处死刑或者执行死刑……

由此可见,在司法实践中,这个“审判时”的范围很广,即指“从犯罪嫌疑人涉嫌犯罪而被羁押时起至人民法院依法作出判决生效时为止。”

在当年审判过程中,对于杨珺在“审判时”是否能被视为“怀孕的妇女”实际上有一个争议,公诉机关认为,杨珺在分娩后才被羁押,审判时已分娩,客观上已不具备刑法第四十九条的法定事实;而《刑法》第四十九条的主要目的,是出于对胎儿考虑,杨珺分娩后,胎儿已经被杨父遗弃,再对其适用《刑法》第四十九条与立法精神不符。

杨珺的辩护律师则称,公安机关掌握杨珺涉嫌杀人犯罪事实时,其正是怀孕在身,应视为审判时“怀孕的妇女”,不适用死刑。

最终,杨珺也同样判处有期徒刑。

想想,如今20年过去了,两名罪犯虽然判处无期,减刑后差不多也应该快出狱了。20年前的惨剧却还历历在目,杨珺的孩子被扔进了公厕,下落不明,他的母亲却逃脱了死刑的制裁……你认为这样判合理吗?

『柒』 朝阳法院如此审判十分另人费解,损失了50万,我该怎么办

对判决不服,一定要在接到判决书后15日内上诉,在这里说没有任何意义。

『捌』 丈夫代书遗嘱让妻子状告公婆是什么情况

近日,在合肥市庐阳区人民法院受理了这样一起特殊的继承案件,妻子因为丈夫生前的一份代书遗嘱将年迈的公婆告上了法庭。

考虑到孙女是父母对逝者张华思念的一种寄托,对孙女而言,也希望继续得到爷爷奶奶的疼爱。最终双方达成调解协议,案涉房产归张华父母继承所有,房屋尚欠贷款也由其偿还,并支付孙女张诺诺房屋折价款27万元,张华父母每月探视孙女张诺诺一次,王琴对此予以协助。

据办案法官介绍,依据我国《继承法》第十九条规定,订立遗嘱时应当对缺乏劳动能力又没有生活来源的继承人保留必要的遗产份额,如果未进行保留,遗产处理时,应当对该继承人留下必要的遗产,所剩余的部分才可按照遗嘱确定的分配原则处理。

热点内容
光统律师 发布:2025-07-09 22:03:01 浏览:17
法学人物书评 发布:2025-07-09 22:02:14 浏览:265
道德经与原版 发布:2025-07-09 21:58:04 浏览:969
法官的责任感 发布:2025-07-09 21:44:31 浏览:685
企业为何要制定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09 21:31:44 浏览:730
儿童摄影员工规章制度 发布:2025-07-09 21:08:47 浏览:292
朔州市城区法院 发布:2025-07-09 20:58:20 浏览:980
立法学体系 发布:2025-07-09 20:48:31 浏览:125
社会与法法律讲堂文史版央视网 发布:2025-07-09 20:40:53 浏览:534
中美法官的地位 发布:2025-07-09 19:50:43 浏览: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