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入员额法官办案模式
一、非员额法官为何还在办案?
按说,非员额法官不能独立办案,这是中央推行员额制改革的初衷,也是把办案法官和不办案法官区分开来,以此提升员额制法官的履职待遇,更好的提升司法效率和公信力。但在一些地方,却出现非员额法官办案的情况,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可以说,虽然中央一再强调,要守住未入额法官不得独立办案的红线。但现实情况是,在诸多地方,未入额法官独立办案的情况还依然存在,也可以说,虽被严查,依然有法院铤而走险。从全国法官受理案件的数量来看,案件数量激增,入额的12万法官能办完这么多案件吗?这样,那些没有入额的法官就成了办案替代者。没有入额,还依然要办案,这是一些未入额法官的苦衷。
而律师的质疑,提出了员额制改革的真问题,剑指员额制在实践当中变了味。没有区分员额和非员额,让非员额法官也一样办案,那么,非员额法官能乐意吗?所以,律师质疑非员额法官独立办案,被诸多的非员额法官叫好,有人表示,(律师)干的漂亮,说出了多少法检两院辅助人员的心声,改革不能只涨工资不干活;辅助人员也不乐意,宁愿不入额,还要独立办案,工资还不变,简直领着白菜的钱操碎了心。
可见,让非员额法官独立办案,他们也一肚子牢骚。凭什么我没有拿员额补贴,还要办案?天下哪有这样的好事,不拿工资还要干活?非员额法官,拿的是助理工资,干的却是员额制的活,他们内心能心甘情愿吗?既然内心不愿意,他们又如何能在每一个案件中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呢?
二、员额法官办不完案怎么办?
员额法官办不完案,就让非员额法官办,那么,员额制改革的意义何在?如果中央的政策在底层大打折扣,非员额法官也一样办案,但却拿不到员额津贴,这样的员额制改革现状,是背离中央的政策,也与员额制改革的初衷不相吻合。那么,员额法官办不完案件,到底应该怎么办呢?
有人说得刻薄一些:员额办不完案件,那就加班呀,加班还办不完,那就退出员额呀。那么,员额制改革之后,案多人少的矛盾还存在吗?从中央政策来说,法官员额制改革,是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未入员法官不得独立办案,这是员额制改革的重中之重,也是员额制改革的首要责任,否则,员额制改革便要大打折扣。
试想一下,中央好不容易启动了员额制改革,把非员额法官排除出法官队伍,不让他们审理案件,只让入额法官审理案件,并且提升入额法官的履职待遇,目的就在于严格区分办案法官和不办案法官。法官的数量也从原来的21万,减少到现在的12万人,但这12万人,可都是切切实实办案的,而不是和之前一样,21万法官,不办案的法官占了多数。
可以说,现在的办案法官数量增加了,但另一方面,案件数量也增加了。案多人少的矛盾在一些地方依然存在,那么,如何解决呢?那就是增加员额制名额,而不是用非员额法官替代。要不,就是把非员额法官任命为员额法官。而全国一刀切的以百分比为数量界定员额法官数量,缺少针对性和区别性,导致一些地方员额制法官过多,案子却太少,员额法官闲着。而另一些地方员额制法官依然不够用,案子办不完。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就是,领导办案数量少,挂名办案依然存在。一些领导挂着员额制的名额,但很可能,领导的办案数量都不及员额法官的五分之一,甚至更少,这也导致一些法院虽然员额制法官数量够用,但一线办案的法官数量依然不足。这就应当严格区分领导办案和法官办案,并且,不能把领导入额的数量也看作员额制法官的数量,毕竟,领导办案少,还可能存在挂名办案。
三、律师以非员额法官违法办案为由上诉,二审会支持吗?
从法律层面来讲,律师的这一个上诉理由很难成立,很可能会被驳回上诉。因为,非员额法官虽然没有入额,但也是经过人大任命的,在其法官职务未经法定程序和事由被免职的情况下,非员额法官依然是法官,那么,就当然可以从事审判工作,那么,独立审判就不在话下。
从政策层面来讲,非员额法官不能独立办案,这是中央的政策要求,也是员额制改革的初衷。如果非员额法官可以独立办案,那就违背了政策规定。现在,竟然有法院胆敢违反中央政策要求,让非员额法官一样办案,这不是与司法改革唱反调吗?现在,律师以非员额法官独立办案违反程序正义为由,提起上诉,那么,二审法院该如何做出裁决呢?
如前所述,二审法院可以以《法官法》等法律为由,驳回上诉,维持原判,理由就是,非员额法官也是法官,法律没有禁止他们不能办案。但另一个方面,非员额法官独立办案,违反了中央政策要求,在此,必须对一审法院出现的非员额法官独立办案做出内部否定性评价,并且要追究相关领导的责任。否则,员额制改革便是一句空话!
亦有法官表示,律师的这一质疑很低级,除了让未入额法官更加难堪外,对案件审理并无实质性意义。即便是未入额的法官,他们依然是法官法规定的法官,进行案件审理并无程序上的不当。既然如此,那么,还施行员额制改革干啥,这不是瞎胡闹吗?一方面宣布非员额法官不能独立办案,一方面又为非员额法官独立办案开脱,这样的说辞,除了打脸外,我不知还能说什么好?
四、政策和法律打架,法院怎么办?
政策和法律打架,这是我国在出台政策后常常会出现的场景。如果这类情况被诉至法院,法院当然应该以法律规定来判案,而不是依据政策。但是,政策和法律打架,正说明政策的制定欠缺考虑,只追求政策的执行,而不考虑法律的修订,这让司法人员无所适从,也较为难堪。
⑵ 质疑非员额法官办案违法,律师能进行上诉吗
非员额法官办案是不合法的。
如果办案,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可以上诉。
正常情况下,上一级法院可能会以此为由发回一审法院重新审理。
⑶ 法院没有员额的有多年审判经历的老法官如何处置
助理法官呗。跟法官一样,也可以办案的。
⑷ 最高人民法院 未入员额能不能 办案
您好,最高人民法院:未入额法官能 办案,但不能独立办案。
入员额的被任命为法官专,以法官身份办案;未属入额的被任命为法官助理、执行员、书记员、法警,以这些新任命的身份办案。
如能给出详细信息,则可作出更为周详的回答。
⑸ 不入员额的法官原身份不变,待遇不变是什么意思
为在建立以法官为重心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模式,让优秀审判人才向办案一线集聚。
全国法院员额法官遴选工作已经完成,法院人员分类管理基本到位,法院人员结构得到优化,资源配置更加合理,审判质效持续提升。推进法官员额制改革,旨在建立以法官为重心的司法人力资源配置模式,让优秀审判人才向办案一线集聚,提高法官履职能力,加强法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
实现“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建立符合审判职业特点的审判权力运行机制和审判监督管理机制,并实现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达到提升审判质量和效率、促进司法公正和司法公信的改革目标。
(5)未入员额法官办案模式扩展阅读:
法官员额制改革的相关要求规定:
1、根据四级法院职能定位以及各地法院受理案件数量、类型、繁简程度等多种因素,探索不同的审判团队组建模式。
2、审判团队组建还应坚持有利于推进扁平化管理,保持与内设机构改革的统筹协调,防止叠床架屋、权责混乱。
3、坚持“入额必办案”,逐步实现院庭长办案常态化。院庭长入额后带头办案,是员额制改革的内在要求。若院庭长入额后仅办理简单案件,甚至挂名办案、不办案,不但干警不能服气,也会动摇员额制改革的根基。
⑹ 什么是法官员额制,没有进入员额的法官有何待遇
一、法官员额制:
所谓“法官员额制”是指法院、检察院在编制内根据办案数量、辖区人口、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确定的法院的法官、检察官的人员限额。员额一旦确定,在一定时期内不能改变,没有缺额就不能递补。
由于该项制度涉及面较广,在社会各界引发不少争议,其中一个相对突出的争议点就是 “员额制”下法官人员减少,可能导致“案多人少”的状况。针对这一问题,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法院、检察院办案的数量大幅度的增长,但是真正存在着案多人少的法院和检察院只是一部分,甚至是一小部分。
我们国家大部分法院和检察院中约有40%的法官、检察官在非业务部门工作,而真正在一线办案的人并不多,因而造成“法官人员数量减少后无法适应”的假象。如果通过员额制改革,把有效的、积极的办案力量吸引到一线去,办案效率相应就会提高,案多人少的相对问题也就迎刃而解。谢鹏程说:“这就意味着员额制将使司法的生产力得到解放。”
二、没有进入员额的法官有何待遇:
1、法官员额制改革实施以来,法官队伍存在诸多困惑,一部分法官将无法入额是必须面对的现状。
海南省原有法官1540人,改革后,法官人数减至1100多人。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人民法院全院有法官资格的人员62人,现选任主审法官29名,未入额法官33名,占53.23%。贵州省贵定县人民法院原有法官53人,第一批入额18人,未入额法官35人,占原有法官人数的66.03%。
2、员额有余地,转岗有安排:
①关于法官员额制改革,要严格执行中央确定的法官员额比例和相关政策,不仅不能突破,在第一轮遴选时还要留有余地,为优秀人才留下入额空间。
⑺ 最高人民法院是如何解决以前有法官职称但未入员额法官的职级套改问题
目前没有标准,只能说很乱
⑻ 江西省高级人民法院是如何解决以前有法官职称但未入员额法官的职级套改问题
至少这一次的员额是不能参加遴选了。只能等待下一批的遴选机会了。
⑼ 未员额的法警可以在执行局主办案件吗
员额制就是个笑话。本来就案多人少,再员额制,一大批人没入额。你要专严格执行只有员额才能办属案,那可以啊,所有案子等着遥遥无期。
所以,实际上各地都有各自的政策,变了相的否定了员额制规定。只不过员额制是上面搞得,不好直接反抗而已。
实际上员额制不仅不符合实际,本身也是违法的。法律规定,通过法官培训,获得助理审判员以上职称的,就可以办案。最高法院规定再设立个员额法官条件,本就不合法。
所以你的问题没法回答,按最高院规定,不是员额法官不能独立办案,可按法律规定,只要有职称就可以。就看你觉得是内部工作规定大,还是法律大了。而各地又出台自己的内部规定,各种法子变相还是按照最基本的法律规定来,允许办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