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庭时法官说什么
『壹』 庭审时回答法官应注意什么
依照庭审程序,为查明案件事实,法官及对方律师均可以向当事人发问。面对法官及对方律师精心准备的、难以预测的各种问题,当事人应如何来应对?这里面大有学问,稍不注意就会进入对方圈套,落下败诉的命运。当然,无论是什么样的问题,无非有五种处置方式,即承认、否认、不知道、沉默和拒绝回答。下面,我们对这五种处置方式逐一进行分析,供当事人在庭审回答问题时进行选择。一、承认。当然,承认对方提出的法律问题是最简单的一种回答方式,但是这种处置方式对已方来说也最凶险。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第一款规定:“诉讼过程中,一方当事人对另一方当事人陈述的案件事实明确表示承认的,另一方当事人无需举证。”当事人庭审时承认对方主张事实的法律后果,将直接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进而可能导致已方败诉的风险。参加过庭审的人都知道,法庭上不容讲错一句话,有经验的人在诉讼时都会请律师讲话,自己能不讲就不讲,不多说一句话。即便法官发问自己必须要讲的时候,也要先征求一下律师的意见。因为,非法律专业的人根本不知道自己所吐出话可能带来什么法律后果,信口开河一说,自己没觉得有什么问题,甚至感觉自己很诚实,可是到判决时讲错话的不利后果就显现出来了。二、否认。否认一个事实和承认一个事实一样直接了当。否认一个事实并不能免除对方的举证责任,因此,在法庭上对法官征求意见的询问一般都采取否认回答。但是,需要注意的,如果对方有足够的证据证明的事实,你就没有必要再否认了,否则将给法官留下一个不好的印象。三、不知道。当事人在作“不知道”回答时,首先要想好一个不知道的合理解释,如果有证据证明你明明知道仍偏偏说不知道,不仅给法官留下一个不诚实的印象不说,法官有可能直接适用“自认规则”认定该事实客观存在。四、沉默。当然,在诉讼过程中,沉默是当事人的权利,无论是法官还是对方当事人均不能逼迫一个人说话。但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八条第二款规定:“对一方当事人陈述的事实,另一方当事人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审判人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者否定的,视为对该项事实的承认。”因此,诉讼时,有时未必“沉默是金”,反而等于自己放弃了法律规定答辩的权利。五、拒绝回答。在法庭上,针对法官的提问,回答是法律规定的义务。但是,在有些情况下,是可以拒绝回答的。如法官提出的问题和本案没有关联性。在这需要提醒的是,如果你适用此理由拒绝回答法官的问题是要冒一定的风险的。因为你首先要判断法官的问题和本案是否真的没有关联。毕竟法官是本案的审判者,具有深厚的专业文化知识和审判经验,在法庭上一般不会问一些无聊的问题。其次,直接拒绝回答法官的问题,可能导致法官“面子”丧失,得罪了法官。再如在有容隐权的情况下,也可以拒绝回答法官的问题。如职业要求必须保密,包括律师和委托人、牧师和教民。
『贰』 开庭时法官说最后陈述,陈述是什么意思
就是最后陈辞的意思,你可以对前面法庭辩论的部分进行总结也可以进行补充,在这个环节可以讲些与法无关但很有人情味的话,但不要太多,书记员都要记录的,讲太多,有的法官会反感。
『叁』 开庭审理前,法官说的开场白是什么
第一,如果案件属于刑事案件,那么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八十五条规定内,开庭的时候,审判容长查明当事人是否到庭,宣布案由;宣布合议庭的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辩护人、诉讼代理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的名单;告知当事人有权对合议庭组成人员、书记员、公诉人、鉴定人和翻译人员申请回避;告知被告人享有辩护权利。
第二,如果案件属于民事诉讼,那么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规定,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
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肆』 开庭怎么跟法官说话
一般情况下,原告要陈述自己的身份信息,陈述是否申请法官回避。然后进行法庭调查阶段,原告宣读自己的诉状,并陈述是否有补充的事实与理由。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
开庭审理前,书记员应当查明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是否到庭,宣布法庭纪律。
开庭审理时,由审判长核对当事人,宣布案由,宣布审判人员、书记员名单,告知当事人有关的诉讼权利义务,询问当事人是否提出回避申请。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八条
法庭调查按照下列顺序进行:
(一)当事人陈述;
(二)告知证人的权利义务,证人作证,宣读未到庭的证人证言;
(三)出示书证、物证、视听资料和电子数据;
(四)宣读鉴定意见;
(五)宣读勘验笔录。
『伍』 法官开庭前除了说肃静还说什么话
主要是宣布法庭纪律,例如: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法院法庭规则》的规定,下专列人员不得参加属旁听:不满18周岁的未成年人;精神病人和醉酒的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的人;正在监外服刑的人及被监视居住、取保候审的人;携带武器、凶器的人;其他有可能妨害法庭秩序的人。
当事人、其他诉讼参与人、旁听人员必须遵守以下纪律:
一、旁听人员必须保持肃静,不准鼓掌、喧哗、吵闹,不得有其他妨碍审判活动的行为;
二、旁听人员不得随便走动,不得进入审判区;
三、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不得中途退庭、未经审判长同意,不得发言、提问,发言时应当起立,注意文明礼貌,不得攻击、辱骂他人;
四、未经法庭许可,任何人不得在法庭录音、摄影、录像;
五、不准吸烟和随地吐痰;
六、关闭寻呼机、移动电话和其他通讯设备。对违反法庭纪律的,法庭将给予口头警告、训诫,不听劝告的,经审判长决定,可以没收录音、录像、摄影器材,责令退出法庭,或者经院长批准予以罚款、拘留。对于哄闹、冲击法庭等严重扰乱法庭秩序的人,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陆』 开庭法官讲些什么
刑事案件审理中,审判人员会问被告人的犯罪过程和认罪态度等与案版件有关的重权要细节、与量刑有关的重要情节,审判人员都要进行核实的,而具体问什么问题,则需根据案情复杂程度等来定。审判人员在庭审开始时,会核对被告人的身份信息,看是不是被告人本人,之后公诉人读起诉书,审判人员会询问被告人“起诉书中指控事实是否存在?指控罪名是否成立?是否自愿认罪?” 之后公诉人会对就案件有关的事情向被告人进行讯问,之后辩护人就是律师会再向被告人询问,到庭审的最后阶段,是被告人的最后陈述,比如是否认罪悔罪等。
『柒』 我请了律师,开庭时法官问问题是我说还是律师说
请了律师,开庭时法官问问题是当事人说还是律师说要根据情况而定。
从法官角度来说他会要求当事人说,因为当事人的回答与实际最为相符。但是律师有可能会要求当事人别说,全部由他来说,当事人乱说话输掉官司的情况也不少见。
开庭审理是指人民法院于确定的日期在当事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的参加下,依照法定的程序和形式,在法庭上对案件进行实体审理的诉讼活动。开庭审理是普通程序中最基本和最主要的阶段,是当事人行使诉权进行诉讼活动和人民法院行使审判权进行审判活动最集中、最生动的体现,对人民法院正确审理民事案件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如下:
1、开庭审理能够确保人民法院审判权的正确行使。通过开庭审理,审判人员按照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民事案件的事实进行客观的认定,对证据进行全面的审核,分清是非责任,对民事案件作出公正的处理,从而实现人民法院的审判职能;
2、有利于对审判活动的有效监督。开庭审理将案件的审理过程置于群众的监督之下,增加了审判活动的透明度,有利于保证案件处理的公正性;
3、有利于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实体权利。民事诉讼法对开庭审理中当事人各项诉讼权利及其行使的方式作了充分的规定,开庭审理有利于当事人充分行使诉讼权利,自觉履行诉讼义务,保证庭审活动的顺利进行,最终保护了当事人的民事实体权利;
4、有利于充分发挥开庭审理的教育作用,扩大法制宣传效果。
【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三条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根据当事人自愿的原则,在事实清楚的基础上,分清是非,进行调解。
『捌』 急!急!开庭的时候法官会问些什么
这很麻烦的,根本说不清楚,法庭的审理过程虽然基本相同,但是具体到个案还是差别很大,还是委托专业律师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