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伟法官
A.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
我语文的成功说起来有点莫名其妙
我从小比较安静,不太爱疯闹,爸妈忙,把我一人扔家里,就爱看书
最基础当然是从格林童话,还是图文版.不过童话我觉得就是一兴趣培养,没多大实际作用(也许有我没发现也有可能),后来就是浅显的<故事大王>,接着<故事会>,那些故事都是比较成熟的了,这就是我文风老成的原因,我后来还看<上海故事>,虽然一开始也许看不懂,但是总有收获.大一点就看小说,散文,其实小学时像小学生必看的作文选我看得比较少,就读了一些歪书,歪打正着
还有就是看电视.电视剧里的营养可多了,台词是重点.其实看琼瑶剧就有这种好处,不过要小心感染上矫情的文风
学语文三论
摘要:生活是学语文的起点,情感是学语文的基点,愉悦是学语文的支点。这是学语文之圭臬。
关键词:学语文、生活化、情感性、愉悦
一、生活化:学语文的起点
学语文离不开学言语,而言语则是人的一种本真的需要,它犹如人的穿衣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活的、精神的原生态。言语来自生活,舍弃生活来谈语文,无异于缘木求鱼;同样学语文也将成为海市蜃楼,水月镜花。由此,我认为语文的生活化、生活化的语文正是学语文的真正起点。
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让每位学生上课时都带一份《人民日报》,并要求每位学生去找第一版的某一篇文章第五行的一个句子。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找不到或找不对。于是,一些学生纳闷了,并且发难:老师,你应该明确某日的《人民日报》,我们才好找阿。由此,老师很自然地引出了,定语需要一定的修饰才能符合语言表达的需要这一教学内容。可见,只有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才会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求;才会让语文成为学生真正所需所求,才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其实,马斯洛需要原理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关乎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心灵的需要,人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潜能或力量,乃至创造力。所以,想要让学生亲近语文、触摸语文、拥抱语文、享受语文、使用语文,就必须让语文走向生活。那么以什么方式让语文融入学生的生活或让学生的生活拥有语文呢?最重要、最根本的,莫过于就是要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要以为在课堂上学习才是学语文,也不要以为看书写字就是学语文,更不要以为学校之外、课堂之余就不是学语文了。其实语文无处不在,它不光是读书看报,写作演讲;和人交谈是语文,看电视是语文,甚至游山玩水也有语文……
如果以这样的一种理念来审视语文、观照语文的话,那么学语文将不再是枯燥乏味折磨人的苦差事了。生活也不再与语文老死不相往来了。生活中的语文也将会重新焕发出光彩;语文中的生活也将会酿出更甜美的蜜来。于是,可以断言,这样的语文谁又不爱,谁又不学呢?
当然得注意,我这样说,千万不要误解为可以随意把语文泛化论了,从而模糊了生活和语文的应有的界线而混为一谈。这种理解并不是我所说的语文。我所说的语文其实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是关乎于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情感、心灵成长的。可以这么说,凡能提高文化内涵的、内化人文素养的生活方式无不是学语文的方式。
二、情感性:学语文的基点
情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纽带。任何舍弃情感而去空谈生活、空谈语文,都将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愚蠢做法,其结果无异于高耗低效,甚或竹篮打水一场空。由此,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构筑生活化语文的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彰显语文中丰富的情感世界。
我们说,语文本质上是情感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就狭义的学语文来说,起码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即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沟通。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意味,那么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缺乏感情的滋润、心灵的陶冶,势必造成他们精神之源的干涸和心灵之花的枯萎!
据报道某所省级重点中学,推出一条"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那就是:从高一开始,把所有的语文课文都变成阅读题的形式,语文课成为了习题的讲解课,而且有专人负责出题,负责打印,全年级统一教学模式。所谓"成功",就是高考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我看了报道之后,不禁哑然失色。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却严重漠视了学语文的实质,即割断了认知和情感本来水乳交融的纽带。这无疑也就关闭了学生走进真正语文殿堂的大门。
我们说过,语文就是情感的。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目前学生学语文普遍表现出厌倦和无奈,源于教师抽空了情感,关注了知识点纯技术的操作,造成了学生情感的苍白、干瘪。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有些作品不分析还能感动的,一分析倒不行了。"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去寻求酵发情感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作品丰富的意蕴和意味。我觉得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蔡伟老师提出的虚拟体验教学无疑是开启情感大门的金钥匙。如果能真正有效的进行体验教学,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面对作文再也不会在唱: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成文就是空,头也空,肚也空,空来空去就是空。而今学生面对作文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状,其中的"无米"很大程度上是发现不了生活中承载着丰富情感的素材。如果想要求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就能发现情感、把握情感、丰富感情,那么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理解、体验、感悟,从而滋养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件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人类的情感,何况蕴含着无限丰富人文精神的语文呢。然而学生往往见事不见情,无法从事上看出感情来。因此,学语文就是挖掘情感,丰富情感的一种生命的本真活动。
但如果学语文是为了情感而情感的话,也就无疑违背了生活的真诚,背弃了语文最根本性质。这种学语文学出来的人都是些"涂脂抹粉"、"花枝招展"、"装腔作势"缺少真诚的"虚伪的奴才",而没了强烈责任心、使命感,做事认真、有主见、创新意识都很强的人才。因为学语文应该是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学生一种生活、生命的存在及表现方式。然而当前学语文却注重了对知识、智力等物质的、科学的外在建构,而没有认识到它是一个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等不断地生成和整合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人本真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语文教学是洋溢着人性最美、最丰富的情感光辉的一个平台,具有解放人性的应然功能。语文教学还应是提升整个人的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愉悦:学语文的支点
人类的情感是丰富的,语文世界的情感尤为多彩,学生在快乐成长中的生命活力更是朝气蓬勃。由此,学生愉悦的情感自然成了学好语文最重要的前提保证。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是追求幸福,而非苦海。学语文应是愉快的、有趣的。多尔说:"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时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是成为了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
然而,现在的学生却愈来愈无法从学语文中来肯定自身的价值,或被人肯定。究其原因有二:一客观原因。语文本身是潜移默化的、隐性的。学生学语文在短时间内感觉不到自己潜伏的变化;感受不到成功,就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学生就找不到为之付出努力的理由。久而久之,没有了愉悦的语文学习情感支撑,学语文兴趣之蓓蕾也就慢慢地枯萎了。二主观原因。当前不少语文教师仍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审视学生,或以法官自诩,或甘当保姆,老爱唱"同一首歌"--总以标准答案扼杀一个又一个灵性的、天才的、创新的智慧火花,老是让学生饱尝失败的苦果,不懂得欣赏或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由此,造成"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是失败者。" 这很大程度上跟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可以这么说只要应试教育存在,不正当地竞争就永远存在。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脱离了生命意义上的野蛮竞争;从生命意义上说,这种竞争不但不能被人们肯定、不能走向成功,反而更歪曲了美好的舒展的人性,乃至走上歧路。
一直以来,人们的观念都视"教"为教师的义务,"学"是学生的天职。把教师仅仅当作装有知识的传授机器,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以为学生一字不漏、照单全收就是满腹经纶,就会成为知识的富翁。殊不知,这恰恰是以泯灭个性、泯灭自我、泯灭创新意识为代价,充其量只不过是知识的"守财奴"或"看门人",而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要知道知识的获得与增加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或堆积,而是知识的重组、知识的建构、知识的整合与生成。因为要把课文中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就一定要进行自我建构、自我整合,并生成一个人整个生命和情感中的一部分。这很像一日三餐,食物进入口腔之后,一定要经过咀嚼以及唾液、胃汁等掺和搅拌,然后优取废弃,吸收营养成分,最后才成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文的丰富和多元决定了学语文更应是如此,因此我们说只有愉悦的心情才能有强烈的"食欲",有了强烈的"食欲",才会激发学语文的热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心理学研究证实,只有愉悦地情感才易于衍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心境,开掘智能,获得学习高效。怎样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学语文环境呢?一方面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要谙熟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教学以及精通本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对待学生上,首先要做到有"四心":像母亲对子女一样爱心,像老太婆穿针一样耐心,像大姑娘绣花一样细心,像小伙子谈恋爱一样热心。以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其次以自己高尚的品格修养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沐浴学生。并且对学生(包括言语、行为、思想等)要时时带着放大镜找优点,闭着眼睛看缺点诲人不倦的心态,时时刻刻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自己的进步,从而培育学习的愉悦,感受语文的乐趣,享受生命的精采!
B. 怎么样才能学好语文的知识
学语文离不开学言语,而言语则是人的一种本真的需要,它犹如人的穿衣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活的、精神的原生态。言语来自生活,舍弃生活来谈语文,无异于缘木求鱼;同样学语文也将成为海市蜃楼,水月镜花。由此,我认为语文的生活化、生活化的语文正是学语文的真正起点。
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让每位学生上课时都带一份《人民日报》,并要求每位学生去找第一版的某一篇文章第五行的一个句子。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找不到或找不对。于是,一些学生纳闷了,并且发难:老师,你应该明确某日的《人民日报》,我们才好找阿。由此,老师很自然地引出了,定语需要一定的修饰才能符合语言表达的需要这一教学内容。可见,只有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才会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求;才会让语文成为学生真正所需所求,才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其实,马斯洛需要原理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关乎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心灵的需要,人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潜能或力量,乃至创造力。所以,想要让学生亲近语文、触摸语文、拥抱语文、享受语文、使用语文,就必须让语文走向生活。那么以什么方式让语文融入学生的生活或让学生的生活拥有语文呢?最重要、最根本的,莫过于就是要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要以为在课堂上学习才是学语文,也不要以为看书写字就是学语文,更不要以为学校之外、课堂之余就不是学语文了。其实语文无处不在,它不光是读书看报,写作演讲;和人交谈是语文,看电视是语文,甚至游山玩水也有语文……
当然得注意,我这样说,千万不要误解为可以随意把语文泛化论了,从而模糊了生活和语文的应有的界线而混为一谈。这种理解并不是我所说的语文。我所说的语文其实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是关乎于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情感、心灵成长的。可以这么说,凡能提高文化内涵的、内化人文素养的生活方式无不是学语文的方式。
二、情感性:学语文的基点
情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纽带。任何舍弃情感而去空谈生活、空谈语文,都将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愚蠢做法,其结果无异于高耗低效,甚或竹篮打水一场空。由此,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构筑生活化语文的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彰显语文中丰富的情感世界。
我们说,语文本质上是情感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就狭义的学语文来说,起码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即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沟通。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意味,那么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缺乏感情的滋润、心灵的陶冶,势必造成他们精神之源的干涸和心灵之花的枯萎!
据报道某所省级重点中学,推出一条"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那就是:从高一开始,把所有的语文课文都变成阅读题的形式,语文课成为了习题的讲解课,而且有专人负责出题,负责打印,全年级统一教学模式。所谓"成功",就是高考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我看了报道之后,不禁哑然失色。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却严重漠视了学语文的实质,即割断了认知和情感本来水乳交融的纽带。这无疑也就关闭了学生走进真正语文殿堂的大门。
我们说过,语文就是情感的。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目前学生学语文普遍表现出厌倦和无奈,源于教师抽空了情感,关注了知识点纯技术的操作,造成了学生情感的苍白、干瘪。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有些作品不分析还能感动的,一分析倒不行了。"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去寻求酵发情感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作品丰富的意蕴和意味。我觉得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蔡伟老师提出的虚拟体验教学无疑是开启情感大门的金钥匙。如果能真正有效的进行体验教学,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面对作文再也不会在唱: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成文就是空,头也空,肚也空,空来空去就是空。而今学生面对作文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状,其中的"无米"很大程度上是发现不了生活中承载着丰富情感的素材。如果想要求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就能发现情感、把握情感、丰富感情,那么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理解、体验、感悟,从而滋养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件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人类的情感,何况蕴含着无限丰富人文精神的语文呢。然而学生往往见事不见情,无法从事上看出感情来。因此,学语文就是挖掘情感,丰富情感的一种生命的本真活动。
但如果学语文是为了情感而情感的话,也就无疑违背了生活的真诚,背弃了语文最根本性质。这种学语文学出来的人都是些"涂脂抹粉"、"花枝招展"、"装腔作势"缺少真诚的"虚伪的奴才",而没了强烈责任心、使命感,做事认真、有主见、创新意识都很强的人才。因为学语文应该是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学生一种生活、生命的存在及表现方式。然而当前学语文却注重了对知识、智力等物质的、科学的外在建构,而没有认识到它是一个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等不断地生成和整合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人本真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语文教学是洋溢着人性最美、最丰富的情感光辉的一个平台,具有解放人性的应然功能。语文教学还应是提升整个人的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愉悦:学语文的支点
人类的情感是丰富的,语文世界的情感尤为多彩,学生在快乐成长中的生命活力更是朝气蓬勃。由此,学生愉悦的情感自然成了学好语文最重要的前提保证。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是追求幸福,而非苦海。学语文应是愉快的、有趣的。多尔说:"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时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是成为了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
然而,现在的学生却愈来愈无法从学语文中来肯定自身的价值,或被人肯定。究其原因有二:一客观原因。语文本身是潜移默化的、隐性的。学生学语文在短时间内感觉不到自己潜伏的变化;感受不到成功,就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学生就找不到为之付出努力的理由。久而久之,没有了愉悦的语文学习情感支撑,学语文兴趣之蓓蕾也就慢慢地枯萎了。二主观原因。当前不少语文教师仍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审视学生,或以法官自诩,或甘当保姆,老爱唱"同一首歌"--总以标准答案扼杀一个又一个灵性的、天才的、创新的智慧火花,老是让学生饱尝失败的苦果,不懂得欣赏或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由此,造成"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是失败者。" 这很大程度上跟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可以这么说只要应试教育存在,不正当地竞争就永远存在。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脱离了生命意义上的野蛮竞争;从生命意义上说,这种竞争不但不能被人们肯定、不能走向成功,反而更歪曲了美好的舒展的人性,乃至走上歧路。
一直以来,人们的观念都视"教"为教师的义务,"学"是学生的天职。把教师仅仅当作装有知识的传授机器,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以为学生一字不漏、照单全收就是满腹经纶,就会成为知识的富翁。殊不知,这恰恰是以泯灭个性、泯灭自我、泯灭创新意识为代价,充其量只不过是知识的"守财奴"或"看门人",而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要知道知识的获得与增加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或堆积,而是知识的重组、知识的建构、知识的整合与生成。因为要把课文中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就一定要进行自我建构、自我整合,并生成一个人整个生命和情感中的一部分。这很像一日三餐,食物进入口腔之后,一定要经过咀嚼以及唾液、胃汁等掺和搅拌,然后优取废弃,吸收营养成分,最后才成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文的丰富和多元决定了学语文更应是如此,因此我们说只有愉悦的心情才能有强烈的"食欲",有了强烈的"食欲",才会激发学语文的热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心理学研究证实,只有愉悦地情感才易于衍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心境,开掘智能,获得学习高效。怎样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学语文环境呢?一方面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要谙熟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教学以及精通本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对待学生上,首先要做到有"四心":像母亲对子女一样爱心,像老太婆穿针一样耐心,像大姑娘绣花一样细心,像小伙子谈恋爱一样热心。以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其次以自己高尚的品格修养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沐浴学生。
请采纳。
C. 王利荣的发表论文
1.《罪犯改造价值与冲突》,载《法学研究》,(被高校文科文摘转载),2001年第01期
2.《对常见犯罪量刑基准的经验分析》,载《法学研究》,2009年02期
3.《简论未成年人教养体制改革与立法》,载《现代法学》,1993年02期
4 .《论刑罚配置中的法官裁量权》,载《中外法学》,2005年04期
5.《多维视角下的犯罪评价 》,载《犯罪研究》,2003年第02期
6.《秩序整合与法律示范》,载《中外法学》,2000年04月
7.《论行刑教育化》,载《法律科学》,1999年第02期
8.《刑法理性与规则意义》,载《人文杂志》,2002年第02期
9.《制度性教养的命运与立法选择》,载《中外法学》,(《理性与秩序》转载,储槐植,陈兴良主编),2001年06月
10.《依法治国与法文化传统.》,载《 探索》,1998年第02期
11.《对推进中国法治的几点思考》,载《探索》, 1998年06期
12.《中国社会转型期间的犯罪对策》,载《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1年01期
13.《百年狱制改良的两大历史关联》,载《犯罪与改造研究》, 1999年05期
14.《以权力制约权力》,载《犯罪与改造研究》,2002年04期
15.《完善并处罚金执行规则与制度的基本思考》,载《财产刑执行的调查与研究》,赵秉志主编,人民法院出版社,2007年11月
16.《论行刑权的两种走势》,载《政治与法律》, 2001年第03期
17.《劳教制度执行管理研究》,载《法学》, 2001年第06期
18.《完善犯罪预防的重要尝试》,载《人民检察》, 2003年1月
19.《寻找行刑法的原动力》,载《法学评论》, 2000年1月
20.《关于“重返社会”的再探讨》,载《中国监狱学刊》,(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2001年02期
21.《只有创新,才有特色》,载《中国监狱学刊》 , 2000年01期
22.《再谈假释适用》,载《中国监狱学刊》 , 2002年04期
23.《宋代劳役监初探》,载《中国监狱学刊》,(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 1997年02期
24.《我国行刑法制的现状与趋势》,载《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年06卷
25.《暂缓不起诉,并无不当》,载《社会科学报》,2003年4月17
26.《从个案尝试看法律的生长点》,载《社会科学报》, 2003年7月13
27.《也谈管制刑的法律调整》,载《中国刑事法杂志》,(被中国监狱学刊转载),2000年第04期
28.《检察权与执行权的互动研究》,载《金陵法律评论》 ,2002年4月
29.《减刑运作与刑罚的合理弹性》,载《云南法学》, 2002年2月
30.《对非法经营罪的认定与处罚》,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 2002年3月
31.《自由刑执行中的若干法律问题》,载《山东法学》,(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1999年第01期
32《减刑运作与刑罚合理弹性》,载《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2001年01期
33.《论刑事执行制度与法律的完善》,载《北京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被人大复印资料转载),2000年04期
34.《完善未成年人教养制度的思路》,载《青少年犯罪研究》 ,(刊于《青少年犯罪问题》),1997年05期
35.《抗日根据地的狱制特色》,载《现代法学》,1991年06期
36.《劳动改造是中国行刑理论的核心》,载《探索》,1993年05期
37.《关于非法经营罪的认定与处罚》,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1999年02期
38.《从传统劳役刑看中国行刑制度的发展》,载《中外监狱史研究文集》,法律出版社,2002年07期
39.《人性与刑罚 刑法适用问题研究》,长安出版社,2002年10月
40.《关于金融犯罪认定的若干思考》,载《犯罪认定与刑罚研究》,重庆出版社,2000年07月
41.《也谈完善刑事执行法制的基本思路》,载《北京市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1年01期
42.《刑事执行中关键技术的运用和创新》(与聂宁、宗雄信合著),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3年01期
43.《我国行刑权的合理构建》,载于《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年09卷
44.《关于假释适用的若干认识》,载《广西政法干部管理学报》,2003年01期
45.《论刑事执行监督的法律根据》,载《司法改革与理性选择》,重庆出版社2002年7月
46.《完善犯罪预防的重要尝试——谈我国第一个“社会服务令”》,载《人民检察》,2003年03期
47.《从司法预防视角谈社区矫正制度的发展思路》,载《法治论丛》,2004年02期
48.《什么影响了我们的评判?——对一桩刑事案例的调查分析》,载《金陵法律评论》,2004年01期
49.《刑罚、行刑法新解》,载《现代法学》 , 2001年第04期
50.《社区矫正制度化的若干建议》(与万菁合著),载《河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5年03期
51.《普通累犯制度的法律解析》,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5年06期
52.《犯罪学理论研究的现实困境》,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53.《加强自由刑执行监督之我见》,载《人民检察》,2005年23期
54.《推进社区矫正制度化的若干重要问题》,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年04期
55.《罪犯改造新模式的法理基础》,载《法学论坛》,2006年第04期
56.《是历史清算,还是范式转换》,载《理性与秩序》,储槐植,陈兴良主编,法律出版社,2002年08月
57《论量刑的合理性 》,载《西南大学学报》,2007年03月
58.《解释犯罪与价值中立》,载《现代法学》,2004年02期
59《 犯罪与法律责任的均衡之义》,载《法治论丛》,2008年05期
60.《强制戒毒的现制调整与合理定位——实施<禁毒法>的两大要点》,载《犯罪学论丛》(第七卷),王牧主编,2009年09期
61.《<违法行为教育矫治法>法案理应搁置》,[司法部重点课题《和谐社会构建中的刑法热点问题研究——惩治毒品犯罪的理论与实践》(07SFB1005)的部分成果],载《法学论坛》,2009年04期
62.《也是犯罪与责任相均衡——对附条件“犯罪赔偿”的价值分析》,载《法律科学》,2009年04期
63.《场所强戒由谁监督?》,载《中国刑事法杂志》 ,2009年05期
64.《案外情节与人身危险性》,载《现代法学》,2006年04期
65.《“组织涉黑”性质的界定及其引申》,载《重庆社会科学》,2010年01期
66.《利用职务便利承揽设计业务获利的行为如何定性》,载《人民检察》,2010年14期
70.《国际社会处罚黑社会性质犯罪的基本经验》(与范玉合著),载《中国审判》,2011年02期
71.《社区矫正应向何处去——以重庆市试点情况为切入点》,载《刑事法评论》,陈兴良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01期
72 .《再谈社区矫正制度方案的调整——以〈刑法修正案〉(八)的公布实施为视角》(合著),载《社会科学战线》(与郝川合著),2011年第04期。
73.《涉黑犯罪财产之没收与追缴》,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1年第05期
74.《限制死刑适用的司法途径――对内地某中等城市死刑裁量的考察分析 》,载《刑法评论》(第8卷),赵秉志主编 ,法律出版社,2005年12月
75.《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分析样本》,载《中国检察官》,2011年13期
76.《刑事执行中的检察监督》,载《中国检察》(书名),检察出版社,2003创刊卷
77.《应确立常见犯罪的量刑规则——以许霆案为视角》,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08年第4期
78.《我国刑罚体系结构再协调问题之思考——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八)〉为分析样本》,载《法商研究》,2011年03期
79.《未成年人收容处遇的现实阻却——从向度关系视角》(与蔡伟文合著),载《青少年犯罪问题》,2012年02期
80.《划分盗窃犯罪圈的基本规律》,载《现代法学》,2011年第04期
81.《简谈劳教强戒模式》,载《犯罪与改造研究》, 2003年02期
82.《合理调整长期自由刑执行的杠杆》(合著),[2010年教育部重点项目“文本何以承载其重——破解量刑合理性的路径”](项目编号:10XJA820004)的阶段性成果),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2年05期,转载《刑罚体系结构的改革与完善》,赵秉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07月
83.《建立量刑规则体系与判罚说理机制》,载《检察日报》,2013年01月25日
84.《记载量刑经验的制度方式——以〈最高人民法院量刑指导意见〉为分析样》(与张孟东合著),载《人民司法》,2012年23期
85.《再谈监禁刑执行变更范式的转换.Reconsideration of the Conversion of Change Type of Imprisonment Enforcement》,载《政法论丛》,2012年06期
86.《开启理性判罚之门——由公诉人建议量刑谈起》(与娄永涛合著),载《理论月刊》,2013年02期
87.《社区戒毒康复机制研究——以贵州“阳光工程”为分析样本》(与张凯伦合著),载《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01期
88.《专家学者谈瘦肉精与食品安全监管》(与李洁等合著),载《中国审判》,2011年05期
89.《“慎罚”的当代诠释——由《刑法修正案(八)》展开.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 of Cautious Punishment:Comment on the Criminal Law Amendment (8)》,载《浙江社会科学》,2013年03期
90.《为重构刑罚学说寻求新方法》,载《法学研究》,2013年01期
91.《新增禁令于管制的理性诠释》,载《当代法学》,2013年06期
92.《改写历史的两种手法:再论劳动教养制度改革》(合著),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3年03期
93.《修法视阈:证据犯罪罪名体系的重构》(合著),载《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03期
94.《社区矫正语境中的观护与观察》(与程炀合著),载《海峡法学》,2014年01期
95.《完善审判权运行机制 着力化解涉诉信访》,载《人民法院报》,2014-05-01
96.《检视“打黑”对策》,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4年03期
97.《判罚结论的理性证立——由量刑说理切入》(与张孟东合著),载《法律科学》,2015年06期
98.《论量刑情节的侦查取证》(与揭萍合著),载《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15年05期
99.《后劳教时代预防犯罪资源的再利用》(与张凯伦合著),载《法律适用》,2016年03期
100.《毒品消费与供给关系实证分析——以江西省毒情为样本》(与揭萍合著),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101.《对“运动式”治理毒品的反思——由N市“百城禁毒会战”的开展切入》(与揭萍合著),载《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6年01期
D. 怎样可以学好语文
我语文的成功说起来有点莫名其妙
我从小比较安静,不太爱疯闹,爸妈忙,把我一人扔家里,就爱看书
最基础当然是从格林童话,还是图文版.不过童话我觉得就是一兴趣培养,没多大实际作用(也许有我没发现也有可能),后来就是浅显的<故事大王>,接着<故事会>,那些故事都是比较成熟的了,这就是我文风老成的原因,我后来还看<上海故事>,虽然一开始也许看不懂,但是总有收获.大一点就看小说,散文,其实小学时像小学生必看的作文选我看得比较少,就读了一些歪书,歪打正着
还有就是看电视.电视剧里的营养可多了,台词是重点.其实看琼瑶剧就有这种好处,不过要小心感染上矫情的文风
学语文三论
摘要:生活是学语文的起点,情感是学语文的基点,愉悦是学语文的支点。这是学语文之圭臬。
关键词:学语文、生活化、情感性、愉悦
一、生活化:学语文的起点
学语文离不开学言语,而言语则是人的一种本真的需要,它犹如人的穿衣吃饭一样,是人的一种生存状态--一种生活的、精神的原生态。言语来自生活,舍弃生活来谈语文,无异于缘木求鱼;同样学语文也将成为海市蜃楼,水月镜花。由此,我认为语文的生活化、生活化的语文正是学语文的真正起点。
曾经有这样一个真实的教学案例,一位教师布置了这样一道作业:让每位学生上课时都带一份《人民日报》,并要求每位学生去找第一版的某一篇文章第五行的一个句子。结果大部分的学生都找不到或找不对。于是,一些学生纳闷了,并且发难:老师,你应该明确某日的《人民日报》,我们才好找阿。由此,老师很自然地引出了,定语需要一定的修饰才能符合语言表达的需要这一教学内容。可见,只有紧紧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学生的需求,才会使学生有所感有所思有所求;才会让语文成为学生真正所需所求,才会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其实,马斯洛需要原理很好的说明了这一点,只有关乎于人的生活、人的生命、人的心灵的需要,人才能迸发出无穷无尽的潜能或力量,乃至创造力。所以,想要让学生亲近语文、触摸语文、拥抱语文、享受语文、使用语文,就必须让语文走向生活。那么以什么方式让语文融入学生的生活或让学生的生活拥有语文呢?最重要、最根本的,莫过于就是要让语文成为学生生活、生命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不要以为在课堂上学习才是学语文,也不要以为看书写字就是学语文,更不要以为学校之外、课堂之余就不是学语文了。其实语文无处不在,它不光是读书看报,写作演讲;和人交谈是语文,看电视是语文,甚至游山玩水也有语文……
如果以这样的一种理念来审视语文、观照语文的话,那么学语文将不再是枯燥乏味折磨人的苦差事了。生活也不再与语文老死不相往来了。生活中的语文也将会重新焕发出光彩;语文中的生活也将会酿出更甜美的蜜来。于是,可以断言,这样的语文谁又不爱,谁又不学呢?
当然得注意,我这样说,千万不要误解为可以随意把语文泛化论了,从而模糊了生活和语文的应有的界线而混为一谈。这种理解并不是我所说的语文。我所说的语文其实是生活的一个部分,是关乎于人的文化修养、思想情感、心灵成长的。可以这么说,凡能提高文化内涵的、内化人文素养的生活方式无不是学语文的方式。
二、情感性:学语文的基点
情感是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因素,是维系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人与自然之间沟通交流不可或缺的纽带。任何舍弃情感而去空谈生活、空谈语文,都将是舍本逐末、本末倒置的愚蠢做法,其结果无异于高耗低效,甚或竹篮打水一场空。由此,我自然而然地联想到了构筑生活化语文的一个基点,那就是要彰显语文中丰富的情感世界。
我们说,语文本质上是情感的,丰富的人文精神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就狭义的学语文来说,起码是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活动,即精神上、心灵上的对话、沟通。情感是学语文的灵魂,如果不去品味文学作品中的情感,领悟文学作品的意蕴、意味,那么学语文也就失去了它真正的意义。长此以往,学生学语文缺乏感情的滋润、心灵的陶冶,势必造成他们精神之源的干涸和心灵之花的枯萎!
据报道某所省级重点中学,推出一条"成功"的语文教学经验,那就是:从高一开始,把所有的语文课文都变成阅读题的形式,语文课成为了习题的讲解课,而且有专人负责出题,负责打印,全年级统一教学模式。所谓"成功",就是高考语文成绩有所提高。我看了报道之后,不禁哑然失色。这样的做法固然有它的可取之处,但却严重漠视了学语文的实质,即割断了认知和情感本来水乳交融的纽带。这无疑也就关闭了学生走进真正语文殿堂的大门。
我们说过,语文就是情感的。只有抓住情感这根主线才能激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目前学生学语文普遍表现出厌倦和无奈,源于教师抽空了情感,关注了知识点纯技术的操作,造成了学生情感的苍白、干瘪。著名教育家吕叔湘说:"有些作品不分析还能感动的,一分析倒不行了。"因此,需要我们教师努力去寻求酵发情感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去体验、去感受作品丰富的意蕴和意味。我觉得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蔡伟老师提出的虚拟体验教学无疑是开启情感大门的金钥匙。如果能真正有效的进行体验教学,相信不久的将来,学生面对作文再也不会在唱:作文难,难作文,下笔成文就是空,头也空,肚也空,空来空去就是空。而今学生面对作文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状,其中的"无米"很大程度上是发现不了生活中承载着丰富情感的素材。如果想要求学生通过文学作品就能发现情感、把握情感、丰富感情,那么关键在于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感受、理解、体验、感悟,从而滋养了丰富了学生的情感。实际上,生活中的每件事的背后都蕴含着人类的情感,何况蕴含着无限丰富人文精神的语文呢。然而学生往往见事不见情,无法从事上看出感情来。因此,学语文就是挖掘情感,丰富情感的一种生命的本真活动。
但如果学语文是为了情感而情感的话,也就无疑违背了生活的真诚,背弃了语文最根本性质。这种学语文学出来的人都是些"涂脂抹粉"、"花枝招展"、"装腔作势"缺少真诚的"虚伪的奴才",而没了强烈责任心、使命感,做事认真、有主见、创新意识都很强的人才。因为学语文应该是学生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学生一种生活、生命的存在及表现方式。然而当前学语文却注重了对知识、智力等物质的、科学的外在建构,而没有认识到它是一个人的情感、意志、精神等不断地生成和整合的一个过程。因此,我们语文教师有必要充分认识到,语文教学是人的生命活动、心灵活动,是人本真的一种存在方式。同时语文教学是洋溢着人性最美、最丰富的情感光辉的一个平台,具有解放人性的应然功能。语文教学还应是提升整个人的生活、生命质量的重要手段。
三、愉悦:学语文的支点
人类的情感是丰富的,语文世界的情感尤为多彩,学生在快乐成长中的生命活力更是朝气蓬勃。由此,学生愉悦的情感自然成了学好语文最重要的前提保证。人来到世界上的第一天起,就是追求幸福,而非苦海。学语文应是愉快的、有趣的。多尔说:"教育不只是奔向未来的手段、目的,它在自己的存在中,找到自身的利益,它是在现时中找到欢乐的情感。"因此,愉悦理所当然是成为了学好语文的一个有效支点。
然而,现在的学生却愈来愈无法从学语文中来肯定自身的价值,或被人肯定。究其原因有二:一客观原因。语文本身是潜移默化的、隐性的。学生学语文在短时间内感觉不到自己潜伏的变化;感受不到成功,就享受不到成功的喜悦,于是学生就找不到为之付出努力的理由。久而久之,没有了愉悦的语文学习情感支撑,学语文兴趣之蓓蕾也就慢慢地枯萎了。二主观原因。当前不少语文教师仍然以居高临下的姿态来审视学生,或以法官自诩,或甘当保姆,老爱唱"同一首歌"--总以标准答案扼杀一个又一个灵性的、天才的、创新的智慧火花,老是让学生饱尝失败的苦果,不懂得欣赏或捕捉学生身上的闪光点。由此,造成"使越来越多的人感到自己是失败者。" 这很大程度上跟长期以来实施的应试教育体制不无关系,可以这么说只要应试教育存在,不正当地竞争就永远存在。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一种脱离了生命意义上的野蛮竞争;从生命意义上说,这种竞争不但不能被人们肯定、不能走向成功,反而更歪曲了美好的舒展的人性,乃至走上歧路。
一直以来,人们的观念都视"教"为教师的义务,"学"是学生的天职。把教师仅仅当作装有知识的传授机器,把学生当作接收知识的容器,以为学生一字不漏、照单全收就是满腹经纶,就会成为知识的富翁。殊不知,这恰恰是以泯灭个性、泯灭自我、泯灭创新意识为代价,充其量只不过是知识的"守财奴"或"看门人",而不能真正成为知识的主人。
要知道知识的获得与增加并不是知识的简单叠加或堆积,而是知识的重组、知识的建构、知识的整合与生成。因为要把课文中的知识、教师的知识成为自己的知识就一定要进行自我建构、自我整合,并生成一个人整个生命和情感中的一部分。这很像一日三餐,食物进入口腔之后,一定要经过咀嚼以及唾液、胃汁等掺和搅拌,然后优取废弃,吸收营养成分,最后才成为自身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语文的丰富和多元决定了学语文更应是如此,因此我们说只有愉悦的心情才能有强烈的"食欲",有了强烈的"食欲",才会激发学语文的热情和生生不息的生命活力。
心理学研究证实,只有愉悦地情感才易于衍生轻松快乐的学习心境,开掘智能,获得学习高效。怎样营造愉悦的宽松的学语文环境呢?一方面语文教师首先要不断地提高自身的素质,其次要谙熟心理学、教育学、教育教学以及精通本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在对待学生上,首先要做到有"四心":像母亲对子女一样爱心,像老太婆穿针一样耐心,像大姑娘绣花一样细心,像小伙子谈恋爱一样热心。以自己的爱心、耐心、细心、热心来感染学生,打动学生;其次以自己高尚的品格修养和巨大的人格魅力,以及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沐浴学生。并且对学生(包括言语、行为、思想等)要时时带着放大镜找优点,闭着眼睛看缺点诲人不倦的心态,时时刻刻让学生发现自己的优点、自己的进步,从而培育学习的愉悦,感受语文的乐趣,享受生命的精采!
祝你成功
E. 你这辈子就那样当过吧是病句吗
摘要 你这辈子就那样当过吧
F. 郭广平主演的谍匪枪战的电视剧有哪些
参演电视剧
首播时间 剧名 扮演角色 导演 合作演员
2016 三军大会师 周恩来 张玉中 王晖
2015 小镇大法官 高大宽 梦继 林永健, 陈瑾, 韩童生
2015 双刺 胡浦 牟晓杰 祖峰, 王子文
2015 平湖暗流 李荣武 普法栏目剧 秦丹, 申泽华
2014 赤焰 常龙 沈悦 申军谊, 张逗逗, 迟志强
2014 绽放之无敌女生 花健 姜峰 王强, 白威
2013 领袖 周恩来 石伟 王霙, 温峥嵘, 洪涛
2013 回家 李国强 普法栏目剧 秦丹
2013 四十九日·祭 朱光煜 张黎 张嘉译 , 宋佳, 黄志忠
2013 那一年遇见你 钟明 冷暖人生栏目剧 申泽华
2012 反击 叶宇飞 欧阳奋强 甄锡, 何政军, 王奎荣
2012 父母爱情 安泰 孔笙 郭涛, 梅婷
2011 青春燃烧的岁月 柯伟豪 陈力 许亚军, 颜丹晨, 颜世魁
2011 边城破晓 周渝 舒崇福 申军谊, 席与立
2011 幻影 黎征农 孙文学 保剑锋, 梁同裕
2011 我是特种兵之利刃出鞘 郭平安 刘猛 吴京, 徐佳, 赵荀
2010 弹孔 宋英杰 郑方南 郭涛, 薛佳凝, 王劲松
2010 冰是睡着的水 林涛 刘猛 应采儿, 鲍国安, 于和伟
2010 粟裕大将 粟裕 贾刚 王霙, 王伍福
2010 我是特种兵 刀疤/武警少校 刘猛 侯勇, 谷智鑫, 徐佳
2010 黎明前的暗战 周里 嘉娜·沙哈提 黄轩, 杜雨露, 孙兴
2010 决战南京 梁一桐 沈悦, 沈严 陈宝国, 潘虹, 韩雪
2010 潮人 杜水泉 郑方南 傅淼, 秦丽
2009 勇者无敌 王晓农 孙文学 陈宝国, 黄曼, 韩童生
2009 战地浪漫曲 王英 郑方南 林永健, 陶慧敏
2009 红色摇篮 毛泽覃 金韬 王霙, 王伍福
2009 特战先锋 书生 刘猛 庹宗华, 唐文龙, 肖轶
2008 人间正道是沧桑 穆震方 张黎 孙红雷, 黄志忠, 杨雪
2007 男人脊梁女人背 李水旺 沈星浩 洪卫
2007 下一站阳光 张刚 蔡伟 ----
2007 铁血 吴川双 郑方南 洪涛, 常景茹
2006 霓虹灯下的哨兵 路华 李辉 孙海英, 沈傲君
2006 大明王朝1566 裕王 张黎 陈宝国, 黄志忠
2006 国家行动 林虎 陈育新 闫妮, 杨树泉
2005 终极玄机 杨德民 李平 周杰, 金巧巧
2005 花开有声 刘通州 小岛 严晓频, 赵琳, 舒畅
2004 第一次的亲密接触 杨过 冯新民 佟大为, 孙锂华
2004 执政为民 邵宜民 李辉 徐洪浩, 傅程鹏
2004 桂北剿匪记 王群 旺财 李婷, 孙岚
2003 西藏警察 梁寒 李小平 孙海英, 周韵
2003 命运配方 费含 陈应歧 何政军, 李强
2003 追日 肖建 郑方南 侯勇
2002 DA师 桂平原 郑方南、石伟 王志文, 许晴
2002 立案侦查 秦大月 陈应歧 吴秀波, 郭涛
2002 城市英雄 杨宏 潘 峰 李莉莉
2002 我心永远 郝光 陈应歧 胡亚捷
2001 平民大总统 袁克定 冯新民 马少骅, 谭非翎
2001 女子刑事档案 韩影 汪涛 ----
2001 月色撩人 叶宗平 陈应歧 ----
2001 红棉袄·红盖头 焦仲月 森岛 ----
2001 与羊共舞 余国强 何伟 何赛飞
2001 99玫瑰 包明琪 唐洪根 ----
2000 别再让女人流泪 高文儒 王珈 ----
2000 情感阴谋 秦韬光 陈应歧 高曙光, 王姬
2000 太阳和他的妈妈 南亦兵 郑方南 ----
1997 夏天的故事 梁成 郑方南 ----
1996 生命的跑道 肖杨 赵焕章 ----
1995 南京的血证 罗谨 王子军 ----
1994 一招饶天下 周国能 王南 ----
1994 心的迷恋 丹林升主 李辉 ----
1994 相会出师表 沈襄 熊裕国 ----
1993 黑水洋 李向 郑方南 侯勇, 韩为民
G. 11月27日是哪些人的生日
11月27日下列人的生日:
1127年——宋孝宗赵昚,南宋皇帝,宋太祖七世孙。(1194年去世)
1634年——曼特农夫人,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第二任妻子。(1719年逝世)
1701年——安德斯·摄尔修斯,瑞典天文学家。(1744年去世)
1746年——罗伯特·李维斯,美国第一位外交部长及法官。(1813年逝世)
1893年——续范亭,抗日爱国将领。
1899年——董其武,中国人民解放军上将。
1921年——杜布切克,捷克政治家。(1992年去世)
1939年——洛朗·德西雷·卡比拉,民主刚果第三任总统。
1940年——李小龙,伟大的武术技击家,世界武功片电影表演家,截拳道的创始人。(1973年去世)
H. 刘邦与项羽的资料
我爱项羽!!!!!
FUCK 刘邦 韩信 张良!!!
I. 盗窃欠条构成盗窃罪吗
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治安形势的不同,构成盗窃罪立内案起点也存在差异,不容完全相同。依据法律法规,盗窃公私财物,犯罪数额达到“数额较大”起点为1000元至3000。构成盗窃罪不止和盗窃数额有关,多次盗窃、入户盗窃、携带凶器盗窃、扒窃的,数额未达到规定数额,也可能涉嫌盗窃罪。
J. “恰同学少年”这5个字是什么意思
恰同学少年:那时同学们正值青春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