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院周捷
⑴ 周捷推荐谭松韵上《妻子7》,双方私下里的关系好吗
她们两个人私下的关系应该是很好的,因为在节目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捷其实是在告诉谭松韵可以找一个男朋友了,到时候一起参加《妻子7》,毕竟现在才到《妻子5》,还有两年的时间,完全可以找到一个男朋友了。
但是大家还是要多关注一下谭松韵的作品,像《亲爱的麻阳街》等,都是非常不错的。其实谭松韵在业务方面非常有实力,也正是因为太专注于事业了,从而忽视了自己的情感。
以上是我自己的观点,欢迎大家在下方评论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⑵ 关于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若干问题的解释
#####简单的说:行政诉讼的诉讼目的是改变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而民事诉讼的诉讼目的一般是给付、确认、变更等。还有行政诉讼的主体地位是不平等的,民事诉讼的主体地位是平等的。同时,在一定的情况下行政诉讼的诉权是不可以放弃的。这与民事诉讼诉权自由行事是完全不同的。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审查和限制撤诉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保护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机关违法行为的损害,又要保护公共利益不受原告或者被告违法行为的损害。
《行政诉讼法》施行后(这意味着要求法院对撤诉进行审查的规定生效),全国一审行政案件撤诉率从未低于1/3,最高时达到57.3%!从一些行政法官的报告中,我们看到个别地区的撤诉率竟然一度高达81.7%! 与《行政诉讼法》施行前比较,行政案件的撤诉率非但没有降低,反而在长达8年的时间内稳步上升,居高不下(1998年后有所回落,但仍高于《行政诉讼法》施行前)。
#####################################
由于这个问题相当复杂,要详细的说明肯定要几万字的研究生论文,我先阐述相反的一个例子:
《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除了该条规定的原告明示申请撤诉的两种情形外,还有根据原告的行为推定其撤诉的,即《行政诉讼法》第48条规定的“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的,视为申请撤诉”。对此,人民法院照样可以根据情况裁定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在上述三种情形下,“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如果原告仍拒不到庭的”,依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缺席判决。
与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行政诉讼法》和相关的司法解释都没有规定原告撤诉的法定情形(例如,在被告作出实体性的答辩前,原告有权撤诉),相反,强调了撤诉一律需经法院裁定准许才能实现。 如果法院不准许撤诉,不管原告是否愿意,也不管被告是否同意撤诉,诉讼都将进行下去。那么,法院根据什么决定准许或者不准许撤诉?《行政诉讼法》对撤诉的限制出于什么目的?从一些参与过《行政诉讼法》起草的学者以及实务部门的专家口中,我们可以了解撤诉审查的标准和目的。
由最高法院行政庭法官编写的《行政诉讼诉讼贯彻意见析解》在阐述一条司法解释的理由时,否定了原告可以处分自己诉权的观点。除了撤诉申请的形式(书面)和时限(在庭审结束前)外,作者指出了准予撤诉的两条实质标准:
……第二,申请撤诉必须是原告真正自愿,对于别人强加违心同意的,人民法院不能裁定准予撤诉……第四,申请撤诉必须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不得损害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及他人的合法权益。对于不符合上述四个条件中的任何一条的,人民法院都不应该裁定准许撤诉。
一位学者具体地描绘了撤诉可能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原告利益的诸种情形,认为法院在行政诉讼中既要防止被告规避法律,也要防止原告规避法律:
……第二种情形的撤诉(指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被告规避法律的可能性较大;他们可能以牺牲国家社会利益换得原告的撤诉,也可能通过压制、威胁、欺骗原告,对具体行政行为作无关痛痒的改动,来迫使或者诱使原告撤诉。第三种情形的撤诉(指经人民法院两次合法传唤,原告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视为申请撤诉的),原告规避法律的可能性较大;他们可能感觉到自己理亏,败诉结局已定,就故意不出庭,以逃避败诉责任。撤诉如属于这些情形,人民法院应裁定不予准许。
可见,法院对原告撤诉申请除了程序审查,还要进行实体审查,包括原告申请撤诉是否自愿,被诉行政行为或者变更后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审查和限制撤诉的目的是双重的,既要保护公民权利不受行政机关违法行为的损害,又要保护公共利益不受原告或者被告违法行为的损害。由此,法院除了裁判纠纷,还肩负着纠察违法行为、维护行政法律秩序的职责。只要当事人违法,一旦上了法院,都休想逃脱,不管它损害的是原告利益还是公共利益。
#####
也就是说,行政诉讼中诉权虽然属于原告,但是,原告在推动诉讼后,就承担了一定的推动义务,如果原告放弃这种推动义务,法院就通过限制和强制两个方向对原告的撤诉行为进行制衡。
限制:就是原告以同一事实和理由重新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对民事性质的诉讼费预交问题作为例外)
强制:就是《行政诉讼法》第51条规定:“人民法院对行政案件宣告判决或者裁定前,原告申请撤诉的,或者被告改变其所作的具体行政行为,原告同意并申请撤诉的,是否准许,由人民法院裁定。”
还有“人民法院裁定不准许撤诉,如果原告仍拒不到庭的”,依照最高法院司法解释的规定,可以缺席判决。
也就是说在一定的情况下行政诉讼的诉权是不可以放弃的。这与民事诉讼诉权自由行事是完全不同的。
⑶ 这个案子可否立案
本案的涉案金额是18750-12800=5950元,已经符合诈骗罪数额较大2000元的最低标准,需要证明于艳萍主观上以非法占有为目的。
本案是否属于诈骗,要看行为人是否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如果行为人不是以非法占有为目的,是一般经济纠纷,由民法规范不由刑法规范。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罪与非罪的区别
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帐,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民事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无法履行承诺,又拖欠不还款的行为,应着重考察其真实目的、双方的关系、事情的起因、行为人的具体行为、拖欠的情节、后果等等,从而正确判断其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如能明确行为人本来确实想履行承诺,因故未能实现,挪用仍拟归还的,不能以诈骗罪论处。如果以履行承诺为名,行诈骗之实,骗取大量财物,大肆挥霍,根本无意归还,也无力归还的,应以诈骗罪论处。
如果行为人确实是想办事业,但因经营不善,亏损负债,为躲债而外出,仍属财产债务纠纷。这同诈骗犯以集资办事业为名,捞到钱财就逃之夭夭,以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本质区别。
于艳萍如果确实原本希望能做好该中心的事业,并且实际投入资金运营,后来由于客观原因无法成功运营的,不宜认定为诈骗罪。于艳萍在运营过程中对一些理想的运营后果的远景描述:如关于德州市琴棋书画院和设施维修、广告经营策划等,如果确实有投入资金或试图达成该远景目标实施过相应的行为,一般认为不是诈骗,而是运营失败。毕竟作为理性人,在对方没有实体性质的投入之前,你也应当知道这些远景并不绝对能够实现,这种风险也是你应当预测的一部分投资风险。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是:对于犯罪行为人她并没有义务证明自己无罪,而是公检法等公力机关要证明其有罪,也就是说,如果无法证明她没有投入运营的行为,不能反推她有罪,只能疑罪从无,作无罪推定。
本案中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公安机关在询问其他受害人的时候,并没有证实她对所有人都进行了虚构主体、冒用他人名义的行为,因此,无法形成一个比较有说服力的证据链,来证明她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
问题在于犯罪嫌疑人并不需要证明自己无罪,如果公安机关无法证明她有罪,只能认定她无罪。因此,欠款很可能只能认为是民事纠纷,只能通过民事诉讼获得救济。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
http://law..com/pages/chinalawinfo/1/63/_0.html
一、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
(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至1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刑法》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已经着手实行诈骗行为,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获取财物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2千元至4千元”、“3万元至5万元”的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单位实施诈骗,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参照本条第四款规定的数额,确定适用《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或者第一百五十二条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二、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利用经济合同诈骗他人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的,诈骗数额应当以行为人实际骗取的数额认定,合同标的数额可以作为量刑情节予以考虑。
行为人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认定其行为属于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利用经济合同进行诈骗:
(一)明知没有履行合同的能力或者有效的担保,采取下列欺骗手段与他人签订合同,骗取财物数额较大并造成较大损失的:
1、虚构主体;
2、冒用他人名义;
3、使用伪造、变造或者无效的单据、介绍信、印章或者其他证明文件的;
4、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能兑现的票据或者其他结算凭证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
5、隐瞒真相,使用明知不符合担保条件的抵押物、债权文书等作为合同履行担保的;
6、使用其他欺骗手段使对方交付款、物的。
(二)合同签订后携带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逃跑的;
(三)挥霍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四)使用对方当事人交付的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进行违法犯罪活动,致使上述款物无法返还的;
(五)隐匿合同货物、货款、预付款或者定金、保证金等担保合同履行的财产,拒不返还的;
(六)合同签订后,以支付部分货款,开始履行合同为诱饵,骗取全部货物后,在合同规定的期限内或者双方另行约定的付款期限内,无正当理由拒不支付其余货款的。
2001 年 4 月 8 日 《 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关于经济犯罪案件追诉标准的规定 》 规定,合同诈骗的,个人诈骗公私财物数额在 5 千元至 2 万元以上的,应予追诉。
⑷ 法律问题
房产证上有你的名字和他的名字,那么就是共有的房产。不论当初谁花的钱多,你们对于房产本身的权利是平等的。
这里涉及物权和债权的区别,买房款是一个债权关系,房产是物权关系。
从物权的角度,你们对该房产拥有相同的权利,谁也无权驱逐对方。
由于你们是非法同居关系,不存在婚姻法上的夫妻共有财产,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
一般情况下,两者平均分配,但是,一方在共同生活期间患有严重疾病未治愈的,分割财产时,应予适当照顾,或者由另一方给予一次性的经济帮助。
你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解除非法同居关系并分割共有财产。
法律依据一:最高院司法解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人民法院审理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案件的若干意见》http://www.law-lib.com/law/law_view.asp?id=6128
3.自民政部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日起,没有配偶的男女,未办结婚登记即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按非法同居关系对待。
###注:新的婚姻登记管理条例施行之日为1994年2月1日,显然你们是在此时间之后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因此,你们的关系的法律性质为“非法同居关系”。
7.未办结婚登记而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的男女,一方要求“离婚”或解除同居关系,经查确属非法同居关系的,应一律判决予以解除。
8.人民法院审理非法同居关系的案件,如涉及非婚生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问题,应一并予以解决。具体分割财产时,应照顾妇女、儿童的利益,考虑财产的实际情况和双方的过错程度,妥善分割。
10.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生活期间双方共同所得的收入和购置的财产,按一般共有财产处理。同居生活前,一方自愿赠送给对方的财物可比照赠与关系处理;一方向另一方索取的财物,可参照最高人民法院〔84〕法办字第112号《关于贯彻执行民事政策法律若干问题的意见》第(18)条规定的精神处理。
11.解除非法同居关系时,同居期间为共同生产、生活而形成的债权、债务,可按共同债权、债务处理。
⑸ 请教法学院法老周捷,你在《请懂法律的高人帮帮我。谢谢。》
二楼正确。这个司法解释并未废止,但其中的部分内容与新婚姻法及婚姻法解释相矛盾,根据“2001-05-10生效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认真学习正确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通知三”已经不能再适用了.周捷引用的条款就是已经与新法相矛盾,而不能再适用的一个条款.所以他的结论是错误的。
⑹ 在难以执行的情况下判决书是不是一张白纸
提问者:回别邑,你的分数看来太多了,呵呵。。。虽然知道你是法律专业的,法理也挺不错,不过,你真的有点挥霍哦,呵呵。。。
允许我扣字眼吗?呵呵,我认为应该将题目分为两个逻辑内容,没有执行的案件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无法执行、一个是难以执行。不能把没有执行的70%到80%的案件都认为是无法执行或都认为是难以执行的。
对于无法执行的案件,判决书当然是一张废纸,对申请执行人而言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只有形式没有实质的判决书和废纸是没有区别的。
对于难以执行的案件,判决书是有价值的,只是由于司法机关的不作为、被执行人的逃避执行的技巧(有一些还可能是律师同志们教的哦)相互作用的产物。
我个人认为:执行难的问题不仅仅是司法机关的(执行能力)问题,这是一个社会的问题,当政府(行政机关)凌驾于司法机关、立法机关之上的时候,社会就无法建立诚信机制和执行环境。当大量政府作为甲方拖欠工程款的时候,你就无法要求其他甲方也将诚信了。行政机关无视法制的统一和尊严,习惯于以权压法,以言代法,违法干预执行的现象时有发生。
法院自身执行工作的力度不够,少数执行人员自身素质不高,工作标准低,办案思路、工作方法单一,业务水平和工作能力有待提高;内部制约机制不够健全,缺乏有效的监督;执行人员文明执法,便民措施还有待于进一步改进。此外,法院由于受经费和物质装备以及人员保障的影响,也限制了执行工作顺利开展。
#####不过我始终认为,司法机关的不作为主要原因不在于经费、执行人员的素质,而在于行政机关和党政机关对司法的不当干预,还有司法机关内部人员的司法腐败问题。
⑺ 二审判决生效后再审,再审裁定撤销一审二审判决、发回重审,这个重审是一审还是二审
查阅相关资料如下:
民事案件的再审和重审的含义是有区别的,不应混淆。再审程序是人民法院对已审结的案件,发现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有错误,而再次进行审理所适用的程序。它是继一审、二审程序后,为纠正错案,撤销、改正生效判决、裁定而设置的法定补救程序,是对第一、二审案件的再次审理,但不是重审。
重审是一审法院对经上级法院二审或再审后认为一审法院或一、二审法院判决认定事实错误或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公正审理裁定发回重审而对案件进行的重新审理。
重审一般由一审法院另组合议庭进行审理,可追加当事人;再审可由一审法院或二审法院另组合议庭进行审理,一般不追加当事人。
上级法院对某一案件再审后,撤销了原一、二审法院的判决,发回一审法院重审,再审程序即告结束,案件恢复到原告起诉时的初始状态,一审法院应按照一审普通程序对案件进行重新审理,按举证、质证、辩论、调解、判决等程序依次进行。当事人(包括新增加的当事人)对判决不服可以上诉。这样才符合重审的本意。
另外,我们可以从《人民法院民事再审案件立案审查、审判流程信息表》中发现,一审法院对案件进行再审有三种来源,一是本院决定再审,二是上级法院指定再审,三是检察院抗诉,并没有将发回重审案件列入再审案件的来源之一。如果将发回重审案件算做再审案件,势必造成立案人员在填写流程信息表中“再审案件来源”一栏时的归类困难。
⑻ 关于最高人民法院的一审(法律专业的进)
1,发生效力。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一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启动审判监督程序以后,能够引起再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七十七条至第一百八十八条的情况均可以引起再审。详细请参看我下面复制的法条。
法律依据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ssf/200311/20031109201543.htm
第二十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下列第一审民事案件:
(一)在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
(二)认为应当由本院审理的案件。
第一百四十一条 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以及依法不准上诉或者超过上诉期没有上诉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第一百七十七条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认为需要再审的,应当提交审判委员会讨论决定。
最高人民法院对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确有错误的,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一百七十八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认为有错误的,可以向原审人民法院或者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请再审,但不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一百七十九条 当事人的申请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一)有新的证据,足以推翻原判决、裁定的;
(二)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三)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四)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五)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人民法院对不符合前款规定的申请,予以驳回。
第一百八十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调解书,提出证据证明调解违反自愿原则或者调解协议的内容违反法律的,可以申请再审,经人民法院审查属实的,应当再审。
第一百八十一条 当事人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解除婚姻关系的判决,不得申请再审。
第一百八十二条 当事人申请再审,应当在判决、裁定发生法律效力后二年内提出。
第一百八十三条 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决定再审的案件,裁定中止原判决的执行,裁定由院长署名,加盖人民法院印章。
第一百八十四条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再审的案件,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一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一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当事人可以上诉;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是由第二审法院作出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审的,按照第二审程序审理,所作的判决、裁定是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
人民法院审理再审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
第一百八十五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一)原判决、裁定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不足的;
(二)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三)人民法院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裁定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时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对同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发现有前款规定情形之一的,应当提请上级人民检察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提出抗诉。
第一百八十六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应当再审。
第一百八十七条 人民检察院决定对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提出抗诉的,应当制作抗诉书。
第一百八十八条 人民检察院提出抗诉的案件,人民法院再审时,应当通知人民检察院派员出席法庭。
2,直接发生效力。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一百九十七条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要提起再审也依据审判监督程序。从第二百零三条至第二百零七条都是相关法条。
法律依据二:《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
http://www.dffy.com/faguixiazai/ssf/200311/20031109202059.htm
第二十二条 最高人民法院管辖的第一审刑事案件,是全国性的重大刑事案件。
第一百九十七条 第二审的判决、裁定和最高人民法院的判决、裁定,都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
第五章 审判监督程序
第二百零三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对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裁定,可以向人民法院或者人民检察院提出申诉,但是不能停止判决、裁定的执行。
第二百零四条 当事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亲属的申诉符合下列情形之一的,人民法院应当重新审判:
(一)有新的证据证明原判决、裁定认定的事实确有错误的;
(二)据以定罪量刑的证据不确实、不充分或者证明案件事实的主要证据之间存在矛盾的;
(三)原判决、裁定适用法律确有错误的;
(四)审判人员在审理该案件的时候,有贪污受贿,徇私舞弊,枉法裁判行为的。
第二百零五条 各级人民法院院长对本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在认定事实上或者在适用法律上确有错误,必须提交审判委员会处理。
最高人民法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法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提审或者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最高人民检察院对各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上级人民检察院对下级人民法院已经发生法律效力的判决和裁定,如果发现确有错误,有权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向同级人民法院提出抗诉。
人民检察院抗诉的案件,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重新审理,对于原判决事实不清楚或者证据不足的,可以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
第二百零六条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如果原来是第一审案件,应当依照第一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可以上诉、抗诉:如果原来是第二审案件,或者是上级人民法院提审的案件,应当依照第二审程序进行审判,所作的判决、裁定,是终审的判决、裁定。
第二百零七条 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重新审判的案件,应当在作出提审、再审决定之日起三个月以内审结,需要延长期限的,不得超过六个月。
接受抗诉的人民法院按照审判监督程序审判抗诉的案件,审理期限适用前款规定;对需要指令下级人民法院再审的,应当自接受抗诉之日起一个月以内作出决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案件的期限适用前款规定。
⑼ 律师请进来帮我详细解答。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3:01
你要承担职务责任,不承担赔偿责任
某小强 08:53:01
。。。。嘿嘿 有点麻烦你了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3:12
两者是不同的
某小强 08:53:11
职务责任是什么?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3:26
单位可以解雇你,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3:41
但是,单位不能对你罚款,不能要求你赔偿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3:46
除非你是故意
某小强 08:53:47
可是我昨天听他们说 这就相当于是出纳没管好钱 钱丢了还是得出纳赔 有这么个说法么?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3:57
当然,要单位证明你是故意侵权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4:09
出纳也不需要赔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4:20
除非出纳是故意
某小强 08:54:24
也就是说 单位上如果说我发错货什么的 他们得有证据是吧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4:41
你发错货是过失,不是故意
某小强 08:54:56
周老师 还一个问题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5:08
货物被盗窃,你有可能存在过失,但是也不一定
某小强 08:55:42
其实是从3月份就发现亏损1万多 不过我没跟大领导说 只是跟我那个同事说了 因为我毕竟是才来的 所以有什么事都得跟他请示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5:47
单位解雇你的依据法条是劳动合同法第46条
某小强 08:55:48
结果他也没给领导说。
某小强 08:56:02
现在领导就拿这个说我们。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6:07
只要不是你贪污、盗窃的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6:13
他们要证明这个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6:29
他们要你赔偿,必须提起诉讼
某小强 08:56:27
袄袄。。那就好 我本来就没偷。
某小强 08:56:42
这些都是有法律依据的是吧?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6:45
除非证明你们存在故意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7:20
雇员致人财产损失在民法中没有明确规定,是民法法理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7:38
雇员致人人身损害在民法中有规定
某小强 08:57:49
我的疑虑是 如果公安机关最后不能证明是被盗 那这个货物的缺失怎么办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7:52
最高院关于人身损害赔偿的司法解释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8:09
单位举证员工有故意侵权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8:38
所谓的故意侵权,在你这种情况下,就是故意盗窃、职务侵占、国有企业(贪污)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8:47
你是国有企业吧?
某小强 08:58:51
恩 是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9:20
如果你利用职务便利盗窃仓库的行为构成贪污罪
某小强 08:59:21
什么是职务侵占啊?
法学院法老周捷 08:59:43
职务侵占就是贪污,前者指非国有企业单位
某小强 08:59:47
袄。
某小强 09:00:00
我的疑虑是 如果公安机关最后不能证明是被盗 那这个货物的缺失怎么办 如果单位非要让我俩赔偿呢?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0:30
你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仲裁委员会提起劳动仲裁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0:46
单位无非就是两种方式,一种扣你的工资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0:53
一种是要求你们拿钱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1:02
要求你们拿钱,他们要起诉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1:09
提起民事诉讼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1:21
他们要举证你们是故意侵权
某小强 09:01:51
要举证的话 就必须得有证据是吧。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1:55
如果扣你们工资,你们可以向用人单位所在地劳动监察部门投诉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1:57
对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2:11
单位必须有证据证明是你们故意贪污、盗窃的
某小强 09:02:26
可是我这是国有企业,劳动监察部门会管么?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2:31
如果劳动监察部门不作为,你们可以提起劳动仲裁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2:34
会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2:50
当然,中国行政机关有时与当地企业有关系
某小强 09:03:05
对啊 我担心的就是这个
某小强 09:03:56
还有一个问题,其实是从3月份就发现亏损1万多 不过我没跟大领导说 只是跟我那个同事说了 因为我毕竟是才来的 所以有什么事都得跟他请示,结果他也没给领导说。
现在领导就拿这个说我们。说我知情不报。。这个有什么后果呢?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4:47
由于劳动仲裁是民事诉讼的前置程序,如果不能启动劳动仲裁,结果是你们丧失司法救济渠道
某小强 09:05:03
袄 好的
某小强 09:05:10
据说是6月份工资没有我的
某小强 09:05:22
我看看吧 如果真扣我工资 我就直接去劳动仲裁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5:28
知情不报是有过错,但是,亏损不是你造成的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5:32
对
某小强 09:05:32
恩 对。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5:49
知情不报还是职务责任
某小强 09:05:51
周老师 这个事情的最后处理结果无非就是把我辞退是吧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5:58
对
某小强 09:05:59
职务责任?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6:08
和前面说的一样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6:13
可以解雇你
某小强 09:06:12
袄。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6:20
不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
某小强 09:07:08
我昨天问了一个律师,他的意思就是保管员所保管的仓库丢了东西,而又查不出原因,赔偿自然是要赔的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7:15
由于劳动合同法之后用人单位不能设置罚款,因此,用人单位不能因为职务责任罚款
某小强 09:07:14
这种说法有根据么?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7:25
没有依据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7:55
因为,你不是故意侵权人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8:12
法理上来说:故意侵权阻断过失侵权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8:30
你的案子中有故意侵权人,你是过失侵权人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08:40
你的责任被故意侵权人阻断了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15:20
民法专家张新宝主张民法通则第43条可以作为雇主责任的法律根据,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15:55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从程序法司法解释的角度,规定了雇员侵权责任关系。该《意见》第45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雇佣的人员在进行雇佣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其雇主是当事人。”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16:37
法国民法典第1384条第3款规定:“主人与雇主,对其仆人及雇员因执行受雇的职务所造成的损害,应负赔偿责任。”按照这一规定,雇主的民事责任作为一种无过错责任,不以雇主有选任或监督雇员上的过失为成立要件,雇主不能通过证明自己已尽相当注意而免责,而且雇主民事责任的成立,不以雇员有故意或过失为前提,即使雇员无故意或过失,雇主也应承担责任。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19:16
我国的民法法理与法国民法典的法理是相同的,我国与法国一样都是欧洲大陆法系,在雇主责任这个法理上也是遵循雇主的无过错责任。只有在民事人身侵权方面,雇员如果存在故意和重大过失才承担责任;在民事财产侵权方面,雇员即使存在重大过失也不承担民事责任,如果存在故意侵权则承担民事责任。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21:08
民法理论中对雇主责任适用无过错责任原则主要有四个理由:(1)国外立法一般采用无过错责任,我们应顺应世界性的发展趋势。(2)我国民法通则中监护人对于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民事责任是一种无过错责任。雇佣人民事责任不应比监护人民事责任轻。(3)在我国,法人领域中法人应对其职工的职务侵权行为承担无过错责任,因而雇主对其雇员的职务侵权行为也应承担无过错责任,不能因为劳动者的就业形式不同而有不同的规定。(4)依据报偿理论,雇主既然借雇员的活动,以扩张其事业的范围,因之而受利益,利之所在,损之所归。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21:41
我国民法通则对此规定并不明确,民法专家张新宝主张民法通则第43条可以作为雇主责任的法律根据,民法通则第43条规定:“企业法人对它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工作人员的经营活动,承担民事责任。”
在《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中从程序法司法解释的角度,规定了雇员侵权责任关系。该《意见》第45条规定:“个体工商户、农村承包经营户、合伙组织雇佣的人员在进行雇佣合同规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造成他人损害的,其雇主是当事人。”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23:16
从程序法的角度,民事诉讼中谁主张谁举证,单位要求你们赔偿必须有法律依据,但是,单位显然在民法角度无法律依据,而你们可以应用民法通则第43条,民诉法司法解释第45条的规定抗辩。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24:33
从劳动法的角度,劳动合同法颁行之后,用人单位无权对劳动者扣工资、罚款(2008年1月1日劳动合同法颁行之前可以按20%工资罚款)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27:42
不论是劳动法还是劳动合同法都不存在劳动者需要对雇佣行为承担赔偿责任的法律依据。
法学院法老周捷 09:39:25
你的这个案件涉及两个民法法理(偶合侵权、雇主责任),由于我国民事立法比较粗糙,没有民法典(草案一直没有通过),只有简陋的民法通则,因此,这个问题只能依据近似法条进行类推解释,依据民法法理进行判断。两个民法法理都对你比较有利,偶合侵权中故意侵权阻断过失侵权的刑事、民事责任。(假定仓库的货物是被盗:盗窃人是故意侵权人,保管员是过失侵权人,故意侵权阻断过失侵权的法律责任)从雇主责任角度看,过失侵权的雇员只有在侵害人身权的情况下承担一定的责任(必须是重大过失),在过失侵害财产权的情况下,雇主承担完全责任
某小强 10:44:40
刚才一个律师回答了我的问题。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4:50
嗯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4:53
他怎么说
某小强 10:44:57
他说我得赔
某小强 10:45:02
所以我有点迷茫。。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5:06
法律依据是什么
某小强 10:45:21
北京律师咨询1 09:57:01
这个和银行是一样的,你保管了东西,丢失了,肯定要赔偿的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5:37
倒
某小强 10:45:52
我也迷茫了。。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5:55
保管合同怎么能引用
某小强 10:46:21
况且我也没签什么保管合同啊。。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6:28
难道你不是替单位当仓管,而是自己营业?
某小强 10:46:35
什么是保管合同啊?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6:44
合同法的保管合同
某小强 10:46:48
是替单位当仓管啊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7:01
两者根本没有可比性
某小强 10:47:18
不懂。。。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7:21
如果你是经营仓库的,当然用保管合同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7:29
问题是仓库不是你的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7:35
你是雇员
某小强 10:47:36
袄 可是我过来得的时候 也没签什么保管合同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7:39
仓库是雇主的
不存在保管合同这个问题
某小强 10:47:52
袄袄。。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8:00
保管合同是民事合同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8:09
劳动合同是劳动法上的法律关系
某小强 10:48:10
那我现在这个案子是属于什么?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8:16
根本扯不在一起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8:28
这是劳动法的问题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8:34
不是普通民法问题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8:55
保管合同是指平等主体之间的合同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9:30
比如:你经营这个仓库,对方要使用你的仓库与你签订保管合同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9:37
你们之间是平等主体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9:53
都是商法上的主体,才能适用保管合同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49:58
问题是,仓库是你的吗
某小强 10:50:00
袄袄 这么回事啊
某小强 10:50:07
吓我一跳。。
某小强 10:50:12
本来就不懂法。。
某小强 10:50:43
恩 我想说我本来就不懂法 让他这么一说 心里就更没底了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0:57
你与单位之间是隶属关系
某小强 10:51:06
恩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1:13
是纵向关系,不是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合同
某小强 10:51:23
刚才领导说省公司的意思也是让我俩赔偿。。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1:25
你与单位之间签订的合同是劳动合同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1:36
通过民事诉讼让法院判决啊
某小强 10:51:56
他们有法律依据?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2:00
没有啊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2:06
问题就是他们没有依据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2:12
而且法理也不支持
某小强 10:52:13
恩
某小强 10:52:21
那我现在该怎么办呢?
某小强 10:52:27
领导差不多天天得找我。。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2:39
让领导起诉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2:50
你就说:让法院解决
某小强 10:53:01
恩 就这么说。
某小强 10:53:09
那到时候是不是还得请个律师啊?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5:08
如果是劳动纠纷,劳动者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5:34
法律援助中心根据具体情况减免律师费
法学院法老周捷 10:58:42
对于劳动者的诉讼费:劳动仲裁阶段不收费;如不服劳动仲裁裁决向法院起诉:一审用简易程序的5元,普通程序10元;二审10元
法学院法老周捷 11:00:29
法律援助程序:1、由申请人或代理人填写《法律援助申请表》
2、同时提供①居民身份证;②所在单位出具的家庭困难证明;③与援助事项相关的材料;④援助机构认为需要的其它材料。
3、法律援助机构进行受理和审查。
4、决定是否给予援助。
5、决定受理的,书面通知受援人与其签订书面协议书并指派援助人员。
6、决定不予援助的,书面通知受援人,受援人有异议的可在十日内向司法行政部门申请重新审查,行政机关应于十五日内作出审查决定并通知受援人。
法学院法老周捷 11:02:04
第十条 公民对下列需要代理的事项,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可以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援助:
(一)依法请求国家赔偿的;
(二)请求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
(三)请求发给抚恤金、救济金的;
(四)请求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的;
(五)请求支付劳动报酬的;
(六)主张因见义勇为行为产生的民事权益的。
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以对前款规定以外的法律援助事项作出补充规定。
公民可以就本条第一款、第二款规定的事项向法律援助机构申请法律咨询。
法学院法老周捷 11:03:04
法律援助条例
法学院法老周捷 11:03:14
http://ke..com/view/43795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