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院法官 » 香港法院临时禁令

香港法院临时禁令

发布时间: 2022-03-28 20:59:45

㈠ 诉前临时禁令的概念

一般而言,其效力延续至诉讼终结时,被生效裁判所确定的永久或一定期间的禁令或撤销禁令的裁定所代替,在有证据证明临时禁令实施的条件不具备时也可在诉讼中裁定撤销禁令。在诉讼提起之前发布的禁令就是诉前临时禁令,我国相关法律中称之为“诉前停止侵权行为”。

㈡ 如何申请法庭禁止令

1、因个人生活琐事不能申请法庭禁止令,但可以先起诉,之后再向法院申请禁止令,禁止对方作出一定行为。

2、向法院申请禁止令,一般要书面提出申请。

《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2)香港法院临时禁令扩展阅读:

案例:10岁男童多次被父殴打法院发禁令禁止父亲骚扰、接触

珠海一男子阿明(化名)和阿娇(化名)于2004年经人介绍认识后不久就登记结婚生下了儿子小华(化名)。阿明一直不爱工作,2015年还因犯罪被法院判刑一年三个月。刑满出狱后他性情大变,脾气变得十分暴躁,依然不出去工作,靠着阿娇经营小本生意支撑家庭,也没有尽到做父亲的责任,对小华不闻不问,为此夫妻双方在家中经常吵架。

2016年3月30日、4月30日、5月1日、5月12日阿明先后多次不分缘由对10岁的小华和阿娇实施殴打,致使小华四肢及臀部均有不同程度受伤,手臂有瘀血痕迹等。小华母子感到自己面临家庭暴力的危险,便向香洲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并提交了结婚证、出生医学证明、社区居民委员会证明、伤情照片等相关证据。

法院经审查认为,小华母子的申请符合《反家庭暴力法》第二十七条规定的发出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条件,依照相关法律规定,裁定禁止阿明对小华、阿娇实施殴打、威胁等家庭暴力行为;禁止阿明骚扰、跟踪、接触小华、阿娇。保护令作出后阿明再也没有殴打过小华和阿娇。

㈢ 诉前临时禁令的适用条件

根据我国法律和司法解释的规定,诉前临时禁令的适用条件有:
1.权利人或利害关系人申请
诉前临时禁令是法院依申请作出的强制性措施,非依职权可为。知识产权的私权性质决定了该权利的行使与处分均应尊重权利人自己的意愿,临时禁令的适用也一样。况且司法权的性质是不告不理,无申请即无此强制措施的适用。
另外,由于禁令申请人与之后相应诉讼的原告具有同一性,只有具备诉讼主体资格的主体才具有申请人资格,因此申请人仅限于一定条件下的权利人自己或利害关系人,视其与被控侵权利益是否存在法律上的利害关系确定。
2.胜诉可能性
由于诉前临时禁令的发布是法院没有对诉讼争议问题进行实体审理,甚至没有接触到被控侵权人的答辩意见的情况下作出的,而被控侵权人的活动往往因禁令而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各国对临时禁令的适用都规定了严格的限定条件,胜诉可能性就是其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
我国法律的表述是“有证据证明对方正在实施或即将实施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虽然没有使用“胜诉可能性”的提法,实质一致。这里的证据应理解为表面证据或初步证据,证明的内容是对方侵权行为存在的合理性,当然申请人权利的有效性是基础。
胜诉可能性非胜诉的必然性,这就决定了一方面申请人的证据要具有一定高度的可信性,另一方面基于该制度本身的紧急救济措施性质,法院只能对表面证据作初步审查,在此基础上推定的胜诉可能性具有一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
3.损害的难以弥补性
损害的难以弥补性是指不及时采取临时禁令将使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它与胜诉可能性一起构成适用临时禁令的实质条件,源于采取该强制措施的紧急性和正当性考虑,也是各国法律的共同选择。一般认为,申请人证明了胜诉的可能性即可依常规推定其损害的难以弥补性,而且胜诉可能性越大,损害难以弥补性越明显,这在美国判例中这种推定表现的尤为明显。但简单地以胜诉可能性推定损害的难以弥补性显然是不恰当的。
胜诉的前提是权利受到损害的主张成立,因而胜诉可能性与损害发生可能性密切相关,两者可以作互为因果的推定。但是损害发生与损害的难以弥补性并不完全等同,可以以金钱赔偿方式弥补的损害显然很难认定其“难以弥补性”,除非被控侵权人支付能力存在问题。而且在共同诉讼中,共同被诉人的法律地位不完全一致,很难笼统认定胜诉可能性。基于胜诉可能性认定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并考虑到司法实践中诉讼所需时间可能因鉴定等因素而过分拖延的事实,在上述类型案件中适用临时禁令应该慎而又慎。
作为申请人欲使法院发布禁令,则可将证明的重点放在非财产性利益的损害上,如名誉、商誉等的损害,该类损害的难以可弥补性是显而易见的。
4.提供担保
担保的提供在于保证发布禁令错误时,申请人赔偿责任的承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制止权利人滥用权利的行为。其数额应以禁令可能影响到的对方利益为标准计算,应是足额而充分。

㈣ 什么情况可以向法院申请禁止令就是不想让一个人接触到。

我们国家所说的这种情形,在民事诉讼法下,称为“行为保全”,具体见民事诉讼法第100条的规定。

申请行为保全时,要满足法定的“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条件,可以由对方当事人向法院申请,在诉讼中,也可以由法院自行决定。

除此外,还有诉前行为保全,但是标准更严格,根据个人的经验,一般申请诉前保全的,除非有特别好的理由,法院是不会同意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条 适用条件和程序

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对其财产进行保全、责令其作出一定行为或者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

当事人没有提出申请的,人民法院在必要时也可以裁定采取保全措施。 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对情况紧急的,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4)香港法院临时禁令扩展阅读: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

第一百零一条利害关系人因情况紧急,不立即申请保全将会使其合法权益受到难以弥补的损害的,可以在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前向被保全财产所在地、被申请人住所地或者对案件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申请人应当提供担保,不提供担保的,裁定驳回申请。

人民法院接受申请后,必须在四十八小时内作出裁定;裁定采取保全措施的,应当立即开始执行。

申请人在人民法院采取保全措施后三十日内不依法提起诉讼或者申请仲裁的,人民法院应当解除保全。

第一百零二条保全限于请求的范围,或者与本案有关的财物。

第一百零三条财产保全采取查封、扣押、冻结或者法律规定的其他方法。人民法院保全财产后,应当立即通知被保全财产的人。

财产已被查封、冻结的,不得重复查封、冻结。

第一百零四条财产纠纷案件,被申请人提供担保的,人民法院应当裁定解除保全。

第一百零五条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保全所遭受的损失。

第一百零六条人民法院对下列案件,根据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先予执行:

(一)追索赡养费、扶养费、抚育费、抚恤金、医疗费用的;

(二)追索劳动报酬的;

(三)因情况紧急需要先予执行的。

第一百零七条人民法院裁定先予执行的,应当符合下列条件:

(一)当事人之间权利义务关系明确,不先予执行将严重影响申请人的生活或者生产经营的;

(二)被申请人有履行能力。

人民法院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申请人败诉的,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先予执行遭受的财产损失。

第一百零八条当事人对保全或者先予执行的裁定不服的,可以申请复议一次。复议期间不停止裁定的执行。

㈤ 如何申请限制出境及法律依据

向法院申请,法院向边防总队下边控裁定。有官司在身未解决的可以限制出境

㈥ 禁令的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诉前临时措施制度

知识产权诉前临时措施制度起源于英国,均是通过判例法确认的救济措施,主要包括中间禁令、诉前财产保全和诉前证据保全三种。这三种措施中国的诉前临时措施制度基本上是相对应的。禁令在英国历史上是由衡平法院发展出来的一种由法院以自由裁量给予的救济,其目的在于弥补普通法法院所给与的法律救济的不足。它包括中间禁令和终局禁令。一项经单方程序作出的中间禁令一般仅持续一个星期左右时间,直到双方听证再决定是否继续该项禁令,如是否需要持续到正式庭审。
美国法律将禁令视为一种“非常的法律救济”,即,是一种必须严格依据法律才能给予当事人的救济。在美国,禁令一般包括临时限制令(TRO / temporary retraining order) 、初步禁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和永久性禁令(permanent injunction)。《美国民事诉讼法》第65条规定了前两种中间禁令。临时限制令(TRO)一般在单方程序中作出并且仅在一个非常有限的时间内有效,如10天左右,直到双方到场进行全面审查听证。临时限制令可以仅凭单方申请而作出。初步禁令(preliminary injunction)的持续有效时间较长但仍然不是终局性的。
《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484条至第492条是关于“临时裁定”(Ordonnance de référé)的一般规定,第808至811条是关于法国大审法院(Grand d‘Instance)临时裁定的内容。它规定,应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另一方当事人到场或对其传唤后,法律赋予并非受理本诉讼的法官立即采取某种必要措施的权力。“为防止即将发生的损失,或者为制止明显非法的扰乱,大审法院院长得始终紧急规定采取保全措施,或者规定采取必需的恢复原状措施”。但是“在所有紧急情况下,大审法院院长得紧急命令采取不会遇到严重争议的任何措施”。这就是所谓“裁定命令的措施不得触犯重大的争端”的原则。可见临时裁定程序中的法官的权力是很有限的。原则上他不得就权利存在与否作出裁决,因此有人称之为“浮薄”的管辖权。第812条规定,大审法院院长在法律有专门规定的情况下得依申请受理。由于案情要求,不能经对席审理而采取紧急措施时,大审法院院长得依申请作出裁定,采取任何紧急措施。《法国知识产权法典》对知识产权案件中的临时措施制度也作出了规定。例如,第716—6 规定,受理侵权诉讼的法庭庭长得依紧急诉讼程序临时禁止被告继续被指控的侵权行为,并判逾期罚款或者判令为继续其行为提供担保以赔偿商标所有人或专用权受益人的损失。要求禁止令或被告提供担保的,只有在实质诉讼可能成立并且在商标所有人或专用权受益人得知侵权事实短时间内起诉的方予准许。法官可要求原告提供担保供其败诉时以赔偿被告之损失。第716—7规定,注册申请人、注册商标所有人或专用权受益人得依大审法庭应请求开具的命令,要求任何执达员在他指定的专家配合下,或者对他认为非法标有、销售、提供的商品或服务作详细笔录并扣押少量样品,或者进行实际扣押。法庭庭长可要求申请实际扣押者提供担保以供其败诉后赔偿被告损失。自扣押之日起15天内扣押申请人没有提起民事或刑事诉讼的,扣押自动失效,并且不影响他人可能提出的损害赔偿要求。
在德国法律中,行为保全的内容内含于假处分(einstweilige Verfugung)中。《德国民事诉讼法》第940条规定,因避免重大损害或防止急迫的强暴行为,或因其他原因,对于有争执的法律关系,特别是继续性的法律关系,有必要规定其暂时状态时,可以实施假处分。假处分的具体内容由本案法院自由裁量,它包括但不限于命令对方当事人为一定行为或禁止对方当事人为一定行为,并且原则上不因对方当事人的反担保而撤销。在紧迫的情形下,可以不经言辞辩论作出裁决。德国民事诉讼法关于假处分规定的一个显著特点在与它强调假处分程序的独立性。虽然假处分是在第八编强制执行中规定的,但它并非执行程序,而是简化了的加速判决程序,其诉讼标的是要求担保之权利,而非债权本身,假处分的请求并不中断债权本身的诉讼时效,假处分的裁决也对本案主诉程序也没有任何的拘束力。

㈦ 请问星辉娱乐的大概情况谁知道

据香港媒体消息,日前,香港法院大法官再次驳回了星辉公司要求不对外公布法院判决结果的请求,并于2007年3月14日向外界公布了2007年2月6日的判决结果,这与先前黄圣依方说香港法院已经于2007年2月6日下午14点双方都已经拿到了香港法院的判决的说法一致,而非星辉先前一直坚称双方仍未拿到法院判决之说,香港法院的判决摘要如下:

香港法院判决摘要

WORTH ACHIEVE ASSOCIATES LIMITED(“原告”)诉黄圣依(被告)一案(2005年第2058号和2006年第2652号)经香港高等法院原讼法庭Hon Lam法官审理,于2007年2月6日作出判决。判决摘要如下:

关于临时禁令

原告于2006年10月10日出具传票以寻求临时禁令的救济。对此,法官认为,“法院不会授予禁令以强制履行涉及持续性的施以特殊技能或才能的个人服务合同中的消极条款或者涉及高度信任和信赖的个人服务的合同中的消极条款,如果授予该禁令会在事实上迫使履行积极的义务”。法官还认为,“禁令申请已严重地迟延。其次,平衡损害与双方提出的关于不可弥补损失的论点,并考虑到审判将在八月进行这一事实,便利的平衡明显地反对授予临时禁令。”因此,法官最后判决“驳回2006年10月10日的传票的第1(a)节”,即驳回原告的临时禁令申请。

关于禁诉命令

原告寻求禁止被告继续其在上海的诉讼的禁令。法官“接受Cheng女士的意见,即鉴于被告的演艺活动事实上绝大多数是在中国大陆这一事实,被告具有在上海提起诉讼的法律理由”,法官“不认为在上海起诉是被告恶意的行为”,“也不认为有任何理由可以认为继续上海的诉讼会阻挠或阻碍本案的进行。”法官最后判决,“没有必要为了保护香港诉讼的完整性而授予禁诉命令。因此,驳回禁诉命令的申请。”

关于费用

法官判决,“原告在2006年10月的传票中败诉,我作出一个非最终的命令,原告应当向被告支付因该传票而产生的费用,但我在先前的命令中已作规定的除外”。完全娱乐 李

㈧ 今天在香港一次购买4罐奶粉过关时被香港海关扣下了奶粉,香港警察和法庭会怎么处理,会判入狱吗

该等配方粉总净重超逾1.8公斤,违例者一经定罪,可被罚款港币500,000元及监禁2年。

根据香港发布《2013年进出口(一般)(修订)规例》规定:

禁止任何人从香港输出,供36个月以下婴幼儿食用的配方粉(包括奶粉或豆奶粉),除非该人士已获发出口许可证。

「配方粉」(即婴幼儿食用奶粉)

「配方粉」指符合以下描述的粉状物质:

(a)供或看似是供年龄未满36个月的人食用;及

(b)是或看似是粉状的奶或类似奶的物质,用以满足年龄未满36个月的人的全部或部分营养需要。

豁免

在下述情况下,《2013年进出口(一般)(修订)规例》不适用于作为离开香港的年满16岁人士的私人随身行李而输出的配方粉(不论成分组合是否相同,亦不论载于多少个容器内)

(a)以下条件均获符合-

(i)在过去24小时内,该人没有离开香港;及

(ii)该等配方粉总净重不超逾1.8公斤;或

(b)以下条件均获符合-

(i)在过去24小时内,该人曾离开香港(不论次数);

(ii)该人正与年龄未满36个月的人(幼儿)同行离开香港;及

(iii)该等配方粉载于非密封容器内,且不超逾对以下用途属合理的分量:供该幼儿从香港出境点前往香港以外地方的下一个入境点途中食用。

违例者一经定罪,可被罚款港币500,000元及监禁2年。

(8)香港法院临时禁令扩展阅读:

香港海关14部X光机协助奶粉限购民众:搜毒品吗?

2月28日,深圳罗湖口岸,深圳水客从香港拖带大批奶粉过关,抢在奶粉限带令生效前囤购港产奶粉。

两罐奶粉,50万港币,两年监禁。

3月1日,奶粉出口限制令在香港实行:离境人士所携带出境的奶粉每人不得超过1.8公斤(相当于900克包装的两罐),违例者最高可被罚款50万港元及监禁两年。

3月2日,深圳各口岸共截获10宗违反规定的个案,最多的一宗有15罐奶粉,拘捕8名港人和两名内地人。为能发现多带奶粉者,香港海关调派200人,在9个口岸加强搜查工作,并设置了14部X光机协助。

有内地民众笑言,这更像是搜毒品。

这个被称为“香港第一个针对非违法违禁品、非法定储备物资的出口禁令”不仅引起了内地民众的不满,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基本法研究中心主任胡汉清也在北京表示,新规不符合基本法115条有关保障自由贸易的条款。

其实,早在2012年年中,当有人提出要限制内地人在港购房的提议时,时任行政长官曾荫权就指出,“香港是一个开放的市场,如对外来人士做出限制,必须小心研究。”

在多数人眼中,香港现在的做法有些“不厚道”。

“那么多内地游客赴港给香港经济的帮助绝对是最大的,为什么买两罐奶粉还要坐牢?”公众的疑问很直接。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立法会议员谭耀宗坦言,内地赴港个人游的确对香港的经济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

但“奶粉和其他产品不同,它就像成人的大米,如果在香港这个小地方,奶粉不够供应本地的需求,香港的妈妈们就开始紧张了”。

事实上,从2007年开始,每年的春节前后,香港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奶粉短缺。“当时政府就找批发商了解情况,询问是否可以保证香港本地妈妈的奶粉,批发商说没问题。”谭耀宗表示,但后来还是有很多人买不到奶粉,港府为此还成立了需求热线,买不到可以打电话求助。

当时,政府主要通过与供应商、零售商沟通确保供应,并敦促供应商利用“商业制裁”打击药房、超市对水货客的帮助,但同时部分水货客的活动“未至违法”,“我们不可用执法的方式处理”。香港食物及卫生局局长高永文表示。

“但奶粉短缺的情况并未得到缓解,后来港府认为,如果没有法律规定,执法部门很难做,最后就考虑香港出台一个商品说明条例。”谭耀宗坦言。

“限制令只是临时的做法”

《中国经济周刊》:从提出到正式修正,仅26天,公众咨询为期12天,其中7天属于公众假期。限制令的出台为何如此之快?

谭耀宗:这个限制令是先“订立再审议”,因为香港有些法律,如果单靠立法会的研究会要经过一个长时间的立法程序,所以有时候需要行政机关在短期内决定何时开始执行一个法例,之后再拿到立法会去审议。如果立法会讨论不同意就失效,如果同意就继续下去。

因为奶粉不是一般的商品,如果市场逐渐稳定的话,限制令就不会持续下去,这只是临时的做法,但短期内效果会很明显。

㈨ 限制出境的话香港能去吗

我是升级任务题目,来凑数的。
限制出境措施的适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二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法》第八条规定,对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在大陆境内有未了结的民商事案件,人民法院可以决定其限制出境措施。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国家安全部《关于依法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问题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港澳经济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对限制出境措施的适用作出了规定。我国民事诉讼法对限制出境措施未作具体的规定,其性质属财产保全还是对妨害民事诉讼的强制措施,实践中有不同的认识。笔者认为,限制出境措施属行为保全性质,也即大陆法系中的假处分制度,英美法系称为禁令,其目的是为了保障判决的顺利执行。国外立法未对限制出境措施作出特别规定,但作为一种禁令制度规定在其民事诉讼法中。英国著名的玛瑞瓦禁令,是英国司法制度中的一项很有特色的诉前保全措施,其内涵是法院根据原告人的申请,在被告可能将其财产转移出法院管辖范围以外的情况下,发出禁令,禁止被告移动或处理资金/财物,直至有效的判决。美国的民事诉讼程序设有临时限制令和初步禁令。它们都适用于判决结果产生以前的诉讼阶段,目的都是为避免申请人遭受不可弥补的损失。法国新民事诉讼法典第十五编第三章规定了假执行制度,该法第514条、第515条规定:紧急审理裁定、对正在进行的诉讼规定假执行措施的裁定、命令采取保全措施的裁定,以及审前准备法官给予债权人预付款项的裁定,只要法官认为有假执行之必要,并且假执行与案件的性质相符合,在法律不禁止的情况下,应当事人的请求或者依职权,得命令假执行。德国民事诉讼法于其第八编第五章规定了假扣押和假处分制度,并对其执行程序作了规定,其中假处分制度类似于禁令制度。如现状变更,当事人的权利即不能实现,或难于实现时,准许对于争执的标的物实施假处分。实施假处分,可以交付保管人保管,或命令对方当事人为一定的行为或禁止对方当事人的一定行为,特别是禁止对土地、已登记的船舶或建造中船舶进行让与、设置负担或抵押。我国民事诉讼法中仅有财产保全与先予执行制度的规定,诉讼过程中的禁令制度散见于单行法与司法解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第二十三条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法》第八条规定限制出境措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海事诉讼特别程序法》第四章规定海事强制令制度,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对诉前停止侵犯专利权行为适用法律问题的若干规定》、《关于诉前停止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行为和保全证据适用法律问题的解释》规定了诉前临时措施。禁令制度的立法目的,在于有效制止侵权行为的发生。因此,各国立法对禁令制度的适用条件既积极又慎重。禁令一旦发布,被申请人的违法生产、经营等行为必须停止。法院制止侵权,维持现状的行为,很快能达到既定的目的,但如果发布错误的禁令,给被申请人造成的损害,是难以弥补的,因此,禁令的发布又是有条件的。根据英美法系的实践,禁令,必须考虑以下准则:(1)有否一个严肃的争端。申请人所提供的宣誓词虽为一面之词,但不应考虑到申请人败诉机会,只考虑申请人确有机会胜诉。(2)损失赔偿是否足够救济。除非金钱给付仍不足以救济,而必须采取制止侵权,以维持现状,否则,不宜发布中间禁令。(3)平衡双方的公平利益。决定是否采用中间禁令时,法官总是必须充分考虑它会给被告带来的损害。衡量的原则是适用临时禁令给被告带来的不利要小于不适用中间禁令给原告带来的不利。(4)特殊因素。基于国家和社会利益,法官也会发布中间禁令,如TRIPS协议中知识产权的保护,无不体现了私权保护和社会公益的立法平衡。限制出境作为我国涉外民商事诉讼中的一项制度,其适用类似于国外的禁令制度,已在一些英美法系和大陆法系的国家和地区的立法,视为一项与财产保全制度同等重要的保全制度来进行规定。我国民事诉讼中的禁令制度,尚未作为与财产保全制度同等重要的保全制度,规定于民事诉讼法中,而是分散于具体的实体法、特别程序法与个别司法解释中,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国人入境出境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出境入境法》、《关于依法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问题的若干规定》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涉港澳经济纠纷案件若干问题的解答》。但上述规定仅有原则性规定,如何适用,特别是其适用条件,还缺乏可操作性。笔者认为,限制出境措施的适用,应具备以下条件:(1)限制出境措施的申请人对案件具有胜诉的可能性;(2)限制出境措施的被申请人大陆境内无其他可供执行的财产,一般而言,对在我国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如果其资不抵债,则不应采取限制措施,而按照我国公司法及有关外商投资企业的法律规定处理;(3)限制出境措施的适用必须情形紧急,如不采取该措施,其本人或者其法定代表人或者业务主管人员出境可能造成案件无法审理;(4)限制出境措施的适用应基于当事人的申请,且应提供全额有效的担保,该措施由于属行为保全的性质,应基于当事人的申请。限制出境措施的方式,《关于依法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问题的若干规定》中规定,采取决定的方式,但决定属人民法院依职权而采取,限制出境措施属禁令的范畴宜采取裁定的方式。限制出境措施应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出,并应交保全费用。限制出境措施涉及当事人的人身权利,较财产保全对于被申请人而言,会产生潜在不利甚至现实不利。因此,针对错误的措施,被申请人应有相应的救济手段。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九十二条、第九十六条规定,人民法院采取财产保全措施,可以责令申请人提供担保;申请人不提供担保的,驳回申请。申请有错误的,申请人应当赔偿被申请人因财产保全所遭受的损失。笔者认为,限制出境措施的发出,应比财产保全更为严格,一般地,人民法院不依职权介入,必须基于申请人的申请,而且,申请人必须提供担保。担保数额,应以被申请人可能遭受的损失或损害为限。人民法院作出限制出境裁定并付诸执行,人民法院对申请人的申请进行审查,经审查符合规定的,人民法院应作出书面裁定,裁定责令被申请人不准出境,并扣留其身份证或者护照,注明不准出境的原因。如未能扣押被限制出境人员的证照,需在边防检查站阻止出境的,应依照《关于依法限制外国人和中国公民出境问题的若干规定》中的规定,填写《口岸阻止人员通知书》,并附民事裁定书,交付公安、边防机关交控。限制出境裁定的效力,一般应维持到终审法律文书生效止。

热点内容
广西村民自治法规 发布:2025-05-07 05:22:30 浏览:356
法官王赛 发布:2025-05-07 05:18:12 浏览:782
行人在高速路上行走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7 05:16:18 浏览:940
法院拘传票 发布:2025-05-07 05:12:03 浏览:804
长垣律师咨询电话 发布:2025-05-07 05:03:23 浏览:157
煽动员工罢工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07 05:01:57 浏览:85
模拟商务谈判法律顾问对话稿 发布:2025-05-07 04:58:12 浏览:469
法律顾问工作情况 发布:2025-05-07 04:42:53 浏览:739
个人财产分配声明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07 04:40:25 浏览:37
合同约定管辖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5-07 04:31:11 浏览:3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