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思修法制与法治

思修法制与法治

发布时间: 2021-02-07 02:53:12

㈠ 关于大学思修。。法制与法治。。

法制经常相抄对于民主而言;法治一般相对于“人治”而言。“人治”的特征是:⑴个人拥有超越法律的特权;⑵个人可以随意制定和废除法律。
法制和法治是密切相关的:
①法制是法治的基础:法治的前提是有法制,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基本特征;
②法治是法制的升华: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是法治的基本精神。

㈡ 思修 法治思维的特征

法律思维方式是法律工作者自身特有的思维方式。它具有思维结构的框架性、思维内容内的精确性容、思维过程的逻辑性、思维取位的客观性、思维立场的中立性、思维适用的中介性、思维运作的技术性和思维基础的经验性等八大特征。探索法律思维特征原理的意义在于对培养合格法律工作者、法学研究、法律实践、法治化目标诸方面均具有一定的功能。
其特征有:
第一,通过程序进行思考,运用法律术语进行观察,思考和判断;
第二,遵循向过去看的习惯,表现得较为稳妥,甚至保守;
第三,注重缜密的逻辑,谨慎地对待情感因素(即客观公正,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
第四,法律思维追求的程序中的真,不同于科学中的求真;
第五,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彼,不同于政治思维的权衡特点。

㈢ 思修社会主义法律法制观念的基本内涵

社会主义法治复理念是制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现实和全局出发,借鉴世界法治经验,对近现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和法治发展的历史经验的总结;它既是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规划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执政党对中国法治经验的理论追求和升华
基本特征
▪ 鲜明的政治性
▪ 彻底的人民性
▪ 系统的科学性
▪ 充分的开放性
请采纳

㈣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4)思修法制与法治扩展阅读: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磊专栏:道德与法律

㈤ 怎样培养法治思维思修

1、学习法律知识。学习和掌握基本的法律知识,是培养法治思维的前提。
2、掌握法内律方法。法律方法是法治思维容的基本要素,法治思维的过程就是运用法律方法思考、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过程。法律方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正确理解法律的方法,包括理解法律条文的含义、内容和精神等;
二是正确运用法律的方法。
3、参与法律实践。法治思维是在丰富的法治实践中训练、培养和应用的思维方式。现在,人们参与法律实践的方式和途径越来越多:

㈥ 法制 法治 区别

法制与法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法制一般是法律制度的简称。法治即是依法治理,有法制不一定有法治,但没有法制就谈不上法治。

㈦ 思修题 什么是法治思维方式,如何正确理解

a.法治思维是指以法律价值和和法律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专则、法律属方法思考和处理问题的思维模式,其包括以下几层含义:第一,法治思维以法治价值精神为指导,蕴含着公正、平等民主、人权等法治观念,是一种正当性思维;第二,法治思维以法治原则和法律规则为依据指导人们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规范性行为;第三,法治思维以法律手段与法律方法为依托分析问题、处理问题、解决纠纷,是一种可靠的逻辑思维;第四,法治思维是一种符合规律,尊重事实的科学思维。

㈧ 一道思修题,法治与人治 法制 德治有什么区别

法治是依法治国,人治是以权治国,只要对不道德行为进行约束,就会提高人们的道德观念。

㈨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法制与德治的区别

(1)依法治国是最根本的治国方略。以德治国是在依法治国的基础上,对人们的思想内道德提出的容更高要求。
(2)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属于不同范畴。社会主义法治与道德本质是一致的,产生于同样的经济基础,都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两者分属于不同的范畴,法治属于政治建设、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精神文明。
(3)以德治国与依法治国相互促进。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充分实现,有利于社会主义道德的推行,有利于提高公民的道德水平。反之,推行以德治国,社会主义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进社会主义法治的有效实现。

热点内容
残疾人法律咨询汇编 发布:2025-07-01 18:21:29 浏览:454
司法离婚咨询 发布:2025-07-01 18:21:28 浏览:59
纪律条例新 发布:2025-07-01 18:12:10 浏览:337
公安部关于实施刑事诉讼法 发布:2025-07-01 18:04:11 浏览:610
枝江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7-01 17:48:33 浏览:768
法治国家其他国家有吗 发布:2025-07-01 17:43:12 浏览:325
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7-01 17:42:26 浏览:476
国家黑人条例 发布:2025-07-01 17:41:16 浏览:999
法院学员 发布:2025-07-01 17:17:29 浏览:974
国际经济法争议 发布:2025-07-01 17:12:27 浏览: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