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和人伦
⑴ 法治与人治有什么区别
法治就是有法可依,违法必究,更重要的是有法必依。关于有法必依这一条,平版时很少有人提到,原因在于权很难做到100%的法制。
人治指的是人的干预超越了对法规的执行。人治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另种情况是无法可依,长官意识。总的来讲,人治是一种非常严重的问题,让人感到深恶痛绝,却又无可奈何,往往需要奋起斗争,才有希望有所改善。
⑵ 人治与法治的区别
区别有具体如下几点:
领导人或统治者的地位不同。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不同。
法治强调“权自法出”,人治强调“法自权出”。
政治和观念基础不同。
意志来源和代表性不同。
生效依赖的基础不同。
治理过程中体现的特点不同。
规则公布出台的时间不同。
⑶ 人治和法制的区别
1、定义不同
人治:是指个人或少数人因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法制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它不仅包括法律制度,而且包括法律实施和法律监督等一系列活动过程。
2、权利不同
人治:是权力一元化的状态。这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级森严的“线状”控权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团或政治权力与国家权力间的横向控制,从而滋生“独裁”与“专制”。
法制:是法律和制度的总称。统治阶级以法律化、制度化的方式管理国家事务,并且严格依法办事的原则,也是统治阶级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权力建立的用以维护本阶级专政的法律和制度。
3、重点不同
人治:强调法律出自君主。正所谓“朕即国家”,“朕即法令”。在人治国家,君主和统治阶层既能创生法律,又能超越法律。他们只是用法律管制和镇压老百姓,维护自己的统治。
法制:强调权自法出,即所有的公共权力都应当具有合法性根据,没有合法性基础便不得行使任何权力,即使人们在法律之外行使了相关权力,也不发生法律效力。
(3)法治和人伦扩展阅读
法制在社会治理功能方面有不同于人治的以下特性:
1、法制具有明确性。法律的规定通过成文法或者判例的形式表现出来,其条文或者内容具有明确性,使人们清晰地知晓自己行为的后果,实现社会的规范和有序,规章制度设立后,人民了解,则方向明确。
而人治是“一人之治”,即完全根据特定个人的判断、选择与决定来进行治理,往往由个人的言语发布命令、指令,其最大特点在于个人的随意性和内容的模糊性。
2、法制具有可预期性。法律必须是明确的、具体的,这样才能够使人们预测到自己行为的法律后果,从而更好地发挥法律引导人们行为的作用,这样也有利于限制法律适用过程中的任意性。
在法制社会中,法律一经公布,就昭示天下,成为人们的行为规则,每个人都可以按照法律的规定去从事各种行为,而不必担心出现难以预见的后果,因为每个人行为的后果在法律上都已经做出了规定。
而人治则容易朝令夕改,命令的颁布和废止、更替甚至取决于当权者个人的喜怒哀乐和情绪变化,因此人治之下的规则不具有长远的可预期性。
3、法制具有科学性。在法制社会,法律的形成与颁布,是众人参与的结果,立法的过程可以说是集众人之长,而司法的过程也是职业化、专业化的法官对法律进行适用的过程。
而在人治社会,命令的颁布往往是个别有权者的决定,人的理性是有限制的,这一固有缺陷决定了完全依靠个人能力来治理社会具有巨大的风险。
⑷ 什么叫人治和 法治
所谓人治,来就是国家以一套严格的道源德制度去规范和约束人们的行为,从而产生社会秩序。要使道德高度变为德治,必须以权利的不平等和权力的不制衡为前提。常见于我国的封建社会.用君主至高无上的权利去进行国家的统治,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法制是一种正式的、相对稳定的、制度化的社会规范。法治与人治则是相对立的两种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规则(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规则)的普适性、稳定性和权威性;后者的核心是强调社会治理主体的自觉性、能动性和权变性。虽然法律也是由人来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动性,但从法律的制定、执行到修改都必须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规则,人的能动性只能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发挥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这正是法治内在的本质要求。
⑸ 论法治社会和人治社会的区别
法治社会是和人治社会相对而言的;它是指国家权力和社会专关系按照明确的法律秩属序运行,并且按照严格公正的司法程序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解决社会纠纷。
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而不是依照执政者的个人喜好以及亲疏关系来决定政治、经济和社会等方面的公共事务。一个成熟的法治社会,具备精神和制度两方面的因素,即具有法治的精神和反映法治精神的制度。简约而言,法治的精神方面主要是指整个社会对法律至上地位的普遍认同和坚决的支持,养成了自觉遵守法律法规,并且通过法律或司法程序解决政治、经济、社会和民事等方面的纠纷的习惯和意识。在法治民主的社会中,法律和行政法规等由规范的民主程序产生和制订出来,并且其司法和执行过程通过规范的秩序受到全社会的公开监督。
⑹ 法治与人治存在那些主要区别
(一) 法治与人治的根本区别。什么是法治?什么是人治?所谓法治,最基本的特征是法律能够约束国家权力。即当法律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发生冲突时,法律高于当权者个人的意志,法律能支配权力。“法律就是国王”。所谓人治,最基本的特征是个人意志凌驾于法律之上,权力支配法律。“国王就是法律”。人治与法治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法大于权,还是权大于法。
(二)“法治”是现代文明的重要标志。有法则治,无法则乱,是不证自明的规律。纵观当今世界,法治国家不断增多,人治国家不断减少,人类社会由“人治”走向“法治”是历史的必然。正如古希腊法律思想家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所讲:“如果一具国家的法律处于从属地位,没有权威,我敢说,这个国家一定要覆灭;然而,我们认为一个国家的法律如果在官吏之上,而这些官吏服从法律。这个国家就会获得诸神的保佑和赐福。”
(三)依法治国将是中国走向辉煌。法律在国家治理中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是“法治”的根本标志。中国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实行的是人治。“法自君出”,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法律在国家治理中从属于皇权。这种封建专制,曾给中国广大的劳动人民带来过深重的灾难。
改革开放前,我国对法治的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再现过以政策代替法律,以领导人的言论代替法律,无法可依,有法不依的怪现象。以致最终酿成了“文革”那场全国性的大动乱。历史的经验证明:如果实行权大于法,法律没有至高无上的权威,就会给国家和民族带来灾难和不幸;如果实行法大于权,国家和民族就会有希望。一个反对法治崇尚人治的政党容易产生腐败,一个反对法治崇尚人治的国家只会衰亡。党中央曾强调指出:中国将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发展之路。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符合人民的心愿。这将是中国走向辉煌的一条光明之路。
⑺ 求“法治与人伦”的作文
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法律,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因为我们生活中有许多事情都和法律有关.可以说,我们生活在一个法制社会,因为法律、法规的约束,才得以让我们生活的井然有序,如此安定.
比如说交通法规与我们的日常活动息息相关,也时刻关系到我们的生命安全.记得有一天,爸爸带我出去玩,快到一个十字路口时,只见那里围了许多人,旁边停
着好多辆电动车,原来是在查非机动车违章.我们的车刚到十字路口,就被一位志愿者拦住了,爸爸惊奇地问:“怎么了?”那名志愿者指了指我说:“电动车不许
带人.”爸爸感到莫名其妙,说道:“你是不是搞错了,非机动车可以带一名12周岁以下的小孩,你不知道吗?”志愿者一愣,这时交警过来了,交警对志愿者
说:“12周岁以下的小孩是可以带的.”志愿者一脸的不好意思连着说:“对不起对不起.”爸爸笑着说:“没事,都怪现在的小孩长得又高又大,你们也是为我
们好.”我这才知道原来非机动车只可以带一名12周岁以下的小孩,等我满了12岁就只能坐公交车了.后来上网一查,才知道骑车带人的危险,应为自行车的载
重量有限,制动性能差,带人后方向不易掌握,在遇到紧急情况容易发生危险.我还知道了12岁以上就允许自己骑车了,看来我要提前学骑车了.
社会是一个大家庭,法律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我们人人都要进行法制教育,让我们每位小学生都从自身做起,严于律已,遵纪守法,认真学习法律知识,做一个知法,懂法,守法的好学生.
⑻ 人治和法治,法制有什么区别
1、意思不同。
法制:狭义的法制,认为法制即法律制度。详细来说,是指掌握政权的社会集团按照自己的意志、通过国家政权建立起来的法律和制度。广义的法制,是指一切社会关系的参加者严格地、平等地执行和遵守法律,依法办事的原则和制度。
人治:个人或少数人因历史原因掌握了社会公共权力,以军事、经济、政治、法律、文化、伦理等物质的与精神的手段,对占社会绝大多数的其他成员进行等级统治的社会体制。人治是儒家学说倡导的一种的治国理论,被封建统治者长期奉为正统思想。
法治: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2、出处不同:
法制出自现代作家巴金的《作家要有勇气,文艺要有法制》:“这就说明发扬民主要讲两方面,一方面要讲勇气,一方面还要有健全的法制来保障。”
人治出自战国时期孟子的《孟子.离娄上》:“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一正君而国定矣”。 白话释义:君主仁,没有谁不仁;君主义,没有谁不义;君主正,没有谁不正。一旦使君主端正了,国家就安定了。
法治出自春秋时期晏子的《晏子春秋·谏上九》:“昔者先君桓公之地狭于今,修法治,广政教,以霸诸侯。白话释义:原来的国君桓公统治的土地比今天小,但是他整治法的统治,扩大政治与教化,所以称霸诸侯。
(8)法治和人伦扩展阅读:
人治的特征:
特征是权力一元化的状态。这是一种单向的、自上而下的、等级森严的“线状”控权模式。这种模式最大的弊端就在于缺乏平等的利益集团或政治权力与国家权力间的横向控制,从而滋生“独裁”与“专制”。
而宪政赖以建立的权力基础却是社会上的多元平等的利益集团或政治权力间互相控制、相互制约而结成的多元化“网状”控权模式。 “人治”的一元化传统及“线状”控权模式是宪政生成的政治障碍。
⑼ 论法治和人治的区别
来法治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成果,源是现代社会的一个基本框架。大到国家的政体,小到个人的言行,都需要在法治的框架中运行。对于现代中国,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才是真正的法治。
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才是真正的依法;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才是真正的法治。无论是经济改革还是政治改革,法治都可谓先行者,对于法治的重要性,可说怎么强调都不为过。
人治,法治的对立概念。指依靠个人意志的作用来管理政权实行政治统治。是依靠统治者个人的权威治理国家的一种政治主张。在中国,人治思想源于儒家文化。如孔子认为“为政在人”、“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在西方,古希腊思想家柏拉图曾提出哲人治国论,主张建立哲学王统治,这也属于人治的一种政治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