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还瑾道德经
Ⅰ 道德经是不是老子写的,还有老子有没有一本书叫做<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晚年在陈国居住,后出关赴秦讲学,不知所踪。
老子遗留下来的著作,仅有《五千文》即《老子》,也叫《道德经》。它是老子用韵文写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它是道家的主要经典,也是研究老子哲学思想的直接材料。《老子》被俄、日、德、英等国视为古代哲学中的奇葩而翻译出版,深受各国读者喜爱。
一、老子和《老子道德经》
老子是我国古代的哲学家。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也是全世界最早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的伟大哲学家。
老子的平生事迹,很不清楚。司马迁在《史记》一书里,给他写了一个传记,但是写得很简单。我们只知道他姓李,名耳,字聃。他是楚国苦县人(今河南省鹿邑县)。也有人说他是陈国相人。苦县和相是一个地方,原来属于陈国,后来楚国出兵灭陈,就成为楚国的地方了。后来的人都称他为老子。"老"是年高德重的意思,"子"在古代是对男子的美称,大概凡是有学问有德行的人,都可以得到这个称号。
老子做过周朝的史官。后来因为周朝衰亡,老子西出函谷关,不知所终。相传老子出关时,骑着青牛,到了我国西北沙漠以西的地方。
老子经过函谷关的时候,关令尹喜知道他将隐去,请老子著书。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字,这就是他唯一的著作《老子》。
老子的生卒年代,已经不知道了。历史学者们作过许多的研究,也有过不少争论,但是老子究竟是什么时候的人,直到现在还没有一致的看法。相传孔子曾经向老子请教过学问,因此有人估计,老子的年岁应当长于孔子。孔子生在周灵王二十一年(公元前551年),老子大约生在周灵王初年(公元前570年左右)。但是也有一些学者认为,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在的传说是不可靠的。根据老子的思想学说来看,老子比孔子晚,大约是战国时代的人。
老子的思想主张,大都保存在他的著作《老子》这本书里。《老子》共八十一章,分上下两篇,一共只有五千多字。后来的人又称它为《老子道德经》,因为这本书所讲的是道与德的问题。另外又有称它为"道德经五千言"、"老子五千文"的。
《老子》这本书,后人作了许多注解。最通行的有汉河上公注,魏王弼注和清魏源的《老子本义》。
由于老子的生平历史我们知道的太少了,《老子》这本书是老子亲手所著的呢,还是老子其人和《老子》一书的关系并不很密切?在这个问题上也有争论。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但是,较多的人比较倾向于这样的说法:老子是孔子以前的人,现在我们所见到的《老子》一书,并不是老子亲手所著,其中的主要思想却是属于老子的。它的成书时间不会晚于战国中期。
我们知道,先秦的典籍很少是由一个人执笔写成的,而是由各学派的人不断地补充、发展,经过很多年代才成为一本固定的书。例如《易经》这部书,从它的形成到写成今天的《易经》的样子,至少经过了五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老子》这本书,文词很简短,比较艰深难懂。它虽然经过后人的增订补充,但是其中的主要思想仍然是老子的创见。现在我们就通过《老子》这本书,来了解老子的哲学、政治思想和他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二、对天帝的否认,"道"的思想
老子是古代中国较早否认天帝的哲学家。
古代的中国人,以为宇宙间的事物都有神在统治着。最高的神就是天,或者称为天帝。天帝是有意志的,它有知识,能喜能怒。当它喜欢的时候,它就降福给人们;当它发怒的时候,灾祸就来临了。天帝有着最大的权威,它统治着宇宙万物,统治着每一个人。它不仅是天上的主宰,也是大地和人世间的主宰,人间的帝王,也是要受它的管辖的。所以人人都对天帝存在着敬畏的心情。这种观念,到了春秋时期才开始起了一些变化。
春秋时期的中国社会,无论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各个方面,都有显著的变动。旧的世袭贵族的势力逐渐衰落,新兴的地主阶级开始成长。这时期诸侯之间进行着持续不断的战争,连年不断的大宗军费和贵族生活的奢侈,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激起了人民的怨恨和愤怒,爆发了人民的反抗。这种剧烈的阶级变化和斗争的现实,使得当时一些头脑比较清醒的统治者,逐渐认识到人民的力量,认识到仅仅用爆力压迫是不行的。因而不得不去注意人民的意向。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对于天帝统治人民的威力有了怀疑,认为天帝也是要考虑人民的要求的。天帝的绝对权威地位开始动摇了。老子就是较早的从哲学方面有意识地、明确地否认天帝的思想家。
老子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是无情的,天地对于万物,如同人对于草结成的用来祭祀的狗一样,用过之后,就抛弃了,没有什么爱憎。这个比较的意思在说明万物的生长运行,并没有什么神的意志在支配着。
老子这种否认天帝支配万物的意思,和春秋时期人们所认识到的自然科学知识,有着密切的关系。根据记载,当时的历史学家已经知道冬至、夏至的周期。又发现木星十二年一循环的规律,定出了十二年为一周天的岁星纪年法。公元前七世纪初,对朔日的推算已经能够达到大体正确。这些都使人认识到天也有它一定的运行规律,并不能随意行动。所以天的观念,在人们心中逐渐地具有了科学的意义。
因此,老子否认天帝为至高无上的权威的学说,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有它的社会历史条件和自然科学知识发展的根据的。
老子否认天帝的存在后,提出了一个"道"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老子说,道是"象帝之先"的,帝是古代一贯相传的最大权力的天神,但在老子看来,道在帝之前就已经有了。老子对于他所提出的道,作了许多解说。他说:这个道不是寻常的、一般的道理,而是天地的原始,万物的根本。它在天地万物生长以前,就已经有了。它永远不变地存在着,不停地在天地万物中间运行着。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亲,没有它,就没有宇宙。
老子又说,道是一种看不见形状,听不见声音,捉摸不到的一种混混沌沌的东西。当你遇见它的时候,看不见它的前面;跟着它的时候,又看不见它的后面。这是多么神秘呵!但是,它又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很平常的东西。
继承老子学说的一个很有名的哲学家庄子曾经说过一个寓言故事。这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名叫东郭子的人,问庄子说:"你经常说的什么道,究竟在哪里呢?"
庄子回答说:"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
"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请你明白告诉我。"东郭子又问。
"在蝼蛄和蚂蚁的身上"。庄子说。
"怎么这样低下呢?"
"在小米和稗子里面。"
"怎么更加低下了呢?"
"在瓦甓里面。"
"岂不是愈来愈低下了么?"
"在大小便里面。"
东郭子听说"在大小便里面",觉得庄子愈答愈不成话,便不再问下去了。
庄子对东郭子说:"你要我明白告诉你道在什么地方,我只有把它说得低下些,才显出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你为什么不高兴呢?"
这个故事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大至宇宙天地、小至蝼蛄、瓦甓,都包含着道。所以,道是什么地方都存在的。它不依赖人们的主观意志,客观地存在着。庄子故意把道形容得那么低下,目的就在于打破大家对道的神秘观念。
三、"无为而治"与"小国寡民"
《老子》一书中,提出了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描述了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理想世界的图景。
如何治理国家呢?老子认为最好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什么是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理想世界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
《老子》一书中,处处都贯彻着无为的思想。无为就是无所作为。老子认为理想的统治者治理国家,是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去干涉他们。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
在老子看来,虚无的东西才是最有用的东西。道本身不就是空虚而看不见的吗?它的作用却是这样伟大。例如车轮,如果没有中间的圆洞,就不能转动了。我们用的茶杯、磁碗等器皿,如果没有空的地方,就不能装东西。门户如果没有空处,就不能出入。房屋如果没有空处,怎么能住人呢?因此老子说,无和空才是有用的。我们对待事情,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人人按照无为的准则去过日子,去作人,国家按照无为的准则去治理,这样一切事情就能办理得很好了。
老子说,天下的禁令越多,人民越陷于贫穷。民间的武器越多,国家越陷于混乱。人们的技术越巧,越引起许多反常的事情。法令越分明,盗贼反而不断地发生。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东西来治理国家。他反对重税,反对强大的兵力,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认为这些都是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的。
老子一再告诉统治者,如果违反了无为而治的原则,就会引起人民的变乱,以至无法维持和巩固自己的统治。统治者最好是放任无为,让人民觉得只有个政府存在罢了,而实际上有政府和没有政府都是一样。这样人民自然会顺从,自然会变得朴实,自然会富裕起来。理想的君主,只不过是人民的一个首长,他的地位虽然在人民之上,但是人民不会感到他是一个负担和威胁。
老子又是主张愚民的。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治理人民,应该是削弱人民的志向,使人民愚昧无知。让人民吃饱了饭,筋骨坚强,能够很好地去劳动,过着没有知识、没有欲望、没有企求的生活。老子说出了人民越无知,对于统治者就越有利的道理,后世统治阶级所采取的愚民政策,从老子这里得到了启示。
老子歌颂着原始的朴素和淳厚,他怀恋着古代的原始社会,认为物质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毁坏了人民的淳朴,给人民带来了痛苦。所以他说,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问,才能免于忧患。老子指斥了阶级社会所谓仁义的虚伪性,智慧和知识用于欺诈造成的恶果,这是老子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老子不加区别地反对一切的文化,把阶级社会不合理的制度带给人民的灾难和痛苦,也说成是由于知识文化所带来的,这当然是很错误的。
老子理想的社会是:"小国寡民。使有什佰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不相往来。"
把这段话译成现代的语言是这样的:
"领土不大,人民稀少。即使有许多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不用生命去冒险,不向远方迁移。即使有船和车,没有地方乘坐它。即使有武器装备,也用不着。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吃得香甜,穿得舒服,住得安适,满足于质朴的风俗和生活习惯。邻近各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叫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所追慕向往的社会,正是远古的原始社会,这自然是永远不可能再出现了。老子的幻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在春秋战国时代战争频繁,生活动荡不安,统治阶级对人民的剥削残酷的情况下,人民迫切要求安静休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的。老子希望出现许多分裂的、彼此独立的小国,人民在每一个小国里,过着落后的原始生活,这与国家的统一,与日益发展的物质文化,不正是背道而驰吗?因此我们可以说它是一种保守落后的思想。
四、光辉的辩证法
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的辩证法思想。
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发展变化的情况,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方面的成与改、存与亡、新与旧、福与祸等对立物的双方面的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
老子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句话后来的人常常引用。这就是说,祸是造成福的前提,而福又含有祸的因素,它们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好事和坏事是可以互相转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福就会变成祸,祸也能变成福。
汉朝有一部叫《淮南子》的书,这部书的内容很多是根据老子的思想写成的。其中有一个"塞翁失马"的故事,很生动地说明了"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
故事是这样的:
从前有一个人,住在距离塞上不远的地方。有一天,他养的一匹马忽然逃到塞外去了。邻人们都替他惋惜,他的父亲却说:"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几个月,那匹马又跑回来了,并且带来了一匹匈奴的骏马。邻人们又都来庆贺,他的父亲说:"怎知道这不会变成一件坏事呢?"
家里有好马,他又是一个喜欢骑马的人,结果堕马跌折了脚骨。邻人们都来慰问,他的父亲说:"怎知道这不会成为一件好事呢?"
过了一年,匈奴兵大举入侵,附近的青壮年大都在战争中牺牲了,他却因为跛脚未能出征,和父亲一起保全了性命。
这就是后来人们常常说的"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一成语的由来。
这个故事里所说的好事和坏事,都是从个人和家庭狭隘利益的角度出发来衡量的。但是,它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和古代思想家从实际生活经验中,初步臆测到好事和坏事可以互相转化的辩证法原理。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的道理,说明老子没有把对立物的双方看作死的、凝固的东西,而是看作生动的、可以变动的东西。
《老子》一书中,许多地方还深刻地论证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老子说: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出现,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物极必反:事情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反的东西。老子说:向相反的方向变化,是道的运动。这种变化,不是由于别的外来的原因,而是因为事物自身就包含着它的反面的东西。老子根据这种道理,总结出了一套政治斗争的经验。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奢侈的和过分的措施,那样会使问题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把天下搞坏,就会失去天下。
高明的统治者是能够保持住自己正面的地位不向相反的方向发展的。如何去做呢?是使自己处柔弱的地位,而使对方处于刚强的地位,刚强已极,就要转化到它的对面,归于失败。这个道理叫做柔弱胜刚强。为了证明柔弱胜刚强的道理,老子举 了许多的例子。他说: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了,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胜过它的。又例如:人活着的时候是柔弱的,死的时候便变得坚硬。万物草木活着的时候柔软,死了就变得枯槁。所以坚强的东西应属于死亡一类,柔弱的东西应属于生存一类。军队强大了就会破灭,树木强大了就会摧折。柔弱是胜过坚强的。
相传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子的先生常枞病了,老子去看望他。常枞向老子张开嘴问道:
"你看,我的牙齿还有吗?"
"没有了。"老子回答说。
"舌头还在吗?"
"在的。"
"懂了没有?"常枞问道。
"先生的意思是说:硬的早掉了,软的却还在。是吗?"老子回答说。
"你说的对。"
这个故事也是说明柔能胜刚的道理。
老子还初步意识到量的积累可以引起质的变化。他说,合抱的大树,由细小的萌芽产生;九层的高台,从一堆泥土筑起;千里的远行,从脚上第一步开始。所以老子又告诫统治者说,事物还稳定的时候,它的稳定容易维持。事物还脆弱时,容易消融。事物还微细时,容易打散。要在事物还未发生前先把它办好,要在事物还未混乱之前先把它理好。
老子发现并了解事物的矛盾性要比一般的古代哲学家更广泛更深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应该看到,老子的辩证法思想是不完备的、自发的、朴素的。老子的思想中,也还有着形而上学的观点。例如老子常常用静止的观点去看世界,他所理想的国家,就是永远孤立和没有发展变化的。老子虽然承认自然的运动,但是,这种运动只是反复的循环而已。又例如老子发现了强弱互相转化的规律,这虽然是老子辩证法中光辉的贡献,但是,他把弱能胜强,当作绝对的规律,不能认识强弱形势的互相转化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另外,老子的辩证法中,虽然有矛盾的观念,却缺乏积极斗争的思想。老子学说的精神,不是要发展矛盾,解决矛盾,向前推进,而是要阻止发展,保持原状以至向后倒退。不过尽管如此,我们仍然可以说,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传入中国以前,古代哲学家中老子确是具有辩证法思想的伟大的哲学家。
五、对后世的影响
因为老子提出了关于道的学说,后来的人就称老子的哲学学派为道家。
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到庄子时,道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后来的人谈到道家时,老子和庄子两人常常是并提的。
道家在我国历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对我国封建社会思想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老子》一书是中国封建时代知识分子喜欢阅读的著作。
道家思想的影响,从哲学方面来看,魏晋南北朝的玄学,宋朝的理学,都和道家思想有密切的关系。
我国古代哲学家,研究人生的问题比较多些,例如对于生活的态度,道德的修养这些问题,是十分注重的。但是,对于宇宙的形成,自然的发展等问题,注意比较少。老子关于道的学说,第一次提出了比较系统的宇宙观,对后来的哲学家有很大的影响。
在政治方面,汉朝初年的黄老学说提倡休养生息的政策,就是以老子无为而治的思想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政治学说。历代的封建统治阶级,也常常采用老子所阐明的驾驭臣民的法术,来加强他们的权力,巩固统治。
另外要说到的是老子和道教的关系。
道教是我国唯一的土生土长的宗教,它是汉朝末年张道陵所创立的。这种宗教混杂了巫术、神仙、鬼神、阴阳五行等内容,专门讲求长生不老、画符驱鬼等迷信。道教创立以后,就尊奉老子为祖师。
道教既然是张道陵所创立的,为什么要尊奉老子为祖师呢?这是有一定的缘故的。
老子的生平事迹,在很早的时候就失传了,所以连汉朝的司马迁对老子的记载都很不清楚。当时大概有不少关于老子的传说,例如说他因为修道,活了二百来岁,他的学问是如何渊博高深,像孔子这样的大学者都要向他请教等等,所以汉朝时候的人,对老子是非常崇拜的。
秦汉的时候,信仰神仙的风气很盛行,相传秦始皇曾经派了五百个童男和五百个童女到海外去找寻仙药。大约汉朝初年,老子也和神仙联系在一起了。后来对老子的渲染愈来愈多,成了一位活神仙。道教创立后,为了吸引群众的注意和信仰,就尊奉这位活神仙为祖师,尊称他为"太上老君",《老子》这部书,也就成为道士们诵读的经文了。
道家和道教是不相同的,一个是哲学派别,一个是宗教,各不相干。由于老子的缘故,有人把道教和道家混为一谈,其实它们并不是一回事。
六、结 语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
老子否认天帝的存在,打破了天帝的崇高地位,提出道来作为天地万物的本源,并且把天地万物的生长、运行和灭亡,看成是自然的作用,并没有什么神的意志在支配。这种思想,在当时是有很大的进步意义的。
老子在政治思想方面,主张无为而治。他的理想世界,是远古时代原始的小国寡民的社会。
老子观察了天地万物和社会历史中新与旧、成与败、存与亡等对立物双方的变化情况,提出了许多辩证法思想,这是我国古代哲学史上放射出来的极为光辉的思想火花,是值得我们特别珍视和感到骄傲的一份历史遗产。
老子在我国思想史上的地位是十分重要的。他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和思想,都有很大的影响。
Ⅱ 南公怀瑾上师:我为什么不传密法
1、我为什么不传密法?我从来未正式传授过密法,实际上西藏密法(密宗)的几大教派,我都是大阿阇黎,无论红、黄、花、白教乃至东密,我都有资格传授。但我不传,为何?怕大家搞迷信。真的密法非常严格,教的没法教,学的也没资格学。以前传过几次,皆非正式的。这次传法,也算大家有缘。但将来你们不可以此去教人,必须要自己修持有成就了,才能去教人。 修持成就便有征候,自己身心都要转化,不似显教;不似禅宗着眼在心性。换言之,密法是依阿赖耶识起修。外面传密法的很多,在我眼里大半非真正密法。学密法很严重,搞不好就成外道,也可说是魔道。 禅宗佛法主张是“即生成佛”,密法则标榜“即身成佛”。比“即生”还严重,连带这个肉身也要成就,它是依第八阿赖耶识起修,而显教其他法门可说是依第六意识(从意识方面)起修。六祖曾云:“六七因上转,五八果上圆。”密法的修持,直接修“五八果上圆”,直接走这个路线,因为直接把阿赖耶识种子在现行当中把它转了,所以前五识也跟着转,故号称“即身成就”有其理由。它不走“空”的路,走“有”的路,其实这个“有”也是“即有即空”。净土宗的修法从另一个角度看,也是大密宗,当然,真正的禅宗也可以说是大密宗。空有双圆,是真正的密宗。所以平常不大肯传,因为一般人教理都不大通的。 其次,修学密法是释迦牟尼佛圆寂后,真正学佛的榜样。修行是很严肃的。戒、定、慧、大乘、小乘、内、外,一切行为,随时随地都要在有形相的规矩中,在有形相的规矩中也要达到在自己没有形相的心行中,转变了过去、现在、未来一切的种子,转变一切种性为成佛种性,所以它比较难。这一点搞不清楚,在种种境界发生时,就很容易走入外道、魔道去了。所以后世西藏原始黄教密法是对的,硬是先要学教理!教理学通了,再来给你传法,才能上路。像白莲教、鸭蛋教,一贯道等也是受到密宗修持的影响,但走不好,就走成这样的路子。所以明朝时看到当时的密教就不要,硬把它赶跑了。日僧空海,唐时来华,从惠果阿阇黎得密法,流传到东洋,即今东密在日本高野山为主的密宗。另一路,从唐朝开始在西藏流传的密宗则叫藏密,这两路线是不一样的,东、藏密修证理论、次第的不同,起码也要上三个月的课,才说得很清楚。 再则,不管东密也好、藏密也好,密法要特别注重《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的十大愿行要随时随地做的到。所以修密法随时均离不开有形的佛坛、佛像,随时感受到与佛同在。所以有佛坛设置,随时要修供养,随时请转法轮,随时随地都在布施的心行中,因为各种因缘俱足不易,此所以难办。这是指修法的人。而教法的人也难。 2、禅、密都重传承、尊师道密宗同禅宗一样,都非常注重传承与师道尊严。换句话说,东西方几个大教主,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耶稣及穆罕默德,一生都建立了“师道”而已。密宗有马鸣菩萨的“事师法五十颂”,这五十个偈子中对事师的要求非常严格。而老师也非常独裁(认真),师道尊严特别重视,达到极点,按照这种严格的教授方式,现在我们是做不到的。假使有一个人真能做到这样,修持马上就成就了。 其次,讲皈依在显教是三皈依,在密教则是四皈依,佛、法、僧外加上皈依师。因为无师,你不知道真正的佛、法、僧三宝。所以把老师看成现在佛。这种师道尊严的传统,现在人是做不到的。所谓教主即师也,不是统治性的迷信,而是教理性,因为由老师才知道有佛、有法、有僧,所以密宗非常注重上师,学法以前要行四皈依仪式,但我不这样来,这是我个人修养不肯如此做去,至于你们学佛者,今天这一秒钟肯谦虚向学,规规矩矩站在学人的位子,应该有四皈依的观念。至于我个人有个自律,个性上也不喜欢,临时来上个课严肃一下可以,下了课我就算了。不过走密宗是非常注重仪轨形式,非常注重表法的。现在说法时把这点告诉你们。 现在人学佛就像做生意买卖一样,徒弟来了,供养一下老师,还要计算价钱是不是划得来?还有所谓我的意见如何等等。假如一个人开始时做得到三轮体空,这人当下已经成佛了。我当年学佛就走这个路子,处处守规矩,你们看我说话、行事好像不守规矩似的,其实我处处留心守规矩,这是你们所不能知道的,以上种种原因,所以多年来我不肯传密法。 密宗我始终不肯传,因为一般人越学越困,越容易走入迷信的路线。实际上真正佛法的奥秘,反而自己不用智慧去找。真正学密宗的人该是具有大般若智慧的人学,一切要自己去参悟,这才是密宗真正密的道理。 还有,密宗是富贵法,样样都要修供养的。我不依这些传统规矩,反而我来求你们学法,在我的立场是把法布施,供养你们了。自己晓得来求法的人,智慧已很高了。实际上,真正重法的人不多,这个时代教人学佛法,变成只有老师求徒弟来学了! 供养呢?并不只限于钱财,要身、口、意一体供养,尽其所能都要拿出来。你们还问:“一百块钱够不够?一千块钱呢?”那花样多了!不要学法了。布施也好,供养也好,须无计较心,也不考虑他把钱拿去做什么用,这才是真布施。更何况供养呢!当年袁老师财产十万银大洋,三年之间学佛花光了,最后没有饭吃。而到处都是在供养,当然他不是全在学密,学禅及学各种显教也是如此这般,见到师父就供养,这才是学佛法基本的发心和榜样。 至于没有钱学密呢?身布施。你们看木讷祖师(米拉日巴)传记,师父那样整他,你们哪一点做得到?讲你们一点不对,你们都气了个半死,不转过来恨人家才怪呢!所以木讷祖师能够成就。师父那样故意整他,在四面盖房子,经过四次,背部都磨破生虫发烂而心中毫无怨恨,当然师父背地里在流泪,在哭,这样的徒弟没有话讲,现在的人可以啊!?现在的老师必须拍徒弟的马屁,时代不同了,所以佛法没有了。你们要注意,这是在布施方面。 再说富贵法,天天要供养香、花、灯、水、果、宝、珠、茶、食、衣等供品,天天要换新鲜的。当然像木讷祖师一般穷的人供养不起,他只有把身、口、意三业供养,你叫我做牛就做牛,叫我做马就做马。禅宗也是这样子修行,六祖舂米三年,云门祖师参学时,为求法把腿都轧断了,这样才把他们多生累劫的业障消掉,现在人受不了的,甩他一个耳光,不到法院去告你才怪呢!不过,到我这里任何规矩都改了,不但密宗,显教也是一样。任心遂意随随便便,不要认为随便是改得好。换句话说,严肃的说是我身心内外都在行布施,这是法布施,你们学了,接受了我的法,都是欠我的,在自己心地因果上你怎么还?你不成佛,欠我的你怎么还?! 真讲佛法,难的很,这个因果一定会还的。佛度人不会要人还,但皈依了佛、学了佛而不修行、不成就,终是要还清的,因为这是落因果。也在六道轮回的因果中,明显得很,你们看不到而已。讲一句话,起一个心念,处处都是因果啊! 来自:无上甚深妙密法---南公怀瑾上师绝地推荐!全书下载:无上甚深妙密法---南公怀瑾上师下接:南公怀瑾上师:由凡夫到成佛,就是一个灌顶法!
Ⅲ 《道德经》谁讲的好
一个笔名叫紫侠狼写得《酷说老子》,解读绝对称得上是通天彻地,运用现代最新的科版学和心理学来阐权发古人的学问,实属罕见的才学。
这里不存在吹嘘的成分,我是浙大历史学博士,起码的辨别力还是有的,看过道德经解读版本不下几十种了,只有《酷说老子》堪称雅俗共赏,没有一点故弄玄虚,作者能把极复杂的哲理用简单的小故事轻松的讲清楚,而且有理有据有出处,内容包罗万象,说实话,我以前根本不相信世界上存在这么博学的人,而且是90后,我有点怀疑是不是一个团队写作,不是个人。我看过后推荐给了我上高中的儿子,他也很喜欢,我们父子俩现在都是他的忠粉。
Ⅳ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一”具体是指的什么
《老子》里“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中的“一”具体是指的道。
一就是道,这也是老子主张的道的精神,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所以这句话的意思是:以前曾经得到过道的,天因为得到道而变得清朗,大地因为得到道而变得宁静辽阔。
(4)南还瑾道德经扩展阅读
在《道德经》里,老子经常以“一”来代称“道”,如二十二章的“圣人抱一为天下式”。本章中,老子连续七次使用“一”字,其含义是相当深刻的。
他一再使用“一”,也表明他认为矛盾和对立总要归于统一。在人类社会而言,老子也强调统一,认为侯王也要注重唯一的“道”,才能使天下有个准绳。
总而言之,不论是天、地、神、谷、万物、侯王,都是来源于道,如果失去了道,一切都不会再存在下去。
Ⅳ 请提供一下《道德经》全文的白话文,谢谢!
第一章 众妙之门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有欲以观其窍。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为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朱子云:“道犹路也,人之所共同也”。其实生天生地生人生物之理,故谓之道。天地未判以前,此道悬于太空;天地既辟以后,此道寄诸天壤。是道也,何道也?先天地而长存,后天地而不敝。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无可见、亦无可闻。故太上曰:以言乎道,费而隐,实无可道;所可道者,皆道之发见耳,非真常之道也。以言乎名,虚而无物,实无可名;所可言者,皆道之糟粕耳,非真常之名也。人不知道,曷观之《诗》乎!曰:“上天之载,无声无臭”——道不可有言矣!又曰:“维天之命,于穆不已”——道不可无称矣。须知至无之内,有至有者存;至虚之中,有至实者在。道真不可以方所言也。太上慈悲渡世,广为说法,曰:鸿蒙未兆之先,原是浑浑沦沦,绝无半点形象——虽曰无名,而天地人物咸育个中。此所以为天地之始也。及其静之既久,气机一动,则有可名,而氤氤氲氲,一段太和元气,流行宇宙,养育群生。此所以为万物之母也。始者,天地未开之前,一团元气在抱也;母者,天地既辟之后,化生万物是也。
学人下手之初,别无他术,惟有一心端坐,万念悉捐,垂帘观照。心之下,肾之上,仿佛有个虚无窟子。神神相照,息息常归,任其一往一来,但以神气两者凝注中宫为主。不倾刻间,神气打成一片矣。于是听其混混沌沌,不起一明觉心。久之恍恍惚惚,入于无何有之乡焉。斯时也,不知神之入气,气之归神,浑然一无人无我、何地何天景象,而又非昏聩也——若使昏聩,适成枯木死灰。修士至此,当灭动心,不灭照心。惟是智而若愚,慧而不用。于无知无觉之际,忽然一觉而动,即太极开基。须知此一觉中,自自然然,不由感附,才是我本来真觉。
道家为之玄关妙窍,只在一呼一吸之间。其吸而入也,则为阴、为静、为无;其呼而出也,则为阳、为动、为有。即此一息之微,亦有妙窍。人欲修成正觉,惟此一觉而动之时,有个实实在在、的的确确、无念虑、无渣滓一个本来人在。故曰天地有此一觉而生万万物,人有此一觉而结金丹。但此一觉如电光石火,当前则是,转眼即非,所争只毫厘间耳。学者务于平时审得清,临机方把得住。古来大觉如来,亦无非此一觉积累而成也。
修士兴工,不从无欲有欲、观妙观窍下手,又从何处以为本乎?虽然,无与有、妙与窍,无非阴静阳动,一气判为二气,二气仍归一气而已矣。以其静久而动,无中生有,名为一阳生、活子时;以其动极复静,有又还无,名曰复命归根。要皆一太极所判之阴阳也。两者虽异名,而实同出一源——太上为之一玄。玄者,深远之谓也。学者欲得玄道,必静之又静,定而又定,其中浑然无事,是为无欲观妙。此一玄也。及气机一动,虽有知,却又不生一知之见;虽有动,却又不存一动之想。有一心,无二念,是为有欲观窍。此又一玄也。至于玄之又玄,实为归根之所,非众妙之门而何?所惜者,凡人有此妙窍,不知直养,是以旋开旋闭,不至耗尽而不已。至人于玄关窍开时,一眼觑定,一手拿定,操存涵养,不使须臾或离,所以直造无上根源,而成大觉金仙。
下手工夫,在玄关一窍。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窍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故开头四句,说大道根源,实属无形无状,不可思议穷究。惟天地未开之初,混混沌沌,无可端倪,即如人直养于静时也。天地忽辟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为炼丹之始基。第此转眼之间,非有智珠慧剑,不能得也。要之,念头起处为玄牝,实为开天辟地之端。自古神仙,无不由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又曰无欲观妙,有欲观窍,两者一动一静,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度卜,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以方所名状。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玄。学者亦不有视为杳冥,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久之著手生春,头头是道矣。
第二章 功成弗居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惟弗居,是以不去。
古云:“劝君穷取生身处,返本还原是药王。”又曰:“穷取生身受命初,莫怪天机都泄尽。”由是观之,足见受命之初,浑然天理,无有瑕疵,彼说美说恶,说善说丑,皆为道之害也。夫大道究何状哉?在儒家曰“隐微”,其中有不睹不闻之要;释家曰:“那个”,其中有无善无恶之真;道家曰“玄关”,其中有无思无虑之密。大道根源,端本于此。一经想像,便落窝臼;一经拟议,便堕筌蹄。虽古来神仙,赞叹道妙,曰美曰善,要皆恍惚其象,非实有端倪。盖以为善也,就有恶对;以为美也,就有丑对。又况美在是,恶亦在是;善在是,丑亦在是。此殆后天阴阳有对待,有胜负参差,而非先天一元之气也。故太上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是知人不求虚无一气,而第言美之为美,善之为善,是亦舍本而逐末也。
太上特示下手之工,为大众告曰:凡人打坐之始,务将万缘放下,了无一事介于胸中,惟是垂帘塞兑,观照虚无丹田,即凝神又调息,即调息又凝神,如此久之,神气并成一团,倾刻间入于杳冥之地,此无为也;及无之至极,忽然一觉而动,此有为焉。我于此一念从规中起,混混续续、兀兀腾腾,神依气立,气依神行,无知有知,无觉有觉,即玄牝之门立矣。由是恪守规中,凝神象外。一呼一吸,一往一来,务令气归玄窍。息息任天然,即天地人物之根,圣贤仙佛之本,此最为吾道家秘密天机,不容轻泄者也。
修士行持,与其求之无极不可捉摸,何如求之阴阳更有实据:曰有无相生,不过动而静,静而动,出玄入牝,燮理阴阳也。难易相成,不过刚而柔,柔而刚,鼎炉琴剑,一烹一温也。长短相形,即出入呼吸,任督往来,前行短、后行长之谓也。高下相倾,即火在上而使之降,水在下而使之升,上下颠倒坎离之妙用也。音声相和,即神融气畅,百脉流通,不啻鸣鹤呼群,同声相应,不召自来也。前后相随,即子驰于后,午降于前,乾坤交媾,和合一团,依依不舍也。此数者皆由后天之阴阳,而返先天之无极也。圣人知道之本源冲漠无朕,浩荡无痕——其处事也,以无为为尚,而共仰恭己垂裳之风;其行教也,则以不言为宗,而自喻过化存神之妙。圣人作而万物睹,又何难之有哉?自此耕田凿井,被生成而竟忘其行;开源节流,勤导化而并化其迹。即使功满乾坤,名闻天下,而圣人若耻,为虚名未尝有实绩也。夫岂若《书》云:汝惟不矜不伐,天下莫与争能、争功者,尚有弭人争竞之想哉?此殆归于神化之域,淡定之天,一惟自适其乐,而不忘自得之真。古言视富贵如浮云,弃功名如敝履者,其斯之谓欤?虽然,道成德自立,实至名自归。圣人纵不居功,而天下后世,咸称道不衰。是不言功而功同日月,不言名而名重古今。夫惟弗居,是以不去也。
学者须从虚极静笃中,养出无美无善之真出来,才算修炼有本。其道惟何?玄关窍也!舍此则无生矣。修道者舍此玄关一窍,别无所谓道矣!如以美善为道,亦属后天尘垢。太上以此言警之,望人因流而溯源也。不然,美善之称,亦三代以下之君子,又乌可厚非哉。
《易》曰:“一阴一阳之谓道。”是阳非道,阴亦非道,道其在阴阳之间乎!又况道者理也,阴阳者气也。理无气不立,气无理不行。单言道实无端倪可状,惟即阴阳发见者观之,庶确有实据。此章言无善无美之真,直抉大道根源,望人端本立极,以为修身治世之基。有无易难数句,是教人由有对待之阴阳,返乎真一之气。其中又教人从有无相入处,寻出玄关一窍,为炼丹之本根。至于守中养丹,阳生活子,运转河车,亦无不层层抉破。惟圣人直指其源,故恭己无为,不言而信,虽有生有为,而在己毫无德色。迨至功成告退,视富贵为不足重轻,非圣人孰能与于斯学?学者玩索而有得,非但下手有基,即通天亦有路矣。他注云:天下皆知美善之所以为美善,则自不为恶与不善矣。此讲亦是。但太上之经,多在源头上说,不落二乘。
第三章 不见可欲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圣人之治天下也,与其有为,不如无为,尤不知有为而无为。其化民成俗也,与其能感,不如能化,尤不如相安于无事之为得。是以尧舜恭己垂裳,而四方悉昭风动,此如何之化理哉?不过上无心而民自静,上无好而民自正,上无欲而民自定耳。否则,纷纷扰扰,自以为与民兴利除弊,而不知其扰民也实甚。故曰,民本无争也,而上争夺之;民本无贪也,而上贪婪之;民本无思无欲也,而上以奇技、淫巧、鲜衣、美食先导之。欲其不争不贪无嗜无好也得乎?苟能修其身,正其心,恬然淡然,毫无事事,不以贤能相尚,则民自安靖而不争矣;不以难得之货为贵,则民重廉耻,而不为盗矣。且声色货利之场不一,属于目则无见无欲,己与民各适其自在之天,而虚灵活泼之神,自常应常静而不乱矣。此事岂异人任哉?惟圣人摒除耳目,斩断邪私,抱一以空其心。心空则炼丹有本。由是而采天地灵阳之气,以化阴精,日积月累,自然阴精消灭,而阳气滋长,则实腹以全其形,所谓以道凝身,以术延命,即是超生拔死之法。而且专气致柔,如婴儿之力弱,不能持物然。虽至柔也,而动则刚。观其浩浩渊渊,兀兀腾腾,真可包天地有余。一切知觉之心,嗜欲之性,不知消归何有?圣人以此修身。即以此治世,在己无知无欲——不但愚者混混沌沌,上合于穆之天;即聪明才智之儒,平日矜能恃智,惟恐以不逞为忧。至此已淡恬无事,自志其知识之私,一归浑朴。此能为而不为,非不能也,实不敢也。虽然,人生天地间不能逃虚空而独超物外,必有人伦日用之道,又乌得不为哉?然顺其自然,行所无事,虽有为,仍无为也——亦犹天不言而自化,四时代宣其教矣;帝无为而自治,百官代理其政矣。为者其迹,不为者其神。是以南面端拱,天下悉庆平成,猗欤盛哉!
道本平常,不矜新颖,不尚奇异。如国家尊贤,原是美事,若以此相夸相尚,则贤者固贤,而不肖者亦将饰为贤。甚至贤以否为否,而不肖者又以贤为否,于是争端起矣。彼此互相标榜,迭为党援,而天下自此多事矣。国家理财,亦是常经,而若贵异物,宝远货,则民必梯山航海,冒险履危,不辞跋涉之苦、性命之忧,搜罗而致之朝廷。至求之不得,千方百计,虽奸盗劫夺所不顾也。至于衣服饮食,亦日用之常,而若食必珍羞,衣求锦绣,见可欲而欲之,奢风何日正也?是以圣人内重外轻,必虚心以养神,实腹以养气,令神气打成一片,流行一身之中——条畅融和,苏绵快乐,而志弱矣;且神静如岳,气顺如泉,而骨强矣。常常抱一,刻刻守中,非独一己无欲无思,即聪明才智之士,亦观感而自化,不敢妄有所为。或曰有为,则纷更致诮;无为则清净贻讥,为不为之间,亦几难矣。讵之顺理而为,非有冒昧以为,有为仍与无为等。所以孔子赞舜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欤?
第四章 和光同尘
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若存。吾不知谁家子,象帝之先。
帝者,上帝也。先者,无始之始也。
道者何?太和一气,充满乾坤,其量包乎天地,其神贯乎古今,其德暨乎九州万国。胎卵湿化,飞潜动植之类,无在而无不在也。道之大何如也?顾其为体也,空空洞洞,浑无一物,若不见,为有余;及其发而为用,冲和在抱,施之此而此宜,措之彼而彼当。《诗》曰:“左之左之,无不宜之;右之右之,无不有之。”真若百川朝海,而海不见盈也。不诚为万物之宗旨哉?孔子曰:“鬼神之为德,休物无遗。”又曰:“语小莫破,语大莫载。”其浩浩渊渊,实有不可穷究者。道之难状如此,后之人又从何而修乎?太上慈悯凡人,乃指其要曰:凡人之不能入道者,皆由才智之士,自恃自恣,任意纵横,于以锢蔽虚灵而不见耳。兹欲修道,须知聪明智慧,皆为障道之魔,从此黜聪堕明,屏其耳目之私,悉归混沌,而一切矜才恃智,傲物凌人之锐气,概挫折而无存,则人心死而道心生,知见灭而慧见昭矣。先儒谓:聪明才智之人不足畏,惟沉潜入道、澄心观理者为可畏,斯言不诚然乎?修行人务以沉神汰虑、寡欲清心为主。那知觉思虑之神、恶妄杂伪之念,纷纷扰扰,此念未休,彼念又起,前思未息,后思又来。我必自劝自勉,自宽自解——如乱丝之纠缠,我必寻其头绪而理之;若蔓草之荒芜,我必拔其根株而夷之。如此则纷纭悉解,而天君常泰矣。虽然,此独居习静之功,犹未及于闹处也。苟能静而不能动,犹是无本之学。必静时省察,一到热闹场中,尤要竞竞致慎!凡事让人以先,我处其后,尊人以上,我甘自下。若此则与世无忤,与人无争焉。又况好同恶异,世俗大体皆然。我惟有随波逐流,从其类而和之,虽有光明正大之怀,我决不露其圭角。惟有默识其机,暗持其体,同己者好之,异己者听之。所以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古圣人当大道未明之时,莫不以此混俗也。又观六祖得衣钵之后,道果虽圆,尚未尽其微妙,由是留形住世,积功了道,隐于四会山中,猎夫与居,恬不为怪,所以得免于难。若非和光同尘,乌能长保其身?由此动静交修,常变有权,则本来一点湛寂虚明之体,自然常常在抱,而又非果在也:若有所在,若有所存,却无所存,一片灵光,闪灼于金庭之下。此道究何道哉?生于天地之先,混于虚无之内,吾不知从何而来、从何而去,究为谁氏之子也?经曰“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其斯为大道之玄妙欤?!帝之先有何象?亦不过混沌未开,鸿蒙未判,清空一气而已矣。迨一元方兆,万象回春,道发散于天地人物之间,而无从窥测,修士欲明道体,请于天地将开未开,未开忽开而揣度之,则得道之原,而下手不患无基矣。
太上将道之体,画个样子与人看,又教体道者欲修大道,先认道源。欲寻道源,先从自家心性中闲邪存诚,自下学循循修之,久则底于神化之域,方知吾心性中有至道之精,常常不离怀抱也。须从静中寻出端倪,用存养省察之功,以保守天真,不以盛气凌人,不以繁冗乱性,即张子所谓解脱人欲之私也。拨开云雾,洞见青天;轩断葛藤,独露真面。一旦动与人交,不知有光埋光,在尘混尘,或显才智,或炫功能,抑或现烟霞泉石之身,露清致高标之态,历观往古,惹祸招灾,为大道之害者不少。如汉朝常锢之禁,晋时清流之祸,虽缘小人之奸,亦由己不知明哲保身之道也。人能混俗和光,与世同尘,一若灵芝与众草为伍,凤凰偕群鸟并飞,不闻其香而益香,不见其高而益高。如是藏拙,如是直养,则湛寂真常之道,则恍惚于眉目间,不存而若存,有象而无象。《中庸》云:“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非居帝之先而何?
第五章 不知守中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天地间生生化化,变动不拘者,全凭此一元真气,主持其间。上柱天,下柱地,中通人物,无有或外者焉。此气之浑浑沦沦,主宰万物,有条不紊者曰理。此气之浩浩荡荡,弥纶万有,宛转流通者曰气。理气合一曰仁。故先儒曰:“仁者人欲尽净,天理流行,无一毫人为之伪。”又曰:“生生之谓仁。”要之,仁者如果木之有仁,其间生理生气,无不完具。天地生万物,圣人养万民,无非此理此气为之贯通,夫岂区区于事为见耶?故太上设言以明道曰:向使天地无此一腔生气,惟有春夏秋冬寒暑温凉之教,以往来运度,则万物无所禀赋,气何由受,形何由成?其视万物也,不啻刍狗之轻,毫不足珍重者然,有日见其消磨而已。又使圣人无此真元心体,惟仗公卿僚寀,文诰法制之颁,以训戒凡民,则草野无由观感,人何以化、家何以足?真是视斯民如刍狗之贱,全不关痛痒者然,有日见其摧残而已。顾何以天地无心,而风云雨露,无物不包含个中?圣人忘言,而辅相裁成,无人不嬉游宇内?足见天地圣人,皆本此一元真气,贯注乎民物之间——虽有剥削,亦有生成;虽有刑威,亦有德化。是天地圣人之不仁,正天地圣人仁之至处。人不知圣,盍观天地:上浮为天,下凝为地,其中空洞了明,浑无事物,不过一开一阖,犹橐之无底,龠之相通,浑浩流转,毫不障碍焉。当其虚而无物也,固随气机之升沉,而不挠不屈,及其动而为声也,亦听人物之变化,而愈出愈奇。以观天地,无异橐龠。圣人又岂外是乎?学者守中抱一,空空无迹,浩浩无垠,藏之愈深,发之愈溥。以视言堂满堂,言室满室者,相隔不啻天渊。彼以言设教,以教有尽,何若宝吾之精,裕吾之气,神游象外,气注规中,而无一肤一发不周流遍及之为得也。甚矣!守中之学,诚修身之要道也。
此是一元真气,修身在此,治世亦在此。除此以外,所谓制度法则,犹取鱼兔之筌蹄也。鱼兔必假筌蹄而得,谓取鱼兔不用筌蹄不可,谓筌蹄即鱼兔亦不可。金丹大道,如采阳补阴,前行短、后行长;玉液小还、金液大还,皆是取鱼兔之筌蹄,若竟视为道源,差毫厘而谬千里矣。惟此元气无声无臭,无象无形,天地人物公共之生气,学者修炼,必寻得此一件丹头,方不空烧空炼。否则,炼精、炼气、炼神、炼虚,皆属无本之学。一任童而习之,到老犹无成焉。太上教人从守中用功:而消息在橐仑,学人须自探讨!章内“不仁”二字是设词。
第六章 谷神不死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修炼一事,只缘人自有身后,气质拘于前,物欲蔽于后——犹精金良玉,原无瑕疵,因陷于污泥之中,而金之精者不精,玉之良者不良,所以欲复原形,非用淘汰之力,琢磨之功,不能还乎初质也。太上示人下手之功曰:“谷神不死。”何以为谷神?山穴曰谷,言其虚也;变动不拘曰神,言其灵也。不死,即惺惺不昧之谓也。人能养得虚灵不昧之体以为丹头,则修炼自易;然而无形无影,不可捉摸,必于有声有色者,而始得其端倪。古云:“要得谷神长不死,须从玄牝立根基。”何以谓之玄?玄即天也。何以谓之牝?牝即地也。天地合而玄牝出,玄牝出而阖辟成,其间一上一下,一往一来,旋循于虚无窟子,即玄牝之门也。孔子曰“乾坤其易之门”,不诚然乎?第此门也,是阴阳往来之路,天地造化之乡,人物发生之地,得之则生,失之则死。凡人顺用之则为死户,圣人颠倒之则为生门。人欲炼丹以成长生久视之道,舍此玄牝之门,别无他径也。非天地之根而何?修士垂帘观照,混沌无知时,死凡心也。忽焉一觉而动,生道心也。所谓静则为元神,动则为真意。是其中胎息一动,不要死死执着丹田,必于不内不外间,观其升降往来,悠扬活泼,即得真正胎息矣。古人云“出玄入牝”,是出非我本来面目,入亦非我本来面目,惟此一出一入间,中含妙谛,即虚灵也。所谓真阴真阳,形而为真一之气是也。天地之根,岂外此乎?要知谷神者,太极之理;玄牝者,阴阳之气。其在先天,理气原是合一;其在后天,理气不可并言。修道之人欲寻此妙窍,著不得一躁切心,起不得一忽略念。惟借空洞之玄牝,养虚灵之谷神,不即不离,勿忘勿助,斯得之矣。故曰“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名,发育万物。圣人以有而形无,实而形虚,显呈此至隐至微之一物曰谷神。谷神者,空谷之神,问之若答,应焉如响,即不死也。其在人身,总一虚灵不昧之真。自人丧厥天良,谷神之汩没者久矣!后之修士,欲得谷神长存、虚灵不昧,以为金丹之本、仙道之根,从空际盘旋,无有把柄;惟从无欲有欲、观妙观窍下手,有无一立,妙窍齐开,而玄牝立焉。故曰:“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名为神气穴,内有坎离精。”总要精气神三者打成一片,方名得有无窍、生死门;否则为凡窍,而无一元真气存乎其中——虚则落顽空,实则拘形迹,皆非虚灵不昧之体。惟此玄牝之门,不虚不实,即虚即实,真有不可名言者,静则无形,动则有象,静不是天地之根,动亦非人物之本,惟动静交关处,乃坎离颠倒之所,日月交关之乡,真所谓天根地窟也。学人到得真玄真牝,一升一降——此间之气,凝而为性,发而为情——所由虚极静笃中,生出法象来。知得此窍,神仙大道尽于此矣。其曰“绵绵若存”者,明调养必久,而胎息乃能发动也;曰“用之不勤”者,言抽添有时,而符火不妄加减也。人能顺天地自然之道,则金丹得矣。
第七章 天长地久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耶?惟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天地之气,浑浩流转,历亿万年而不敝者,皆由一元真宰默运其间,天地所以悠久无疆也。即发育万物,长养群黎,而生生不已,天地亦未尝不足,气机所以亘古不磨也。太上曰“天长地久”,不诚然哉!然天地之能长且久者,其故何欤?以其不自生也。设有自生之心,则天地有情,天亦老矣。惟不自有其生,而以众生为生,是众生之生生不息,即天地之生生不息也,故曰长生。世人多昧此生生之理,不求生而求死,不求长生而求速死。陷溺于富贵功名,沉沦于声色货利,时时握算,刻刻经营,不数年而精枯气弱,魄散魂飞,费尽千辛,难享一世。营生反以寻死,可胜浩叹!是以圣人法天效地,不惟势利之场不肯驰逐,即延年益寿之术,亦不贪求。惟以大道为先,净扫心田,精修命蒂,举凡一切养身章身之具,在在不暇营谋,一似后其身、外其身者然。卒之德立而同类莫超其上,名成而后世犹仰其型。非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者乎?视世之自私其身反戕其生者,诚高出万万倍;而圣人究非矫情立异也,自来恬淡是好,清净为怀,不随俗而浮,不依形而立,廊然大公,一似天地之无私者焉。夫人多自私而戚戚于怀,圣无一私而皎皎物外。一片虚灵之象,空洞之神,常照耀而不可稍遏。向使区区以血肉躯、臭皮囊,时刻关心,昼夜系念,又乌能独先而不后,长存而不亡耶?惟其无私,故与天地合撰,日月合明,而能成其私也。后之修道者,欲此身不朽,此神不坏,虽用刻苦工夫,摆脱垢尘,久久煅炼,自然干干净净,别有一重天地,另有一番世界,而不与世俗同生死也,何乐如之?
天地不言,全凭一元真气斡旋其间,所以周而复始,生机毫无止息,天地之长久,故历万古而常新也。圣人参天两地,养太和之气,一归浑沌之真。处则为圣功,出即为王道。何世之言修己者,但寻深山枯坐,毫不干一点人事:云治世者,纯用一腔心血,浑身在人物里握算!若此者各执一偏,各为其私,非无事而寂寂,有事而惺惺者焉。圣人穷则清净无尘,而真形与山河并固;达则人物兼善,而幻身偕爵位俱轻。迨其后名标宇宙,身独居先;功盖环区,形存异世,非以其无私耶?学人能去其私,一空色相,永脱尘根,积功则留住人间,飞升则长存天壤。不私其身而卒得长生,转世之为身家计者,不啻云泥之判也。人可不绝外诱之私耶?
第八章 上善若水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惟不争,故无尤。
大道原无他妙,惟是神气合一,还于无极太极,父母生前一点虚灵之气而已矣。人若不事乎道,则神与气两两分开,铅走汞飞,水火所由隔绝也。孟子曰:民非水火不生活。是言也,浅之则为日用之需;深之则为修炼之要。有时以火温水而真阳现,有时以水济火而甘露生。水火之妙,真有不可胜言者。然水火同宫,言水而火可知矣。水性善下,道贵谦卑。是以上善圣人,心平气和,一腔柔顺之意,任万物之生遂,无一不被其泽者焉。究之,功盖天下而不知功,行满万物而不知行。惟顺天地之自然,极万物之得所,而与世无忤,真若水之利济万物毫无争心。不但此也,万物皆好清而恶浊,好上而恶下;水则处物以清,自处以浊,待物以上,自待以下。水哉水哉,何与道大适哉!圣人之性,一同水之性,善柔不善刚,卑下自奉:众人所不能安者,圣人安之若素;众人所为最厌者,圣人处之如常。所以于己无恶,于人无争。非有道之圣人,不能如斯。故曰:“处众人之所恶,几于道矣。”夫以道之有于己者,素位而行,无往不利。即属穷通得失,患难死生,人所不能堪者,有道之人,总以平等视之。君子论理不论气,言性不言命,惟反身修德焉耳。虽然,德在一起,修不一途,又岂漫无统宗,浩浩荡荡,而无所底极哉!必有至善之地,止其所而不迁,方能潜滋暗长,天真日充,而人欲日灭。《易》曰:“艮其背不获其身,行其庭不见其人”,此即圣人之居善地也。居之安,则资之深。内观其心,虚而无物,渊渊乎其渊也。外观所与,择人而交,肫肫乎其仁也。至于发之为言,千金不及一诺,“言善信”也。施之于政,大惠何如大德,“政善治”也。推之一物、一事、一动、一静之间,无不头头是道。任人以事,惟期不负所能。虑善以动,只求动惟其时。圣人之修身治世如此。此由“止于至善”,得其所安,而后发皆中节也。惟其在在处处,无一毫罅漏,无一丝欠缺,又何争之有耶?夫惟不争,而人感恩戴德,刻骨铭心者,方具瞻依不志,又有何怨、又有何尤?虽有恶人,亦相化为善矣。及其至也,无为自然,群相安于不识不知之天,几忘上善之若水,柔顺而利贞,无往不吉焉
Ⅵ 《道德经》哪位大师解说得最好
紫侠狼,90后,他的酷说《老子》堪称最好的解读,强烈五星推荐,目前处于连内载状态。
90后酷说老子容。
他的解读不仅融合了佛学、儒学、基督教,而且还包含了西方哲学、心理学、生物学、物理学。
通过有趣的故事穿插叙述,中西印证,语言诙谐幽默,既系统又科学。
让人不得不拜服,别人不清楚,反正我读的时候感觉痛快淋漓,豁然开朗。
有一篇是:为什么“吃肉”“杀人”也能成佛?
令我震撼不已,才知道我们对佛家和道家的误会一直太多了。
我相信你读了以后,也一定会有相见恨晚的感觉。
Ⅶ 《道德经》到底在讲什么你真的读懂了吗
Ⅷ 道德经解读的最好的是哪个版本
《道德经》在流传过程中,形成了很多版本。我们今天所能见到的最早的《道德经》版本专,是在湖北荆门郭店属楚墓中出土的战国竹简本。其次则是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西汉帛书本。在历史上流传最广的《道德经》版本则是汉代河上公本和曹魏王弼本。 据统计,清代之前,《道德经》版本有103种之多。古书在上千年的传抄、刻印过程中难免出现错误,因此,在不断地出现校订本,迄今为止,校订本共三千多种。目前,学术界较为重视的版本,是王弼的版本,和长沙马王堆出土的两个抄本,称为帛书甲本、乙本。帛书道德经,早王弼本400余年,近些年许多学者推崇帛书,但甲本缺字1400,乙本缺字600。 千百年来,为《道德经》作注疏者不计其数。元代正一天师张与材曾说:“《道德经》八十一章,注本三千余家。”据学者调查,流传至今的《道德经》注本约有一千余种。 现在的 通行本有:中华书局《老子注译及评价》陈鼓应 著 饶尚宽 译注 《老子——中华经典藏书》朱
Ⅸ 《道德经》是一本怎样的书写了什么
在中国古代的时候,有很多的朝代更迭,每个朝代都给历史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特别是在百家争鸣的时候,每个门派都积极表达各自的思想和看法,精彩纷呈,后来也诞生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两大思想派别。但是人们对于道家思想总是有很多的误解,认为它的思想是消极的,或者是玄幻的。但是认真读透了《道德经》,就会发现这是一本终身受益的书。《道德经》包含了社会的方方面面,但是重要的是包含了治国之道,为人处世之道还有其他的人与世界的关系等等。
这本书中也有教人们如何面对生活中的困境,比如飘风不终日,骤雨不终期,这句话就很好地鼓励了面对困境的人们。还有治大国如烹小鲜。倘若人们能够正确地解读《道德经》,就足以过好这一生,我们就不会有那么多的困惑,它总是在思想的制高点俯视着世间种种,只有真正的知道自我和外我,才能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