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教育思想
㈠ 老子的教育成就
老子的无为思想老子的哲学并不是一种西方意义上的知识学体系,而是一种生命的智慧,一种对“道”的追寻。老子“道”的学说,就是对宇宙万物的形而上的把握。它的宗旨,不在玄远的空洞世界,而在生活的实践之中。对于个体生命而言,它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础;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则是一种达至善治的智慧。虽然老子思想以“玄之又玄”而著称,但其背后的济世情怀,却值得反复体味。老子的哲学是一种大智慧,对于人类一切事务,包括管理在内,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意义。其中,无为而治的思想是最具有影响力的。“无为”,在老子那里意味着“道法自然”,即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无为即自然”,是老子哲学的基本观点。老子将“道”视为宇宙之本,而道之本性则是“常无为而无不为”,即“道”对于宇宙万物是“侍之而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就道生成万物、成就万物而言,道是“无不为”的;就道对于万物“不辞”、“不有”而言,道又是“无为”的。从本质上讲,这是“无为”与“无不为”的有机统一。天地万物的生成与存在,皆是“无为也而无不为”的。老子正是从这一思想出发,认为治国安民,要反对“有为而治”,而主张“无为而治”。在他看来,“为无为,则无不治”,“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把“无为”看作圣人“取天下”和“治天下”的手段。
老子既反对儒家推行“以德治国”,又反对“以智治国”。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子;国家混乱,有忠臣。”认为,“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同时老子也反对兵家的“以力治国”,反对暴力战争。认为,“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主张“以道佐人主,不以兵强天下”。只有推行无为而治,才能达到“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为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的理想社会。
无为无所不为
“无为”思想是由老子在《道德经》中提出的。老子所处的春秋时代,诸侯混乱,统治者强作妄为,贪求无厌,肆意放纵,造成民不聊生。在这种情形下,老子提出了无为思想,呼吁统治者要“无为而治”。他说: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好静”是针对统治者的骚扰而提出的,“无为”是针对统治者的苛政而提出的,“无欲”是针对统治者的贪欲而提出的。老子认为,为政者应当能做到“无为而治”,有管理而不干涉,有君主而不压迫。让人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人民就能够安平富足,社会自然能够和谐安稳。
“无为”就是不做任何违反自然规律、有损道德规范、违反社会法则,有害众生的事。但这里的“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并不是不为,而是含有不妄为、不乱为、顺应客观态势、尊重自然规律的意思。老子说过“无为而无不为”,意思是说:不妄为,就没有什么事情做不成的。这里,“无为”乃是一种立身处世的态度和方法,“无不为”是指不妄为所产生的效果。老子还曾谈道,“为无为,则无不治,”意思是说以“无为”的态度去对待社会人生,一切事情没有做不到、办不好的。因此,老子所讲的“无为”并不是消极等待,毫无作为的,而是“为无为”、“为而不恃”、“为而不争”,即以“无为“的态度去“为“,去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有为有所不为
老子说的“无为而治”、“无为而无不为”,并不是说坐在那里什么也不干,就什么事情也做成了。在老子生活的时代,人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自给自足,无需统治者来组织生产和交换,用谁来“为”,一切顺乎自然地进行。而统治者一旦“为”,则是为修建奢华的宫室而催逼苛重的税赋,或是为发动吞并他国战争而拉夫抓丁。这样“为”则百姓遭殃,社会动荡,“无为”则人民闲适、社会安宁。因此,“无为”是不妄为,不乱来的意思。是说统治者行为要顺应自然、社会发展的规律,并按照规律去定相应的法律、制度、不轻易变更,人们在这样的法律、制度下尽情发挥自己的聪明才干,努力去做。
“无为”追求的是奉献,“无为”的结果,恰恰也成为“有所作为”(有奉献)。
㈡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主要思想是朴素的辩证法。在政治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不言之教。在权术上,老子讲究物极必反之理。在修身方面,老子是道家性命双修的始祖,讲究虚心实腹、不与人争的修持。
老子认为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是相比较而存在的。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都是相互依存的,有此才有彼,有是才有非,有善才有恶。表面看来,正相反对的两个方面是相互对立的,而实际上又是相互包含、相互渗透的。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任何事物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提出“反者道之动”。
这就是说,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会向相反的方面转化,所谓“物壮则老,“兵强则灭”。同时,事物的发展、事物向反面的转化,并不是一下子实现的,需要经历一个数量上不断积累的过程。
(2)道德经教育思想扩展阅读
老子主要成就:
老子的成就主要体现在《老子》一书里。《老子》,又名《道德经》或《德道经》,和《易经》《论语》被认为是对中国人影响最深远的三部思想巨著。其成书年代过去多有争论,至今仍无法确定,不过根据1993年出土的郭店楚简《老子》年代推算,成书年代至少在战国中前期。
此书共计五千字左右,最初称为《老子》而无《道德经》之名。后来称《道德经》,并分成八十一章,编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三十七章,下篇德经四十四章。全书的思想结构是:道是德的“体”,德是道的“用”。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老子
㈢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老子的主要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专天地属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3)道德经教育思想扩展阅读: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但他对“侯王”的告诫,如“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却是很精辟的。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㈣ 《道德经》的主要哲学思想和意义
,《道德经》首先应是抄一部哲学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老子的思想产生于春秋末期,此时社会正处于奴隶所有制向封建所有制变革过渡阶段。政治上周天子已经失去统治天下的权势,出现了不贵而富的新兴阶级;经济上赋税制度改变,刑书、刑鼎等一类反映阶级利益的法律随之出现;生活上的尊卑有序的观念、准则和伦常等也发生变化并开始走向破裂;特别是由于阶级斗争、生产技术的发展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种大的变动和变革,迫使一些先哲贤达,开始了先注意“身外之物”,然后再认识自己的有利本阶级利益的哲学思考。古今中外,哲学的产生发展,大都是从“天道观”开始,而后“天人合一”,各抒己见,导致各种学派林立,争斗也十分尖锐。从老子的“天道观”来看,也客观说明了万物起源产生、运动争斗、变化更新以及万物相互转化等一系列哲学的基本问题,应该说是沉重打击了“天道有知”的神鬼迷信思想的,这也就是老子哲学思想的本原、基石即“道”。我以为,老子的“道”和“德”同属于哲学范畴,
㈤ 老子,庄子的教育思想是怎样的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他还主张“无为”,要求人们顺应自然,反对统治者侵扰百姓。庄子的主张这类似。
庄子提出更多的是自身的修炼,也就是说更多的是让自己有道德,而不是让他人来规范自己的道德行为,人的任何行为都是自然规律的体现,倡导人类顺应自然。
二、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容老子教育思想的内容极其丰富而深刻,其主要方面如下:1、尊道贵德德篇第十四章说:“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祭也。”老子强调,道生成万物,德养育万物。万物虽现出各种各样的形态,但都是由道德规律而形成,因此万物莫不尊崇道而珍贵德。道之所以被尊崇,德所以被珍贵,就是由于道生长万物而不加以干涉,德畜养万物而不加以主宰,顺其自然。德篇第十五章:“天下有始,以为天下母。既得其母,以知其子;复守其母,殁身不殆。”意思是说,天地万物有其根源,这个根源是道,它是天地万物共同的母亲。懂得了道德为万物字母,就应该明白自己与万物平等,都是道德之子,以平等心、众生心看待万物。抱元守一,淳德归道,回复其先天本来面目,那麽就没有危险了。德篇第二十二章:“治人事天,莫若啬。夫为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深根固蒂,长生久视之道。”这里老子强调,重积德是国家长治久安的根本措施。德篇第二十五章:“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耶?故为天下贵。”强调珠宝和良马虽然珍贵,但是真正珍贵的东西是要尊道贵德,道德是个人和社会最宝贵的宝贝。德篇第九章:“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於郊。”2、清静为天下正德篇第八章说:“请靓可以为天下正”,就是说人心的清静不仅是个人品格端正的前提,也是天下树立正气的基础。道篇第一章讲到:“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噭。”就是说,人只有在无私无欲的清静状态中才能认识大道的奥妙,而用后天有欲的意识只能了解世界的表面现象和浅层次的规律。大道规律的根本特性在于客观性,它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只有彻底抛弃自己主观的一套,实事求是地看待客观事物,这样才能对客观事物才有一个全面、真实地认识。道篇第四十七章说:“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弗为而已,则无不治矣。”德篇第九章说:“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道篇第五十六章:“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老子希望人们能够丰衣足食,建立内在宁静恬淡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追求过分的满足贪欲的生活。一个人越是投入外在化的漩涡里,则越会流连忘返,产生认假为真,造成迷失本性。所以,老子提醒人们要摒弃外界物欲的诱惑,保持内心的安足清静,确保固有的天性。如今,现代文明高度发达,许多人只求声色物欲的满足,价值观、道德观严重扭曲,在许多场合可以普遍看到人心发狂的事例。读了本章,令人感慨不已。人类社会的精神文明应与物质文明同步发展,而不是物质文明水平提高了,精神文明就自然而然地紧跟其后。3、无为而无不为德篇第十一章:“为学者日益,闻道者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於无为。无为而无不为。将欲取天下者恒无事,及其有事也,不足以取天下。”德篇第二十章说:“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民自富,我无不欲而民自朴。”无为两个字的含义不是不做事,而是不违背自然规律而妄为。老子这段话的意思是,统治者如果去除种种妄为、按照自然规律而行事,那么百姓就会受到很好的道德教化;统治者如果能够清静心身,端正行为,那么民风就会端正,歪风邪气就不能形成气候;统治者如果不要给老百姓增加种种不必要的负担,那么百姓自然会富足;统治者如果去除私心贪欲,办事从人民利益出发,那么人民就会效法而形成淳朴的风气。道篇第二十九章:“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也,非可为者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4、中和法则德篇第五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现代科学已经证明,无论在宏观宇宙天体,还是微观世界,都是阴阳对立统一。老子这句话可谓放之四海而皆准。冲气以为和是告诉我们,阴阳两个方面要和谐共存,偏重任何一方都会招致失败。比如,家庭中夫妻之间要互相尊重,国家关系中强国与弱国之间要互相尊重,国家的经济发展与道德建设要并重。德篇第四十二章说:“天下之道,犹张弓者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馀者损之,不足者补之。故天之道,损有馀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道篇第四十九章:“多闻数穷,不若守于中。”德篇第二十四章:“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聚。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德篇第四十四章:“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5、奉献精神道篇第五十四章说:“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德篇第四十二章:“天之道,损有馀而益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奉有馀。孰能有馀而有以取奉於天者?此有道者乎!是以圣人为而弗有,成功而弗居也。若此,其不欲见贤也。”德篇第四十三章:“受邦之垢,是谓社稷之主;受邦之不祥,是为天下之王。”德篇第四十四章:和大怨,必有馀怨,安可以为善?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於人。故有德司契,无德司彻。天道无亲,常与善人。6、慈悲为怀德篇第三十一章:“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予人己愈多。”德篇第三十二章说:“我恒有三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老子在这里把仁慈、节俭和处下居后作为治理国家的三个法宝。因为只有仁慈才有真正的勇敢,能够节俭才能有足够的财富使天下丰衣足食,统治者不把个人利益放在天下人之前,才可以成为万民拥戴的君主。在三宝当中,老子又把仁慈放在首位,说:“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建之,如以慈垣之。”就是说,有了仁慈,用来征战,可以取得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救助谁,就用柔慈来教化他、保护他。德篇第二十六章:“抱怨以德”。7、贵质朴 老子认为,质朴符合自然之道,所以是高尚的品德。要做到质朴,必须去除种种伪装,还其本来面目。道篇第七十六章说:“道恒无名。朴唯小,而天下弗敢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意思是说,道无相无名,它质朴五华,隐微至极,其小无内,但是宇宙中没有什么东西能够轻视它、指使它。侯王如果遵循它的规律而行事,那么万民自然都会归服。道篇第七十二章说:“知其白,守其辱,为天下浴;为天下浴,恒德乃足;德乃足,复归於朴。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恒德不贰;德不贰,复归於无极。朴散则为器,圣人用,则为官长。夫大制无割。”这段经文中,老子提倡的复归於无极、复归於朴都是返朴归真的意思。德篇第三十一章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意思是,真实的话用不着文饰 ,需要文饰的不是真话。所以这里的“美”不是美好的意思,而是巧饰,和孔子讲的“巧言”意思一样。“美”的反面是质朴,是道的特性,因此可贵。德篇第十八章说:含德之厚者,比於赤子。蜂蝲猥地弗螫,攫鸟猛兽弗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怒,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忧,和之至也。老子对于德行深厚的人,用“赤子”来比喻。认为他们就象婴儿般的纯真、柔和 。具备赤子的两个特点,一是“精之至”,即纯真,一是“和之 至”,即柔和。道篇第六十四章:“众人皆有馀,我独遗,我愚人之心也。湷湷呵!鬻人昭昭,我独昏呵!鬻人察察,我独昏昏呵!忽呵!其若海;望呵!其若无所止。众人皆有以,我独顽以悝。吾欲独异於人,而贵食母。”孟子也讲过:“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孟子·离娄下》) 8、轻名利道篇第五十三章说:“持而盈之,不若其已。揣而允之,不可常葆之。金玉盈室,莫之守也。贵富而骄,自遗咎也。功述身芮,天之道也。”道篇第五十七章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也,及吾无身,有何患?”德篇第七章:“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道篇第五十六章说:“五色令人目明;驰骋田猎,使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使人之行妨;五味使人之口爽;五音使人之耳聋。是以圣人之治也,为腹而不为目,故去疲取此。”9、处下不争德篇第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於天下之致坚。无有入於无闲,吾是以无为之有益。”道篇第五十二章:“上善治水,水善利万物而有静;居众之所恶,故几於道矣。”道篇第七十八章:“是以圣人之能成大也,以其不为大也,故能成大。”德篇第二章: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碌碌如玉,落落如石。德篇第二十九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後之。是以圣人处民上而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德篇第三十八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言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9、重视因果道篇第六十八章说:“故从事而道者同於道,德者同於德,失者同於失。同於德者,道亦德之;同於失者,道亦失之。”道篇第五十一章:“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芮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德篇第九章:“罪莫大於可欲,祸莫大於不知足,咎莫憯於欲得。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德篇第四十四章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强调上天对众生一视同仁,没有亲疏的分别,他总是跟善人相伴,对善人给予呵护与关怀,鼓励人们做善人道篇第六十四章:“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德篇第三十八章:“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㈥ 老子的教育思想是什么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章里,提出了他的“无为”思想。老子主张“不尚贤”、“使民无知、无欲”,设想要人们回到一种无矛盾的“无为”境界。老子崇尚“无为”,主张顺其自然,合乎天理,否定有神论。是当时较为先进的思想之一。
老子思想主张“无为”,《老子》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并能由对立而转化,是为“反者道之动”,“正复为奇,善复为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他关于民众的格言有:“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他的哲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中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6)道德经教育思想扩展阅读:
一、无为而治的适用范围
1、治理国家
无为而治是道家的治国策略,所以治国是无为而治的第一应用。
为了贯彻无为而治的方针 ,各级政府官员既要抛弃各种政绩主义和形式主义,也要抛弃“为人民谋幸福“、“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等仁政理念,宽刑简政、轻徭薄赋、与民休戚。
尽量靠万民的自为无为无不为,靠万民的自治无治无不治,自己做好必要的服务工作即可;同时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信任和依靠下属,让下属去完成各项工作,自已主要做好识人用人的工作。
2、企业管理
无为而治用在企业管理上,要求企业管理者从琐事中跳出来,主要抓好企业发展战略和识人用人的工作,至于具体的研发、技术、生产、销售等工作,要充分依靠员工和下属来做。
高层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为,而在小事上则有所不为,就必须实行“君无为而臣有为”的管理方法,才能达到“君逸臣劳国必兴,君劳臣逸国必衰”的管理目的。
3、教育领域
无为而治用在教育领域,要求老师和家长一定要尊重孩子的天性,充分信赖孩子的能力和发展潜力(即道家的自化能力),放手让孩子自己去试、去学习、去探索、去发现,甚至去破坏,哪怕他会失败会犯错误也不要紧。
因为他会从这些失败和错误中学到很多东西,老师和家长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必要条件,并做必要的辅助工作。
二、世界影响
老子的著作、思想早已成为世界历史文化遗产的宝贵财富。其影响包括政治、文化、科学、宗教等等方面。据元朝时的不完全统计,先秦以来,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时就超过三千余种。
欧洲从十九世纪初就开始了对《道德经》的研究,到二十世纪的四五十年代,欧洲共有60多种《道德经》译文,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尼采,俄罗斯大作家托尔斯泰等世界著名学者对《道德经》都有深入的研究,并都有专著或专论问世。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世界文化名著中,译成外国文字出版发行量最大的是《圣经》,其次就是《道德经》。
老子誉有东方三大圣人之首,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自古有“老子天下第一”之称。
㈦ 老子的思想主张有哪些现实教育意义
在中国古代的思想家中,当推老子和孔子的思想对中国的文化传统产生的影专响最深最广最大属。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两大学派的创始人,他们的思想学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这些差异最终形成了儒道两家的不同传统,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基础。
老子思想和孔子思想的差异是十分广泛的,但就其最主要的方面而言,莫过于理论上各有偏重和价值观念的不同。下面分别对这两方面加以讨论。
一般而言,老子比较偏重于对形而上的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本体论和宇宙论;孔子则偏重于对人与人的关系的思考,由此而建立了他的伦理学。就本体论和宇宙论而言,孔子的思想在这方面基本上是阙如的,而就伦理学而言,这方面也不是老子关心的重点。
㈧ 老子的教育思想
老子试图建立一来个囊括宇宙万物的理源论。
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遵循这样的规律(道):
事物本身的内部不是单一的、静止的,而是相对复杂和变化的。事物本身即是阴阳的统一体。
相互对立的事物会互相转化,即是阴阳转化。
方法(德)来源于事物的规律(道)。
老子的“无为”并不是以“无为”为目的,而是以“有为”为目的。因为根据之前提到的“道”,“无为”会转化为“有为”。
这种思想的高明之处在于,虽然主观上不以取得利益为目的,客观上却可以更好地实现利益。
㈨ 列举三条关于老子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的名言
友谊是灵魂的结合,这个结合是可以离异的,这是两个敏感,正直的人之间心照不宣的契约。 —— 伏尔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