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

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

发布时间: 2021-02-13 23:34:16

㈠ 如何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

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养,做到“日三省吾身”:

第一
应当分得清先与版后,该先的一马当先,该后权的甘居最后。先进性最重要的特点是“先”,即走在前列,一是走在群众的前列,带领群众;

第二
走在时代的前列,引领时代潮流。共产党员要有"先人后己,先公后私"的思想觉悟,始终把党的利益、集体利益、他人利益置于自己利益之上,好事、喜事首先想着群众,不搞近水楼台先得月。再次,要有"吃苦在先、享受在后"的优良品质,艰巨任务抢在先,危难之际冲在先,做改革创新的先行者,攻关克难的急先锋。生活享受往后靠,物质待遇不与人攀比,以自己的模范行动影响人、带动人。

第三
要有“正人先正己”的律己意识,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执行党的决议率先垂范,完成党的任务身先士卒,不落在群众后面。

㈡ 大学生应如何提高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修养

(一)认真学习理论,不断提高自我修养的自觉性。
理论是行动的指南,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理论越彻底,认识越正确,进行修养的自觉性就越高,在修养实践中的盲目性就越少,就能及时地识别错误倾向,少走弯路,免遭挫折。修养要按照“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方向努力,必须认真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掌握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深刻理解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必须认真学习党的文件,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特别是当前改革开放的总方针、总政策。必须认真学好必修和选修的思想教育课程(即德育课)。还必须认真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学方面有关的知识如伦理学、心理学、人才学、社会学以及现代管理科学等学科。只有理论上的坚定,才能有行动上的坚定,才不致于随波逐流,附和错误潮流。
(二)积极参加社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
一个人的思想品德状况如何,主要以社会实践来检验。俗话说:“听其言,观其行”,这个“行”就是社会实践。社会实践不仅是智慧的源泉,而且是道德的源泉。人们思想品德的形成,正是在社会实践中,在待人处事中表现和形成的。人们要进行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离开了社会实践,便谈不上自我修养,自我改造。人们总是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列宁曾经指出,旧社会给我们遗留的最大祸害之一,就是“书本与生活实践完全脱节”。我国儒家倡导的“内省”、“自讼”、“吾日三省吾身”之类,虽可借鉴,但其最根本的缺陷就是脱离社会实践,因而收效甚微,正如明朝的黄馆所说:“历数十年犹未足以纯德明道”。当代大学生,通过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了解国情、乡情,耳闻目睹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气象以及碰到的许多新问题,既激发了为振兴中华,建设四化的雄心壮志,同时又看到改革、开放前进道路的不平坦,看到了教育同形势发展的差距。在平时,大学生在学校的许多活动包括第二课堂活动中,都包含有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也是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途径。例如担负党、团、学生会、系班干部职务,工作实践、参加集体组织的各项有益活动:参观访问、社会调查、教育实习、专题报告会、讨论会、听录音、看录象、电影、开展书评、影评以及文娱、体育的比赛等。每个同学参加这些活动,既充分表现了自己的才能,又表现了自己的思想品德,可以从同学们的议论中得到大家对自己思想品德的评价,学习他人的优秀品质,从而促进自己思想品德的修养。马克思曾说:“人来到世间,既没有带着镜子,也不象费希特派的哲学家那样,说什么我就是我,所以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页注)说明人象照镜子那样,要从认识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认识和评价自己的。特别是一个健康的集体,对于培养一个人优良思想品德影响更大。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找到所学理论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才能架起书本知识与现实之间的多层次的立交桥,也只有这样,才能了解社会,丰富思想,坚定信念,陶冶品德。
(三)向先进人物学习
思想品德修养的目的在于学会如何做人,培养高尚的情操。大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时期,以先进人物作为楷模,就会不断激励自己向更高的思想境界攀登。俗话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是很有道理的。学习先进人物,可以从历史上学习,也可以从现实中涌现出来的大量英雄人物身上吸取高贵的品质,更要注意学习身边先进典型的精华。学人之长,补己之短,特别是同龄人的先进业迹更发人深省。因为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差异不大,主要是努力程度的不同。
(四)掌握批评的武器,发扬“慎独”精神
思想品德修养,必须理论联系实际。思想品德修养的过程,主要是自我意识、自我监督、自我教育的过程,它要求人们对自己要进行正确的评价,即正确认识自己有那些长处,有那些短处,有那些优点,有那些缺点。优、缺、长、短对一个人来讲是客观存在的,只有正视这些问题,严于解剖自己,才能不断发扬优点,不断克服缺点。也就是说要有勇于自我批评的精神,象扫把一样,经常打扫灰尘才能清除;而对别人的缺点错误,则应抱着负责、实事求是的态度,诚恳指出。同时,别人对自己的批评,自己应该虚怀若谷,认真进行反省。在我们大学生中,一些同学沾沾自喜于自己的优点和长处,而对自己的缺点、短处不乐于别人指正,这是片面的,不利于思想品德的修养。修养贵在自觉,应提倡“慎独”精神。“慎独”语出《礼记·中庸》,原话是:“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意思是君子在人们看不见的时候,总是非常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情况下,也很警惕。最隐蔽的东西最能看出人的品质,最微小的东西最能显出人的灵魂。所以,君子独自一人,无人监督时,总是非常小心谨慎,不做任何不道德的事。“慎独”精神从防微杜渐,培养自觉自我改造精神来说是可贵的,是一种较高的思想品德修养境界的表现。
(五)思想品德修养同学习遵守校纪、校规相结合
一个人的思想意识修养,主要是通过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通过理论的学习,能动地指导修养,通过实践,检验修养的效果。而法律、法规,则是从理论、实践的结合上去指导人们进行思想、意识行为的修养,是对人们偏轨行为的制约。大学生在学校里,应该认真学习,模范地贯彻执行学校所制定的一切规章制度。因为这些规章制度是密切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而具体地贯彻执行法律、法规的行为准则,是保证高校贯彻执行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教育方针的需要,是促使大学生沿着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方向健康成长的需要。
思想品德修养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要使自己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就必须善于总结提高,很下功夫。思想品德修养,贵在自觉,贵在实践,从点滴做起,从我做起,这样日积月累就会取得长足的进步。

㈢ 如何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

多看新闻联播,多关注人民日报,新华社的新闻。

㈣ 如何加强个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素质修养

第一:反省自身行为
内因即事物的内部矛盾,外因即事物之间的矛盾。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同时需要,缺一不可。但两者的作用和地位是不同的。具体说:

第一、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是第一位的原因。它是事物存在的基础,是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本质。
第二、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外部条件,是第二位的原因。它能加速或延缓事物发展的进程。局部改变事物发展的面貌,在一定条件下,对事物的发展能否实现起决定性作用。
第三、外因必须通过内容而起作用。外因对事物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有时能引起事物性质的变化。但不管外因的作用有多大,都必须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因此要从自身做起,做到诚信对待他人。在社会主义的今天,我们需要讲诚信、讲道德、言必行,行必果,诚实做事,诚实做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自觉端正态度,坚守道德规范,才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实现全面发展。

第二:向他人学习
个人是社会中的个人,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社会。人与社会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都是所有个人及其集体努力的结果。因此,人与社会有着共同点:都必须依赖对方才能生存和发展。所以,人与社会能够和谐发展。 但是,个人与社会又是相互区别的,二者不能等同。如果将社会比喻成大海,那么个人就是大海中的一滴水。可见,社会起着根本的、决定的作用。必须承认社会的决定作用,但不能忽视个人的作用。中国文化推崇的是集体主义,反对的是个人主义。在这种文化氛围下,我们强调以大局为重,甚至牺牲个人利益以维护集体利益。如果长期是以牺牲个人利益为代价换取集体利益,那么个人利益就会受损,个人的积极性会降低,个人会出现仇视社会的心理,有些人甚至会产生报复社会的行为。此时,个人与社会的矛盾频繁出现,人与社会处在一个极不和谐的状态下。要解决这种情况,实现人与社会的和谐,就必须在集体主义基础上,承认个人的价值,维护个人的利益,实现个人的权利。个人与社会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二者相互促进,不断变化发展。在这个变化发展的动态过程中,人与社会不断寻找共同点,实现和谐。古人都说“三人行则必有我师焉,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如今虽说道德模范不多,但在我们身边的还是很多的,他们拥有的良好的道德修养,他们的身上拥有着许多的闪光点。例如见义勇为,爱心助人,尊老爱幼等等呀。我们只有从他人身上看到他们的优点,才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不足。我们才能意识到我们是需要加强道德修养。

第三:从身边做起
以上两点都是理论的,而我们应该明白只有理论是不够的,我们应该将我们学到的向道德应用于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的点滴做起,每天早起对自己说今天我要做个有道德的人。

㈤ 如何理解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的作用和关系

1、道德和法律是相互联系的,可以说,法律包含了最低层次的道德准则版。

2、道德所能约束的范围远超过权法律,即使法律再健全,对某些事情也无法约束,还是要靠道德约束,但法律的约束具有强制性。

3、道德约束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而法律约束是滞后的。也就是说只要当一个人已经做出触犯法律的事情,才可能收到法律的制裁。而良好的道德修养和素质可以使人不去作损害他人利益的事情。



(5)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扩展阅读:

思想道德修养在生活中的主要任务:

1、积极推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课堂、进教材、进学生头脑;

2、贯彻落实“以德治国”的重要思想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精神;

3、教育和引导高职生正确认识高等职业教育、认识自身、认识环境、认识时代特征;

4、对高职生进行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的社会主义道德和公民道德教育;

5、提高高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道德评价能力,培养高尚的理想情操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6、引导和帮助高职生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道德观、成才观,确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马克思主义信念;

7、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㈥ 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养的关系

思想道德素质主抄要包括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思想政治素质是人们在为实现本阶级利益而进行的精神活动和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素养和能力。道德素质是人们的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水平的综合反映,包含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情操,体现着一个人的道德水平和道德风貌。

㈦ 什么是思想道德品质和法律素养

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是人的基本素质,体现着人们协调各种关系、处理专各种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是非属善恶判断能力和行为选择能力,是政治素养、道德品格和法律意识的综合体,决定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动目的和方向。

二者的关系表现在:人生需要道德,也需要法律。二者如同车之两轮、鸟之两翼,相互结合,相互补充,协同发挥作用。一方面,法律是对人们进行道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和依靠。另一方面,道德是执行法律的基础,遵守道德规范,对预防违法犯罪有着积极作用。

㈧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道德与法律的关系如下:

一、法律是道德的法律化。即通过立法把国家中大多数的政治道德、经济道德、社会道德和家庭伦理道德的普遍要求法律化,使之转变为国家意志,成为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行为规范。

二、法律是道德的非法律化。道德与法律毕竟是两种不同的社会行为规范,在一个国家或者一个社会的大多数道德已经或可以法律化的同时,也必须承认少数或者某些道德是不能法律化的。

三、某些道德要求既可以法律化也可以非法律化。目前,有的地方出现的见利忘义、不讲信用、欺骗欺诈等现象,从一定意义上说明我国法律对于促进和保障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滞后。

法律对道德的促进和保障作用,主要是通过立法方式来实现某些道德的法律化,通过法律来确认和强化社会主义道德的价值诉求和规范实施。

(8)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扩展阅读:

正确处理好道德与法律的关系:

对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我们不能简单地分割或统合,使二者绝缘甚至截然对立起来肯定不行,但混同乱用的做法也行不通。应当明确,依靠法律所建立的正义秩序,是任何一个社会都离不开的基础。

同时应该看到,法律与道德二者各有各的边界,道德是道德,法律是法律,它们有各自发挥作用的范围,是完全不同的两个范畴,不能简单偏重于某一个方面。

我们既要赞美道德,更要信奉法律。法律并不排斥道德,相反,它可以促成道德生长。这个促成不是代替,而是为道德提供一个制度环境。

一个法治昌明的社会,才有望成为一个道德纯净的社会。就像是一片良莠不齐的草地,法治犹如一个农夫,用猎枪抵御强权的侵夺,用镰刀去除蔓生的杂草。这样,美丽的道德之花才会芬芳开放。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毛磊专栏:道德与法律

热点内容
枝江法律援助中心 发布:2025-07-01 17:48:33 浏览:768
法治国家其他国家有吗 发布:2025-07-01 17:43:12 浏览:325
梅州市梅县区人民法院 发布:2025-07-01 17:42:26 浏览:476
国家黑人条例 发布:2025-07-01 17:41:16 浏览:999
法院学员 发布:2025-07-01 17:17:29 浏览:974
国际经济法争议 发布:2025-07-01 17:12:27 浏览:921
民法对触电 发布:2025-07-01 17:12:14 浏览:13
法国政法学院 发布:2025-07-01 17:10:06 浏览:893
王浩司法局 发布:2025-07-01 17:00:10 浏览:974
gso法规 发布:2025-07-01 16:59:32 浏览: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