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4

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4

发布时间: 2021-03-01 15:47:39

『壹』 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的解读

1.为什么要发布《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 答:家庭是社会的最基本单位,也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家庭的发展既促进每个家庭成员身心发展和自我实现,又对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的长期均衡可持续发展起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中国家庭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旨在全面梳理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和趋势,深入分析影响家庭发展的各种因素,研究提出未来中国家庭发展的政策思路和方向。 2.请简要介绍一下《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答:《中国家庭发展报告2014》是首部由政府部门发布的、全面展现中国家庭发展状况的研究报告。报告共分十章,分别介绍了中国家庭变迁的特点和趋势、家庭户的数量与规模、家庭的类型与结构、家庭关系、家庭功能等内容,总结了在人口政策、城镇化和老龄化背景下中国家庭的发展与变化特征,分析了影响家庭发展的各种因素,提出了未来中国家庭发展的政策思路和方向。 3. 中国家庭变迁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答:我国的家庭发展具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家庭数量居世界之首,共有家庭户4.3亿户左右,占世界家庭户总数的1/5左右。二是家庭规模日益小型化,平均家庭户规模为3.02人。三是家庭类型更加多样化,核心家庭比重持续下降,独居老人比例有所升高,单亲家庭、丁克家庭、隔代家庭等快速增长。流动人口举家迁移的趋势日益明显,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大量出现。四是计划生育家庭成为主体。据测算,目前中国计划生育家庭为3亿户左右,约占全国家庭户总数的70%。五是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在越来越多的家庭中确立。六是家庭功能重心转向情感、消费、照料、安全和娱乐等,经济功能收缩。快速的人口老龄化给家庭养老带来挑战,家庭对外部支持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 4.中国家庭面临的挑战主要有哪些? 答:中国家庭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一是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面临突出困难。流动家庭在社会融入、子女教育等方面有一些现实的困难。留守家庭在儿童养育照顾、老人赡养、夫妻关系等方面也面临困难。二是快速老龄化给家庭养老带来压力。目前,中国有65岁以上老人的家庭已超过8800万户,占全国家庭户的比重超过20%。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压力较大,老人独居家庭、留守家庭等一些特殊家庭的养老问题较突出。三是家庭发展支持政策尚不够完善。目前,我们尚未建立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长期家庭政策和制度安排。 5.中国家庭未来发展的趋势如何? 答:中国家庭未来的发展趋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家庭户数量来看,虽然全国人口增长率已处于较低的水平,但家庭数量还会在一个时期内持续增长。根据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的预测,2040年中国的家庭户数量将跨上5亿户的台阶,2045年达到峰值(5.04亿)后开始减少,到2050年仍将保持在5亿户左右的规模。其次,从家庭类型来看,直系家庭(由父母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和子女组成的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2010年直系家庭总数为9240万户,占全部家庭的比重为23.0%,比2000年增加了24.9%。未来一个时期,直系家庭的数量和比重都将出现更为显著的增长。再次,从家庭的生命周期结构上看,中国家庭的生命周期结构将会进一步简单化和重心后移。一些家庭生命周期结构有所缺损,还有一些家庭生命周期的扩展期变得更短、稳定期变得更长、收缩期来得更早、空巢期来得更早并且持续的时间更长。 6.中国家庭户的规模和构成有哪些特点? 答:家庭规模的小型化是现代化家庭变迁的重要标志,并已成为全球性趋势。中国家庭规模的小型化趋势也十分明显。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在20世纪50年代之前,家庭户平均人数基本上保持在5.3人的水平上。1990年缩减到4.0人,2010年缩减到3.1人,2012年进一步缩小为3.02人。 家庭户构成方面表现出以下特点:1-2人微型家庭的数量大幅增加;3-4人小型家庭户数量明显减少;5-6人中型家庭户占比下降;7人及以上大型家庭户数量继续减少;城乡各类规模家庭户分布变化趋势高度一致。2010年城市、镇和农村家庭户数量排在第一位的都是3人户,排在第二位的都是2人户。 7.中国家庭的主要类型有哪些?呈现哪些变化特征? 答:家庭按照代际层次和亲属关系进行分类主要分为核心家庭、直系家庭、联合家庭、单人家庭和其他家庭。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转变,中国的家庭类型及其分布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一是核心家庭(由已婚夫妇及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比重持续下降。二是核心家庭类型构成变化明显,标准核心家庭(即一对夫妇与其未婚子女组成的家庭)比重大幅下降,由夫妇二人组成的核心家庭比重大幅提高,在数量上仅次于标准核心家庭,单亲核心家庭(指因离异、丧偶或未婚的单身母亲或父亲及其子女组成的家庭)比例持续下降。三是直系家庭(由父母同一个已婚子女及其配偶和子女组成的家庭)数量稳中有升。四是单人家庭数量迅速增长。 8.中国家庭关系有哪些特点?发生了哪些变化? 答: 中国的家庭关系正在从传统走向现代,从整体来看,基本上完成了五个转变:一是从血亲主位转变为婚姻主位,家庭关系轴心由血亲纵向关系转变为夫妻横向关系;二是从父系父权转变为夫妻平权和亲子平权,家庭成员无论性别、年龄和辈分,都拥有平等的权利;三是从男性家长专制转变为家庭民主决策,妻子在家庭事务中拥有平等的发言权和决策权;四是个体家庭本位取代了家族本位,家庭的私人性和独立性显著增强,并加强了家庭权力的稳固性;五是家庭生活的主体意义从传宗接代的工具性价值转变为家庭幸福和家庭成员的自我实现。这五个方面的转变标志着民主平等的新型家庭关系的确立。 9.中国家庭的功能有哪些变化?还存在哪些问题? 答: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口转变和家庭变迁,家庭功能发生了多重变化。一是家庭经济功能收缩。二是家庭功能的分化和弱化。随着家庭类型的多样化和家庭结构的简单化,家庭功能也出现了分化,一些功能因需求消失而关闭,一些功能因家庭结构不完整或能力缺失而弱化甚至丧失。三是家庭功能外化。由于家庭功能难以满足日益增长且不断丰富的家庭需求,有越来越多的家庭需求需要通过外部供给获得满足,因而出现了家庭功能外化的趋势。四是家庭功能重心转移。在工业化、城市化、低生育率和老龄化的背景下,家庭功能的重心发生了转移,更加偏向于感情、消费、照料、安全、娱乐等福利性功能。 10.计划生育政策对中国家庭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答:自上世纪70年代全国普遍实行计划生育以来,计划生育家庭的数量迅速增加,目前已经成为中国家庭的主体类型。中国已初步建立奖励、优惠、保障、扶助等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政策体系,以强化家庭养老功能为重点内容,改善计划生育家庭福利水平,提高计划生育家庭发展能力。计划生育政策对家庭发展产生的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减轻了家庭抚养子女的负担。实行计划生育使得女性的初婚年龄推迟,育龄推迟,生育终结期提前,生育数量减少,生育周期大大缩短,减轻了家庭抚养子女的负担。二是改善了妇女儿童的发展状况。孕产妇死亡率和婴幼儿死亡率大幅下降。三是有利于促进子女的健康成长。实行计划生育使得父母有更多的精力和资源用于对子女的抚养教育上,有利于子女的健康成长。 11.老龄化对中国家庭带来了哪些影响和挑战? 答:在人口老龄化加速的背景下,中国有老年人的家庭出现了大幅度增长,第五次、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00-2010年期间,有65岁及以上老年人的家庭增加了28.7%。老龄化改变了老年人的家庭生活安排、居住模式和养老方式,同时也对家庭的养老能力提出了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随着家庭规模的缩小,家庭养老负担加重;二是老人精神慰藉的需求难以得到及时满足;三是老人独居家庭、留守家庭等一些特殊家庭的养老问题更为突出。 12.在促进家庭发展方面国际上有哪些可供借鉴的经验? 答: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更加关注家庭发展,特别是发达国家在制定公共政策时,更多地考虑到对家庭的支持,加强家庭功能,以使家庭更好地适应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国家的家庭政策价值取向在两个方面出现了重要变化:一是家庭的自我保障转变为由社会与政府共同支持的导向,各国政府正在探索新的福利政策安排,来应对家庭功能的变化,家庭逐渐成为社会政策的主要关注层面。二是家庭政策从支持型转为发展型的导向。福利政策的对象开始从一部分贫困阶层扩大到一般居民,福利内容也从单一的经济补助转变为非货币化的福利服务,反映了许多国家的社会福利从满足家庭最基本的生存需求转向建构家庭的功能,进而提升家庭的能力。这些探索的经验都值得我们借鉴和参考。 13.下一步在家庭发展方面国家卫生计生委有哪些工作设想及计划? 答:下一步,国家卫生计生委将继续深化改革,开拓进取,更加重视家庭的基础性地位与发展需求,重点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一是全面开展“创建幸福家庭活动”,围绕“文明、健康、优生、致富、奉献”主题,扎实开展“宣传倡导、健康促进、致富发展”三大活动。二是全面开展“新家庭计划——家庭发展能力建设”项目。围绕家庭保健、科学育儿、养老照护、家庭文化等方面为广大家庭提供培训和服务,提高家庭成员的健康水平和家庭发展能力。三是继续加大对贫困家庭特别是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四是不断完善促进家庭发展的政策体系、服务体系和评估体系。五是启动实施“中国家庭发展追踪调查”,构建全国家庭信息动态监测网络。六是每年发布年度《中国家庭发展报告》。

『贰』 大数据法治的发展应该从哪些方面抓起

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秘书长陆书春表示,大数据在互联网金融中发挥专了重要作用,并属且逐步成为资源而存在。大数据法治的发展应该从完整科学的立法、服从已实施的法律、培养大数据法律人才三方面抓起。

据了解,本届论坛峰会旨在推动实现数据强国,将大数据应用纳入法治轨道,在大数据治理中彰显法治精神,适度监管,规范各类数据的使用、交易等环节,明确法律责任,增进效益,保障国家安全、人民安全。

『叁』 求2014年思想汇报

尊敬的党组织:
从去年6月份上党课到现在已经一年时间了,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句话“事情一经动手做起,才会发觉自己的无知与浅陋。”这句话给我印象很为深刻,一个人的价值展现贵在于实践。也许一个人他可以很普通,但我相信一个人若能把他的每一个思想努力的置于实践,那么他绝对不普通;也许一个人的一生可以很平凡,但我相信一个人若能一步步实践一步步总结积累并从中学习完善自己,那么这样走下来的人生绝对不平凡。
这学期自己总是在思考一些问题,尤其是处在大三的我们,总要好好思考以后的方向,有时候会思考得难过,但宁愿这样,也不愿不思考。知道了自己的兴趣爱好,也可以慢慢思考未来的方向,不至于人云亦云,盲目地考证考研之类的。一个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取向不同,他的生活态度、生活方式就不同。一个人的生活态度积极、乐观,那么他的生活便会草长莺飞,繁花似锦,前途无量。有人这样说过,当堕落成为一种习惯,就如同吸食鸦片一样可怕。转眼大学生活已经过去了一大半,很多时候都在用一种回味的心态看待这近三年来的所有过往,从懵懂到现在略带成熟气质的人,已经不再虚度年华了,当前的第一要务就是要使自己还剩下的大学生活过的充实、过的有价值。只有自己满腹才华,美丽的愿望才不会只是梦幻的泡沫,才不会一触即破。
3月,两会的进程是我积极关注的大事,两会的主要内容为以下几点:一、产生新一届国家机构领导人,国家机构换届,是本次会议的一项重要议程。 二、国务院机构改革,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国务院下属机构的组成和职能做出过12次不同程度的调整。最近一次是在2008年,进行了第一轮政府部门大部制调整,组建了人社部、工信部等“大部”,并将国务院组成部门缩减至27个。与以往不同的是,本次人代会将要审议的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在文件名称中增加了“职能转变”四个字。三、六份报告关切民生热点,民有所呼,会有所应。 四、履职新面孔,2987--虽然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总数与上届相同,但数字背后的意义却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是首次实行城乡按相同人口比例选举人大代表。农民工代表数量大幅增加也是本届的一个亮点。一批“80后”甚至还有“90后”走进最高国家权力机关。曾几何时,人们把受到父母宠爱的“80后”戏称为家中的“小皇帝”。历史的车轮从不会停转。这代人经过实践的磨砺,已经登上时代舞台,终将成长为社会中坚。五、清新会风,中央提出改进作风“八项规定”,在这次人代会上如何体现?严控会议经费、简化会场布置、合理管理交通、不搞迎送仪式、代表房间不摆鲜花……重点:中国外交向世界传递“正能量”,“中国梦”是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这个近代以来中华民族最伟大的梦想。中国外交积极传递“中国梦”的“正能量”、说明“中国梦”不仅中国人需要,世界同样需要。“新时代必须要有共赢的理念,不能奢望自己利益最大化,要把‘蛋糕’做大。”舆论指出,过去30多年中国经济的发展,使许多与中国合作的国家广为受益,这就是基于对“中国梦”的共享。
“决不能放弃我们的正当权益,决不能牺牲国家核心利益”,因而,实现中国梦,还须中国外交坚持中国的“底线”,维护好中国利益。“该‘软’时‘软’,该‘硬’时‘硬’”,如果对方强行把冲突强加给中方,那么中方也不能退避,要敢于接招、坚决反击,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如其所言,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委屈求全,一味忍让。
2013年全国两会将通过法定程序把有关中国外交未来部署上升为国家意志。中国外交定将依既定方针,续为中国发展创造良好环境、为“中国梦”提供强大助力。
自知剩下的大学时光已经不多了,能有的锻炼机会都积极争取,提高自身各方面涵养。首先,充分利用学习时间,端正学习态度,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个人文化修养的培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丰富自己的文化底蕴。要加强党性修养,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修养和理论水平。用自己的行动和影响、带动同学们共同前进。要在自己不断进取的同时,坚持与同学共勉,互帮互学,共同进步。大学生党员要密切联系群众,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既要与同学搞好关系,又要帮助同学解决在学习、思想和政治上的问题。
身为一名预备党员,知道自己所做的还远远不够,如今的时代是知识的时代,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征,决定了共产党员的形象必须具有更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更突出的先进性,每一位党员,都必须抓紧时代的脉搏,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在前进的道路上,只有不断超越自己才能不断战胜困难。身为一名入党积极分子,能够成为正式的党员是我的愿望,我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以及党组织的帮助和教导,帮助我早日成为一名真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

『肆』 中国哪个地方的人最能打

我认为纵观全国,最能打的要数内蒙古和新疆的少数民族最能打!不过在当今法治社会,也只能说是武力拍排行,真要打起来,无论是谁都要受到制裁的!

综上所述,我觉得内蒙古和新疆等地的少数民族最具有战斗力,最能打!

『伍』 《2014年中国法治发展报告》显示,多少人参与的群体性事件最多

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源头:1事件出来没有及时的跟进答复处理,造成处理版滞后事件恶化 2 群众受到权蛊惑 3大的事件项目没有暗中充分征求社会意见 4没有一整套处理的方案,事件出来产生慌乱 5小部分群体制造混乱没有及时的监控 6群众的想法心思不了解 7做事以家长式的行事方式 8脱离群众比较远,活在不现实中 9 项目或行事时脱离常规和道德底线。10腐败造成的事件恶化。怎么避免啊,只要用心处理就好,考虑一下哦

『陆』 张保生的学术成果

译著
1、《艾伦教授论证据法(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与王进喜等译)。
2、《证据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与朱婷、张月波等合译)。
3、《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与李晖、樊传明合译)。
4、《证据法——文本、问题和案例》,罗纳德.J.艾伦、理查德.B.库恩斯、埃莉诺.斯威夫特著,张保生、王进喜、赵滢译,满运龙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
5、《世界贸易宪法》,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7月版(与满运龙合译)。
6、《社会交际心理学-人际行为》,湖南出版社1992年7月版(与李晖合译)。
著作
1、《证据法学》(教材第2版),中国政法大学2014年版(主编)。
2、《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2》,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3、《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1》,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4、《证据法学》(法硕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年版(与王进喜、张中、吴丹红、房保国合著)。
5、《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10》,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6、《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2009》,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7、《中国证据法治发展报告1978-2008》,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与常林共同主编)。
8、《证据法学》(教材),中国政法大学2009年版(主编)。
9、《人民法院统一证据规定(司法解释建议稿及论证)》,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主编)。
10、《法律推理的理论与方法》,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年4月版(独著)。
11、《思维学引论》,湖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8月版(与陈新夏、郑维川合著)。
12、《管理哲学纲要》,红旗出版社1987年10月版(与肖明等合著)。
论文
1、确保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需处理好十个关系,载《人民论坛》2014年11月上。
2、审判中心与证据裁判,载《光明日报》2014年11月5日理论版。
3、检察业务考评与错案责任追究机制的完善(与张晃榕合作),载《中国刑事法杂志》2014年第4期。
4、Reforming theCriminal Evidence System in China, Asian Criminology (2014)9:103-124, DOI10.1007/s11417-013-9179-x(Co-authored by: Fei Zheng).
5、《世界法治指数对中国法治评估的借鉴意义》,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13年第6期(与郑飞合作)。
6、The Value Basis ofEvidence Rules, in Deshun Li editor, Values of Our Times, Springer the Languageand Science, pp.259-272,3-5-2013(Co-authored by: Chuanming Fan).
7、《刑事错案及其纠错制度的证据分析》,载《中国法学》2013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3年第13期全文转载。
8、Applications andTrends of Digital/Electronic Evidence in Chinese Litigation, IUS GENTIUM,COMPARATIVE PERSPECTIVES ON LAW AND JUSTICE, VOLUME 15, SpringerScience+Business Media B.V. 2012, pp.305-323 (Co-authored by: Huangxun Chen).
9、《2010年中国证据法治前进的步伐》,载《证据科学》2012年第2期。
10、《证据制度建设是司法改革首要任务》,载《中国改革》2011年第9期。
11、Evidentiary Provisions of the People’s Courts andTransition of the Judges’ Role, SUPREME COURT LAW REVIEW (2010), 49 S.C.L.R.(2d), pp.491-509.
12、《证据法学篇》,《中国法治30年回顾与展望1978-2008》,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合作第一作者)。
13、《审判职能、说服责任与“案结事了”》,《证据科学》2009年第6期。
14、《推定是证明过程的中断》,《法学研究》2009年第5期。
15、《论中国特色证据法学体系的建构》,载《法制与社会发展》2009年第6期。
16、《美国证据法的价值基础——以<联邦证据规则>为例的分析》,载《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6期(与满运龙、龙卫球合作)。
17、《证据规则的价值基础和理论体系》,《法学研究》2008年第2期。
18、《WTO反歧视改革模式与欧盟对华贸易政策》,《国际贸易》2007年8月号。
19、《法律推理中的法律理由和正当理由》,《法学研究》2006年第6期。
20、《学术评价的性质和作用》,《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
21、《人工智能法律系统的法理学思考》,《法学评论》2001年第5期。
22、《法律推理中的基本矛盾》,《法理学论丛》第2卷,法律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23、《论法律推理的本质特征》,《吉林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
24、《法律推理活动和学说的历史考察》,《烟台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
译文
1、[美]罗纳德·J·艾伦:“刑事诉讼的法理和政治基础”,张保生、李哲、艾静译,载《证据科学》2007年12月,第15卷,第1、2期合刊。
2、[美]罗纳德·J·艾伦:“相关性和可采性”,张保生、强卉译,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3期。
3、[美]罗纳德·J·艾伦:“证据法的理论基础和意义”,张保生、张月波译,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4期。
4、[美]罗纳德·J·艾伦:“证据法、诉讼法和实体法的关系”,张保生、冯俊伟、汪诸豪译,载《证据科学》,2010年第6期。
5、[美]戴维·伯格兰:“证据法的价值分析”,张保生、郑林涛译,载《证据学论坛》第13期。
6、[美]罗纳德·J.艾伦:“民事诉讼推定再思考”,张家骥译,张保生校,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4期。
7、[美]罗纳德·J.艾伦:“证据与推论/概率与似真性”,张月波译,张保生校,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
8、[美]罗纳德·J. 艾伦:“排除规则的困难”,郑飞、强卉译,张保生校,载《证据科学》2012年第6期。
9、[美] 罗纳德·J.艾伦:“证明责任”,蒋雨佳、强卉、张姝丽译,张保生校对,载《证据科学》2011年第5期,第19卷。

『柒』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总目标包括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这一总目标首次由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提出,党的十九大报告再次明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由《决定》提出的五大体系组成:完备的法律规范体系,高效的法治实施体系,严密的法治监督体系,有力的法治保障体系和完善的党内法规体系。

(7)中国法治发展报告2014扩展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着眼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现代化,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为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的制度保障。”

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要“建设法治中国,必须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

『捌』 中国的法治发展的历史

1949年新中国成立,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该纲领提出:“废除国民党反动政府一切压迫人民的法律、法令和司法制度,制定保护人民的法律、法令,建立人民司法制度”,正式以法律的形式宣告了国民党旧法统的灭亡。国民党旧法统的废除,宣告了国民政府政权的彻底终结,为新中国的法治建设排除了障碍、奠定了基础。 为了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制定了一系列重要的法律、法规。

1954年,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1954年宪法》诞生,奠定了新中国立国、治国的最根本的法律基础,也为“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依据。新中国的法治发展道路并非一帆风顺,也历经曲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高度重视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确立法律的地位和权威。1982年宪法作出规定:“一切国家机关和武装力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一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行为,必须予以追究。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法律的地位和权威通过根本大法的形式得到了确认与保障,并在“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的方针指导下,我国现行基本法律相继出台。同时,为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还制定颁布了涉外经济法律法规。

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正式把“依法治国”确立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报告指出:“依法治国,就是广大人民群众在党的领导下,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客观需要,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保障。”

1999年3月15日,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的《宪法修正案》,又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载入宪法,上升为国家意志,使其具有了法律效力。一批民商、经济、行政、社会领域的法律法规相继制定。这一时期,我国共制定、修改法律190条,行政法规353条,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各个法律部门已经齐全,以宪法为统帅,由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初步形成。从此,我国法治建设进入以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为主要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为奋斗目标的新的发展阶段。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和依法治国有机统一起来,把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紧密结合起来,揭开了中国法治建设的新篇章。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这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所取得的一项极其重大的成就。一个以宪法为统帅和根本依据,部门齐全、数量适度、体例科学、质量较高、内在统一、外在协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基本形成。与此同时,我国公民法律素质明显提高。

由上可知,我国法治建设在新中国成立以来走过了辉煌历程,取得了伟大成就。但同时毋庸讳言的是,我国法治建设也历经曲折和磨难,在立法、执法、司法、普法等各个环节也的确程度不同地存在这样那样的不足。我国法治建设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在充分肯定成就的同时,也要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只有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奋斗目标的指引下,不断把我国法治建设胜利地推向前进。

热点内容
社会与法201509寻亲 发布:2024-04-20 13:47:24 浏览:787
刑事诉讼法知识体系 发布:2024-04-20 13:30:56 浏览:511
如何宣传法律顾问公司 发布:2024-04-20 13:16:15 浏览:572
劳动法适合国企 发布:2024-04-20 12:02:54 浏览:713
劳动法03任务0018 发布:2024-04-20 10:29:43 浏览:793
劳动法里超过退休年龄的规定 发布:2024-04-20 08:59:58 浏览:780
公司员工调岗本人不愿意劳动法 发布:2024-04-20 08:50:31 浏览:183
诉讼法的一般原则 发布:2024-04-20 08:24:21 浏览:576
刑事诉讼法关于自诉案件的规定 发布:2024-04-20 07:46:45 浏览:557
劳动法断手指 发布:2024-04-19 23:54:24 浏览: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