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台湾地区对大陆经贸事务立法研究

台湾地区对大陆经贸事务立法研究

发布时间: 2021-03-13 13:39:21

⑴ 关于台湾与我国对其施行政策的N个问题,政治、历史方面的高手来!

台湾和大陆的关系,常称为台海关系。从新中国成立至今六十年,台海关系也就概为六十年。从对抗对峙到和平发展是台海关系60年来的基本概括。这60年的历史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1949年到1979年30年;第二个阶段从1979年到2009年。那么这两个30年,第一个30年我们称之为“隔绝对峙、武装对抗”时期,第二个时期可以作为“风雨兼程、峰回路转”时期。这两个时期我们中间可以看到有一个分期的标志,就是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以此为标志,分为前后30年。
一、台海关系的基本情况
大陆对台政策60年来有三大变化。大致可以说有三次重要的调整。第一次调整是从武力解放台湾到和平解放台湾这个阶段,即新中国成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曾经有解放台湾的口号,有炮击金门的经过;第二次调整就是用和平统一来取代和平解放台湾这个概念,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发出《告台湾同胞书》为标志;第三个调整就是我们当前所处的这个阶段,从2008年马英九当选台湾地区领导人开始。我们中央提出了一个和平发展的重要概念,也就是说和平发展是当年两岸关系的主题。这三次调整,体现了大陆对台政策有一个一脉相承的主线。有其连续性、连贯性,和坚持原则立场的坚定性。其中,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数十年来从未动摇过,积极倡导两岸尽快展开政治谈判也从未改变过,对全力推动两岸交流、两岸发展的努力,也从来没有放弃过。这是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一贯性和它的连贯性。
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调整,可概括为“与时俱进”。这里面彰显了我们对台政策的务实性、灵活性,还有大陆对台方针政策的开放性。这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上台以来到现在比较明显,例如大陆推出了大量的惠台政策。而在“两蒋”时期的时候,基本以“反独促统”为标志。在陈水扁时期,主要还是以“反独遏独”为主要内容。马英九上台后,两岸关系明显好转,和平发展成为当前的最大的任务。从这个变化来看,我们也是根据国内的、两岸、国际的形势来调整对台政策,目前这样的政策,是符合台海关系的实际的,有助于推动两岸的和平发展。
二、大陆对台基本政策
关于大陆目前对台湾的主要政策,还是以胡锦涛提出的六点意见为最全面,胡在2009年5月26日会见国民党主席吴伯雄的时候提了出来——
1.关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去年5月以来,两岸双方在反对“台独”、坚持“九二共识”的基础上建立了互信,从而推动解决了两岸关系中一系列复杂问题。考虑到今后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包括需要逐步破解一些政治难题,巩固和增进双方的政治互信尤为重要。坚持大陆和台湾同属一个中国是关键所在。
2.关于两岸经济合作。今后一个时期仍然要把全面加强两岸经济合作作为重点,当前最突出的任务是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考虑到两岸同胞是一家人,我们采取了一些实际措施同你们共克时艰。今后,如果形势需要,我们还会继续这样做。签定两岸经济合作协议,关键是协议内容要有利于两岸经济共同发展、两岸同胞福祉增进,有利于建立具有两岸特色的经济合作机制。双方应该共同推进商签协议准备工作,争取今年下半年谈起来。
3.关于加强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新形势下,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既有巨大需求和潜力,也显得更为重要。我们要比以往更加努力地开展两岸文化教育交流,共同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增强中华文化认同、中华民族认同。
4.关于涉外事务。几天前,中华台北卫生署应邀派出人员作为观察员参加了今年的世界卫生大会。这表明,两岸中国人有能力、有智慧妥善解决台湾参与国际组织活动问题,也表明我们促进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诚意。我们希望,这有利于增进台湾同胞对大陆的了解,有利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
5.关于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促进正式结束两岸敌对状态、达成和平协议,是“两岸和平发展共同愿景”提出的目标,已经成为两岸双方的重要主张。我们提出,两岸可以就国家尚未统一的特殊情况下的政治关系问题、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问题进行务实探讨,表明了我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思考。两岸协商总体上还是要先易后难、先经后政、把握节奏、循序渐进,但双方要为解决这些问题进行准备、创造条件。双方可以先由初级形式开始接触,积累经验,以逐步破解难题。
6.关于国共两党交流对话。国共两党交流对话特别是高层交往对保持两岸关系发展势头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国共论坛是一个成功的论坛,应该继续办下去,而且要越办越好。同时,两岸关系发展需要两岸广大同胞特别是基层民众参与。两岸各界举办的海峡论坛,突出了两岸民众的参与和互动。
三、两岸关系变化
2008年5月以来,两岸关系开始良性发展。两岸双方基于正视现实、开创未来,持续建立互信、搁置争议,不断求同化异、深化合作,走向和平共荣、互利双赢,两岸关系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这些成果都是由于两岸具备政治互信而取得的,双方政治互信的基础就是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符合两岸人民与国际社会的期待。胡锦涛总书记关于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六点意见都是建设性的主张,受到台湾各界重视。多数台湾人民都感受到了两岸交流与协商带来的正面效应,从而更加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实践证明,双方努力的方向是正确的,应当也必须坚持下去。两岸主流意识都希望增进互信,化异求同,积极促进良性互动,稳妥积累破解难题之道,共创和平、共促稳定、共谋发展、共享繁荣。
新的两岸政策实施之后,台海关系发生了明显的好转。除了政治开始互信之外,贸易、文化交流大幅拓展。例如台湾海基会和大陆海协会两会几次谈判,签了九项协议和一项共识,在交通、旅游、贸易等方面取得了实质性的合作进展。实现了大三通,经贸往来频繁。目前仍在积极展开合作,共同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积极促进协商,推动两岸金融业合作取得实质进展;积极采取措施,拓展两岸产业合作的层次和领域;积极创造条件,加快实现两岸经济关系正常化;积极进行探讨,及早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具体材料容易找到,为节约篇幅,我就不具体引证了。)

⑵ 台湾与大陆准备签订的CECA(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主要有那些方面

文章来自台湾 国家政策研究基金会:
http://www.npf.org.tw/post/1/4998

November 14, 2008
「江陈会」后,两岸应尽速签署CECA
副研究员 邓岱贤

海基、海协两会的「江陈会」圆满成功举行,双方签署「海峡两岸空运协议」、「海峡两岸海运协议」、「海峡两岸邮政协议」及「海峡两岸食品安全协议」四项协议,不但使两岸经济合作向前迈进一大步,也为两岸的互信建立坚实的基础。

然而,我们千万不可以因此自满,因为两岸交流所衍生的事项众多,亟需两会「百尺杆头,更进一步」,尤其是目前两岸面临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亟需建立经济合作机制,携手合作,共渡难关。至於两岸如何建立经济合作机制?我们认为,两岸若能签署「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Comprehensive Economic Cooperation Agreement, CECA),必可加强两岸经济合作,提升两岸人民福祉。
首先,就两岸签署CECA的必要性而言,自一九九二年台湾正式开放企业赴大陆投资以来,两岸经贸关系日益密切。在投资方面,依台湾经济部资料显示,到二○○七年底,台湾共有36,538件投资案件登记赴大陆投资,投资金额达到648亿美元;而由大陆官方统计,台商投资大陆案件为75,146件,实际到位金额达456亿余美元。大陆目前已成为台湾对外投资金额最多的地区,为台商海外之主要生产基地。

在两岸贸易方面,以二○○七年为例,依陆委会估计,台湾与大陆贸易总额为1,022亿美元;我国出口至大陆之商品及劳务约为742亿美元;我国自大陆输入金额为280亿美元,台湾享有562亿美元贸易顺差,两岸贸易关系日益密切。
在两岸投资、经贸往来日益密切,再加上两岸共同面对全球化、区域经济整合等国际经济大趋势,两岸实有必要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加强彼此经贸往来。

其次,就两岸当局的态度而言,二○○八年九月七日大陆国务院台办主任王毅在参加「第三届海峡西岸经济区论坛」时指出:「两岸经济交往发展到今天的规模,需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推进两岸经济关系的规范化与稳定化」。

大陆商务部副部长姜增伟则在九月八日指出:「两岸推动经贸正常化之外,应建立制度性安排,可以『类似』港澳和内地签署的CEPA(更紧密经贸关系安排,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rrangement),大陆希望借鉴这个「最快的经验」,让台湾民众可以尽快享受更优惠的待遇,更好的发展机会。」显见大陆方面有意与台湾签署经济合作协议,建立经济合作机制。

在台湾方面,马英九总统则是提出提出两岸签署CECA作为两岸未来在经贸层面的长期互动架构。而海基会董事长江丙坤也表示:「大陆方面近来提出有意与台湾签署CEPA,台湾方面希望签署的则是CECA,他认为,关键不在名称,而在内部文字,如果两岸能透过平等协商达成互惠的条件,什麼名称都好,对台湾都有利。」

台湾之所以希望和大陆签署CECA,主要是希望与大陆建立经贸合作机制,在两岸之间达成关税减让、投资门槛降低、让台湾能和东协国家一样,90%货物出口到大陆获得免税,若两岸能签署CECA,东协国家也才有可能与台湾签署自由贸易协定,让台湾经济免於被国际经济社会边缘化的危机。由此可见,两岸当局都有意愿要建立两岸经济合作机制,问题症结在於名称及实质内容。

就名称问题而言,目前两岸尚未正式协商此一议题,其名称尚不得而知,但目前因「名称」问题,在台湾内部已经产生争议。CEPA就英文字面意义来解读,并无矮化签约的任何一方,但由於CEPA是大陆与港、澳签署的经济合作协议,台湾部分人士认为,台湾与大陆签署CEPA代表台湾被港澳化。在此状况下,为避免台湾内部反对CEPA的名称而使两岸经济合作协议胎死腹中,两岸势必要思考较无政治意味的名称。相对而言,马英九总统提出的CECA则较无政治意味,比较容易获得台湾内部的认同。

至於实质内容,我们可以由CEPA的目标及内容得到一些启示。由CEPA三项目标来看:第一,逐步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货物贸易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第二,逐步实现服务贸易自由化,减少或取消双方之间实质上所有歧视性措施;第三,促进贸易投资便利化。若以纯经济的角度来看这三项目标,两岸为了提升彼此经贸互动,增进彼此利益,这三项目标相信两岸都能接受。
而由大陆与港、澳签署CEPA的五项原则来看:第一,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第二,符合世界贸易组织的规则;第三,顺应双方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的需要,促进稳定和可持续发展;第四,实现互惠互利、优势互补、共同繁荣;第五;先易后难,逐步推进。除了第一项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台湾无法接受外,其余各项相信两岸也都可以接受。

至於CEPA的其余内容包括:第二章:货物贸易(包含附件「关於货物贸易零关税的实施」)、第三章:原产地(包含附件「关於货物贸易的原产地规则」及「关於原产地证书的签发和核查程序」)、第四章:服务贸易(包含附件「关於开放服务贸易领域的具体承诺」及「关於『服务提供者』定义及相关规定」、第五章贸易投资便利化(包含附件关於贸易投资便利化)。以上这些内容均为大陆与港澳经贸合作的具体事项,无涉政治层面问题,具体内容可以经由两岸协商定之,较无政治争议,相信两岸均可以接受。

由大陆与港、澳签署之CEPA可以得到启示,目前两岸均为WTO会员,两岸若能藉由WTO这个平台与大陆建立经贸合作机制,务实进行经贸合作,对两岸经济发展都有助益。至於实际合作内容,除CEPA五个原则之一的「遵循『一国两制』的方针」之外,其余两岸当局都应该可以接受,所以只要将「『一国两制』的方针」代之「以『九二共识』为基础」,两岸就可以依据CEPA的实质内容,进行经贸合作。

至於名称问题,由於CEPA已与台湾被港澳化划上等号,希望大陆方面不要坚持一定要用CEPA,而由姜增伟副部长的谈话是「两岸可以签署『类似』CEPA」,这显见大陆方面对「名称」问题保持弹性,因此建议大陆,不如尊重台湾方面的意愿,使用CECA作为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名称,这将会使两岸经济合作协议的签署较无阻碍,易於达成。

当前两岸同属中华民族已是两岸高度共识,而在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以及全球经济海啸的浪潮下,再加上两岸经贸往来密切,两岸势必要建立经济合作机制,共同为两岸后代子孙开创可持续的发展环境。尤其当前两岸关系处於难得的历史机遇期,两岸应好好把握此一良机,建立双方同意、可长可久的经贸互动架构。至於名称问题,就请大陆使用台湾提出、较无政治意味的「两岸综合性经济合作协议」,让两岸经济合作协议尽速签署,使两岸经济合作机制尽速建立。

(本文刊载於97.11.11 中央日报网路报,本文代表作者个人意见)

⑶ ECFA(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大的协议)的签署与实施对台湾和大陆有什么的影响和坏影响

这是继2008年5月海峡两岸启动中断近十年的两会协商机制,全面推进双向“三通(通信、通航和通商)以来,更为制度化和规范化的两岸经济安排。应该说,这是一场互惠的两岸自由贸易协定。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两岸ECFA协议的签署并不能单纯理解为一方对另一方输送利好。
ECFA协议之于台湾,将直接推动台湾经济的增长。目前大陆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两岸经济往来的高度紧密,大陆成为了台湾最大的出口市场,去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总额达到837亿美元,占台湾全部出口的41.1%,仅对大陆石化产品的出口就达到78.8亿美元,占对大陆出口总额的9.4%。此次大陆逐步降低并最终在两年内分三步取消产自台湾的539项产品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所涉及的商品总额约达138.3亿美元,约占台湾出口大陆商品总额的16.1%。花旗银行台湾首席经济学家郑贞茂估计,对直接推动明年的台湾经济增长0.3个百分点,整个ECFA协议将为台湾贡献1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同时,大陆廉价商品的输入将有助于降低台湾的通胀压力,降低台湾居民的生活成本。
除可以预估的直接经济贡献外,ECFA协议既有效推动了两岸经济贸易的自由化和经济深度融合,又加快了台湾经济融入亚洲自由经济圈,避免台湾在区域经济一体化下被边缘化。
ECFA之于大陆,既意味着大陆廉价商品新的拓展渠道,又有助于大陆经济和产业机构调整。首先,当前欧债危机的冲击,使英德法等欧盟国家迫于财政压力退出凯恩斯计划,或隐或显地实现重商主义政策以争夺外部需求促进经济增长。这种重商主义政策的日益凸显,正不同程度地演绎成针对中国制造的国际贸易保护。在国际贸易条件不断恶化下,台湾对原产于大陆的石化、机械、纺织和其他等四大类267项产品实施降税,所涉商品总额约达28.6亿美元,占大陆出口台湾商品总额的10.5%。规模虽有限但也客观上为大陆部分商品提供新的市场渠道。其次,对原产自台湾的商品逐步实现零关税,也将有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劳动者工资上涨和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部分压力,提高中国制造的竞争优势。
无须讳言,台湾出口大陆的产品多为中间件和半成品,降低甚至逐步取消关税、逐步消除非关税壁垒等,将有助于降低两岸商品的贸易成本和台湾出口大陆诸多商品的价格,从而一定程度上缓解大陆贸易部门受原材料、工资上涨以及人民币升值预期等压力。
另外,ECFA将促进两岸人流、物流和商品流的快速融合和优势互补,特别是两岸在研发、金融等服务领域的相互扩大开放,客观上有助于大陆产业结构的升级,并反推台湾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当前台湾在应用技术等方面的国际竞争力相当明显,台湾创造的国际竞争优势,在两岸日益紧密的贸易自由化以及人流物流商品流信息流等的日益畅通下,将有助于助推大陆经济和产业结构的升级。
由此可见,两岸签署的ECFA协议,一旦获得台湾地区立法机构的通过并加以实施,将为两岸经济的进一步融合提供不断完善的制度性框架,打开了两岸基于遵循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发展起来的制度性经济合作序幕,这将有助于两岸经济的互利共赢,加快两岸经济融合的纵深度,并促进两岸的和平繁荣和经济政治互信。

⑷ 在台湾金门大学读国际暨大陆事务学系,就是学台湾法律和政治,可以报考研究生吗法律专业或法学专业

1目前尚未开抄放大陆学袭生在台湾大学读研究生,但可以申请商务签证赴台短期工作,目前只能台湾公司发出邀请函大陆学生可以念台湾大学法律研究所的。
2今年台湾法律研究所对大陆招生的学校如下:
①国立台湾大学法律学系
②国立大学法律学系
③国立成功大学法律学系
④国立中正大学法律学系
⑤高雄第一科技大学科技法律研究所
⑥中国文化学法律学系

⑸ 最近相隔十二年的海基会与海协会重新商谈请问台湾的海基会

是属于半官方半民间的组织,所以这交陈云任海协会长时就辞去了政府职务。

海峡交流基金会以民间社团为名的中国台湾半官方机构 。1990年11月21日在台湾成立,由辜振甫任董事长,陈长文、陈胜发任副董事长,秘书长由陈长文兼任。海基会以“是一座桥,不是一堵墙”为己任,主要任务是执行“政府”委托办理的两岸民交流中技术性、事务性的工作,包括两岸同胞入出境收件、核转,大陆地区文书验证及送达,两岸人犯的遣返,经贸纠纷的调解处理,学术文化交流的沟通等等。因而可视为台湾当局与大陆联系的中介机构。海基会通过“行政院大陆委员会”对“立法院”负责, 同时接受“国民大会”监督。其资金来源大多是“政府”拨款,少部分为工商企业界捐款。海基会设董事会,董事会下设秘书处,文化服务处,经贸服务处,法律服务处,旅行服务处和综合服务处,负责处理有关具体事宜。1993年4月27~29日,董事长辜振甫与海峡两岸关系协会会长汪道涵在新加坡举行汪辜会谈。
海基会采用“财团法人基金会”的形式,经费由“政府与民间共同捐助”。海基会初成立时的定位是“以协调处理台湾地区与祖国大陆地区人民往来有关事务,并以保障两地人民权益为宗旨,不以营利为目的”。该会的主要工作有如下7项业务:(1)两岸人民入出境收件、核转及有关证件签发补发。(2)祖国大陆地区文书验证、身份关系证明、协助诉讼文书送达及两地人犯遣返。(3)祖国大陆地区经贸资讯的收集发布,间接贸易、投资及其争议的协调处理。(4)两岸人民有关文化交流事宜。(5)协助保障台湾地区人民在祖国大陆地区停留期间的合法权益。(6)两岸人民往来有关咨询服务。(7)“政府”委托办理的其他事项。

大陆方面的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于1991年12月1日成立,是社会团体法人,以促进海峡两岸交往,发展两岸关系,实现祖国统一为宗旨。台湾方面的“海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于1990年11月21日成立,1991年3月9日举行开幕式正式挂牌运行。主要功能是接受台当局“陆委会”委托,办理两岸交流所衍生的各项事务。

⑹ 台湾的大陆政策对经济的影响

中国社科院台湾研究所副研究员朱磊指出,未来两年是台经济长期发展趋势中的一个较为关键的阶段。如台当局顺应形势采取对大陆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将会对台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到明显的加分效果。

文章分析指出,在台湾地区未来两年经济发展趋势上,一方面,台湾经济增长速度难以出现大幅提高,而产业结构升级会继续进行;另一方面,在民进党当局顽固坚持“摆脱大陆”经济政策路线的前提下,台产业结构升级的进程会放慢,整体经济转型和发展难以出现大的飞跃。当前台湾经济正处于又一轮重要转型期,其未来两年发展有五个显著趋势:

第一,总体经济维持低速增长。台湾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率将维持在6%以下的中低速区间。这一方面是因为台湾经济已经进入后工业化阶段,人均GDP处于1万美元到2万美元之间,由于经济规模基数较大,台湾经济很难出现以前那样年均9%的高增长速度。另一方面,台湾政治环境对消费和投资的负面冲击也制约了经济增长速度。台湾经济出现这一前所未有的困境,与民进党上台执政几乎同步发生,两者存在明显的因果关系。

首先,走“台独”路线的民进党上台,造成岛内朝野尖锐对立和两岸关系空前紧张,大大提高了台湾的政治风险,严重影响了民众消费和企业投资的信心与意愿。

其次,民进党缺乏执政经验和技术官僚团队,而且其经济施政与策略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与“拼选举”色彩,无法形成稳定的政策运作机制。民进党的诸多政策如停建“核四”、处理基层金融改革等举措,引发严重的政治震荡和社会风波,动摇了民众与工商界对当局的信心。

再次,民进党执政后“朝小野大”,朝野政治上的尖锐对立使其很多经济政策受到在野党的杯葛,经济政策的决策与运行成本因此大大提高。最后,“政党轮替”使传统的政商关系重新洗牌,岛内相当一部分靠政商利益起家的传统大企业集团在经营理念和经营方式上必须重新进行调适。

总之,2000年“政党轮替”所带来的政治环境与经济运行体制方面的巨变,已使长期处于较稳定环境下的台湾经济付出了巨大代价,并且这一调适期预计在未来两年仍将继续。

第二,主导产业升级面临挑战。自1990年代开始,台湾IT、半导体等新兴产业加速外移,以致无法给后起产业提供从容的成长、适应空间。因而从1990年代后半期以来,台湾已逐渐出现“产业空洞化”的迹象。依据后雁行模式理论,创新或二次创新的能力非常重要,如果不能在政治、经济环境方面为企业形成强有力的创新机制提供保障,就会产生新兴产业迅速外移而后起新兴产业成长乏力的被动局面。在未来两年,台湾如果继续目前的政治局势不稳定、经济政策不一贯的情况,企业创新机制将难有大的改善。

第三,财政与金融状况很难改善。从1990年代中期后,台当局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开始出现赤字。民进党上台以后,台当局财政收支加剧恶化。近年来,台“中央政府”总预算每年产生的财政赤字均在2500亿新台币左右。据台湾当局预估,2005年底台当局债务总额将达3.7万亿新台币,占前三年度平均GNP的比重为35.9%,未来即使不再扩张支出规模,到2009年底债务总额占GNP比重也将逼近公共债务法40%的上限,达到39.1%。如果再加入各级地方政府的债务以及大量隐藏性债务,岛内专家估算应占GNP的60%-70%左右。在股市方面,自民进党执政后,台股持续下跌,台湾全体股民的财富值缩水了1/3甚至一半左右。此外,岛内失业率升高、贫富差距拉大等社会现象日趋严重,也将困扰台湾经济未来两年的表现。

第四,适应国际经济波动能力有限。2000年以来,台湾吸引外商投资连年递减,岛内产业则呈加速外移之势,岛内人才近来也出现大量外流现象,台湾已连续多年由过去的资源净流入地区转为资源净流出地区。特别是随着90年代中后期台湾电子产业生产基地的加速外移,台湾电子工业生产重镇的地位正在逐渐式微。在整个国际产业分工链条中,台湾正在逐步失去作为生产基地的角色,台湾在今后的亚太产业分工体系中将扮演何种角色正面临新的选择。

第五,两岸经济相互依赖继续增强。近年来,大陆对台商的“磁吸效应”不断增强。按照台当局的统计,从1999年到2004年,台湾对大陆出口依存度,由17.5%迅速上升至25.8%。按照大陆海关的统计,2005年台湾对大陆的出口依存度实际已达到39.4%。台商投资大陆大型化趋势也日益明显。2005年台上市、上柜的大型公司中有一半以上已在大陆投资,且家数和金额还在持续增加。台有关部门的调查显示,近年来,台制造业对外投资的2/3以上集中在大陆,大陆已成为台湾最大的海外投资地区。

文章最后总结说,台当局未来两年的经济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两岸经贸往来及台湾经济发展。如果台当局继续执行“摆脱大陆”的两岸经贸政策,台经济转型面临的结构性瓶颈就很难突破,其转型阵痛期将大大延长,很难摆脱经济持续低迷的态势。反之,如台当局顺应形势采取对大陆开放的两岸经贸政策,将会对台经济的长期发展起到明显的加分效果

⑺ 大陆与台湾经贸合作的潜力与前景研究

两岸经贸合作的互利
对台湾而言,通过两岸经贸合作可以得到以下好处:
一、扩大对外贸易市场:
目前,台湾对大陆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每年约为230余亿美元,其出口约为195亿美元,进口约为40亿美元,每年约有160亿美元的顺差。大陆已成为第一大贸易顺差地区,且台湾总体的顺差额小於对大陆贸易的顺差额;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对大陆的巨额贸易顺差,台湾的对外贸易将由顺差变为逆差,因此若是未来两岸经贸合作能继续维持良好的互动关系,加入WTO后,势必将会扩大台湾对外贸易市场。

二、促进台湾经济发展:
1998年,台湾的GDP约为2600亿美元,而向大陆的出口为180亿美元,向大陆的出口值为其GDP的7%。因此,向大陆的出口对台湾的经济发展起著重要的支持作用。

将台湾建设为高科技产业为主的制造中心,是台湾建立「亚太地区营运中心」的重要内涵之一,而大陆对高科技及其产品均有较大的需求,若能与大陆发展进一步的经贸关系,无疑对台湾建设亚太地区制造中心有促进作用。

对大陆而言,发两岸经贸关系亦可以带来以下好处:
一、引进资金、技术与现代化管理方法,并促进就业:
大陆的经济发展,需要从境外引进必要的资金、技术、巿场开拓及现代化管理方法,而这些方面均可以从对台湾的经贸合作中得到一定的补益。
台商在大陆投资,既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同时也提供了相应的就业机会。

二、有利於科技成果产业化:
大陆虽然在基础科学与应用科学的研究上有著较强的实力与水平,研究成果也颇为丰富,但在科研成果的应用与产业化方面则不甚理想,台湾则在适应巿场需要发展产业方面,有较多的经验与成就,双方经贸合作将有利於促进我国科技成果产业化。

两岸产业分工
一、在工业方面:
大陆与台湾在知识密集型高新技术产业的某些领域各有一定的优势,例如:台湾在信息与通讯技术方面有较大的优势,而大陆则在核子技术、生物工程与航太科技方面有较大优势,各自可以发展自己的优势部门,相互补充。

二、劳动密集型产业:
台湾由於有相当数量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在台湾发展的条件日益不利,其中的一部分可以向大陆转移,特别是向正在扩大开发步伐的西部地区转移。两岸在产业的横向与纵向分工协调均有很大的发展余地。

三、农业方面:
加入WTO对两岸农业冲击都会造成影响,大陆农业进口限制比台湾要松,大陆农产品关税要从31%降至15%,冲击比台湾(农产品的进口关税要从现在的21%,分年调降为14%与12%)大很多;其实两岸农业有很多地方可以互补,因为大陆有资源和市场,而台湾有技术和资金,如果利用双方的优势进行合作,将会互蒙其利,不过有些问题要先解决,譬如畜产检疫极为重要,否则会损失惨重。

四、人力资源运用及合作:
过去20年,人员交往与互访已有一定的发展,但由於种种原因,从人力资源的合作与交流的角度来看,还很不理想,从客观需求看,大陆需要通晓现代经营管理、现代金融服务、巿场中介等业务的专业人才;台湾则需要基础与应用方面的科技人才,这些方面也正好是两岸可以互补的短处与长处,而且两岸之间有许多共同之处,两岸人力资源的交流、合作,远较同西方国家的交流更为合理。
五、积极转型,抢占优势战略地位:
与中国大陆相较,台湾有较好的经营、行销能力,有较强的技术、设计能力与较丰富的资金。我们应该把自己转型为一个投资者、经营者、技术创新者与市场行销者。在两岸的分工中,台湾要占据一个较好的战略位置,可以掌握市场通路、技术来源,能对资金调度与配置做更有效而安全的运用。

两岸加入WTO后的潜在问题
一、金融服务业:
近期有些国外的金融机构来台与国内业者进行策略联盟,其除了看好台湾本土的市场外,另一方面就是看重中国大陆的市场,希望藉由与台湾的金融业合作,训练进入大陆市场的人才;可是由於政府政策保守,台湾的银行业迄今尚未获准开放赴大陆设立分行。另外,在大陆方面,中国大陆加入WTO会有很大的问题,其中问题最大的是银行体系,目前大陆银行体系逾放的问题十分严重,不知未来要如何面对加入WTO所作的允诺,也就是在加入两年后,开放外资银行承作人民币业务,以及加入五年后,对国外金融机构给予国民待遇等,这些都是未来大陆必须严正以对。
二、两岸经贸谈判:
加入WTO比较令人忧心的,是两岸同时入会后的经贸关系发展,包括中国大陆农工产品的进口、产品进口的检疫与走私等问题,都会涉及两岸的经贸谈判。目前我国政府对这方面的策略,似乎是要依循WTO的架构进行;但大陆的态度则不清楚,在大陆以党领政,政治挂帅下,如何进行经贸谈判,台湾必须早作准备。此外,WTO的副秘书长几年前应台湾某学术单位之邀请来台演讲,就曾提及中国大陆入会后,会在内部集结其他会员的力量,修改WTO的规范来看,中国大陆绝对不会没有政治性的考量;所以,入会后,台湾对中国大陆的经贸往来,究竟是要透过两岸谈判进行?或者由台湾对大陆片面的开放?是比较让人担心的问题。

⑻ 台湾对大陆的经贸需求

http://www.cass.net.cn/file/2005101245652.html [去看看吧. 本来想复制给你的,结果因为牵扯政治 所以无法发表..]

⑼ 台湾签证怎么办理

到台湾旅游办理的应该是签注而不是签证,需要向所在地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提交相关材料,其中的具体情况如下:

1、提交填写完整的《大陆居民往来台湾地区申请表》。

2、提交正面免冠白底彩色近照2张,规格为33×48mm。

3、交验身份证件。

交验申请人有效居民身份证(未满16周岁的除外)、户口簿原件,并提交复印件(定居国外的中国公民来大陆后申请前往台湾,由暂住地的公安机关出入境管理部门受理,须交验本人有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护照》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旅行证》、定居国外的证明,并提交复印件;代办的,交验代办人居民身份证原件,并提交复印件)。

4、交验有效的入台许可证明,并提交复印件。

5、已持有效《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的,提交证件原件。

6、单位意见。 登记报备的国家工作人员申请前往台湾,须提交所在工作单位意见;持国务院台办“赴台批件”的人员申请前往台湾,无须提交所在工作单位意见。

7、提交与申请事由相应的证明材料。

(1)应邀前往台湾的,提交国务院台办“赴台批件” 原件,或经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台办确认盖章的复印件(在非常住户口所在地申请的,提交工作证明,交验暂住证原件,并提交复印件;由组团单位代办的,代办人须提交单位介绍信);

(2)经国务院台办经济局审核立项前往台湾进行经贸交流活动的,提交国务院台办经济局 “关于应邀往来台湾立项批复”原件。

8、申请补发、换发证件,须提交相关证明。补发证件的,提交证件报失地公安机关出具的证明; 换发证件的,提交原持有的《大陆居民往来台湾通行证》,证件损毁的,提交证件损毁说明书。

(9)台湾地区对大陆经贸事务立法研究扩展阅读

台湾签注的注意事项

1、中国大陆居民申请往来中国台湾地区的条件

(1)中国大陆居民因私事前往中国台湾探亲、定居、访友、接受和处理财产,处理婚丧及其他私人事务;

(2)中国大陆居民应邀前往中国台湾进行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学术等活动或者参加会议、进行两岸事务性商谈、采访,以及执行海峡两岸直航航运任务等。

2、中国大陆居民往来中国台湾地区签注种类

(1)D签注:定居;

(2)J签注:居留;

(3)T签注:探亲;

(4)L签注:旅游;

(5)Q签注:访友、接受和处理财产、处理婚丧事宜、诉讼等私人事务;

(6)Y签注:持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同意赴中国台湾地区批件赴台进行经济、文化、科技、体育、学术、合作研究等交流活动或者参见会议、进行两岸事务性商谈、采访;

(7)F签注:持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经济局“关于应邀往来中国台湾立项批复”赴台进行经贸、交流活动;

(8)C签注:执行两岸直航航运任务的人员。

3、中国大陆居民开放赴中国台湾旅游地区

中国大陆地区开放中国台湾旅游的省市包括:北京、天津、辽宁、上海、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湖北、广东、重庆、云南、陕西、河北省、山西省、吉林省、黑龙江省、安徽省、江西省、河南省、湖南省、广西壮族自治区、海南省、四川省、贵州省。

⑽ 现在祖国大陆对台湾有哪些政策(简要回答)

和平解决 ,一国两制也会用到台湾 。台湾人治理台湾, 享有高度自治权。 除了军队不能设立, 其他的都可以。但必须是挂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旗、 国歌 、国徽, 在国际事务一中国台湾的名义参加。 、 目前是不行的, 起码等20年。 下面提供一些参考: “三月春风吹神州”:陈云林主任受权宣布的大陆推动两岸农业合作的20项新政策措施有什么特点和意义? 陈云林主任在两岸农业合作论坛闭幕式上,受有关部门委托宣布的20项扩大和深化两岸农业合作的新政策措施,是大陆有关部门在调查研究,充分听取两岸有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本着服务台湾农业企业和农民、促进两岸农业合作、实现两岸农业互利双赢的出发点,经过认真的研究和讨论提出的。台湾媒体报道,一些出席论坛活动的台湾代表对大陆新出台的20条政策措施的评价是:“大陆方面是玩真的”,说明这些政策是务实有效的。这次新出台的政策措施有以下几个主要特点: 第一,涉及面广,体现了大农业的合作。这些政策措施从过去的扩大台湾农产品在大陆销售、给予台湾农产品进口优惠政策,扩大到两岸大农业领域的合作内容。具体涉及到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完善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二是鼓励和支持两岸农业合作与技术推广,扩大合作领域;三是优化服务,便利两岸农产品贸易和大陆台资农业企业产品销售;四是保护台湾农产品知识产权,维护台湾农民正当权益。 第二,服务性强,改进和完善对台资农业企业和台商的服务工作。包括简化相关审批办理手续、减少审批环节、对重点农业高新技术项目优先立项、积极做好试验区和创业园的用地服务、提供检验检疫和通关便利措施、完善台湾鲜活农产品公路运输的“绿色通道”、加强台资农业企业的咨询服务工作,等等。加强服务,是20条政策措施的最为突出的特点。 第三,务实开放,鼓励和支持台湾农业企业和农民来大陆投资发展。20条政策中有不少新的开放措施,如欢迎台湾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台资农业企业和农民参与大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试验区和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建设与发展;对来园区从事农业合作项目的台湾农民,可依照大陆有关法律、法规规章直接申请设立个体工商户;再比如,对台湾渔船自捕水产品进口,在原来允许输往福建的基础上,增加允许输往广东汕头。 第四,重视维权,切实保护台湾农产品知识产权,维护台湾农民的正当权益。对以非产于台湾水果假冒台湾产地水果进行销售的行为,对侵犯台湾农产品注册商标专用权的行为,都明确依法予以查处。国家工商总局给各地工商部门专门下发了通知,进入了实质操作阶段。

热点内容
经济法主体分类 发布:2025-09-28 02:09:30 浏览:128
酒店客房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28 02:09:28 浏览:822
人民法院服装图片 发布:2025-09-28 01:57:19 浏览:848
驾驶员的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28 01:56:36 浏览:258
cpa经济法考试特点 发布:2025-09-28 01:56:36 浏览:529
组织企业员工进行法律知识竞赛 发布:2025-09-28 01:56:36 浏览:629
七八刑法 发布:2025-09-28 01:56:27 浏览:173
法官帮助被告 发布:2025-09-28 01:55:49 浏览:460
律师事务所公平竞争法律服务 发布:2025-09-28 01:50:06 浏览:168
北京律师徐斌 发布:2025-09-28 01:48:39 浏览: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