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论道德价值

论道德价值

发布时间: 2021-03-13 22:46:41

Ⅰ 论职业道德与人生价值

职业是成年人最重要的社会存在方式,一个人常常是通过职业活动使自身的社会化得以完成,并承担起了社会、家庭和个人的责任。但是,一个人如何看待职业,即他有着怎样的职业观,将深刻影响到他以何种方式从事职业活动。一个将职业视为天职的人,必然地会对职业活动特别投入,相反,一个人若仅仅把职业看作是养家糊口的手段,他对职业活动就会若即若离,不态愿意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职业是实现人生价值的手段
有资料显示:人们对职业的认识,对1661人进行了调查,有564人认为职业不过是谋生的手段,占35%,有912人认为职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占56.6%,而认为职业是获得社会名声的手段仅有64人,占4%,说不清的有71人,占4.4%。对“职业”的理解体现了一个人对职业工作或职业劳动所赋予的意义,因此,对职业做出不同的理解,自然地也会在实际的工作中有不同的投入。那些把职业当作实现人生价值之手段的人,会对工作非常尽心尽责,最终成为本职工作的行家里手;而那些只把职业当作养家糊口之手段的人,他与职业工作总是保持隔离。只要有可能就逃避工作,若能不劳而获,他们就趋之若骛。这样完全不同的职业态度,不仅对职业劳动的质和量产生实际的影响,也会对他们关于职业规则、精力投入等问题的认识产生作用。
职业意味着什么?一般而言,职业具有三种主要功能:一是通过持续的职业活动,可以拥有经济收入,获取生活来源。因此在这一意义上说,职业是一种谋生手段;二是职业劳动者借此完成自身的社会化过程,通过职业活动和扩展开来的职业交换,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实现与社会成员的正常交往,通过职业间的交换与合作,介入到更广大的社会生活之中,从这一意义上说,职业是获得社会名声的手段;三是当事人可以掌握与本职工作相关的技能,通过岗位成才,成为某一行业的专家,满足个人的成就感和成功欲,从这一意义上说,职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这三种功能同时存在于任何一个职业中,但是,需要指出的是,并非每一名职业劳动者都能感爱到这三种功能的意义。由于每个人参与职业活动的动机不同,更由于人们在认知水平和兴趣等方面的差异,以及职业劳动本身的特点不同,每个人对职业不同功能的看法会产生极大的差异。这些差异就可以反映出职业在他的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以及他对职业的态度。
对于职业是什么的理解,不只是一个认识水平的问题,它还体现了人们对职业的情感和态度,因此,对职业的不同理解直接影响到人们对自身职业劳动的投入水平。在现实社会中,很多人认为“职业是实现个人价值的手段”,这些人相信通过职业劳动可以追求个人的理想,取得个人的成就。这表明多数人不仅公开承认职业活动的个人价值,而且将实现个人价值落实到职业劳动上,这是非常值得肯定的倾向,具有积极的道德意义。职业道德首先是社会分工的产物,主要体现的是社会目标,但若没有个人的认同,并与自身的价值目标相结合,职业劳动者是难以做出创造性的贡献的,职业发展乃至社会发展就成为一句空话。每一个职业劳动者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只要他诚实劳动,辛勤工作,为社会发展做出了贡献,他就应受到尊重,他就可以因他的平凡且不朽的职业劳动而自豪。
二、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
教师是以对人的培养为其专门职业的劳动者。自从教师职业产生以来,教师以自身的劳动服务于现实社会,联系着历史和未来,呈现出巨大的社会价值。正因为如此,社会也总是对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无限的希望。社会为获得教师劳动社会价值的最大实现,必然对教师职业道德提出相应的要求,而教师劳动自身在争取社会价值最大实现的过程中,也必然对其应有的职业道德提出一定的要求。
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价值是指客体对主体所具有的意义。价值总是反映或体现客体与需要它的主体之间的相互关系。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是针对教师劳动与需要它的社会之间的关系而言,指教师劳动对需要它的社会所具有的功能属性。
人类社会的演进及其文明的发展,都是社会物质、社会精神、社会制度和人的素质等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社会的文明与进步常常表现为社会物质文明、社会精神文明、社会制度文明和人的素质发展与进步。教师职业的产生和发展是由于社会育人的需要和教育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的。教师被看成是“过去和未来之间的一个活的环节”,对社会文明进步的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作用。教师劳动的社会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Ⅱ 论述道德在创造有价值的人生的意义和作用

道德对于任何个人来说没任何价值和意义 道德只对社会产生意义 所以人生活在社会中必须服从道德

Ⅲ 论述道德在创造有价值人生中的作用和意义 xueshu.baidu.com

道德在创造有价值人生中的作用和意义就是让看中表面上的道貌岸然者得到足够的满足。

Ⅳ 有道德价值的感想怎么写

做一个 有道德的人其实很简单,只要做每一件事都用心 仔细想一想,多为他人考虑一点,道德就会伴随 在你的身边。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是一门具有强烈的 政治性和思想性的课程。我们在学习《思想道德 修养》的过程中,一定要有严肃认真的态度,坚 持以马克思主义、

指导思想,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 基本观点,坚持把坚定正确的社会主义政治方向 放在首位。

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我国社会主义现 代化建设的指导思想。

义、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 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是 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 展的新阶段。

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本课程的理论 基础,是我们学习《思想道德修养》的指导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 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也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 》的基本方法。

还具有鲜明的理论性和知识性的特征。理论联系 实际不仅是学风问题,而且是学习本课程必须遵 循的基本方法和根本要求。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首先必须重视《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学习, 没有正确的理论,就没有科学的思想,把握不住 事物的本质,就不会有正确的行为,也就谈不上 理论联系实际。理论学习比较枯燥,一定要下苦 功夫,要勤于思考,注重领会其精神实质,要反 对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的学习态度;要以严肃认 真的态度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毛 泽 东思想和 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树立科学 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要自觉抵御西方社 会和封建主义腐朽错误思想观念的侵蚀。其次, 要理论联系实际。邓 小平同志说:“我们说的做 的能不能解决问题,问题解决得是不是正确,关 键在于我们是否能够理论联系实际,是否善于总 结经验,针对客观现实,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包括联系现实 的社会实际和自己的思想实际及自身的行为实际 。如要联系自己和现实社会上各种各样的思想道 德实际及热点问题,运用科学的理论观点和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有针对性地分析、思考, 解决思想深层次的问题,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 养。

应用性和实践性的特征。学习《思想道德修养》 ,不但要重视理论知识的学习,重视理论联系实 际,而且还要重视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的理论来 之于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 体实践相结合的时代产物。要到现实社会实践活 动中,在实践中学习,接受实践的检验,如有条 件的可以到社会上参观学习等,加深对书本理论 知识的理解,

一门思想政治教育课,其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树立 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科学的世界 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需要接受社 会教育,如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影视作品方面的宣传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社会 实践教育、他人的帮助等。

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更要注重自我修 养和自我教育。社会教育、理论知识学习和他人 的帮助,只有通过自我修养、

进,融为一体,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才能真正成 为自己思想的组成部分和行动指南,也只有在日 常生活中不断自我修炼、

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不断得到巩固和提高。 知行统一不但是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课的出发点,而且是落脚点。在知行关系当中 ,“知”是“行”的前提,“行”是“知”的目的。不“知” 而“行”,会使“行”失去方向,走上违法乱纪、走 上不道德的人生道路;但只“知” 不“行”,“知”也 就会失去意义。

论知识的学习,目的是大学生知道自己应该做什 么,不应该做什么,应该如何做,不应该如何做 。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优秀文化传统。没有好的思 想品德,也不可能把学到的知识真正奉献给祖国 和人民,也就难以大有作为。青年时期注重思想 修养,陶冶情操,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 观、价值观,对自己一生的奋斗和成就将会产生 长远而巨大的作用”。如何做到知行统一呢?就 是要求从自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一点一滴做 起,边学习思想道德理论边实践,在实践中加深 对思想道德理论的认识和理解,用所学的思想道 德理论更好地指导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 做到自己的行为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所学理论知识 相一致,真正实现知行统一。

修养与法律基础》过程中,勤于思考,经常讨论 ,在学习过程中,对社会上各种各样的问题要多 动脑筋思考,多想想为什么;通过相互间经常讨 论,可以取长补短,弄清是非,达到共同提高的 目的。要注意收集社会上的先进事迹,模范英雄 人物事例,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并运用所学思 想道德理论,分析社会上发生的现实案例。要注 意关心时事政治,关心国家大事。总之,除了掌 握理论知识,还要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

Ⅳ 什么是道德价值观

“划一根数轴,男人就正一百,女人就是负一百,那女人都出轨了”是伪命题。

参考网上:中华民族在漫长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孕育形成了传统道德及其价值观。善、孝、礼、勤、新,业已积淀成为中国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为中华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价值观。

“善”的追求与实践是人道之本

在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实践是一以贯之的主线。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为中国人启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条。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亦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核心在养善。最后,善是宇宙之理。“黄天无亲,唯德是辅”。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规律而行事。在这个意义上,中国人的天道观即是良心观,天人合一是在这一价值层面得到普遍的认同与实践的。

中国传统道德要求必须将善在个体及群体的现实生活中全面推进,以实现人道之本。在个体层面,善是爱人和利人的修为和行动。首先要学会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善与爱相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爱众”;再进一步便是“民胞物与”。善与爱的情怀在人类社会的实践推进就是追求大同社会的实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这是个体社会价值观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励无数志士仁人不断为之奋斗的目标。

在群体层面,善的追求是将个体与他人、家庭、群体联系起来,并在其中有所奉献的价值实践过程,其导向归之于以群体(集体)为本。在群体中,善的实现是以仁爱为根本的。所以,仁爱主义是群体主义的基础。同时,善利群体的价值追求在于以邻为善,互利共生,这构成了群体与群体交往的和平主义的价值理念。群体主义、仁爱主义及和平主义的实现,是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所谋求的人类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与推进是和谐之始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培育与实践的重要场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价值理念为孝。家的和谐是社会和谐的基础。

中国传统道德认为维系家的核心在孝。“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首先是热爱自己的生命并能发展延续生命。其次,孝是对父母、先祖的爱、养、畏、敬。孝的基础在爱,即“父子有亲”;孝的实践在赡养父母;孝的升华在敬畏;孝的终极关怀在慎终追远;孝的最高价值追求在有所成就。中国孝道的特殊性在于:孝与个人在社会上的成就作为相联系,与忠君爱国相联系。这是孝的家庭价值观与忠的社会价值观内在合一性的体现,是个人、家庭、社会和谐稳定的价值维系。

孝的价值观的本质在和谐。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孝道的实践与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质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现实地实现着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和谐统一。教育贯穿着感恩、为他、奉献、责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后,孝是天之道。中国传统道德将孝同天理、天道相联系,使中国人孝道德观同天人合一宇宙观、价值观相合一。这既体现了中国人宗教性的终极追求,又将和谐的价值理念贯穿于宇宙人生,植根于每一个人的心中。

“礼”的普及与践行是治理之道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外在维系核心在“礼”。对个体而言,“礼”是立身达人之本。对群体而言,“礼”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义之枢、天地之理。礼仪对个人的实践重在冠、昏、丧、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环节和重大场合。应该说,中国古人的一生都在学习礼仪、践行礼仪、维护礼仪。人的文明化、社会化的标志就是礼仪化。

在群体社会生活层面,礼在士相见礼、乡饮酒礼、乡射礼、贺庆之礼、饮食之礼、养老礼、丧礼、祭礼等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各个环节进行规范,使群体生活的每一位成员均了解在社会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礼业已成为中国人生活的文化符号,成为乡规民俗的基本准则和理念。

中国传统礼仪同社会制度的结合,使“礼制”成为中国传统社会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追求。“禁于将然之前”的道德教化与“禁于已然之后”的法制规范在“礼制”的具体推进实践之中紧密结合起来。当然,其中的遵从、固化等级制的部分是我们今天要坚决剔除的。
“礼”上升到社会普遍价值观层面,则是别、让、敬、同、和。“礼”的核心是实现人与动物的区别。在礼的实践中,中国人首先要培养敬畏的心理与意识,即敬畏天地、敬畏规律、规则。其次,礼培育了中国人的“诚”。“心诚则灵”是中国人的普遍行礼准则。最后,礼使中国人走向和平。“礼之用,和为贵”。礼使中国道德价值观的和平、友好进入到人际交往之中,进入到与群体、自然的友善相处之中,使中华民族走向“礼仪之邦”。

“勤”的固化与应用是存续之则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在中国人生产、生活和发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华民族在道德价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务是勤劳。《左传》言:“民生在勤,勤则不匮。”首先,在榜样的树立、舆论的导引上进行推动。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进行导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应法天,要努力奋斗。于是,中国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后,在价值观念的确立上坚持不懈。“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观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这是中国“重生”文化的价值观基础。

中国人是以家庭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实践一是开源,即劳作、奋斗;二是节流,即节俭戒奢。《尚书》言:“克勤于邦,克俭于家”。

在创建事功上,中国文化既倡导“夙夜在公”的勤劳公忠价值观;又将“一沐三捉发,一饭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诸葛亮式为民作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弥”的理念及实践观。可见,勤已成为指导中国人的存续法则和生生不息的价值圭臬。

“新”的缔造与日进是超越之源

在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中,“新”与中国人的理想、梦想与超越境界的追求与实现相联系。

《周易》是对上古文化价值的总结和对后世中华文明价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强调“日新”。其次,强调要“与时偕行”。最后,要谋求变化和发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为代表的中国文化的共同弘扬及实践,使创新成为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传统“新”的价值观在社会实践层面的运用也处处体现。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处事安身上,强调“敬其在己”;在立业上,追求“备物致用,立成器以为天下利”。这种求“新”的精神,在中国古代儒商的开拓实践中,在科技的进步上,在文学的创作上,甚至在中医理论及实践中等诸多方面均能够实现不断发展与突破。中国文化中的求新求变与不断创新使中华文明不断进步。

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新”的本质在于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认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实现对生命尊严和生命价值的肯定的。这种超越的特点在于:其一,在肯定主体的存在,在肯定现实、现世的存在中实现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炼”。其三,在群体之中追求超越。中国文化强调“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国传统价值理念在人的终极追求上的价值导引,强调在群体中实现理想、梦想。这种倡导现实超越性及在群体中追求实现理想的价值理念使中国传统道德价值观具有了穿越时空的永恒的价值与意义。

Ⅵ 亚瑟·叔本华《论道德的基础》的主要思想是什么

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可以分成三种:希望自己快乐,希望他人痛苦,希望别人快乐。他将这三种动机分别概括为利己、恶毒、同情,其中利己和恶毒是非道德的推动力,只有基于同情是真正的道德行为。
关于道德的基础问题,叔本华反对把人的幸福或快乐满足作为道德的基础的传统观点,认为幸福或快乐与道德之间并没有必然联系。相反,道德行为本身意味着对个人幸福的否定,意味着行为者本身必然要忍受更大的痛苦,或者干脆说,道德是对生命意志的否定和牺牲。因为道德行为只能是一种为他的给予,它建立在牺牲自我利益的基础上,这恰恰与生命意志的本性是背道而驰的。
在叔本华看来,人的本性不能产生出道德,道德只能是“人为的产物”。与其说是道德的基础在于人性,毋宁说在于人类共同本性的要求。这种要求改变了人类行为动机的结构,使单纯的利己主义动机变成了一种多因素的复合动机。叔本华认为,人类行为的动机不外乎三种,即,(1)利己主义(egoism),(2)恶意(malice),(3)同情(compassion)。从利己主义只能是自私利己的行为,这属于普通人的生活境界,是人性正常的表现,它是人类行为最基本最普遍的动因;从恶意的动机出发,必然是只关注他人的灾祸,它不仅是自私自利的行为,而且是一种意志侵略和掠夺,这有违正常的人性,属于动物式的生活境界,它是纯粹的意志冲动;这两种行为都无道德价值可言,只有从第三种动机出发的行为才有道德意义。同情是自我对他人的奉献,是以压抑自我生命意志为代价换取他人生命意志的发展。因此,它是强制性的、痛苦的、相对的。在叔本华看来,从同情出发的行为有两种道德价值意义:一种是履行公正,一种是履行仁爱,由此形成了公正与仁爱两种基本德性。

Ⅶ 论人生道德观与价值观

我们的人生习惯了去模仿别人习惯了被别人改变我们总是被现实两字所困说实在的内我们就是无法容在与现实面对面时找寻真实的自己不是我们没有爱而是我们不愿去面对我们真实的情感我们的人生的价值?这一点我们要去问谁?我们活着的意义我们自己都不知道还有谁会知道无论现实还是网络人们总是带着面具生活但不要忘记了自己面对问题我们总喜欢逃避如果你能直面死这个问题那也许我们就能理解我们活着是为什么现实无论怎么改变轮到选择的终究是我们让自己纠结的是我们自己如何让自己幸福我们自己最清楚我们不幸福了我们要去怪谁?是我们自己选择的人生如何让人生有意义我们就去做被道德所困的不是人而是你每个人都有选择的权力如果没有价值了就去死啊面对没有意义的人生人们会做出三个选择一死二就这样下去三去寻找真正的人生说到底楼主说是问问题其实只是在问自己吧我只知道我的人生有没有价值是我决定的至少我努力的去按照我觉得有意义的人生去活了

Ⅷ 尼采的道德价值核心是什么

追求生命的意义,解放生命,希望赋予生命艺术的气息和审美的意义。
批判陈旧的道德思想,以“超人”的理想和“末人”的形象试图真诚地探索和解决生命问题。
但是尼采的思想攻击性较强,也散发出一些自我吹嘘的味道。

Ⅸ 谈谈你对中国传统道德的认识及其现实价值

这是一个与“现代文化”相对的名词。所谓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每一个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它有着特定的内涵和占主导地位的基本精神。它负载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影响着一个民族的生活方式,聚扰着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凝聚力。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保留在中华民族中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中国文化。它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生活方式、礼仪制度、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艺术、教育科技等诸多层面的丰富内容。

文化是一种历史现象,每一个时代,都有着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并随着社会物质生产的发展而发展。文化又是一种地域现象,不同国家、民族的文化,都有着各自的特征,而且相互交融和渗透。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相比,中国文化是世界上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中华民族又具有多源一体的发展格局,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三个基本特征:第一、源远流长,绵延不绝,具有强烈的时代性和顽强的再生力。第二、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具有鲜明的整体性和多元性。第三、长于积淀,注重交流,具有相当的稳定性和一定的开放性。

三、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必须在分析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吸收和继承中国传统文化。

现实是传统的继承,传统是现实的基础,没有传统便没有现实。对待传统文化有两种态度:一种是虚无主义,一种是国粹主义,这两种态度都是不正确的。我们应当正确地对待我们祖国的文化遗产,反对虚无主义,就是要充分认识祖国文化的精华,我们中国文化有许多在今天也该大讲特讲的部分,比如,儒家思想中有关对人性的论述,提出的伦理道德等观念,至今还有现实指导意义。反对国粹主义,就是也要看到中国文化中的糟粕,也以儒家思想而言,两宋理学中那些“存天理,灭人欲”观点,实在让人反感而不能接受。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它作为一种积淀性文化,长期以来,形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民族精神。开展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就是为了让广大的青少年学生能够广泛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辉煌成就,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的情感,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奠定深厚的大中华文化底蕴,并激励他们去创造更大的辉煌。

热点内容
规委会决议的法律效力 发布:2025-09-28 02:13:47 浏览:528
经济法主体分类 发布:2025-09-28 02:09:30 浏览:128
酒店客房管理规章制度 发布:2025-09-28 02:09:28 浏览:822
人民法院服装图片 发布:2025-09-28 01:57:19 浏览:848
驾驶员的管理条例 发布:2025-09-28 01:56:36 浏览:258
cpa经济法考试特点 发布:2025-09-28 01:56:36 浏览:529
组织企业员工进行法律知识竞赛 发布:2025-09-28 01:56:36 浏览:629
七八刑法 发布:2025-09-28 01:56:27 浏览:173
法官帮助被告 发布:2025-09-28 01:55:49 浏览:460
律师事务所公平竞争法律服务 发布:2025-09-28 01:50:06 浏览:1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