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

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

发布时间: 2021-11-27 18:32:05

Ⅰ 宗教与道德的联系与区别

一、联系:

宗教与道德同为社会意识形态,存在着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宗教与道德之间的相互影响,既为经济基础所决定,也随着经济基础的变革而发生相应的变化。在原始社会,原始宗教通过宗教神话和宗教礼仪来强化道德的社会影响力。

在阶级社会中,统治阶级总是利用宗教为自己的阶级利益服务,用神和天命的安排来神化现在的统治秩序和人与人的阶级关系,用来世的天堂使被统治阶级安于现实的苦难。

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它或者为统治阶级的统治和利益服务,或者当被压迫阶级变得足够强大时,代表被压迫者的利益反抗统治阶级的压迫。宗教对道德的影响也体现在这两个方面,即把统治阶级的道德神圣化和成为被统治阶级反抗统治阶级的道德的宗教外衣。

宗教与道德的关系具有与以往阶级社会不同的特点。经过宗教制度的改革,我国的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中的封建剥削制度被革除;天主教、基督教中开展的反帝爱国运动使得这两个宗教成为中国人民独立自主自办的宗教。我国的宗教已不再是剥削阶级利用的工具。宗教在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存在是因为还存在着宗教赖以存在的条件。

在社会主义时期,虽然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神关系的部分仍然是约束信教群众行为的准则和规范,但是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部分,如佛教的"五戒十善",基督教、天主教的"十诫"等等,与社会主义的道德有某些共同之处。

宗教信徒以宗教道德中涉及人与人关系的世俗性道德约束自己的行为,与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道德原则对人们行为的要求并不冲突。这是宗教能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的一个重要方面。社会主义的道德应该吸收宗教道德和教规、教义中的某些积极因素,宗教道德只有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才能存在。

二、区别

1、从存在的维度来看:

道德存在的领域始终不出人与人关系的现实维度,宗教则与道德不同,始终走在人与神关系的维度上。

2、从与生存活动距离来看:

宗教离生存活动远,而道德离生存活动近。

3、发挥作用的方式:

道德是非强制的,约束主要来自于内在的良知,而宗教对于信仰者是绝对的权威。

Ⅱ “道德宗教”

基督教入华以来,与作为中国文化砥柱的儒家思想交触,一方面相互抵制,另方面,也引发相互适应。如:一些西方传教士反对敬天、祭祖,宣导反儒、超儒,儒家卫道士则指责基督教“用夷变夏”、“夺人国土、乱人学脉”。而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著儒服儒冠,“以儒释耶”,就是基督教对在中国占有法权地位的儒学所采取的适应举措。当然,适应并不是单方面的。儒学想拓展新的发展方向,呈现新的理论形态,也不得不适应基督教,并在其启发与促进下,维护自己的精神义理。
本文从剖析当代新儒学思想集大成者牟宗三的宗教观出发,寻觅基督教信仰在当代新儒学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从基督教的立场,评价牟宗三的道德宗教观。

一、儒学宗教观的演变

自二十世纪初,一批儒家学者为了改变儒学“食古不化”的格局,开始重构儒学体系向现代形态转变。这个工作始自梁漱溟竭力复兴中国文化的合理价值,直到牟宗三的“即道德即宗教”道德形而上学体系的建立。笔者认为有必要以梁漱溟的宗教观为对比,审视整个发展的思想态势及理论方法。

1、儒家与宗教的关系
梁漱溟认为儒家不是宗教。他认为宗教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宗教必以对人的情志方面之安慰、劝勉为他的事务;(二)宗教必以对人的知识之超外背反立他的根据。”1 在梁漱溟看来,宗教必须拥有超绝的实在、神秘的认识、情志劝勉的功能,缺一不可。2 儒学虽拥有与其他宗教同样伟大的作用,却不具备超绝和神秘性,因此它似宗教而非宗教。
牟宗三则认为,儒家思想就是宗教。首先,他视宗教内容包括两方面:一曰事,二曰理。事便是维持宗教信仰所需要的仪式和活动,理是“神”与人之间的沟通。自事方面看,儒家将宗教仪式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礼乐;自理方面看,儒学具有极圆成的宗教精神,重点为如何体现天道,强调道德意识、道德实践。其次,宗教应有两个功能:一、它须尽日常生活的责任。比如祈祷、礼拜、婚丧礼节等。二、宗教能启发人精神向上之机。耶稣说的“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中,“道路”就是指导精神生活的途径。牟宗三认为,“儒教之为日常生活轨道,即礼乐(尤其是祭礼)与五伦等是”,而周公制礼作乐,定日常生活的轨道,之后孔子说明其意义,点醒其价值,就是指导精神生活的途径。牟宗三认为,宗教的信仰对象必须是超越的,这是宗教所以成为宗教的根本。在

儒家思想中,“天道”高高在上,具有超越意义。从儒学的内容、功能及超越性出发,牟宗三最终提出了“作为宗教的儒教”这一命题,认为儒家思想可以当之无愧地称为儒教。3

2、宗教与道德的关系
梁漱溟在《中国文化要义》一书中,认为中国缺乏宗教思想,应该以家庭伦理生活来填补其不足,进而提出“伦理有宗教之用”和“道德代宗教说”,4 换言之,宗教与道德在功能上堪称一致。但他似乎更看重两者间本质的差别。他认为:
“道德为理性之事,存於个人之自觉自律。宗教为信仰之事,寄於教徒之恪守教诫。中国自孔子以来,便受其影响,走上以道德代宗教之路。这恰恰与宗教之教人舍其自信而信他,弃其自力而靠他力者相反。”5
相反,牟宗三将儒教称为“道德的宗教”。他认为道德和宗教是等同的,“此亦道德亦宗教,即道德即宗教,道德宗教通而一之者也。”6 牟宗三回到宋明儒学去寻求其理论渊源,认为宋明儒之重点,在道德的本心与道德创造的性能上。他试图以道德作为本体,开出整个道德形上体系,以个体有限的道德行为达於无限的道德境界。

3、基督教所起的作用
同样是面对“儒学”、“宗教”、“道德”,梁牟之间却演绎出完全不同的结论。撇开儒学体系内部的演进不论,从牟宗三的思想表述及体系的建构方法中,我们依稀可以看到基督教信仰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1) 启发作用。首先,是基督教信仰在西方文化中的作用。牟宗三认为:
“一个文化不能没有它最基本的内在心灵。这是创造文化的动力,也是使文化有独特性的所在。依我们的看法,这动力即是宗教,不管它是什麼形态。依此,我们可说:文化生命之基本动力当在宗教。了解西方文化不能只通过科学和民主政治来了解,还要通过西方文化之基本动力——基督教来了解。了解中国文化也是同样,即要通过作为中国文化之动力之儒教来了解。”7
显然,为了使儒学继续在中国社会生活的建设、发展中,发挥其核心基础的作用,牟宗三从基督教信仰作为西方文化的核心和文明的推动力得到启发:既然“西方道统在基督教,”8 那麼,何不将儒家的思想阐释为中国文化核心的宗教?
其次,是来自基督教信仰的超越层面。牟宗三认为,儒家的道德实践,决不限於庸言之信、庸行之谨之类。因此,就不单是藉传承和长期习练,而把外在规则内在化的过程。儒家的道德自律,必须以心体为本,而心体的确立,就开出了展露本体界的道德进路。牟宗三“道德的形而上学”的根基为:道德意识是先验的本体。他将“道德”提升到形上的层面,认为应当建立一种“道德的形上学”(Moral Metaphysics)。这种“道德形而上学”应用於宗教观,是以“仁”作为“创造力本身”,它是一种本体性的存在,是宇宙万物最后的本体。而天道便是“仁”的客观化体现,是人们超越的信仰对象,相当於其他宗教裏“神”的地位。牟宗三甚至认为“儒家讲天道,天道是创造性本身,而上帝也是创造性本身。如果把天道加以位格化,不就是上帝,不就是人格神吗?”9

(2)促进作用。牟宗三道德化宗教观的形成,一方面是在基督教信仰的启发下所做出的积极适应,同时,也是在以基督教文化作为底蕴的西方文化压力下,对儒学的生存状况做出挽回式的辩护。在那个时代,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大陆高歌猛进;而西方学者认为儒学缺乏外在的超越层面,因而不能在世界文化整体中得到足够的关注;儒家思想在当时社会现实层面的失败已成定局。关於这一点,大陆学者郑家栋认为,不断地强调和凸显儒家思想的超越意识和宗教精神,是“五四”以后新儒学发展的重要趋势,这方面是在新的历史情境中,挺立和维护儒家思想之精神义理的必要前提,同时也与回应来自西方基督教传统的挑战有关。10

二、从基督教观点的评论
牟宗三对宗教的理解,及对儒教的种种诠释,为新儒家其他学者的进一步反思奠定了理论基础。杜维明和刘述先等人对儒学宗教性问题的阐述,都是发挥牟先生“超越而内在”的看法。但同时,牟先生的“道德的宗教”引发了众多非议,以下从基督教的角度,针对牟宗三的“即道德即宗教”,提出几点质疑:

问题一:“道德”能否作为牟宗三宗教思想的本体基础?
当牟宗三将“道德”或“仁”作为本体时,问题随之产生:有善恶限制的“道德”如何能成为绝对的本体?本体是没有任何规定性、或者说其规定性尚未展开出来;而“仁”或“道德”是有规定性的、相对的。不仅善恶互相对峙,整个道德意识也与认知意识互相对峙。作为有规定性的“道德”,无疑不能充当衍生万物的本体。正如汉斯·昆所说,一个没有传统宗教信仰的人,“即使在事实上让自己接受了绝对的道德规范,也不可能解释伦理义务的绝对性与普遍性。总无把握的是:为什麼我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随时随地都要绝对遵循这些规范——甚至当这些规范与我自己的利益完全背道而驰时,也要遵循?”11

问题二:牟宗三的宗教观有没现实意义?
对於牟宗三道德化宗教观的批判,另一个角度为现实性的质疑。劳思光对当代新儒家的批判,同样适用於牟宗三的思想:新儒家注重内在的心性工夫,舍事而求理。建立普遍性的观念理想是其所长,但是如何把普遍理想客观化,成为外在的规法、客观尺度,在事中显理,则缺乏交待。12 理论的有效性必须通过社会的实践来检验。牟宗三企图“以宗教成教化”,但是,儒学既缺少宗教的建制,也缺少意识形态的支持,剩下的只是一些空中楼阁,而道德本体的“创造”,也只能停留於道德的良好观念中。

问题三:“内在超越说”能否作为挺立儒家精神义理的途径?
有的学者认为,儒教缺乏对现实问题的关注,是它内在超越的观点所导致的结果。由於儒学对内在与超越之间缺乏明确的区分和界定,在发展过程中,便出现了“屈天以从人”的现象,对神圣的向往缺乏应有的力度,导致前进的动力不足。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儒家的理想性,而是由於把现实存在混同於超越理想,从而对现实社会人生的评判,失去了超越的尺度和依据。例如:把现实的伦常法规等同於超越、永恒的道德之善,就会出现戴震所批判的“以理杀人”的情况。13
利玛窦讲过一段话,或许有助於我们对牟宗三的宗教观及中国文化的反思:“吾窃贵邦儒者,病正在此常言明德之修,而不知人意易疲,不能自勉而修;又不知瞻仰天主,以祈慈父之佑,成德者所以鲜见。”14(本人窃以为贵国儒者的弊病正在於,虽常谈道德修养;却不明白人能立志极易疲软,缺乏自勉的修习能力;又不明白应当仰靠上帝,祈祷天父的护佑,所以道德有成之士极为罕见。)

Ⅲ 宗教与道德(伦理)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道德最早来源与民族文明的发展,民族文明慢慢的发展出了信仰,由此专产生了宗教,宗教只是拥有属共同信仰的一群人的精神集合。宗教具有道德基础。你可以看看英国人 博兰特罗素的《西方哲学史》 约翰洛克的《政府论》第一部,你还可以看到宗教不仅仅与道德有关联,还与政治和法律有关联,所谓的法律依据,追溯到最源头就是宗教信仰或者古典经典。

Ⅳ 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哪里

一、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人类和自然关系的两重化,社会关系的神圣化

1、人类和自然关系的两重化

“关系”的根本规定性在于它之为主体而存在的性质。而世 界各地的原始宗教最初都主要地是从人对自然界的这种“关系”中产生的,人对自然的 依赖感和恐惧感是宗教观念产生的重大动因。

2、社会关系的神圣化

人为了从事生产活动必须成为社会存在,必须同他人发生关系,产 生社会联系。 这样,人们在满足自己的生存需要或欲望的过程中, 便不仅感到有 “神化” 自然的需要,而感到有“神化”社会关系的需要。 (原始人为了生存,要与他人合作, 因此认可“神圣化”的氏族制度)

二、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

1、对古代文化的认识不足

2、对自然认识不足

3、人类对自然的精神活动和机体活动的关系认识不足

4、人类还不能正确地认识生与死的区别

(4)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扩展阅读:

宗教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出现的一种文化现象,属于社会特殊意识形态。

古时由于人类对宇宙的未知探索,以及表达人渴望不灭解脱的追求,进而相信现实世界之外存在着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或实体,使人对该一神秘产生敬畏及崇拜,从而引申出信仰认知及仪式活动体系,与民间神话一样,其也有自己的神话传说,彼此相互串联,本质是一种精神寄托和终极关怀。

Ⅳ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和联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区别:

1、产生的社会条件不同

道德宗教与人类社会的形成同步,法律是私有制、阶级和国家出现后才有的。

2、表现形式不同

法律不论是成文法还是判例法都以文字形式表现出来,道德宗教的内容则主要存在千人们的道德意识中,表现在人们的言行上。

3、体系结构不同

法律是国家意志的统一体现,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有不同的位阶和效力。道德宗教虽然有共产主义道德、社会主义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以及家庭美德之分,但不具有法律那样的严谨的结构体系。

法律与道德宗教的联系:

1、法律是传播道德宗教的有效手段。道德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社会有序化要求的道德宗教,即社会要维系下去所必不可少的”最低限度的道德”;第二类包括那些有助于提高生活质量、增进人与人之间紧密关系的原则,如博爱、无私等。

其中,第一类道德宗教通常上升为法律,通生制裁或奖励的方法得以推行。而第二类道德宗教是较高要求的道德,一般不宜转化为法律,否则就会混淆法律与道德宗教。

2、道德宗教对法律的实施有保障作用。守法者的法律意识、道德宗教观念的加强,都对法律的实施起着积极的作用。

3、道德宗教对法律有补充作用。有些不宜由法律调整的,或本应由法律调整但因立法的滞后而尚“无法可依”的,道德宗教调整就起了补充作用。

(5)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扩展阅读:

道德的特征

1、共同性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会的不同阶级,甚至不同社会的不同阶级的道德之间,由于类似或相同的经济条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着某类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个性特征,包括民族的精神、气质、心理、感情、性格、语言、风俗、习惯、趣味、理想、传统,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诸多方面。不同民族间道德的原则标准亦有所不同。

3、历史继承性

道德与其它观念一样,既有发展的一面,又有继承的一面。

4、自律性

道德主体借助于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借助于对现实生活条件的认识,自愿地认同社会道德规范,并结合个人的实际情况践行道德规范,从而把被动的服从变为主动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变为自己内在良好的自主行动。

5、变化性

道德观是不断更新变化的,不同时代道德是有侧重的,某种方面说,在不同的时代评价古代都有其局限性。

6、传播性

道德观的来源于对世界的认识,而对世界的认识是在变化的,所以道德观也是变化的,是学习的,是可以传播的。

Ⅵ 有没有人知道柏格森关于道德和宗教的两个来源是什

两个来源:一是作为“义务”的道德;一是作为“抱负”的道德。有点同义反复。。。。。。好吧,说白了就是“义务”和“抱负”的当下的生命体验,绵延的时间之流。个人感觉只要掌握“绵延”和“直觉”就好了,着重区分他和kant直观的时空的不同。

Ⅶ 宗教的起源(原始宗教和古代宗教)

原始宗教是名字被给宗教没开发社会的都市和技术上复杂形式那些传统, 经常被隔绝的, preliterate 文化的信仰和实践。 期限是引入歧途的在建议, 那些人民宗教比"先进的" 社会宗教是以某种方法较不复杂的。 实际上, 研究被执行在大洋洲, 美洲, 和次级Saharan 之中非洲的本地人显露了富有和非常复杂宗教, 组织人民的生活的最小的细节。
古体文化宗教- Paleolithic, Mesolithic, 和新石器时代的文化- 并且指原始。可利用的证据为史前宗教是很有限的至于使任一重建高度投机。 学者譬如Mircea Eliade, 然而, 强调了当代野外工事的重要性在夺回早期的人类宗教生活的感觉。

从17 世纪在西部世界里学者推测在人类文化起点的问题由利用经验主义的数据被收集关于宗教信仰和实践在新世界之中, 非洲, 澳洲 , 南太平洋的非欧洲文化, 和在别处。 宗教因而成为了塑造了当前的想法关于起源的人的知觉和机关的研究领域的当中一个。 宗教, 作为人的经验和作为那经验表示, 被观看了作为人的知觉一个原始模型, 最清楚看在原始文化。 它是重大的, 第一系统的论文在学科人类学, 爱德华B Tylor 的原始文化(1871), 有"宗教在原始文化" 作为它的副标题, 并且第一人被任命对社会人类学一把教授的椅子在不列颠是詹姆斯·Frazer, 比较民间传说, 魔术, 和宗教的巨大的研究的作者先生, 金黄大树枝。
原始宗教的理论
原始宗教的本质的理论行动了在二根杆之间: 一intellectualistic 和合理, 另一心理和不合理。 Tylor 和Frazer, 两个谁依照由信仰超群绝伦描绘看了原始宗教在魔术和未看见的力量或力量, 代表知识分子- 合理的位置。 Tylor 根据了原始宗教的他的解释想法, 原始人民做一个错误逻辑推断- 一个智力错误。 他认为, 他们混淆主观和客观现实在他们的信仰重要力量(灵魂) 礼物在生物是可拆和有能力在独立存在上在它自己的方式下。 梦想, 他认为, 也许是为这个错误的一个依据。 原始宗教的Tylor 的定义作为泛灵论, 信仰在精神生存, 表达他的解释, 原始宗教的依据是信仰分隔和可拆的重要力量组成象岩石, 树, 和植物物理世界是正真正的的一个suprahuman 领土现实。
原始宗教的一个反对的解释来自一种实验性和心理方法到数据。 R.h. Codrington 的研究美拉尼西亚人(1891), 他描述了Mana 的意思作为超自然的力量或影响由美拉尼西亚人体验, 为其它学者依照扎根提供一个依据解释自然的动态力量的原始宗教的起源和解释于经验由原始人民。 这个观点最著名的口译员是英国考古学家罗伯特R Marett 。这种理论的变异也许看在Lucien 征收工作- Bruhl, 区别了在一逻辑并且prelogical 思路之间在分析这认为那发生通过经验这个方式 , 并且Rudolf 奥多文字, 描述了人的知觉这个方式的具体宗教意思。

其它知识分子- 对原始宗教的理性主义的方法由Emile Durkheim 举例证明, 看了宗教作为社会和它的结构的神化。 宗教的标志出现作为"集体表示法" 社会球形, 并且仪式起作用与社会团结个体。 克劳德·Levi - Strauss 行动在Durkheim 之外为明确表达社会结构被举例证明在神话和标志的方式用。 从当代语言学开始结构想法, 他争辩说, 有人的逻辑的一个普遍形式并且, 区别在想法原始和现代人民之间不可能根据不同的方式想法或逻辑而是宁可区别在逻辑经营的数据。

Religious Experience and Expression
方法- 心理或知识分子- 被接受, 它是确切, 原始不同地体验世界比人在现代文化。 少数会举行那, 区别可能由智力的一个异常水平被解释。 Levi - Strauss, 和被表明了, 相信, 原始人民的智力力量与那些是相等的人在所有文化并且区别在想法之间二个方式也许归因于事被认为。 他提到原始想法作为具体想法。 由这他意味, 这样想法表达与每天世界相关的对象和经验一个异常方式。 这个认为的形式, 他用神话, 仪式, 和亲属关系系统, 但所有这些表示说, 自我表达实现部下的合理的命令。
Mircea Eliade 表达了一个相似的位置。 为他, 原始文化是更多开放对自然形式世界。 这开放性给他们体验世界作为神圣的现实。任何东西在世界可能显露某一方面和维度神圣对人在原始文化。 揭示这个方式称hierophany 。 在Eliade 的理论上, 显露神圣是总经验。 它不可能被减少到合理, 不合理, 或心理; 经验的神圣包括他们全部。 这是这些经验是联合和接受描绘神圣的方式用。 许多表面上不同和经常被反对的意思的综合化入团结是什么Eliade 意味由宗教标志。

神话是宗教标志的综合化入一个叙事形式。 神话不仅提供世界的一个全面看法, 但他们并且提供为解密世界的工具。虽然神话也许有相对物在礼节样式, 他们是世界的神圣的表示的自治方式为原始人民。

仪式
宗教行为的当中一个最弥漫的形式在原始文化表达由仪式和 ritualistic 行动。 仪式的形式和作用不同。 他们也许执行保证厚待神, 对保护罪恶, 或标记一个变化在文化状态上。 在多数, 但不是所有, 案件一个病因论神话为仪式提供依据在一个神的行动或命令。
通常, 仪式表达巨大转折在人生中: 诞生(开始存在); 青春期(性状态认识和表示); 婚姻(一个成人角色的采纳在社会的); 并且死亡(回归到祖先的世界) 。这些段落礼拜式变化以形式, 重要性, 并且强度从一文化到另一个为他们被栓对几其它意思和仪式在文化。 例如, 南新几内亚和印度尼西亚原始文化给予对死亡和殡葬礼拜式仪式的一巨大重视。 他们有精心制作的神话描述地方的地理死者和死者的旅途对那个地方。 几乎不任一个礼节意思被给诞生。 Polynesians, 另一方面, 有精心制作的诞生仪式和给予对殡葬仪式的较少重视。

几乎所有原始文化注意青春期和婚姻仪式, 虽然有一个一般倾向给予更多注意对男性青春期礼拜式比女性。 由于青春期和婚姻象征事实孩子获取成人角色在亲属关系系统特别是, 和在文化总之, 多数原始文化认为仪式围拢这些事件非常重要。 青春期仪式经常伴随以礼仪割除阴茎或某一其它操作在男性阴部。 女性割除阴茎是较不共同, 虽然它发生在几文化。 女性青春期礼拜式经常与月经周期的开始有关在年轻女孩。

除这些生命周期仪式之外, 仪式同新年的初期联系在一起和种植和收获时间在农业社会。 众多其它仪式被发现在狩猎- 和- 会集社会; 这些应该增加比赛和给猎人更加巨大的英勇。

仪式其它组与偶尔的事件, 譬如战争, 天旱, 浩劫, 或非凡事件有关。

仪式高度是被构造的行动。 人各人或类有特殊风格化角色扮演在他们。 当一些仪式要求共同参与, 其他人由性, 年龄, 和类型活动制约。 因而启蒙礼拜式为男性和女性是分开的, 并且唯一猎人参加狩猎仪式。 有并且仪式对战士, 铁匠, 魔术师, 和占卜者被限制。 在西苏丹的Dogon 之中, 礼节系统集成生命周期仪式以职业崇拜; 这些反之与一个复杂宇宙学神话有关。

神的生存
神的生存通常知道通过他们的显示方式。 创作者- 神通常是天空的神。 天空作为卓绝一个原始表示是神圣的力量的当中一个模范形式。 天空的神经常被认为拥有最后力量。
明显的相似性以形式在原始文化和犹太教, 基督教, 回教, 和 Zoroastrianism 的唯一神性之间至尊天空神带领宗教的一些西部学生讲话"原始一神教。"由这他们建议宗教的退化而不是宗教的更加理主义的演变从多神论 , 通过henotheism (几个神存在, 但与一个统治), 对一神教。 原始一神教的最热中的拥护者是Wilhelm Schmidt, 并且是人种学者的奥地利天主教教士。 在他的意图原始的神圣的形式是一个创作者- 天空的神。 神的这原物和第一揭示由注意丢失了或遮暗了由其它少许神圣的生存召唤, 并且在人类文化过程中的历史这个原始的创作者- 天空- 神被再发现了或记住了在monotheistic 宗教。 这个位置由当代学者主要拒绝了。

加盟对和存在在球形之内和天空一样- 神是神的存在的显示在阳光下和月亮。太阳的象征主义, 当分享天空的卓越的力量, 更加亲密地到人的社区的命运和与合理的力量的揭示有关必要定购世界。 太阳- 神是创作者由于他们的成长- 导致力量, 但是天空- 神创作者经常创造前nihilo ("在没什么外面"); 他们不要求人的代办处在他们创造性的容量, 并且他们撤出和在许多情况下有一点做与人类。

神的显示和出现在月亮是与那太阳不同。 月亮- 神同一个更加节奏性的结构联系在一起; 他们打蜡和减少, 似乎更加脆弱和更加可胜任损失和获取。 月亮- 神经常是女性以形式和同女性特征联系在一起。 月亮- 女神是弱点和脆弱生活, 并且不同于太阳神, 她的命运不是历史命运强有力的统治者和帝国, 而是命运人生周期的诞生, 生活 , 和死亡的揭示。 神显示自己的其它地方是以水, 植被, 农业, 石头, 人的性别的自然形式, 等等。

神的样式, 当然, 明显变化在不同的类型社会之中。 寻找- 和- 会集文化, 例如, 不仅有语言和仪式与狩猎有关, 而且经常有动物的阁下, 大师, 或女主人- 一个神是谁不仅创造了人和动物世界但谁关心对, 保护, 和并且提供动物给猎人。这种类宗教文化仍然存在在Mbuti 侏儒, Kalahari 沙漠的圣在非洲, 澳大利亚土人, 和爱斯基摩- 阿留申语之中。

有些更加复杂的宗教文化被发现在早期农业社会。 它共同地被接受, 农业的最早期的形式是一个女性礼拜式和女性权利。这意味着, 农业的礼物和力量提供了世界神圣能用人的种类的阴物被表达的手段。 农业仪式成为了怀孕, 诞生轮幅, 哺育的强有力的符号语言, 并且死亡。 这发展不暗示早期的母系社会亦不社会优势由女性。 在农业社会男性控制在期限的常规感觉, 但妇女的力量是然而有力和真正的。 在农业社会男性控制在期限的常规感觉, 但妇女的力量是然而有力和真正的。

在西部非洲一些文化文化宗教意思三层数也许被辩明。 你提到更加早期的农业, 女性象征主义和力量占了优势。 在秒钟内偷窃农业仪式和权利被刻画在男性象征主义和语言。 相反, 相等的合作男性和女性在文化生活的力量和意思象征在第三水平。 在这个区域当前文化更旧的层数能看在太后, 是"土地所有者"; 第二层数在王位系统; 并且第三层数在神话联系了蛋象征主义, 在宇宙学水平上是transmuting 性紧张手段入实用和谐。

神圣的要人
正神圣倾向于地方化以世界的自然形式在原始宗教文化, 神圣的意思由具体种类人并且定义。 一方面, 神圣也许被找出和由办公室和状态被定义在社会。在这些情况下角色和作用的院长或国王运载一个神圣的意思因为它被看见作为一个神的模型的模仿, 一般叙述在一个文化神话; 它也许并且被认为拥有神的力量。 这种类的办公室和作用通常遗传性和不依靠任一个具体或独特的个性结构于个体。
另一方面, 取决于具体类型个性结构和叫对特殊宗教职业单独神圣的的形式存在。 人譬如僧人归入这个类别。 僧人被吸收从在倾向于陈列特殊心理特征表明他们的开放性对神圣的意思一个更加深刻和更加复杂的世界比供给社会整个的年轻人之中。一旦选择, 僧人经受特别shamanistic 启蒙和由更老的僧人教辨认他们神圣的工作愈合和行为的的奇怪形式。 假使他们神圣的工作的本质, 他们必须经受训练的长期在他们是神圣和医治艺术的可胜任的实习者之前。 同样是真实的巫医和占卜者, 虽然这些经常继承他们的状态。

各个人在一个原始社会也许并且负担神圣的意思的一个普通的形式。 这样的意思可能被辩明在人的心理结构的元素。 例如, 在加纳之中Ashanti, 个体的血液被认为是从地球的女神获得通过那个体的母亲, 个体的命运从上流- 神, 和个性和气质从个体的父亲的tutelary 神。在神话和仪式上全部的宇宙学水平这些神的形式有获取单独和存在主义的意义的一个原始意思当它用人被表达。

总结
部下所有形式, 作用, 仪式, 要人, 和标志在原始宗教是分别在神圣和profane 之间。 神圣定义现实世界, 是为所有意味深长的形式和行为在社会。界 Profane 是对面神圣。 虽然它有方式存在和A quasi - 现实, 现实不根据一个神的模型, 亦不它起一项定货的原则作用对于活动或意思。 例如, 一个原始村庄被计划在空间的方式以仿效一个神的模型和因而参加神圣的现实。 空间外面村庄的组织的空间被认为profane 空间, 因为它不被定购和因此不参加意思由神的模型给予。
在这之间典型分别神圣和profane 是存在在几乎每个原始社会的水平。 倾向察觉现实用期限提供了由神圣的标记一个根本区别在原始和现代西部社会之间, 这分别被毁坏了。 开放性对世界作为神圣的现实大概是最弥漫和最共同的意思以所有原始宗教的形式和是存在在时间, 空间, 行为, 和活动的定义。 在农业社会男性控制在期限的常规感觉, 但妇女的力量是然而有力和真正的。

在西部非洲一些文化文化宗教意思三层数也许被辩明。 你提到更加早期的农业, 女性象征主义和力量占了优势。 在秒钟内偷窃农业仪式和权利被刻画在男性象征主义和语言。 相反, 相等的合作男性和女性在文化生活的力量和意思象征在第三水平。 在这个区域当前文化更旧的层数能看在太后, 是"土地所有者"; 第二层数在王位系统; 并且第三层数在神话联系了蛋象征主义, 在宇宙学水平上是transmuting 性紧张手段入实用和谐。

神圣的要人
正神圣倾向于地方化以世界的自然形式在原始宗教文化, 神圣的意思由具体种类人并且定义。 一方面, 神圣也许被找出和由办公室和状态被定义在社会。在这些情况下角色和作用的院长或国王运载一个神圣的意思因为它被看见作为一个神的模型的模仿, 一般叙述在一个文化神话; 它也许并且被认为拥有神的力量。 这种类的办公室和作用通常遗传性和不依靠任一个具体或独特的个性结构于个体。
另一方面, 取决于具体类型个性结构和叫对特殊宗教职业单独神圣的的形式存在。 人譬如僧人归入这个类别。 僧人被吸收从在倾向于陈列特殊心理特征表明他们的开放性对神圣的意思一个更加深刻和更加复杂的世界比供给社会整个的年轻人之中。一旦选择, 僧人经受特别shamanistic 启蒙和由更老的僧人教辨认他们神圣的工作愈合和行为的的奇怪形式。 假使他们神圣的工作的本质, 他们必须经受训练的长期在他们是神圣和医治艺术的可胜任的实习者之前。 同样是真实的巫医和占卜者, 虽然这些经常继承他们的状态。

各个人在一个原始社会也许并且负担神圣的意思的一个普通的形式。 这样的意思可能被辩明在人的心理结构的元素。 例如, 在加纳之中Ashanti, 个体的血液被认为是从地球的女神获得通过那个体的母亲, 个体的命运从上流- 神, 和个性和气质从个体的父亲的tutelary 神。在神话和仪式上全部的宇宙学水平这些神的形式有获取单独和存在主义的意义的一个原始意思当它用人被表达。

总结
部下所有形式, 作用, 仪式, 要人, 和标志在原始宗教是分别在神圣和profane 之间。 神圣定义现实世界, 是为所有意味深长的形式和行为在社会。界 Profane 是对面神圣。 虽然它有方式存在和A quasi - 现实, 现实不根据一个神的模型, 亦不它起一项定货的原则作用对于活动或意思。 例如, 一个原始村庄被计划在空间的方式以仿效一个神的模型和因而参加神圣的现实。 空间外面村庄的组织的空间被认为profane 空间, 因为它不被定购和因此不参加意思由神的模型给予。
在这之间典型分别神圣和profane 是存在在几乎每个原始社会的水平。 倾向察觉现实用期限提供了由神圣的标记一个根本区别在原始和现代西部社会之间, 这分别被毁坏了。 开放性对世界作为神圣的现实大概是最弥漫和最共同的意思以所有原始宗教的形式和是存在在时间, 空间, 行为, 和活动的定义。 力量的神圣是正面和阴性。 它是必要有适当的尊敬为神圣; 它必须接近和应付用非常具体方式。

一礼节行为定义联络适当的方式与神圣。 疏忽适当地行动谈到神圣打开门对消极神圣的力量的经验和作用。 具体期限为这消极力量在美拉尼西亚人之中是禁忌。 这个词成为了一个一般期限在西部语言表达意思的范围由是阴性和正面暗示并且吸引以及力量的的力量和作用排斥。

查尔斯H 长

参考书目:
一般:
E Durkheim, 宗教Life (1915 的) 基本的形式; M Eliade, 神圣和 Profane (1959), 和历史宗教Ideas (1978); E E Evans - Pritchard, 原始Religion (1965 的) 理论; J G Frazer, 金黄 Bough (1911 年- 36); C Levi - Strauss, 野蛮Mind (1962); L 征收- Bruhl, 原始Mentality (1923); B Malinowski, 魔术, 科学和宗教和其它Essays (1948); R R Marett, 门限 Religion (1914); J Skorupski, 标志和理论: 宗教的理论的一项哲学研究在社会Anthropology (1976 方面 ); E B Tylor, 原始文化(1891); F C 华莱士, 宗教: 人类学View (1966) 。

非洲:
E E Evans - Pritchard, 巫术, 神谕和魔术在Azande (1937 之中 ) 并且Nuer Religion (1956); M Griaule, 交谈与Ozotemmeli: 介绍Dogon 宗教Ideas (1948); G Lienhardt, 神性和经验: 丁卡人(1961 的) 宗教 ; J Middleton, Lugbara Religion (1987); B B C 光芒, 非洲 Religions (1976); C Turnbull, 森林People (1962); v 特纳, 标志森林: Ndembu Ritual (1967 的) 方面。

大洋洲:
F Barth, 仪式和知识在Baktaman 新几内亚之中(1975); G Bateson, Naven (1958); R/C Berndt, Djanggawul (1952); K O Bu rridge, Mambu: 美拉尼西亚Millennium (1960); M Eliade, 澳大利亚宗教: 介绍(1973); R Firth, Tikopia Ritual 和Belief (1967); B 西 Pacific (1922 的) Malinowski, 淘金人并且珊瑚庭院和他们的魔术: 土壤- 耕种和农业礼拜式在Trobriand Islands (1965) 。

美洲:
Hultkrantz, 美洲印第安人(1967) 并且信仰和崇拜的宗教在当地北美洲(1981); C Levi - Strauss, 科学的介绍 Mythology (1969); B G Myerhoff, Peyote 狩猎: Huichol Indians (1976 的) 神圣的旅途; G Reichard, 那瓦伙族人宗教: Symbolism (1963 的) 研究 ; G Reichel - Dolmatoff, Amazonian 波斯菊: Tukano Indians (1971 的) 性和宗教象征主义。

Ⅷ 宗教的四要素指的是什么谢谢!很急!

宗教观念、宗教行为、宗教体验和宗教体制。

宗教作为一种社会化的客观存在具有一些基本要素。这些要素分为两类:

一类是宗教的内在要素,其中有两部分:

1、宗教的观念或思想;

2、宗教的感情或体验。

一类是宗教的外在要素,也有两部分:

1、宗教的行为或活动;

2、宗教的组织和制度。

一个比较完整的成型的宗教,便是上述内外四种因素的综合。

(8)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扩展阅读

在近代宗教学中,有三种研究方法最有影响,一是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二是宗教心理学,三是宗教社会学。它们对宗教的本质和基本特性的看法各有侧重,在此基础上对宗教提出了不同的界说。

宗教人类学和宗教历史学一般强调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和神性物)为中心来规定宗教;宗教心理学则着眼于宗教信仰者个人内心世界对神或神性物的内在体验;宗教社会学则往往以社会为中心来看待宗教,把宗教对于社会生活的影响和功能视为宗教的核心和基础。

可以这样概括:在把握和规定宗教的本质问题上,第一种是以宗教信仰的对象(神或神性物)为中心;第二种是以宗教信仰的主体(人)为中心;第三种则是以宗教信仰的环境(社会)为中心。

Ⅸ 宗教产生的根源是什么

主耶稣就是道路,真理,生命

Ⅹ 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认识根源在哪里求解

望采纳。
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根源问题是宗教理论的基本问题之一。宗教神学家们将神确定为宗教的神圣来源;唯心主义哲学家又往往将某种抽象的、绝对的观念作为宗教的来源,或断言人天生就具有宗教意识。历史上许多唯物主义思想家对宗教产生的根源则提出了许多有益的见解,像18世纪法国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拉美特利、狄德罗;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都否定了宗教的神学来源,但又认为宗教存在的根源在于人民的愚昧与无知,是“傻子加骗子”的结果。19世纪德国伟大的唯物主义者费尔巴哈以其人本主义进一步提出了宗教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重要思想,得出了不是上帝创造了人,而是人按照自己的形象创造了上帝的结论,彻底否定了宗教和上帝的神学来源与哲学唯心主义来源,把宗教置于它的现实基础之上。但是他们在理论上都没有揭示出宗教的社会根源。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科学社会主义的过程中,以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分析了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根源,指出宗教的根源“不是在天上,而是在人间” ,[1](P436)只有到现实社会中的阶级矛盾、阶级压迫、阶级斗争中才能找到宗教最深刻的社会根源。马克思、思格斯和列宁还进一步从更深层次的意义上揭示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根源就在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不合理,以及对这两种不合理关系缺乏科学的认识和由此带来的心理上不能把握自己,从而使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对人成为盲目起作用的、异己的支配力量,将宗教的根源问题真正确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按照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宗教的产生和存在有其自然的、认识的、心理的和社会的根源。
一、自然根源是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最基本根源,是自然宗教的产生和形成的基础
在人类社会初期,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为自然对人的压迫。这一时期,由于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十分低下,突如其来的自然灾变常常对人的生存造成严重的威胁,人的生存必须靠自然的恩赐,但是自然界却往往不如人愿.它作为一种可怕的异己力量成为人类依赖和畏惧的对象。原始人对自然界这种异己的力量无法认识和理解而产生恐惧感。于是,他们认为在现实的物质世界之外,一定还存在着另一个人类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世界.存在着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这种力量主宰着人类的命运,人类对它只能顺从、祈求而不能违反。于是,对自然这种异己力量就产生了盲目信仰和祟拜,进而把自然界、自然力人格化为神灵加以膜拜,这样就形成了以自然崇拜为核心的最早的宗教,这就是宗教的起源。
宗教的起源对原始人来说是一种历史进步,是人类认识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起点。这种认识,尽管是对客观世界的虚幻、歪曲的反映,是错误的,但它毕竟是认识、思考主客观世界的开始。正像小孩子学走路一样,虽然第一步摔倒了,但毕竟迈出了人生的第一步。对此,马克思、恩格斯指出:“自然界起初是作为一种完全异己的、有无限威力的和不可制服的力量与人们对立的、人们同它的关系完全像动物同它的关系一样,人们就像牲畜一样服从它的权力,因而,这是对自然界的一种纯粹动物式的意识(自然宗教)。”[2](P35)自然根源是宗教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的根源,不仅过去和现在存在,将来很长一个时期也会存在。随着科学技术水平和人们认识水平的提高,宗教的影响会越来越小,但只要人们还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宗教就会存在。目前,宇宙中还存在很多尚未作出科学解释的现象,人们就可能把许多说不清的原因归结到宗教上。
自然宗教普遍存在于世界各民族的早期发展阶段。各民族生活的自然环境不同、谋求生存、生产和生活的方式不同,崇拜的对象也就不同。以采集为生的民族常以土地、水源和植物为崇拜对象,以渔猎为生的民族大多以山林河湖和动物为崇拜对象,而太阳东升西落所引起的昼夜变化和四季更替与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差不多是各原始民族共同祟拜的对象。原始人在对自然现象的祟拜中逐步形成了一系列仪式规定和禁忌观念,违背仪式规定和禁忌观念的行为就是犯了禁忌。原始人的自然宗教往往把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极为密切的自然界本身的一些自然事物或现象当成崇拜对象。图腾崇拜(图腾一词来自北美印第安人鄂吉布瓦部落的方言,意为“他的亲属或标记”。信奉图腾崇拜的原始人相信,他们分别源出于各种特定的物种,因而对于这些特定的图腾物种表现出特别的尊祟和敬畏。)形成表明,人类社会组织已脱离了本能的动物群体状态,成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社会群体。与图腾崇拜密切相关的是宗教伦理道德方面的禁忌和义务。因此,图腾祟拜构成了由自然崇拜向人格神崇拜过渡的中间环节。自然崇拜与图腾祟拜的区别就在于前者的崇拜对象在形式上是与人截然有别的自然现象,后者的崇拜对象逐步取得了人的形象。
总之,原始社会的宗教主要是自然压迫的产物.是把自然力和自然物神化的结果,它反映了原始人在征服自然中的软弱无力和对自然力的无知与依赖。对此,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指出:“单是正确地反映自然界就已经极端困难,这是长期的经验历史的产物。在原始人看来,自然力是某种异己的、神秘的、超越一切的东西。在所有文明民族所经历的一定阶段上,他们用人格化的方法来同化自然力。正是这种人格化的欲望,到处创造了许多神;而被用来证明上帝存在的万民一致意见恰恰只证明了这种作为必然过渡阶段的人格化欲望的普遍性,因而也证明了宗教的普遍性。”[3](P672)列宁也说过:“野蛮人由于没有力量同大自然搏斗而产生对上帝、魔鬼、奇迹等的信仰……”[4](P131)
二、认识根源是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深层次根源,在思维层面表现出人与自然关系的一种歪曲的、错误的反映
宗教是人类所特有的思维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在生产劳动的实践中逐步形成的抽象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结果。人类认识水平的历史局限性和认识论上的错误则是宗教产生的认识根源。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个历史时代的人们的认识水平只能与其时代相一致。在原始社会,人类的思维极不发达,原始人的意识基本上是一种以直观为主的形象思维,他们对周围事物的感性特征有惊人的把握能力,但在形成普通性概念方面却显得很无能。随着劳动工具的使用和改进,原始人的意识也在向前进步开始能把个别的观念上升为概念。但是由于思维能力受现实条件的局限,他们还不能认识事物的整体性和复杂性,对自然界很少有一般性的观念,在他们的头脑中,只有某座山、某条河、某种动物的概念,而没有抽象的、一般性的山、河、动物的观念。原始人这种直观形象思维十分强调意识与意识对象的同一性,以至于不能脱离经验对象而形成意识的内容。这种过分强调经验与客观对象的同一性、使原始人极易走向一个极端——把感觉、幻觉.甚至错觉的东西都当成与客观对象同一的东西,甚至可以形成一些与常识截然相矛盾的东西。如原始人形成的灵魂不死的观念,原始的氏族部落中的氏族成员把自己看成与团腾物种相同等。所以,这种简单的、抽象的思维的具体性、一开始就带有产生宗教观念的可能性。而直观地、片面地、孤立地观察自然界,过分夸大“现实威力”,用幻想和虚构来描述变幻莫测的大自然,这是原始宗教在认识论上的突出持点。
原始人把一般的单个概念和观念当作孤立的、富有生命力的并且超越人间的另一个“世界”.他们对自然界中的动植物、山川、河流和各种变幻无穷的天气情况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对自己的精神活动和机体活动,对生与死、对偶然性与必然性的不能认识和把握,在他们的意识活动中,似乎就存在两个世界,除了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物质世界之外.还有一个人们感觉不到的神灵世界,而且这个神灵世界在支配着物质世界。所以,恩格斯说:“在远古时代,人们还完全不知道自己身体的构造,并且受梦中景象的影响,于是就产生一种观念:他们的思维和感觉不是他们身体的活动,而是一种独特的、寓于这个身体之中而在人死亡时就离开身体的灵魂的活动。从这个时候起,入们不得不思考这个灵魂对外部世界的关系。既然灵魂在人死时离开肉体而继续活着,那么就没有任何理由去设想它本身还会死亡;这样就产生了灵魂不死的观念,这种观念,在那个发展阶段上决不是一种安慰.而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命运,并且往往是一种真正的不幸,例如在希腊人那里就是这样。到处引起这种个人不死的无聊臆想的,并不是宗教上的安慰的需要,而是由普遍的局限性所产生的困境:不知道已经被认为存在的灵魂在肉体死后究竞怎么样了。同样,由于自然力被人格化,最初的神产生了。”[5](P219-220)
宗教产生和发展的认识根源是复杂的。总的来说,只要人们的认识水平不能正确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时,宗教就会存在。列宁说的宗教根源中的“愚昧”并不等同于傻子,在这里,“愚昧”一词的内涵是个相对概念,是指人们的主观认识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世界的真实原貌,而是出现歪曲、虚幻的反映。具体来说,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情况。观察我国信教群体,从文化程度上看,文化程度低的人多,但也有许多文化水平高的人信教;从地域上看,农村信教人数高于城市,但城市信教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从 年龄上看,中老年人居多,但也有不少年轻人信教; 从性别上看,女性多于男性,反映出十分复杂的性别心理现象,但男性中信教人数也在不断增加;从经济状况上看,穷人比富人信教的多,但不少富人为了追求更多的财富也在寻求宗教保护。许多不信宗教的人头脑里也难免不受宗教的影响。这些说不清的信教现象,说明了宗教的复杂性。
总之,人类认识自然与社会的过程.有一个从不知到知、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从简单认识到复杂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正确的.也有错误的,而错误的认识就有可能使抽象的概念、观念不知不觉地转变成幻想而导致宗教观念的产生。
三、心理根源是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浅层次根源,是人们对自然力量和社会力量的情感反映
人类形成宗教观念的认识过程,不是纯粹抽象的,而是伴随着人们十分具体的情绪、情感等方面的心理活动,这些心理活动也构成了宗教产生的原因之一。如对超自然力量的至上感和万能感、神圣感和圣洁感、崇拜感和敬畏感、仁慈感和博爱感、恩赐感和祈求感、羞耻感和负罪感、悔恨感和忏悔感、苦难感和天命感、承受感和顺从感、虔诚感和神秘感等等。在宗教心理中,感情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费尔巴哈称感情是宗教的基本工具,上帝的本质不过是表明感情的本质。而感情的产生是与需要密切相连的。一个宗教信仰者在现实生活中缺乏把握感,为幸福的愿望的实现没有保证而焦虑时,便可能在心理上产生对超自然的神力的依赖,以期望神力来帮助他把握住现实,实现幸福的愿望。人的这种依赖主要是为了寻求满足精神上、感情上的某种需要,所以费尔巴哈说人的依赖感是宗教的基础,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社会中,每个人都是经常要与社会中的其他人发生交往的,每个有共同的信念、社会规范和道德观念的人组成的群体,往往能使群体的参加者得到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满足。宗教也是这样一种群体,有些人信仰宗教就是为了满足其情感交流和社会交往的需要。在宗教群体中,人们对信仰的认识,对人生的价值观念都能得到较快的传播,并形成一种群体的心理,对个体的行动起指导与约束的作用。
宗教的心理根源与宗教的认识根源相比,二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宗教的心理根源是浅层次的,但它又是宗教认识根源形成的基础。
四、社会根源是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根源,表现出阶级社会人们对社会异己力量的尊崇和敬畏
人是社会化的动物,无论什么时候.人们的实践活动都只能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进行。宗教作为一种以人的存在状况为反映对象的社会意识,它的内容不仅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宗教的产生和存在离不开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宗教的核心内容,因此,社会根源是宗教产生和发展的最主要的根源。
在原始社会里形成的以自然崇拜为主要成分的原始宗教,在许多方面展示了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形成的社会关系在宗教中的反映。当时的氏族制社会正是宗教产生的社会基础。在原始的氏族社会.共同的血缘关系、共同的生产劳动、共同的生活以及与其他氏族集团之间剧烈频繁的斗争把氏族成员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了有利于维护氏族制度和氏族传统的社会性活动和行为规范,以后又逐步发展出氏族制社会本身和行为规范神圣化的宗教观念和宗教祟拜活动。例如,图腾崇拜本质上是氏族制度在宗教上的表现,它既包含着宗教方面的某些体制,又包含着氏族社会的某些制度。另外,在原始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宗教中也得到了反映,首先,自然宗教里各种神灵虽各司其职,但无地位尊卑之分。其次.在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氏族社会中,各个氏族成员与宗教崇拜对象的关系是同等的,也没有专职僧侣祭司与一般信徒之分,整个氏族以集体的方式与宗教崇拜对象发生联系.宗教活动必须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参加,宗教禁忌、律令和各项道德义务也必须由全体氏族成员共同遵守,这些都是氏族社会里人与人之间平等的社会关系的反映。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以后,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所造成的社会苦难,成了宗教产生和存在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一方面,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使被统治阶级遭受苦难,但是他们又找不到遭受苦难的原因,也无法摆脱世间的苦难,因而幻想通过对神灵的祈祷而获得来世的幸福。恩格斯说过,“在各阶级中必然有一些人,他们既然对物质上的解放感到绝望.就去追求精神上的解放来代替,就去追求思想上的安慰,以摆脱完全的绝望处境。”[5](P334)列宁也说过“被剥削阶级由于没有力量同剥削者进行斗争,必然会产生对死后的幸福生活的憧憬……”[6](P131)另一方,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其统治,也支持和利用他们所认可的宗教,把世间的一切说成是神的安排,用永不可验的来世的幻想来慰藉人们痛苦的心灵,直接助长了宗教的发展。恩格斯和列宁还特别分析了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宗教产生和存在的主要根源也是社会根源。因为,资本主义的经济运行规律使资本主义不断出现危机,资本家为倒闭、破产、遭受损失和负债而恐慌,工人则常常面临失业、贫困的危险,同时,社会道德的败坏、人类文明的沉沦,也使人们感到苦闷和抑郁。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发性、盲目性的恐惧和资产阶级为巩固其统治有意利用宗教,是资本主义社会宗教存在的最深刻的社会根源。

热点内容
酒店客房奖罚规章制度 发布:2025-05-25 13:19:56 浏览:882
关于下发规章制度的红头文件 发布:2025-05-25 13:16:50 浏览:18
海宁法院骆益 发布:2025-05-25 13:14:18 浏览:377
前卫警察与法治网 发布:2025-05-25 13:11:31 浏览:759
越南新劳动法2015年 发布:2025-05-25 12:58:46 浏览:835
侵犯公民的人格尊严应当承担什么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5 12:54:16 浏览:841
立法法的修订背景 发布:2025-05-25 12:53:12 浏览:496
医疗鉴定书出来多久会失去法律效力 发布:2025-05-25 12:53:11 浏览:330
司法局和法律援助 发布:2025-05-25 12:53:11 浏览:472
广东省劳动法员工请假 发布:2025-05-25 12:46:00 浏览:3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