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说赌博
A. 老子《道德经》的最后一句,到底说了什么
老子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无为思想在今天都还有很深的借鉴意义。人年轻的时候可能会觉得老子比较消极,可是到了一定年纪,才发现无为其实是一种人生智慧。在《道德经》里面,更是汇集了老子的智慧,圣人之道,为而不争是道德经的最后一句,也是特别有人生哲理的一句。
不争可以有更和谐的人际关系。坐公交的时候,每个人都希望有一个座位,免去站着的颠簸。可是如果车上有老人上车,年轻人们主动不争,让老人可以有座位坐,这无形中就做了善行。这种善行在社会上成为一种风气,那么人与人的关系就会和谐很多。
以上就是道德经最后一句的智慧和哲理,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不争,以退为进,以无为作有为。
B. 请问下面这段话是老子说的么出自道德经那段
话说老聃任周守藏室史,数次归家省亲,欲劝母亲随之去周;其母在陈国相邑住久,人熟地熟,不愿远迁。日月如梭,光阴荏苒,转眼间已过三十余年。一日,老聃忽得家讯,言家母病危,于是报请天子,归家省视。待回到家时,母已辞世。面对茫茫大地上一堆黄土,思想九泉之下母亲之灵,回忆母亲慈祥容貌、养育之恩,老聃悲痛欲绝,寝食俱废,席地而坐,沉思冥想,忽发自己愚钝;顺理追索,恍然大悟,如释重负,愁苦消解,顿觉腹饥体倦。于是饱餐一顿,倒头大睡。
家将、侍女皆感奇怪,待其醒来,问其缘故。老聃答道:“人生于世,有情有智。有情,故人伦谐和而相温相暖;有智,故明理通达而理事不乱。情者,智之附也;智者,情之主也。以情通智,则人昏庸而事颠倒;以智统情,则人聪慧而事合度。母亲生聃,恩重如山。今母辞聃而去,聃之情难断。情难断,人之常情也。难断而不以智统,则乱矣,故悲而不欲生。今聃端坐而沉思,忽然智来,以智统情,故情可节制而事可调理也。情得以制,事得以理,于是腹中饥而欲食,体滋倦而欲睡。”
家将问道:“智何以统情?”
“人之生,皆由无而至有也;由无至有,必由有而返无也。无聃之母及聃之时,无母子之情也;有聃之母及聃,始有母子之情也;母去聃留,母已无情而子独有情也;母聃皆无之时,则于情亦无也。人情未有之时与人情返无之后不亦无别乎?无别而沉溺於情、悲不欲生,不亦愚乎?故骨肉之情难断矣,人皆如此,合于情也;难断而不制,则背自然之理也。背自然之理则愚矣!聃思至此,故食欲损而睡可眠矣。”众人闻之,心皆豁然旷达。
——————————————————————
不是道德经里的
C. 这段道德经的话是什么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对于这一段,历代的人们都把这个“道”解释为宇宙之道、天地之道、自然之道等等,却没有与“德”联系起来。事实上,《道德经》论述的只是两个问题:“道”与“德”。“道”既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个体修行(修道)的方法;“德”不是我们通常以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应必备的特殊的世界观、方法论以及为人处世之方法。现代人把佛学和道家思想当成神秘文化,是由于他们修道的方法十分特别,并且需要修道者具备特殊的“德”。这个特殊的“德” 像天宇一样运行不息,如大地一样厚重,没有任何东西不能承载,是宇宙自产生以来既已具有的规律。《周易》中“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卦),既是“德”的妙处。此妙处是现在唯我的人们所不能体验的。历代人们修道的多,知道修道需要先修特殊的“德”,而最终明了“道”为何物的人极少。《道德经》总论部分提出了修道的方法,后面极大部分却是论述修道之“德”的,所以只修道不知“德”者难于理解它,不实修只从文字上理解道为宇宙之道者更难于理解它。唯有修道能明了究竟者,方知“道”与“德”合二为一,道德经三字,提纲挈领,实已把全文的内容都概括无遗。
故前人有把经文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部分,实是很有见地。对于没有实修过或尚未修持到练虚合道的人来说,道经的内容很难理解,或者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往往只是从字意上理解为某种规律的东西,但具体这个规律是什么,谁都说不上来,所以千百年来,《道德经》的译本越来越多,但是经中说些什么人们却越来越争执不下。
同样,德经的内容就被人们说成是为人处世的方法、治家的方法、治国的方法等等,这倒是没有很大出入的,因为人类社会离不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人类个体、人类社会均是大宇宙不可分割的一份子,《道德经》是揭示宇宙规律的经典。因此限于个体,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一整套人类个体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础,道是德的升华。一个人如果没有德的基础,为人处世,小者治家,大者安邦治国,很可能都失败,那他也就不可能再有能力去修道。所以修“德”一者是为修道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另一方面,修道者更需要拥有宁静的心境、超脱的人生,这也缺“德”不可。噫!老子之苦心几人能解也,竟被人认为甘守柔弱、与世无争、甘居人下,是空谈之唯心大道。殊不知被现代唯我的人们看得一文不值的“德”,却是修道者不可或缺,少了就修不成道的东西。这一些,如果不是自己亲身去修道体验过,根本是不可能理解的东西。
因此无论如何,一定要通过实修,才能体会到修德与修道的内在联系。
D. 道德经第三章: 不尚贤,使民不争。 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尊贤者虚名,民众就不会攀比相争,不去特意哄抬贵重物品,民众就不会生出盗窃占有之心,不去挑拔欲望,民众之心便不会乱。因此圣人治 世,便淡其心志,让其吃饱,削弱其争名夺利之志,强健其身体健康生活。让人民不要去自以为聪明,追求逐利被欲望牵着走,不自以为聪以便不会胡来,一切顺自然天道而行,如此无为无欲发展。
单看老子的“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这段话仿佛老子的意图就是使人民愚昧无知的愚民统治,很容易被人误解。要是整篇联系起来看呢?情况截然相反,这是一段典型的“无为而制”的经典论述。
公元前206年,刘邦率领大军攻入关中,到达离秦都咸阳只有几十里路的霸上。子婴在仅当了46天的秦王后,向刘邦投降。
刘邦进咸阳后,本想住在豪华的王宫里,但他的心腹樊哙和张良告诫他别这样做,免得失掉人心。刘邦接受他们的意见,下令封闭王宫,并留下少数士兵保护王宫和藏有大量财宝的库房,随即还军霸上。
而萧何提前拿走了秦国的法典,他要认真研究秦国的法律,以便决定今后的治国方略。
秦国的法律:完善到每亩田地要施多少肥、下多少种子;严酷到饲养耕牛的人,耕牛腰围减少一寸打多少皮鞭,都有严格规定。法律如此细致苛刻,人民有如惊弓之鸟,稍不留神就会遭到灭顶之灾。陈胜吴广的起义军就全部都是犯人,人民连生存都成问题了,爱国从何谈起?
萧何最终采用了黄老“无为而制”的治国方略,短短七十多年的时间,中国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太平盛世“文景之治"。老子的这套“无为而无所不为”的思想,对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影响非常深远、意义非常重大。
而对于现代社会的意义,崇尚贤人必然会尊崇某一种思想观点,那么持另一种观点的人就会被反对、甚至被镇压,这样社会就会出现争执。同时管理者也不可能看到社会全貌,更不可能做出合理的决策。
贵重稀世珍宝造就了无数虚高无用之物,社会各个阶层欺骗之风盛行,贫富差距加大,以致人们互相抢购、欺骗、争夺、抢掠、盗窃等等。
可欲之物有着巨大诱惑力,而大多数人的意志无法之抗衡。金钱、色欲、毒品、赌博等等这些欲望几乎乱了所有人的心。欲望只有得到满足,人心才会安定,然而社会太崇尚奢华的话,中下层人民欲望难以满足的时候,社会就会出现很多问题。
人的内心本来就有着无限的志向、无尽的欲望。如果人人都要去满足自己的欲望和志向,那么急功近利的人就会大大增多,欺诈、巧取豪夺、吹牛拍马成为常态,浪费地球有限资源,社会不公、动乱等等就会频繁发生。
所以圣人的治理,就是要让人们对欲望有正确认识。以使人们摆脱欲望的控制:
虚其心,实其腹。使人们能够虚心的听劝,剔除内心的杂念、邪欲,认识自身的愚蠢,以及欲望带来的危害等等。而且要让社会的每个人都吃的上饭、都吃的饱肚子。
弱其志,强其骨。劝戒人们,使人们的志向不再好高骛远,而是要脚踏实地、稳步前行。同时要让社会中每个人都有强健的身体,毕竟身体才是事业的本钱。
知识、欲望、智谋都是双刃剑。它们都可以促进人类生活的进步,但违背社会客观规律的滥用知识和智谋、以及不加节制的欲望都会断掉人类的未来。
所以圣人要永远使人们认识到自己知识的浅显(无知),经常使人们彻底远离无法摆脱的欲望诱惑,同时使那些耍计谋的人不敢胡作非为,造就公平社会。那么社会就会回到质朴纯厚的状态。
只要做事了解人性,不违背客观规律,不恣意妄为,天下就能大治。
E. 道德经说人不能追名逐利,那人的动力是什么
道德经,是春秋战国时期老子著名的思想精髓,同时它也被认为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名著。而道德经的思想主张是“道法自然”,是一个十分抽象的概念,它强调人们需要顺应上天的发展,从自然的力量中寻找到自己的归宿。因此,道德经告诫人们不能对官场世俗以及名利有所追求,而是选择去相信自然而然的发展。那么,除去名利之外,我们生活的动力是什么呢?答案是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今,社会过渡到一个平稳的时期,我们重新在了解道德经时,就应该有不同的想法和心得。在这个和平的岁月中,我们的追求,更应该是如何实现自己的价值,同时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只有每个人都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我们的社会才会离我们共同的梦想更进一步。
F. 大家是否相信《道德经》终究有一天会被破解呢
读《道德经》的时间不长,也不是专心致志地读,所以对经文的理解不太深。但是,老子的智慧超过了人类的认知水平。特别是2500年前的科学技术水平极低的时代。但事实证明,现在的科研成果早已在老子的书里有结论。在这方面,世界各国的科学界也有定论,直到现代最尖端的研究为止,很多领域的创始者都得出了令人吃惊的结论。正如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威勒所说的那样,几代现代科学研究的成果是2500多年前老子作出的回答。因此,有人怀疑我来自更高的次元。
但是,有时我在想。那么老子到底说明什么问题?他不是为了治世开了处方吗?
春秋战国的诸子百家不是都在为治世出主意吗?同时代的老子除了开处方外,还有别的意图吗?
老子的书中,说白了,说德了,说与天地万物有关,这不是一个大药方吗?老子还对自然界的各种现象做了具体清晰的诊断并提供了治疗方案,引导人们的法道自然,除了长寿之外,他真的有其他意图吗?
G. 赌博的人都是垃圾
无语,小赌怡情嘛!凡事别太过,别沉迷就好。
H. 〈道德经〉中有这样句话: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请问怎样理解
所谓虚其心,正确的说法应该是抚慰老百姓的心灵,使之没有一种对[贤,难得之货,欲]等东西的想法和冲动。这些东西在当时的社会层面上应该说是属于一种[更高的需求]的意义中进行理解的。如果是十分平常的,估计老子也不会这样说。因为平常的需求是一种人的基本需求。
实其腹----也就是说对基本需求的东西必须要满足他们,充实他们。这里的虚后来被庄子解为[心斋]。
老子把这种欲和心的动向划分为更高需求和基本需求。由于老子的思想并不着眼于发展的立场上,而是追求一种和谐,通融,稳定的哲学目标。这种目标必须把人限制在基本需求的层次上。更高的需求只能产生[争,盗,乱}。
[弱其志}?这是一种传统的文化社会控制手段。举例,比如赌博,福彩,体彩,六合彩。庄家们的算盘是精打细算的,任何进入其圈中的人永远是输家。而庄家永远是赢家。他们为了不暴露骗局,必须吐出一些资金返还彩民。这些吐出的资金就形成了一种极大的诱惑力,人们便开始在这个封闭的圈环中洋洋自得地转来转去,无限地循环着,虽然个别有所得,有所暴发,但早已经利令智昏,晕晕然不知东南西北。这就是[弱其智]的手段。把这个比如扩大到经济活动和社会更广泛的层面上,就不难看出这种手段的毒辣性和卑鄙性。为了维持这个活动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吐返一部分资金,必须进行希望工程,必须进行清官救济,必须进行一种合理的社会解释,那么这些内容就是为了[强其骨]。
所谓志就是老百性跑到循环圈外去的那种社会动向,而不是什么意志。因为真正社会发展的人民的意志在圈外存在着,而不是在圈内。所谓骨就是支撑个体的躯壳的存在,使这种游戏或博弈规则继续在时间中连绵下去。
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圣人之治。他使老百姓无知无欲,使老百姓中间那些拔尖的,聪明有眼光的人虽有此心而无此胆,敢怒而不敢言。
I. 易经 拾的钱为啥不易赌博
易经说一阴一阳为之道,道者万物规律,循环往复,所以运气也是循环往复的。道德经里也说过“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而盈有余”人道是违背天道的,但最终又归于天道,赌博其实是听天安排的事物所以属于天道,而捡到钱是偶然性的事物,也是也属于天道,天道讲求的是周而复始往来循环,所以捡到钱属于“有余”有余后就会是“损”了。凡是这种非人为所能实现的事物都符合这种规律,就算下一步没有反转再下来基本就要反转,天道是无限趋向于均同的,没有人可以一直走运一直能靠天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