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有神灵
㈠ 道德经主要内容是
《道德经》,又称《老子》、《老子五千文》,相传是道教的创始人老子所著,所以回《道德经》就被奉为答道教最高经典。其实,该经典还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哲学著作之一,全面地体现了古代中国人的一种世界观和人生观,对中国人的生活产生了很大影响。
《道德经》原文分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从第1章到第37章,下篇《德经》从第38章至第81章。《道德经》的全部内容,主要是阐述“道”和“德”
的深刻含义,它代表了老子的哲学思想。
老子所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阐明他的宇宙观,也包括人生哲学和修养方法的原理。他认为“道”是无形无象的,但却是宇宙的本源,万物化生都是出于它的运动和变化。“德”的基本内涵,是本体的“道”具体到天地万物所表现出来的一种特性,即具体体现。
老子对“道”与“德”的描述,是从立体面的多层次剖析了宇宙、万物、人类以及人本身的种种内涵。
㈡ 《道德经》的详细内容有哪些
作为充分体现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神韵的《道德经》,用不多的字数,阐述了道家对宇宙本原和基本存在方式,事物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及社会观、人生观的基本思想。虽然文章大部分用近乎诗体的语言,有些晦涩难懂,但用“博大精深”来形容它丝毫也不过分。 我对《道德经》的理解主要是讲求“无为”,“尊重规律”。 第一段“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说作为世界本源的道是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但并不是永恒的。“名可名,非常名。”说的是可以称呼的名不是恒常的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天地刚刚呈现时是没有名的,万事万物逐渐出现时才有了各自的名(但并不永恒)。“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之所以经常在没有欲求时来探究它的奥妙,有的时候探究它的倪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是说有和无这两方面都同出于道却有不同的名称。“同谓之玄”都同样可以被认为深远微妙,难以把握。“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里指的是这种玄而又玄的道是一切奥妙的门径。 这一段作为《道德经》的起始,详细阐述了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对规律的理解。在《道德经》里,道指的就是规律。而道家思想对规律的最根本的见解就是“规律是自然的,变化的,不为人所控制的。”对待规律的根本态度是“充分尊重规律,然后才是利用规律。”这是一种非常朴素的辩证思想。全面体现了我国古代人民对大自然的探索与思考,而这种探索与思考不是盲目的,是非常有计划、有科学根据的,它不仅对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范围。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认为坚持按规律办事,一切都会顺利,而违背规律会得到大自然的惩罚。在第三十九章中,他是这样阐述的:“昔之得一者”古来大凡按规律办事的人,“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天下正。”这句话承接上句举了很多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证明尊重规律的好处。上天尊重规律可以清澈,大地尊重规律可以安宁,神灵尊重规律可以带来安宁,河流尊重规律可以水满,自然界万事万物尊重规律就可以生生不息,君侯大王尊重规律就可以得到天下。“其致之”推而言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正,将恐蹶。”说的是天空不清澈就可能会爆裂,大地不安宁就可能会塌陷,神明不显灵就可能会消失,河流没有水就可能枯竭,万事万物不能生长就可能灭亡,君王不能统治天下就可能颠覆。“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所以富贵以穷贱作为根本,高贵以低下作为基础。“是以侯王自谓孤、寡、不X,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这局是举例说明上面一句,意思是所以说侯王都用孤、寡、不X这类贬义词自称。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根本吗?难道不是吗?“故致数舆与舆。世故不XX欲如玉,XX如石。”这是对上面的申论与例证的总结,说的是所以最高的荣誉就是没有荣誉,于是不要要求像美玉那样美丽,像石头那样坚硬。 由此可见,以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位代表人物的道家学派对规律是十分尊重的,这在几千年前的中国是很难能可贵的,这种辩证法虽然很不健全,但却具有非常强的科学性,这对现在我们的唯物论十分有帮助,为后来人们对唯物论的更深一步的研究奠定了一个十分坚实且广泛的基础。而且,从这一段中,我们也可以体会到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对无为的崇拜。 在现实和一些文艺作品中,我们常常会看到云游四方的道人,他们虚幻而飘渺,空灵且高傲。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飘逸,感受到的都是那种无为。 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知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智。”所以说圣人的治理方法是让人谦虚,让人博学,减弱人的志向,增强人的体魄,让百姓没有知识和欲望,所以智者也不敢滋事妄为,以自然无为的态度治理天下便没有做不好的事。 关于无为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在《道德经》第七篇里举了一个例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天长地久。天地所以长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意思是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久,是因为它们不为自己而生息,自然而然的存在,所以才能长久。所以说圣人把自己置于后,反而受到推崇,把自己置之度外,反而保全了自身。这不正是由于圣人不自私吗?所以才能构成就了他自己。 无为是一种心境、一种修养,是辩证的。站在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角度,向社会推广无为,有助于国家的稳定,但如果站在历史发展的高度,片面的无为是无助于人类的进步的,所以对于当代的青年人理解古代老此文来源于文秘资源网的无为论应该以辩证的方法,一分为二的看待,“则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对待竞争,我们要敢于去迎接挑战,对待失败和不平等我们要报以一种平常心,用合适的方法去改变或适应,而不去盲目的争鱼死网破。这样有助于保全自己和取得最终的成功,只有厚积才会勃发。同样,“无为”用在当代待人处世上就是要对人宽容。“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物欲则刚。” 《道德经》是一部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的启蒙巨著,拉开了从古至今几千年来人类对自然规律进行探索的序幕。辩证的去看待它,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对我们人生的指导是大有裨益的。 客观世界是否存在着能适应万物万事的总法则──它应是介于科学(知道的认识)和宗教(相信的认识)之中的某种"可能的认识"范畴──如果有的话,那就是老子《道德经》中把本体论,认识论和逻辑学统一起来的“道”。一般学科只是研究社会现象的一个侧面或一个层次,而面对社会万物万事这一错综复杂的系统,却无法给予有力的全面解释。而老子的“道”指出的却是宇宙物理与人事必然的基本法则。自然界的事物都摆脱不了这基本法则的规矩,事物顺之则生成,逆之则败亡。因此,人与天地万物皆应循“道”而为。梁启超说:"吾先民以为宇宙间有自然之大理法,实为人类所当率循者,而此法理乃天之所命。" “道”是什么?“道”就是化生为万物的原物质和这原物质化生的万物演化时所遵循的基本法则(这种法则当然也是人应当遵循的人事法则)。“德”是什么?“德”是万物顺应道而形成的自性、本然,是万物各自的一种内在的品质。《道德经》就是论述宇宙间的这种大理法和人应该怎样遵循这首先,强调一点,《道德经》不是哲学,至少不是通常所谓的哲学。 其次,说明一下,对不同的人而言,《道德经》可以读出不同的内容,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这并不是说,你读出来的就是《道德经》,而只是你自己的理解而已。 最后,指出一点,《道德经》不是用来读的,而是用来悟,用来修,用来证的。 (老子说得很清楚了,必须要行“不言之教”,不言,实际上不是不说的意思,而是不思不辩的意思,因为思维必然是借助于语言的;老子又说:“绝学无忧”,学是什么?还是一种思维活动,因而,学也是与道德无关的,所以说要“为学日损”而“为道日增”。故,上述三点非常重要,是证悟《道德》的必要条件。) 答案补充 那么,到底《道德》是什么呢? 《道德》,说的就是“得道”的途径。 这在书中说的本来是相当清楚的了,可惜后人不懂装懂者有之,人云亦云者有之,故弄玄虚者有之,著书立说,搬弄是非,使本来很明白无误的内容变得模糊不清,无所适从。 到了近代,国学不兴,西方思想大行其道,现代人很少会有兴趣探究传统文化的实质,甚至多加否定。更可痛者,以今非古,以西求中,至使传统文化在现代人面前变得面目全非,不可卒读。 中华文化的根柢全在这“修真了道”四字上,三教经典说的也无非是这四字(当然,其中也是有真有假,但其根源都在这里)。作为根柢的根柢的,正是这部《道德》。学人可以自己细细品味,必会获益良多。 因而,道德就是告诉人如何证道的方法或途径。但这个方法,却不是一般言语思辩的方法,也就没办法用言语来思考学习,只能用心(这个心字,本身就大有深意)来体会。 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 答案补充 所谓见人见智,这就是理解的问题了。也就是思的问题,在思考之下,道德再非道德。 只有证的得才是道德。 就如同我们理解原子,分子,电子一样,谁都没办法说出这些粒子真正的样子如何,一切都是人的思考猜测而已。因而,我们并没有得到这些粒子的样子。道也一样,我们看了《道德》,自己想出了一个'道',可却根本就不是道。 要知道原子如何,只有我们变成一个原子才能明白。要知道道如何,也只能与道相合才能知道。
满意请采纳
㈢ 道教很多人说迷信,虽然参考了道德经,但老子并没崇拜神仙是无神论者,可为什么道教风水八卦那么灵
神仙也是人,不就说得通了吗?诚能感人,也能通神。
㈣ 《道德经》中说明的养神之法是怎样的
我国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养生先养神,神静身自正。”古人有“百病皆由心生”之说。这是非常深刻的观点。心病是一种更可怕的疾病,能杀人于无形。
老子说道:“见素抱朴,少私而寡欲,绝学无忧。”就是要保持素朴天然,减少私心欲望,这样掌握了绝顶的学问也不会有忧患。
轻微的七情六欲对人的心身是有益的,但往往容易过度。这正所谓欲壑难填。因此老子告诫人们:故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故知足之足,恒足矣。
知足者常乐,所以人真正的幸福就在少私寡欲中。“……味无味。”以恬淡的滋味为滋味。当能够品味恬淡的滋味的时候,便会发觉,恬淡的滋味最有味。
老子在养神之道中重点要求“虚无寂静,心无杂念”,说明了“静”对生命的意义。他说:“至虚极也,守情表也。万物旁作,吾以观其复也。”是说当人的心灵达到了虚无的极致,坚守住清静的境界,回到它们的本原,这就是静坐的功效。
老子认为,人后天的七情六欲会干扰体内气血的运行,只有心静下来了,情定欲清,气血才会恢复自然的运行。后天的七情六欲,是人的本性,本无可厚非,如果在一定波动范围内,对人的影响是有的,不过不大。但忧虑、恐惧、愤怒、憎恨、嫉妒,这些不良的情绪对人的心身最为有害,要坚决去掉。
㈤ 道德经中的无是鬼神吗,要不怎么有天地人神鬼,什么事都有因国报应吗
复制供参考:
【因果】
大宝积经卷第四十一
假使经百劫所作业不亡
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泥犁经曰:“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不代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因果经曰:“欲知前世因,则今生所受者是,欲知后世果,则今生所为者是。”
涅槃经曰:“善男子,知善因生善果,恶因生恶果,远离恶因。”
弥勒所问经曰:“一业多果,多业一果。”(一业多果是一罪数刑,多业一果是数罪一刑,从其重也。)
弥勒所问经又谓一业渐感五果,得异熟三果,等二果。
又谓十不善业道,有三种果:一果报果,二习气果,三增上果。生地狱中,它是名增上果。由地狱退生人中,依杀生故有有断命果。依偷盗故有资生果。乃至依邪见故痴心增上,以是一切名习气果。依彼十种不善业道。有一切外物气势,所谓土地高下雀鼠雹棘尘土臭气多有蛇蝎,乃至如此一切苦界名增上果。
我记得圆瑛大师开示弟子说:“欲无烦恼须学佛,知有因缘不羡人。”我们
要牢记心中,可以减少许多烦恼,心身得到自在安乐。
佛教除说现世因果之外,还有三世因果,现世、过去世,未来世因果互存的关系,经中说:“要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要知未来果,今生作者是。”佛说四谛、十二因缘法门,也就是具体的说明三世因果的道理。依此看来,所谓因果道理,其实就是因缘的原理。这样因缘原理,正是佛教对于人们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唯一正确的解释,这就是佛教的人生观的基本认识。
词语典故
《涅盘经》
讲:“业有三报,
一现报,现作善恶之报,现受苦乐之报;
二生报,或前生作业今生报,或今生作业来生报;
三速报,眼前作业,目下受报。”
我们明白了业有三报的道理,不仅知道干坏事作恶之人,终有报应,而且能真正做到多行善积德,不干坏事的而终得福报的结果。
《太上感应篇》也讲:祸福无门,唯人所召。
俗话说:善有善报,恶有恶报,不是不报,时候未到,时候一到,一切全报
复制网友回答:
什么叫因果?因果又叫业因果报,又叫因果报应,是佛教基本原理之一。因就是原因,果就是结果。业就是指一切身心活动,分为身、口、意三业。报就是业的报应,即由三业的善恶导致的后果。因就是业,果就是报。
行上品十善者生天,中品十善者做人,下品十善者做阿修罗;犯上品十恶者落地狱,中品十恶者堕饿鬼,下品十恶者沦畜道。
一切诸果 皆从因起一切诸报 皆从业起 《华严经》
三世因果 循环不失善恶之报 如影随形 《涅盘经》
因缘会遇时 果报还自受假使百千劫 所作业不亡 《大包积经》
---------------------------------------------
常念弥陀 |09-07-27 1 0 举报
阿弥陀佛
佛教中的因果也是佛教外的因果,因果是普遍的。佛教认为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充满因果的,每一事物的发生都有它的前因后果,不是孤立的,没有无因之果,也没无果之因。
因果是佛的智慧发现的,并不是专属佛教,不只是佛教本身的看法,是世间一切事物的本质。
佛教也认为因果是很复杂的,不是一因一果,是纵横交错的。一因可能有多果,多因也可能只有一果,一个因也可能是前一个因的果,也可能是后一个果的因。也就是说因是开端,但它同时也是上一期的结束;同时,果是结束,也是下一期的开始。所以,因果的复杂,因果的前后相续,就开成了循环往复。
佛教讲的因果也叫业,认为业是轮回的动力,就是因为因果的无空无尽的循环。比如人,因为有生,所以有死,人死后又是下一轮生命的开始,下一世转为什么,是它过去世的所作所为决定的,这就是前因后果。
因果是多重的,不是单一的,是深刻的,不是肤浅的,因果是万事万物的规律。佛说:“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
佛法表明了万事万物都是因果决定的,不是他人的主宰,不是神的安排,更不是佛的意旨,这是佛法的伟大之处。
学佛的人应该警惕,因为起心动念都会产生因,依照
...
南无阿弥陀佛
㈥ 看懂道德经真的会成神么
不会成为神,会成为书呆子,看太久了,还会渴死,饿死……尽信书不如无书。理论必须结合实践一起才行。
㈦ 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__道德经是说世上有鬼吗
不是!比喻罢了
㈧ 道德经与冥想的渊源,道经中的道悟,心清神宁呢
原版道德经,分上下两部,道经和德经,道经在后,德经在前。后人为了方便,把修订后的版本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且前面三十七章定为道经,三十八章之后为德经。
但实际上来说,道经是关于道,关于宇宙洪荒、天地自然的规律阐述。德经是关于社会红尘人文管理的感悟和指导。尤其是从天地自然的角度来讲解世间的人文社会的一切演绎。
所以道德经确立了后世道教的仙道贵生,只争当世的核心,珍爱生命,仁义道德。
也确立了后世道家道教,乱世匡扶天下,救济万民于水火;盛世归隐山林,修身学医养性著书的基调。
道德经其中蕴含了老子关于天心,人心的无上智慧,全文文辞优美,韵律感极强,各种词藻所描述的引人入道境中,空澈心灵,清七情六欲,明万丈红尘。道德经具有净化心灵的功能。提升自我智慧认知。也能落实于生活中,心定神闲。
当然我关于道德经的描述不全面,曾经在成都青羊宫听过一个国学大师讲道德经,讲得极其透彻,字字珠玑,还需多学悟。
㈨ 老子说“抬头三尺有神明”,知道“神明”是什么意思
有点广意。比如监控。原来之意鬼神仙佛天人天龙八部等之类。
㈩ 《道德经》“其鬼不神”怎样解读
《道德经抄·第六十章》云:“治大国如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白话翻译云:“治理大国,好像煎小鱼。用道治理天下,鬼怪起不了作用,神祇也不侵越人;不但神祇不侵越人,圣人也不侵越人。神祇和有道者都不侵越人,所以德归会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