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有多道德
⑴ 有什么道德高尚的古人
1.赵广汉
西汉时期涿郡蠡吾县人。曾任守京兆尹、颍川郡太守、京兆尹。在颍川郡任太守期间,是赵广汉前期治理的最佳阶段,他不畏强权,精明强干,刚到任的几个月时间,就做了两件大事:一是打击豪门大族的势力,缓和社会矛盾;二是加强地方管理,转变当地的不良风气。
2.文天祥
文天祥在被捕后曾收到女儿柳娘的来信,得知妻子和两个女儿都在宫中为奴,过着囚徒般的生活。文天祥明白:只要投降,家人即可团聚。
但文天祥不愿因妻子和女儿而丧失气节。他在写给自己妹妹的信中说:“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3.岳飞
岳飞是南宋杰出的统帅,他重视人民抗金力量,缔结了“联结河朔”之谋,主张黄河以北的民间抗金义军和宋军互相配合,以收复失地;治军赏罚分明,纪律严整,又能体恤部属,以身作则,率领的“岳家军”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打掳”。
(1)古人有多道德扩展阅读:
岳飞生平
1.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岳飞出生于河北西路相州汤阴县(今河南汤阴县)的一个普通农家。传说岳飞出生时,有大禽若鹄,飞鸣室上,故父母给他取名飞,字鹏举。
2.宣和四年(1122年),童贯、蔡攸兵败于契丹,河北官员刘韐于真定府(河北正定县)招募“敢战士”以御辽(一说是为征辽)。岳飞应募,经过选拔,被任命为“敢战士”中的一名分队长。
3.靖康元年(1126年),宋钦宗赵桓反悔割地,两路金军于攻破太原后会合,二次南下围困开封。赵桓在求和的同时使人送蜡书命康王赵构为河北兵马大元帅,征召各路兵马以备勤王。从平定军突围回到家乡的岳飞目睹了金人入侵后人民惨遭杀戮、奴役的情形,心中愤慨,意欲投军,又担忧老母年迈,妻儿力弱,在兵乱中难保安全。
⑵ 了古人的什么道德思想
1. 德者事业之基。《菜根谭》
译:道德是事业的基础。
2.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周易·坤》
译:做好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幸福,贯做恶事的家庭必给后代留下祸殃。
3.德不孤,必有邻。《论语·里仁》
译: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4.作德,心逸日休;作伪,心劳日拙。《尚书·周官》
译 :讲道德,心安理得;做坏事,心劳日拙。
⑶ 古人讲道德的故事
古人讲道德的故事:
1.程母严格教子
北宋时期的程颢、程颐都是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们又是同胞兄弟,因同是理学奠基人,被人们称为“二程”。“二程”的母亲侯氏,一共生过六个男孩子,只剩下程颢、程颐二人,其他都夭折了。侯氏自然非常疼爱兄弟俩,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他哥俩身上。但是她深深懂得“慈母败子”的道理,从不娇惯溺爱。程颢、程颐兄弟二人只相差1岁,在他们蹒跚学步的时候,常常摔倒在地,乳母要上前扶报,侯氏劝阻说:“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站起来。”然后,又对孩子说:“你们走路时,慢一点就不会摔跟头了,你们试试看。”吃饭的时候,孩子爱挑吃挑喝,乳母就想由着他们的性子来,专门给他们爱吃的饭菜,侯氏制止道:“对小孩子不能惯,你惯什么毛病就会有什么毛病。小时候养成挑吃挑喝的毛病,长大后怎么办?”在母亲的严格教育培养下,“二程“从小就养成了很好的习惯。
2. 司马光教子节俭
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3.成吉思汗母亲教子团结
成吉思汗是古代蒙古首领、军事家和政治家。他父亲也是一个部落的首领,在一次部落纷争中被人杀害了。成吉思汗的母亲只好带着几个年幼的孩子,流浪在芒芒草原上,忍饥挨饿,备受煎熬。她把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儿子成吉思汗身上。 成吉思汗的母亲诃额仑夫人为了教育年幼的几个孩子,经常讲自己母亲教育孩子们要团结的故事。她说:“记得有一天,你们的外婆阿兰阿豁看到五个儿子不团结,便拿出五支箭,让五个儿子分别去折,他们很容易就折断了。后来,她又拿了五支箭,捆成一束,让他们折,结果谁也折不断。这时,外婆就对她五个儿子说:“要知道最好的摔跤手,敌不过人多;最好的马,也经不起百条鞭子抽打。只有团结起来,握成一个拳头,才有力量,才能战胜敌人!” 在母亲的教育下,成吉思汗茁壮成长,后来成了“一代天骄”。
⑷ 古人道德 今人道德
提倡道德的目的是什么?是为了这个社会更好。
中国古代的许多道德大都是儒家观点,当然儒家思想的目的是为了这个社会更好,但任何学说都会有有瑕疵。儒家过于追求思想上的禁锢,比如对于孝中的守孝三年就过于苛刻,父母大恩固然当尽心报答,但人死不能复生,守孝三年把自己弄得皮包骨头(守孝一般住草屋,只能吃素。),弄得半死不活,对自己、对父母、对整个社会又有什么意义?但如果在古代,在儒家主导的道德下,还能够作为一个楷模被别世人称道,成为国人尽孝效仿的榜样,让大家对父母等长辈好一些。若在今天,父母去世后你“不正常”三年,或者包拯那样延长到十年,那你肯定不会是楷模,也许某个精神卫生中心的大门会热诚为你打开。我们应该提倡尽孝,但我觉得不应当是儒家那样过于扭曲的孝,我觉得更多的是在父母有生之年,我们能够力所能及地多为父母考虑,多多地报答他们的养育之恩。
这是我的想法,如有不同的观点,欢迎讨论。
⑸ 古代人的道德好,还是现代人的道德好
1、道德是调整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非暴力性的行为规范,通过传统习俗、社会内舆论和内心信念来维容系。
2、道德是从简单到缜密、从愚昧到科学、从盲从到自觉的不断进步的历史过程。
3、从整体上看,现代人的道德好于古代人的道德,或者说现代人的道德比古代人的道德好。
例如,在古代,吃人(死人或活人)曾经是道德的;在现代吃人是不道德的;在古代,二十四孝中有“郭巨埋儿”;在现代社会有更加合理的孝道。
(回答完毕,若有价值,请予采纳)
⑹ 来说一说你是否感觉古代人的道德修养素质比较高
古代人素质相当高,因为自古就是文明礼仪之邦,还有孔孟学说儒家经典被人广泛流传。
⑺ 谁有古人高尚品德的故事啊
二十四孝来_忠孝双全源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有诗颂曰:
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二十四孝_望云思亲
唐朝有一位叫狄仁杰的人,从小家庭贫困,勤奋好学,后来做了丞相K
⑻ 中国古人道德就很高尚吗
我们所说的传统美德是指:
孝以顺敬双亲,劬劳报恩,人子事亲,顺承意命版,克尽天良
悌以手足权情深,恭兄友弟,兄友弟恭,穆穆棣棣,和气相亲
忠以尽责力行,事持坚贞,谒诚尽责,献身国族,正直无私
信以履约崇实,言出必行,一诺千金,言重九鼎,诚实毋疑
礼以伦常宗守,蹈矩循规,分别尊卑,谦恭逊让,言行安份
义以公道合理,贯彻初衷,患难相扶,荣辱与共,无分贵贱
廉以俭朴不苟,清白毋贪,知足常乐,操守高洁,俭朴节约
耻以私欲有戒,心身知辱,不贪财色,知足常乐,明所羞惭
仁以天道博爱,毋轻伤残,爱已及人,体恤天物,博遵人道
智以聪明悉辨,力学求知,广求见识,审察是非,奋发自励
不欺:恶臭以慎独 不伪:虔衷以诚意
不贪:戒争以崇义 不妄:正心以格欲
不骄:虚怀以纳善 不怠:奋力以为功
不怨:恕人以消恨 不恶:去憎以通情
并不是说每一个古人都有这样的美德,这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千百年积累下的品德,跟个人素质的关系不大,不能以个人代表民族。
坦白说,我觉得古代的的道德修养要比现代人高,至少在尊老上高很多。而且古人有君子一说,在现代称得上君子的有几个?而且中国的传统美德是每一代人都要继承与发扬的,何来恢复一说?
⑼ 古人为什么崇尚品德节操
气节操守,是做人的标准,是检验灵魂的试金石。具有高尚节操者,诚信无欺,见义勇为,甚至舍生取义。他们能做到:“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 无节操者,见利忘义,贪生怕死,以致卖国求荣,他们灵魂里充满铜臭。 纵观历史:守节操者流芳百世;无节操者,为世人所不齿。品德即道德品质(moral trait),是道德在个体身上的体现,是指个人按社会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特性或倾向。 品德即 道德品质,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道德是发展先进文化,构成人类文明,特别是精神文明的重要内容。我们通常讲的道德 是指人们行为应遵循的原则和标准。道德的定义可以概括为:对身边的人充满善意,对社会有所个贡献。这一概念说明,道德是以善恶为标准,调节人们之间和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 范。道德总是扬善抑恶的。道德与法律不同,它是依据社会舆论、传统文化和生活习惯来判 断一个人的品质,主要依靠人们自觉的内心观念来维持。 道德一词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以前,我国古代的著作中就出现了“道德”这个词 语。“道”表示事物运动变化的规则;“德”表示对“道”认识之后,按照它的规则把人与人 之间的关系处理得当。从中国儒家的创始人,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开始,千百年来. 人们就一直重视道德问题。品德是多方面的,包括:“爱心”、“尊敬”、“言谈举止”、“团结友爱”等。 这些是做人的基本准则
⑽ 是现代人有道德一些还是古代人有道德一些
古人讲仁义道德,有什么舍身取义,士为知己者死,朋友其不可欺等为人称颂的事情,现代人哪有,别说位朋友死了,不暗中让他戴绿帽子就不错了,现代人是明哲保身,不背信弃义就不错了,像那种过河拆桥,落井下石的事情多了,古代一个秦侩被人骂了几千年,现在都无所谓了,古代有像孔孟那用的仁德之士,有曹雪芹,施耐庵,罗贯中为毕生理想信念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古代有华佗,孙思邈那样的神医,现代的有些医生没把人治死算不错了,现代是一切向钱看,随波逐流,总的来说现代人比不上古代人,也难怪整个世界患心理疾病的人越来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