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教育儒家

道德教育儒家

发布时间: 2021-11-29 00:06:28

Ⅰ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是什么

儒家的道德教育思想是说呢么呢?只是知道“《论语》这书是支内离破碎而又诚实容坦率的一则则告诫,一则则评点,若是你是不欲复古,纵然全部精读完毕,你也不能知道自己该如何在这个大争之世立身;《孟子》是一种滔滔雄辩,其衰朽的政见使人窝心,其辞章之讲究使人快意。”这是在《大秦帝国》中秦王的解读,我是觉得有道理哦,要说儒家的道德教育,应该是即会严厉要求谆谆教导,循循善诱,然在很多方面又有点使人感到迂腐,不变通,认死理,即会对之工整华丽辞章的喜爱,也会对之思想的骨子里的儒家之见而可恨又可气。

Ⅱ 如何理解儒家道德教育思想的局限性与当代价值

儒家文化的核心就是“仁”。儒学在东周时期就已经开始影响着当时的社会环境,直至先秦经过孔孟荀等的大力发展形成了先秦原始儒学,西汉时期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得到统治者汉武帝的大力支持,至此儒家思想成为统治阶级的正统思想。宋明程朱理学、清末现代儒学,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直至今日儒家思想已经影响了我们2500多年。

儒家文化的现代价值主要体现在:道德价值、教育价值、科学、经济价值、政治价值四个大方面。
一、道德价值
作为儒家文化的创始人,孔子首先提出了“仁”的思想,并以之作为治国使民的基本原则。“仁“作为儒家道德理论的基本原则,是各种道德规范,道德要求的基本出发点,在众德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又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雍渊》)。这就表明,“仁爱”是既是一种责任,又是一种义务,更是一种推己为人的利他风尚和助人为善的精神,要求人们做到“互利互惠”。一方面要敢于和善于追求个人正当利益,争取个人在法律和政策范围内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又要惠及他人,利他益众。
“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和特征之一,同时也是儒家伦理思想中基本行为规范和重要道德范畴。在儒家道德体系中,孝悌是仁德的开始和基础。“孝”是家庭和谐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部分,“孝”更是作为一个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准则。一个不“孝”的人,何谈为人,更何谈什么道德品行?儒家的众多关于“孝”的论述,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在当今社会更应该发扬光大、代代相传。
孟子的性善论提出四种心,即恻隐、羞恶、辞让、是非之心,“信义”作为它的重要体现,是儒家文化的又一重要价值。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这里生命和道义是合理的存在的,但当两者发生冲突或利害关系时,对道义的追求就高于了对生命的追求,在只有牺牲生命才能坚持道义的时候,人就应该舍身求道,舍生取义。而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更是激励了一代代中国的仁人志士舍身为国。“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在当今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信”与“义”作为一枝独秀,将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
儒家的道德伦理学说是儒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形成及发展有其深远影响。在上千年的历史演进中,儒家道德伦理学说促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优质品质,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教人思想为历朝历代所倡导。批判的继承其思想,对于个人德行修养有其根本性的指导作用。
二、教育价值
孔子无疑是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他兴办私学,推动平民教育的发展,“有教无类”的思想可以说是最早的平等教育主张。“学而时习之”“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等思想已经影响了无数教育活动的参与者。孔子的教育思想还具有很大的终身性,即提倡“学不可以已”。孔子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为政》)这是他对自己学思历程的描述,通过这一描述,可以看出,在孔子的一生中,由十五岁“志于学”开始,到七十岁达到“从心所欲不逾距”而止,其人生境界不断提升,而其之所以能够做到这一点,正是其终生“学而不厌”的结果。孔子通过其经历以及理论为后世的教育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
其后,宋明理学将儒学的教育思想继承发展,不仅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终身性,如朱熹说“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更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不仅要认识,更应该实践。这种思想对于解决今天学校教育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应当有借鉴意义。
儒家的教育思想更多的是一种道德教育,对当代人的价值在于思想价值观的修正。比如孔子“敬鬼神而远之”的人文主义精神,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世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志存高远……这些都对现代教育有很大的积极意义。
三、政治价值
儒家的思想,不仅是道德的哲学,生活的哲学,当然还是政治哲学。重要体现之一就是孟子的“仁政”主张和民本思想,主张“德治”“轻刑薄税”“听政于国人”“与民同乐”。儒家还提出廉政的思想,孟子提出了要“仁民”的政德思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为政清廉不仅自身廉洁,还要关心老百姓疾苦,为民兴利等。现代的廉政建设也不妨借鉴一二。孔子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思是说,政府官员的伦理行为,昭示着社会的伦理导向,是整个社会道德的表率,官位不是为自己牟利的机器,而是为百姓造福的手段。
众所周知,“和”的思想是先秦儒家的重要思想,“和”不仅是一种政治手段,还是一种政治目的、政治价值,即儒家学者理想中的社会至少是一个和谐、团结、和平的社会,这与时下的和谐社会建设相似。对于霸权主义横行的时代,儒家“大同思想”及“和”的主张可以起到抵制作用,以“王道”对抗“霸道”,也正是儒家文化从中国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因素。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政治思想,闪烁着民主、民生的光芒,在历史的变迁中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影响着中国人的政治活动。尽管有其历史局限性,但它“礼治“的秩序思想、“德治”和“人治”主张,都对当今政治有借鉴意义。
四、科学、经济价值
儒家文化经过历史长河的洗礼,已经不是几句话、几本书可以完全概括的了。从儒家文化经典到儒家文化遗址,这些物质文化范畴的东西是我们现代人研究儒家文化的重要工具,科学价值不容忽视。同时,一些文化遗址,如孔府、孔庙、孔林等的开发还带来了不菲的经济收益,推动了一方经济社会的发展。

儒家文化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更是文化上的优势。对儒家文化发源地中国来说,我们既不能妄自菲薄,对孔孟之学全盘否定,又不能陶醉于历史,在故纸堆中被束缚,而应该批判的继承加以吸收,与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发挥儒家文化应有的现代价值。

Ⅲ 儒家德育思想包括哪些

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人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最大的流派儒家。
孔子,孟子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儒家思想:儒家思想也称为儒教或儒学,由孔子创立,最初指的是司仪,后来逐步发展为以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儒家学派对中国,东亚乃至全世界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具体内容:首先说说孔子学说思想。在“礼乐崩溃”、“天下大乱”的时局下,孔子创立了儒家思想理论,成为古代哲学史上最早建立思想体系的思想家。{创作背景}孔子的思想主要分三种。第一,“仁学”思想。孔子认为“仁者,爱人”,而要做到爱人,就应该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他以仁为基本范畴,建立起他的哲学和伦理学思想体系,从而为两千多年的儒学发展和思想统治奠定了基础。孔子“仁学”思想的提出是中国古代伦理思想由自发走向自觉的标志。第二,礼乐思想。孔子所说之礼,表现在对古代思想的改造上。其内容分别是:其一,补充周礼。孔子打破西周“礼不下庶人”的传统,主张“齐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礼乐能调和社会各阶层之间的关系。他以仁释礼,将仁礼结合,提出克己复礼,赋予周礼更加丰富的内容。其二,孔子所说的礼是“礼制、礼仪”。儒家将礼乐结合,不只是把礼作为外在的行为规范,而是力图进入精神层面,用礼乐培养内在的纯真美好感情。他言称必礼。礼乐同仁义一样,成为儒家最重视的基本观念,对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其三,其他思想。有“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务实精神;“中而不伤”的中庸之道;还有重视“父慈,子孝,兄良…….”的道德修养;主张“德政”,提出重德轻刑的政治主张;提倡“有教无类”。

Ⅳ 儒家文化对道德有哪些影响

“仁”“德政”的主张对巩固和延续封建统治、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稳定,起了重要作用。儒学强调人的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注重气节、品德,凸现人性的庄严,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作用。

其仁政爱民和任用贤才,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规范、合理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在现代企业管理和教育中仍有很大价值。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最主要的部分,是中华文明宝贵遗产的重要部分。现在倡导的“以德治国”“公民道德教育”,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都与儒家思想有一定关系,但也需要注入新时代的要素与内容,与时俱进,批判继承,理性扬弃。

儒家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几千年来的封建社会,所传授的不外<四书><五经>.传统的责任感思想,节制思想,和忠孝思想,都是它和封建统治结合的结果,因此,儒家思想是连同我们当代在内的主流思想。

(4)道德教育儒家扩展阅读:

孔子门下弟子三千,因而总结出很多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比如“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怠”等。孔子更被后世尊称为“万世师表”,某些地区更将“孔圣诞”定为“教师节”。

自从中国人开始追求现代化以来,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自明清时代,儒家思想在中国文化上的地位就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

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参考儒家传统提供的资源。尤其是华人和东亚人应该有这个机会。但是正如其它的文化传统,儒家传统属于全人类,所以儒家的思想文献应该尽量翻译成各种语言,提供给大家。

从一开始儒家思想就体现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世界观和人生观。用今天的话语来讲,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就被理解为人类文明的核心。结果,至少在中国,儒家思想被视为文明或文化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儒家思想给现代人提供了很丰富的资源。

面对这些资源,现代人具有一个选择的自由,可以吸收资源里面的一些成分,也可抛弃一些成分。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核,也是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的理论基础。儒家思想、君主专政制度构成了中国古代政治史的两大主体内容。

依据《结构论》的系统综合理论,曾邦哲提出公元前约几百年几乎同期发展的希腊(自然)文化、犹太(律法、波斯时期)文化、印度(佛教、精神)文化、华夏(儒家、伦理)文化奠基了人类至今以来的核心文化模式。

Ⅳ 传统的儒家道德观有哪些

道德观包括仁、义、礼、智、信。行文准则有温、良、恭、俭、让。

其中核心是仁和义。《易经.系辞》里说:立天之道阴与阳,立地之道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仁与义”的精神贯穿了整个儒家学说。

儒家要求人们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谓之中、平平常常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规范迄今为止仍然是中国人的为人处世的准则。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选贤任能,各得其所,各尽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实现其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径。

(5)道德教育儒家扩展阅读:

儒家是中国古代在董仲舒“独尊儒术”之后最有影响的学派。作为华夏固有价值系统的一种表现的儒家,并非通常意义上的学术或学派。一般来说,特别是先秦时,儒家是最有影响的学派之一。和墨家并称显学。

在秦始皇时"焚书坑儒"受到重创, 在汉武帝时,为维护专制统治"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施思想钳制后兴起。

儒家的“人治”主义,就是重视人的特殊化,重视人可能的道德发展,重视人的同情心,把人当作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从这一角度看,“德治”主义和“人治”主义有很大的联系。

“德治”强调教化的程序,而“人治”则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由于儒家相信“人格”有绝大的感召力,所以在此基础上便发展为“为政在人”、“有治人,无治法”等极端的“人治”主义。

Ⅵ 《大学》一文重在强调道德教育精神,儒家的重德思想在当今社会有哪些积极意义

儒学现代意义的两个重要原因:

有两个重要的原因:

第一,我们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的全面民族复兴,此时此刻,必须回顾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

第二,新的世纪,我们的国家提出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费孝通先生曾提出“文化自觉”的问题。我们要建设“和谐社会”也必须有个对自身“文化”上的自觉。

什么是“文化自觉”?费孝通先生说:“文化自觉只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中人们对其文化有‘自知之明’,明白它的来历、形成过程,所具有的特色和它发展的趋向,不带任何‘文化回归’的意思,不是要‘复古’,同时也不主张‘全盘西化’或‘全盘他化’。

自知之明是为了加强对文化转型的自主能力,取得决定适应新环境、新时代文化选择的自主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来研究我们民族文化的历史和它发展的前景,就必须适应当代世界文化发展的新形势,即“新的轴心时代”到来的文化发展的新形势。适应我们国家建设“和谐社会”的目标,必须有一个文化自觉的要求。

Ⅶ 儒家教育观关于道德修养的观念对后世的影响

现代社会中,人们身处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为时代潮流所裹挟,稍一转眼,便发觉今日之身已非昨日心之所向。深处大时代中,往往身不由己。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对物质生活的需求不断被满足,关心个人身心健康,注重性格和精神修养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更多的年轻人开始追寻个体存在的意义,对生活中所遇到的精神困境寻求解脱。作为拥有强大的精神文明的古国,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本身就包含了实现人生价值的整套方法论,从传统的儒家哲学中追寻生命之道,称为了现代青年发掘内心,认识自我的重要途径。

我们可以根据朱熹对《大学》中“三纲八目”的注解来窥其一二。朱熹对“明明德”的解释是:“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而应万事者也。但为气禀所拘,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然其本体之明,则有未尝息者。故学者当因其所发而遂明之。”本句的出发点还是人性的二元论,即明德应当要把“气禀所拘,人欲所蔽”的东西“发而遂明”,从而来明晰“本体”。其次是“新民”,即在找到自身的“本体”以后,要贯彻儒家“推己及人”的思想,与民维新。并且要“止于至善”,一定要达到目标。

实现这三纲领的具体方法是“诚意、正心、格物、致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一整套方法论仍然贯彻了儒家“仁”的理念,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所谓“诚意”“正心”“修身”是对个人而言,即在达到“至善”的过程中,对待事物“勿自欺也,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表里如一,不可当面一套背后一套。此为“诚意”,朱熹将“诚意”看的极为重要,在终章他写道“第六章乃成身之本,初学者尤为当务之急,读者不可以近而忽之矣。”由此可知朱子是很注重表里如一的,这与后来的道学虚伪大相径庭。

Ⅷ 儒家教育观中关于道德修养的观念对后世有什么影响

孔子道德思想以“仁”为核心,以“仁人君子”为最高理想人格.为了实现“仁”,造就“仁人君子”的理想人格,孔子不顾成败,不计得失,矢志不渝地奋斗了一生.结合个人道德实践经验,孔子提出了一套切实可行的道德修养理论,它不仅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中华民族的道德实践方式,而且在今天对于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对于“四有”新人的培养,仍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孔子道德修养论的特点
道德修养作为理想人格的实现方式,在孔子的各种实践活动中处于首要位置.“修己”是第一位的,以此为本,在道德上首先完善自我,然后推而广之,扩展为齐家、治国、平天下.可以说,孔子的全部道德伦理观都是以道德修养为根本立足点,围绕它来展开的.那如何进行道德修养呢?为此,孔子提出了“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方法.
孔子说:“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君子求诸己, 小人求诸人.”一个人能否成为有仁德的人,不是取决于他人, 而是完全取决于自己,关键就在于个人能否自觉地进行道德修养.只要个人努力追求,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理想目标,获得最高价值——仁.孔子把“为仁由己”作为道德修养的基本前提和立足点,这就充分肯定了道德修养中人的主观能动性和主体性地位,并为个人提供了“人皆可以为尧舜”的内在支持力量,从而使其道德修养论得以奠立在现实的稳固的基础之上.具体说,孔子“为仁由己”的道德修养论特点表现如下:
(一)通过确立道德认识的基础地位,突出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二)通过揭示道德情感、道德意志的能动作用,强调了道德修养的主动性、能动性
二、孔子道德修养论的借鉴意义
孔子的道德修养论是其伦理思想的精华,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遗产,值得我们大力发掘、弘扬.回顾我国几十年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反思改革开放以来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更感孔子道德修养论现实意义之重大,它所带给我们的启示,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道德修养必须立足于内在心理机制和外在现实条件,把情感与理智、理论与现实真正统一起来
“道德的基础是人类精神的自律‘’。道德活动是人的自由意志、主体能动性充分展现的过程,而道德修养在最大程度上体现了这一过程,它把社会道德要求转化为个人内心信念,并将这种内心信念转化为实际的道德行为,在改造外部世界的同时也改变自己的内心世界,使人性向善.这一显示人的积极性,主动性的道德修养过程,当然离不开现实的具体的社会条件,与教育方式、道德要求正确与否,现实人的接

Ⅸ 道德榜样在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中的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

在先秦时期儒家的道德教育理论中,道德榜样占据着异乎寻常的关键地位。儒家对道德榜样在道德教育中的巨大作用的深信不疑,在先秦时期的著作中常常可以看到。

譬如,孔子说:“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意思是说,上层的道德好比风,平民百姓的言行表现像草,风吹在草上,草一定顺着风的方向倒。

他又说:“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意思是说,君王对自己的亲眷忠厚深情,则普通人民就会因此走上仁德,只有这样古人的礼仪仁德才不会败坏遗失,民众才会不偷盗枉法。

他又说:“德不孤,必有邻。”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单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相伴。

他还说:“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意思是说,见到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和他看齐;见到没有贤能的人,就要以他为反面教材做自省。

曾参也说过:“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意思是说,我一日反省自己3次,为人做事忠诚不忠诚?交朋友有没有诚信?传授的学业是否不曾复习?曾子的这一点后来成为儒家学者进行道德修养的功课,称为“日课”。

这些言论表明,先秦时期儒家赞扬道德榜样在改变人心与行为方面的功效。他们确信,当道德高尚的圣人存在时,社会的混乱就不会长久持续下去。

Ⅹ 孔子儒家的道德是什么道德

儒家认为信为本。 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 仁 仁:爱人。孔子思想体系的理论核心。它是孔子社会政治、伦理道德的最高理想和标准,也反映他的哲学观点,对后世影响亦甚深远。。“‘仁以处人,有序和谐’是孔子思想的原发点,是儒家思想核心之核心。”(陈志岁《载敬堂集》) 仁体现在教育思想和实践上是"有教无类",春秋时代学在官府,孔子首开私学,弟子不问出身贵贱敏钝,均可来受教。仁体现在政治上是强调"德冶",德冶的基本精神实质是泛爱众和博施济众,孔子把仁引入礼中,变传统"礼治"为"德治",他并没有否定"礼治",他的"德治"无疑是对"礼治"的继承和改造。爱人既为仁的实质和基本内容,而此种爱人又是推己及人,由亲亲而扩大到泛众 义 义:原指"宜",即行为适合于"礼"。孔子以"义"作为评判人们的思想、行为的道德原则。“义(谊)者,人所宜也。段玉裁注《说文·言部》曰:‘谊、义,古今字,周时作谊,汉时作义,皆今之仁义字也。’义有君子义与小人义,君子义大我,小人义小我。大我,为大众、为社会也;小我,撮伙偏党也,今所谓‘哥们义气’是也。”(陈志岁《载敬堂集·民说》) 礼 礼:孔子及儒家的政治与伦理范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礼"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道德规范和生活准则,对中华民族精神素质的培养起了重要作用,但随着社会的变革和发展,特别是封建社会后期,它越来越成为束缚人们思想、行为的绳索,影响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智 智:同"知",孔子的认识论和伦理学的基本范畴。指知道、了解、见解、知识、聪明、智慧等。内涵主要涉及知的性质、知的来源、知的内容、知的效果等几方面。关于知的性质,孔子认为,知是一个道德范畴,是一种人的行为规范知识。 信 信:指待人处事的诚实不欺,言行一致的态度。为儒家的"五常"之一。孔子将"信"作为"仁"的重要体现,是贤者必备的品德,凡在言论和行为上做到真实无妄,便能取得他人的信任,当权者讲信用,百姓也会以真情相待而不欺上。 恕 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包含有宽恕、容人之意

热点内容
法律咨询免费淘宝 发布:2025-09-23 18:10:12 浏览:206
警车法院车 发布:2025-09-23 17:59:55 浏览:335
综治法律咨询方式有哪些 发布:2025-09-23 17:55:02 浏览:902
合同法五十三条 发布:2025-09-23 17:52:36 浏览:389
武鸣区法律援助12348 发布:2025-09-23 17:46:23 浏览:352
行政法是由什么制定的 发布:2025-09-23 17:43:57 浏览:405
经济法调整一切经济关系对吗 发布:2025-09-23 17:39:34 浏览:469
民事诉讼法中专门管辖 发布:2025-09-23 17:34:04 浏览:258
我国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的构成要件 发布:2025-09-23 17:11:23 浏览:360
公安有司法权吗 发布:2025-09-23 17:03:32 浏览: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