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道德经第15章

道德经第15章

发布时间: 2021-11-29 01:16:36

⑴ 老石解读道德经,第十五章如何成为通达有为的高人,你看过吗

很多人把道德经看作是圣人之书,这是没有错的,很多人也希望通过学习提升自己,做出成就,这也是人之常情。在这一章,圣人老子希望人们向圣人学习,希望社会上能多出几个圣人,如果人人都是圣人,那将是多么繁花似锦的世界啊。正义的力量大了,邪恶的力量自然退缩。希望我们通过学习提升道德,都能成为通达有为的高人。

第十五章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最后,老子先生描述守静的作用,污浊的水经过安静的沉淀就会恢复清澈,这是人们应该好好学习的,忙碌之余,让人心沉静,一个人也会焕发新的生机。

有以上条件的人,就能在混浊中慢慢清静、洁身;安定中谋求生机。只要人谦虚,不自满,就能去旧立新。

老子的圣人,他的条件是很高阿!有九大特征,真是完美的人。起码,我找不出瑕疵。

⑵ 道德经第十五章讲的是血吗

《道德经》第十五章
(原文)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不回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答;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静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译文)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⑶ 《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 微妙玄通 深不可识
古时候的有道之士 他们的灵性是微细奥妙的 他的本性是永远通达的 这都是外人难以窥测 难以了解的玄机
夫唯不可识 故强为之容
就是这样难以窥测他的玄机 如果要去描述古代有道之士的话 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
豫兮若冬涉川 (另本 兮)
比如他们在处理事物方面的行动 绝对不会急迫冲动 就好像古时候的豫兽一样 一定要等到冬天 河水的冰结冻了 才敢走过 否则未等到河水结冰 就鲁莽走过去 不是等於自己去送死吗
犹兮若畏四邻 (另本 兮)
他慎独的工夫 就好古时候的犹兽 要下山一样的谨慎 不敢扰动山下村庄的百姓否则它的生命就危险了
俨兮其若客 (另本 兮)
因此古代的有道之士 他为人恭敬的样子 就好像身为主人 礼遇贵宾一样的谨慎 不敢轻举妄动
涣兮若冰将释 (另本 兮)
在心性清静方面 他对一切外缘的干扰心不染著 就好像春风中的冰 自然的解冻散开一样
敦兮其若朴 旷兮其若谷
因此他心中淳厚的本性 就好像一块木头尚未雕琢一样的朴实无华 心胸的开阔 就好像空旷中的山谷 能够虚受一切 涵容万物
浑兮其若浊 (浑另本作混)
并且他有大智若愚的美德 将自己混合在污浊的水中一样 这就是圣人不自以为自己是圣人 所以才能成为圣人 凡人自命不凡 所以才越像一个凡人的道理呀
孰能浊以澄 静之徐清 (澄另本作久)
所以 谁能像他们(古时有道之士) 在动荡之中 还能除去心中污浊的恶水 使他慢慢的澄清呢
孰能安以久 动之徐生
谁能在安定自守之中 久久以待使体内的清正之气发动呢 (另本多→孰能阳以久静之徐阴 孰能晦以久理之徐明)
保此道者不欲盈 夫唯不盈 故能敝不新成 (敝另本作弊)
因此能够保持以上这章道理的人 他一定是虚心知足的人 不自满不自傲的人 就是因为他不自满 不自傲 只是为了世人著想 反而使自己得到永生之道

⑷ 道德经 十五章 犹兮若畏四邻 王弼注 犹然不知所趣向者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犹豫而不知道向哪走,“趣”是“趋”的通假字。

⑸ 道德经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还是 古之善为道者 有原稿么,或是用得最多的是哪个...

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
。。。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
第十五章应该是前者,希望能帮到你!望采纳!

⑹ 求助《道德经》十五章“绳”的读音

十一有爱0426 :你好。
《道德经》第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回唯不可识,故强答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哪来的【绳】。

⑺ 道德经第十五章诠释

第十五课 五 色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物,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一、 五行、五位伴五色。
1、五色,令人目盲。五色祥光,红、橙、黄、绿、青、蓝、紫七色光,除青、橙难得外,五色可得。五色是伴随着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的关系,及东、南、西、北、中五位的相互关系而产生的。西方庚辛金。金属五行,西属五位,产生的紫光属五色,红、绿、黄、蓝、紫,五色光看来使人眼花缭乱。
2、五音,令人耳聋。各种音响,震耳欲聋。这里的五音是不是讲的宫、商、角、徵、羽五音呢?不是,而是讲的声、光、调、音、神五音,综合五音信息自分明。东方甲乙木,木属五行,东属五位,植物一片绿,产生的绿光。
3、五味,令人口爽。各种味道,吃起来很爽口。这里讲的不是酸、甜、苦、麻、辣五味,而是凡物皆有味,各种味道皆有异。北方壬癸水,水属五行,北属五位,水养万物长,产生的蓝光。
4、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在野外奔驰狩猎,活蹦乱跳的动物,当场毙命,心里有点疯狂之感。南方丙丁火,驰骋火旺,火属五行,南属五位,红光红似火,产生的红光。
29
5、难得之物,令人行妨。贵重的东西,人人都想得到,得不到就偷、就抢,使人防不胜防。中央戊己土,难得土长,土属五行,中属五位,杏黄旗中央,产生的黄光。
二、圣人实腹空目
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所以圣贤之人,首先是充实自己的腹,即丹田气要足,而不是为了想看见什么,故去掉后者,采用前者。

⑻ 跪求<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诠释

《道德经》第十五章的诠释如下:

古时候善于行道的人,微妙通达,深刻玄远,不是一般人可以理解的。正因为不能认识他,所以只能勉强地形容他说:他小心谨慎啊,好像冬天踩着水过河;

他警觉戒备啊,好像防备着邻国的进攻;他恭敬郑重啊,好像要去赴宴做客;他行动洒脱啊,好像冰块缓缓消融;他纯朴厚道啊,好像没有经过加工的原料;他旷远豁达啊,好像深幽的山谷;他浑厚宽容,好像不清的浊水。

谁能使浑浊安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变动起来,慢慢显出生机?保持这个“道”的人不会自满。正因为他从不自满,所以能够去故更新。

“道”是玄妙精深、恍惚不定的。一般人对“道”感到难于捉摸,而得“道”之士则与世俗之人明显不同,他们有独到的风貌、独特的人格形态。世俗之人“嗜欲深者天机浅”,他们极其浅薄,让人一眼就能够看穿;得“道”人士静密幽沉、难以测识。

老子在这里也是勉强地为他们做了一番描述,即“强为容”。他们有良好的人格修养和心理素质,有良好的静定功夫和内心活动。表面上他们清静无为,实际上极富创造性,即静极而动、动极而静,这是他们的生命活动过程。

老子所理想的人格是敦厚朴实、静定持心,内心世界极为丰富,并且可以在特定的条件下,由静而转入动。这种人格上的静与动同样符合于“道”的变化规律。

《道德经》是春秋时期老子(李耳)的哲学作品。

(8)道德经第15章扩展阅读:

“道法自然”是《道德经》中老子思想的精华。“道”作为《道德经》中最抽象的概念范畴,是天地万物生成的动力源。“德”是“道”在伦常领域的发展与表现。“道”与“法”在规则、常理层面有相通点,但不同于西方自然法。“法”应效法自然之道,在辨证的反向转化之中发挥其作用。

哲学上,“道”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母,阴阳对立与统一是万物的本质体现,物极必反是万物演化的规律。伦理上,老子之道主张纯朴、无私、清静、谦让、贵柔、守弱、淡泊等因循自然的德性。

政治上,老子主张对内无为而治,不生事扰民,对外和平共处,反对战争与暴力。

这三个层面构成了《道德经》的主题,同时也使得《道德经》一书在结构上经由“物理至哲学至伦理至政治”的逻辑层层递进,由自然之道进入到伦理之德,最终归宿于对理想政治的设想与治理之道。也就是从自然秩序中找出通向理想社会秩序的光明正道。

⑼ 道德经15章最后一句是“故能蔽而新成”还是“故能蔽不新成”

后者为通行本,前者为帛书本。蔽者,静也,蔽极生新,这和内丹学的静极生动一样。但要注意,只是暂时的蔽,否则就和闭关锁国一样,到最后只会被强行撬开国门,不得不迎接新事物。蔽极生新的重点不是蔽,就像要发射一根弹簧就得先压缩它一样,重点在蓄势。

热点内容
法律咨询免费淘宝 发布:2025-09-23 18:10:12 浏览:206
警车法院车 发布:2025-09-23 17:59:55 浏览:335
综治法律咨询方式有哪些 发布:2025-09-23 17:55:02 浏览:902
合同法五十三条 发布:2025-09-23 17:52:36 浏览:389
武鸣区法律援助12348 发布:2025-09-23 17:46:23 浏览:352
行政法是由什么制定的 发布:2025-09-23 17:43:57 浏览:405
经济法调整一切经济关系对吗 发布:2025-09-23 17:39:34 浏览:469
民事诉讼法中专门管辖 发布:2025-09-23 17:34:04 浏览:258
我国民事法律责任制度的构成要件 发布:2025-09-23 17:11:23 浏览:360
公安有司法权吗 发布:2025-09-23 17:03:32 浏览: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