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德性称为
1. “德性”这个词,该怎么理解
德性,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也指方言中不入眼的模样,品行
同样也是基督教中的词汇,这个词在道德思想史上颇受争议。其确切定义、种类,及跟道德经验中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都是争论的焦点。
所以,德性这个词,要看使用的语境和用意,希望可以帮到你
2. 德性是什么意思
德性 目录
解释 拼音 概述编辑本段解释(arete)在希腊语中原指事物的特性、品格、特长、功能,亦即一事物成为该事物的本性。 编辑本段拼音déxìng 编辑本段概述[moral character]∶道德品性 现汉中解释:“德性”同“德行”,也就是说这两个为同义词,首选“德行”。 子思言“尊德性”,而归于“道问学”。——清·刘开《问说》 什么是“德”呢? 师言:“德是下功夫,是有志于道;德在心里而行诸于外的就称为“德相”,譬如走路、行仪……都可表现出一个人的“德相”来。德也因此是自我的教育,是内心的梳理、表现在外的行为的规矩。” 日常生活中的“行、住、坐、卧”如何才能合乎礼节? 师言:“行,是走路。要步履平稳,举止端庄。所谓“行步如风”就是走路要如风吹云动般的清飘且稳重。 住,是站姿。站时要挺胸直腰,不要东依西靠;也就是“住如松”的形态。 坐的规矩是要“正坐如钟”,坐的像巨钟般的稳重。 卧。是睡眠的姿势;卧要如弓。也就是‘吉祥卧’”。 年轻的女孩问:“穿衣服怎样才好?” 师言:“自然最好。衣服可以保护我们的身体,也可以表现我们的气质;什么身份,什么年纪,什么情境,都要合乎自然的穿着才好。” 又言:“穿衣要顺其自然才美;很牵强的,不自然的,也就不美了。” 某大学社团负责人来访,询问什么叫做“造口业”? 师言:“我们所说的话句句皆实话,所说的事,句句负责任,就称做‘正语’。反之则造口业。开口动舌无不是业,欲不造业,则必须以无漏智慧来摄受口业。玩笑话语,或是取笑别人,也会造成不可收拾的因果啊——” 又言:“和与敬是修行最重要的事,所以身形不可违背了生活动作。对人粗声粗气,妄言、绮语、两舌,这都是在声中造业,也就是造了口业。” 为什么人对熟人比对生人,反而显得礼貌不周? 师言:“有些人不熟识对方时,大家都彼此客客气气相待,讲究客套与礼节,并且和乐相处;等到彼此相处日久,熟悉对方后,就‘熟不过礼’,不再讲求礼节了。所以有人说:‘恨由爱起’。最初大家彼此客气时,能够相敬、相爱,等到熟识对方,讲究客套的礼节渐失时,就会生起一分怨恨之心。我们要保持最初相识时的那种客气态度,始终不渝,才是作人处世之道。” 开放大陆探亲后,许多返乡同胞,看到当地的贫穷落后,而生分别心,言语行止常露骄态。 师言:“我们回到大陆,要心存一分虔敬的平等观和道德观,不要去伤他们的心,也不要去刺他们的眼。那样清贫的生活,我们还不是曾经走过,难道大家都忘了吗?禁不住就自我炫耀,不但伤害了大陆的同胞,也将伤害了我们自己。”
1.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2.品性;品质。 3.方言。指不入眼的模样�1�7p品行。含有轻蔑意。
3. 35.为什么中国文化被叫做“德性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人本主义”的伦理型文化或称“德性文化”。在中国文化中,人是“万物之灵”,而人之所以能为万物之灵,就是因为有道德,德性被作为人兽区分的根本,也是人格尊严的体现。中国人因而特别重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之“道”,以及遵循这种“道”而形成的“德”(指作为行为主体的主观的、为我的规范)。孔子倡言“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并以知、仁、勇为“三达德”,建构起中国文化传统中的道德规范体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主张以道德实践为第一要义,由此形成了中华民族道德至上的价值取向与文化精神。中国人的处世观念及其行为具有浓重的尚德特征,具体表现为两个层面:
一方面,处世做人,贵在有德。中国人的所谓“处世”,首先是要“做人”,故“为人处世”不可分割,“做人”即是立身处世。而“做人”的要义在于,人的行为必须合乎“人”应该具有的道德规范,做人就是以道德律己,以道德待人。对为人“缺德”的评判,是中国社会生活中甚为严厉的谴责。在具体的做人之德上,其主要范畴有“诚实正直”、“光明磊落”、“襟怀坦荡”、“克己奉公”、“言行一致”、“忠厚善良”、“廉正俭朴”等等。这种以“做人”为处世前提与基础的处世观念,体现了浓厚的尚德特征。
另一方面,与人交往,以德待人。中国传统处世之道的尚德倾向,还表现在强调人际交往的道德性,主张人际之间应当是“正其义不计其利,谋其道而不计其功”,与人相处,贵在以德待人。其具体表现为:
其一、宽厚待人。中华民族一向以待人宽厚为美德,日常生活中的“宽容大度”、“宽宏大量”等道德评价,就是这一品德的体现。在人际关系的实际运作中,待人宽厚包括:“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不以己所能病人,不以人所不能愧人”。
其二、让。中国人历来以让为处世美德。在家庭内部,“孔融让梨”式的礼让被极力倡导,妇孺皆知;在名、利面前,古人赞美“君子无所争”的风度和“不贪为宝”的高洁品格;对待人际纠纷,先贤主张“争先的径路窄,退后一步自宽平一步”。一个“让”字,可化解纠纷,和谐人际关系。
其三、以诚相见。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十分看重“心诚”,由此有“待物莫如诚”的古训。而这一点正是“以德服人”的重要内容。故“开诚心,布公道”,往往能化解矛盾,消除成见,沟通感情。
其四、守信用,重然诺。其基本要求是“言必信,行必果”。说话算数,言行一致,讲究信用。“一诺千金”、“一言九鼎”等成语,以及孔子所说的“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的名言,生动显示了信用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价值和地位。
“贵和”是中国人处世性格的另一显着特征。“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极为重要的思想范畴,它们虽然具有哲学上的意味,但立足点仍在于社会的稳定与协调,并直接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方法与处世观念。
在中国古代的经典论述中,“和”的基本涵义是和谐,古人重视宇宙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更特别注重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孔子主张“礼之用,和为贵”,孟子提出“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就是以和睦、和平、和谐,以及社会的秩序与平衡为价值目标。
以“贵和”而论,中国人把“和为贵”作为待人处世的基本原则,追求人际之间的和睦、和平与和谐,“和”既是人际行为的价值尺度,又是人际交往的目标所在。以诚信宽厚仁爱待人是为了“和”;各守本分互不干涉是为了“和”;“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也是一种“和”。
总的看来,“贵和”能有效地避免过激或对抗行为,减少人际摩擦与社会内耗,使中国人的人际关系带有浓重的人情味,较为稳固持久,对社会具有良性功能。
4. 伦理道德是指什么样的德性
指的是一个人的最起码的思想品德。如:助人为乐,尊老爱幼,勤劳致富,见义勇为,奉献祖国等
5. 道德德性包含哪两种内容
道德德性同与快乐和痛苦之感情以及实践相关,而感情与实践中存在着版过度、不及与适权度。在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场合、对于适当的人、出于适当的时间、以适当的品质去做一件事情,才能够体现出德性。比如,错误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正确的道路却只有一条。也是由于这个原因,过度与不及是恶的特点,而适度是德性的特点。也可以说,德性是一种选择生活的品质,存在于相对于我们的适度之中,德性是两种恶即过度与不及的中间。
6. 德性是什么意思
德性的意思: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词语】:德性
【拼音】:dé xìng
一、德性基本释义:
1、道德品性。
2、同德行。
二、德性引证解释:
品性;品质。
沈从文 《绅士的太太》:“凡是一切绅士的坏德性,他们都不曾缺少。”
三、德性用法示例:
1、德性愈高的人,其他一切成就的获得也愈容易。
2、勇气很有理由被当作人类德性之首,因为这种德性保证了所有其余德性。
(6)道德德性称为扩展阅读
德性近义词:品德、德行
一、品德
【词语】:品德
【拼音】:pǐn dé
【释义】:道德品质,也称德性或品性,是个体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倾向与特征。
示例:
1、良好的品德就像是用玉石来购买去天堂的翅膀。
2、用品德去影响学生,用人格去熏陶学生,用智慧去启迪学生,用情感去关爱学生。
二、德行
【词语】:德行
【拼音】:dé xíng
【释义】:指道德品行的素质,也指讥讽人的话,表示瞧不起别人的仪容、举止、行为、作风等用此词。
示例:
1、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因此,它是一切道德行为的重要前提。
2、装饰对于德行也同样是格格不入的,因为德行是灵魂的力量和生气。
7. 道德品质包括什么
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
道德品质也称“专德性”,简称“品德”。由道属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信念、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因素构成。是一定社会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在个人思想和行为中的体现。在中国社会主义时期,最高尚的、最能体现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利益的是共产主义道德品质。
道德相对主义者认为,道德和文化有密切关系:虽然人类的道德在某些方面有共通性,但是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社会,往往有一些不同的道德观念;不同的文化中,所重视的道德元素及其优先性、所持的道德标准也常常有所差异;同样一种道德,在不同文化社会背景中的外在表现形式、风俗习惯往往也相去甚远。
(7)道德德性称为扩展阅读
表征个人道德的总体特点的范畴。简称品德。指体现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要求,并具有稳定性倾向的个人的道德意识和行为的特点。道德品质表现在——
①道德意识,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信念等;
②道德行为,包括道德言语、道德行动和道德习惯等。道德意识引起并调节人们相应的道德行为,道德行为实现、巩固和深化人们相应的道德意识,二者综合构成一个人的道德品质状况。
8. 什么是德性什么是人品
人品是指个人的品性。德性是道德品性。指人的自然至诚之性。
做人就要人品好,其中的人品包括9个方面:正直、善良、勇敢、诚实、守信、宽容、守法、才智、勤劳,这是古代衡量人品的“仁、义、礼、智、信”5个字的拓展。
德行,是知识丰富,自修自律,谨言慎行,情绪自控力强,以道德理念规范言行,不以己念,度人之心,凡事善宽容理解别人,不以小恶而为之,不以小善而不为。慧内而秀外,内在的素养自然外溢的气质,称为德行。
人品德行具备的人,是非常智慧的人,无论到哪里,都会人脉通畅,避凶趋吉,免是非,近友爱,圆润通达。同时具有号召力,亲和力,从而影响周围的人。更多的享受生活的阳光和幸福。
人品,人的品质,人的品格。网络新意:人品爆发,形容一个人的运气极好。在古文中同样有记载。人品,意思是人的品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或倾向。
9. 德性论是什么
德性来论指德性伦理源学,是规范伦理学的其中一个理论,是把关于人的品格的判断作为最基本的道德判断的理论。德性伦理学聚焦在道德主体,即行为的推动者,道德主体的性格为伦理行为的推动力。
与目的论、义务论最大的不同之处,德性伦理学是不会依照单一标准去判断该行为是否合乎道德,而是从整体判断。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中国的孔子都被视为德性伦理学代表。代表作有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伦理学》、孔子的《论语》、麦金泰尔的《追寻德性》。
(9)道德德性称为扩展阅读:
德性理论应当包含以下几个内容:解释什么是德性;列出哪种品格特征是美德的清单;解释这些美德是什么;解释为什么这些品性对拥有它们的人来说是好的品性。
另外,这个理论还应该告诉我们美德是不是对所有的人都一样,或者是否一个文化的美德与另一个文化的美德有区别,一个人的美德与另一个人的美德有区别。
亚里士多德说德性是表现于习惯行为中的品格特征。例如诚实的德性,只是偶尔说真话,或者只有在对他有利时才说真话的人,并不拥有诚实的德性。诚实的人当然地把真诚当回事,他的行为"源自坚定而不可更改的品格"。
10. 品德,德性,道德三者之间的关系与异同点什么
道德:是一定社会为了调整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种行为规范的总和。
1.道德反应人们的相互关系,主要是利益关系,而利益关系的核心是价值观。
2.行为规范的总和是一种意识形态文化,与法律不同,规范是形式的东西。
3.道德始终是阶级的道德,是人们自觉地用来控制社会生活的行为准则。
4.道德既不同于习俗,又有别于法律,它是对人的思想行为进行评判的标准,它是靠教育,靠社会舆论和人们内心信念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的。
品德: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一定阶级社会准则转化成道德信念和道德意向在言行中表现出来的稳固的心理特征。
1.从普通心理学上理解品德是一种心理特征,人格(个性)品德发展构成了性格个性发展的重要部分,品德形成也是个体不断社会化的过程。
2.品德是一种心理现象,它服从心理形成,发展的规律,不是社会现实的机械的模仿,而是一种能动的反映。
3.品德具有社会性、统一性、稳定倾向性、自觉性、区别性、调节性。
道德与品德的关系:
1.品德是人的道德的内化,是一定社会道德关系的体现。
2.品德是道德动机与道德实践(行为);道德意识倾向性与道德心理特征;道德认识(知)、道德情感(情)、道德意志(意),与道德行为的有机统一,还是道德内容与道德形式的有机统一。
3.品德是一种特殊的个性心理,它体现一定的社会道德原则和规范,具有稳定的个人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总体这一根本属性,品德是个性中具有道德价值的核心部分。
4.品德是人在实践活动中,在社会道德关系舆论的作用下,在道德教育的影响下形成的,它是社会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如果我的回答对你有帮助,请点采纳,谢谢
本回答由科学教育分类达人 张久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