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法学百科 » 刑法学通论

刑法学通论

发布时间: 2021-12-05 23:15:31

㈠ 危害行为的概念解析

国内刑法理论中几种危害行为概念之评析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行为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刑法行为理论中许多基本问题至今意见不一,尚待深探。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刑法学者对刑法中危害行为概念的表达的多样性略见一斑。关于刑法中危害行为概念的表达,概括起来,目前至少有以下几种:
第一,危害行为,或称犯罪行为,即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注: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词典》,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第二,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即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注:参见赵秉志、吴振兴主编:《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第三,危害行为,在这里专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注:参见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第四,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注: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第156页。 )。
第五,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意思决定所支配的违反刑法的命令或禁止规范的身体动静(注:参见熊选国:《刑法中行为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第六,危害行为指的是由行为人意志自由所支配的,客观上违反刑法禁止规范或命令规范的身体动静(注:参见肖中华:《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载《法律科学》1996年第5期。)。
第七,应从行为概念中抛弃意思要素,而直接用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身体动静来概括行为概念,包括危害行为的概念(注:参见黎宏:《论刑法中的行为概念》,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上述各种表达,可以归于三派观点。第一种表达代表传统的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就是指犯罪行为,这显然不妥。正如有学者指出:“犯罪行为,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仅有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而没有主观方面的故意或过失,绝不可能称为犯罪行为;因而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要件,不宜用‘犯罪行为’一词来表示。‘危害行为’,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说,属于客观的范畴,用以表示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要件,在逻辑上自然比较妥当”(注: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第156页。)。第二、第三、第四种表达代表通说。
尽管这三种表达也不尽一致,但其基本精神是相通的,即皆认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必须具备心素、体素、法律特征三要素。第五、第六种表达在概括危害行为的法律特征方面有重大突破,但仍坚持三要素说,因此,它们实际上是通说的一个变种。第七种表达可以视为一新说,这种观点果断地抛弃了为众多学者所支持的危害行为必须具备心素之观点,但它仍然把危害行为的法律特征归纳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上述七种表达的共同之处是对危害行为的体素特征基本无异议。由此可见,这些观点的分歧的关键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心素是否为危害行为之必备要素;二是刑法规范的违反性是否为危害行为的法律特征。

㈡ 谁知道“论刑法中的罪行法定原则”的外文参考文献,至少三篇,谢谢!

【参考文献】
[1)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6.
[3]〔日〕泷川幸辰.犯罪论序说[A].王泰译.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日〕长冈龙一.刑法の解释と罪刑法定主义の原则(一)[J].东北学院大学论集·法律学第10号.
[6]〔日〕川端博,山中敬一,日高义博.鼎谈?罪刑法定主义の问题状况[A].现代刑事法[M].2001,(11).
[7]〔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Ⅰ[M].有斐阁,1972.
[8]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日〕内藤谦.刑法讲义总论(上)[M].有斐阁,1983.
[10]陈忠林.从外在形式到内在价值的追求——罪刑法定原则蕴含的价值冲突与我国应有的立法选择[J].现代法学,1997,(1).
[11]〔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第64版)[M].有斐阁,1939.
[12]赵秉志,吴振兴.刑法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日〕曾根威严.刑法总论(第3版)[M].弘文堂,2000.
[14]〔日〕ホセョンパルト.罪刑法定主义——法哲学と实定法学の课题として[A].法哲学年报(法哲学と实定法学)[C].有斐阁,1976.
[15]〔日〕山口厚.刑法总论[M].有斐阁,2001.
[16]储槐植.美国刑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日〕泷川春雄.自由主义刑法の山脉と世界观[A].平场安治.泷川先生还历纪念(现代刑法学の课题)(上)[C].有斐阁,1955.

㈢ 主观归罪是什么意思

所谓“主观归罪”是从犯罪构成主观方面要件解释犯罪成立根据的。
在犯罪、行为两个方面要件的地位和关系中,主观心理是支配、决定因素,身体动作、危害结果等事实,则处于被支配的从属地位,是主观罪过的外化,行为危害的客观事实根源于主观的犯罪意图。所以,外在的行为事实只有与同时存在的认识、意志因素相一致,即在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支配下才有意义,才能被认定为犯罪。主观归罪的特点是,缺乏故意、过失的行为及结果事实不构成犯罪,如果有犯罪意图,即使行为及结果事实无现实的危害或危险,仍具有可罚性,刑事责任承担与否取决于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及结果的认识与控制。至于是否造成现实的危害且并不重要。
主观归罪在实践中的表现,是将错误思想或犯意表示当作犯罪处理,或者将事前的犯意当作事中的犯意,从而导致主观归罪。(注:参见赵秉志等主编:《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43页。)

㈣ 危害行为的概念解析是怎样的

危害行为,是由行为人的意识、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按照递进式犯罪构成体系理论,危害行为是构成要件的该当性或犯罪客观方面最核心的要素。作为。指犯罪人用积极的行为实施的刑法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即不当为而为之。作为是人的身体的积极动作。如果行为人违反刑法禁止性规范,即违反不当为的义务而实施某种行为的,就成为危害行为中的作为。不作为。是指犯罪人有义务实施且可能实施某种积极的行为而未实施的行为,即当为而不为。构成刑法中的不作为,客观方面必须具备三个条件:行为人负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特定义务。

特定义务是法律上的义务,而不是普通的道德上的义务,其来源是法律明文规定的特定义务、职务上或业务上要求履行的义务和先行行为产生的义务。行为人有履行特定义务的实际可能性。行为人虽然具有实施某种积极行为的义务,但由于某种客观原因而不具备履行该项义务的实际可能性,则不构成犯罪的不作为。行为人未履行特定义务。在不作为犯罪中,虽然行为人有时也实施某些积极的动作,但其未履行特定的义务。作为和不作为在我国刑法中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大多数犯罪只能由作为方式构成,有些犯罪只能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刑法第261条的遗弃罪,即纯正不作为犯。另有一些犯罪既可以由作为方式构成,也可以由不作为方式构成,如故意杀人罪,即不纯正不作为犯。

㈤ 请介绍几篇有关刑法的外文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1)李海东.刑法原理入门(犯罪论基础)[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
[2]〔美〕迈克尔·D·贝勒斯.法律的原则——一个规范的分析[M].张文显等译.北京:中国大网络全书出版社,1996.
[3]〔日〕泷川幸辰.犯罪论序说[A].王泰译.高铭暄,赵秉志.刑法论丛:第3卷[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4]张明楷.刑法分则的解释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日〕长冈龙一.刑法の解释と罪刑法定主义の原则(一)[J].东北学院大学论集·法律学第10号.
[6]〔日〕川端博,山中敬一,日高义博.鼎谈?罪刑法定主义の问题状况[A].现代刑事法[M].2001,(11).
[7]〔日〕平野龙一.刑法总论Ⅰ[M].有斐阁,1972.
[8]高铭暄,马克昌.刑法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日〕内藤谦.刑法讲义总论(上)[M].有斐阁,1983.
[10]陈忠林.从外在形式到内在价值的追求——罪刑法定原则蕴含的价值冲突与我国应有的立法选择[J].现代法学,1997,(1).
[11]〔日〕牧野英一.日本刑法(第64版)[M].有斐阁,1939.
[12]赵秉志,吴振兴.刑法学通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13]〔日〕曾根威严.刑法总论(第3版)[M].弘文堂,2000.
[14]〔日〕ホセョンパルト.罪刑法定主义——法哲学と实定法学の课题として[A].法哲学年报(法哲学と实定法学)[C].有斐阁,1976.
[15]〔日〕山口厚.刑法总论[M].有斐阁,2001.
[16]储槐植.美国刑法(第2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
[17]〔日〕泷川春雄.自由主义刑法の山脉と世界观[A].平场安治.泷川先生还历纪念(现代刑法学の课题)(上)[C].有斐阁,1955.

㈥ 危害的概念评析

我国刑法学界对于刑法行为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对刑法行为理论中许多基本问题至今意见不一,尚待深探。这一点可以从我国刑法学者对刑法中危害行为概念的表达的多样性略见一斑。关于刑法中危害行为概念的表达,概括起来,至少有以下几种:
第一,危害行为,或称犯罪行为,即指行为人故意或过失实施的,为刑法所禁止的具有一定社会危害性的行为(注:参见高铭暄主编:《中国刑法词典》,学林出版社,1988年版,第143页。)。
第二,犯罪构成客观要件中的危害行为,即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活动。(注:参见赵秉志、吴振兴主编:《刑法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第147页。)。
第三,危害行为,在这里专指犯罪构成客观方面的行为,是指由行为人意识和意志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注:参见陈兴良主编:《刑法全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第66页。)。
第四,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心理活动所支配的危害社会的身体动静(注: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第156页。 )。
第五,刑法上的危害行为,是指由行为人的意思决定所支配的违反刑法的命令或禁止规范的身体动静(注:参见熊选国:《刑法中行为论》,人民法院出版社1992年版,第4—9页。)。
第六,危害行为指的是由行为人意志自由所支配的,客观上违反刑法禁止规范或命令规范的身体动静(注:参见肖中华:《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载《法律科学》1996年第5期。)。
第七,应从行为概念中抛弃意思要素,而直接用具有社会危害性的身体动静来概括行为概念,包括危害行为的概念(注:参见黎宏:《论刑法中的行为概念》,载《中国法学》1994年第4期。)。
上述各种表达,可以归于三派观点。第一种表达代表传统的观点,认为危害行为就是指犯罪行为,这显然不妥。正如有学者指出:“犯罪行为,具有主客观的统一性。仅有客观方面的危害行为,而没有主观方面的故意或过失,绝不可能称为犯罪行为;因而作为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要件,不宜用‘犯罪行为’一词来表示。‘危害行为’,从犯罪构成的角度说,属于客观的范畴,用以表示犯罪客观方面的一个要件,在逻辑上自然比较妥当”(注:参见马克昌主编:《犯罪通论》第156页。)。第二、第三、第四种表达代表通说。尽管这三种表达也不尽一致,但其基本精神是相通的,即皆认为刑法中危害行为的概念必须具备心素、体素、法律特征三要素。第五、第六种表达在概括危害行为的法律特征方面有重大突破,但仍坚持三要素说,因此,它们实际上是通说的一个变种。第七种表达可以视为一新说,这种观点果断地抛弃了为众多学者所支持的危害行为必须具备心素之观点,但它仍然把危害行为的法律特征归纳为“具有社会危害性”。上述七种表达的共同之处是对危害行为的体素特征基本无异议。由此可见,这些观点的分歧的关键在于以下两方面:一是心素是否为危害行为之必备要素;二是刑法规范的违反性是否为危害行为的法律特征

㈦ 小偷溺水引起的法律责任分析

你自己也写的很清楚啦,第二条消息会构成涉嫌间接故意杀人行为,是因为3人“颜某、韩某等人觉得不解气,用扳手和石块殴打周某。被打破了头的周某惊惶失措,跳入河中,往对岸逃去。”也就是说他们3人的先行为并不合法,而先行为引起他们3个人有救助的义务,而他们没有救助,所以构成,。
但第一条中那些人开始的追赶是很正常的反正,也是正常公民的行为,所以从法律上说他们没有义务救助落水者。

㈧ 张绍谦的主要学术成果

1992年以来,共独著、参著刑法学学术著作或者教材13部,其中5部著作获得学术奖励:
1、《刑法因果关系论》,中国检察出版社1998年5月版(独著);中国检察出版社2004年1月修订再版。2002年获河南省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
2、《危害公共安全罪定罪》,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版,(副主编) 。
3、《中国暴力犯罪对策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4月版(副主编)。
4、《暴力犯罪论》 ,河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副主编)。获1994年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5、《共同犯罪的理论及其运用》,河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副主编)获1993年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三等奖。
6、《故意过程中的犯罪形态论》,河南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副主编),获1991年河南省优秀社科成果一等奖。
7、《刑法学》(高等学校文科教材),中国方正出版社1999年版(参编,写8万字)。
8、《刑法学通论》,(高等学校文科教材),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参编)获1995年国家优秀教材中青年奖。
9、《刑法争议问题研究》,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版(参著),获1996年河南省优秀图书二等奖。
10、《近代西方刑法学说史略》,中国出版社1995年版(参著)。
11、《刑罚通论》,武汉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参著)。
12、《危害公共安全罪新探》,河南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参著)。
13、《酷刑遏制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3年7月版(参著)。 近年来,共发表法学学术论文50余篇,绝大多数为独著,其中共有5篇论文被复印转载或被摘登。主要论文有:
1、《以科研为龙头,带动学科发展,提高教学质量》,《高教研究与管理》1992年第4期(合著第2名)。1993年获优秀教学成果国家级二等奖(合著第二)。
2、《国家机关不应成为单位犯罪的主体》,《经济刑法》(第二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5月版。(独著)
3、《论国际酷刑社会反酷刑运动的成为和特点》,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独著)
4、《履行国际公约义务,强化刑法人权保障功能》(独著),载《刑法论丛》(第四卷),法律出版社2001年版。(独著)
5、《坚持刑法基本原则,充分实现刑法价值》(独著),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0年第一期。(独著)
6、《刑法因果关系介入研究》(独著),载《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5期,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刑事法学》2000年第2期复印转载。(独著)
7、《康德刑法思想探微》(独著)(独著),载《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独著)
8、《英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探析》(独著),载《黄河科技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
9、《黑格尔刑罚学说初探》(独著),载《现代法学》1999年第3期。
10、《刑法事实因果关系论》(独著),载《刑事法评论》(1998年第2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5月版。
11、《坚持刑法基本原则,充分实现刑法价值》(独著),载中国刑法研究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刑法实施中的重点难点问题研究》,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12、《刑法法律因果关系论》(独著),载《刑事法评论》(1998年第3卷),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13、《论罪刑法定原则》(独著),《法学论坛》1997年第2期。
14、《惩罚犯罪,保护人民,保障人权的重要武器》,《中州学刊》1997年第5期(独著)
15、《也谈无罪推定》,(合著),《群言》,1996年第4期。(独著)
16、《组织、运送他人偷越(国)边境犯罪问题探讨》,《法 学 家》1995年第3期(独著)。
17、《我国法人犯罪立法的回顾与展望》,《武汉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独著)(此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1996年第2期摘编》摘登)。
18、《论管制刑存废之争与立法完善》,《郑州大学学报》1995年第5期(独著)(此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摘编》1996年第3期摘登)。
19、《我国法人犯罪立法思考》,《法 学》1995年第4期(独著)。
20、《论共同犯罪的中止》(独著),载《刑法学研究新视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年9月版。
21、《论短期自由刑的立法完善》,《法学评论》1995年第5期(独著),此文被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法学》1996年第2期复印转载。
22、《论违犯公司法犯罪的几个问题》(合著),《中国检察理论研究》,1995年第4期。
23、《法人犯罪立法问题》(独著),载《刑法的修改与完善》,人民法院出版社1995年6月版。(独著)
24、《惩腐倡廉---间接治理暴力犯罪的重要措施》,(独著),载《法学论坛》1995年第1期,获河南省委宣传部1995年优秀宣传论文二等奖)。
25、《惩治腐败必须从严》(独 著),《中州检察》1994年第6期。
26、《略论教唆、帮助他人自杀行为的定性和处理》,《法学评论》1993年第6期(独著)。
27、《适应变化,树立新型刑罚观》,《法 学》1993年第6期(独著)。
28、《惩治法人犯罪探讨》(独著),载中国刑法研究会1989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刑法发展与司法完善(续)》,吉林大学出版社1990年5月版。
29、《论法官量刑自由裁量权》(独著),《法学杂志》1989年第4期。
30、《对挪用公款罪几个问题的探讨》(独著),《法学》1989年第10期。
31、《法定刑修改之我见》(独著),《河南法学》1989年第3期。
32、《运用刑法武器,同官僚主义方面的犯罪作斗争》(合著),《郑州大学学报》1988年第1期。
33、《充分发挥刑法在我国经济建设中的作用》(合著),载《河北法学》1987年第4期。此论文曾于1986年获司法部优秀论文奖。
34《建立涉地军事法庭于法有据》(独),载《中国军法》2000年第4期。
另有部分论文和译文,恕不一一列举。 1、 1996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刑罚制度改革研究》(主持人,已结项)
2、 199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暴力犯罪对策研究〉(第二名,已结项)
3、 河南省“七五”社科研究项目《故意犯罪形态论》(主要完成人)
4、 河南省“八五”社科研究项目《暴力犯罪论》(主要完成人)
5、 2003年最高人民检察院重点科研项目:《我国职务犯罪预防战略研究》(主持人,在研)
6、 2003年上海市社会科学一般研究项目:《充分发挥财产刑在惩治和预防犯罪中的作用》(主持人,在研)

热点内容
2016劳动法热点事件 发布:2025-05-20 10:11:33 浏览:463
警察司法学院 发布:2025-05-20 10:08:33 浏览:438
政治法律知识点梳理 发布:2025-05-20 10:08:21 浏览:363
持有假行车证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0 10:07:43 浏览:886
杨世伟法官 发布:2025-05-20 10:07:33 浏览:295
药典法规 发布:2025-05-20 10:06:59 浏览:604
最新劳动法旷工的定义 发布:2025-05-20 10:02:46 浏览:504
合同法若干问题 发布:2025-05-20 09:54:20 浏览:381
最新劳动法2017txt 发布:2025-05-20 09:54:18 浏览:214
论新会计法的法律责任 发布:2025-05-20 09:35:09 浏览:628